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拉達那哥欣王國

指数 拉達那哥欣王國

拉达那哥欣王国(อาณาจักรรัตนโกสินทร์ ;RTGS:Anachak Rattanakosin)为泰国历史范畴内的名词,用以称呼却克里王朝统治时期内的君主专制政权及其统治时期,也称为拉达那哥欣时代。这一时期的权力中心曼谷大王宫位于曼谷拉达那哥欣岛,因而得名。其从1782年拉玛一世建立却克里王朝建立开始,至1932年暹罗立宪革命止,共150年。此时期的正式国号为暹罗(สยาม;RTGS:Sayam),于蒙固(拉玛四世)统治期间确立, CSMngt-Thai.

125 关系: 劍橋大學出版社占巴塞却克里王朝吞武里吞武里王朝吉兰丹吉打君主專制君主立宪制大城王国天花奥匈帝国奴隶制度孟族宝宁条约安江省宋卡小提琴巴差提步巴利语巴黎和会 (1919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中南半島中產階級帕喃格劳庄他武里廣南國伊顿公学彭世洛佛陀依善地区德意志帝國保护国北碧府僧伽哥本哈根哇栖拉兀內閣兰纳皇家泰語轉寫通用系統玻璃市州玉佛寺 (曼谷)琅勃拉邦祖先崇拜第一次世界大战约翰·克劳福经济大萧条缅甸罗摩衍那...美湫市真腊爱德华时代牛津大学瀝涔吹蔑之戰登嘉楼百老匯銮披汶·颂堪芹苴市荷兰須陀洹西山朝香港總督马来亚马来族高等教育贡榜王朝越南鸦片战争黎明寺胡志明市郑信阮福映阮惠葡萄牙蒙固那空是贪玛叻金本位英属印度英国逊位老挝附庸國PDFUNESCO柬埔寨历史掸邦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槟城比里·帕侬荣永珍民族主義波道帕耶泰国历史泰国华人泰国君主列表泰国中部地区泰国人民党泰国僧王泰国总理列表泰文字泰族法属印度支那清邁清朝湄公河朝贡朱拉隆功大学戎克船昭阿努昭拍耶河新加坡方西斯·诺登-黑斯廷斯拉廊拉玛坚拉玛三世拉玛一世拉玛二世拉玛五世拉玛六世拉达那哥欣岛曼谷曼谷大皇宫普吉府1909年英国-暹罗条约 扩展索引 (75 更多) »

劍橋大學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隸屬於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於1534年,是世界上僅次於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第二大大學出版社。.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劍橋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占巴塞

占巴塞王国(1713年-1946年)是老挝南部的一个王国,1713年从澜沧王国分裂而出。占巴塞王国于18世纪初开始繁盛,但不到一个世纪后就沦为暹罗的属国。在法国统治下的王国成为了一个行政区域,并丧失了许多王室特权。占巴塞王国后被废止并加入1946年成立的老挝王国。.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占巴塞 · 查看更多 »

却克里王朝

却克里王朝(泰语:ราชวงศ์จักรี),又称曼谷王朝,是从1782年起延续至今的泰国王室。王朝的名字源于开国君主昭丕耶却克里(拉玛一世)的名字。该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拥有专制权力的统治者。1932年,泰国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此后历代国王都只是国家的象征性元首。 因却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玛一世在推翻吞武里王朝的郑信后,冒称郑信之子向清朝朝贡,此后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员都以郑为王族中文姓氏。.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却克里王朝 · 查看更多 »

吞武里

吞武里(ธนบุรี,Thonburi),位於曼谷市中心的西邊的吞武里縣,在昭拍耶河對岸。 吞武里曾經是曼谷之前的泰國首都。在軍事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命名來源即是巴利語:thon (ธน) dhána 「富足」,以及 buri (บุรี) púra 「防守要塞」。其完整的名稱是Krung Thonburi Sri Maha Samut(กรุงธนบุรีศรีมหาสมุทร),意思是:「海洋的恩典 - 寶藏之都」。 一直以來吞武里都是個獨立的省分和城市,1970年吞武里人口有60萬人為泰國第二大都市,1971年泰國政府將吞武里併入曼谷,並且保留泰國的傳統面貌,廟宇還未變成大樓,水道還未改建成馬路,加上許多造工精細的建築和地標,使這裡的古老氣息跟昭拍耶河對岸的現代化城市成為截然不同的對比。.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吞武里 · 查看更多 »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其建立者是中泰混血兒達信(中文名鄭信)。 1767年,緬甸侵略暹羅,滅大城王朝。鄭信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軍隊,反抗緬甸的統治。不久,清缅战争爆发,缅甸在大城的大部分驻军被迫回国抵抗清军,郑信趁机收復了大城。然而,大城因戰爭殘破不堪,鄭信沒有將都城定在那裡,而是建立在了吞武里。 鄭信在位期間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又擊退緬甸的再次進攻,收復了清邁等地。他還征服了兰纳、万象、瑯勃拉邦、占巴塞,并同越南的阮主争夺真腊(今柬埔寨)。此外,泰国的教育和宗教学习得到了推进,并积极同中国、英国与荷兰展开贸易活动。 1782年,達信被通鑾·却克里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却克里援救不及。却克里即位後,成立却克里王朝,自稱拉瑪一世,遷都拉達那哥欣島,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吞武里王朝 · 查看更多 »

吉兰丹

吉兰丹州(马来语:Kelantan)是馬來西亞在西马北部的一個州,首府為哥打峇鲁(Kota Bharu)。該州北接泰国,东北为南中国海,西接霹雳州,南临彭亨州,东南为登嘉樓州。吉兰丹国号为Darul Naim,意为「幸福之邦」。 吉兰丹州是马来西亚农业重镇,同时也是马来文化的摇篮,有马来西亚最多的史前遗迹。.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吉兰丹 · 查看更多 »

吉打

吉打(马来语:Kedah)是马来西亚的一州,位于马来西亞半岛西北部。其西北与玻璃市州為鄰,北及東分別與泰国的宋卡府及惹拉府为邻,南邊為霹雳州,西南邊為槟城州,西邊鄰海。 吉打州被暹罗统治的时期,被称为Syburi(泰语:ไทรบุรี)。 加上浮罗交怡岛的吉打总面积约94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78188人。2003年的种族比例是:马来人(1,336,352人)、华人(252,987人)、印度人(122,911人)、非公民(35,293)和其他(27,532)。 吉打州的首府是亚罗士打(Alor Setar)。其他的主要城市有双溪大年(Sungai Petani)和居林(Kulim)。位于岸外的浮羅-交怡-岛(Langkawi,漢語圈常譯為兰卡威)是吉打州的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除此之外,吉打州盛产稻米,被誉为“馬來西亞米仓”。马来西亚的国父也是第一任首相的东姑阿都拉曼与现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都来自此州。.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吉打 · 查看更多 »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君主專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大城王国

#重定向 阿瑜陀耶王国.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大城王国 · 查看更多 »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天花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奴隶制度 · 查看更多 »

孟族

孟族(孟語:或;,;มอญ)是缅甸與泰國一古老民族,在缅甸少数民族中排名第四,屬黄种人,人口为13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2.8%。.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孟族 · 查看更多 »

