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费多尔·冯·博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费多尔·冯·博克之间的区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vs. 费多尔·冯·博克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y Ksawerowicz Rokossowski,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是苏联元帅,生于波兰華沙市;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波蘭人,故其與波蘭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苏联陆军統帥及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中與朱可夫和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3架馬車之一,以頭腦冷靜沉穩及處亂不驚而聞名於世。他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組織指揮不少重大戰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及柏林戰役等,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指挥过方面军最多的将领,被譽為“常勝元帥”及“逆境英雄”,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評定排名第3。. 莫里茲·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弗朗茲·費多爾·馮·波克(Moritz Albrecht Friedrich Franz Fedor von Boc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元帥。波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表現優異而獲得了功績勳章,並在戰後成為威瑪防衛軍限額的4,000名軍官一員。在約20年的戰間期間,波克的軍事地位逐漸高陞,1937年時他成為了德軍中資歷僅次於威爾納·馮·弗里奇與格特·馮·倫德斯特的第3號人物。二戰爆發後,波克先於1939年波蘭戰役中指揮北方集團軍;1940年波克再於西線攻勢中指揮B集團軍;1941年波克再度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為入侵蘇聯的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主力。 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波克指揮中央集團軍完成了數個重大的包圍與殲滅會戰,俘虜與擊潰超過百萬名蘇軍,但到了1941年9月中央集團軍在波克的反對下被抽調裝甲部隊至其他戰線,延遲了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攻擊時間,使蘇軍得以組織、集結部隊和設置防線,当地的冬季亦到來,而德軍莫斯科前線部隊並未獲得冬季裝備,攻擊力度盡失。不久蘇軍自遠東調來的生力軍發動反攻,德軍節節敗退,而主張儘快撤退的波克則被阿道夫·希特勒解職,征服莫斯科失敗的「颱風行動」也成為了前者最為有名的指揮事例。 1942年初波克再度出任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後又為B集團軍司令,指揮藍色行動,但到了7月13日,波克因部隊進展過慢,引起希特勒不滿而被免職,從此便再未獲啟用。在戰爭最後幾天的1945年5月3日波克與其妻子和女兒於乘車前往漢堡的路上被英國的戰鬥轟炸機掃射,乘客全數身受重傷,波克本人則在隔天於歐登堡的醫院中去世,他也因此成為了納粹德國唯一一位被盟軍擊斃的元帥。.

之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费多尔·冯·博克相似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费多尔·冯·博克有(在联盟百科)21共同点: 大将奥匈帝国奧廖爾布良斯克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圣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維亞濟馬维斯瓦河白俄羅斯莫斯科西南方面军西布格河苏德战争東普魯士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波兰戈梅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政治委員

大将

大將,也稱一級上將,是部分國家設有的軍銜,一般位於元帅和二級上將之間。通常以四顆星為代表。.

大将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大将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奥匈帝国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奥匈帝国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奧廖爾

奧廖爾 (Орёл)是俄羅斯奧廖爾州首府,位於奧卡河畔,距離首都莫斯科360公里。2002年人口333,310人。 1937年成為州府。城名的意思是「鷹」。.

奧廖爾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奧廖爾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布良斯克

布良斯克 (Брянск)是俄羅斯布良斯克州的州府,位於傑斯納河 (第聶伯河支流)畔。面積186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431,526人。.

布良斯克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布良斯克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

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或译为保罗斯 巴羅士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一名陸軍将领,1943年晉升為元帅。.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保盧斯 ·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圣彼得堡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圣彼得堡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維亞濟馬

維亞濟馬 (Вя́зьма)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東部的一個城市。2002年人口57,545人。 1239年首見於文獻。1494年被納入莫斯科大公國。拿破崙和希特勒侵俄時期這裡都爆發過激戰。有鐵路聯繫莫斯科、聖彼得堡、卡盧加和布良斯克。.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維亞濟馬 · 維亞濟馬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维斯瓦河

维斯瓦河(Vistula,Wisła),又依英文發音译“维斯杜拉河”,是波蘭最長的河流。全長1,047公里;流域面積194,424平方公里,佔波蘭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 发源于波蘭南部的喀尔巴阡山脉,维斯瓦河曲向北流,流經克拉科夫、華沙、托倫,在河口形成三角洲,最后注入波羅的海格但斯克湾。 V.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维斯瓦河 · 维斯瓦河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白俄羅斯

#重定向 白俄罗斯.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白俄羅斯 · 白俄羅斯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莫斯科 · 莫斯科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西南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是苏德战争时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20年1月,在苏联国内战争其间,曾组建西南方面军,1920年12月被撤销。 1941年6月22日,基辅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5、第6、第12、第26、第3、第9、第13、第21、第28、第37、第38、第40、第57、第6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基尔波诺斯上将(1941年6月-9月)、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12月)、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1941年9月至1942年7月赫鲁晓夫曾任该方面军军事委员。参加过基輔戰役、叶列茨战役、哈尔科夫战役。1942年7月12日被撤销,在其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1942年10月22日第二次组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21、第63、第6、第12、第46、第57、第62集团军,第5、第3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7、第2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上将(1941年6月22日-1941年9月20日)、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20日-1941年12月)、费奥多尔·雅科夫列维奇·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2年4月-6月)、瓦图京中将(1942年10月—1943年3月)、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上将(1943年3—10月)。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顿巴斯战役等。1943年10月20日,西南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3方面军。.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西南方面军 · 西南方面军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西布格河

西布格河是白俄羅斯的河流,河道全長772公里,流域面積73,470平方公里,發源自烏克蘭的波多利斯克高地,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結冰。 Category:白俄羅斯河流 Category:波蘭河流 Західний Буг Західний Буг.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西布格河 · 西布格河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苏德战争 · 苏德战争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東普魯士 · 東普魯士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儒略曆)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因其在德蘇战争上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4次荣获苏联英雄的两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波兰 · 波兰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戈梅利

戈梅利(白俄罗斯语:Гомель)位于白俄罗斯东南部索日河畔,邻近乌克兰边境,是该国第二大城市和戈梅利州的首府,人口约481,000(2005年)。.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戈梅利 · 戈梅利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政治委員

政治委員,簡稱政委,在部分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国家由於以「黨指揮槍」為治軍綱領,通常在營、團、旅、師、獨立支隊及相當機關設立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主要負責處理執政黨(共產黨)的主要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職位,目的是確保軍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政治委員與同級的司令員或指揮員同為同級首長,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如同中國一級行政區的首長與黨委書記)。所以,政治委員與军事指揮員或司令員擁有相同的權力,政治委員與指揮員等互相制衡。政治委員是共產黨在軍隊的代表。 历史上,政委(commissaire politique)首先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以帮助它对抗反革命思想和行为,确保共和党人(the Republican)的胜利。.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政治委員 · 政治委員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费多尔·冯·博克之间的比较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有96个关系,而费多尔·冯·博克有17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1,杰卡德指数为7.72% = 21 / (96 + 176)。

参考

本文介绍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和费多尔·冯·博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