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摩拉維亞

指数 摩拉維亞

摩拉维亚(Morava;Mähren;Moravia),为捷克东部一地区,得名于起源该地区的摩拉瓦河。.

77 关系: 埃德蒙德·胡塞爾埃里希·科恩戈尔德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卡尔·伦纳卢萨蒂亚多瑙河大摩拉维亚公国奥匈帝国奧洛穆克奧洛穆茨奧斯卡·辛德勒孟德爾季什諾夫巴西利卡巴黎和会 (1919年)巴洛克建筑布爾諾布拉格下奧地利州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伊万·伦德尔佩特拉·克維托娃德意志人俄斯特拉发圣母蒙召升天匈牙利圖根哈特別墅喀尔巴阡山脉哈布斯堡君主國哈布斯堡王朝凯尔特人克罗梅日什国家皮革石油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庫洛夫米兰·昆德拉納粹德國維也納盆地維維日城堡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约瑟夫·熊彼特维斯瓦河瑞典盧森堡王朝莱奥什·雅纳切克褐煤西里西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马扎尔人賴赫拉德茲諾伊莫阿爾豐斯·慕夏葡萄Olomouc捷克捷克人捷克行政区划捷克斯洛伐克欧洲欧洲中部夏令时间欧洲中部时间波希米亚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波列斯瓦夫一世波兰泰尔奇斯維塔維斯洛伐克斯拉夫人斯拉沃尼采新伊钦日耳曼人摩拉瓦河托马斯·马萨里克 扩展索引 (27 更多) »

埃德蒙德·胡塞爾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著名奥地利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

新!!: 摩拉維亞和埃德蒙德·胡塞爾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科恩戈尔德

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犹太血统的美籍奥地利作曲家。.

新!!: 摩拉維亞和埃里希·科恩戈尔德 · 查看更多 »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是捷克小说家。.

新!!: 摩拉維亞和博胡米爾·赫拉巴爾 · 查看更多 »

卡尔·伦纳

卡尔·伦纳(英語:,)奥地利政治家、奥地利总理(1918—1920、1945)和奥地利总统(1945—1950)被称为奥地利国父。.

新!!: 摩拉維亞和卡尔·伦纳 · 查看更多 »

卢萨蒂亚

盧日采(Lausitz 上索布语:Łužyca 下索布语:Łužica Łużyce Lužice Lausatia)是一個位於歐洲大陸中部的地區,其地域橫跨德國、波蘭及捷克三國的疆界。盧日采是索布人的集中地,時自今日,仍然有尋求索布人獨立的組織在這地區活躍着。 根據鄰近不同語言可音譯.

新!!: 摩拉維亞和卢萨蒂亚 · 查看更多 »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Br.

新!!: 摩拉維亞和多瑙河 · 查看更多 »

大摩拉维亚公国

大摩拉維亞公國 (Great Moravia ,830-905年)為一歐洲古國,範圍約在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一帶,以尼特拉(Nitra)為首都。 大摩拉維亞公國的創建者為莫伊米尔一世,斯拉夫人創立國家組織的背後原是抵禦西方日耳曼人的壓力。莫伊米尔於846年死後,歷經罗斯季斯拉夫(846-869年)和斯瓦托普鲁克(870年-894年),逐漸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不過名義上仍臣屬於東法蘭克王國。這段盛世至今仍被斯洛伐克人視為其輝煌的歷史。 斯瓦托普鲁克死後,莫伊米尔二世繼位,王室內部因奪權而發生內亂,國勢漸衰。不久後马扎尔人(匈牙利人)入侵中歐,摩拉維亞公國便為其所滅。.

新!!: 摩拉維亞和大摩拉维亚公国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摩拉維亞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洛穆克

#重定向 奧洛穆茨.

