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宋史

指数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927 关系: 功利劉夔劉婉儀 (宋高宗)劉子羽劉子翬劉宣劉安世劉平劉庠劉延慶劉光世劉光祖劉珏劉珙劉穎劉羲叟劉翰劉爚劉熙古劉豫劉賢妃 (宋高宗)劉黻劉述劉錡劉恕劉沆劉泰劉湜劉昺劉昌言劉斌劉文裕劉文質劉摯劉承規劉晏占城卢守懃危素危昭德南宋南唐南都事略南汉台湾史彌遠史嵩之史浩司马光吐蕃...吴及吴奎吴居厚吴廷祚吴玠吴瑛吴璘吴益吴越向子諲向敏中吕蒙正夏侯嶠夏竦大理国天竺姚希得姚内斌姚鉉姚渙姜才孟宗政孟忠厚孟元孟珙孝章皇后孝惠皇后 (宋太祖)孫復孫傅孫甫孫益孫諤孫路孫長卿孫抃孫構孫沔孫洙 (北宋)孫思恭孔宜孔道輔孔文仲定安国宣仁皇后宇文紹節安丙安德裕宋偓宋史人物列表宋史翼宋史质宋太宗宋孝宗宋宁宗宋守約宋庠宋度宗宋仁宗宋徽宗宋哲宗宋元战争宋光宗宋琪宋理宗宋神宗宋端宗宋綬宋真宗宋用臣宋白宋高宗宋钦宗宋英宗宋恭帝宋湜宋慈富弼寇準尤袤尹崇珂尹焞尹洙尹源岳珂岳飞崔台符崔立崔翰崔與之上官均丞相丁大全丁度丁黼中华书局中國丹眉流万俟卨三佛齐三朝北盟會編年号乾隆于阗交趾京鏜康保裔二十二史劄記二十四史五代十国应𢖟廣韻任守忠任希夷任伯雨任福廖德明张世杰张忠张商英张起岩张邦昌張去為張威 (宋)張存張守約張崇貴張庭堅張俊張凝張勳張知白張玘張珏張綸張繹張美張瑰張璪張燾張詠張詔張貴妃 (宋高宗)張載張載 (北宋)張茂則張蘊張鑑張邵張雍張進張逸張耆張栻張惟吉張昭遠張浚張方平張旦張憲彭乘彭汝礪彭思永何基何㮚何异何群何执中余玠余端礼余靖余阙余深徐夢莘徐处仁徐中行徐俯徐勣徐的徐禧徐積徐荣叟徐霖徐起徐清叟侯益後蜀俞充忽必烈心意六合拳北宋北汉包恢包拯僧志言刘清之刘敞嘉靖喻樗周常周必大周美周瑩周起周邦彦周沆周渭周敦颐呼延贊呂南公呂夏卿呂大防呂夷簡呂好問呂嘉問呂公著呂祖謙呂祉呂誨呂陶呂本中呂惠卿呂昇傅察傅伯成傅楫傅潜唐庚唐介唐璘唐震唐肅唐重唐恪唐文若冯京凌唐佐党項党进全皇后 (宋度宗)全祖望元德皇后元祐皇后元朝元惠宗光绪兀术回鹘倪涛倪思皇甫坦石守信石延年石介石知顒王博文王十朋王堯臣王堅王大宝王奇王孝忠王存王审琦王守仁王守規王安中王安石王居安王居正王岩叟王中正王万王之望王仁赡王延德王仔昔王介王彦超王彦昇王彬王侁王德 (宋朝)王德謙王忠植王忠民王信王化基王嗣宗王全斌王光祖王克明王回王倫 (南宋)王皇后 (宋太祖)王珠王珪王祐王祖道王禹偁王素王綸 (紹興進士)王继英王翊王爚王無咎王韶 (宋朝)王遂王荣王襄王覿王貽永王質王賓王贊王黼王能王阮王著王自中王老志王陶王抃王柟王柏王恩王杲王樵王次翁王欽若王沿王洙王淮王淵王溥 (宋朝)王惟俭王明 (宋朝)王昭素王显王旦王應麟王拱辰王曾王曙王怀隐王晏王景 (宋)王晋卿种世衡种放秦翰秦观秦桧程大昌程德玄程珌程羽程瑀程顥程颐程迥程朱理学程昉穆修章學誠章得象章穎章穆皇后章衡章鑑章楶章惠皇后章惇章懿李皇后童貫竇貞固符惟忠米信米芾羅汝楫羅拯真德秀真腊田仁朗田錫田欽祚田況田敏甘昪熙寧變法燕肅畢士安留正牟子才牛富牛皋狄青盧士宗盧多遜盧知原白重贊韩世忠韩琦韩顺夫韓希孟 (宋朝)韓侂冑韓億韓維韓縝韓絳韓駒韓通韓通 (後周)韋賢妃 (宋徽宗)韋淵鞠常聶崇義聶冠卿道德荆南顏思魯项安世衛紹欽袁甫袁燮袁韶袁枢西夏饒虎臣馬塈馬光祖馬韶馬植 (宋朝)馮元馮益馮賢妃 (宋仁宗)許均許希許仲宣許元許翰高居簡高稼高瓊高登高遵裕高麗高防高閌高永能高昌高斯得高文虎高懷德高敏謝道清謝良佐謝枋得謝泌謝深甫魚周詢魏了翁魏仁浦魏矼魏行可魏震魏野魏杞賈涉賈昌朝賈易贺铸贺惟一贾似道趙師民趙德芳趙德昭趙匡胤趙善湘趙元偁趙元偓趙元傑趙元儼趙禼趙翼趙與檡趙葵趙自化趙逵趙抃趙汝騰趙汝愚趙湘路振黃伯思黃貴妃 (宋光宗)黃潛善黄履黄中黄度黄祖舜黄裳黄震黄洽龐籍辽史龔原龔美辛仲甫辛炳辛棄疾霍端友錢忱錢公輔錢若水范同范如圭范宗尹范師道范仲淹范廷召范祥范純仁范鎮范鍾范质范致虚范雍范沖范成大胡宪胡宿胡安国胡紘胡瑗胡舜陟胡铨胡松年胡沂胡旦郭劝郭天信郭守文郭崇郭崇仁郭從義郭忠恕郭皇后 (宋仁宗)郭祥正郭雍郭進郭逵郭恩郭永郭成郭浩郾城之戰舒亶阿拉伯帝国蘇易簡赵廷美赵鼎赵昺赵昌言赵普閻守恭閻日新閻承翰薛向薛奎薛季宣薛居正薛昂藍珪關禮董宋臣董遵誨董槐葉夢得葉顒葉清臣葛勝仲葛邲钱大昕钱乙钱惟演蒲宗孟蒲甘蒋堂蒋芾邢秉懿邢煥邢恕邢昺邈黎邵伯溫邵雍邵成章邵晋涵邓广铭铁木儿塔识蔡居厚蔡京蔡元定蔡確蔡襄蔡抗蔡挺蔣之奇鄧守恩鄭居中鄭俠鄭綺鄭瑴鄭覃鄭樵脱脱至正金史苏丹 (称谓)苏缄苏颂苏轼苏辙苏舜钦苏洵苗傅雷允恭耿南仲耿全斌虞允文陳堯佐陳塏陳塤陳宓陳師道陳希亮陳世卿陳康伯陳俊卿陳兢陳公輔陳充陳繹陳瓘陳韡陳遘陳衍陳規陳謙陳黃中陳興陳薦陳自強陳暘陳東陳淳陳淵陳文龍陳思道陶弼陶穀陸九淵陸心源陸秀夫陸游陈宜中陈寅陈亮陈傅良陈靖陈抟陈恕陈源陈执中陆持之柳開柴宗慶林希林之奇林光朝林灵素林逋林栗林概恭淑皇后李大同李定李宗勉李中師李常李之純李度李庭芝李建中李廌李彦仙李侗李周李全李公麟李兑李光李知孝李琪李神福李祥李穀李符李筠李纲李继周李翼李璘李璆李用和李燾李燔李芾李韶李韜李遵勗李道李衡李覯李觉李賢妃李迪李震李舜举李邦彦李邴李邈李重誨李重進李若谷李若水李若拙李虚己李格非李氏朝鮮李沆李洪信李渭李清臣李溥李惟清李昭亮李昉李浩 (北宋)李憲 (宋)杨业杭州飙车案杜充杜衍杜杲校對梁師成梁克家梁汝嘉梁成大梅尧臣楊偕楊守一楊守珍楊徽之楊億楊簡楊繪楊瓊楚衍楊棟楊次山楊淑妃 (宋度宗)楚昭辅楊景宗楊時樊知古欧阳修欧阳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欽聖皇后欽成皇后欽慈陳皇后歐陽澈武行德江万里江休復汪大猷汪应辰汪伯彦汪立信汪藻汪若海汉字沈倫沈立沈遘沈起沈邈沙州泰不华洪天錫洪咨夔洪皓洪芹洪文撫洗冤錄淑德皇后渤海国温益游似游酢湯漢滕宗諒滕茂实潘皇后 (宋真宗)潘美潘牥潘良貴潘慎修朝鮮正祖本紀朱台符朱娥朱寿昌朱弁朱勝非朱勔朱倬朱罗王朝朱熹朱諤朱震朱泰朱服朱昂朱敦儒成穆皇后成肅皇后成恭皇后戴溪明史明德皇后 (宋太宗)明鎬明朝昭淑贵妃昭憲太后文同文天祥日本旧唐书懿德皇后慈聖皇后慕容延钊扈彦珂扈蒙拜占庭帝国曲端曹彦约曹彬曹佾曹修古曹利用曹勛曹穎叔曾孝序曾巩曾布曾三聘曾幾曾公亮曾致堯曾怘晁逈晁无咎晏殊 扩展索引 (877 更多) »

功利

#重定向 功利主義.

新!!: 宋史和功利 · 查看更多 »

劉夔

劉夔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劉夔 · 查看更多 »

劉婉儀 (宋高宗)

劉婉儀(),生卒年不詳,南宋高宗妃嬪,初入宮,封宜春郡夫人。后進才人、婕妤、婉儀,因美貌出眾,極受高宗寵倖。但劉氏貪婪無度,曾暗示廣州蕃商進獻香藥、明珠,許以官爵。又干預朝政,與御醫王繼先勾結,謀害抗金將領劉錡。故被高宗廢黜。 建炎二十七年二月六日,詔劉氏弟劉舜卿、劉晉卿等並特與補承信郎。 L Category:南宋妃嬪.

新!!: 宋史和劉婉儀 (宋高宗) · 查看更多 »

劉子羽

敬王劉子羽(),字孝英,宋孝武帝劉駿第十四子,母為殷贵妃(殷淑儀實為南郡王劉義宣女,即劉駿堂妹)。 大明二年(458年),劉子羽出生。大明三年(459年),劉子羽夭折,年仅两岁。因为劉子羽的母亲殷贵妃受到劉駿的极端寵愛,劉駿便追封劉子羽为齐王,谥曰敬。.

新!!: 宋史和劉子羽 · 查看更多 »

劉子翬

劉子翬(),字彦冲,自号病翁。崇安(今屬福建省武夷山市)人。 父劉韐在靖康之难时出使金营,拒降,自缢死。生於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以父蔭補承務郎,被聘為真定(今河北正定)幕府。宋室南渡後,通判興化軍(今福建莆田),因不勝吏事,辭歸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经传道,学者称为“屏山先生”。邃于《周易》,朱熹是他的门生。作品多反映現實,如《遊朱家園》揭露花石綱:“流威被東南,生殺在指呼。樓船載花石,里巷無褲襦。”錢鍾書認為刘子翚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沾染“讲义语录”的习气最少,與胡寅等友好,深研禅理,与僧人交往甚密。绍兴十六年(1147年)去世。著有《屏山集》二十卷。.

新!!: 宋史和劉子翬 · 查看更多 »

劉宣

刘宣是一個人名,可能指:.

新!!: 宋史和劉宣 · 查看更多 »

劉安世

劉安世()字器之,北宋河北大名人。 父劉航是進士出身,歷知虞城、犀浦縣。劉安世早年師從司马光。熙寧六年進士,司馬光任宰相時,推薦劉安世到國史館出任要職,歷官秘書省正字、累進諫議大夫,論事剛直,人稱“殿上虎”。元祐四年,劉安世奏劾謝景溫:“天資姦佞,素多朋附。”徽宗即位後,知真定(河北西路,真定府),蔡京為相,又謫至峽州(荊湖北路)。宣和七年卒。諡忠定。.

新!!: 宋史和劉安世 · 查看更多 »

劉平

劉平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劉平 · 查看更多 »

劉庠

劉庠(),字養吾,湖廣承天府鍾祥縣人,錦衣衛校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劉庠 · 查看更多 »

劉延慶

劉延慶,保安軍(今陝西志丹)人。世代為宋朝將門,屢立戰功,積官至相州觀察使、龍神衞都指揮使、鄜延路總管。遷泰寧軍節度觀察留後,改承宣使。破夏人成德軍,擒其首領,降王子益麻党征。拜保信軍節度使、馬軍副都指揮使。從童貫平方臘,節度河陽三城。又從北伐,以宣撫都統制督兵十萬,大敗。朝議劉延慶喪師,貶筠州。不久,起復為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分部守京城汴梁。城陷,引秦兵奪開遠門以出,至龜兒寺,為追騎所殺。 子劉光世。.

新!!: 宋史和劉延慶 · 查看更多 »

劉光世

劉光世(),字平叔。保安軍(今陝西志丹)人。宋代將領。.

新!!: 宋史和劉光世 · 查看更多 »

劉光祖

劉光祖,甘肅省秦州直隸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十二年(1886年),参加光緒丙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45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新!!: 宋史和劉光祖 · 查看更多 »

劉珏

劉珏可以指:.

新!!: 宋史和劉珏 · 查看更多 »

劉珙

劉珙(),字廷獻,直隸永平府撫寧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天府鄉試第三十名。天順八年(1464年),參加甲申科會試,得貢士第九十八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六十名。曾祖父劉源。祖父劉本,曾任知府。父亲劉鉞,曾任吏部郎中。.

新!!: 宋史和劉珙 · 查看更多 »

劉穎

刘颖 可以指.

