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无麸质饮食

指数 无麸质饮食

无麸质饮食(GFD)是沒有麸质的飲食,麸质是一種在小麦、大麦及裸麥中有的蛋白質成份,這些物類及其雜交種(如斯佩耳特小麦、及小黑麦)也都算在內。但无麸质饮食是否要將燕麦列入,此部份仍有爭議,燕麦中的燕麦蛋白(Avenin)對乳糜瀉患者是有毒的,毒性視栽培品种而定。此外,燕麥也常會被含麩質的穀物交叉污染。 麸质造成的健康問題為,包括了乳糜瀉、、、及。若有這些疾病,改用无麸质饮食是醫師建議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此外,無麩質過敏的人一般是不需要吃无麸质饮食,不過在部份案例中,无麸质饮食可能可以改善一些疾病的消化道症狀或是整體症狀,這些疾病包括大腸激躁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多发性硬化症或HIV腸病等。 健康民眾進行無麩質飲食,可視為一種飲食盲從。 麸质蛋白質的營養成份及生物學價值較低,而含有麸质的穀類也不是人類飲食中所必需的。不過若食物攝取不均衡,或是不正確的選用无麸质替代饮食,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市售產品中用的無麸质麵粉其中像鐵質或維生素B等重要元素的含量較低。有些無麸质產品沒有強化這些成份,而且脂質及糖類的含量較高。小孩特別容易食用太多這類的製品,例如餅乾及點心。營養方面的問題可以透過正確的飲食教育預防。 无麸质饮食應該主要以天然的无麸质食物為基礎,而且在微量元素及營養素之間有好的平衡。肉類、魚類、蛋、豆類、堅果、馬鈴薯、米及玉米都很合適,若使用商業販售的无麸质替代饮食,建議選用富有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饮食。此外像藜、莧和蕎麥等準穀物及其他雜糧也是很好的代替品。.

26 关系: 多发性硬化症大麦大腸激躁症小麦小黑麦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人類鐵代謝微量元素糖類维生素B營養不良營養素燕麦類風濕性關節炎食物盲從現象飲食裸麥麸质脂類蕎麥蛋白质栽培品种準穀物斯佩耳特小麦

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英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各种症状,包括感觉改变、视觉障碍、肌肉无力、忧郁、协调与讲话困难、严重的疲劳、认知障碍、平衡障碍、体热和疼痛等,严重的可以导致活动性障碍和残疾。多发性硬化症影响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元传递信息,形成思维和感觉,以使大脑控制身体。保护这些神经元的脂质层为髓鞘(Myelin Sheath),协助神经元进行电信号传递。多发性硬化症逐渐造成大脑和脊髓的斑块性的神经髓鞘的破坏(脱髓鞘),髓鞘的瘢痕形成影响神经轴突的信号传递,以失去大脑和脊髓对外周的控制,以至多部位的僵硬或丧失功能。 多发性硬化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一般在20至40歲,女性发病人数两倍于男性。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不清,多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数人认为是一种代谢依赖性神经变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办法。.

新!!: 无麸质饮食和多发性硬化症 · 查看更多 »

大麦

大麦(学名:Hordeum vulgare),是一种禾本科植物,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可以作为啤酒或某些蒸馏酒的发酵原料。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耕作谷物,仅次于玉米、稻和小麦,2014年,大麦收获面积达49万平方千米,年产量约1.44亿吨;到2016年,大麦世界年产量约1.47亿吨。.

新!!: 无麸质饮食和大麦 · 查看更多 »