新!!: 摩拉維亞和奧洛穆克 · 查看更多 »

奧洛穆茨

奥洛穆茨(Olomouc;當地方言稱為Olomóc;Olmütz;Ołomuniec)位於捷克摩拉維亞中部,地區的宗教中心,奧洛穆茨州首府。2005年人口100,752。 早期為大摩拉維亞國中心,後成為當地首府至1641年,瑞典人開始長達8年的佔據為止。1063年成為教區,1777年升為总教區。天主教奥洛穆茨总教区是捷克的两个总教区之一,圣瓦茨拉夫主教座堂为其主教座堂。 上城廣場的聖三柱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稱讚其為「中歐巴洛克藝術高峰時期最優秀例子之一」。 其市徽为摩拉维亚的纹章加上“SPQO”组成,其中摩拉维亚的纹章为在七年战争期间的1758年,由玛丽亚·特蕾西亚赐予奧洛穆克市民,以表彰该市抵抗普鲁士军之功;而“SPQO”则为化用古罗马的SPQR,即“元老院及奧洛穆克人民”。.

新!!: 摩拉維亞和奧洛穆茨 · 查看更多 »

奧斯卡·辛德勒

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是一位德国大亨、间谍,纳粹党成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如今位于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境内的地区开设搪瓷和弹药工厂,雇佣了许多犹太人作业,最终成功挽救了1100名工人免遭德国纳粹的屠杀。1982年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和1993年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都是以他为主题,反映了他起初作为一个机会主义者为了利润而在战争期间雇佣廉价工人开办工厂,但之后却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主动性和坚韧的奉献精神,千方百计挽救犹太人生命的故事。 辛德勒出生并成长于奥匈帝国摩拉維亞的斯維塔維,先后做过多种工作,后于1936年加入納粹德國的軍事情報局阿勃維爾。1938年的蘇台德區問題前,他已经开始为德国政府收集铁路和军队动向的情报,后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受到捷克政府拘捕,但之后根据1938年慕尼黑協定的条款予以释放。1939年辛德勒加入了纳粹党,继续为纳粹收集情报,并且在德波戰爭爆发前还在波兰境内工作。1939年,辛德勒在波兰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家搪瓷厂,最多的时候雇佣了约1750名工人,1944年时这些工人中有约1000名是犹太人。他在阿勃維爾的人脉帮助他保护自己工厂的犹太人免于被送进集中营。起初辛德勒的行为是受利益驱使,之后他开始不计代价地保护自己的工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德勒不得不向纳粹军官送去更大数额的贿赂,还有许多只有通过黑市才能获得的贵重礼物来保护工人的安全。由于1944年7月起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親衛隊开始关闭最东边的集中营,把存活的囚犯转移到西面的集中营。许多人在奥斯威辛和被杀。辛德勒说服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营统领、亲卫队上尉批准自己将工厂转移到苏台德地区,从而避免工人被送入毒气室处死。1944年10月,哥特的秘书把犹太区警察马赛尔·戈德伯格(Marcel Goldberg)警官提供的姓名整理后打印了一份1200名将转移到苏台德地区的犹太人名单。之后辛德勒继续给親衛隊军官送去贿赂避免工人被处死。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他的所有积蓄都已经在这些贿赂和为工人购买给养中耗尽。 战争结束后辛德勒回到了德国,并在那里依靠犹太人救援组织的援助金度日。收到了自己战时开销的部分补偿后,他和太太移居阿根廷,过起了农民的生活。1958年破产后,辛德勒独自回到德国尝试经营了多个行业,但都没有成功,不得不依靠自己在战争期间拯救的辛德勒犹太人救济过活。1963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国际义人称号。1974年10月9日,奥斯卡·辛德勒在西德的希尔德斯海姆逝世。.

新!!: 摩拉維亞和奧斯卡·辛德勒 · 查看更多 »

孟德爾

孟德尔(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奥地利遗传学家,天主教圣职人员,遗传学的奠基人。 孟德尔在1856年至1863年间进行了着名的豌豆实验并建立了许多遗传法则,並提出孟德尔定律。孟德尔研究了豌豆植物的七大特徵:植物高度,豆荚的形状及颜色,种子的形状及颜色,以及花的位置和颜色。以种子颜色为例,孟德尔发现,当纯品系的黄色豌豆和纯品系的绿色豌豆交配时,他们的后代总是产生黄色豌豆。然而,在下一代,绿色豌豆重新出现,绿黄比例为1:3。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孟德尔提出了一些「显性」和「隐性」这个术语。孟德尔在1866年出版了他的论文,说明某种看不见的因素(也就是基因 )可预测、确定生物体的性状。 孟德尔也从事过植物嫁接和养蜂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还进行了长期的气象观测。他生前是维也纳动植物学会会员,并且是布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和奥地利气象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新!!: 摩拉維亞和孟德爾 · 查看更多 »