新!!: 宋史和劉穎 · 查看更多 »

劉羲叟

劉羲叟(),字仲更,澤州晉城人(今山西省晋城市),是一位北宋天文学家和大臣。 歐陽修在河東时认识了劉羲叟,非常赏识他的才智。試大理評事,權趙州軍事判官。 劉羲叟精算術,兼通《大衍》諸歷。及修唐史,令專修《律歷》、《天文》、《五行志》。尋為編修官,改秘書省著作佐郎。以母喪去,詔令家居編修。書成,擢崇文院檢討,未入謝,疽發背卒。 L劉 L.

新!!: 宋史和劉羲叟 · 查看更多 »

劉翰

劉翰(),宋初滄州臨津(今河北滄縣)人。 初任護國軍節度巡官,後周顯德二年(955年),進獻《經用方書》30卷、《論候》10卷、《今古治世集》20卷,周世宗嘉之,命為翰林醫官。建隆初年(960年),加升朝散大夫。開寶六年(973年),時任尚藥奉御,與馬志、翟煦、张素、陈昭遇、李昉、王祐、扈蒙等完成《開寶本草》20卷。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任翰林醫官使,加檢校戶部郎中,雍熙二年(987年),因誤診滑州劉遇之病,貶為和州團練副使。端拱初年(988年)起用為尚藥奉審禦。淳化元年(990年)再任翰林醫官使,同年去世。 L.

新!!: 宋史和劉翰 · 查看更多 »

劉爚

劉熻,字麗中,贵州修文人,清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慶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五旬己巳恩科進士,三甲一百三十三名,后官山西石樓縣知縣。.

新!!: 宋史和劉爚 · 查看更多 »

劉熙古

劉熙古(),原作劉稽古,字义淳。北宋宋州宁陵(今河南宁陵东)人。 刘仁轨十一世孙。少年通经史,亦精骑射。后唐长兴进士。后唐末,在金州(今陕西安康)防御使孙铎幕下为从事。后晋初年,随孙铎至汝州,孙铎死后,先後擔任夏邑令,后任三司户部出使巡官等職。后汉时,擔任卢氏县令。后周時,出任秦州观察判官;后周末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劉熙古以左谏议大夫知青州。入宋後,961年,制置晋州(今山西临汾)榷矾,增课八十余万缗。歷官刑部侍郎、知凤翔府;改任权知秦州。972年,回京任参知政事,晚年以足疾致仕。著有《历代纪要》十五卷。.

新!!: 宋史和劉熙古 · 查看更多 »

劉豫

劉豫(),宋朝人,曾經被金朝冊封為「齊皇帝」。字彥游,景州阜城人(今属河北)。.

新!!: 宋史和劉豫 · 查看更多 »

劉賢妃 (宋高宗)

劉賢妃(),臨安人,南宋高宗宠妃。.

新!!: 宋史和劉賢妃 (宋高宗) · 查看更多 »

劉黻

劉黻(),字伯繡,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劉黻 · 查看更多 »

劉述

劉述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劉述 · 查看更多 »

劉錡

劉錡(),字信叔,宋朝名將。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滬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外表出眾。通曉兵法與風水五行之術,擅長射箭,聲音響亮如洪鐘。宋孝宗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死後被尊為神,在浙江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镇有劉王廟奉祀。後人居於閩南,將其墓遷到福建泉州安溪縣,1985年安溪县人民政府批准為「安溪縣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宋史和劉錡 · 查看更多 »

劉恕

劉恕(),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新!!: 宋史和劉恕 · 查看更多 »

劉沆

刘沆(),字冲之,号庐山,吉州永新(今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 劉素之子。天圣八年(1030年)庚午科进士第二,授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在潭州曾镇压瑶民起义。宣祐三年(1051年)三月,任参知政事。政和元年(1054年)八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罢知应天府,再迁刑部尚书,徙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嘉祐五年(1060年)二月二十八日去世於陳州任所。諡文安。.

新!!: 宋史和劉沆 · 查看更多 »

劉泰

劉泰可能指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劉泰 · 查看更多 »

劉湜

劉湜(生卒年不詳),明朝官員。河南太康縣人。同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劉湜 · 查看更多 »

劉昺

劉昺(),字晉初,湖廣大冶縣人,中都長淮衛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劉昺 · 查看更多 »

劉昌言

刘昌言,可以指:.

新!!: 宋史和劉昌言 · 查看更多 »

劉斌

劉斌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劉斌 · 查看更多 »

劉文裕

劉文裕,字以宁,北宋保州保塞(今河北省保定市)人。 宋太祖祖母简穆皇后刘氏的侄孙,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补殿值,开宝八年(975年)从讨江南南唐,中箭神色不变。宋太宗即位,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秦州、陇州巡检。李雄飞和无赖恶少年勾结,纵酒赌博,伪造圣旨,擒拿文官。劉文裕擒李雄飞立功,迁军器库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从宋太宗征北汉太原,分兵控制石岭关。领儒州刺史、为高阳关都监,刘文裕与大将崔彦进击退契丹国万骑入犯。雍熙三年(986年),从潘美北征,因为陷失骁将杨业,削籍,流放登州。不久,宋太宗知道杨业失陷是由于监军王侁,召还劉文裕,为镇州兵马部署。端拱元年(988年),劉文裕卒于屯所,赠宁远军节度使。.

新!!: 宋史和劉文裕 · 查看更多 »

劉文質

劉文質(),四川省瀘縣白節鄉人,曾遞補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

新!!: 宋史和劉文質 · 查看更多 »

劉摯

劉摯(),字莘老,北宋永靜軍东光人。 嘉祐四年中进士甲科,初任冀州南宫县令,政绩卓越。王安石对刘挚非常器重,提拔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王安石推行新法,刘挚卻上书陈述新法弊病。贬为衡州监管盐仓。元丰初年改任集贤院校理,後知大宗正寺丞,再擔任开封府推官。宋哲宗继位后,任秘书少监,官侍御史,與梁熹、王岩史、刘安世同为朔黨领袖。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共同执政,废弃新法。劉摯性峭直,後與呂大防有隙,御史杨畏劾奏劉摯,不久劉摯被罢相。绍聖四年(1097年)被流放新州,不久憤恨死。有《忠肃集》。.

新!!: 宋史和劉摯 · 查看更多 »

劉承規

劉承規(),字大方,原名劉承珪,後來因為久病,改名劉承規。北宋宦官,楚州山陽縣人。 少年时任殿头高品。宋太祖时補高班,宋太宗即位,授北作坊副使。歷任崇儀使、六宅使。宋真宗即位,領勝州刺史、簽書宣徽使公事。加莊宅使,歷任北作坊使、宮苑使、皇城使。議定更改茶法。1008年,商議封禪泰山,掌管發運使。修建玉清昭應宮,為副使,製作精麗。修建的屋室稍有一點不合格,即使金碧輝煌,一定毀掉重建。有關部門不敢計所費用。祭祀汾陰,又任督運。歷任三朝,掌管內藏近三十年。領編次館閣書籍、修太祖太宗實錄、《冊府元龜》、國史等事。制定權衡法。他喜好儒學,以禮相待文士。卒年六十四岁。贈左衛上將軍、鎮江軍節度使,諡號忠肅。太祖、太宗殿塑造配享功臣,宋真宗特詔在太宗之側塑他的像。.

新!!: 宋史和劉承規 · 查看更多 »

劉晏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代宗朝主管全国财政,德宗朝被赐死,后追赠郑州刺史,又加司徒。.

新!!: 宋史和劉晏 · 查看更多 »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新!!: 宋史和占城 · 查看更多 »

卢守懃

卢守懃(),又作卢守勤,字君锡,开封祥符人。北宋宦官。《宋史》卷四百六十七.

新!!: 宋史和卢守懃 · 查看更多 »

危素

危素(),字太樸,一字雲林。江西金溪縣黃通高橋人,一作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唐代撫州刺史危全諷之後。少通五經,博學多才,師從吳澄、范槨。元至正年間,以薦授經筵檢討,參與修宋、遼、金三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洪武二年(1369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與宋濂等同修《元史》,王著說危素是亡國之臣,謫居和州。工書法,擅楷、行、草,尤精楷书,《書史會要》稱:“危素善楷書,有釋智永、虞永興典則。”作品有《陳氏方寸樓記楷書卷》。有弟子宋璲、杜环、詹希元等。洪武五年(1372年)卒。著有《說學齋稿》四卷,《雲林集》二卷,又有《草廬年譜》。 W S.

新!!: 宋史和危素 · 查看更多 »

危昭德

危昭德,福建邵武人。 宝祐元年(1253年),中进士。曾任史馆检阅校勘、武学谕、宗正寺簿兼崇政殿说书、秘书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殿中侍御史、权工部侍郎。《宋史》有传(见《宋史》卷四二五《列传》第一八四)。 危昭德著有《春山文集》。 Category:危姓 Category:邵武人 Category:寶祐元年癸丑科進士.

新!!: 宋史和危昭德 · 查看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新!!: 宋史和南宋 · 查看更多 »

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

新!!: 宋史和南唐 · 查看更多 »

南都事略

《南都事略》,清代邵晉涵著。.

新!!: 宋史和南都事略 · 查看更多 »

南汉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后失)。971年为北宋所灭。今日廣州頗多南漢開國傳說,北京路有南漢遺跡。.

新!!: 宋史和南汉 · 查看更多 »

台湾

#重定向 臺灣.

新!!: 宋史和台湾 · 查看更多 »

史彌遠

史彌遠(),字同叔,中國南宋中期权臣。孝宗時代宰相史浩之子。浙江鄞县人。.

新!!: 宋史和史彌遠 · 查看更多 »

史嵩之

史嵩之(),字子由,一作字子申,南宋大臣。史载为南宋大臣史浩之孙,史弥远之侄;但实际上,史嵩之的祖父是史浩的堂弟史渐。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新!!: 宋史和史嵩之 · 查看更多 »

史浩

史浩(),中国南宋大臣、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人(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崇寧五年(1106年)出生,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第,任國子博士、參知政事。曾是宋孝宗的東宮教師。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紹熙五年(1194年)卒,谥“文惠”,后追封为越王,改谥“忠定”。 父史師仲英年早逝,史浩少年家贫,顯貴後成立「鄉曲義田」,乾道四年 (1168年)知紹興府,「始捐己帑,置良田,歲取其贏,給助鄉里賢士大夫之後貧無以喪葬嫁遣者,附以學而以義名之」。鄉人繪史浩、沈煥及汪大猷三人畫像於莊所。第三子史弥远(生母為史浩的繼室周氏),侄孙史嵩之均为南宋大臣,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二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之谓。.

新!!: 宋史和史浩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宋史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宋史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吴及

吴及,静海(今江苏南通)人,是一名宋朝政治人物。 吴及曾于1052年接替章拱之任华亭县知县一职,1054年由杨慥接任。.

新!!: 宋史和吴及 · 查看更多 »

吴奎

吴奎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吴奎 · 查看更多 »

吴居厚

吴居厚(),字敦老,洪州(今南昌进贤)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时尽力奉行,后也因为支持变法遭贬。绍以集贤殿修撰起用,掌管东南六路漕运,兼管制茶、盐等事。再升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晋光禄大夫,以中书侍郎加门下侍郎。大观元年(1107)因年高告退,以资政殿学士改任鸿庆宫提举。政和三年(1113),他以武康军节度使出知洪州。翌年病逝。病逝后徽宗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赐御葬于进贤麻山。著有《吴居厚集》。.

新!!: 宋史和吴居厚 · 查看更多 »

吴廷祚

吴廷祚,字庆之,后周、北宋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吴廷祚好学喜读书,沉厚寡言,聚书万卷,信奉佛教。后周太祖郭威时吴廷祚投军,为亲校,后累迁知怀州、皇城使、权知郓州等。周世宗登基后,先后出任内客省使、宣徽南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事,权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曾随周世宗讨伐北汉。官至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充枢密使。周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加同中书门下二品,因其父名吴璋,故避“平章事”之称。原后周节度使李筠据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反宋。吴廷祚向宋太祖献策:“潞州城地势险要,且有太行山为阻,如果李筠拒守,很难攻破。李筠向来勇敢但轻率,如果迅速派兵出击,他必定会离开老巢来拦击我部,这样就如同野兽离开了森林,鱼儿离开了深渊,我们就好擒拿了。”后来又献策,平李重进之乱。两为东京留守,统掌枢务。建隆三年(962年)出任雄武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年)改镇京兆府,开宝四年(971年)卒。吴廷祚第四子吴元扆。.

新!!: 宋史和吴廷祚 · 查看更多 »

吴玠

吴玠(),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父親吳扆為軍校,母親劉氏,生二子吳玠、吳璘。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南宋初年抗金名将。.

新!!: 宋史和吴玠 · 查看更多 »

吴瑛

吳瑛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吴瑛 · 查看更多 »

吴璘

吳璘(),字唐卿,吳玠之弟,南宋名將。德順軍隴幹縣(甘肅省靜寧縣)人,後來遷居水洛(今甘肅莊浪)。和其兄吳玠先後取得了對金國的和尚原之戰、仙人關之戰的勝利。.

新!!: 宋史和吴璘 · 查看更多 »

吴益

吴益,字叔谦,南宋外戚。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人。宋高宗宪圣皇后吴氏的弟弟。 建炎年间,以恩补官,官至干办御辇院。高宗和吴皇后喜欢书法,吴益和弟弟跟随学习。吴氏被册封皇后,加封吴益为成州团练使,加文州刺史。后习明经,娶秦桧长孙女为妻,与王继先交相引荐,历官至保康军节度使,加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以秦桧的原因,授文资,直秘阁,历任秘阁修撰、直徽猷阁,最后又加直宝文阁。秦桧死後,通过秦熺奏请,升任敷文阁待制。显仁太后死後,进吴益为少保。宋孝宗嗣位,进吴益为少傅,又进太师,封太宁郡王。乾道七年(1171年)吴益卒,谥庄简,追封卫王。弟弟吴盖官至少保,封新兴郡王。乾道二年(1166年)吴盖卒,赠太傅,追封郑王。《翰墨大全》丁集卷四录有吴益《玉楼春》词1首,《全宋词》据以录入。宋代名吴益者尚多,外戚吴益是否即《玉楼春》之作者吴益,尚难断定。 兒子吳珣、吳琚、吳琠、吳璐、吳璟、吳珙、吳琦。侄子吳環、吳玫、吳珪、吳璨。.