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又稱為大腸躁鬱症、腸躁症、躁性大腸徵候群、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為沒有任何腸胃道疾病損傷下出現腹痛及排便型態改變的症狀。這些症狀是長期的,通常會持續數年。大腸激躁症可依照腹瀉或便祕情形區分成四種型態,包含三種亞型: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或非亞型(IBS-U respectively)。大腸激躁症會對生活品質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可能使患者錯過學校的課業及工作。在大腸激躁症的患者中,有許多患有精神病,如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及憂鬱症。 造成大腸激躁症的原因仍未明確,有不同的理論探討其成因,包含:腦腸軸線、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遺傳因素、食物不耐症及腸道蠕動問題。可能會因為腸胃炎或生活壓力而造成大腸激躁症的發生。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診斷時會依據有無這些令人困擾的症狀及徵候來判斷,這些症狀有:發病年齡大於50歲、體重減輕、消化道出血或有炎症性腸病的家族史。其他疾病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例如:乳糜瀉、微性結腸炎(microscopic colitis)、炎症性腸病、膽酸吸收不良(bile acid malabsorption)及大腸癌 大腸激躁症無法被治癒,目前的療法都用於改善症狀。目前的療法有:改變飲食、藥物治療、使用益生菌及心理治療。飲食措施包含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無麩質飲食或是降低攝取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FODMAP, 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的飲食。 用藥方面使用loperamide來減緩腹瀉,或可能須使用瀉藥改善便祕情形。抗抑鬱藥可改善整體症狀及疼痛情形。病患教育(patient education)及良好的醫患關係也是重點關切環節。 在已開發國家中約有10%到15%的人受到大腸激躁症的影響。此疾病在南美洲較常見,而在東南亞較少見。罹患大腸激躁症的人數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且通常在45歲前發作。這些症狀通常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大腸激躁症並不會影響壽命或造成其他嚴重的疾病。關於此疾病症狀最早的描述出現在1820年,而在1944年開始,「大腸激躁症」開始逐漸成為通用的名詞。.

新!!: 无麸质饮食和大腸激躁症 · 查看更多 »

小麦

小麥是小麥屬(学名:Triticum)植物的統稱Belderok, Bob & Hans Mesdag & Dingena A. Donner.

新!!: 无麸质饮食和小麦 · 查看更多 »

小黑麦

#重定向 黑小麥.

新!!: 无麸质饮食和小黑麦 · 查看更多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愛滋病毒起源於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通常也俗稱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作為反轉錄病毒,在感染後會整合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療並不能將病毒根除。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6年估計全球約有3670萬名愛滋病毒感染者,流行狀況最為嚴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與東南亞,成長幅度最快的地區是東亞、東歐及中亞。 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時期,特別是早期及末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會存在於含有免疫細胞、血漿、淋巴液或組織液的某些體液中,如血液、精液、 前列腺液、陰道分泌液、乳汁或傷口分泌液;另一方面,病毒在體外環境中極不穩定。因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不安全的性接觸、靜脈注射、輸血、分娩、哺乳等;而通常的工作、學習、社交、或家庭接觸,比如完整皮膚間的接觸、共用坐便器、接觸汗液等,不會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唾液或淚液的通常接觸(如社交吻禮或短暫接吻)也未有導致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報告;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說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可將病毒透過先嚼過的食物(唾液內含血液)傳給孩子。.

新!!: 无麸质饮食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查看更多 »

人類鐵代謝

鐵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由於需要量以毫克(mg)計,故稱為微量礦物質營養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缺鐵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的營養缺乏問題,不僅盛行於開發中國家,也仍是已開發國家的公共衛生問題。.

新!!: 无麸质饮食和人類鐵代謝 · 查看更多 »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微營養素(英語:Micronutrients)指占生物体總質量0.01%以下,且為生物體所必需的一些化学元素。如鐵、矽、鋅、銅、碘、溴、硒、錳等。 微量元素为植物体必需但需求量很少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缺少或不能被植物利用时,植物生长不良,过多又容易引起中毒。在农业中,常以微量元素作种子处理、根外追肥来提高作物产量。 目前多數科學家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生命必需的元素共有28種,在28種生命元素中,按體內含量的高低可分為宏量元素(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占人體總質量的0.03%左右。這些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含量雖小,但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新!!: 无麸质饮食和微量元素 · 查看更多 »

糖類

#重定向 糖类.

新!!: 无麸质饮食和糖類 · 查看更多 »

维生素B

維--生素B也作維--他命B,是B族维生素的总称,它们常常来自于相同的食物来源,如酵母等。維生素B是身體內新陳代謝必需的一環,每種維生素B都參與了關鍵的代謝反應,通常以輔酶的形式存在。 维生素B曾经被认为是像维生素C那样具有单一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但是后来的研究证明它其实是一组有着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于是它的成员有了独立的名称,如维生素B1,而維生素B成为了一个总称,有的时候也被称为維生素B群、維生素B族或維生素B复合群。.