季什諾夫

季什諾夫是捷克的城鎮,位於該國東部,距離首府布爾諾22公里,由南波希米亞州負責管轄,面積17.1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56米,該鎮在1428年被燒毀,2010年人口8,704。.

新!!: 摩拉維亞和季什諾夫 · 查看更多 »

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Basilica,Βασιλική)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随着历史的变迁,巴西利卡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基督教沿用了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尤其罗马风时代的大多数教堂是以巴西利卡格局設計。今天在天主教會中,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賦予「宗座聖殿」的頭銜;而在西方世界語言、或受拉丁文字影響的語言中,宗座聖殿即與「巴西利卡」同字,不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

新!!: 摩拉維亞和巴西利卡 · 查看更多 »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开巴黎和会。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衛·勞萊·喬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会的進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会议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苏维埃俄国等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筹组一个国际联盟来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条约,對日後的國際關係有著深遠影响。.

新!!: 摩拉維亞和巴黎和会 (1919年) · 查看更多 »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此新式建築著重於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 文藝復興為義大利宮廷帶來財富與權勢,是世俗與宗教力量的結合。巴洛克,至少在初期,則是與反宗教改革-天主教會內部對應宗教改革的革新運動-有直接關聯的。天特會議(1545–1563)普遍被認定是反宗教改革的開端。 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物,一方面有著更強烈的情緒感染力與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會的財富與權勢。新的建築風格尤其體現出新宗教修会的時代背景,例如與耶穌會,其目標是增進宗教的普遍與虔誠。十七世紀中葉,巴洛克風格轉而表現於豪華宮殿上,首先在法國--如(Château de Maisons,1642),位於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薩爾設計--隨後遍及歐洲。.

新!!: 摩拉維亞和巴洛克建筑 · 查看更多 »

布爾諾

布爾諾(Brno ;Brünn;Bruna;ברין,Brin),或譯布隆,是捷克的第二大城市,自1641年起就成為摩拉維亞的中心城市,現在也是南摩拉維亞州的首府。.

新!!: 摩拉維亞和布爾諾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摩拉維亞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下奧地利州

下奧地利(德語:Niederösterreich)是奧地利面積最大的州(19,174平方公里),人口僅次於維也納州(1,545,804)。其与上奥地利、維也納州组成奥地利的历史核心地区。首府自1986年经公民表决选為聖波爾坦。在此之前,州政府一直设于首都维也纳(1922年前一直属于下奥地利州)。.

新!!: 摩拉維亞和下奧地利州 · 查看更多 »

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

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Věstonická Venuše)是一尊裸体女性雕像,烧制于公元前29000年–公元前25000年(旧石器时代晚期格拉维特文化时期), 出土于捷克布尔诺南部摩拉维亚盆地村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和附近出土的几件女性雕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制物品。.

新!!: 摩拉維亞和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 · 查看更多 »