宝宁条约

《宝宁条约》是1855年4月18日英国与暹罗王国之间签订的條約,旨在令暹罗对外贸易自由化。 签订条约的是五位暹罗、香港总督及英国全权公使约翰·宝宁爵士。 之前在1826年,暹罗与英国间曾签订过另一份条约——伯尼條約,而这份新条约详尽阐述了贸易的规则与规章,并通过创建一个新的进出口系统而使贸易自由化。 这份条约允许曼谷的外国人进行自由贸易,而对外贸易在之前曾是从重征收的皇家税务課稅对象。这份条约还允许了英国在曼谷设立领事馆,保障其完整的治外法权,并允许英国人在暹罗拥有土地。简言之,其规章为:.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宝宁条约 · 查看更多 »

安江省

安江省()是位於越南西南方的一個省,鄰近柬埔寨。.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安江省 · 查看更多 »

宋卡

宋卡市 (สงขลา) 是泰国南部宋卡府一座小型城市。 二戰時期,日軍進攻馬來半島時,在泰南的登陸點之一。 人口总数: 75,048 (2006年) 邮政编码: 90000.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宋卡 · 查看更多 »

小提琴

小提琴(Violin)属于四弦的弓弦乐器,是现代管弦樂團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具份量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體型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小提琴 · 查看更多 »

巴差提步

#重定向 拉玛七世.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巴差提步 · 查看更多 »

巴利语

巴利语(IAST/ISO 15919: 、पालि)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属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与梵語十分相近,是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巴利語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天城文,以及由的英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轉寫。.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巴利语 · 查看更多 »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开巴黎和会。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衛·勞萊·喬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会的進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会议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苏维埃俄国等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筹组一个国际联盟来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条约,對日後的國際關係有著深遠影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巴黎和会 (1919年)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中南半島

中南半岛(中印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印支半岛,L'indochine; Indochina 或Indo-China),指亞洲東南部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的半島,因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而得名。中南半島包括今日的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马来半岛等地。.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中南半島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中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帕喃格劳

#重定向 拉玛三世.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帕喃格劳 · 查看更多 »

庄他武里

庄他武里(泰语:จันทบุรี)又称尖竹汶,位于泰国中部,是庄他武里府的首府。 C.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庄他武里 · 查看更多 »

廣南國

廣南國(,1558年-1777年)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據有今越南中部一帶,由阮氏家族世襲掌權,號稱「阮主」()。 阮主名義上奉後黎朝皇帝為君主,並使用後黎朝的年號,但事實上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阮福濶在位期間,開始使用「王」的稱謂,鑄「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大臣上書阮主時皆使用「稟」字。.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廣南國 · 查看更多 »

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全名為温莎宫畔伊顿圣母英皇书院(The King's College of Our Lady of Eton beside Windsor),是英国著名的男子公学,位于英格兰温莎,泰晤士河边。 1440年,亨利六世创立了伊顿公学,最早为七十名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作为进入剑桥大学英皇学院的预备学校。早期伊顿公学是一所平民學校,但到17世纪以後,学校逐渐貴族化,一直以来英国的皇室成员都把男孩子送到伊顿公学,伊顿还培养了二十位首相。著名的校友包括了雪莱、乔治·奥威尔、亨利·菲尔丁、伊恩·弗莱明、亨利·萨尔(后来成为伊顿校长)、凯恩斯、威灵顿公爵、和威廉王子等人。 这所学校传统为只招收1480名13至18岁的男生,每名住校生一学年(三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大约是26,490英镑。伊顿公学学生的畢業後的成就都十分傑出,是英国皇室、政治界、经济界精英的搖籃。伊顿公学以其古老的传统和特别的校服而闻名。伊顿校服最早是乔治三世去世时人们为悼念他而穿的,后来却成为学校的校服,直到今天。其他古老的传统还包括了伊顿野地游戏(Eton Field Game)、伊顿墙球(Eton Wall Game)、(Eton Fives)和各种的伊顿用语,如:称老师为beak,称一节课为one div。.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伊顿公学 · 查看更多 »

彭世洛

彭世洛是泰國北部偏南區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性都市,彭世洛府首府,接近寮國邊境。彭世洛是泰國古都之一,於600多年前建城。此地因為是纳黎萱王誕生地而著稱,16世紀時他讓彭世洛脫離緬甸的統治,繼位者是他的兄弟Ekathosarot王(Sanpetn三世)。 彭世洛位於泰國北部和中部交界要衝,長久以來因為同時具備政治與戰略重要性,過去曾發生過數次戰爭。阿瑜陀耶(Ayutthaya)的若瑪特羅卡納王期間25年,將泰國首都設於此地。 整個城市沿著楠河岸。11世紀小桂河改道前,彭洛世是高棉前哨,名為Song Kwae。.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彭世洛 · 查看更多 »

佛陀

#重定向 佛.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佛陀 · 查看更多 »

依善地区

泰国將位於該國东北部的20个府统称为依善地区或伊森地区(泰语:อีสาน,英语译作:Isan 或 Isarn,其他欧洲语言也有译作:Isaan、Esarn,意为“东北”),中文又有译为伊善地区或伊森地区。.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依善地区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保护国

保护国又称保護領、受保护国、被保护国、受保护领地,是受较强之国家(宗主国)支配和保护的国家或地区,是殖民地形式或從屬國的一种。 保护国是非独立国的一种,也是殖民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产地和国际市场,用强力的手段迫使弱小国家,落后国家同他签不平等条约,以“保护”为名,控制和吞并弱小国家。这些弱小国家就称为保护国。宗主国与保护国之关系为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之一,弱势国家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接受强势国家的军事保护,以致无法自理内政、外交事务,甚至丧失主权。 如果被保护的对象为民族实体、共同体,或通过征服从别国瓜分土地,此类常被称为保护地、领地、境外領土。此类常在国际法中主权性质发生变化,演变为国家的领土主权范畴,各国对此称谓不尽一致。保护国或保护地或属地多属于殖民地。.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保护国 · 查看更多 »

北碧府

北碧府,泰语名为甘差那武里(กาญจนบุรี;RTGS:Kanchanaburi)是位於泰國中部之一個府。.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北碧府 · 查看更多 »

僧伽

僧伽(巴利文: सन्घ ,, संघ,,),簡稱為僧,又譯為僧眾、僧團、教團、和合眾,佛教術語,意譯為大眾,源自古印度傳統,最初意指由多人所組成的團體,在各沙門傳統中,如耆那教等,聚集的弟子,皆稱為僧伽。佛教也傳承了相同傳統,將信奉佛教的弟子皆統稱為僧伽。在一般的使用上,若不做特別指定,僧伽大部份用來泛指佛教僧侶,也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眾。.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僧伽 · 查看更多 »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København,)是丹麥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的馬爾默隔松德海峽相望。 松德海峽大橋在2000年完工後,哥本哈根與瑞典的馬爾默可透過車輛和鐵路往來,促成了兩地人力資源的互相交流,每年利用松德海峽大橋的通勤人數不斷增長。此外大橋通車後也讓兩座城市之間形成北歐地區最大的城市群。 在2008年,《Monocle》雜誌將哥本哈根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哥本哈根在全球城市分類中被列為第二類世界級城市。此外哥本哈根在西歐地區獲選為「設置企業總部的理想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巴黎和倫敦。 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際的名稱為「Kjøbmandehavn」,意為「商人的港口」。英語「Copenhagen」的名稱來自於低地德語「Kopenhagen」,中文譯名也由此而来。.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哥本哈根 · 查看更多 »

