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斯堪的纳维亚

指数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麥語、瑞典語:Skandinavien,挪威語:Skandinavia,薩米語:Skadesi-suolu、Skandinavía),又譯--,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則包含丹麦。這些國家互相視對方屬於斯堪的纳维亚,雖然政治上彼此獨立,但共同的稱謂顯示了其文化和歷史有深厚的淵源。 芬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北歐國家因其與丹麥、挪威和瑞典相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時也被視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有時這些對斯堪的納維亞的不同理解可能會引起不滿,「北歐國家」(Nordics)才是對北歐五個國家的合宜統稱。.

47 关系: 基爾條約原始日耳曼語博物志 (老普林尼)古罗马奧地利帝國丹麦丹麦语德意志帝國俄罗斯帝国匈牙利语北歐北歐五國北歐理事會冰岛共主邦聯克朗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維京人爱沙尼亚语絲卡蒂瑞典瑞典語瑞典議會瑞典舊省芬兰芬兰-乌戈尔语族芬兰语芬蘭大公國荷尔斯泰因公国萨米语语源学貨幣老普林尼格陵兰波罗的海法罗群岛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挪威挪威语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科訥方言拿破崙戰爭普魯士普法戰爭

基爾條約

《基爾條約》是瑞典和丹麥-挪威於1814年1月14日簽訂的條約。在拿破崙戰爭戰敗的丹麥國王把挪威割讓予瑞典國王,以換取瑞典在波美拉尼亞的控制權。然而,條約內容從未正式實行。普魯士在維也納會議得到了波美拉尼亞;而挪威宣告獨立,頒布憲法,選出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為挪威國王。瑞典揮軍挪威後不久,挪威便答應與瑞典結成君合。《基爾條約》特別指出挪威的三個屬土──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並不隨着挪威割讓予瑞典,而是繼續與丹麥結成聯合。.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基爾條約 · 查看更多 »

原始日耳曼語

原始日耳曼語(Proto-Germanic),或曰共同日耳曼語(Common Germanic),是猜想中存在的一個所有日耳曼語族語言的共同祖先。原始日耳曼語的相關內容,並非以存留至今的文件,來證明其詞根的形式等的,而是以比照法來重構的。另外,有些人認為,有些約於西元200年左右寫成,並存留至今的盧恩字母寫成的碑銘,其題字裡的語言是原始諾爾斯語或甚至於是直接從原始日耳曼語發展而來的晚期共同日耳曼語 。有人認為,有些存在於非日耳曼語言當中的日耳曼語言借詞,被認為是在原始日耳曼語時候就被借入這些語言的。例如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的kuningas(意即「國王」)這個詞,就和原始日耳曼語的*kuningaz這個字的形式相似;另外,原始日耳曼語本身是一種由原始印歐語發展出來的語言。.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原始日耳曼語 · 查看更多 »

博物志 (老普林尼)

《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又译《自然史》)是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在77年写成的一部著作,被认为是西方古代百科全书的代表作。全书共37卷,分为2500章节,引用了古希腊327位作者和古罗马146位作者的2000多部著作。在书成后1500年间,共出了40多版。 老普林尼虽然将此书题献给罗马皇帝提圖斯,但是全书160卷羊皮纸手稿并未献出,而是传给了养子小普林尼。.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博物志 (老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丹麦语

丹麦语(dansk,,)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北日尔曼语支,通行於丹麦王国以及其属地法罗群岛、格陵兰,也零星通行於德国、挪威和瑞典境内的部分地区。.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丹麦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语

匈牙利语又称马扎尔语,是一種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的語言,为马扎尔人的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匈牙利,是该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24个官方语言之一。此外匈牙利语还分布在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 由於沒有其他语言能夠与匈牙利语沟通,匈牙利语也视作世界上数一数二最孤立的语言。.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匈牙利语 · 查看更多 »

北歐

北歐是地理上对歐洲北部的簡稱,一般分為狹義及廣義兩種定義:.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北歐 · 查看更多 »