伊万·伦德尔

--(Ivan Lendl,),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俄斯特拉发,俗称“冷--殺手”,“捷克铁人”,已退役的捷克裔美国籍男子網球选手,网球史上的男子準GOAT之一,单打最高世界排名第1,8座大满贯男子单打桂冠得主,国际网球名人堂成员。 当年他的青少年组时期,时任世界球王的博格就预言未来的伦德尔必然是新一代天王巨星。1980年代下半期(1985-87年和1989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伦德尔王朝,他也是極少數在能同時在硬地场和红土场取得輝煌成績的球員,堪称网球史上最佳传奇之一。 他是网球史上至今唯一一位在单项大满贯赛事连续8年男子单打决赛者(美国网球公开赛,1982-89年)。 伦德尔与同时代的另一位天王巨星麦肯罗之间的较量是网球史上最伟大的对手组合之一(H2H: 蘭度 麦肯罗)。 兩人基本瓜分1980年代世界男子網球壇的江山~麦肯罗稱霸上半期,而蘭度則稱霸下半期,但事實兩人年齡只相差一歲多點。 另外他和19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強手干納斯(H2H: 蘭度 干納斯)、1988年三滿貫得主维兰德(H2H: 蘭度 维兰德)、1990年代初霸主埃德伯格(H2H: 蘭度 埃德伯格)、德國金童贝克尔(H2H: 蘭度 贝克尔)四人也是宿敵。 伦德尔也是当今英国网球一哥穆雷(和蘭度一樣,穆雷也是連續在首四個大滿貫男單決賽均落敗的球員。)的终身恩师,穆雷生涯的5大里程碑的飞跃均师从伦德尔。 而伦德尔或许也是一位“小球天才”,因为他的高尔夫球也打得不错,而且他的双胞胎女儿也是他亲自手把手的高尔夫球精英。.

新!!: 摩拉維亞和伊万·伦德尔 · 查看更多 »

佩特拉·克維托娃

佩特拉·克維托娃(Petra Kvitová,)是捷克职业网球女运动员,2006年轉為職業網球員,2座大滿貫女子單打冠軍得主,WTA生涯最高單打排名為第二位(2011年7月4日)。 克維托娃在201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中,以20歲的年紀闖進四強。 踏入2011年,克維托娃的狀態極好,先在布里斯班奪冠,繼而在大滿貫之一的澳洲网球公开赛打進八強,兩星期後更首度打入頂級賽事-巴黎網賽的決賽,她又再下一城,擊敗四屆大滿貫單打冠軍得主金·克萊斯特絲,拿下生涯第三個WTA單打冠軍。 来到红土赛季,克維托娃延续了自己的良好状态,在马德里首战就横扫红土高手杜赫鲁,并在后面的比赛中连克二号种子薇拉·兹沃纳列娃以及五号种子李娜,挺进决赛后完胜白俄罗斯美少女维多利亚·阿扎伦卡,夺得赛季第三冠,并首次跻身世界前十。但是被作为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夺冠热门,意外地输给了中国金花李娜,止步于第四轮。 之後的草地賽季,她在溫布頓的決賽擊敗了俄羅斯選手瑪麗亞·莎拉波娃,成為自1998年的雅娜·诺沃特娜後另一位捷克選手取得這個賽事的冠軍,也是她職業生涯第一個大滿貫冠軍。 2016年12月20日,克維托娃在她位於捷克普羅斯捷約夫的家中遭遇一名男子假扮成煤氣工人持刀闖入她的住宅,並持刀架在她的喉嚨上,而克維托娃在與歹徒的搏鬥過程,以慣用的左手抓住對方刀刃後逃脫並報警,這導致她左手的5根手指均被刀劃傷、韌帶斷裂。隨後,克維托娃在捷克當地就醫,手術耗時3小時45分鐘,完成左手指韌帶和肌腱以及2根手指神經的修復。手術後預計打石膏6到8周,3個月內無法提重物,傷口復原及復健至少須以半年以上的時間。 2017年5月底,法網籤表公布前夕,克維托娃宣布傷後復原狀況良好,提前於法網復出,但止步於第二輪。.

新!!: 摩拉維亞和佩特拉·克維托娃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或中譯德國人(die Deutschen)這個術語在使用中可能有多種含義。.

新!!: 摩拉維亞和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俄斯特拉发

俄斯特拉發(捷克语:Ostrava;德语:Ostrau,奥斯特劳),位於摩拉維亞東北部,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州首府,是捷克第三大城市,还是捷克第2大都市圈,仅次于布拉格。同时他还是享有更多法律权利的自治市的行政中心。该市是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的候选城市。它位于奥德河、奥帕瓦河、Ostravice以及Lucina河的交汇处。在历史上该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当地优质黑煤的开采以及进一步利用的影响,并在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时期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工业城市,被称为“共和国钢都”。现在许多重工业企业已倒闭或是改制。人口315,000(2004年)。.