新!!: 宋史和吴益 · 查看更多 »

吴越

吴越可能指:;地域、民系.

新!!: 宋史和吴越 · 查看更多 »

向子諲

向子諲(),字伯恭,號薌林居士,祖籍开封,临江人。宋朝官员、著名词人。.

新!!: 宋史和向子諲 · 查看更多 »

向敏中

向敏中(),字常之,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登進士。.

新!!: 宋史和向敏中 · 查看更多 »

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宋代河南洛阳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赠中书令。 有七子出仕:吕从简、吕惟简、吕承简、吕行简、吕务简、吕居简、吕知简。 六女,长女嫁光禄寺丞直集贤院孙暨,次女嫁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三女嫁太常博士周渐,四女嫁观文殿学士尚书右丞丁度,五女早夭,六女嫁永州推官杨巽。.

新!!: 宋史和吕蒙正 · 查看更多 »

夏侯嶠

夏侯嶠字峻極,幽州人。 其先祖是幽州人,后移家济州钜野(今屬山東)。廣順三年出生,太平興國初進士。歷官興州、邠州、興元府通判。真宗時,知審刑院,擢拔為樞密副使。咸平二年(999年)擔任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後出京擔任江南巡撫使。善鼓琴。宋真宗景德元年卒。.

新!!: 宋史和夏侯嶠 · 查看更多 »

夏竦

夏竦(),字子乔,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北宋名臣,坤寧宮事變關係人。.

新!!: 宋史和夏竦 · 查看更多 »

大理国

大理(白语:Dablit;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是一個位於雲南及周邊地區由白蠻首领段思平建立的政權。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中国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區及印度、老撾與越南的少部分地區。 唐玄宗開元年間 (738年),西洱河地區的諸部落在唐的扶植下建國南诏。唐末時期 (902年) 鄭買嗣篡南詔建大長和。經歷了幾十年戰亂之後,大理國於五代後晉初年 (937年) 由段思平建國。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國號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大國。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宋哲宗年間 (1095年),高升泰篡位,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高升泰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1253年,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即后来的元世祖)奉蒙哥大汗之命“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世袭大理总管。.

新!!: 宋史和大理国 · 查看更多 »

天竺

“天竺”重定向至此,关于北京市顺义区下辖的乡级行政区请参阅“天竺地区”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上古漢語擬音:)(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唐初统称为「天竺」(中古漢語擬音:),是南方方言「Sindhu」的音譯;「贤豆」()、「狷篤」()、「乾篤」()等稱呼都是根據波斯语「Hindu」的音译,波斯人读「Sindhu」为「Hindu」,希腊人读「Hindu」为「Indu」。 山海經有記載「天毒國」,但是地理位置在朝鮮附近,不一定指印度。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新!!: 宋史和天竺 · 查看更多 »

姚希得

姚希得(?—1269年),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治今四川三台)人。 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授小溪主簿。绍定元年(1228年)前后在《鹤山书院》听魏了翁讲学。绍定五年(1232年),擔任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景定五年(1264年)除签书枢密院事(执政),兼太子宾客。八月,累官参知政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正月,自正议大夫特授光禄大夫。咸淳二年四月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当年临安有叶李、萧至二人指责贾似道专政,贾似道做出请辞的姿态,姚希得则上表挽留贾似道。晚年以潼川郡公致仕,随其孫姚訔寓居宜兴。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

新!!: 宋史和姚希得 · 查看更多 »

姚内斌

姚内斌(),中国北宋軍人、政治人物,平州盧龍县人。 在契丹国担任关西巡检、瓦橋关使。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趙匡胤率後周軍北征,攻打瓦橋关、姚内斌率兵五百人開城門降伏後周。姚内斌任汝州刺史。離任时,瓦橋关官吏民众到宮阙請求让姚内斌留任,周恭帝下诏褒扬。 宋朝建隆元年(960年),姚内斌的本名犯趙匡胤父亲宣祖趙弘殷諱下一字,才改名内斌。姚内斌从太祖趙匡胤镇压李筠之乱,任虢州刺史。历任慶州刺史兼青、白两池榷盐制置使。在慶州十几年,西夏不敢犯境,给他起外号「姚大蟲」,说他武勇。 姚内斌投降时,他的妻儿还在契丹。乾德四年(966年)他的儿子姚承讚从幽州秘密回到宋朝。乾德五年(967年),幽州民田光嗣带着姚内斌子女六人逃亡宋朝。趙匡胤召见他们,赐给他们衣服、缗钱、鞍马,令宦官护送他们到慶州姚内斌处。开宝四年(971年)姚内斌被召還回东京開封府。开宝七年(974年)春,姚内斌突然病亡。享年六十四岁。.

新!!: 宋史和姚内斌 · 查看更多 »

姚鉉

姚鉉(),字寶之,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宋代文學家。 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967年),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甲科,解褐大理評事,知潭州湘鄉縣。淳化五年,直史館。歷右司諌,官至兩浙路轉運史。善文辭,勤於筆記,藏書甚多。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編有《唐文粹》,為救頹弊文風,宗古體詩,不收近體詩。與柳開、穆修等友好。杭州知州與姚鉉不協,偷偷上報其短,姚鉉被除名貶連州。卒於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

新!!: 宋史和姚鉉 · 查看更多 »

姚渙

姚渙,字虛舟,普州(今四川安岳)人。 先祖姚景彻以战功擔任普州刺史。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任监益州交子务。發現主管貪污,依法當處死,姚涣说:“戮人以于泽,非吾志也,义不蔽奸而不已。”最後僅追回款項。歷知峽州、涪州。終官光禄卿,卒於任上。.

新!!: 宋史和姚渙 · 查看更多 »

姜才

姜才(),南宋武将。濠州人。.

新!!: 宋史和姜才 · 查看更多 »

孟宗政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山西新绛县)人。.

新!!: 宋史和孟宗政 · 查看更多 »

孟忠厚

孟忠厚,字仁仲,北宋外戚。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人。宋哲宗嫡妻隆祐太后孟氏之兄子。父亲孟彦弼被追封为咸宁郡王。 哥哥孟忠亮。 孟皇后被废,退居瑶华宫,但是孟忠厚作为外戚,宋哲宗待之甚厚。宋徽宗宣和年间,官至将作少监。靖康元年(1126年),知海州,召为权卫尉卿。金国人围困汴京,后宫起火,孟后出宫居住在孟忠厚家,于是免于被俘北迁。金兵北退,张邦昌迎接孟后听政,孟后派孟忠厚持书告康王。康王即位为宋高宗,授他任徽猷阁待制、徽猷阁直学士。不久又调为武职,官任常德军承宣使,管理皇城司,侍孟太后至杭州。苗刘兵变被平定后,孟太后听政,推恩外戚之家,孟忠厚任宁远军节度使。孟太后崩,他又任镇潼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信安郡王,加少保。秦桧和他不和,判福州。绍兴九年(1139年),判婺州兼安抚使。改判绍兴府。又得罪秦桧,罢官为醴泉观使。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孟忠厚,授保宁军节度使,判绍兴府,後为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绍兴二十七年孟忠厚死,赠太保。三个儿子都官至直秘阁,亲属六人各进一官。 次子孟嵩的生平介紹見其墓誌《直秘阁孟君墓铭》。.

新!!: 宋史和孟忠厚 · 查看更多 »

孟元

孟元,臺灣男演員,本名孟憲山,山東省招遠縣出身,曾獲第十五屆金鐘獎男演員獎。.

新!!: 宋史和孟元 · 查看更多 »

孟珙

孟珙(),字璞玉,随州棗陽(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四世祖孟安是岳飛部将,祖父孟林也是岳家軍一員,父孟宗政,子孟之经。.

新!!: 宋史和孟珙 · 查看更多 »

孝章皇后

孝章宋皇后(),宋太祖皇后,號爲「開寶皇后」。.

新!!: 宋史和孝章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惠皇后 (宋太祖)

#重定向 孝惠贺皇后.

新!!: 宋史和孝惠皇后 (宋太祖) · 查看更多 »

孫復

孫復(),字明復,號富春,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世稱泰山先生。.

新!!: 宋史和孫復 · 查看更多 »

孫傅

孫傅(),字伯野。北宋海州(今连云港市西南)人。.

新!!: 宋史和孫傅 · 查看更多 »

孫甫

孙甫()字之翰,许州阳翟人。 生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少時好學,“日誦數千言,慕孙何为古文章”。进士及第,知翼承縣,杜衍聘為永興司錄。历官右正言,迁天章阁待制,擔任华州推官转运使。著有《唐史论断》七十五卷,今僅存三卷,朱熹称其议论胜《唐鉴》。又有文集七卷。嘉祐元年(1056年),遷刑部郎中、天章閣待製、河北都轉運使。卒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年五十九岁。.

新!!: 宋史和孫甫 · 查看更多 »

孫益

孫益(),字德謙,定遠縣人,直隸常州府武進縣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孫益 · 查看更多 »

孫諤

孫諤,山东衮州人,清朝政治人物。贡生出身。 乾隆16年(1751年),擔任清朝遵义府婺川縣知縣。后由方岩接任。.

新!!: 宋史和孫諤 · 查看更多 »

孫路

孫路,字正甫,開封人。 進士出身。元丰年間,擔任司农丞。邓润甫荐为御史,神宗跟他談話,以为不可用,只能擔任主簿。曾為蘭州知府,當時西夏入侵,孫路因抗敵有功,官升陝西轉運判官。元祐初年,擔任吏部、禮部員外郎,又任侍講。元祐元年,前往熙河。司馬光打算放棄河湟,孫路力言不可,宣稱“蘭州棄則熙河危,熙河棄則關中搖動。”。司馬光聽了他的意見後,收回成命。後以直龍圖閣知慶州。曾知興國軍。約卒於徽宗年間。.

新!!: 宋史和孫路 · 查看更多 »

孫長卿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 以外祖父朱巽的門蔭为秘书省校书郎。提点益州路刑狱,历任开封盐铁判官、江束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又官陕西都转运使。改庆州知州。授龙图阁直学士、定州知州。神宗時,改兵部侍郎,不久卒。.

新!!: 宋史和孫長卿 · 查看更多 »

孫抃

孫抃,初名贵,字道卿,字夢得,北宋眉山(今屬四川)人。 六世祖孙长孺,好藏书,人称“书楼孙氏”。天圣八年(1030年)庚午科王拱辰榜进士第三人。历官开封府推官、尚书吏部郎中、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曾擔任御史中丞,推薦唐介和吳中復為御史。嘉祐五年(1060年),官拜參知政事。治平元年十一月卒,諡文懿。有文集三十卷。.

新!!: 宋史和孫抃 · 查看更多 »

孫構

孫構,字紹先,博平县(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境)人。中進士第,為廣濟軍判官,歲入圭田粟六百石,孫構止受百石,剩餘都用來給予學官。久之,知黎州,夷年墨屢次擾亂邊境,孫構用間殺之。蜀帥呂公弼將此事奏于朝廷,朝廷提拔孫構知真州。凶歲得盜,令名指黨伍,悉置諸法,境內為清。 後來孫構遷度支判官,夔州部夷梁承秀、李光吉、王兗導生獠入寇,轉運判官張詵請誅之。朝廷選孫構為使,倍道之官,至則遣渝州豪杜安行募千人往襲,自督官軍及黔中兵擊其後,斬承秀,入討二族,火其居。餘衆保黑崖嶺,黔兵從間道夜譟而進,李光吉墜崖死,王兗自縛降。於是以其地建南平軍。朝廷錄孫構功,加直昭文館。 又徙湖北轉運使。章惇興南、北江蠻事,孫構諭降懿、洽二州,納歸附州十四。當初,孫構渡辰溪,舟毀而溺,得援者僅免,神宗憫之,賜帛三百。北江酋彭師晏常持向背,孫構知向水酋彭儒武與有隙,檄使攻之,彭師晏降,得其下溪州地,五溪都被平定。進集賢殿修撰,賜三品服。南方交阯入寇,拜孫構為右諫議大夫、知桂州,聲言將掎角擣其巢穴,寇聽聞此言,於是引兵離去。以疾提舉崇福宮,換太中大夫,卒,時年六十四。 孫構喜好功名,勇於建立,西南邊境自此以後始多事。.

新!!: 宋史和孫構 · 查看更多 »

孫沔

孫沔,字元規。北宋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天禧三年(1019年)進士,補趙州司理參軍。歷仕外官,累遷監察御史,皇祐五年(1053年)與狄青平定廣源州蠻儂智高叛亂有功,官至樞密副使的越州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官至陝西轉運使。吕夷简在病中看孙沔的奏章时曰:“孙元规药石之言,但恨迟闻十年尔。” 孫沔好女色,常與聲妓同行,日夜流連於西湖。又奪莘旦之妻趙氏女。出知杭州時,因殘暴被劾。英宗時,起知河中府,又知庆州。.

新!!: 宋史和孫沔 · 查看更多 »

孫洙 (北宋)

孫洙,字巨源,廣陵人,「博聞強識,明練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條理」,二十歲以前即擢為進士。受當時的朝官,如包拯、歐陽修、吳奎、韓琦賞識,韓琦亟稱「今之賈誼」。初舉應制科,再遷集賢校理、主管太常理院。脫脫《宋史/列傳》第八十:羈丱能文,未冠擢進士。包拯、歐陽修、吳奎舉應制科,進策五十篇,指陳政體,明白剴切。韓琦讀之,太息曰:“慟哭流涕,極論天下事,今之賈誼也。”再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卷十九》:孫洙字巨源,廣陵人。歐陽永叔舉洙賢良,上策論五十篇,極論時事。元豐中,直學士院,奉詔作《靈津廟碑》。上稱洙學術行誼,且大用之,暴得風緩而卒。或--上欲復大理獄,洙對合旨,由是驟進。.

