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比拉勒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比拉勒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之间的区别

比拉勒 vs. 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

比拉勒(بلال بن رباح,),是穆罕默德弟子,原籍埃塞俄比亚,伊斯兰教第一位穆安津(也是第一個黑人穆斯林)。曾是古莱什族贵族伍麦叶·本·哈肖夫的奴隶,是早期秘密信奉伊斯兰教者之一。后被他人告发,遭到主人伍麦叶的一再残酷拷打,几近致死。但他信仰坚定,默颂“安拉”,毫不屈服。旋被艾布·伯克尔以重金赎身,派往随身侍奉穆罕默德。 他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忠诚地紧随先知传教、出征,闲暇时则谨守拜功,从不懈怠。630年,穆罕默德的传教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部落首领纷纷前往麦地那“入教朝拜”,比拉勒遂又被任命为“礼宾官”,专门负责招待工作。他是被先知列为与艾布·伯克尔、奧馬爾等同等地位的14名主要助手之一,是必然进入后世乐园的人。 穆罕默德逝世以后,埋葬毕,最后给坟丘上洒水的仪式由比拉勒担任,完成了他对先知最后的一次“侍奉”。他曾要求艾布·伯克尔批准他为主道出征(聖戰),艾布·伯克尔以宣礼任重而未加允许。奧馬爾执政后,他再次要求,遂被派往叙利亚。641年在大马士革病故。 他死後,他的後裔移民到馬里協助成立馬里帝國。. 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سعد بن أبي وقاص,Sa`d ibn Abi Waqqas)是公元610-611年间皈依伊斯兰教的早期皈依者,也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位很重要的圣伴。赛义德在十七岁成为了第十七个皈依伊斯兰教的信徒。他主要事迹有公元636年担任征服波斯的统帅,并且担当省长;又傳聞西元616年逗留中国,另在西元651年出使中国。.

之间比拉勒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相似

比拉勒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伊斯兰教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教和比拉勒 · 伊斯兰教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比拉勒和穆罕默德 · 穆罕默德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比拉勒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之间的比较

比拉勒有12个关系,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有1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7.14% = 2 / (12 + 16)。

参考

本文介绍比拉勒和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