新!!: 无麸质饮食和维生素B · 查看更多 »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malnutrition)是一個描述健康狀況的用語,是指由不平衡飲食所造成的營養素缺乏、過剩、或比例失調。重要的營養成分包括:產生熱量的蛋白質、脂質與醣類,還有不產生熱量的維生素與膳食礦物質。一般會用「營養不良」指稱營養不足,也就是攝取的熱量、蛋白質與微量元素不足,但也屬於營養不良的一種。若是孕婦在懷孕時或兒童在兩歲以前發生營養不足,可能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造成永久性的損傷。極度的營養不足稱之為饑饉,處在饑饉狀態的人可能會有身高偏低、體型瘦弱、活力不佳、腿部及腹部腫脹的情形,也容易受到疾病感染且不耐寒冷,而產生的症狀則視缺乏的元素而各有不同。如果不能長期攝取由適當數量、種類或質量的營養素所構成的健康飲食,個體將產生營養不良。長期的營養不良可能導致飢餓死亡。 营养不良最经常的原因是高质量的食品获取不足,而这又常常跟高昂的食品价格与贫困相关。除此之外缺乏母乳餵養也可能會造成嬰兒營養不足,而部分传染性疾病如腸胃炎、肺炎、瘧疾與痲疹,會造成人體熱量需求上升,也可能引起營養不足。營養不足主要可分為兩大類:與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又有幾種常見型態:因同時缺乏蛋白質和熱量而產生的與單純缺乏蛋白質產生的紅孩症;飲食成份中常缺乏的微量元素包括鐵、碘與。孕婦對營養的需求會增加,因此在懷孕期間營養不足更容易發生。在某些開發中國家,肥胖症不僅是營養過剩的表現,營養不足亦能造成肥胖症。其他可能引起營養不足的狀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與減肥手術,老年人則常因為生理、心理或社會因素而發生營養不良。 改善營養為發展援助中部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母乳哺餵可減少孩童的營養不良及死亡,並有效推進存活率。除母乳外,提供其他食物給6個月至2歲大的孩童,可改善營養不良。另外有良好證據,支持提供發展中國家懷孕過程中的孕婦與孩童,補充含微量元素的膳食補充劑。讓亟需的人取得食物之最佳方法為提供食品或給予金錢於當地市場購買,然而僅提供食物給學童是不夠的。大部分嚴重營養不良的都能以處理。當營養不良併發其他健康問題時,則建議進一步就醫治療。這些常包括處理低血糖、體溫、脫水以及漸進式餵食。基於感染之高風險,通常建議例行性給予抗生素。而解決營養不良的長期措施,包括提升農業技術、降低貧窮、改善和女性賦權。 2010年,全球共有9.25億人營養不良,並自1990年起,營養不良人數從1990年至今每年增加8,000萬人。此外,約10億人可能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2010年,估計造成60萬人死亡,比起1990年時造成88.3萬人死亡來說,有所降低。其他營養不良的情形,包含了碘缺乏病與缺鐵性貧血,造成8.4萬人死亡。2010年,營養不良造成失能調整生命年成長了1.4%。據信營養不良為兒童死亡起因的1/3,然而此部分卻很少被提及。2010年,估計已造成150萬兒童與婦女死於營養不良,而部分估計可能超過300萬。此外,有1.65億兒童有疾病導致的。營養不良於開發中國家更為常見。.

新!!: 无麸质饮食和營養不良 · 查看更多 »

營養素

营养素(nutrient,又称为养分)是人体所需的一些物质。主要分为人体需求量较大的宏量营养素和需求量较小的微量营养素。其中宏量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蛋白质以及水;微量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而維生素又可細分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有: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則包括有:維生素B1、B2、B6、B12以及菸鹼酸、葉酸、維生素C。 宏量营养素,除纤维素和水之外,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以焦耳(jouls)或者卡路里(calories)来衡量。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提供4千卡能量,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其他营养素,包括纤维素、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不提供能量,但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 无麸质饮食和營養素 · 查看更多 »

燕麦

燕麦(学名:Avena sativa)别称皮燕麦,为禾本科早熟禾亚科燕麦属植物,是人類的主食之一,常製成燕麥片、販售,大燕麥片也常作為家畜的飼料。燕麥是高營養成份的食物,定期食用時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燕麦中所含的燕麦球蛋白(Avenin,是類似小麦中的成份)會讓少部份人有乳糜瀉症狀。而燕麦在製造過程也常會混合到少量含有麸质的穀類,例如小麦及大麥。.