哇栖拉兀

#重定向 拉玛六世.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哇栖拉兀 · 查看更多 »

內閣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机构。.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內閣 · 查看更多 »

兰纳

#重定向 蘭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兰纳 · 查看更多 »

勐(meang;ເມືອງ),亦写作曼、孟、猛或芒。是早期泰国、寮国与缅甸撣邦与中國雲南西双版纳和印度阿薩姆的泰族自治城邦国家。大的勐控制小勐,然后成为国家。 這些勐在13世紀大理被蒙古打敗後大量出現,也是泰人勢力在東南亞擴大時期。 在现代泰语民族國家中,勐被翻译为省。有泰人的地方就有勐,西双版纳不少镇的名字有“勐”字。.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勐 · 查看更多 »

皇家泰語轉寫通用系統

皇家泰語轉寫通用系統(การถอดอักษรไทยเป็นอักษรโรมันแบบถ่ายเสียง,簡稱:RTGS),泰國政府官方把泰文轉寫為拉丁字母的系統,由泰國皇家學院制訂。系統常用於交通路標、政府出版物。.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皇家泰語轉寫通用系統 · 查看更多 »

玻璃市州

#重定向 玻璃市.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玻璃市州 · 查看更多 »

玉佛寺 (曼谷)

玉佛寺(วัดพระศรีรัตนศาสดาราม)是泰國境內的佛教聖地,位於首都曼谷市內,屬於國家大皇宮的範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玉佛寺 (曼谷) · 查看更多 »

琅勃拉邦

琅勃拉邦(ເມືອງຫຼວງພະບາງ)又译隆勃拉邦、龍帕邦、琅勃拉邦、龍坡邦、或銮佛邦。老挝上寮重镇,琅勃拉邦省省会。是寮國1975年君主制被推翻前的首都,位於上寮湄公河畔,南堪河口。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人口103,000,為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前名孟骚(或孟兆、孟斯瓦),,后属高棉。13至14世纪是老聽族国家,灡滄国王法昂的祖父击败他们,自号川东王。这里成为老族文化中心。1353年法昂统一老挝,建立澜沧王国,定都于此,改名川铜(意为“金城”)。1560年起,因供奉來自高棉勃拉邦佛像,改今名。是老撾國寶。曾是澜沧国(孟骚)、澜沧王国(南掌)、琅勃拉邦澜沧王国国都。1945至1975年间,老挝王国定都万象,琅勃拉邦仍为王都。21世纪之后,这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城。拥有神奇的文化底蕴。市内名胜古迹有帕维逊摩诃维汉寺、玛莫塔、金塔山和王宫等。.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琅勃拉邦 · 查看更多 »

祖先崇拜

先崇拜,或稱祭祀祖先、祖靈信仰、敬祖、祭拜祖先、拜公妈,是指一种,供奉、祭祀祖先,類似宗教儀式與习惯的行為。基于死去的祖先仍然深深存在後人心中,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有影响的信仰。俚語俗話說「吃菓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 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不太一样,对神崇拜大多是希望祈求一些利益,但人们对祖先的信仰,并不仅仅是希望祈求一些好处,也是表达亲情或者對先人的尊敬。儒教文化将祖先当作神灵一样崇拜。受此影响,一般中国人除了敬祖外,还希望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祖先保佑”一样是最常见的祈福语。.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祖先崇拜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约翰·克劳福

约翰·克劳福, (John Crawfurd;)英国医生、殖民长官、外交官,苏格兰人。.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约翰·克劳福 · 查看更多 »

经济大萧条

#重定向 大萧条.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经济大萧条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梵语:रामायण,,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另一部是《摩訶婆羅多》。作者是诗人蚁垤,或譯跋彌(Valmiki),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拘薩羅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罗摩衍那最早成书於公元前300年(至西元三世紀定稿),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878,142年,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蚁垤,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紀70年代中國梵文學者季羨林、黃寶生翻譯《羅摩衍那》。.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罗摩衍那 · 查看更多 »

美湫市

美湫市(),又作美萩市,當地華人又音譯作“美拖市”,是越南前江省的省会,是该省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城市。美湫位于湄公河支流美湫河北岸,2012年时人口约21.5万。.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美湫市 · 查看更多 »

真腊

真腊(;;同时期的占婆碑铭以kmir称之)是中南半島的一个农业古国,地占今之柬埔寨北部和老挝南部,中心在老挝巴龟一带,建都。其居民是孟—高棉人的一支,据《隋书》载当地:“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 公元627年之前,真腊只是扶南的北部属国。扶南国之强盛,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是分不开的。来自地中海、印度、中东和非洲的商人经马来半岛和暹罗湾去往中国之前,总要到扶南境内的俄厄城进行休整;但是取道巽他海峡的南方航线出现后,商人们纷纷绕开扶南,利用巽他海峡的转运站将商品直接运往中国。扶南国势日衰,领土收缩,属国相继独立。公元514年,扶南国王憍陈如阇耶跋摩死后,长子留陀跋摩杀嫡弟自立,加剧了国家的内部争斗。 公元550年前后,真腊国王去世,国土由女婿拔婆跋摩(扶南王子)继承。扶南国王卒,拔婆跋摩欲再继承扶南,发军攻打扶南太子,使后者迁都以避。拔婆跋摩死,其弟摩诃因陀罗跋摩(即《隋书》所谓“质多斯那”)继位,继续用兵,死后由儿子伊奢那跋摩继位,终至627年前后灭亡扶南。伊奢那跋摩死后,拔婆跋摩二世继位,国势更加强盛;至拔婆跋摩二世的继承人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又征服了老挝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使国境北接南诏,南抵湄公河之下游,包括了今之柬埔寨、老挝以及越南南部。 阇耶跋摩一世无嗣,卒后由侄女阇耶提黛维继位,国家竟告分裂,史称水陆真腊。其中陆真腊又称文单、婆镂,割据真腊故地;水真腊则大致是昔日扶南国的疆域。(水真腊后来又有太阴王朝和太阳王朝之分,前者定都阿迪塔补罗;后者定都湄公河流域的桑比补罗。而且这两个王朝后更分裂成五个相互敌对的小国家。)公元787年前后,水真腊太阳王朝的都城桑比补罗被爪哇海盗攻陷,国王摩希婆提跋摩被杀,王子(后来的阇耶跋摩二世)被虏。水真腊由此受到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山帝王朝)统治,直至阇耶跋摩二世从爪哇逃回,称王独立。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东北约三十公里的荔枝山,先后统一了水、陆真腊,开创高棉帝国之吴哥王朝。.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真腊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时代