新!!: 摩拉維亞和俄斯特拉发 · 查看更多 »

圣母蒙召升天

#重定向 圣母升天.

新!!: 摩拉維亞和圣母蒙召升天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摩拉維亞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圖根哈特別墅

圖根哈特別墅(捷克語:Villa Tugendhat)是一座位於捷克共和國布爾諾的歷史建築,為歐洲現代主義建築的雛形,由德國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設計。在1928至1930年間用鋼筋混凝土Courland, Robert.

新!!: 摩拉維亞和圖根哈特別墅 · 查看更多 »

喀尔巴阡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Karpaty、Карпати、Munții Carpați)是欧洲中部山系的东段部分,绵延约1500公里,穿过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新!!: 摩拉維亞和喀尔巴阡山脉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摩拉維亞和哈布斯堡君主國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摩拉維亞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新!!: 摩拉維亞和凯尔特人 · 查看更多 »

克罗梅日什

克罗梅日什(捷克语:Kroměříž,德语:Kremsier)是捷克兹林州的一座城市。 1998年,克罗梅日什的花园和城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新!!: 摩拉維亞和克罗梅日什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摩拉維亞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皮革

革或稱革,是指鞣制处理的动物皮肤,是一种服装和工艺材料。 二十世纪以来还用聚氨酯、聚氯乙烯等合成高分子制造外观模仿皮革的材料,称为“人造革”。因此来自动物的皮革也被称为“真皮”,与人造革相对。.

新!!: 摩拉維亞和皮革 · 查看更多 »

石油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petra(岩石)+oleum(油)竇耀逵、張怡容,《中國大百科全書》-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利比亚、尼日利亚、美国、墨西哥、哈萨克、中国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委内瑞拉拥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

新!!: 摩拉維亞和石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摩拉維亞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庫洛夫

米庫洛夫是捷克的城鎮,位於該國東南部,毗鄰與奧地利接壤的邊境,由南波希米亞州負責管轄,面積45.3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42米,2012年人口7,374。.

新!!: 摩拉維亞和米庫洛夫 · 查看更多 »

米兰·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是捷克著名作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1975年流亡法國,1981年歸化為法國公民。他在晚年接受採訪的時候稱自己為法國作家,認為自己的作品應歸類為法國文學。 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等。1989年天鹅绒革命前,他的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長期被禁。他很少接受媒体採訪,雖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新!!: 摩拉維亞和米兰·昆德拉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摩拉維亞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盆地

維也納盆地(Wiener Becken;Vídeňská pánev;Viedenská kotlina)是一個位於阿爾卑斯山脈與喀爾巴阡山脈之間的沉積盆地。呈梭狀,長約200公里,闊約50公里。當中超過50%的面積位於下奧地利,其餘分別為捷克和斯洛伐克管轄。 Category:欧洲盆地 Category:奥地利地形 Category:捷克地形 Category:斯洛伐克地形 Category:下奥地利州地理‎.

新!!: 摩拉維亞和維也納盆地 · 查看更多 »

維維日城堡

維維日城堡(Hrad Veveří,Burg Eichhorn)是位於捷克城市布爾諾西南15公里處的一座城堡。城堡第一次在文獻中被提到是在1213年和1222年。二戰期間城堡被德軍佔領。戰後城堡曾一度對外開放,但在1950年代之後被其他單位使用。2002年開始城堡恢復對外開放。.