新!!: 无麸质饮食和燕麦 · 查看更多 »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英文: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個主要影響關節的長期持續性疾病。它通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於休息後更惡化。最常見的是手腕和手涉及到身體兩側相同的關節。這個疾病也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分。這可能導致低紅血球細胞、肺部炎症、和心臟炎症。也可能會發燒和缺乏活力。通常症狀是逐漸超過數周至數月。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不明,但和基因與環境因素有關。作用機制包括了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造成關節囊的發炎與增厚,通常也會影響到骨頭和軟骨。診斷方式大多根據病患的身體表徵與症狀。X光和實驗室測試可以協助診斷或排除一些相似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纖維肌痛等疾病可能會有類似的症狀。 治療主要針對改善疼痛、減少發炎以及改善全身機能。適當的休息及運動、使用或輔具等皆能幫助治療改善。藥物方面,常使用止痛劑、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症狀;(DMARD,包括羟氯喹、氨甲蝶呤等)亦可用來控制減緩病程,通常是在其他療程對病人無效時才會使用到此類藥物,然而此類藥物相較於其他療程也可能對病人造成較大的副作用。在特定狀況下,可能使用外科手術方式針對關節進行修復、、。大部份的替代療法皆無證據支持其有效。 類風溼性關節炎在已開發國家會影響約0.5至1%的成年人,每年十萬人中約有5至50人會罹患此疾病。此疾病多在中年發作,女性的好發程度為男性的2.5倍。類風溼性關節炎從1990年造成28000人死亡,到2013年則造成38000人死亡。第一個做出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描述是在1800年的巴黎,由 博士(1772–1840)做出 reproduced in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原文「rheumatoid arthritis」源自希臘文,表示關節的出水與發炎。.

新!!: 无麸质饮食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 查看更多 »

食物盲從現象

食物盲從現象(fad diets)指某些與食物有關的健康(包括節食減肥)資訊,在未受科學證實之下,藉由似是而非的科學論點在社會中快速傳播,有時夾雜玄學宗教論點,導致大量民眾盲目跟從的現象。 這些現象的創始者往往會因此潮流獲得廣大的經濟收益,名人見證則常常是這些盲從現象的推手。.

新!!: 无麸质饮食和食物盲從現象 · 查看更多 »

飲食

飲食是一個廣泛的稱呼與概念,包含吃、喝相關的文化及做為。可以指:.

新!!: 无麸质饮食和飲食 · 查看更多 »

裸麥

裸麦(学名:Secale cereale)又称黑麦,是一种在温带地区分布很广的谷物。 黑麦是一种比较新的谷物,在欧洲古代时期这种谷物还不为人所知,它本来被認為是一种杂草,在2000到3000年前在小亚细亚与小麦一起被收割而培养出来的。 201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全世界裸麦产量为1670万吨。裸麦和小麦的杂交产品叫做小黑麦,它结合了两种作物的特性。在中欧和东欧,裸麦主要用来烤面包。.

新!!: 无麸质饮食和裸麥 · 查看更多 »

麸质

质,又称麸质蛋白、麦胶、麵筋、面筋蛋白、谷胶蛋白,是存在於多种谷物中的一种穀蛋白,是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谷物中最普遍的蛋白质。麸质蛋白是多个单一蛋白质的混合物,主要由醇溶穀蛋白以及穀蛋白两种蛋白质组成。醇溶穀蛋白又称“麸朊”。 谷胶蛋白遇水会形成网络,把遇水膨胀的淀粉颗粒嵌入其中,因而含有谷胶蛋白的小麦粉可以做饺子皮。而不含谷胶蛋白的玉米粉、高粱面粉虽然富含淀粉却无法做饺子皮。谷胶蛋白的拉丁文词根glute就是胶水之意。 麵糰发酵过程中,麵粉当中的麸质蛋白的硫氢键氧化为二硫键。二硫键越多,可以使蛋白质分子结合起来形成大分子网络结构,增加面团持气性、弹性和韧性。.

新!!: 无麸质饮食和麸质 · 查看更多 »

藜(学名:Chenopodium album)为苋科藜属的植物。分布于全球温带及热带以及中国各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4,200米的地区,见于路旁、荒地及田间。.