爱德华时代(Edwardian era或Edwardian period)指1901年至191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在位的时期。愛德華時代和維多利亞時代中後期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 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1月驾崩,王储爱德华继位标志着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和甚少在公众场合出现的维多利亚不同,爱德华是潮流精英的领袖,喜好旅游,建立了一套受欧洲大陆艺术和潮流影响的时尚。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政治出现重要变化,以往排除在政治之外的劳工和女性,政治参与程度越来越深。Hattersley, Roy (2004).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爱德华时代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牛津大学 · 查看更多 »

瀝涔吹蔑之戰

瀝涔吹蔑之戰(),亦作瀝涔蔑之戰,是越南西山朝與暹羅(泰國)卻克里王朝之間的一場戰爭,發生於1785年。這場戰爭被越南人當作越南歷史上的重大勝利之一。.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瀝涔吹蔑之戰 · 查看更多 »

登嘉楼

#重定向 登嘉樓.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登嘉楼 · 查看更多 »

百老匯

老匯大道(Broadway)為美國都市纽约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砲台公園,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紐約地鐵百老匯線(、、、)及紐約地鐵第七大道線(、、)均通過此路底下。由於此路两旁分佈著為數眾多的劇院,是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揚地,因此成為了及音樂劇的代名詞。 關於百老匯大道的長度,說法不一。通常認為只有曼哈頓島內25公里的路段才可算是真正的百老匯大道,但另有一说称應該把位於布朗克斯區(Bronx)內的6公里也算進去。 百老匯的英文原意為「寬闊的街」,但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個名字是從荷蘭文Brede weg翻譯過來的,这和把Wall Street翻成华尔街是相同的道理。.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百老匯 · 查看更多 »

銮披汶·颂堪

貝·銮披汶颂堪陸軍元帥(แปลก 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RTGS:Plaek Phibunsongkhram;),曾任泰國總理(1938年—1944年,1948年—1957年),泰國軍人、政治家、獨裁者。.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銮披汶·颂堪 · 查看更多 »

芹苴市

芹苴市()是越南的5個直轄市之一,在後江省南面,是越南第四大城,也是湄公河三角洲上最大的城市,下轄5郡4縣。離胡志明市約160公里。被安江省、後江省、堅江省、永隆省及同塔省包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芹苴市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須陀洹

洹(Srotāpanna,Sotapanna),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佛陀的四雙八輩聖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須陀洹 · 查看更多 »

西山朝

西山朝()又稱作西山阮朝,越南朝代名,是越南在1778年至1802年间存在的朝代,享國祚廿四年。 1771年出身西山地區的阮岳、阮侣及阮惠三兄弟率領農民起義,推翻了廣南國(阮主)的統治,之後一路擴張,先後殲滅了北方的鄭氏政權以及後黎朝,結束了越南自莫朝建立開始,達二百五十多年的混亂割據狀態,建立西山政權。.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西山朝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马来亚

来亚(Melaya.;Malaya.)可以指:.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马来亚 · 查看更多 »

马来族

来族(马来语:Etnik Melayu;英语:Malays),习惯上多称为马来人,旧时又译为巫来由人,故当地华语常以巫为族名简称,分布于东南亚。马来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分布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南部及苏门答腊东南部的一个民族,该民族在马来西亚人口最多。而广义上,马来族有时候也用来指馬來語(印尼語)族群甚至整个南島語系族群。 从15世纪馬六甲蘇丹王朝始,大量马来人由古代印度教转為皈依伊斯蘭教(除了峇里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賓和大洋洲等。菲律賓的马来人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除了摩洛人)。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除此之外,南島語系民族還分佈在非洲的南非與馬達加斯加。.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马来族 · 查看更多 »

高等教育

等教育(études supérieures;Höhere Bildung;higher education;educación superior),又称专上教育(post-secondary education)是一个教育层级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一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这个层级涵盖了学园、大学、學院、神学院、理工学院、技術學院以及其他颁授学位或专业证书的学院级机构(例如專科學校)。.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高等教育 · 查看更多 »

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ကုန်းဘောင်ခေတ်,英語:Konbaung Dynasty)為緬甸最後的王朝,為雍笈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存在於1752年到1885年,期間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擴張疆土,於1758年在右擊敗暹羅大城王朝及中南半島各國,曾雄霸東南亞,並多次和清朝发生战争。19世紀中期,南緬甸受到大英帝国入侵,該王朝前後與英爆發三次英緬戰爭,終於在1885年遭受英國全面佔領,貢榜王朝亦覆滅。其領土則被併入英屬印度。.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贡榜王朝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鸦片战争

#重定向 第一次鸦片战争.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黎明寺

黎明寺(วัดอรุณ Wat Arun),又称作晓庙、郑王寺或郑王庙,是泰国首都曼谷市曼谷艾县“血脉之河”湄南河西畔的一所佛教寺院。它的全名为 (Wat Arunratchawararam Ratchaworamahavihara)。 它是泰国境内规模最大的大乘舍利式塔,因此享有“泰國埃菲爾鐵塔”的美稱。位于湄南河支流昭披耶河西畔的吞武里区。始建于泰国的大城王朝,在鄭信迁都到此地創建吞武里王朝之後,吞武里区也日益兴盛。寺庙于1809年竣工,1847年又被重修。它是大城时期孟库国王时代留下的最伟大的创举、最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使得黎明寺成为现今昭披耶河畔最古老的建筑、参观量最高的寺庙(黎明寺每日对外开放)。黎明寺的主塔高达82米,这座主塔是泰国著名的建筑,刻在了10泰铢的硬币背面。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四周各有陪塔一座,颜色各异,宏伟华丽,比主塔矮小几倍。塔上鋪貼許多彩色碎陶瓷。宝塔的地基部分绘有巨幅图画。.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黎明寺 · 查看更多 »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原名西貢(),曾是南越首都,現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及其五个中央直辖市之一,為越南經濟、貿易、交通及文化中心。該市現名是為了紀念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國領導人、越南劳动党主席兼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 都會區包括了胡志明市市區、平陽省土龍木市、以安市社、順安市社、同奈省邊和市和周邊城鎮,人口超過900萬人。是越南與前法屬印度支那最大的都會區。在胡志明市都會區,大都市區覆蓋大部分地區。東南部加前江和隆安省正在規劃一個面積達30平方公里,人口20萬居民的城區,到2020年根據在美世人力資源諮詢、經濟學人信息部和非洲國際經委會,胡志明市在世界上最昂貴的城市名單上排名132。.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胡志明市 · 查看更多 »

郑信

达信大帝( ;),即波隆罗阇四世(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บรมราชาที่ 4),是泰国吞武里王朝建立者和唯一一位君主,1767年至1782年在位。原名信(สิน),又名郑信、郑新、郑国华、郑国英,是中國、暹羅混血儿,其父為廣東潮汕人。鄭信在對兩廣總督的呈文中自稱郑昭,中國文書稱之為“暹羅頭目”、“暹羅國長”。 郑信原为暹羅大城王朝的一名将领。缅甸贡榜王朝吞并暹罗之后,郑信起兵反抗缅甸的统治,最终驱逐了缅甸侵略者,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于1769年建立吞武里王朝。在位期间,击退了缅甸的再次入侵,征服了兰纳、万象、瑯勃拉邦、占巴塞,威胁真腊(今柬埔寨)。此外,还致力于推进泰国的教育和宗教学习,并积极同中国、英国与荷兰展开贸易活动。晚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引起官员及僧侣的不满。1782年,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废黜。将军昭披耶却克-里-自真腊归国,平定叛乱之后处决了他,自立为王,建立曼谷王朝。 今日的泰国人对郑信非常尊崇,尊稱他為達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他也被泰国人认为是泰国历史上的“五大帝”之一。.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郑信 · 查看更多 »