新!!: 宋史和孫洙 (北宋) · 查看更多 »

孫思恭

孙思恭,字彦先。北宋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精通天文历算,曾中進士,但因遭父丧,在家丁憂。後任宛丘縣令,與轉運使不合,不久弃官而去。後來吴奎荐补国子直讲,加秘阁校理。宋神宗未登基時,思恭在藩邸为太子说书,又为侍讲、直集贤院。神宗即位,擢拔為天章阁待制,有所见,必密疏以闻。曾竭力為歐陽修辯護,遂和欧阳修友好。出知江宁府、邓州,因病移官单州,管幹南京留司御史台。不久卒。著有《尧年至熙宁长历》。.

新!!: 宋史和孫思恭 · 查看更多 »

孔宜

孔宜(),字不疑,孔仁玉长子,孔子四十四代孙。.

新!!: 宋史和孔宜 · 查看更多 »

孔道輔

孔道輔(985年-1039年),字原魯,初名延魯。.

新!!: 宋史和孔道輔 · 查看更多 »

孔文仲

孔文仲(),字經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孔子四十七代孙,属于“临江派”。 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進士,調餘杭尉,轉台州推官。神宗熙寧初年,力言新法不便,罷歸故官。王安石罷相後,召爲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召爲祕書省校書郎。官至中書舍人。其弟孔武仲、孔平仲皆有文聞,合稱「三孔」,黄庭堅稱:“二蘇聯璧,三孔分鼎”之譽。元祐三年(1088年),舉行貢舉,還家而卒。《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K K Category:孔子四十七代孫 K W文.

新!!: 宋史和孔文仲 · 查看更多 »

定安国

定安国,是10世纪时由渤海国遗民于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磐石市附近的一个古代国家。其王有烈万华、乌元明等人。.

新!!: 宋史和定安国 · 查看更多 »

宣仁皇后

宣仁聖烈皇后()姓高氏,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頊、岐王顥、嘉王頵、寶安公主、壽康公主生母(英宗尚有二女,是否皆為其所生,尚待考)。.

新!!: 宋史和宣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宇文紹節

宇文紹節(),字挺臣,成都廣都人。 祖父宇文虛中,簽書樞密院事。父宇文師瑗,官仕顯謨閣待制。宇文虚中全家被杀,無後,宋孝宗命令宇文虚中的同族宇文绍节过继给宇文师瑗。开禧二年(1206年),知镇江府。中進士,累遷寶謨閣待制。官至吏部尚書。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

新!!: 宋史和宇文紹節 · 查看更多 »

安丙

安丙,字子文,廣安人,南宋进士。开禧北伐期间,诛杀叛逆吴曦;平定蜀地红巾之乱;晚年联夏攻金。.

新!!: 宋史和安丙 · 查看更多 »

安德裕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師皋,河南人。 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之子。生於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安重荣敗亡後,德裕被秦習收养,德裕“博貫文史。精於禮傳,嗜《西漢書》”,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己巳科状元。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著作郎、秘书丞。著有《军记》、《图经》三卷。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任秦州通判。至道元年(995年),进献《九弦琴五弦阮颂》。出知睦州。卒於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其子安守亮亦為狀元。.

新!!: 宋史和安德裕 · 查看更多 »

宋偓

宋偓(),本名延渥,字从水,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五代十国到北宋初年将领。后唐庄宗李存勖外孙,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婿。其生母为后唐义宁公主。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宋延渥十一岁时,父宋廷浩战死,继补殿直。后汉乾祐初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驸马都尉,娶刘知远之女永宁公主。复授昭武军节度使,移镇滑州。郭威起兵,他率所部投靠郭威。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周太祖郭威授他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周世宗时,从征淮南,任右伸武统军,行营右厢都排阵使,复领战舰数百,大破南唐舟师。周恭帝嗣位,加开府仪同三司。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加封他为检校太师,从太祖征扬州,为行营排阵使,在平定李重进扬州叛乱中,以训练水军有方,改任保信军节度使。开宝年间,封邢国公,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即宋偓之长女。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加同平章事,从征北汉太原、辽国幽州,宋太宗命他知沧州。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为右卫上将军。后来知同州,死后赠侍中,谥号庄惠。.

新!!: 宋史和宋偓 · 查看更多 »

宋史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宋史和宋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宋史翼

《宋史翼》40卷,清代陸心源編著,補《宋史》列傳之不備。.

新!!: 宋史和宋史翼 · 查看更多 »

宋史质

《宋史質》,200卷,明代王洙撰。 《宋史質》是《宋史》的補充之作。其書依據《宋史》重修,旨在主張明朝繼承宋朝,而將傳統歷史論述上認為之遼朝、金朝皆列為外國,即使元朝稱霸中國以來亦盡削年號。清朝政府编修的《四庫總目提要》說《宋史質》「荒唐悖謬,縷指難窮,自有史籍以來,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其書可焚,其版可斧,其目本不宜存。然自明以來,印本已多,恐其或存於世,熒無識者之聽,為世道人心之害,故辭而辟之,俾人人知此書為狂吠,庶邪說不至於誣民焉。」明貶暗褒,使本書得以保存。 Category:宋朝史书 Category:明朝典籍.

新!!: 宋史和宋史质 · 查看更多 »

宋太宗

宋太宗趙炅(),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1年,享年58岁。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本名趙匡義,字廷宜,其兄长赵匡胤登基後為避諱,改名趙光義,即位時又改名趙炅(音炯)。 宋太宗文治有為,但不善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之后又灭亡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次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980年又试图兼併交趾,但惨败,使交趾(越南)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新!!: 宋史和宋太宗 · 查看更多 »

宋孝宗

宋孝宗趙眘(、眘,「慎」異體字,shèn),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4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曾名伯琮、瑗、玮,字元瑰,一字元永,他是宋太祖之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的後裔,宋高宗養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予赵眘,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逊位,讓位予兒子宋光宗趙惇。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病逝,终年67岁。葬于永阜陵。 宋孝宗是自宋朝的帝位淪入宋太宗之手後,終於恢復由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後裔繼承,時隔186年。孝宗也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同時期的皇帝是金朝的金世宗。.

新!!: 宋史和宋孝宗 · 查看更多 »

宋宁宗

宋寧宗趙擴()是南宋的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在位30年,享年55岁,宋光宗之次子,李鳳娘所生。寧宗本人頗為好學,即位初年召朱熹入宮講學,受朱熹影響很深。但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 寧宗在位前期,太師韓侂胄打壓理學,在韓侂胄死后,官方恢复了理学地位。縱觀宋宁宗时期,大規模宋金戰爭發生了兩次,第一次是開禧初年韓侂胄伐金,最終不能戰勝金國,從而簽訂了嘉定和議。第二次宋金戰爭從嘉定十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嘉定十四年三月,戰爭波及了長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區,最終宋金都沒能獲勝。.

新!!: 宋史和宋宁宗 · 查看更多 »

宋守約

宋守約可以指:.

新!!: 宋史和宋守約 · 查看更多 »

宋庠

宋庠(),字公序,原名宋郊,後改名庠。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 宋祁之兄,人稱「二宋」。生於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原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徙安州安陸(今屬湖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宋庠在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連中三元。原取宋庠弟宋祁為第一,因「長幼有序」而改取宋庠。仁宗命改“郊”为“庠”。初仕襄州通判、大理评事。累迁右谏议大夫,参政知事。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平三年(1066年)卒。著有《元憲集》、《校定国语补音》三卷、《通谱丛志》十二卷等,其中《元憲集》已佚,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宋元宪集》四十卷。.

新!!: 宋史和宋庠 · 查看更多 »

宋度宗

宋度宗赵禥(),原名趙孟启,1251年賜名孜,1253年立為皇子,賜名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太祖十一世孫,宋理宗養子。生父為榮王趙與芮,生母齊國夫人黃氏。在位10年,享年34歲,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新!!: 宋史和宋度宗 · 查看更多 »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趙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號為天圣;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民間流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自古以來,其在包青天劇中亦樹立明君之形象。.

新!!: 宋史和宋仁宗 · 查看更多 »

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稱道君皇帝,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詩人、詞人和收藏家,書畫方面造詣極高,自創“瘦金書”字體。徽宗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徽宗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並垂簾聽政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其輕佻不可以君於下」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新!!: 宋史和宋徽宗 · 查看更多 »

宋哲宗

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為宋神宗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原名傭,曾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駕崩,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得年二十三岁,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新!!: 宋史和宋哲宗 · 查看更多 »

宋元战争

宋元战争,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1271年後的国号元)对中國南宋的战争,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共22年(不计停战期)。 与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之处,就是蒙元对南宋战争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 在蒙古歷史定位上,蒙宋战争被認為是蒙古帝国最後一次的重大軍事成就。最后宋臣陸秀夫背負末帝赵昺蹈海殉國,南宋滅亡。中國首次全面由非漢族統治。.

新!!: 宋史和宋元战争 · 查看更多 »

宋光宗

宋光宗赵惇(),南宋第三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宋孝宗第三子。42岁時受孝宗禅位而登基,由於皇后李鳳娘的挑撥,與父親宋孝宗失和,受到趙汝愚、韓仛冑等大臣不滿,宋孝宗死後,在隆慈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光宗被迫內禪大寶予其子宋寧宗,史稱宋光宗內禪。退位六年後駕崩,享年53岁,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新!!: 宋史和宋光宗 · 查看更多 »

宋琪

宋琪(),字俶宝,幽州蓟人。 早年由於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宋琪成為契丹國的漢人,长于文学,好诙谐。契丹學漢人舉行贡部,琪中进士,成為寿安王侍读。天福六年(941年),幽州大帅赵延寿聘請宋琪为从事,赵赞擔任河中节度使,聘为记室。周世宗征淮南时,隨赵赞出征,以功特加散大夫。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授太子洗马,上疏给宋太宗征讨幽蓟的方略。至道二年(996年),拜右仆射。是年卒。.

新!!: 宋史和宋琪 · 查看更多 »

宋理宗

宋理宗趙昀(),原名赵与莒,後賜名赵贵诚,宋太祖次子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宋宁宗太子趙竑與宰相史彌遠不睦,1224年寧宗駕崩後,彌遠矯詔立貴誠為帝,是為宋理宗,改名赵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59岁。.

新!!: 宋史和宋理宗 · 查看更多 »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本名趙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數有意振興國家的皇帝,不過卻是有心無力。.

新!!: 宋史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宋端宗

宋端宗赵--(),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3年,得年10岁,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懿聖濬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他是宋度宗的五子,宋恭帝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新!!: 宋史和宋端宗 · 查看更多 »

宋綬

宋綬,字公垂,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賜同進士出身,好學不倦,連上廁所也要帶書進去。書法精妙,朝中大臣盡学之,号稱是“朝体”。宋仁宗時,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卒諡宣獻。其子宋敏求,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新!!: 宋史和宋綬 · 查看更多 »

宋真宗

宋真宗趙恒(),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休、趙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開封府尹(即後來的宋真宗趙恆,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加檢校太傅行開封尹,至道三年(997年)四月登基後離任)。997年以太子身份继位,在位25年。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新!!: 宋史和宋真宗 · 查看更多 »

宋用臣

宋用臣(),北宋宦官,字正卿,开封府人。 宋用臣以父荫供职内省。宋神宗时,兴建东、西府、筑京城,建尚书省、太学,立原庙,导洛水通汴河,这些大工程,都是宋用臣掌理。官至登州防御使、加宣政使。宋哲宗元祐初年,降为皇城使,贬谪为监滁州、太平州酒税。与王中正、李宪、石得一被旧党视为“四凶”。元祐四年(1089年),主管灵仙观。绍圣初年,召为内侍押班,宋徽宗即位,转任蔡州观察使、入内副都知。为永泰陵修奉鈐辖,卒赠安化军节度使,谥号僖敏。.

新!!: 宋史和宋用臣 · 查看更多 »

宋白

宋白(),字太素,一作素臣,大名(今屬河北)人,也有记载为开封人。有《宋文安公宮詞》百首傳世。 十三歲能屬文,早年在張瓊家中教書。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進士。乾德元年(963年),授著作佐郎。乾德三年(965年),授玉津縣令。知蒲城、衛南二縣。歷任左拾遺,拜中書舍人。曾主持貢舉,收受賄賂,又怕群议沸腾,於是先向皇上報告举人名单,宋太祖罵他“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主持貢舉。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主持貢舉,改集賢殿直學士。後召為翰林學士。至道元年(995年),為翰林學士承旨。至道二年(996年),拜刑部尚書、集賢院學士判院事。至道四年(998年),以工部尚書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奉詔撰《續通典》,次年編成,凡200卷。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卒,享年七十七。諡文安。.

新!!: 宋史和宋白 · 查看更多 »

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字德基,中國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獲封為「康王」。 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恐懼將领权力过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採取求和政策,終於1141年(紹興十一年)達成紹興和議,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雖然宋高宗之稱臣決策導致南宋偏安之局面,卻成功鞏固了南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並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局面。.

新!!: 宋史和宋高宗 · 查看更多 »

宋钦宗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宋徽宗赵佶长子,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新!!: 宋史和宋钦宗 · 查看更多 »

宋英宗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新!!: 宋史和宋英宗 · 查看更多 »

宋恭帝

宋恭帝趙㬎(),南宋第七代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在位2年,得年53岁,宋度宗六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之弟,宋末帝赵昺兄,即位前封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端宗为兄弟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无庙号。1276年2月領宋室投降元朝后,封为「瀛國公」,又被迫剃髮出家,最後被賜死。.

新!!: 宋史和宋恭帝 · 查看更多 »

宋湜

宋湜(),字持正,京兆長安人。 出生官宦世家。生於乾祐三年(950年),曉音律,能弈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官將作監丞,通判梓州。累官至給事中、樞密副使。咸平三年(1000年)隨真宗北巡澶渊,途中遇疾,皇帝准他先回京師,赐以衾褥,並說:“此朕所常御者,虽故敝,亦足以御道途之寒也。”,又遣中使护送之,卒於澶州。謚忠定。.

新!!: 宋史和宋湜 · 查看更多 »

宋慈

宋慈(),字惠父,南宋建宁府建陽(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官至朝议大夫、直焕章阁、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著有《洗冤集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以死亡方式系统编辑的法医学著作。.

新!!: 宋史和宋慈 · 查看更多 »

富弼

富弼(),字彥國,中国宋朝政治家,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富弼為官清正,頗有廉聲。.

