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巴比倫王國

指数 新巴比倫王國

没有描述。

44 关系: 埃及叙利亚大英博物馆尼布甲尼撒二世居鲁士二世巴別塔巴勒斯坦巴格达巴比伦巴比伦城巴比伦君主列表巴比倫尼亞希羅多德世界七大奇迹幼发拉底河亚拉姆语底格里斯河以未米羅達伊什塔尔城门伯沙撒犹太人空中花园米底王国约旦美索不达米亚烏拉爾圖西底家西徐亞马尔杜克迦勒底阿卡德語閃米特人那波尼德那波帕拉薩爾铁器时代腓尼基耶路撒冷歷史學波斯法老涅里格利沙爾新亚述帝国拉巴施馬爾杜克普萨美提克二世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大英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亚拉姆语:ܢܵܒܘܼ ܟܘܼܕܘܼܪܝܼ ܐܘܼܨܘܼܪ;נְבוּכַדְנֶצַּר ;Ναβουχοδονόσωρ;;阿拉伯语:نِبُوخَذنِصَّر ;约),是位于巴比伦的迦勒底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605年–前562年。他因在首都巴比伦建成著名的空中花园而为人赞颂,同时也因毁掉了所罗门圣殿而为人熟知。他曾征服犹大王国和耶路撒冷,并流放犹太人,《圣经》上对此也有所记载。他的事迹被记录在《但以理書》中,并且圣经的其它章节也提到了他。 用巴比伦的语言解释他的名字意思是“皇冠的保护和继承者尼布”,或“保卫边疆者尼布”。.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尼布甲尼撒二世 · 查看更多 »

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Kūruš;کوروش بزرگ;Κύρος;)即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中文《新旧约聖經》译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国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国王(前549年—前529年在位)Schmitt Achaemenid dynasty (i. The clan and dynasty)。在他的统治下,帝国不仅囊括了古代近东的所有文明国家,还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亚,和一部分中亚及高加索地区。他的帝国从西边的赫勒斯滂到东边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国。他的称号的全称为大帝,波斯国王,安善国王,米底国王,巴比伦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国王,四方之王。他还通过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人权宣言(大约在公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间)。 居鲁士大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在29到31年间。他首先征服了米底王国,然后是呂底亞王国,紧接着是新巴比倫王國。大约在征服巴比伦前后,他领导了一次到中亚的远征,在远征中摧枯拉朽,“毫无例外的征服了每一个国家”。居鲁士大帝没有机会進入埃及,因为他在公元前530年12月死在了沿锡尔河攻打马萨格泰的战役中。Cyrus's date of death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last two references to his own reign (a tablet from Borsippa dated to 12 August and the final from Babylon 12 September 530 BC) and the first reference to the reign of his son Cambyses (a tablet from Babylon dated to 31 August and or 4 September), but a undocumented tablet from the city of Kish dates the last official reign of Cyrus to 4 December 530 BC; see R. A. Parker and W. H.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 B.C. – A.D. 75, 1971.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居鲁士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別塔

巴别塔 (ܡܓܕܠܐ ܕܒܒܠ,Maḡdlā d-Bāḇēl מִגְדַּל בָּבֶל,Migdal Bāḇēl);也译作巴貝爾塔、巴比伦塔,或意译爲通天塔),本是犹太教《塔納赫·创世纪篇》(该书又被称作《希伯来圣经》或者《旧约全书》)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人类产生不同语言的。 在这个故事中,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后从东方来到了示拿(שנער)地区,并且决定在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见此情形,就把他们的语言打乱,让他们再也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还把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看法,巴别塔和一些已知的建筑物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就是“神庙”,一座由巴比倫尼亞国王那波帕拉薩爾修建献给美索不达米亚的神马尔杜克的塔庙(大约是在公元前610年建造)。 这座“巴比伦大金字塔 ”高。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1年左右下令拆毁这座神庙好在原址上建造他的陵墓。 在苏美尔故事《》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节。.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巴別塔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دولة فلسطين)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沙地帶,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区363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國際承認巴解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时,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号决议。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國为一个獨立國家。.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巴格达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城

#重定向 巴比伦.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巴比伦城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君主列表