阮福映

阮福映(,),又作阮映、阮福--,是越南最後一個傳統王朝阮朝的开国君主,1802年至1820年在位,死後廟號阮世祖()。因其年號嘉隆,故而被稱作嘉隆帝()。 阮福映出身廣南阮主家,是武王阮福濶的孫子。1775年春季北方鄭氏軍隊攻陷富春(今順化),阮福映隨其叔定王阮福淳南逃至嘉定(今胡志明市一帶)。1777年定王及新政王阮福暘為西山軍所殺,阮福映被推為大元帥,並於1780年稱王,据嘉定(今胡志明市一帶)與西山軍對抗,1782年被西山軍擊敗,流亡富國島,旋即逃入暹羅求援。1784年与暹羅联军共抗西山朝,但再次為西山軍所敗,被迫再度流亡暹羅。此後希望藉助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百多禄的關係來获得法国援助。1787年,百多禄攜阮福映的長子阮福景出使法國,並代表阮福映同法国政府签订《法越凡尔赛条约》,规定法国派兵援助阮福映,越南割讓沱㶞港(今岘港)和昆仑岛給法國。但是由於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最终並沒有實質上幫助阮福映,因此阮福映也拒絕履行他在與法國所簽訂條約中的諾言。1789年乘西山朝內部分裂之機回國,奪取嘉定,之後逐漸平定全安南国境。 1802年改富春為順化,改元嘉隆,建立阮朝。初訂新國號為「南越」;12月,遣使向中国清朝請求冊封。1803年6月,嘉慶帝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確定新國號「越南」,但有時仍舊使用原國號「大越」。1806年,阮福映舉行登基大典稱帝,正式登基。在位期間進行軍事、行政、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大興土木修建城市、官道等建築。1815年參照中國的《大清律》,頒行《嘉隆律書》(當時稱為《皇朝律例》)。 1820年逝世,在位18年,終年58歲。其子明命帝繼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阮福映 · 查看更多 »

阮惠

阮惠(,)又作阮文惠(),後改名阮光平(),是越南歷史上一位著名军事人物,亦是西山朝第二代皇帝,1788年至1792年在位。因年號光中,史稱光中皇帝()。他被今日的越南人認為是越南的民族英雄之一。 阮惠生於歸仁府西山邑(今屬平定省西山縣),當時屬於鄭阮紛爭時期南方舊阮的領地之內。因不滿舊阮政府裡權臣當道,政局敗壞,阮惠便與兄長阮岳、阮侶於1771年,在西山發動起義。阮惠在戰事中表現驍勇,使西山阮氏兄弟勢如破竹,先後消滅南方舊阮、北方鄭主及後黎朝,結束了越南二百多年來南北分裂之局,並擊退了來自暹羅及中國清朝等「外國勢力」的軍事干預。但他與兄長阮岳之間的內鬨相攻,致使整個西山朝元氣大傷。他本人則於1792年準備全殲舊阮勢力期間去世。.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阮惠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蒙固

#重定向 拉玛四世.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蒙固 · 查看更多 »

那空是贪玛叻

那空是贪玛叻(泰语:นครศรีธรรมราช)也称洛坤,位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是那空是贪玛叻府的首府。也可能是中国古籍上记载的“登流眉国(亦稱單馬令,Tambralinga)”所在地。 那空是贪玛叻是南部的第二大府,在三佛齊(Srivijaya)时期是主要的佛教胜地,距曼谷780公里,面积9942平方公里,西部是高原和山脉,地势西高东低,在沿着泰国湾海岸线成为一个盆地。.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那空是贪玛叻 · 查看更多 »

金本位

金本位是一種贵金屬貨幣制度,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含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值-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 金本位制總共有三種實現形式: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兌匯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金本位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英属印度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逊位

逊位,或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但並不等同於交出權力。.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逊位 · 查看更多 »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拉丁化: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Populaire Lao),簡稱寮國(ເມືອງລາວ,--),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鄰國有西北部的緬甸、中國,東部的越南,南部的柬埔寨與西部的泰國。2015年10月人口約707萬人,首都永珍。 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国的一部分。14至18世纪是南掌王國,之后分裂成三個王國,並受暹罗和越南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日本佔領結束時曾短暫獨立,但不久即恢復法國統治。1949年獲得自治,1953年成為獨立國家。 寮國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老挝 · 查看更多 »

附庸國

庸國(Vassal state)是指在別的宗主國輕度統治之下,主權严重不完整的國家,实际上是藩属国以至從屬國的一种。屬國跟藩属国比起來,主权被宗主国侵犯的程度也是一樣严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附庸國 · 查看更多 »

PDF

#重定向 可移植文档格式.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PDF · 查看更多 »

UNESCO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UNESCO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历史

柬埔寨是东南亚地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兩千年以上之歷史。柬埔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柬埔寨历史 · 查看更多 »

掸邦

掸邦(Shan States)(ရှမ်းပြည်နယ်,掸语:မိုင်းတႆး ),是缅甸联邦的一个邦,155,801平方公里,人口约800多万人(2005年),是缅甸联邦裡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个邦。主體居民掸族自称傣族。首府东枝。.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掸邦 · 查看更多 »

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RMAS),英国培养初级军官的一所重点院校,位于伦敦西48公里处的伦敦路北侧,占地面积3.54平方公里,折合875英亩。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741年4月30日。乔治二世国王签署一份皇家文件,决定建立皇家军事学院,英国皇家第一所军校在伍利奇成立,主要为皇家炮兵团培训军官。其后,、、等陸軍兵種自1920年也相继建立了军事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学校关闭。直到1947年,英军将其与皇家军事学院合并,正式改称陆军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并在当年1月3日开学。英军老学院、新学院、维克多利学院三所院校驻在桑赫斯特,直到1970年。在院校集中与合并中,桑赫斯特集中了更多的军官训练机构而成为今天的规模。它曾与美国西点军校、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 查看更多 »

槟城

槟城(Penang;Pulau Pinang) ,亦称槟州,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属之一,位于马来亚半岛西北侧。以槟威海峡為界,槟城分成槟岛和威省两部分,其中威省的东部和北部与吉打州为邻,南部与霹雳州为邻,而槟岛西部则与印尼苏门答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对。 槟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颇高,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1786年设立的首府乔治市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都会区,并于2008年同马六甲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受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获世界级城市评为自足级(Sufficiency Level City)城市。.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槟城 · 查看更多 »

