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恩斯特·台尔曼和阿道夫·希特勒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恩斯特·台尔曼和阿道夫·希特勒之间的区别

恩斯特·台尔曼 vs. 阿道夫·希特勒

恩斯特·约翰内斯·弗里茨·台尔曼(Ernst Johannes Fritz Thälmann,),德国共产党主席,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之间恩斯特·台尔曼和阿道夫·希特勒相似

恩斯特·台尔曼和阿道夫·希特勒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德国共产党保罗·冯·兴登堡盖世太保魏瑪共和國興登堡阿道夫·希特勒

德国共产党

德国共产党(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共(KPD)。1918年12月30日,斯巴达克同盟联合不莱梅左派创建了该党。该党的创始人是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后来则由恩斯特·台尔曼长期领导。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德共被取缔。1945年,纳粹政权瓦解后,英美法苏四国分别占领德国。1946年,德共、德国社会民主党两党在苏联占领区的组织合併為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共在其它占领区的组织则继续活动。1956年8月17日,西德当局取缔德共。.

德国共产党和恩斯特·台尔曼 · 德国共产党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保罗·冯·兴登堡

保罗·冯·兴登堡,全名是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出生于波森(今位於波兰),逝世于東普魯士,德国總參謀部總參謀長,軍階達陆军元帥。在威瑪共和國时期是第二任聯邦大總統。.

保罗·冯·兴登堡和恩斯特·台尔曼 · 保罗·冯·兴登堡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盖世太保

密国家警察(Geheime Staatspolizei,缩写:GESTAPO,,汉语音译盖世太保,又译盖斯塔波),是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秘密国家警察由党卫队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秘密警察组织,后加入大量党卫队人员,一起实施“最终解决方案”。 1933年春希特勒出任威玛共和国总理,而赫尔曼·戈林接管普鲁士警察局。戈林於1933年4月26日成立政治警察組織蓋世太保,核心成員為普魯士警察。1934年在希特勒的調停下希姆萊的黨衛隊接管了蓋世太保。 二战爆发之后大量的盖世太保跟随德国国防军一同进入占领区,在那建立了众多辅警部队,这些辅警部队全部听命于盖世太保,成为其机构的一部分。蓋世太保秘密警察有“預防性逮捕權”。在納粹德國時期,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左派人士、異議人士、反抗軍及猶太人等都未經法律程序被蓋世太保投入集中營,其中大多數遭到拷問、虐待,以至於處決。.

恩斯特·台尔曼和盖世太保 · 盖世太保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恩斯特·台尔曼和魏瑪共和國 · 阿道夫·希特勒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興登堡

兴登堡可以指:.

恩斯特·台尔曼和興登堡 · 興登堡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恩斯特·台尔曼和阿道夫·希特勒 · 阿道夫·希特勒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恩斯特·台尔曼和阿道夫·希特勒之间的比较

恩斯特·台尔曼有28个关系,而阿道夫·希特勒有31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1.76% = 6 / (28 + 313)。

参考

本文介绍恩斯特·台尔曼和阿道夫·希特勒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