以下是在巴比伦城建都的王朝的国王列表.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巴比伦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尼亞是美索不達米亞中南部(現今伊拉克)的一個古代文化地區,其首都為巴比倫。漢摩拉比於蘇美爾和阿卡德帝國之地建立了巴比倫尼亞,亞摩利人成為了閃米特人的一支,巴比倫尼亞採用了閃米特的阿卡德語作為官方語言,並保留了當時不再當為口語的蘇美爾語作宗教用途。阿卡德及蘇美爾文化於後期巴比倫亞文化中舉足輕重,巴比倫尼亞地區即使在外族統治時,仍然是該地重要的文化中心。 最早記載「巴比倫尼亞」一地的文字,可追溯至前23世紀的薩爾貢時期的一塊版匾。 B B.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巴比倫尼亞 · 查看更多 »

希羅多德

希羅多德(Ἡρόδοτος),前5世纪()的古希臘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歷史》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希羅多德 · 查看更多 »

世界七大奇迹

世界七大奇蹟,又稱世界七大遺蹟、世界七大奇觀、世界七大奇景等,是由人類選出世界上最具代表的七個事物,其中有時會因不同的需要或立場而選出多於或少於七個。.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世界七大奇迹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亚拉姆语

#重定向 亞拉姆語.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亚拉姆语 · 查看更多 »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h,Tigris)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都位於伊拉克境內,令原本位處乾旱氣候地區的伊拉克擁有水源豐富的河流,主要城市都在該河流的流域範圍,是伊拉克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底格里斯河 · 查看更多 »

以未米羅達

以未米羅達(英語:Amel-Marduk或Evil-merodach)是新巴比倫王國的第三任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之子。他的在位年期為前562年-前560年,約2年,後被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女婿涅里格利沙爾殺害。.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以未米羅達 · 查看更多 »

伊什塔尔城门

伊絲塔城门(亚述语: ܕܵܪܘܲܐܙܲܐ ܕܥܵܐܫܬܲܪ: Darwaza D'Ishtar, 阿拉伯语:بوابة عشتار)是巴比伦内城的8个城门之一,大约公元前57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在城市北侧修建。 这座城门供奉巴比伦女神伊絲塔,蓝色琉璃瓦,上面交替排列着“怒蛇”(龙)和原牛浮雕。 此城门为巴比伦城墙的一部分,曾被视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直到公元6世纪为亚历山大灯塔所取代。 1930年代,在德国柏林博物馆岛的佩加蒙博物馆,修建了伊什塔尔城门及游行大街的重建品。它高14米,宽30米。此门其实是一个双门,今天在佩加蒙博物馆展示的只是较小的前门,后门囿于博物馆面积的限制仍保留在仓库中没有修复。 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都有伊什塔尔城门的一部分及游行大街的狮子。但只有四个博物馆收藏了龙。其中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有狮子、龙和公牛;丹麦哥本哈根新嘉士伯美術館有一条龙、一头狮子、一头原牛;底特律艺术学院有一条龙;瑞典哥德堡Röhsska博物馆有一条龙和一只狮子。巴黎卢浮宫、慕尼黑国立埃及艺术博物馆、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纽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芝加哥东方学院、罗得岛设计学院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以及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美术馆,都拥有狮子。 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拉克也修建了伊絲塔城门一个较小的复制品,作为一个尚未完成的博物馆的入口,但是在伊拉克战争中受到了损坏。 Image:Ishtar-gate-بوابة-عشتار.jpg|1930年代的巴比伦考古遗址 Image:Pergamon Museum Berlin 2007109.jpg|游行大街模型 Image:Pergamon Museum Berlin 2007110.jpg|双重城门的模型 Image:Ishtar Gate Dragon.JPG|原牛和龙,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Image:Pergamonmuseum Ishtartor 02.jpg|龙 Image:Pergamon Museum Berlin 2007085.jpg|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题词 Image:Berlín - Pergamon - Porta d'Ishtar - Lleons.JPG|狮子与花 Image:Ihstar Gate RB.JPG|巴比伦伊絲塔城门复制品,2004.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伊什塔尔城门 · 查看更多 »

伯沙撒

伯沙撒(Belshazzar,阿卡德語:Bel-sarra-usur)是新巴比倫王國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嚴格來說是共同攝政王),那波尼德之子。.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伯沙撒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空中花园

巴比倫空中花园(古希腊文:οἱ Κῆποι Κρεμαστοὶ Βαβυλώνιοι)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空中花园 · 查看更多 »

米底王国

米底王国或米底亚王国(Median dynasty),又称玛代王国(Mādai),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领土面积最大时西起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亞,东至阿拉霍西亚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米底王国 · 查看更多 »