新!!: 摩拉維亞和維維日城堡 · 查看更多 »

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ý、Ján Amos Komenský、Johann Amos Comenius、Jan Amos Komeński、Comenius Ámos János,其他語言:John Amos Comenius、Comenius-Szeges János、拉丁化:Iohannes Amos Comenius,),是一位以捷克語為母語的摩拉維亞人"Moravian by nation, language Bohemian, profession theologian, servant of Gospel from the year of grace 1616." It is his own identifiacion in "Opera omnia didactica" 1657, http://www.uni-mannheim.de/mateo/camenaref/comenius/comenius1/p3/jpg/s468.html,職業為教師、教育家與作家。他曾擔任摩拉維亞兄弟會的最後一任主教,然後成為宗教難民,並且是公共教育的最早擁護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學論》中提出。他被認定為現代教育之父。康米紐斯首開先例,引入有插圖的教科書,並以母語撰寫而非拉丁文;也運用了有效教學,這基於由簡單至全面概念的自然逐步生長脈絡。除此之外,他支持終身學習與發展非死背的邏輯思考,提倡並支持貧困兒童必須要有同等的機會,對婦女要打開大門提供教育,以及教學必須要有通用性與實用性。他曾在歐洲不同的地方居住與工作,包含了瑞典、波蘭立陶宛、外西凡尼亞、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荷蘭與匈牙利王國。.

新!!: 摩拉維亞和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熊彼特

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或譯為熊彼德,)是奧地利一位有深遠影響的政治經濟學家。.

新!!: 摩拉維亞和约瑟夫·熊彼特 · 查看更多 »

维斯瓦河

维斯瓦河(Vistula,Wisła),又依英文發音译“维斯杜拉河”,是波蘭最長的河流。全長1,047公里;流域面積194,424平方公里,佔波蘭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 发源于波蘭南部的喀尔巴阡山脉,维斯瓦河曲向北流,流經克拉科夫、華沙、托倫,在河口形成三角洲,最后注入波羅的海格但斯克湾。 V.

新!!: 摩拉維亞和维斯瓦河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摩拉維亞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盧森堡王朝

盧森堡王朝是一個中世紀德意志地區的王朝,其王室成員在1308年至1437年間三度成為神聖羅馬皇帝。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成為了羅馬人民的國王(rex Romanorum)中世紀時由德語地區的諸侯選出來的國王,實則只是名義上統治德意志、奧地利、波希米亞及意大利北部部份地區,獲羅馬教宗加冕後則可以稱為神聖羅馬皇帝。,並於1312年由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他的兒子盧森堡的約翰則只是盧森堡伯爵及波希米亞國王。期間王朝成員斷斷續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並且兩度被競爭對手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奪得皇位稱號。在西吉斯蒙德皇帝死後,盧森堡王朝絕嗣,並被哈布斯堡王朝所接替。盧森堡王朝亦是亞爾丁-凡爾登王朝的分支。.

新!!: 摩拉維亞和盧森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莱奥什·雅纳切克

莱奥什·雅那切克(Leoš Janáček,),捷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與民俗音樂學者。其主要的創作融入了大量摩拉維亞與斯拉夫的名俗音樂元素,並運用較為現代曲風詮釋。与安东宁·德沃夏克和贝德里赫·斯美塔那一起,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捷克作曲家。.

新!!: 摩拉維亞和莱奥什·雅纳切克 · 查看更多 »

褐煤

褐煤是一种低热质的煤炭,是发育不完全,处于无烟煤和泥炭之间状态的煤。在煤炭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应用比较广泛,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开采,其中作为发电厂燃料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希腊,占电厂总燃料的50%,在德国占25%。全世界褐煤总储量4兆吨,占全世界煤炭总储量40%。 褐煤的颜色为深褐色,含碳量为25-35%,水分含量高达66%,灰分含量为6%-19%。其发热量为10-20千焦/千克 褐煤含挥发分较高,因此比较容易进行液化或气化。但由于其含有较多的水分,且易自燃,会增加运输和储存成本,因此很少在市场流通。一般会在褐煤矿附近建设发电厂,直接做燃料消耗。褐煤电厂的污染物排放量要比消耗普通煤的电厂大,尤其是和露天煤矿一起,经常会引起环境保护人士和政治家的异议。 褐煤的成煤年代要比普通煤年轻,一般存在于第三纪的地层中。一般分为两种:木煤和真褐煤。.