北歐五國

北歐五國是位於北歐的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及其附屬領土如法羅群島、格陵蘭和奧蘭群島的統稱。 該五國及三自治地區的歷史背景緊密連繫,社會和政治制度也相近。政治上雖然不是共同體,但都參與北歐理事會;語言上有三種語系,分別為印歐語系的斯堪的納維亞語支、烏拉爾語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族和薩米語,以及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的格陵蘭語。北歐五國共佔地350萬平方公里(格陵蘭佔其中60%的土地),人口約2,500萬。 近年,普遍被歸類為波羅的海三國的愛沙尼亞爭取躋身成為北歐國家一員。北歐五國是愛沙尼亞重要的投資和貿易夥伴,而愛沙尼亞在語言、種族和文化上與芬蘭有關聯,文化上亦與瑞典和丹麥有相似的地方。.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北歐五國 · 查看更多 »

北歐理事會

北歐理事會(Nordisk Råd;Nordisk Råd;Nordiska rådet;Nordic Council)以及北歐部長理事會是由北歐國家政府所組成的合作論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 理事会秘書處設於哥本哈根,並在各會員國設有分支機構。北歐理事會採用丹麥語、挪威語和瑞典語作為工作語言。.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北歐理事會 · 查看更多 »

冰岛

冰岛(Ísland)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通常被視為北歐五國之一。冰岛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5万,儘管面積不大,卻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少的其中之一。冰岛的首都是雷克雅維克,也是冰岛的最大城市,首都附近的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冰岛地处大西洋中洋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内陆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内多分布沙質地、冷却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边缘,但有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气温适中。 根据《》的记述,欧洲定居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74年,維京人殷格·亚纳逊一行人是冰岛最早的永久定居者,其他更早的定居者仅在冰岛过冬。其后的几个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冰岛定居,他们也带来了盖尔人奴隶。1262至1814年冰岛成为了挪威的一部分,之后属丹麦王室治下。1918年冰岛宣布独立并在1944年成立共和国。20世纪前,冰岛人主要依靠渔业和农业为生,冰岛亦曾是该地区最不发达的国家。漁業的工业化以及二次大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带来了冰岛的繁荣,1990年代冰岛成为了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94年冰岛加入了歐洲經濟區,其经济结构也因金融服务业的引入而趋向多元化。 冰島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經濟區、北歐理事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會員國,但是並未加入歐洲聯盟。冰岛为市场经济,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相比税率较低,并且国民拥有国家提供的健康保险和高等教育等北欧福利系统。2014年冰岛位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13位。2008年冰岛发生金融危机,境内的银行国有化,冰島幣值都大幅貶值。 冰岛文化与其他北欧斯堪地纳维亚文化有很深渊源,大多数冰岛人是斯堪地纳维亚人和盖尔人的后裔。冰岛语属北日耳曼语支,起源于古諾爾斯語并与法罗语及挪威西部方言接近。冰岛的文化遗产主要为传统冰岛菜、诗歌和中世纪的冰岛萨迦。在北约成员国中,冰岛人口最少并且是唯一没有常備军队的国家,仅有海巡部隊。.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冰岛 · 查看更多 »

共主邦聯

共主邦聯,又可譯作君合國、身合國或人合國(Personal union),是指兩個或两个以上被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共同擁戴同一位國家元首所組成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共主邦聯和聯邦制國家的不同是在於,共主邦聯的成員維持各自的獨立,而且這種關係沒有永久性;而聯邦制國家在國際上則被視為一個國家,而且通常還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 由於共和國的元首多由選舉產生,因此共主邦聯多在君主制國家之間產生。在古代歐洲,多數共主邦聯的形成,往往是由於某國君主絕嗣,另一國的君主以他的血緣關係繼承某國的王位。有些君主在聯姻後,嫁娶一國之君,以取得更多領土。在議會制興起後,也有經構成共主邦聯的各國之議會同意,以立法的手段,使構成共主邦聯的諸國合併為一國者。未經法律手段定義的共主邦聯,成員之間保持着很鬆散的關係,甚至還不及一個國際聯盟。政治、法律、人民訴求的差異,如繼承律例的不同,往往會導致這種邦聯的解散。 進入20世紀,君主國的數目已大大減少,共主邦聯也越來越少見。現存最大的共主邦聯,是由英國和15個英聯邦王國國家組成的;這些國家共同推舉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 共主邦聯依其形式而有不同狀況,有些接近於國際組織(如-zh-cn:英联邦;zh-tw:大英國協;-);但也有結合成為一個國家的情況(如英國);也有因為歷史因素而形成的(如安道爾)。.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共主邦聯 · 查看更多 »

