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费边·马克西姆斯之间的区别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 vs. 费边·马克西姆斯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拉丁语:QVINTVS·FABIVS·C·F·C·N·PICTOR,约前254年~?)古罗马历史学家;他是最早的拉丁历史学者和编年史作者。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出身于罗马最显赫的贵族氏族之一的费边氏族。有关他的生平,现代学者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元老院成员之一,并可能担任过大祭司一职。前225年高卢人入侵意大利时,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已经是一名元老;而且我们知道他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前218年)之后仍然是元老之一。在罗马人于坎尼会战中惨败于汉尼拔之后,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被元老院派往希腊请示著名的德尔斐神谕。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以希腊语写作。他的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只保留下一些残片。他最主要的著作是所谓《年鉴》,据说这是一部逐年讲述罗马历史的作品(但从现存的片段来看,并不能证明这是一部真正的编年史)。这部著作的记录时间始于传说中的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抵达拉丁姆,结束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把战争完全归咎于迦太基一方,尤其是汉尼拔所属的巴卡家族;而对罗马人则尽是赞颂。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是后来一些著名历史作者的重要史源,包括普鲁塔克、波利比阿、李维等等。在西塞罗的时代,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拉丁文。. 费边,全名为“拖延者”昆图斯·费边·马克西穆斯·维尔鲁科苏斯(拉丁语:QVINTVS·FABIVS·Q·F·Q·N·MAXIMVS·VERRVCOSVS·CVNCTATOR,约前280年~前203年)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统帅。費邊曾五次当选为执政官(前233年、前228年、前215年、前214年和前209年),两次出任独裁官(前221年、前217年),并担任过监察官(前230年)。费边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采用拖延战术对抗汉尼拔,挽救罗马于危难之中而著称于史册。.

之间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费边·马克西姆斯相似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费边·马克西姆斯有(在联盟百科)13共同点: 坎尼會戰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共和国羅馬元老院西塞罗高卢人贵族 (古罗马)迦太基蒂托·李维汉尼拔意大利拉丁语普魯塔克

坎尼會戰

坎尼會戰,發生於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戰役。此前迦太基軍隊主帥漢尼拔入侵義大利,並且屢敗羅馬軍隊。而為了截斷羅馬之糧食補給,進一步打擊其士氣,汉尼拔於是進兵至義大利南方之羅馬糧倉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軍與羅馬軍相遇,大戰爆發。汉尼拔運籌帷幄,成功地以少勝多,擊潰了由羅馬執政官保卢斯與發羅二人所統領的大軍。此戰雖然並没有令迦太基徹底擊潰羅馬,但汉尼拔戰術運用之高妙,使之時至今天,仍被誉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羅馬人在特拉比亞會戰(前218年)與特拉西梅諾湖會戰(前217年)的慘敗中恢復過來後,打算在坎尼與漢尼拔決戰,並且派出了約八萬七千名羅馬同盟軍出戰。羅馬軍將右翼置於奧非都斯河附近,騎兵放於兩翼,而重步兵則集中在中軍。為了對付羅馬的佈陣,漢尼拔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於中軍,並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兵。而其中軍並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於兩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戰事開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勢兵力而向後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後便墮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裡,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中間進逼,結果包圍了羅馬軍。羅馬軍無處可撤,結果被迦太基軍分割,逐個擊破。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名統帥之一,執政官鮑魯斯,与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阵亡。.

坎尼會戰和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 · 坎尼會戰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布匿战争

二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長也最有名的一場戰爭,前后共作戰16年(前218年-前202年)。这次战争以后罗马开始称霸西地中海,迦太基实力大大减退,被迫接受苛刻的条约。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为罗马所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和巴利阿里群岛,迦太基成为罗马的附庸,努米底亚获得统一。这场战斗牵涉到地中海沿岸的多方势力,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罗马共和国所经历的几次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迦太基军队曾多次有机会兵临罗马城下。这场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出色表现奠定了他在西方军事史上的地位。同时,汉尼拔在扎马之战中的失败也成就了大西庇阿的威名。.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第二次布匿战争 · 第二次布匿战争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罗马共和国 · 罗马共和国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羅馬元老院

羅馬元老院(Senatus)是一個審議的團體,它在羅馬共和国與羅馬帝國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羅馬元老院 · 羅馬元老院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西塞罗