新!!: 摩拉維亞和褐煤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奥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犹太人。生於奥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学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期间仍未放弃在脑性麻痹,失语症以及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潜意识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一种提倡通过精神分析学家与病人的沟通来治疗精神病例的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Ford & Urban 1965, p. 109 尽管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有部份人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圖騰與禁忌》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利比多”(Libido)、“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伊底帕斯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如今其理论的大部分细节已经被心理学界抛弃,但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而且对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學、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新!!: 摩拉維亞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查看更多 »

马扎尔人

札兒人(;又譯--人)為匈牙利主要民族(於2001年人口約為1千萬),因此又稱匈牙利人,為烏拉語系,曾經在中亞停留了一段時間,因此現代馬札兒人帶有突厥血統。他们為匈牙利主体民族,也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烏克兰,少数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与澳大利亚。認為,他们最初生活在西伯利亚西南方巴什基尔一帶;与他们最似的民族為曼西人。.

新!!: 摩拉維亞和马扎尔人 · 查看更多 »

賴赫拉德

賴赫拉德是捷克的城鎮,位於該國東南部,距離布爾諾12公里,由南波希米亞州負責管轄,面積9.4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90米,2012年人口3,193。.

新!!: 摩拉維亞和賴赫拉德 · 查看更多 »

茲諾伊莫

茲諾伊莫是捷克的城市,位於該國南部,由南摩拉維亞州負責管轄,毗鄰與奧地利接壤的邊境,面積65.9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90米,2012年人口34,073。 Category:捷克城市.

新!!: 摩拉維亞和茲諾伊莫 · 查看更多 »

阿爾豐斯·慕夏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是一位捷克籍的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曾赴法国求学,并在巴黎扬名。其海报作品以端庄优雅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唯美的線條聞名,形成獨樹一格的風格。他的姓有时也按捷克语的发音翻译为“慕哈”。.

新!!: 摩拉維亞和阿爾豐斯·慕夏 · 查看更多 »

葡萄

葡萄是葡萄屬(学名:Vitis)植物的通称,是一类常见的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果实是浆果类水果。葡萄可以生吃,其色美、气香、味可口,西方主要用來酿造葡萄酒,東方則是習慣直接食用並培育出口感較佳的品種。葡萄还可以用以生产果醬、果汁、果冻、葡萄籽精华素、葡萄干、醋、等等。葡萄的生长没有(非更年性),其果实成簇聚集在一起。.

新!!: 摩拉維亞和葡萄 · 查看更多 »

鋼或稱鋼鐵、鋼材,是一種由鐵與其他元素結合而成的合金,當中最普遍的是碳。碳約佔鋼材重量的0.2%至2.1%,視乎鋼材的等級。其他有時會用到的合金元素還包括錳、鉻、釩和鎢.

新!!: 摩拉維亞和钢 · 查看更多 »

Olomouc

#重定向 奧洛穆茨.

新!!: 摩拉維亞和Olomouc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摩拉維亞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人

捷克人(捷克文:Češi,國際音標:)屬於中歐的西斯拉夫人,主要居住於捷克。小部分捷克人分佈於斯洛伐克、奧地利、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德國、俄羅斯。捷克人的母語是捷克語。自6世紀起,捷克人居住於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地區,直至現在。.

新!!: 摩拉維亞和捷克人 · 查看更多 »

捷克行政区划

捷克一级行政区划包括13个州和1个首都:.

新!!: 摩拉維亞和捷克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摩拉維亞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摩拉維亞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中部夏令时间

欧洲中部夏令时间(Central European Summer Time,简称CEST)比世界标准时间(UTC)早两个小时的时区名称之一。它被大部分欧洲国家和部分北非国家在夏天采用,冬季这些国家使用欧洲中部时间(UTC+1)。 欧洲中部夏令时间也被称为欧洲中部白天时间(Central European Daylight Time),缩写CEDT。.

新!!: 摩拉維亞和欧洲中部夏令时间 · 查看更多 »

欧洲中部时间

欧洲中部时间(英語:Central European Time,CET)是比世界标准时间(UTC)早一个小时的时区名称之一。它被大部分欧洲国家和部分北非国家采用。 冬季时间为UTC+1,夏季欧洲夏令时为UTC+2。.

