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普丽蒂·帕特尔和鲍里斯·约翰逊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普丽蒂·帕特尔和鲍里斯·约翰逊之间的区别

普丽蒂·帕特尔 vs. 鲍里斯·约翰逊

--(Priti Sushil Patel;),是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自2010年英國大選後擔任英國國會威特姆選區下議院議員。2016至2017年间任,2013至2015年间任就业副大臣。她被认为是保守党内右翼,撒切尔主义者。 帕特尔出生在伦敦的一个乌干达印度移民家庭。在基尔大学学习经济学,在艾塞克斯大學完成了研究生课程。曾加入改革党,后转为保守党。她在工作数年,为烟草和酒精行业进行游说。2005年出马北诺丁汉选区落败,但进入了保守党领袖卡梅伦视野内。2016年,她支持英国脱欧。 帕特尔有时是一个直率的人物,她因为烟草和酒精行业辩护的言论而常被政治对手批评;在她的论文《释放不列颠:增长和繁荣的全球教训》中,她批评英国工人过于懒惰。.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又譯莊漢生;)是英國政治人物、、作家及記者。他自2016年7月13日起擔任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以及自2015年起為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擔任國會議員。他曾於2001年至2008年為亨利選區擔任國會議員,及於2008年至2016年擔任大倫敦市長。他是保守黨黨員,一國保守主義者,支持經濟自由及社會自由的政策。 他在紐約市出生,父母均為英國人,家境富裕。約翰遜曾於、及伊頓公學就讀,並於牛津大學修讀古典學,於1986年當選。約翰遜曾於《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擔任記者,於《每日電訊報》撰寫歐洲懷疑主義的文章。他於1999至2005年在《旁觀者》擔任主編輯。加入保守黨後,他於2001年在亨利當選國會議員,並於夏偉明和大衛·金馬倫領導下加入影子內閣。他的政治立場大部分與保守黨相同,不過在如LGBT權利等問題上的立場則偏向自由主義。他經常在電視上露面,並繼續撰寫書籍和專欄,是英國最受注目的政客之一。 約翰遜於中擊敗肯·利文斯通成為大倫敦市長,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他首个任內實行禁止在公共交通公具內飲酒、支持金融業發展和建設公共交通設施包括新伦敦巴士、桑坦德自行车和泰晤士河缆车。2012年他,任內舉行2012年倫敦奧運。他於2015年英國大選於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當選國會議員。2016年卸任市長後,於脫歐公投中支持脫離歐洲聯盟,並成為脫離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約翰遜於英國是一名備受爭議的人物。支持者指他性格幽默,能吸引非傳統保守黨選民。但他亦同時被批評奉行精英主義、排外、任人唯親、懒惰和不誠實。他是數本傳記的传主和虛構小說中的主角。.

之间普丽蒂·帕特尔和鲍里斯·约翰逊相似

普丽蒂·帕特尔和鲍里斯·约翰逊有(在联盟百科)18共同点: 夏偉林尊敬的乌干达伊斯兰国保守黨 (英國)保守黨黨魁 (英國)玛格丽特·撒切尔獨立報约翰·梅杰特蕾莎·梅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新聞欧洲联盟每日电讯报戴维·卡梅伦文翠珊2005年英国大选2010年英國大選

夏偉林

--(William Jefferson Hague, Baron Hague of Richmond,),英國保守黨政治家,下議院議員,曾任保守黨黨魁、外交大臣及下議院領袖。.

夏偉林和普丽蒂·帕特尔 · 夏偉林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尊敬的

The Honourable」或「The Honorable」(譯作「尊敬的」,縮寫為「The Hon.」、「King」、「Kinglike」、「Hon.」、「The Happiest」或「The Hon'ble」)是一個對某人士的,是一種尊稱。.

尊敬的和普丽蒂·帕特尔 · 尊敬的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乌干达

烏干達共和國(Jamhuri ya Uganda,Republic of Uganda)是東非的內陸國家,為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 烏干達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銅、錫、鎢等礦藏豐富,英國殖民時期曾被稱為「非洲明珠」。20世紀下半葉因連年內戰及錯誤政策,國家經濟遭受巨大困難。與五個國家:肯尼亞、坦桑尼亞、布隆迪、盧旺達和南蘇丹同為東非共同體成員。近年來,除南蘇丹以外其他國家有意合併為東非聯邦,新國體將共同使用同一部憲法、一樣的貨幣,由同一位總統與合組的議會來治理。。.