比里·帕侬荣

比里·帕侬荣(,,),又名鑾巴立·玛奴探,泰國政治家,第八、九、十任泰国总理,是第七位泰國总理。漢名陳嘉祥、陳璋茂。 帕侬荣的父亲是個稻米批發商人,拥有華人和暹羅人的血統,而母亲是暹羅人。曾祖父陳盛于(Tan Nai Kok)出生于廣東潮州府澄海县上華鎮下陳村(现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在拉玛二世在位時移民到暹羅。帕侬荣生於泰國古都阿瑜陀耶城。 他是暹罗1920年首批留法学生,获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和一个经济学高级学位。他在巴黎留法学生中深孚众望,先后被选为暹罗在法留学生联合会秘书和主席。他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影响较深,是暹罗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先驱。 1927年,帕侬荣等人在巴黎創建了暹羅人民黨(Khana Ratsadon,又稱民黨),民黨分帕侬荣为首的“文治派”(左翼)和披耶帕凤上校为首的“军事派”(右翼)。1932年6月24日披耶帕凤上校为首的人民黨“军事派”发动不流血政变,成立了临时军政府,并发表了帕侬荣起草的政变宣言,宣布民黨为合法政党,要以民主政府取代君主专制政府。6月27日拉玛七世被迫签署了由帕侬荣主持订制的临时宪法,帕侬荣在披耶·玛奴巴功內閣中任职并参加九人制宪委员会编制永久宪法。1933年帕侬荣提出的20点经济计划被总理披耶·玛奴巴功为首的保皇派称为“共产党人计划”,4月1日披耶·玛奴巴功改组内阁,帕侬荣被逐出内阁,4月12日前往法国。 1933年6月20日披耶帕凤再次发动政变,推翻披耶·玛奴巴功政府,组成新的立宪政府。1934年帕侬荣回国任披耶帕凤政府的內務部長,1935-1937年任外交部长,1938年任财政部长。外交部长期间帕侬荣与12个国家签署条约废除了自拉玛四世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泰国收回法律管辖和税收主权。 銮披汶·颂堪政府时期,帕侬荣作为财政部长主张抗日,反对銮披汶·颂堪的亲日政策,两人的友谊逐渐破裂。1942年1月25日,銮披汶·颂堪对英美宣战,帕侬荣拒绝签字。1944年帕侬荣辞去财政部长,担任游学在瑞士的拉玛八世国王的摄政。日本投降后,帕侬荣作为摄政,公布了和平宣言,宣称“宣战非法和无效”,否定了銮披汶·颂堪政府和日本的所有协议。1945年12月拉玛八世回国,帕侬荣从摄政位子上退下,担任顾问。1946年组建了职联党,在8月的大选中囊括了189个席位中的的49席,成为第三大党。 二战后,帕侬荣出任三届泰国总理(1946年3月24日~6月3日,1946年6月8~9日,1946年6月10~20日)。1947年11月8日发生军事政變,他在英国和美国特工的帮助下逃到新加坡,随后避難中國,僑居21年,1970年移居巴黎。1983年5月2日在巴黎逝世,終年82歲。 泰国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即淡马锡大学)由帕侬荣在1934年创建。.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比里·帕侬荣 · 查看更多 »

永珍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前叫文單或雍田,即是撣族之城。在塞塔提腊王时成为老挝首都。.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永珍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波道帕耶

波道帕耶(ဗဒုံမင်း,Bodawpaya,),《清史稿》稱之為孟雲,雍笈牙之子,緬甸貢榜王朝的君主之一。1782年,波道帕耶正式接任貢榜王朝君主,統治上緬甸地區,並將該王朝國都移至為於中緬甸的阿馬拉布拉城市。 任內,他進行了兩次社會普查,根據普查結果加強行政管理和改革稅收,並發展水利與農業生產,又命人編纂《新緬甸史》。 除此,他一生擁有200位后妃,且有120位子女。长子扎多敏梭,是实皆王、沙耶瓦底王之父。 Category:緬甸君主.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波道帕耶 · 查看更多 »

泰国历史

泰國历史是泰国领土上发生的历史。.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泰国华人

#重定向 華裔泰國人.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国华人 · 查看更多 »

泰国君主列表

本條目收錄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以來的泰國君主名單。.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泰国中部地区

泰國中部是泰國主要地理分區之一,以首都曼谷為中心,是該國的經濟中心。.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国中部地区 · 查看更多 »

泰国人民党

人民党(คณะราษฎร),在1928年成立,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末在泰国历史上扮演着主要角色。人民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政党,既不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也不存在统一的施政纲领,内部分为文官集团与军人集团。該黨所有黨員均已過身,最後一名黨員於2009年6月24日去世,終年98歲。.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国人民党 · 查看更多 »

泰国僧王

僧王即僧伽拉者(Sangharaja;สังฆราช Sangkharat),泰语全称颂德帕僧伽拉者沙恭摩诃僧伽巴里那裕(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สังฆราช สกลมหาสังฆปริณายก Somdet Phra Sangkharat Sakonlamahasangkhaparinayok,意为“全国僧伽领袖僧王”)是泰国上座部佛教最高领袖,名义上是全国僧侣的统领。除去宗教意义外,僧王于泰国民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是为精神领袖。僧王由泰国国王任命,并通过总理副署。 除僧王外,泰国有副僧王、教区尊长、府尊长、县市尊长等宗教管理者,最高僧伽单位为(มหาเถรสมาคม Mahathensamakhom),共十三位委员,以僧王为主席,四位副僧王担任委员,其余委员由各地方僧伽会推举。 现任泰国僧王为1927年出生的,于2017年2月7日登基。.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国僧王 · 查看更多 »

泰国总理列表

泰國的政府首腦稱作總理或首相,一般由泰國國會的多數黨領袖出任,再請泰國國王指定,惟過去不少時間是由軍方人士出任首相。按《憲法》,泰國國王和王室沒有很多實際權力,但國王本人是國家及其完整統一的代表。.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国总理列表 · 查看更多 »

泰文字

泰文(อักษรไทย、、IPA:)是在泰国用于书写泰语,和一些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字母,有44个辅音字母、21个元音字母、4个声调符号、和一些标点符号。泰语字母书写水平从左至右,不分大写和小写。.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文字 · 查看更多 »

泰族

泰族(小泰)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即泰国中部人,讲泰语,有自己的文字。 泰国泰族主要分三支:泰国北部山区的泰族叫大泰,湄公河与湄南河的泰族叫小泰。泰国主体的泰族又称为小泰人,因为混血了大量的高棉族、孟族,致使身材更矮、肤色更黑。大泰人与小泰人之间是有隔阂的,两者曾经长期对峙,虽说交往相对密切,但是大多数时间是各行其是,并未处在同一行政区辖,因此认同相对淡漠。各个分支讲不同的泰语方言。东北泰人则包括老挝大部分的泰语民族(不入老族的老挝泰人)、泰国东北部的伊善地区,他们讲的泰语东北方言更加接近老挝语,聚居在较为贫瘠、少水的泰东北高原地区,主体在泰国东北部,小部分在老挝。 泰国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老挝的佬族(Lao)、中国的傣族(Dai)、印度的阿洪族(Ahom),同属一个民族,都自称“Thai”或“Dai”。.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泰族 · 查看更多 »

法属印度支那

#重定向 法屬印度支那.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法属印度支那 · 查看更多 »

