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之间的区别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 vs.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康斯坦丁·馮·紐賴特男爵(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 是一位德國外交官、政治人物,1932年至1938年擔任德國外交部長;1939年至1941年擔任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保護者(總督),仍保留該保護者名號至1943年。.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高官,也是纳粹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曾任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及警察上將、国家安全部部長(管辖盖世太保、刑事警察及保安局)及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副总督/执行总督,亦曾担任国际刑警委员会(后改称国际刑警组织)主席,并召开了1942年的万湖会议,制订了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推动了德占欧洲地区内对犹太人的驱逐和种族灭绝。 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甚至阿道夫·希特勒亦称其为“铁石心肠之人”。海德里希为党卫队保安局创始人,负责通过逮捕、驱逐和谋杀以挫败反纳粹党活动。他参与筹划了“水晶之夜”,于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组织冲锋队及其他平民在纳粹德国全境及奥地利部分地区对犹太人展开袭击,亦为大屠杀的起始事件之一。在抵达布拉格之后,海德里希试图巩固纳粹统治,压迫捷克文化,并大量驱逐和屠杀成员。他亦为别动队的直接负责人——該组织跟随德国军队活动,透過射击及毒气杀害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的犹太人。 1942年5月27日一支由英国培训、捷克和斯洛伐克军人组成、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组织的小队在布拉格对海德里希发动了刺杀行动(代号猿人作战),1周后海德里希伤重不治身亡。德国情报部门誤認刺客同利迪策及两个村落有关联,并展开报复行动,徹底摧毀了利迪策,當地16岁以上男性均遭射殺,几乎所有女性及儿童均由當局送往纳粹集中营并進一步殺害。.

之间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相似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纳粹党鐵十字勳章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纳粹党 · 纳粹党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 查看更多 »

鐵十字勳章

鐵十字勳章(德語: Eisernes Kreuz)是由普魯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建立的德國軍事勳章,於1813年3月10日首次頒發。鐵十字勳章曾經在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多次德国参与的会战中頒發。不过鐵十字勳章自1945年5月之后就沒有再頒發過。 鐵十字勳章或許最會被世人聯想為納粹德國的勳章。然而铁十字本身源自条顿骑士的一个手十字饰物,大约自1870年以后成为德国三军的通用标志。鐵十字在德國文化中是有力的軍事象徵,並且於1955年被戰後重組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再次採用。.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鐵十字勳章 ·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和鐵十字勳章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阿道夫·希特勒 ·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之间的比较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有33个关系,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有10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24% = 3 / (33 + 101)。

参考

本文介绍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