乌干达和普丽蒂·帕特尔 · 乌干达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الدولة الإسلامية,转写:;The Islamic State,缩写:IS),前称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الدولة الاسلامية في العراق والشام ad-Dawlat al-Islamiyat fi al-Iraq wa-sh-Sham;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简称ISIS)或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简称ISIL),是一个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萨拉菲聖戰主義组织及其建立的未被世界广泛认可的政治實體,奉行极端保守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瓦哈比派。组织领袖巴格達迪自封为哈里发,定國號为「伊斯兰国」,宣称自身对于整个穆斯林世界(包括全中东、非洲东部、中部、北部、黑海东部、南部、西部,亚洲中部和西部、欧洲伊比利半岛和巴爾幹半島、印度幾乎全境、中国大陸西部、北部地区)拥有統治地位、BREITBART、2014年7月1日,同年11月23日阅览。周边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文缩写称其为「达伊沙」(داعش, Dā'esh;)),与阿拉伯语的“踩踏”(دعس‎, Da'es)諧音,以示对其“伊斯兰国”名稱的不承认及蔑视。中国大陸媒体有时则直接以“极端组织”代指这一组织。 该组织目前致力在伊拉克及沙姆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是叙利亚内战反政府武装中主要的圣战组织之一,并占领伊拉克北部、及敘利亞中部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其自认为是一个独立国家,声称拥有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主权,而且宣稱已于2014年11月13日拥有阿拉伯地区更多的主权,涉及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等国家。 伊斯兰国以反对偶像崇拜为理由,对占领区内的文化古迹进行摧毁。同时,伊斯兰国对俘虏及包括记者在内的平民进行斩首并拍摄视频广泛传播。这些举动使得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组织将其定性为恐怖组织。 该组织参与的戰事包括伊拉克战争及伊拉克内戰(2011年-2017年)、敘利亞內戰(2011年-至今)、利比亞內戰(2014年-至今)、西奈半岛动乱和阿富汗戰爭 (2015年至今),与各阿拉伯国家政府军(也包括叙利亚反对派)、部分地方武装以及一些北约成员国或欧洲国家军队交战。2015年12月,伊斯蘭國宣稱要攻擊以色列。 该组织的几个领导人曾声称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戰爭是导致他们发起对美国的圣战之原因,而美军行动使他们获得士兵和最终夺回国家的控制权变得容易 。 伊斯兰国并不谋求参与所佔領国家的政治权力分配,其根本目的是要在中东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極端伊斯兰国。伊斯兰国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实现「伊斯兰化」,要讓受到統治的民眾「成為真正服從的穆斯林」。而从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采取的武装行动性质可以看出该组织極權主義、军国主义、伊斯蘭法西斯主義倾向十分明显。在萨达姆·海珊被美擒獲、阿拉伯之春後卡扎菲被打倒、阿萨德等泛阿拉伯世俗主义政权式微的現今,中东面临着回到逊尼派和什叶派宗教混战的危機。事实上,目前伊拉克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力量的对抗其中一部分就是一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混战。海灣逊尼派宗教神權國家(有別於世俗國家)與團體(沙特阿拉伯、卡達等)對什叶派國家的敵視,與對叛亂組織或明或暗的支持和資助(该组织大部分头目来自沙烏地阿拉伯),也是造成今日混亂局面的因素之一。2017年11月21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同一日,伊拉克总理阿巴迪也表示,在收复拉沃镇后,伊拉克已在军事上终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和普丽蒂·帕特尔 · 伊斯兰国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保守黨 (英國)和普丽蒂·帕特尔 · 保守黨 (英國)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黨魁 (英國)

保守黨黨魁(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是英國保守黨內最高級的領袖人物,現任黨魁文翠珊於2016年7月11日接替甘民樂上任。 *.

保守黨黨魁 (英國)和普丽蒂·帕特尔 · 保守黨黨魁 (英國)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普丽蒂·帕特尔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獨立報

立報(The Independent)是由Tony O'Reilly出版的一份英國報纸。和保守派的泰晤士報及中間偏左的衛報相比,算是比較政治立場性質中間派的報紙。.