新!!: 宋史和富弼 · 查看更多 »

寇準

寇準(),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新!!: 宋史和寇準 · 查看更多 »

尤袤

尤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晚年號樂溪、木石老逸民,無錫(今江蘇)人,南宋詩詞四大家之一。 紹興十八年(1148年)考取進士,官拜太常少卿,權充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又曾權中書舍人兼直學士。卒諡文簡。.

新!!: 宋史和尤袤 · 查看更多 »

尹崇珂

尹崇珂(),秦州天水人,後徙居大名,後周及宋朝軍事人物。.

新!!: 宋史和尹崇珂 · 查看更多 »

尹焞

尹焞(1071年-1142年)字彦明,一字德充,洛(今河南洛阳)人。 尹源之孫。早年師事程頤,靖康初年被召至京师,赐和靖处士。金人陷洛阳,逃奔至四川。绍兴四年(1134年)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说书。绍兴八年(1138年)擔任礼部侍郎兼侍讲。.

新!!: 宋史和尹焞 · 查看更多 »

尹洙

尹洙(),字師魯,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世稱河南先生,北宋文人。.

新!!: 宋史和尹洙 · 查看更多 »

尹源

尹源(1005年-1054年),字子渐,河南人。世称河内先生。 生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與弟尹洙皆有文名,以祖蔭補三班借職。遷殿直。累官通判泾州。滄州劉渙因殺部卒而被降為密州知州,尹源上書:“渙為主將,部卒有罪不伏,笞輒呼萬歲,渙斬之不為過。以此謫渙,臣恐邊兵愈驕,轻视主将,所系非轻。”,劉渙遂免罪。范仲淹、韩琦極為賞識。後知怀州。卒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著有文集六卷。.

新!!: 宋史和尹源 · 查看更多 »

岳珂

岳珂(1183年—1243年),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年又自号倦翁。岳霖之第三子,岳飛之孙。.

新!!: 宋史和岳珂 · 查看更多 »

岳飞

岳飛,字鹏举,中國相州汤阴(今中國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谥武穆、後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與金军進行過数百次大小战斗。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紹興和議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皆被害。宋孝宗即位后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元修《宋史》記載: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岳飛傳》。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高宗「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著有詞作《滿江紅·寫懷》。其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新!!: 宋史和岳飞 · 查看更多 »

崔台符

崔台符字平反,一字平叔,蒲陰人。 早年為大理詳斷官,熙寧年間,文彦博荐为群牧判官,擔任河北监牧使。累官司勳員外郎。赞成王安石改正刑名,稱“数百年误用刑名,今乃得正。”被王安石重用,隔年六月,擢大理卿。曾出使遼國。被殿中侍郎史林旦彈劾:“人物凡猥,姿性狡佞。本以诸科,挟法而进。熙宁中,王安石破律改条,变易轻重,台符附会新意,因得进用。”。.

新!!: 宋史和崔台符 · 查看更多 »

崔立

崔立(),金朝将領,今山东德州人。 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崔立以游民投靠九公之一的上党公完颜开,因功历任都统、提控,遥领太原知府。 金哀宗正大初年,入汴京,实授官品未至三品官。天兴元年(1232年)正月,三峰山之战,金军大败于蒙古军。三月,蒙古军围南京(今河南开封),崔立任安平都尉。十二月,哀宗逃往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参知政事完颜奴申、枢密副使完颜习揑阿卜留守南京,崔立为京城西面元帅。 天兴二年(1233年)正月,崔立与孛术鲁长哥、韩铎、药安国等人率200甲士人攻入尚书省官邸,杀死完颜奴申和完颜习揑阿卜,和点检温屯阿里、谏议大夫左右司郎中乌古孙奴申等人。崔立说卫绍王太子完颜从恪的妹妹岐国公主在蒙古军中,逼迫太后以完颜从恪为梁王监国。崔立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弟弟崔倚为平章政事、崔侃为殿前都点检,孛术鲁长哥为御史中丞,韩铎为副元帅兼知开封府事,折希望、药安国、张军奴、完颜合达为元帅,师肃为左右司郎中,贾良为兵部郎中兼右司都事。 崔立投降蒙古,崔立在开封城西南青城拜见速不台。回开封撤掉城防,欲做一百年前的刘豫之事成为蒙古的傀儡皇帝,搜刮开封城内金银。四月,崔立将两宫、梁王、荆王完颜守纯及宗室送到青城。蒙古兵入城时掠取崔立的妻妾、宝玉。崔立闻知大恸,亦无可奈何。 都尉山西人李崎,受到崔立妹婿折希颜的侮辱,妻子也被崔立觊觎,联合都尉权东面元帅李贱奴,安平都尉司千户李伯渊计划杀死崔立。六月,李伯渊夜烧外封丘门,第二天早晨,崔立前往视察还城,李伯渊在途中杀崔立和折希颜、苑秀,把崔立尸体系在马尾上,大声说:“立杀害劫夺,烝淫暴虐,大逆不道,古今无有,当杀之不?”万口齐应:“寸斩之未称也。”将崔立首级悬于木上,籍抄崔立家。.

新!!: 宋史和崔立 · 查看更多 »

崔翰

崔翰,字仲文,京兆万年人。 少年即有大志,曾隨後周世宗出征淮南,平定寿春,再取关南,以功补军使。北宋初年,迁御马直副指挥使,又隨征泽、潞。开宝九年(976年)领端州刺史。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秋天,代殿前都指挥使职。宋太宗在京西检阅部队,崔翰以五色号令旗,指挥进退,宋太宗見後大喜,對左右說:“晋朝之将,必无如崔翰者。” 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率先攻城,臉頰被流矢擊中,神色不变,終灭北汉。又參與高梁河之戰、滿城之戰,與遼軍互有勝負。雍熙二年(985年),移知滑州。雍熙三年,擔任威虏军行营兵马都部署。雍熙四年春天,改镇定国军。淳化三年卒,享年六十三歲,死時家无余赀。赠侍中。有子崔继颙,擔任過虞部员外郎。.

新!!: 宋史和崔翰 · 查看更多 »

崔與之

崔與之(),字正子,號菊坡,谥清献。廣東增城人(原籍江南西路赣州府宁都县白鹿营)。 家境清貧,得友人之助入太學,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中進士,擢廣西提點刑獄,有政声。嘉定七年(1214年)升为直宝谟阁,代理扬州军政。嘉定十三年(1220年)升任为四川制置使,端平二年(1235年),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嘉熙元年(1237年)二月,被任为右丞相,堅辭不受。隔年五月致仕歸里。 崔與之词章造诣高,被尊為“粵詞之祖”,為菊坡学派代表人物。從政數十年,以“无以财货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自警,一生不置產,不蓄妓,不收贈禮。嘉熙三年(1239年)十一月十一日病逝。.

新!!: 宋史和崔與之 · 查看更多 »

上官均

上官均(),字彥衡,宋朝邵州邵武(今福建省邵武縣)人。 上官凝次子。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進士,蘇軾閱卷,擬之為第一(狀元),因其策論詆毀王安石變法,改第二。歷官北京大名府留守推官、監察御史里行,元丰年间,揭發法官窦莘收受富人之賄,判其子殺人無罪,莘因而下狱。哲宗初年为监察御史,後官給事中、龍圖閣待制,以敢言聞名。著有《曲礼讲义》二卷、《广陵文集》五十卷等。 有子上官怡。.

新!!: 宋史和上官均 · 查看更多 »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新!!: 宋史和丞相 · 查看更多 »

丁大全

丁大全(1191年~1263年),字子萬,宋末潤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士。 宋理宗嘉熙二年進士,他被朝廷調任蕭山縣尉。彈劾宰相董槐之後,丁大全又進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遷任參知政事,又於同年四月,遷任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受帝命冊封瑞國公。 丁大全“蓝色鬼貌”,“奸回险狡,狠毒贪残”,當时人称“丁蓝鬼”,丁大全娶了一位外戚的侍女為妻子,以此来攀附高层权要。后来又逢迎阎贵妃、宦官卢允昇、董宋臣等人,逐渐身居要职,丁大全专权自恣,陰險狡詐,寡廉鲜耻,贪财好色,他为儿子丁寿翁聘娶当地颇有美色的女子为妻,后来,丁大全见儿媳美貌出眾,如花似玉,美若西施,体若惊鸿,竟夺为妻妾,为世人所不耻。 南昌縣守繆萬年遂作釘詩譏刺云:「頑鑛非銅鋼樣堅,寒坑纔熱便趨炎。千來搥打方成器,一得人拈即逞尖。不怕斧敲惟要入,全憑鑽引任教嫌。休言深久難抽抜,自有羊蹄與鐵鉗。」丁大全聞知大怒,將繆萬年流放化州。(此事出自堅瓠六集)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十萬大軍攻打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市),邊關告急的文書陸續傳到朝廷,丁大全竟隱匿不報,以致戰事日益轉向不利,蒙古蕩寇將軍兀良哈台由雲南大理國攻入交趾 ,並從邕州攻破廣西州縣及移師湖南。丁大全眼看敗訊接踵而來,於是才上報皇帝,監察御史饒虎臣指出宰臣丁大全的四大罪狀:絕言路、壞人才、竭民力、誤邊防。皇帝趙與莒大怒,遂罷免了丁大全一切軍政要職,並下詔送其至南康軍勞師。 次年,宋理宗又追削其兩官職,貶至貴州任四練使。丁大全欲通謀蠻夷以圖不軌,然被太常少卿兼權直告人院劉震孫又上疏朝廷,力求將丁大全發配至海南島,並令黔昌縣尉畢遷護送丁大全至海南島,當划舟經過藤州(今廣西省藤縣)時,護送丁大全的校尉畢遷竟將其擠入西江溺斃,事後以遇匪劫殺定案。.

新!!: 宋史和丁大全 · 查看更多 »

丁度

丁度(),字公雅。北宋開封人。 先世是恩州清河人。生於淳化元年(990年),性樸實,不重儀表。大中祥符年间,“登服勤詞學科”,授大理寺评事,歷官通判通州,监齐州税,太子中允,改直集贤院,调吏部南曹。仁宗初年,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庆历六年(1046年),升任枢密副使。官至參知政事。曾上《备边要览》、《庆历兵录》、《赡边录》等,于边事多所论述。庆历八年(1048年)与枢密使夏竦不合,被罢职,改任观文殿学士。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奉詔與李淑等刊修《韻略》,書成改稱《禮部韻略》,由禮部頒行。晚年任尚书省左丞。卒赠吏部尚书,谥文简。 另著有《集韻》、《邇英聖覽》、《龜鑑精義》等。 其妻为吕蒙正第四女。 Category:北宋大理评事 Category:北宋通判 Category:北宋翰林学士 Category:北宋知制诰 Category:北宋参知政事 Category:北宋观文殿学士 Category:北宋尚书省官员 Category:北宋追赠吏部尚书 開封人 D Category:諡簡.

新!!: 宋史和丁度 · 查看更多 »

丁黼

丁黼(1166-1236)字文伯,号延溪。南宋石埭(安徽石台县)人。 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初授崇德县尉,转升為州录事参军,擔任余杭知县,再迁太仆寺簿。嘉熙元年,被聘为参议官。嘉定中期,丁黼在餘杭得到陳正卿之《風俗通義》藏本,與館中本、孔復君本互相參校,“始可句讀”,並於夔州付梓刊行。嘉定十六年(1223年),官军器监,人称“丁大监”。著有《延溪集》五十卷、《六经辨证疑阁》和《诸史精考》等。多次上書言大臣不法事。 端平三年(1236年,窝阔台汗八年),爲四川制置使兼工部侍郎,知成都府。是年蒙古分三路大軍進攻南宋,東路攻淮颺,中路攻襄樊,西路走四川;六月,元军闊端和穆直会师汉州(今四川广汉),逼近成都,十八日进至城北驷马桥,成都承平日久,不知兵革,官吏“犹晏然”,“居民皆纵观”,赵彦呐率三萬人退至夔门(今重庆奉节),成都府所部士兵不足千人,幕客杨栋盡取珍宝而去。十九日,丁黼率僅存兵力至石筍橋,鞑兵四合,被射死於成都城西南。死後其部下王翊抗蒙,十月二十六日,王翊投井殉難。.

新!!: 宋史和丁黼 · 查看更多 »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新!!: 宋史和中华书局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宋史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丹眉流

#重定向 那空是贪玛叻.

新!!: 宋史和丹眉流 · 查看更多 »

万俟卨

万俟卨(音同“莫棋瀉”,),複姓万俟,字元忠,一作元中,開封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宋代宰相。.

新!!: 宋史和万俟卨 · 查看更多 »

三佛齐

三佛齐(阿拉伯语: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语:ꦯꦿꦶꦮꦶꦗꦪ,),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文:श्रीविजय )、佛逝、旧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683年以梵文撰写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国记载。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新!!: 宋史和三佛齐 · 查看更多 »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南宋徐夢莘編,採編年體例,《四庫全書》入史部紀事本末類。 徐夢莘(1126年-1207年),江西清江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大部份時間在家著述,《三朝北盟會編》成書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上帙政宣25卷、中帙靖康75卷、下帙炎興150卷。記載自政和七年(1117年)海上之盟,迄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完顏亮伐宋,共計四十六年宋金關係的史料。三朝是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成書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史料收羅廣泛,凡詔敕、制誥、書疏、奏議、記傳、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悉取盡收,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 全書的重點在於靖康之難,有七十多卷的篇幅只寫一年又四月個的史事。又編《北盟集補》50卷,中、下二帙各25卷,惜已失傳。《三朝北盟會編》對於記述的異同、存疑者,不加論斷,以備史家去取,雖然“所記金人事跡,往往傳聞失實,不盡可憑;又當時臣僚削奏,亦多誇張無據之詞。梦莘概录全文,均未能持择。”,但保存當時南北文獻風聞之詞,首尾完備,南宋編年史中惟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足以勝之。 另外,“蒙古”一詞,據屠寄《蒙兀兒史記》稱,始于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但失考。目前最早記載“蒙古”一詞的是《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三引無名氏《煬王江上錄》:“正隆三年二月下詔,小龍虎大王兵五萬,守鎮蒙古。”.