克朗

克朗是一个货币单位,使用这一单位的国家和地区有捷克、丹麦(包括法罗群岛)、冰岛、挪威和瑞典。斯洛伐克和爱沙尼亚等国也曾使用过这一货币单位。.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克朗 · 查看更多 »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重定向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維京人

维京人(víkingr)是诺尔斯人的一支(斯堪的納维亚人),他们是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侵扰并殖民欧洲沿海和不列顛群島的探险家,武士,商人和海盗Roesdahl, p. 9-22.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維京人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语

爱沙尼亚语(eesti keel)是爱沙尼亚的國语,2012年约有120万人日常使用,属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最接近芬兰语,这两种语言近似到可以相通的地步——至少对于说北方方言的爱沙尼亚人是如此。同属乌戈尔语支的匈牙利语与其分别较大。其近邻立陶宛语与拉脱维亚语与爱沙尼亚语关联不大,但是爱沙尼亚语中有一部分词汇为立陶宛语与拉脱维亚语的借词。.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爱沙尼亚语 · 查看更多 »

絲卡蒂

絲卡蒂,Skadi、Skaði。是北歐神話中的一名女巨人,她的父親是夏基(Thiazi),第一任丈夫是尼奧爾德(Njord),所以她也是弗雷(Freyr)、弗蕾亞(Freya)的繼母。和尼奧爾德分手後據說再嫁給烏勒爾(Ullr)或奧丁(Odin)。她熱愛冬天和雪,喜歡山林和打獵,所以被視為冬天之神,又被稱為「雪靴女神」(Öndurgud,Snowshoe Goddess)。 絲卡蒂的父親夏基(Thiazi)因為挾持青春女神伊登(Idun)而被諸神殺死,憤怒的絲卡蒂穿上全副武裝來到阿斯嘉特(Asgard)。諸神試圖與她和解:他們答應絲卡蒂提出的要求,讓她在諸神中挑一個為丈夫,並還要讓她大笑一場。但諸神也開出條件:只能看腳來選擇丈夫。絲卡蒂本來想要選最英俊的巴德爾(Balder)為夫,挑了一雙她覺得最完美的腳,認為這麼完美的腳應該就屬於巴德爾,但卻挑到了尼奧爾德。 至於大笑一場的部份,則由洛基(Loki)找了一頭老山羊和一條繩子,將繩子一頭綁在山羊身上,另一頭綁在自己的性器官上進行拔河比賽,這個可笑的畫面讓絲卡蒂笑了出來,終於同意和諸神和解。之後,奧丁還將夏基的雙眼放到天空作為星星作為和解的誠意。 尼奧爾德是出身華納神族(Vanir)的近海海神,住在諾歐通(Noatun)。絲卡蒂住位在約頓海姆(Jothuheim)的索列姆海姆(Thrymheim)地方,雖然兩人結了婚但彼此興趣差異頗大。最初雙方說定每九天(也有說是三天)輪流於兩地居住,但彼此都無法適應對方的環境,最後這場婚姻還是以分手作收。另外有說法認為後來絲卡蒂再嫁給烏勒爾這個也是愛雪、愛打獵的弓箭之神,另一個說法是再嫁給奧丁。 基於曾和神族結婚的這個原因,絲卡蒂有時也被視為阿薩神族(Aesir)一員。在之後,當洛基(Loki)背叛諸神,陰謀殺死巴德爾(Balder)的事情被發現,諸神於是將洛基綁在巨石上,並在他頭上放置一條滴著毒液的毒蛇,這條毒蛇就是絲卡蒂放置的。 S.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絲卡蒂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瑞典語