普丽蒂·帕特尔和獨立報 · 獨立報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约翰·梅杰

卓安爵士,KG,CH (Sir John Major,)是一名英国政治家,於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和英国保守党党魁。他曾於1987年至1990年间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內閣相继出任英國財政部秘書長、外交大臣及財政大臣。1979年至2001年间,馬卓安为亨丁顿的国会议员。2001年英国大选前,馬卓安宣布退休,淡出英国政壇。自玛格丽特·撒切尔于2013年离世,他成为了最年长的在世前首相。 马卓安生于萨里郡薩頓,成长于布里克斯顿。他曾为一名保险文员,在成为渣打银行行政人员前更为工作。.

普丽蒂·帕特尔和约翰·梅杰 · 约翰·梅杰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特蕾莎·梅

#重定向 文翠珊.

普丽蒂·帕特尔和特蕾莎·梅 · 特蕾莎·梅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金融時報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簡稱FT),是一份以英語發行,財經報導為主,編輯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日本經濟新聞百分之百控股,平均每日發行量約為45萬份,印有英國、歐洲、美國及亞洲版本的報紙。.

普丽蒂·帕特尔和金融時報 · 金融時報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BBC新聞(BBC News)是英國廣播公司旗下負責播報新聞節目的一個部門 。在BBC第一台,除了早上的《BBC早餐》之外,還在下午1點和傍晚6點以及晚上10點播出約30分的新聞。BBC在英國各地的分支機構也會製作面向各地區播出的新聞節目。除了電視和廣播之外,BBC也通過網絡提供新聞。BBC新聞網在1997年11月上線,現在每月的訪問者數超過1500萬人,是英國最具人氣的新聞網站之一。許多BBC電視新聞節目也在網上公開。.

普丽蒂·帕特尔和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普丽蒂·帕特尔和欧洲联盟 · 欧洲联盟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英国大開型報章,成立于1855年6月29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星期日电讯报》是其姊妹刊物。每日電訊報早期政治立場親英國自由黨,近代政治立場則親英國保守黨。.

普丽蒂·帕特尔和每日电讯报 · 每日电讯报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戴维·卡梅伦

--(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原官方漢化譯名為甘民樂,於2010年和2016年間出任英國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大臣、保守党黨魁和英國下議院威特尼選區的議員。卡梅倫是英國自1812年的利物浦伯爵以來最年輕的首相,就任時僅43歲,比44歲成為首相的貝理雅年輕。卡梅倫内阁也是二战后英国首个联合政府。2015年英國大選,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成功連任,並組建23年來保守黨首個多數黨政府。 2016年6月24日,因英国脱离欧盟公投结果以52%赞成脱离,卡梅伦引咎宣布辭去保守黨黨魁及首相,宣布將於10月保守黨大會舉行選出新黨魁後辞去英国首相职务。惟黨魁選舉因7月11日利雅華退選,剩下唯一候選人內政大臣文翠珊自動當選,使卡梅倫宣佈提早於7月13日辭任首相,結束6年的首相任期。2016年9月12日,卡梅倫辭去國會下議院議席,結束政治生涯。.