新!!: 宋史和三朝北盟會編 · 查看更多 »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新!!: 宋史和年号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宋史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宋史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交趾

交趾(又作交阯或交址)可以指:.

新!!: 宋史和交趾 · 查看更多 »

京鏜

京镗(),字仲远,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以敢言和能干受到孝宗赏识。淳熙十四年(1187),太上皇高宗驾崩,第二年孝宗派京镗为报谢使出使金国,金国招待饮宴上故意奏鼓乐,京镗提出因居国丧,要求免乐,言“头可取,而乐不可闻!”,其气节和胆色传为佳话。绍熙三年七月,泸州兵变,四川制置使京镗从潼川府调兵讨伐,吴挺趁机弹劾京镗擅自调兵,朝廷下令追查。后庆元二年拜右丞相,六年进左丞相,封翼国公,位极人臣。其词作出众,著作有诗集七卷、词集《松坡居士乐府》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新!!: 宋史和京鏜 · 查看更多 »

康保裔

康保裔,北宋将领,弓马娴熟,河南洛阳人。建隆元年(960),智慧平定李筠之役。後戍北疆,屡立战功。累官高阳关都部署。咸平三年(1000),宋在瀛州对阵契丹。自高阳关赴战,兵尽矢绝而死,后世尊为康公、康王。.

新!!: 宋史和康保裔 · 查看更多 »

二十二史劄記

《二十二史劄記》,清代趙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每卷以類相從,並各立標題,總計條目約六百零九題,於乾隆六十年三月出版。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其中涉及当时尚未明确为正史的《舊唐書》及《舊五代史》,雖名为二十二史,但實涉及全部二十四史。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新!!: 宋史和二十二史劄記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纪传体编写。“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 宋史和二十四史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宋史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应𢖟

#重定向 应㒡.

新!!: 宋史和应𢖟 · 查看更多 »

廣韻

《廣韻》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廣韻》,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陳彭年等人奉詔,根據更早的《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成的一部韻書。这使得《廣韻》成为中國古代第一部由政府主修的韻書。《廣韻》共5卷,每卷的韻目下面都有一些为某韵字加注“獨用”,或與其它某韻相同字“同用”的字樣。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一部同韻字典。從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開始,及至孫愐的《唐韻》,韵字都加入注釋,並且引文都有出處,于是韻書便同时具有辭書和字典的功能。《廣韻》的名稱本來就有增廣隋唐韻書的意思,其韻數、小韻數、字數都較以前的韻書有增加。據《廣韻》的卷首記載,共收字26194個,注解的文字191692個。明代邵光祖《切韻指掌圖檢例》說:“按《廣韻》凡二萬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韻者三千八百九十文(即有小韻3890個)。”而根據最新的校正,應爲3874個小韻,儘管其中有少數幾個聲韻地位重合。.

新!!: 宋史和廣韻 · 查看更多 »

任守忠

任守忠(),北宋宦官。表字稷臣。 任守忠以荫入内黄门。官至西头供奉官,领御药院,坐事废。再次恢复原官,官至上御药供奉。章献皇后听政,他和都知江德明等勾结,宋仁宗亲政之后,任守忠遭贬谪。宋夏战争时,为秦凤路、泾原路驻泊都监。以功再任东染院使、内侍押班。后为宣政使、洋州观察使,为入内都知。宋仁宗没有儿子,属意濮王的儿子赵宗实,任守忠想立昏弱之人以便控制。赵宗实即位为宋英宗,拜他为宣庆使、安静军留后,任守忠又离间英宗与曹太后,被知谏院司马光所弹劾,请求斩杀於都市。宰相韩琦坐政事堂,命他立于庭下,宣布其罪当死,贬保信军节度副使,蕲州安置。取空头敕填给他,即日押行,中外称快。后起为左武卫将军,致仕,卒年七十九岁。.

新!!: 宋史和任守忠 · 查看更多 »

任希夷

任希夷(),字伯起,号斯庵。 其先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任伯雨曾孙。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調浦城簿、蕭山丞。開禧初年爲太常寺主簿。嘉定四年(1211年),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嘉定十二年,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十三年,兼參知政事。嘉定十四年,出知福州。卒年未详。卒謚宣獻。有《斯庵集》,已佚。.

新!!: 宋史和任希夷 · 查看更多 »

任伯雨

任伯雨,字德翁,宋代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新!!: 宋史和任伯雨 · 查看更多 »

任福

任福(981年-1041年),字佑之,北宋軍事將領。 祖先是河東人,後徙居開封。宋真宗咸平年間,補衛士,由殿前諸班累遷至遙郡刺史。元昊反,除莫州刺史(階官,正任刺史,從五品)、岚石隰州缘边都巡检使(差遣)。既辞,奏曰:“河东地介大河,斥堠疏阔,愿严守备,以戒不虞。”仁宗善之,命知陇州,擢秦凤路馬步軍副部署。诏陕西增城垒、器械,福受命四十日,而战守之备皆具。以忻州团练使为鄜延路副部署、管勾延州东路蕃部事。寻知庆州,复兼环庆路副部署。上言:“庆州去蕃族不远,愿勒兵境上,按亭堡,谨斥堠。”因经度所过山川道路,以为缓急攻守之备。帝益善之,听便宜从事。 夏人寇保安、镇戎军,福与子怀亮、侄婿成暠自华池凤川镇声言巡边,召诸将牵制敌势。行至柔远砦,犒蕃部,即席部分诸将,攻白豹城。夜漏未尽,抵城下,四面合击。平明,破其城,纵兵大掠,焚巢穴,获牛马、橐驼七千有余,委聚方四十里,平骨咩等四十一族。以功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禁軍軍職,從五品)、贺州防御使(階官,正任防禦使,從五品),改侍卫马军都虞候(禁軍軍職,從五品)。康定二年,夏人攻渭州,奉命率兵七千迎擊,夜行軍七十里,在白豹城(在今陕西吴旗南白豹乡)“焚其積聚而還”。 庆历元年二月,以任福為主將,桑懌為先鋒,耿傅为參軍事,朱观、武英、王珪为后,沿好水川(今名甜水河,在甘肃隆德东)西行,至六盤山下,遭夏兵突襲,宋軍死傷甚眾,桑懌等戰死。任福身中十餘箭,小校劉進勸他投降,任福大聲喊道:「吾為大將,兵敗,以死報國耳!」遂扼喉自尽。其子任怀亮亦戰死,全军覆没。唯朱观率千餘人逃回。韩琦上表自劾,罚知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奏至,仁宗震悼,赠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使相:節度使兼侍中,從一品),赐第一区,月给其家钱三万,粟、麦四十斛。追封母为陇西郡太夫人,妻为琅琊郡夫人,录其子及从子凡六人為官。.

新!!: 宋史和任福 · 查看更多 »

廖德明

廖德明,字子晦。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人。 生卒年不詳。少時學佛,后读杨时之书,又受業於朱熹。乾道年间(1165~1173年),中进士。曾知莆田县、知浔州、任广东提点刑狱、知广州、任吏部左选郎官。嘉定年間卒。著有《槎溪集》。.

新!!: 宋史和廖德明 · 查看更多 »

张世杰

张世杰(),涿州范阳(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1234年金朝灭亡后为元朝将领张柔的部下,戍守河南杞县,后因犯罪逃奔南宋,成为南宋抗元大将。张世杰与陆秀夫和文天祥被并称為「宋末三傑」。.

新!!: 宋史和张世杰 · 查看更多 »

张忠

张忠可以指:.

新!!: 宋史和张忠 · 查看更多 »

张商英

張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宋朝新津(今四川省新津縣)人。.

新!!: 宋史和张商英 · 查看更多 »

张起岩

張起巖(),字梦臣,号华峰。元朝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祖先為章丘人,五世祖时迁至禹城(今山东省禹城县),高祖张迪徙至历城。起巖為延佑二年(1315年)左榜进士第一名。历官侍御史。泰定时,为监察御史,與丞相倒剌沙不合。文宗时,拜礼部尚书,再转中书参议。至元年间,擔任南台御史,後入中台,再转為燕南廉访使。至正十三年(1353年)卒。.

新!!: 宋史和张起岩 · 查看更多 »

张邦昌

张邦昌(),北宋大臣。字子能,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人(今河北东光县大龙湾)。“靖康之变”期间由金朝扶持为大楚皇帝,建都金陵。歸宋后,被封为同安郡王。后在丞相李纲坚持下,被貶往谭州,最终被宋高宗赐死。.

新!!: 宋史和张邦昌 · 查看更多 »

張去為

张去为,南宋宦官。内侍张见道养子。 初为韦太后宅提点官,官至安德军承宣使、带御器械,升为内侍省押班。当时张见道为内侍省押班,父子一起充任景福殿使。张见道以保康军承宣使致仕,他之后日益得到宋高宗的宠信。和秦桧、王继先一起擅权用事,升任延福宫使,官至内侍省都知,干预朝廷正午。金国皇帝完颜亮想要率兵南下,张去为暗中阻止宋朝用兵,進献去蜀地避乱之策,被宰相陈康伯所拒,侍御史杜莘老劾其罪,请皇帝杀他以振奋士气,高宗不得已,令张去为致仕,杜莘老也出补外任。宋高宗内禅,以张去为修宫有功劳,提举德寿宫特迁安庆军承宣使,宋孝宗成恭皇后入宫,他出力很大。皇后驾崩,太上皇高宗派他传旨,立谢贵妃为皇后。但是张去为至死不复涉朝廷事。.

新!!: 宋史和張去為 · 查看更多 »

張威 (宋)

#重定向 張威 (宋朝).

新!!: 宋史和張威 (宋) · 查看更多 »

張存

張存 (),字處仁,東漢末年南陽人。.

新!!: 宋史和張存 · 查看更多 »

張守約

張守約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張守約 · 查看更多 »

張崇貴

张崇贵,北宋宦官。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人。 宋太祖时,张崇贵为内中高品,补内供奉官。太平兴国年间,从宋太宗征北汉。淳化年间,被派到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招羌戎内附,管勾鄜(今陕西富县)延屯兵,与李继隆以延安兵犄角讨伐李继迁,李继迁求和。宋真宗即位后,他担任鄜延鈐辖,李继迁再次骚扰边境,他和张守恩将其击破。景德元年(1004年),李继迁死,其子李德明年幼,张崇贵写信给李德明谕明朝廷恩信。从此经制边防事,他长久在边境,非常明晓羌戎风俗人情,被羌人畏服,因功拜皇城使、内侍左右班都知,领诚州团练使。年五十七岁卒,死后赠丰州观察使。.

新!!: 宋史和張崇貴 · 查看更多 »

張庭堅

張庭堅(),五胡十六国前凉国王张祚的儿子。 《晋书》称和平元年(354年)正月,张祚废黜侄子张曜灵,叛晋称帝。張庭堅为建康王。《资治通鉴》称和平元年(354年)正月,张祚建元称王。张祚立張太和为太子、張庭堅为建康侯。和平二年(355年)闰九月,宋混、宋澄兄弟与张灌等里应外合进入姑臧,宋混等攻入宫门,张祚逃到万秋阁,厨师徐黑将其斩杀。張太和、張庭堅兄弟也被乱军所杀。.

新!!: 宋史和張庭堅 · 查看更多 »

張俊

張俊,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五世祖徙秦州,子孙遂为秦州三阳寨人。.

新!!: 宋史和張俊 · 查看更多 »

張凝

張凝,山西陵川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 洪武十七年,鄉試中舉。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登進士,授監察御史。.

新!!: 宋史和張凝 · 查看更多 »

張勳

張勳(),原名张和,字少軒,號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官至江南提督(署兩江總督)、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皇帝復辟,自任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兼首席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失敗後避居天津租界,北洋政府將他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1923年病逝,前清宣統帝谥之為忠武。 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凯曾任命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1917年張勳復辟失败后,定武军也解除番號。.

新!!: 宋史和張勳 · 查看更多 »

張知白

張知白(),字用晦。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 端拱二年進士,歷任龍圖閣待制、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後知劍、鄧、青三州等職務。又官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節度判官。咸平年間上疏,真宗召試舍人院,權授右正言。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節儉,“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天聖六年(1028年),卒於任上。贈太傅中書令,諡文節。.

新!!: 宋史和張知白 · 查看更多 »

張玘

張玘可以指:.

新!!: 宋史和張玘 · 查看更多 »

張珏

张珏(),字君玉,南宋名将,凤州(陕西省凤县)人,十八岁在钓鱼山参军。守卫合州,官至都统制。1259年,张珏作为副将和王坚抵御蒙古帝国的蒙哥,获得胜利。后来接替王坚为主将,练兵积粮,抵御元兵。1275年,张珏出任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1276年,出兵救援重庆,收复泸州、涪州。当时,临安府陷落,张珏坚持在四川抵抗元朝军队。1278年,张珏从重庆突围到涪州的时候,被俘。1280年,张珏在押往大都(今北京)途中,张珏于安西(今陕西西安东北)的赵老庵中自缢而死。.

新!!: 宋史和張珏 · 查看更多 »

張綸

張綸(),字大經,號敬軒,南京寧國府宣城(今安徽宣州市治),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張綸 · 查看更多 »

張繹

張繹(),字思紹,雲南臨安府建水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張繹 · 查看更多 »

張美

張美(),字玄圭,貝州清河人。后周和北宋初年的官员。 初為左藏小吏。周世宗即位後,歷樞密承旨、右領軍衞大將軍,權判三司。周世宗征淮南,留張美為大內部署、授三司使。四年,周世宗再幸淮上,皆為大內都點檢。北征,又為大內都部署。後為左監門衞上將軍,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周恭帝嗣位,加檢校太傅。宋初,加檢校太尉。拜定國軍節度。乾德五年(967年),移鎮滄州。太平興國初來朝,改左驍衞上將軍。八年,請老,以本官致仕。雍熙二年(985年),张美逝世,年六十八。淳化初,諡恭惠。.