典語(svenska,)是北日耳曼语(也称为斯堪的那维亚语)的一种,主要使用地区为瑞典、芬兰(尤其是奥兰群岛),使用人数超过九百万人。它和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另外两种语言——丹麦语和挪威语——是相通语言。和其它北日耳曼语一样,瑞典语来源于古诺尔斯语。古诺尔斯语是维京时期斯堪的那维亚地区通用语言。 瑞典成人的识字率高达99%。标准瑞典语是瑞典官方语言,来源于19世纪瑞典中部的方言,并在20世纪初固定下来。标准瑞典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统一且标准化的。如今从一些古老的偏远地区的方言演化下来的其它语言变体依旧存在,部分方言和标准瑞典语在语法和词汇上有很大区别,已经不能称为相同语言。这些方言只在很偏僻的地区使用,并且使用的人数很少,而这些人社会流动性很低。虽然目前没有迹象这些语言将成为死语,有很多学者认真研究这些方言,并且当地政府也鼓励人们使用这些方言,但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使用这些方言的人数还是逐渐减少。 瑞典语标准语序是主谓宾结构,有时为了强调某些词会更改语序。瑞典语的构词学和英语相近,词形变化相对较少;有两种词性,没有语法上的格(以前的研究认为有两种格,主格和属格);单数和复数之间有区别。形容词根据词性、数量和限定范畴的不同发生改变。名词的限定范畴通过不同后缀来表示,同时前面加以定冠词和不定冠词。韵律特征体现在重音和声调上。瑞典语有大量元音。瑞典语还以Sj音而著称,这是一种变化复杂的辅音音位。.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瑞典語 · 查看更多 »

瑞典議會

典議會(Sveriges riksdag)是瑞典的国家立法机关。瑞典議會實行一院制,由349名議員(riksdagsledamöter)組成,並由議長(talman)領導。現任議長為佩爾·韋斯特貝里。議員任期固定為四年,每四年於9月第三個星期日舉行的議會選舉日選出,最近一次選舉於2014年9月29日舉行。议会大厦位於斯德哥爾摩聖靈島(Helgeandsholmen)上。.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瑞典議會 · 查看更多 »

瑞典舊省

典的25個舊省(landskap)是基於歷史、地理和文化的劃分。它們組成三個地區。這些省份是舊時的遺留,並無行政功能,只用作文化上的區分。方言和民間傳說也依循這些舊省的劃分,而非現時的行政省份(län)。 其中一些舊省一直屬於瑞典,在1634年被重新規劃的省取代。一些後來透過和丹麥-挪威的戰爭中得到。一些位於芬蘭的舊省因與俄國戰爭失敗而被割讓。位於北方的拉普蘭是唯一一個以殖民方式得到的舊省。 有些行政省份與舊省完全對應:布萊金厄省對應布萊金厄舊省,哥特蘭省和哥得蘭市對應哥特蘭島上的哥特蘭舊省。還有海里耶達倫市,雖然地域不完全對應海里耶達倫舊省,仍沿用其名稱。行政省份的區劃可以作出改變,如一些新省份在1990年代的重新劃分中誕生,但歷史省份的劃分已歷經數百年而不變。自1884年起,所有的舊省都具有儀式性的公國的地位,例如王子和公主會被授予舊省作為形式上的領地(參看公國#瑞典的公国)。 舊省的名稱被非過時,而依然在口頭和文化上提及,如在卡爾馬省的吹玻璃技術,正式名稱是以舊省斯莫蘭命名的「斯莫蘭玻璃」,反而把它稱作「卡爾馬玻璃」會被視為錯誤。主要的例外是拉普蘭的住民會依照行政省份的劃分,而視自己為北博滕人或西博滕人,儘管北博滕和西博滕與現時的北博滕省和西博滕省並非完全是同一區域。另外,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這兩個城市都跨越了舊省邊界,而居民的認同是現在的城市,而非舊省。.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瑞典舊省 · 查看更多 »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芬兰 · 查看更多 »

芬兰-乌戈尔语族

芬蘭-烏戈爾語族(也譯稱為芬-烏戈爾語族或芬諾-烏戈爾語族)是烏拉爾语系的一支,多数语言学家认为芬蘭语、匈牙利语和爱沙尼亚语都包含在此语族中。与欧洲其他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芬蘭-烏戈爾語族并不属于印欧语系。很多使用人口較少的芬蘭-烏戈爾諸語言都属濒危、接近消亡。.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芬兰-乌戈尔语族 · 查看更多 »