清邁

清迈市(泰语:เชียงใหม่),是清迈府的首府,也是泰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約25万人。 清邁是泰國北部最大的歷史文化城市,也是泰北政治經濟中心。為清邁府首府,在1296年至1768年間為蘭納王國首都,蘭納王國其後於1774-1939發展為清邁王國的朝貢國。清邁距離曼谷700公里,倚靠著泰國最高的山。清邁在平河的流域中,平河是昭拍耶河的主要支流。清邁在泰語的意思是新城市,在蘭納王國1296年訂定首都時所取的。清邁取代了清萊成為蘭納的首都。 清邁在2006年東協加三於清邁簽訂清邁協定時得到顯著的政治地位。清邁同時是2020年泰國大城府世界博覽會展場之一。清邁被定位成一個文創城市,目前正在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創意城市中。清邁也是旅遊勝地,曾被旅遊雜誌TripAdvisor票選為2014年世界25大最佳旅遊地,並獲選為第24名。 清邁位於平河流域以及主要貿易樞紐的位置使他具有相當歷史重要性。 雖然清邁市區內的人口只有25萬,但是在整個泰北與鄰近衛星城鎮,形成了一個清邁都會生活圈,該都會區有近百萬人,佔了清邁府一半人口以上。 清邁被下設四個行政區,洛平,室利佛逝,曼格莱和卡威拉。前三個行政區位於平河西岸,卡威拉則位於東岸。而城市的中心位於室利佛逝。.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清邁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湄公河

湄公河(Mê Kông Sông;แม่น้ำโขง;ແມ່ນ້ຳຂອງ;ទន្លេមេគង្គ;မဲခေါင်မြစ်),干流全长4180公里,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世界第十二長河流New Comprehensive Atlas for Hong Kong, George Philip Ltd.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湄公河 · 查看更多 »

朝贡

#重定向 朝貢.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朝贡 · 查看更多 »

朱拉隆功大学

朱拉隆功大学(泰语:จุฬาลงกรณ์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英语:Chulalongkorn University)位於曼谷暹羅(Siam Area)地區,是泰国最古老的大学,被尊为「全国最有威望的大学」。大学拥有19个学院、3个研究生院、1个分校、14个研究所、2个教育中心和2个附属学校,是泰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所以通常吸引优等生。学校名字取自「朱拉隆功国王」(拉玛五世),创始人是「瓦吉拉伍德国王」(H.M.Vajiravudh)(拉玛六世)。 拉玛六世将该校发展成一所国家直属的行政学院,并且增加了很多课程,例如农业、商业、教育、工程学、水上行政、法律、医学和公共管理。1917年,这所行政学院已具有综合性大学的规模,为建造这所大学总共耗资950,982.39泰铢。这所以五世王的皇冠为校徽的古老学府,将校旗的颜色定为粉红色(据说是五世王出生日,星期二所代表的颜色)。 1973-1977年期间,诗琳通公主殿下是这所大学的学生,是第一個畢業於與身分相稱的泰國大學的泰皇室成员。.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朱拉隆功大学 · 查看更多 »

戎克船

戎克船,又稱為「䑸」,中國古帆船的一種。.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戎克船 · 查看更多 »

昭阿努

昭阿努(ເຈົ້າອານຸວົງສ໌;),一譯阿努旺、安瑙冯,老挝历史上万象王國的最後一任國王,1805年-1828年在位,統治今寮國北部國境,又名猜亚·悉达提拉三世(ໄຊຍະເສດຖາທິຣາຊທີ່ຫ້າ Xaiya Setthathirath IV)。越南史料作阿弩。 昭阿努是万象国王Siribounyasan的儿子。那个时代里,老挝弱小,是缅甸、暹罗争夺的对象。缅甸和暹罗在老挝爆发多次军事冲突。昭阿努父亲Siribounyasan的外交政策游走于缅甸和暹罗之间,这激怒了暹罗国王达信。1778年,达信派将军通銮(即后来的拉玛一世)攻破万象,驱逐了国王Siribounyasan。为防止Siribounyasan的复辟,通銮将南塔森、因塔拉冯、昭阿努三兄弟掳至曼谷作为人质。三兄弟在曼谷宫廷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778年,通銮登上暹罗王位后,任命南塔森为万象王国国王。但两年后南塔森叛乱被擒。1795年2月2日,因塔拉冯继位,是为因塔拉冯·色塔西拉三世(เจ้าอินทวงศ์,Intharavong Setthathirath III)。7月23日,昭阿努被任命为副王。1805年2月7日,因塔拉冯·色塔西拉三世逝世,昭阿努继位。1818年,昭阿努仿造暹罗的金山寺,在万象建造沙格庙。 昭阿努繼位之初,承认暹罗对万象王国的宗主权,協同暹羅攻打緬甸。1819年,昭阿努平定了占巴塞王国反对暹罗的叛乱。当时占巴塞王国王位空缺,暹罗国王拉玛三世便任命昭阿努的儿子拉贾布·尤为新的占巴塞国王。 1826年,缅甸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战败,德林达依地区被英国占领。同年的《缅甸条约》削弱了暹罗的势力。昭阿努决定发动叛乱,争取老挝从暹罗和缅甸的控制下独立。昭阿努试图用计谋夺取暹罗下属的呵叻,但呵叻总督夫人率民兵不断攻击,迫其撤退。此后昭阿努的军队在北标府遭到暹罗军队的袭击,只得撤退。1827年,博丁德差率暹罗军队攻破了万象,洗劫并夷平了该城。 昭阿努战败后向越南阮朝求救,阮朝的明命帝派遣为经略边务大臣前去救援,黎德禄、阮公近也率兵从乂安府出发,经镇宁府前去救援。但事实上越南希望借此机会吞并老挝,黎德禄、阮公近在进军途中描绘了沿途各地的地图,送回京城顺化。昭阿努在越南军队的保护下逃到乂安,重整兵马。1828年,昭阿努决定复国,明命帝再遣潘文璻为经略大臣、为副大臣、阮科豪为参赞,率兵3000人、战象24只,经镇宁攻打万象。昭阿努再次战败,遣使赴乂安求救。但这次明命帝拒绝了其请求,昭阿努被迫弃城逃往镇宁。11月12日,昭阿努被镇宁地区的老龙族首领昭内擒获,送往暹罗。拉玛三世命人将昭阿努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送往曼谷处死,但途中昭阿努死去。拉玛三世命人斩下其首级,在曼谷示众。 昭阿努死后,暹罗与越南为了争夺老挝的宗主权而爆发了战争。 昭阿努獨裁統治與武力征伐方式,頗受爭議。但因為爭取獨立的事迹,近現代寮國多視昭阿努為民族英雄,而且这也使他成为了万象王国最有名的国王。.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昭阿努 · 查看更多 »