新!!: 宋史和張美 · 查看更多 »

張瑰

張瑰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張瑰 · 查看更多 »

張璪

張璪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張璪 · 查看更多 »

張燾

張燾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張燾 · 查看更多 »

張詠

張詠(946年~1015年),字復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屬山東)人。,一說張詠發明世界最早的官方紙幣——交子。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淳化四年(993年),擢樞密直學士。淳化五年(994年)八月知益州。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拜給事中,遷戶部使,改御史中丞。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張詠再次鎮蜀,認為铁钱過重,创立了交子制度,以王昌懿为首的十六家富商连保发行交子,一张钞票抵一千文铜钱。景德三年(1006年),復掌三班院兼判登聞檢院。景德四年(1007年),知昇州。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知陳州。八年(1015年)八月卒。諡忠定。 張詠能詩,無盡居士說他的《題庭竹》等句,“句清詞古,與郊、島相先後”,《宋詩鈔》稱“雄健古淡有氣骨”。楊億《西崑酬唱集》收其詩2首。.

新!!: 宋史和張詠 · 查看更多 »

張詔

張詔(),字朝宣,山東濟南府濟陽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張詔 · 查看更多 »

張貴妃 (宋高宗)

张贵妃(),开封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人,为宋高宗赵构的贵妃。 张氏最开始入宫时,封她为永嘉郡夫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她被宋孝宗尊封为张婉容。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她又晋封为太上皇淑妃。淳熙十六年(1185年),张淑妃进封为张贵妃。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张贵妃逝世,享年不详。 Category:南宋贵妃 Category:宋高宗妃嫔 Category:开封人 Category:张姓.

新!!: 宋史和張貴妃 (宋高宗) · 查看更多 »

張載

張載可以指:.

新!!: 宋史和張載 · 查看更多 »

張載 (北宋)

張載(),字子厚。北宋陝西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他是程顥、程頤的表叔,北宋五子之一,理學家、哲學家。理學中,關學的開創者,也是理學的奠基者之一。.

新!!: 宋史和張載 (北宋) · 查看更多 »

張茂則

张茂则,字平甫。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宦官。 张茂则初补小黄门,五迁至西头供奉官,干当内东门。宫中夜里有盗贼,张茂则首先登上屋顶,擒获盗贼,转任领御药院。宋仁宗患病期间,他恳求补外任,为永兴军路兵马钤辖。入朝担任内侍押班,副都知。宋神宗熙宁初年,与司马光一起巡视恩州、冀州、深州、瀛州,进入内都知。上元节夜晚,宫中起火,他带领大家及时扑灭火情,宋神宗赐他窄衣金带。宋哲宗即位,迁宁国军留后,加两省都都知,卒年七十九岁。绍圣年间论元祐党人,张茂则追贬为左监门卫将军。宋徽宗崇宁年间,入党籍。.

新!!: 宋史和張茂則 · 查看更多 »

張蘊

張蘊(),字一貞,應天府高淳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張蘊 · 查看更多 »

張鑑

張鑑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張鑑 · 查看更多 »

張邵

张邵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張邵 · 查看更多 »

張雍

張雍,又名張舜,字子雍,陽羨(今江蘇宜興)人。事蹟不詳,《全宋詩》錄其詩7首。.

新!!: 宋史和張雍 · 查看更多 »

張進

張進(生卒年不詳),本籍福建,為中國清朝時期武官官員。 於康熙49年(1710年)奉旨接替葉國鼎,於台灣地區擔任澎湖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職等為正二品,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扼守台灣海峽的重要武將,並統帥兩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滿調往福州,仍任副將。.

新!!: 宋史和張進 · 查看更多 »

張逸

張逸,字二瞻,山東海豐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崇禎六年,鄉試中舉。順治三年,登進士。授廣平縣知縣,死於任內。.

新!!: 宋史和張逸 · 查看更多 »

張耆

张耆,初名旻,字元弼,开封(今属河南省)人。 十一歲時,给事宋真宗藩邸;真宗即位,授西头供奉官。张耆曾在宋真宗仍是太子時帮其收留刘娥,遂官运亨通。宋真宗后期,张耆任马军都帅,既无战功、又无谋略,下令太过严苛,幾乎引起兵变;宰相王旦乃进耆为枢密副使。宋仁宗即位,刘太后再将张耆提拔至枢密使。咸平年間,张耆为天雄军兵马钤辖。张耆极吝啬,在家中设店肆,本家所需百货都要从中购买。天禧二年(1018年),张耆为武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出判陈州。天圣三年(1025年),张耆拜枢密使。宋朝重文輕武,晏殊等人反對張耆出任樞密使,宰相王曾更輕蔑称张耆为“一赤脚健兒”。明道元年(1032年),加右仆射,为昭德军节度使兼侍中。庆历三年(1043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八年,卒,赠太师兼侍中,谥荣僖。.

新!!: 宋史和張耆 · 查看更多 »

張栻

張栻() 南宋時理学學者。字敬甫,號南軒,漢州绵竹县(今屬四川省)人,仕至右文殿修撰。丞相張浚(1097—1164)之子。.

新!!: 宋史和張栻 · 查看更多 »

張惟吉

张惟吉,北宋宦官。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字佑之。 初任入内黄门,转任殿头、承制、西头供奉官。监管在京榷货务。领内东门司,为修奉章献皇后、章懿皇后二陵承受。内侍领内东门,再任勾当御药院、高阳关路走马承受公事。康定年间,担任赵元昊官告使,还朝说明元昊骄僭,一定反叛,请朝廷做好边关守备。元昊攻打延州,退兵後,夏竦、韩琦计划从鄜延路深入,乘虚攻打夏军,张惟吉认为当持重伺变。领皇城司,转任内侍省押班、群牧都监,精简陕西冗兵。为入内都知。庆历八年(1048年)澶州商胡等地黄河决口时,张惟吉为澶州修河都钤辖。转运使施昌言请立即堵塞,张惟吉以为民困财乏,治河工程应稍待。转任如京使、果州团练使,复领皇城司。张贵妃死后,宋仁宗将在皇仪殿治丧,宦官们以为可行,只有张惟吉说应该次日为宰相。宰相不能执议,他深以为非。卒後赠保顺军节度使,谥号忠安。.

新!!: 宋史和張惟吉 · 查看更多 »

張昭遠

張昭遠可指:.

新!!: 宋史和張昭遠 · 查看更多 »

張浚

張浚(),字德遠,號紫巖居士,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抗金將領,,父張咸。母秦國夫人計氏。長子張栻。.

新!!: 宋史和張浚 · 查看更多 »

張方平

張方平(),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新!!: 宋史和張方平 · 查看更多 »

張旦

張旦(),字子明,直隸揚州府高郵州寶應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張旦 · 查看更多 »

張憲

張憲可以指:.

新!!: 宋史和張憲 · 查看更多 »

彭乘

彭乘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彭乘 · 查看更多 »

彭汝礪

彭汝礪(),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 彭汝方之兄長。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第一名進士(狀元),授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元豐初年,出京爲江西轉運判官,徙提點京西刑獄。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爲起居舍人,一年後升中書舍人。紹聖二年(1095年)正月,召爲樞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著有《易義》、《詩義》、詩文五十卷,已佚。後人輯其遺詩爲《鄱陽集》十二卷。.

新!!: 宋史和彭汝礪 · 查看更多 »

彭思永

彭思永(),字季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授南康军判官,再知广州南海县。通判睦州。後入京召为侍御史,深得仁宗赏识。 妻晏氏,晏容 (融)和吳氏之女,晏殊侄女,晏固和吳氏孫女 子彭衛、彭衍 婿五:鄂州嘉魚縣胡從,宜春李伯英,程顥,太常博士田祐,著作佐郎齊域.

新!!: 宋史和彭思永 · 查看更多 »

何基

何基(1188年~1268年),字子恭,號北山。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 其祖何松,其父何伯慧,曾官臨川縣丞。何基小時從陳震学举子业,陈先生一见奇之,有以达尊廉洁称赞者,先生曰:廉洁乃士大夫分内事,何足爲高。陈先生益奇之。後來是朱熹女婿黄干的學生“弱冠,崇道公宦游临川,而勉斋黄先生适爲令,二公言论风旨制行立事犂然各有当于心,不啻如同门,素友崇道公见二子而师事焉,”。“凡所讀書無不加標點,義顯自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者”。淳祐四年(1244年),郡守趙汝騰、蔡杭,楊棟相繼聘其主持麗澤書院,皆辭不就。景定四年(1263年),任麗澤書院山長。“婺州布衣何基,建宁府布衣徐几,皆得理学之传。诏各补迪功郎,何基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徐几建宁府教授兼建安书院山长。”咸淳四年(1268年)卒。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号文定。清雍正二年(1724年)從祀孔廟。著有《大學發揮》、《中庸發揮》、《易啟蒙發揮》、《近思錄揮發》等,大多散佚。今有《何北山遺集》四卷。.

新!!: 宋史和何基 · 查看更多 »

何㮚

何(),俗写何栗,字文缜,仙井(今四川仁寿)人。 元祐四年(1089年)出生,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科状元,與秦檜同榜。授秘书省校书郎,次年提举京畿学事,歷官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外放四川遂宁知府、御史中丞等職,弹劾王黼,连奏七章,以徽猷阁待制知山东泰州。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兵東、西兩路軍大舉南下,圍攻汴京。有退役老兵郭京偽稱精通佛道二教之法術,能施道門「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陣,可生擒金國二帥。孫傅與何對此深信不疑。何屢催郭京出戰,但郭京再三延期,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大風雪,郭京命令軍隊出擊,不久軍隊敗走,不少墮死於護城河裡。郭京向張叔夜說:“須自下作法。”京師淪陷。宋欽宗派遣何到金營請和,宗翰、宗望二帥不允。後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建炎元年(1127年)與徽、钦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等人被掳北上,绝食而死。臨終有「人生會有死,遺憾滿乾坤」之句。高宗贈之大學士,妻趙氏封眷國夫人;高宗南渡後再追封潞國公。有二子雍、熙。.

新!!: 宋史和何㮚 · 查看更多 »

何异

何异(),字同叔,抚州崇仁人。南宋官员。.

新!!: 宋史和何异 · 查看更多 »

何群

何群(),中国大陆导演。.

新!!: 宋史和何群 · 查看更多 »

何执中

何执中(),字伯通,北宋处州龙泉人。 何执中举进士,为台州、亳州判官。宋徽宗时,他追随蔡京,所以崇宁四年(1105年)拜为尚书右丞,四年后取代蔡京为尚书左丞。引起太学生的反对。他处处迎合宋徽宗,粉饰太平。政和元年(1111年),他和蔡京并为宰相,五年后,以太傅致仕。.

新!!: 宋史和何执中 · 查看更多 »

余玠

余玠(),字義夫,號樵隱。蘄州廣濟(今湖北武穴市余川镇)人。南宋名將。.

新!!: 宋史和余玠 · 查看更多 »

余端礼

余端礼(),字处恭,宋朝衢州龙游县人。 余端礼为绍兴进士。知乌程县,知民间赋丁绢钱有弊,每年蠲免缗钱六万。后来被推荐为监察御史,一直官至吏部侍郎。吴挺死后,余端礼主和,上书请不要以吴氏后代继承他的官位。宋光宗不为宋孝宗执丧,他和赵汝愚请太皇太后垂帘,立赵扩为宋宁宗。庆元六年(1195年)四月,为右丞相,不满意韩侂胄当权,他抑郁不得志,次年四月,称病退位,出判潭州。.

新!!: 宋史和余端礼 · 查看更多 »

余靖

--(),字安道,号武溪。韶州人(今广东省韶关市),是宋仁宗时期的谏议大夫。 1000年,余靖生于韶州府,出身于仕宦之家。天資聰穎,刻苦讀書,於24岁时中进士,出任新建县知事及秘书丞,后來官階拜至工部尚书。 景祐三年,余靖因為上書,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而被降职为监筠州酒税。 庆历三年,余靖重新获得取用,出任为谏院右正言,负责向皇帝进谏奏事。--正直,敢于谏言,甚到把唾液溅到龙颜之上亦意犹未尽,与欧阳修等同被讚誉为“庆历四谏”之一,提出了「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從政六箴。余靖曾經接受命奉出使契丹,运用了外交手段,使到辽朝主折服,维护了宋朝的利益。 皇祐五年(1052年),余靖隨狄青平定了儂智高叛亂,出任廣州知州多年,於离任時,兩袖清風。 英宗二年,在金陵(今南京市)染病辭世,贈予刑部尚書。蔡襄以“風采動朝端”形容之。 廣東余族後人於明代得朝廷賜建風采堂於里,後於多地建立風采堂以紀念余靖。.

新!!: 宋史和余靖 · 查看更多 »

余阙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號青陽先生,河南廬州(今安徽合肥),籍貫甘肅武威,唐兀族,元末政治人物、榜眼,進士及第。 父沙剌臧卜因在廬州(今安徽合肥)當官,遂卜居於此。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历任泗州同知、翰林学士、监察御史,参与编纂《宋史》。至正十三年(1353年)守安庆,为都元帅,淮南行省右丞。至正十七年(1357年)冬,陈友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城破,余阙自杀。余阙爱兵,注《易经》,元朝赠爵豳国公。著有《青阳集》六卷。.

新!!: 宋史和余阙 · 查看更多 »

余深

余深(),福建福州人。 元丰五年(1082年),中进士。曾任御史中丞兼侍读。因办理张怀素案时包庇蔡京,蔡京力荐至执政。大观二年(1108年),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蔡京致仕后,余深不安,多次请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 政和二年(1112 年),蔡京复起,余深为其门下侍郎。宣和元年(1119年),拜少保,封丰国公。当时福建取花果扰民,余深上言惹怒宋徽宗,出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因其与蔡京关系甚密,多人上章弹劾,余深惧怕,乞致仕。建炎二年(1128年),降中大夫。 Category:福州人 S Category:元豐五年壬戌科進士 Category:宋朝宰相.

新!!: 宋史和余深 · 查看更多 »

徐夢莘

徐夢莘(),字商老,江西清江人。 父亲徐世亨,累赠通议大夫。生於靖康之難,四歲時隨其母逃難。幼年聪颖,“耽嗜经史,下至稗官小说,寓目成诵。”,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授左迪功郎、洪州新建县尉,因父丧未赴任。调广西郁林州司户参军,又以因母喪歸里。乾道四年(1168年)歷任南安軍教授,由参政龚茂良之荐,改知湘陰縣令,主管廣南西路轉運司文字,因鹽法與广西安抚司幹官胡廷直不合,改知賓州,後两广行“客钞法”,“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绍熙元年(1190年)以杨万里之荐出任荆湖北路安抚参议官。一生大部份時間在家著述,绍熙五年(1194年)六十九歲著成《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朝廷擢直秘閣,再續作《北盟集補》五十卷。開禧三年(1207年)去世。有弟徐得之,徐天麟為其從子。.