戴维·卡梅伦和普丽蒂·帕特尔 · 戴维·卡梅伦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文翠珊

--(Theresa Mary May,),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16年7月起出任英國首相和保守黨黨魁,1997年至今擔任下議院梅登黑德選區國會議員,並曾於2010年至2016年擔任內政大臣。她是繼戴卓爾夫人之後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出任首相的女性。 文翠珊畢業於牛津大學聖曉治學院,1977年至1997年間先後任職於英倫銀行、銀行同業研究組織和付款結算服務公會等金融機構。她於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投身地方政治,除了在1986年至1994年代表保守黨擔任倫敦默頓自治市議員,還於1992年和1994年兩度參與下議院大選,但不成功。1997年,她當選下院國會議員,成功晉身英國國會,並且於翌年加入下院前座成為反對黨教育及就業事務發言人。1998年,她獲邀加入影子內閣,此後歷任影子教育及就業大臣、影子運輸地方政府及區域大臣、影子環境及運輸大臣、影子家庭大臣和影子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等職。2005年至2009年間,她出任影子下議院領袖,期間分別於2007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婦女部長,以及於2009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工作及退休金大臣。此外,她於2002年至2003年出任保守黨主席,是歷來首位擔任該黨主席的女性。 2010年保守黨上台籌組聯合政府後,文翠珊獲時任首相大衛·卡麥隆起用為內政大臣,並於2010年至2012年間兼任婦女及平等部長。任內,她著手削減警務及相關開支,同時廢除了前工黨政府有關國民身份證和《反社會行為令》等政策,以便把資源重新調配到反恐和打擊罪案等重點範疇。同時間,她曾應對2010年英國學生示威、以及2011年先後爆發的英格蘭騷亂和佔領倫敦等騷動。另外,她任內嘗試削減移民增長,但未能兌現把每年淨增長限制於10萬人以下的目標。在反恐方面,她較主要的工作包括在2013年成功把約旦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教士阿布·卡塔達遞解出境,以及於2015年立法禁止涉嫌在伊斯蘭國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英國公民返回英國本土等。文翠珊在任內政大臣前後六年,是60多年以來在任時間最長的一位。 2016年6月,英國公投通過脫離歐盟,導致支持留歐的卡麥隆決定辭任首相和黨魁席位。文翠珊雖然也屬於留歐陣營,但在公投期間沒有高調表態,這使她得以代表黨內的留歐派競逐黨魁一位。文翠珊在黨內首兩輪黨魁初選都獲得最多票數,本應與另一對手利雅華進入第三輪投票。然而,--其後退選,使文翠珊在7月11日自動成為黨魁,並於7月13日正式接替卡麥隆成為首相。.

文翠珊和普丽蒂·帕特尔 · 文翠珊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2005年英国大选

2005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2005)於2005年5月5日舉行。在首相-zh-hans:托尼·布莱尔;zh-hk:貝理雅;zh-tw:托尼·布萊爾;-請求之下,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於4月11日宣布解散國會。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46個選區(英格蘭有529個選區,蘇格蘭59個選區,威爾士40個選區,北愛爾蘭18個選區)進行,仍使用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下議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首相。 選舉結果,布莱尔領導工黨取得三連勝,成為工黨在位最久的英國首相,但工黨在議席和選票大輻減少,僅憑簡單多數制的選舉制度維持多數黨地位。布莱尔受黨內的下台壓力增加,最終他於2007年6月27日提前下台,由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接任。.

2005年英国大选和普丽蒂·帕特尔 · 2005年英国大选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2010年英國大選

2010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2010)於2010年5月6日舉行,全英國各選區為新一屆下議院選出全院議員。首相白高敦於4月12日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出解散國會。 根據選區邊界委員會對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選區的檢討,新一屆下議院議席總數由646席增加至650席,但這個檢討不包括蘇格蘭選區,至於蘇格蘭對上一次的選區邊界檢討,則已在2005年大選前夕進行。 在今次大選,執政工黨尋求第四度勝出大選,延續工黨自1997年以來的執政,並趁機會重拾近年不斷下滑的民望。在野保守黨方面則希望籍今次大選,重奪自1990年代失去的政壇領導地位,尋求擊倒工黨上台掌政。至於下議院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雖然亦以上台掌政為最終目標,但受實力所限,只能設法從兩大黨的競爭中得益,一旦大選只能組成一個沒有多數黨的國會,該黨將可進一步強化其制衡角色。 除三大政黨以外,受到2007年蘇格蘭議會選舉勝出所鼓舞,主張蘇格蘭脫離英國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亦希望在大選取得20席,以反映他們的政治訴求。同樣地,主張威爾斯脫離英國獨立的威爾斯黨也有意在威爾斯各選區有更好的表現,蘇格蘭和威爾斯的議席由工黨佔優。另外,不少在地方選舉和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取得零星議席的政黨,包括英國獨立黨、綠黨等,都表態希望在大選分一杯羹。 這次也是白高敦在2007年接替宣佈辭職的貝理雅出任英國首相以來,首次舉行的大選,亦是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與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上任以來首個大選。 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为自利物浦伯爵以来最年輕的英国首相。.

2010年英國大選和普丽蒂·帕特尔 · 2010年英國大選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普丽蒂·帕特尔和鲍里斯·约翰逊之间的比较

普丽蒂·帕特尔有69个关系,而鲍里斯·约翰逊有25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8,杰卡德指数为5.62% = 18 / (69 + 251)。

参考

本文介绍普丽蒂·帕特尔和鲍里斯·约翰逊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