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和赖因哈德·舍尔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和赖因哈德·舍尔之间的区别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vs. 赖因哈德·舍尔

陛下之舰德累斯顿号(SMS Dresde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两艘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命名。它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承建,于1906年开始、1907年10月、至1908年11月完工。舰只投入使用的时间因在期间接连发生的意外而被迫推迟,其中包括它与另一艘需要进行大修的船舶发生了碰撞。与此前的柯尼斯堡级一样,德累斯顿号的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德累斯顿号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海外基地值勤。入役后,它先是于1909年的期间出访美国,然后返回德国在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了三年。1913年,舰只转配至;在墨西哥革命期间,又被派往加勒比地区保护德国国民。1914年中,德累斯顿号将墨西哥前独裁者带至牙买加,由英国人在那里给予他庇护。舰只本应于1914年7月返回德国进行定期维修,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该计划告吹。当敌对行动开始时,德累斯顿号受命在大西洋的南美海域执行任务,然后于9月转移至太平洋,并加入了由海军中将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领的东亚分舰队。舰只随东亚分舰队参加了两场重大战役。第一次是11月爆发的,期间德累斯顿号曾与英国轻巡洋舰交火;第二次则是随后于12月爆发的,德累斯顿号成为唯一幸免于难的德国军舰。它躲避了英国追击者达数月之久,直至1915年3月驶入马斯地岛。当时舰只的发动机磨损严重,锅炉内的煤炭也几乎消耗殆尽;舰长与当地的智利政府取得联系,以期在冲突期间获得收留。然而,它在那里遭到英国巡洋舰围困,其中包括老对手格拉斯哥号;英国人无视智利的中立政策而向德舰开火。德国人遂凿沉了德累斯顿号,其出逃的大部分船员在战争期间都被拘禁在智利。舰只残骸至今仍然留在港湾,但包括其舰钟和罗盘在内的一些文物则已经归还德国。. 萊因哈特·舍爾(德语:Reinhard Scheer,),德意志帝国海军上将。 萊因哈特·舍爾于1879年加入海军成为一名见习军官,其后历任巡洋舰和战列舰指挥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萊因哈特·舍爾担任公海舰队第二舰队司令,后又担任德意志帝国海军装备最新、战斗力最强的公海舰队第三舰队司令。1916年1月,萊因哈特·舍爾晋升为上将并受任為公海舰队總司令。同年5月31日-6月1日,萊因哈特·舍爾率领公海舰队参与了历史上最大海战之一的日德兰战役。 此战后,萊因哈特·舍爾加入针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1918年8月,萊因哈特·舍爾出任「海軍戰爭指揮部」部長兼海軍總參謀長,而弗朗茨·冯·希佩尔上将接替其在公海舰队的职务。两人曾计划对英国舰队发起最后攻势,但因厌战的水兵发动威廉港暴动而作罢。舍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 1919年,萊因哈特·舍爾编著的回忆录出版,一年后又译成英语并发行。1925年,萊因哈特·舍爾自传出版。1928年,萊因哈特·舍爾在马克特雷德维茨逝世,后葬于魏玛。.

之间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和赖因哈德·舍尔相似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和赖因哈德·舍尔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海軍公海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德意志帝國和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 德意志帝國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公海舰队

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亦有大洋艦隊的譯名)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是「公海艦隊」的締造者,他將後者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艦隊。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鐵必制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艦編組而成,一般為8艘組成一支分艦隊,亦有少數如第1偵查集群的特別編制。公海艦隊於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艦分艦隊,而到了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3個中隊。1906年的无畏舰革命極大地影響了公海艦隊的組成,後者編制中的24艘前無畏艦都淪為過時而需汰換,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公海艦隊才有了僅僅兩支滿編的無畏艦分艦隊,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則被編為第3支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將舊式軍艦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海艦隊於北海進行多次出擊,欲引出具優勢兵力的大艦隊的一部份,進而消滅之,這類引誘作戰(如砲轟英國沿海岸)多由以航行速度快的战列巡洋舰所組成的第1偵查集群所執行。結果促成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但與德方計畫不同的是,公海艦隊遭遇到的卻是整支大艦隊。這場海戰的結果雖不具決定性,但英方卻在戰略上佔有優勢,且進而說服了德方艦隊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將,即便艦隊決戰的結果有利於德國,但後者仍無法在戰爭中取勝,故舍爾此後便與其他海軍高層一同向德皇建議改採無限制潛艇戰。結果在1917與1918年期間,公海艦隊的主要任務變成了確保北海的德國海軍基地可供U艇作戰。儘管如此,公海艦隊依舊於北海出擊數次,還曾調派分艦隊前往波罗的海對抗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盟軍拘留了整支公海艦隊於斯卡帕湾,但就在《凡尔赛条约》簽署前幾天的1919年6月,艦隊大部分的軍艦被德國水兵自沉。.

公海舰队和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 公海舰队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

海軍參謀本部(Admiralstab)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9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國家海軍部」和「海軍辦公廳」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負責人為「海軍參謀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指揮層級劃分不良的問題開始浮現,海軍參謀部成了「國家海軍部」的實質下級單位,對作戰的規劃與執行上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在戰爭末期的1918年8月,德國海軍另創「海軍戰爭指揮部」,成為唯一指揮海上戰爭的機關,「海軍參謀本部」後來在1919年9月15日於新生的共和國政府領導人——聯邦大總統的命令下解散。.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和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 · 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和赖因哈德·舍尔之间的比较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有105个关系,而赖因哈德·舍尔有2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3.97% = 5 / (105 + 21)。

参考

本文介绍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和赖因哈德·舍尔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