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其名在拉丁语中读为(音译为基凯罗),西塞罗为英文音译,),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出生于騎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青年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后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他是共和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忠诚辩护者,马克·安东尼的政敌。他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后被马克·安东尼派人杀害于福尔米亚。 西塞罗因其作品的文学成就,为拉丁语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当时是罗马著名的文学人物,其演说风格雄伟、论文机智、散文流畅,设定了古典拉丁语的文学风格。西塞罗也是一位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者。他通过翻译,为罗马人介绍了很多希腊哲学的作品,使得希腊哲学的研究得以在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得以延续。 西塞罗在古罗马时代的影响在中世纪时代渐渐衰落,但在文艺复兴时被重新振兴。彼特拉克在14世纪重新发现了西塞罗的书信,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因此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西塞罗的复兴。西塞罗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达到了顶峰,受其政治哲学影响者包括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等哲学家。亚当斯、汉密尔顿等人也常在其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作品。 西塞罗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并且至今仍是罗马历史的研究对象。.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西塞罗 · 西塞罗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高卢人

盧人(Gallia)指的是在鐵器時代和羅馬高盧時期時聚居於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年代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3世紀之間。他們的語言高盧語是大陸凱爾特語支的主要組成部分。 前5世紀時高盧人由阿爾卑斯山北部的拉坦諾文化中分離出來,到前4世紀時已經分佈到了現在的法國、瑞士、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共和國,並出現在意大利北部、巴爾幹半島、特蘭西瓦尼亞和安納托利亞,控制著羅訥河、塞納河、萊茵河和多瑙河等重要交通航道。 高盧人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政府,但會集結在一起進行大規模戰爭。前3世紀時力量達到頂峰。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共和國崛起,並對高盧人形成壓迫之勢。公元前225年的泰拉蒙戰役之後高盧人的力量開始衰退,在前50年代的高盧戰爭中被征服。此後高盧人就生活在羅馬的行省之中。由於羅馬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羅馬-高盧文化,最終由於羅馬的強勢而漸被同化,公元1世紀時已經無法和羅馬人相區分了。 在現在一些比較不正式的用法中,有時會將高盧人代指法國人。其实现代法国人并非凯尔特后裔,而是以拉丁(罗马)血统为主。.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高卢人 · 费边·马克西姆斯和高卢人 · 查看更多 »

贵族 (古罗马)

贵族(Patricius、Patrizio)是指古罗马帝國享有一些特权的古罗马公民。他们属于特权阶级,地位高于平民,是古罗马社会中最富有的成员。在前400年前,他们曾垄断全部官职,并且免服兵役。經過了共和早中期的幾次平民抗爭事件後,貴族同平民階級達成妥協,平民能夠與貴族分享政治權力。帝國時期,罗马皇帝必须是贵族出身。在公元4世纪以后,贵族逐步演变为非世袭的荣誉头衔。 Category:古罗马.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贵族 (古罗马) · 贵族 (古罗马)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迦太基 · 费边·马克西姆斯和迦太基 · 查看更多 »

蒂托·李维

蒂托·李维(Titus Livius,)是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Patavium),即现在的帕多瓦(Padua,临近威尼斯)。他写过多部哲学和诗歌著作,但最出名的是他的巨著《羅馬史》(原名为Ab urbe condita libri,意为“从罗马建城开始”)。.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蒂托·李维 · 蒂托·李维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汉尼拔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布匿語: ;Ἁννίβας;),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出生在巴卡家族。其生長的時代正逢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時隨父哈米爾卡進軍西班牙,並向父親立下要終身與羅馬為敵的誓言。阿庇安 《罗马史》第七卷第一节他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锻炼,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损失了大量傭兵,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雷比亚河战役(前218年)、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又稱康奈大戰,前216年)中巧妙運用計策(地形、兵種及天氣變化)引誘並擊潰羅馬人,進入羅馬國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深感此人之軍事威脅,特別是情報搜集、行軍佈陣及外交分化羅馬聯盟上,於是減少與漢尼拔的軍團發生正面衝突,加強同羅馬聯盟之間的關係,施行焦土戰略,阻斷其軍需物資的補給,發行國債,增加軍團,從漢尼拔身上學會及改用游擊戰略,才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条克三世,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終於逼迫漢尼拔在前183年服毒自盡。.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汉尼拔 · 汉尼拔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意大利和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 · 意大利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拉丁语和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 · 拉丁语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普魯塔克 · 普魯塔克和费边·马克西姆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费边·马克西姆斯之间的比较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有23个关系,而费边·马克西姆斯有4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3,杰卡德指数为18.06% = 13 / (23 + 49)。

参考

本文介绍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和费边·马克西姆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