新!!: 无麸质饮食和藜 · 查看更多 »

脂類

脂類(英語:Lipid),又稱脂質,这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溶剂(醇、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由脂肪酸与醇作用脱水缩合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类,其中包括脂肪、蠟、类固醇、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和K)、、、磷脂等。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儲存能量、構成細胞膜以及膜的訊息傳導等。如今,脂类已经被用于美容和食品工业,以及纳米技术。 脂質可以廣義定義為疏水性或雙親性小分子;某些脂質因為其雙親性的特質(兼具親水性與疏水性),能在水溶液環境中形成囊泡、脂質體或膜等構造。生物體內的脂質完全或部分源自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次單元:酮酸基與異戊二烯。由此,脂質可以概分為八類:脂肪酸、甘油酯、甘油磷脂、鞘脂(神經脂質)、、聚酮类(由酮乙基次單元聚合而成)、固醇脂类,以及孕烯醇酮脂类(由異戊二烯次單元縮合聚合而成)。 脂類常被視為是脂肪的同義詞,但脂肪只是一種稱為三酸甘油脂的脂類。脂類也包括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包括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磷脂等,也包括其他含有固醇的代謝產物,像是膽固醇。雖然人類和其他動物有許多不同的代謝方式,可以切斷脂肪鏈及合成脂質,不過仍有一些必需脂質無法自行合成,需要在食物中攝取。 有生物以前脂質的化學反應,以及原始生命體的形成,現已認為是生命起源模型中的關鍵。.

新!!: 无麸质饮食和脂類 · 查看更多 »

蕎麥

荞麦(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亦作普通蕎麥以跟其他同屬物種區別,是蓼科荞麦属的植物,也有人将其分入蓼属,它是一种双子叶植物。普通荞麦和同属的苦荞麦(F.

新!!: 无麸质饮食和蕎麥 · 查看更多 »

苋(学名:Amaranthus tricolor),雁来红(救荒本草)、老少年(盛京通志)、老来少、三色苋(华北经济植物志要),为苋科苋属的植物。分布在亚洲的日本、印度、中亚以及中国大陆,多生在半野生,属中国原产的植物(非从国外引种)。.

新!!: 无麸质饮食和苋 · 查看更多 »

蛋白质

蛋白质(protein,旧称“朊”)是大型生物分子,或高分子,它由一个或多个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长链条组成。氨基酸分子呈线性排列,相邻氨基酸残基的羧基和氨基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改變原子的排序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一起,往往是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发挥某一特定功能。 与其他生物大分子(如多糖和核酸)一样,蛋白质是地球上生物体中的必要组成成分,参与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进程。酶是最常见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尤其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除了酶之外,还有许多结构性或机械性蛋白质,如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以及细胞骨架中的微管蛋白(参与形成细胞内的支撑网络以维持细胞外形)。另外一些蛋白质则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细胞黏附和细胞周期调控等。同时,蛋白质也是动物饮食中必需的营养物质,这是因为动物自身无法合成所有氨基酸,动物需要和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必需氨基酸。通过消化过程将蛋白质降解为自由氨基酸,动物就可以将它们用于自身的代谢。.

新!!: 无麸质饮食和蛋白质 · 查看更多 »

栽培品种

栽培品種(英語:Cultivar)是指經由人工栽培之後產生的植物種類,也稱為品種或變種,不過後兩個字有其他不同意義。栽培種根據特徵,有一個專有的命名,以和其他同種植物有所區隔。而命名方式,則是由《》(ICNCP)來規範。 「栽培種」一詞是來自英語中的「栽培」(cultivated)與「變種」(variety),不過栽培種的意義,與植物學或生物學上所說的變種並不相等。在1959年1月1日以前,栽培種通常有一個拉丁化的名稱,但是如此一來很容易和其種名混淆,因此後來改用各地語言來做命名,舉例如下.

新!!: 无麸质饮食和栽培品种 · 查看更多 »

準穀物

準穀物,也稱為假穀物,是和谷物一樣可以作為糧食的阔叶植物(非禾本科)。其種子可以磨成粉或是像谷物一樣食用。常見的準穀物有苋属植物(尾穗苋、红苋菜、千穗谷)、藜麥及蕎麥.

新!!: 无麸质饮食和準穀物 · 查看更多 »

斯佩耳特小麦

斯佩耳特小麦(Triticum spelta)是小麦的一种多倍体。它在青铜时代到中世纪时的部分欧洲地区都是重要的农产品。如今在中欧仍有种植,作为一种健康食品重新在市场中出现。.

新!!: 无麸质饮食和斯佩耳特小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