约旦

约旦哈希姆王国(阿拉伯语:,一般通稱約旦)是中东的国家,它北临叙利亚,东临伊拉克,东南临沙特阿拉伯,西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约旦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烏拉爾圖

烏拉爾圖(阿拉姆語:Urarṭu)是一個古代王國,位於黑海東南部和裏海西南部的山區,中心位置在亚美尼亚高原的凡湖周围。歷史可以追溯至前860年。阿尔吉什提一世与萨尔杜里二世在位时国势强盛,前840年人口有80万人,到前743年人口达到160万人。公元前6世纪被米底亚王国所灭。其文化受到两河流域影响。烏拉爾圖王國使用的語言屬於黏着语,不屬於蘇美爾語及印歐語系。文字使用楔形文字。.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烏拉爾圖 · 查看更多 »

西底家

西底家(צִדְקִיָּהוּ,拉丁字母转写:Şidhqiyyāhû;希腊语:ζεδεκιας,转写:Zedekias;古英语:Zedekiah;阿拉伯语:,转写:Şidqiyyā)(前618年-?)是犹大王国的末代君主。他是约西亚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儿哈慕他,因此他是约哈斯的兄弟。在希伯来语中,西底家意为“上帝是我的公义”。 William F. Albright认为西底家在位的时间是前597年-前587年,而E.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西底家 · 查看更多 »

西徐亞

#重定向 斯基泰人.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西徐亞 · 查看更多 »

马尔杜克

尔杜克(阿卡德语拼写的苏美尔语:AMAR.UTU "solar calf";: Merodach),是晚生代神祇的阿卡德语名,源自古美索不达米亚,是巴比伦的、主神和巴比倫尼亞的國神。最開始是作為雷暴之神,傳說中他制服了造成原始混亂局面的怪物迪亞馬特之後成為眾神之首。馬爾杜克的占星是木星;他的聖畜是馬、狗以及舌分兩叉的一隻怒蛇(龍),巴比倫城牆就飾以此怒蛇之像。自汉摩拉比时代(前18世纪),巴比伦成为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政治中心之时,马尔杜克开始慢慢升至之首的位置,并于前两千年的后半叶完全拥有了这个地位。马尔杜克居于巴比伦城的内。Helmer Ringgren, (1974) Religions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Translated by John Sturdy, The Westminster Press, p. 66.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马尔杜克 · 查看更多 »

迦勒底

迦勒底(一譯加爾底亞,阿拉伯語:‎,Kāldān),是一個古代地區的名稱,屬巴比倫尼亞南部,即現今伊拉克南部及科威特。公元前625年至前539年期間開始有部落進入該區居住,這些部落的住民就被稱之為迦勒底人、加爾底亞人或新巴比倫人。 在《舊約聖經》中,迦勒底是新巴比倫的同義詞。大約在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奪得巴比倫尼亞的王位,建立了迦勒底王朝,亦即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帝國版圖大為擴張,勢力達至頂峰,征服猶大王國,並攻佔了耶路撒冷。.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迦勒底 · 查看更多 »

阿卡德語

阿卡德语(lišānum akkadītum,𒀝𒂵𒌈,ak.kADû,Akkadian)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使用的一种亚非语系闪族语言。作为已知最早的闪族语言,阿卡德语使用源于古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书写。该语言得名于两河文明名城阿卡德。江慧真/台北報導,"芝加哥亞述字典重現古阿卡德語", 中國時報,2012-08-05/00:59.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阿卡德語 · 查看更多 »

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שמיים),又稱閃族人或闪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相傳挪亞之子閃(Shem)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 閃米特是西亞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一個的分支。尽管人類遺傳學與歷史學上使用「種族」這個字眼有著眾多的爭議,閃米特這一語族的定義卻很明確,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語跟其延伸的兩種方言所分化的語言──亞述語和巴比倫語,以及現代的阿拉伯語、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語、亞拉姆語(亚兰语)、希伯來語和馬耳他語等。.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閃米特人 · 查看更多 »