新!!: 摩拉維亞和欧洲中部时间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新!!: 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Reichsprotektorat Böhmen und Mähren,Protektorát Čechy a Morava)是納粹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 (今捷克共和國,但不包括當時德裔人佔多數的蘇台德區)建立的傀儡政權。1939年3月15日由希特勒親自宣佈成立,並隨著納粹德國投降而滅亡。.

新!!: 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 查看更多 »

波列斯瓦夫一世

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偉大者) (Bolesław I Chrobry,约967年—1025年6月17日)是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二位波兰公爵(992年—1000年)和第一位波兰国王(1000年至1025年在位),从1003年至1004年他还是波希米亚公爵。他是波蘭公爵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外孙,被稱作「波列斯瓦夫大帝」。.

新!!: 摩拉維亞和波列斯瓦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摩拉維亞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泰尔奇

泰尔奇(Telč)是捷克共和国摩拉维亚南部的一个城镇,靠近伊赫拉瓦,包括水城堡,一个巨大的广场和保存完好的文艺复兴房屋;199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城堡的创建者是赫拉德茨的撒迦利亚,广场以他命名。 泰尔奇创建于14世纪中叶,古罗马式样的圣灵塔楼证明此地已经有居民点。城墙和圣母圣天教堂为哥特式。 1945年以前,此地以说德语居民为主。.

新!!: 摩拉維亞和泰尔奇 · 查看更多 »

斯維塔維

斯维塔维 (Svitavy,; Zwittau)是捷克共和国帕尔杜比采州斯维塔维区的一个小城。人口18000人,是该区的行政中心。.

新!!: 摩拉維亞和斯維塔維 · 查看更多 »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共和国(Slovenská republika),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4.9万平方公里,约540万居民。西北邻捷克,北邻波兰,东邻乌克兰,南邻匈牙利,西南邻奥地利,首都和最大城市为布拉迪斯拉发。 斯洛伐克是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官方语言为斯洛伐克语。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2004年5月1日起成为欧洲联盟的一员,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2009年1月1日起加入欧元区。.

新!!: 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後,斯拉夫人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乎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搶掠為生。六世紀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經遍佈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羅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東斯拉夫人:.

新!!: 摩拉維亞和斯拉夫人 · 查看更多 »

斯拉沃尼采

斯拉沃尼采是捷克的城鎮,位於該國南部,距離達奇采11公里,毗鄰與奧地利接壤的邊境,由南波希米亞州負責管轄,面積45.7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12米,2007年人口2,671。.

新!!: 摩拉維亞和斯拉沃尼采 · 查看更多 »

新伊钦

新伊钦(捷克语:Nový Jičín,德语:Neu Titschein,或者Neutitschein,新切申)位于喀尔巴阡山脉支脉,是捷克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州的一座城市,人口26,500(2006年)。 J.

新!!: 摩拉維亞和新伊钦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新!!: 摩拉維亞和日耳曼人 · 查看更多 »

摩拉瓦河

摩拉瓦河(捷克語、斯洛伐克語:Morava、March)是多瑙河的一條支流。長358公里,流域面積約27,000平方公里。 發源於捷克鄰近波蘭的蘇台德山脈。在下游分別形成捷斯部份邊界和斯洛伐克與奧地利大部份邊界。最後在布拉迪斯拉發以西注入多瑙河。 捷克的摩拉維亞的名字源於本河。 M M M M.

新!!: 摩拉維亞和摩拉瓦河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马萨里克

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捷克语:Tomáš Garrigue Masaryk,)捷克斯洛伐克首任总统(1918年-1935年)。因他在争取独立中所起的作用,同爱德华·贝奈斯和米兰·雷斯提斯拉夫·什特凡尼克一起,被称作捷克斯洛伐克开国三元勋,但只有他被稱為「祖國之父」。 马萨里克生于摩拉维亚的霍多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博士学位。1882年任查理大学哲学教授,创办《雅典文艺》、《时代》等刊物,抨击奥匈帝国的专制和民族压迫。多次被选为奥地利帝国议会议员。.

新!!: 摩拉維亞和托马斯·马萨里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