芬兰语

芬兰语(Suomi,)是芬兰大部分(88.3%,2016年底)居民的母语,也被境外芬兰裔侨民所用。它是芬兰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瑞典的一种法定少数族裔语言。 芬兰语属于“烏拉爾語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族”,是一种黏着语。名词和形容词都因应词语在句子内的角色而有格的变化。由于和其他欧洲语言的语系都不同,词根和绝大部分其他欧洲语言差别很大,所以经常被欧美人认为是比较难学的语言。也因為如此,以芬蘭語為母語的人民往往会学习兩三種其它語言,以利交流。.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芬兰语 · 查看更多 »

芬蘭大公國

#重定向 芬兰大公国.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芬蘭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荷尔斯泰因公国

荷尔斯泰因公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公国,為神圣罗马帝国所屬最北方的一個邦國,它的领土位于今天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荷尔斯泰因公国是1474年诞生的,当时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同时也是荷尔斯泰因伯爵领地的领主。在他的请求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将这个伯爵领地提升为一个公国,而克里斯蒂安一世也就成为了这个公国的第一位公爵了。 此前,在1460年,克里斯蒂安一世就已经在一个条约中规定荷尔斯泰因与石勒苏益格是不可分割的。虽然如此这两个公国的从属并不一样。石勒苏益格是丹麦的领地,而荷尔斯泰因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 從1490年至1523年,以及1544年至1773年,公國領土兩度被歐登堡王朝的不同支系所分割,其中最著名的是家族(丹麥王室)及家族。公國一直延續至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之後,才在1866年被普魯士王國併吞。.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荷尔斯泰因公国 · 查看更多 »

萨米语

萨米语是一部分乌拉尔语系的一支,使用该语言的是萨米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北欧的芬兰北部、挪威、瑞典和俄罗斯西北部。萨米语经常错误地被认为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萨米语还被称为拉普语(Lapp),但有人认为它含有贬义。.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萨米语 · 查看更多 »

语源学

语源学(Etymology,ετυμολογία),是一門用於研究字词来源的学科。 英語的「etymology」一詞本身源於「」(真實)與「」(字、理性或學問)兩字。.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语源学 · 查看更多 »

貨幣

貨幣,稱錢財,是人们为提高交易效益,对一种媒介达成的共识。货币形式有贝壳粮食等自然物、金属纸张等加工品、银行卡信用卡等磁条卡、以及移动支付加密货币等APP。货币属性因某种经济体系兴衰而演变,礼物经济的兴起衍生出实物货币;商品经济的兴起衍生出金属货币;金权经济的兴起衍生出金属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共享经济的兴起衍生出超主权货币。货币价值决定于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效率,目前,全球还处于金权经济为主的市场体系,信用货币效率最高。Campbell-Kelly, page 21 由于人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中,能用不同的媒介能达成各种共识,例如,战国时期楚国的泥质金饼,现在美国监狱里的香烟货币,令学术界对货币的定义争论不休。有人提出两种定义方法,归纳法:根据货币的显著特征下定义;实证法: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规定不同层次的货币。商品经济中,货币是主权国家或者同一经济体内衡量物资与服务价值(物价)的指标,也是償還債務的特殊商品。 貨幣还是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帳單位的一種工具T.H. Greco.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貨幣 · 查看更多 »

老普林尼

蓋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常稱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译《博物志》)一書留名後世。其外甥为小普林尼。 老普林尼是罗马骑士与元老院议员加伊乌斯·凯奇利乌斯的外孫。他出生在科莫,而非訛傳的维罗纳。学过法律,任西班牙代理总督,后担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老普林尼在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不幸被火山噴出的毒氣毒死。 其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六本散失,僅剩片段。。.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老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格陵兰

格陵蘭(Kalaallit Nunaat;Greenland),面積2,166,086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島,大约81%都被冰雪覆盖。“格陵蘭”在原语言中的字面意思為「綠色土地」,是在丹麦王国框架内的自治国,在2008年公投後,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一個內政獨立的自治區,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由丹麥代理。格陵兰随宗主国丹麦于1973年加入过欧洲各共同体,但根据1982年全民公投的结果通过1985年的格陵兰条约退出了如今欧盟前身——欧洲各共同体,故如今格陵蘭並不屬於歐盟,但被视为欧洲联盟特别领域的一部分。格陵蘭如同法羅群島,在丹麥國會派驻有2名議員。 格陵蘭全境大部分处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隔海峽與冰島和加拿大兩國相望。.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格陵兰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法罗群岛