那波尼德

那波尼德,又譯那波尼達、拿波尼度、那布尼德(Nabonidus,阿卡德語:Nabû-nāʾid;),是新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任君主,在位年期為前556年至前539年。 那波尼德與上任君主拉巴施馬爾杜克的關係不明,當拉巴施馬爾杜克在前556年的一次政變中被殺後,那波尼德接任為王。 那波尼德對古代文物研究有濃厚興趣。在內政方面,那波尼德與國內的馬爾杜克祭司集團不和,便在大約前549年離開巴比倫城,前往阿拉伯沙漠的綠洲泰馬,專注於崇拜月神「辛」。那波尼德任命其子伯沙撒為共同攝政。 前540年,那波尼德為了防禦波斯人入侵,從泰馬返回巴比倫。在前539年,波斯的居魯士二世入侵巴比倫,那波尼德率兵迎戰失敗,巴比倫城在幾乎無抵抗之下陷落,伯沙撒被殺,他本人被俘(一說投降),王國滅亡。.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那波尼德 · 查看更多 »

那波帕拉薩爾

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阿卡德語:Nabû-apal-usur)是新巴比倫王國的開國君主,在位年期為前626年-前605年,在位22年。他在巴比伦国王坎达拉努死后夺取王位,与亚述进行七年的战争。他通过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与一位米底王国公主建立婚姻的机会与对方结盟,并于公元前612年占领亚述都城尼尼微。实现了对两河流域的统治。同时,他与进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埃及军队发生战争,却失败退回,直至公元前605年埃及被其子于卡尔加美什之战中击败。他在位时期对巴比伦的纪念碑进行整修,为后继者承袭。.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那波帕拉薩爾 · 查看更多 »

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是考古學上继青铜时代之后的一个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这是在实际上所说的铁器时代是指的早期阶段,在晚期各国都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也就多以各国的朝代来称呼其时代。当时人們已能冶铁和製造鐵器作为生产工具。其與之前時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農業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模式。 鐵器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不同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有所不同,即使同在歐洲,日耳曼地區和羅馬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亦有所不同。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是赫梯王国,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年左右。中国在春秋(公元前五世纪)末年,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 雖然各地區進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亦難以以準確的年份標示,但鐵器時代與之前時代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的。鐵器時代是指已經能運用很複雜的金屬加工來生産鐵器。鐵的硬度,高熔點與鐵礦的高蘊含量,使得鐵相對青銅來說來得便宜及可在各方面運用,所以其需求很快便遠超青銅。 在美洲及大洋洲的鐵器時代並不是發展自青銅器時代,因為鐵的運用是由歐洲探險家傳入的。.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铁器时代 · 查看更多 »

腓尼基

腓尼基(腓尼基语:;Phoenicia;Φοινίκη;فينيقية;埃及语:fnḥw (fenkhu))是古代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其范围接近于如今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乃犹太人的近邻。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他们的腓尼基字母,與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同源。.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腓尼基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歷史學

歷史學,簡稱史學,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雖然在廣義上歷史可以包含人類以外的事物,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歷史學主要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歷史學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法老

法老(希伯來语:פרעה,希腊语: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作为颂词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将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是国家政权的最高代表,掌握军、政、神权。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法老 · 查看更多 »

涅里格利沙爾

涅里格利沙爾(英語:Neriglissar或Nergal-sharezer),是新巴比倫王國的第四任君主。他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女婿,在前560年殺害了以未米羅達而登位,在位年期為前560年-前556年,共4年。.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涅里格利沙爾 · 查看更多 »

新亚述帝国

新亚述帝国是公元前900年以后,亚述第三次复兴后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国祚自公元前934年至公元前609年,在此期间,亚述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功的蚕食了巴比倫尼亞、埃及、烏拉爾圖、亚美尼亚http://www.kchanson.com/ANCDOCS/meso/obelisk.html、埃蘭,称霸近东、小亚细亚、高加索地区、北非以及东地中海,到公元前8世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亚述帝国达到极盛。 新亚述帝国承接中亚述时期和中亚述帝国(公元前14至10世纪)。弗赖伊等学者认为新亚述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在这一时期亚拉姆语和阿卡德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新亚述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巴施馬爾杜克

拉巴施馬爾杜克(Labashi-Marduk),是新巴比倫王國的第五任君主,在位年期為前556年。 拉巴施馬爾杜克是前任君主涅里格利沙爾之子,幼年繼位,在位不足一年(3月)便被殺害,那波尼德接任為王。.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拉巴施馬爾杜克 · 查看更多 »

普萨美提克二世

普萨美提克二世(Psammetichos II)是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公元前594年-公元前588年在位)。尼科二世之子。 普萨美提克二世继续执行其父、祖的亲希腊政策,与各希腊城邦发展良好关系,以抗衡新巴比伦王国带来的军事压力。.

新!!: 新巴比倫王國和普萨美提克二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伽勒底帝国新巴比仑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倫迦勒底王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