昭拍耶河

昭拍耶河(แม่น้ำเจ้าพระยา, Maenam Chao Phraya),而潮州話常稱為湄南河,是泰國最主要的河流。泰语「湄南」(แม่น้ำ)直譯為:「水之母」,即河流;「昭拍耶」(เจ้าพระยา)在泰语的意思是「大王」,河流名字即大王河。它發源於泰北山地,而名稱為「昭拍耶」的河段則从滨河、楠河及永河的交汇处那空沙旺附近开始,向南流约40公里左右,到猜纳附近分为两支,西支叫他真河,东支即昭拍耶河。穿過曼谷直到暹羅灣。无论在水量抑或长度,昭拍耶河都是泰国最大的河流。 昭拍耶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长1352公里(从滨河河源起算至出海口),在北曼谷地方寬度能達到700-800米(雨季時),流域面积为150,000平方公里,约占泰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昭拍耶河流域是泰国耕地集中的地区。昭拍耶河的水量随季节而急剧变化,旱季、雨季的流量相差达十多倍。干季时流量仅150立方米每秒(m^3/s),雨季则达2000立方米每秒,因而雨季河流泛滥,带来一层肥沃的泥沙。稻田灌溉基本上依靠天然泛滥。 昭拍耶河下游平原面积广阔,约达5万平方公里。这里河汊交错,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河流定期泛滥,土地肥沃,多數地區適合種植稻米四造,被譽為「泰國糧倉」,特别是经过泰国人民的辛勤劳动,稻米產量達到世界之冠。這裡已發展成為泰國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昭拍耶河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方西斯·诺登-黑斯廷斯

方西斯·诺登-黑斯廷斯(Francis Edward Rawdon-Hastings,)是第一代黑斯廷斯侯爵,伊是英国将领替殖民地官员。1771年加入英军,参加过镇压美国独立个战争。后歇来登南亚次大陆担任总督,箇当中让英国来此地个势力极大扩张。 Category:英国人.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方西斯·诺登-黑斯廷斯 · 查看更多 »

拉廊

拉廊(泰语:เทศบาลเมืองระนอง)位于泰国中部安达曼海畔,是拉廊府的首府。 R.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拉廊 · 查看更多 »

拉玛坚

《拉玛坚》(รามเกียรติ์)是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派生出来的泰国史诗。大部分版本在1761年缅甸军队攻破大城时都已经丧失。目前只存有三种版本,其中一种是拉玛一世的钦定本,他的儿子拉玛二世将其中部分改写为泰国舞剧的剧本。这部史诗对泰国的文学、舞蹈都有很大的影响。 拉玛坚的主要故事情节还保留罗摩衍那的原作,但其中人物的服装、环境、武器和其他细节都已经变成泰国式的了。虽然泰国人基本信奉上座部佛教,但拉玛坚平衡了一般人心中保留的原始信仰,提供了人类起源的神话。在曼谷玉佛寺中还有许多关于拉玛坚的绘画和雕塑。.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拉玛坚 · 查看更多 »

拉玛三世

拉瑪三世(;),即帕喃格勞(),是暹罗却克里王朝第三代国王,1824年至1851年在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拉玛三世 · 查看更多 »

拉玛一世

拉瑪一世(;),名帕佛陀約華朱拉洛(),泰國曼谷王朝(却克里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至1809年在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拉玛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玛二世

拉瑪二世(;),名帕佛陀洛羅那帕萊(),泰国(暹羅)却克里王朝第二代國王,1809年至1824年在位。.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拉玛二世 · 查看更多 »

拉玛五世

拉玛五世(;),名朱拉隆功(),对中国外交时自称郑隆,是泰国曼谷王朝第五代君主(1868年10月1日至1910年10月23日在位)。他被普遍认为是泰國歷史上最有權力和伟大的君主、现代泰国的缔造者,后世尊称朱拉隆功大帝。.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拉玛五世 · 查看更多 »

拉玛六世

拉瑪六世(;),名哇栖拉兀,或作瓦栖拉兀(),中文名郑宝,為泰國卻克里王朝第六位君主,1910年至1925年在位。他也是泰國史上首位出國留學的國王。自英國歸國後擔任陸軍上將,並於1910年即位,並在國內(當時統治區域為現今泰國、寮國、柬埔寨)進行著名的卻克里改革。.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拉玛六世 · 查看更多 »

拉达那哥欣岛

拉达那哥欣岛(เกาะรัตนโกสินทร์)是泰国曼谷拍那空县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 ,以湄南河与最初作为护城河的运河为界。该岛位于湄南河东部凸岸,是曼谷大皇宫和国柱神庙等历史地点的所在地。 如今拉達那哥欣島自西向东以几道运河为界共分为三个部分:其最初的核心区域西達湄南河,東抵羅德運河(Lod Canal,1982年改名為阿薩東運河(Asadang Canal));向东又有兩條護城河:翁昂運河(Ong Ang Canal)和邦廊浦運河(Banglamphun Canal)將「拉達那哥欣島」核心区域及「中拉達那哥欣島」同陆地分開 ,只有部分区域有路桥相連;繼續向東就是「外拉達那哥欣島」,位於翁昂運河東側,帕東坤運河 (Pradung Krung Canal) 西側。帕東坤運河在北部從東向西流淌,然後轉向南方與湄南河連接起來。三个部分层层相套,形成巨大的半圓形区域。.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拉达那哥欣岛 · 查看更多 »

曼谷

曼谷(บางกอก ,),官方名字估忒媽蛤那空(,,),泰國口語简称估忒(กรุงเทพ,RTGS:Krung Thep,,),是泰国首都與最大城市,在當地華人社區亦作泰京,為泰国政治、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科技、教育与各方面中心。位於昭披耶河東岸,近泰國灣。.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曼谷 · 查看更多 »

曼谷大皇宫

曼谷大皇宫(泰语: พระบรมมหาราชวัง) 位於曼谷拍那空縣,从18世纪到20世纪,曾是暹罗王国的皇宫。也是泰國王室公定的居住地點,在所有的泰國王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建於拉瑪一世統治期間的1782年,然而,在1946年泰国国王拉瑪八世駕崩後,拉瑪九世將王室搬到遲塔拉達宮(Chitralada Palace),而象徵王朝的宮殿依然存在,因此,現在的泰國王室並不住在這裡。 曼谷大皇宫座落在湄南河東岸,四围有长达1900米的围墙。.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曼谷大皇宫 · 查看更多 »

普吉府

普吉府(ภูเก็ต,RTGS:Phuket)是泰國77個一級行政區之一,府治為與行政區同名的普吉市。該行政區全境以普吉島再加上32個離島為範圍。普吉島是泰國境內最大的島嶼,位於泰國南部安達曼海海域上,也是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獨立一級行政區劃的島嶼。普吉是世界知名的熱帶觀光勝地,其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替泰國帶來不小的財富。.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普吉府 · 查看更多 »

1909年英国-暹罗条约

《1909年英国-暹罗条约》(Anglo-Siamese Treaty of 1909)也称《1909年曼谷条约》(Bangkok Treaty of 1909),是英国与暹罗王国于1909年3月10日在曼谷签署的一项条约。 根据条约,马来亚被分成两个部分。由今天北大年府、陶公府、宋卡府、沙敦府和惹拉府组成的地区仍由泰国人控制,而吉打州、吉兰丹州、玻璃市州和丁加奴州则被划入英国势力范围,成为其保护国。后来,四个州与柔佛州一道,成为了马来属邦。.

新!!: 拉達那哥欣王國和1909年英国-暹罗条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