法羅群島(法羅語:Føroyar,丹麥語:Færøerne)是北歐國家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地理位置介乎挪威海和北大西洋中間,處於挪威到冰島之間距離一半的位置。 法羅群島陸地面積1,399平方公里,由17個有人島和若干個無人島組成,居民共49,192人,官方語言為法羅語和丹麥語。 法羅群島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雖然位處北方,因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氣溫長年在零度以上。 法羅群島居民通過投票選出自治議會成員,繼而由自治議會選出總理,丹麥政府會向法羅群島派出高級專員監察自治政府運作,代表女王,並協助處理群島的對外事務。.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法罗群岛 · 查看更多 »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

斯堪的纳维亚主义,或称泛斯堪的纳维亚主义.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挪威 · 查看更多 »

挪威语

挪威語(norsk)是日耳曼語族的一個分支,普遍通用於挪威,也是挪威的官方語言。挪威語與瑞典語和丹麥語十分相似,操這三種語言的人也可以互相溝通。由於丹麥語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一直是挪威地區的標準書寫語言,以致近代的挪威語發展一直都受著愛國主義、城鄉隔閡以及挪威文學史的爭議所影響。 根據挪威法律和政府政策,現行的挪威語有兩套書寫形式,分別是“書面挪威語”(巴克摩挪威語,挪威語:bokmål)和“新挪威語”(或稱耐諾斯克挪威語,挪威語:nynorsk)。兩種書寫挪威語的形式分別溫和地代表著保守和激進的書寫表達方式。巴克摩挪威語和耐諾斯克挪威語還有他們非官方的版本,分別稱為riksmål和høgnorsk。.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挪威语 · 查看更多 »

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

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或北歐貨幣聯盟,瑞典語:Skandinaviska myntunionen,丹麥語:Skandinaviske møntunion,挪威語:Skandinaviske myntunion)是由北歐國家──瑞典和丹麥於1873年5月5日組成的貨幣聯盟,為19世紀斯堪的納維亞政治運動的產物之一。它們把各自的貨幣按票面值透過金價互相固定。當時挪威雖然與瑞典組成君合,但它對內擁有完全自治權;挪威於兩年後加入貨幣聯盟,把其貨幣與金價掛勾成每克金2.48克朗,或約每克朗0.403克金,與丹麥、瑞典同等。貨幣聯盟內流通等值的克朗,取代了三國原有的貨幣,其兌換率為:1丹麥元.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 · 查看更多 »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丹麥語:Skandinaviske halvø,瑞典語:Skandinaviska halvön,挪威語:Den skandinaviske halvøy,芬兰語:Skandinavian niemimaa),位于欧洲西北角,其濒临波罗的海、挪威海及北欧巴伦支海,与俄罗斯和芬兰北部接壤,北至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两个国家即西部的挪威和南边的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横恒于两个国家之间,整个半岛长1850公里,面积75万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半岛,半岛西部属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岛屿和峡湾;东、南部地势较平整,半岛的气候属温带气候,其北端严寒。.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 查看更多 »

斯科訥

斯科訥(瑞典语:Skåne)位於瑞典南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最南端,為約塔蘭地區之一舊省。斯科訥雖然面積僅占瑞典的3%,但總人口卻達到了1,247,338人,相當於瑞典總人口數13%的人口。 斯科訥的火车轨道非常多,童話小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故事背景也設在斯科訥。.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斯科訥 · 查看更多 »

方言

方言指的是一個某種語言的變體,但有時也可以指地方上使用的語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所謂的「語言」和「方言」進行定義時,無論是採用社會語言學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別標準,或者是歷史語言學者「歷史發展關係」的判別標準,我們都無可避免會碰到準則上相當程度的任意和困難。因此,多數人同意,實際上,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标准化(特別是指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言」(其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標準化方言」);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程序,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方言」(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標準化方言」)。.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方言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國稱德法戰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新!!: 斯堪的纳维亚和普法戰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斯堪地斯堪地拉维亚斯堪地纳维亚斯堪地那維亞斯堪的納維亞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斯堪的那維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