新!!: 宋史和徐夢莘 · 查看更多 »

徐处仁

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宋朝官员。 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进士。宋徽宗时,徐处仁历任太常博士、户部尚书、尚书右丞等。因为和童贯不合,出知蕲州,上备边御戎十策。宋钦宗时,储粮抗金,官至太宰兼门下侍郎。徐处仁言论,开始与吴敏、李纲相合,后来也有异议。曾经与吴敏争事,掷笔打中吴敏的脸,吴敏的鼻尖被染黑。唐恪、耿南仲、聂山欲排除二人取而代之,让言官弹劾他们,徐处仁与吴敏一起罢相,徐处仁以观文殿大学士为中太一宫使。后知东平府,提举崇福宫。建炎初年以观文殿大学士为大名府尹、北道都总管。在大名府去世。.

新!!: 宋史和徐处仁 · 查看更多 »

徐中行

徐中行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徐中行 · 查看更多 »

徐俯

徐俯(),字師川,號東湖居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黃庭堅之甥,父徐禧死於宋夏戰爭。元丰末年,袭父爵授通直郎,后升司门郎,累官右諫議大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圍汴京(今河南開封),次年攻陷東京,靖康二年(1127年)张邦昌僭位,徐俯辭歸。入江西诗社,與董颖、韩驹等有往來。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其名。 建炎初年,内侍鄭諶極赏识徐俯文才,向高宗荐举,胡直儒、汪藻等亦荐之,紹興二年(1132年)賜進士出身。紹興三年(1133年)升遷為翰林學士,再擢拔為端明殿學士。官至參知政事。因与赵鼎不合去职。紹興九年,知信州,被劾不理郡事,又被罢免。晚年提舉洞霄宮,紹興十一年終老德兴天门村。著有《东湖诗集》六卷。.

新!!: 宋史和徐俯 · 查看更多 »

徐勣

#重定向 李世勣.

新!!: 宋史和徐勣 · 查看更多 »

徐的

徐的(),字公准。福建建安郡(今福建建瓯市)人,宋朝进士。 曾任钦州军事推官、知吴县、梁山军、通判常州、广南西路提点刑狱、荆湖北路转运使、摄江陵府事。以兵部员外郎任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后任制置发运使。庆历四年(1044年),任荆湖南路安抚使。 徐的在桂阳去世。.

新!!: 宋史和徐的 · 查看更多 »

徐禧

徐禧可以指:.

新!!: 宋史和徐禧 · 查看更多 »

徐積

徐積(1028年-1103年),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 早年從胡瑗學。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神宗時,因耳聾不能出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爲楚州教授。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除監西京嵩山中岳廟,不久卒。政和六年(1116年)賜諡節孝處士。徐積好李白之詩,就说:“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蘇軾稱:“古之獨行也,於陵仲子不能過,然其詩文則怪而放,如玉川子(盧仝)”。.

新!!: 宋史和徐積 · 查看更多 »

徐荣叟

徐荣叟,字茂翁。福建浦城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历任秘书郎、江东提点刑狱、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嘉熙四年(1240年),任右谏议大夫。后任权礼部尚书兼权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 淳祐二年(1242年),乞归田里,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淳祐六年(1246年),致仕。 Category:浦城人 Category:徐姓.

新!!: 宋史和徐荣叟 · 查看更多 »

徐霖

徐霖可以指下列历史人物:.

新!!: 宋史和徐霖 · 查看更多 »

徐起

徐起(),中国青年钢琴家。深圳人。出生于湖北。 徐起6岁在深圳开始学琴,7岁时随国家一级演奏员尹松学习,10岁开始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2007年以专业及文化双第一的成绩考入深圳艺术学校。2009年同时被茱莉亚音乐学院()和柯蒂斯音乐学院()全奖录取并均以最好的成绩获得挑选导师的特权。入读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该院钢琴系主任教授。2012年,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并获“约翰杰伊学者”称号及全额奖学金。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CC‘16)主修数学和哲学,同时通过“哥大-茱莉亚交换生项目”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音乐。2014年,徐起以优异成绩被选为“哥大—牛剑学者”,作为访问学生赴剑桥大学学习一年。其间,他师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钢琴系前主任埃尔顿教授学习钢琴。 2008年3月,徐起首次参加国际比赛——第九届乌克兰克莱涅夫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就获得少年组第一名。此后不到半年内,连续在国际国内三个重要比赛获奖。特别是2008年8月第十一届德国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徐起以13岁的年龄,跨级参加21岁青年组,获得第二名并获特别奖。这是该赛事创建以来中国选手首次进入青年组前三名。该比赛被业内认为是国际上最重要的青少年钢琴比赛之一(中国著名青年演奏家郎朗就是因1994年在该比赛获少年组第一名后才开始引钢琴界关注)。2011年3月,徐起获得第十一届摩洛哥钢琴比赛第一名及乐队奖,,他是该比赛有史以来最小的获奖选手。 近几年来,徐起多次在国内以及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地演出。2008年2月随深圳文化代表团赴波兰进行文化交流,在波兰华沙国家爱乐厅及比德戈兹音乐学院等地巡演。2009年12月,在巴黎科尔托音乐厅演出,此后多次都应邀到此演出。2010年4月,应西班牙国家电视台邀请,录制了“天才少年演奏家”专题节目。2012年后,他每年在波兰多个城市主办音乐会,并应邀在华沙肖邦公园举行了肖邦作品专场演出。他于2013年在华沙录制了第一张音乐专辑。从2010年起,徐起每年暑期交替参加美国长岛钢琴音乐节和阿斯本音乐节。他是纽约长岛主办的年度“Pianofest钢琴新星系列独奏音乐会”中最年轻的青年钢琴家。.

新!!: 宋史和徐起 · 查看更多 »

徐清叟

徐清叟,字直翁,号德壹。福建浦城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端平(1234~1236年)初,任太常博士。后任殿中侍御史兼侍讲,曾知泉、温、婺、袁等州,召为权兵部尚书兼侍读。淳祐九年(1249年),除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淳祐十二年(1252年),任参知政事。景定初年(1260~1264年),知泉州。 死后谥忠简。 Category:徐姓 Category:浦城人 Category:諡忠簡.

新!!: 宋史和徐清叟 · 查看更多 »

侯益

侯益(),唐末汾州平遥人。一生經歷了唐末至宋初之間的整個五代十國時代。.

新!!: 宋史和侯益 · 查看更多 »

後蜀

後蜀(934年-965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國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樊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新!!: 宋史和後蜀 · 查看更多 »

俞充

俞充(),宋朝政治人物。字公達,宋代明州鄞县人。 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任虞乡县令,宋神宗熙寧初,擢都水丞,升为成都路转运使,集贤殿修撰。元丰元年(1078年),王圭计划出兵西夏,命俞充为右正言、天章阁侍制、庆州知州和怀庆路经略安抚使。元丰四年(1081年),卒。.

新!!: 宋史和俞充 · 查看更多 »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新!!: 宋史和忽必烈 · 查看更多 »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相傳由姬際可(1602年-1683年)由槍化拳之一門內家武術,因此拳由心生意,又由意轉化為拳招,故稱心意拳;姬際可的後人也稱呼本拳為“際可拳”。本拳外稱為“心意六合拳”,內稱“守洞塵技”,而上海人名之為“十大形”,為形意拳的母拳。本拳是中國武術中的瑰寶,屬於上乘拳術,因此歷來傳承相當保守,其中因素是慎防誤傳非人以免危害社稷邦國;所以心意拳素有一項優良傳統:寧可失傳,不可亂傳,故擇徒非常嚴謹,此外本拳亦是一門修身悟道的拳藝。 心意六合拳在中國武術史上是一項重要的拳藝,在考古學與歷史學研究上,心意六合拳因為傳承保守的緣故,很大程度將華夏古風的韻味給延續下來,這門拳種可以說是中國武術的根。.

新!!: 宋史和心意六合拳 · 查看更多 »

志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部分,與本紀、列傳、表不同,重點是擺在社會制度與學術演變上。不過在《史記》裡不用「志」這個名稱,取而代之的是「書」這個名稱,《東觀漢記》則因避漢桓帝劉志名諱,以「意」這個名稱取而代之,《新五代史》則以「考」這個名稱取而代之,華嶠《漢後書》則用「典」這個名稱,郝經《續後漢書》則用「錄」這個名稱。.

新!!: 宋史和志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宋史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北汉

北漢(951年-979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時在今山西省北部、陕西省、河北省局部的政權,為十国之一。 951年,后汉被郭威所篡,改国号周,史称后周。随后,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鎮守晉陽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继位,但国家疆域和地位已发生巨大变化,史学家将其定位为新政权或残余政权,为别于后汉和南方的南汉,史称北汉。又以所统治的山西古称河东,而被称为“东汉”(如欧阳修《新五代史》)。 统治范围包括今山西北部、陕西、河北部分地区。 为与后周抗衡,曾向辽朝请封,援后晋故事,自称侄皇帝。 北漢国兵役繁重,与后周、北宋进行多次的战争,人口锐减到只有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北漢最後在979年宋太宗年間被包围,杨业归宋后,太原城内军心动摇,最终投降,宋太宗在战事中损兵折将,气愤之下将太原城平毁再引汾,晋二水灌城,给屡遭战火的北方百姓又带来严重的损失。.

新!!: 宋史和北汉 · 查看更多 »

包恢

包恢(),字宏父,一字道夫,號宏斋,謚文肅,宋建昌南城县(今属江西省)人,南宋政治人物,為北宋包拯九世孫,官至刑部尚書,追贈太子少保。.

新!!: 宋史和包恢 · 查看更多 »

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魚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后世稱譽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之一,亦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馬國公。.

新!!: 宋史和包拯 · 查看更多 »

僧志言

僧志言,北宋僧人,俗姓许,北宋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志言在东京景德寺七俱胝院出家为僧,师事清璲。清璲诵经勤苦,志言忽然拜访清璲,跪前愿为弟子,清璲见他相貌奇古,为收他为徒。志言行为不同于一般人,善於预料事情,为人所重。宋仁宗经常召他入宫,让他预测吉凶。宋仁宗皇嗣未立,暗中派宦官到志言的住所。他写有十三郎之字。后来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即位为宋英宗。志言临终,仁宗遣内侍以真身塑像置寺中,赐名“显化禅师”。.

新!!: 宋史和僧志言 · 查看更多 »

刘清之

刘清之(),字子澄,学者称静春先生,南宋官员。.

新!!: 宋史和刘清之 · 查看更多 »

刘敞

劉敞可能指:.

新!!: 宋史和刘敞 · 查看更多 »

嘉靖

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嘉靖,出自《尚书·无逸》中“嘉靖殷邦”之语。明世宗即位时内阁备选年号第一为“明良”、其次为“绍治”(寓意繼承弘治中興)、第三为“嘉靖”。.

新!!: 宋史和嘉靖 · 查看更多 »

喻樗

喻樗(),字子才,嚴州(今浙江省建德東北,含今桐廬、建德、淳安)人。 祖先喻藥南昌人,仕梁,官至安州刺史,後徙嚴州,喻樗為十六世孫。少慕伊、洛之學,曾言:“六經數十萬言,只有十字能盡,其義便足。要之,不出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而已。”建炎三年(1129年)進士,性直好議論,謂趙鼎曰:「公之事上,當使啟沃多而施行少。啟沃之際,當使誠意多而語言少。」趙鼎奇之,引為賓客。任玉山縣尉,有狀元門生汪應辰,後來成為女婿,另有門人程迥、尤袤。歷任秘書省正字,兼史官校勘。不主張和議,為秦檜所忌,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致仕。秦檜死,起為大宗正丞,提舉浙東常平。淳熙七年,卒。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新!!: 宋史和喻樗 · 查看更多 »

周常

周常,字仲修。福建建州 (今建瓯市)人,宋朝进士。 补国子直讲、太常博士,还没到50岁便致仕。元符初年(1098~1100年),复职,为起居舍人。因邹浩之事,被贬监郴州酒。宋徽宗即位后,召为国子祭酒、起居郎。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蔡京当权后,出知湖州,后复职,居婺州。后任集贤殿修撰。 周常逝世时67岁。 Category:建瓯人 Category:周姓 Category:宋朝进士.

新!!: 宋史和周常 · 查看更多 »

周必大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人,其先鄭州管城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刻書家,卒諡文忠。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楊萬里、文天祥,合稱廬陵「五忠一節」。.

新!!: 宋史和周必大 · 查看更多 »

周美

*周美 (宋朝),北宋軍事人物。.

新!!: 宋史和周美 · 查看更多 »

周瑩

周瑩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周瑩 · 查看更多 »

周起

周起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周起 · 查看更多 »

周邦彦

周邦彦(),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音乐家,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新!!: 宋史和周邦彦 · 查看更多 »

周沆

周沆()字季貞,号遁叟,贵州遵義老城东门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厐思纯, 明清貴州七百進士,贵州人民出版社,ISBN 7221069026.

新!!: 宋史和周沆 · 查看更多 »

周渭

周渭(922年-999年),字得臣,昭州恭城东乡炉口(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县平安乡路口村)人。北宋初年政治人物,以刚正和清廉著称。.

新!!: 宋史和周渭 · 查看更多 »

周敦颐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敦实,字茂叔,號濂溪,又稱濂溪先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官員、理学家,北宋宋明理学创始人。其学说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最重要的发展,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深远。.

新!!: 宋史和周敦颐 · 查看更多 »

呼延贊

呼延贊(?-1000年),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著名軍事將領。.

新!!: 宋史和呼延贊 · 查看更多 »

呂南公

呂南公(約1047年—約1086年),字次儒,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自號“灌園先生”。 博涉豐富,熙寧中,參加科舉不中,遂絕意科舉,築室灌園,著書立說,以“袞斧”名所居齋,晚年多病。中書舍人曾肇上疏,推薦十科。不久卒。著有《灌園集》。.

新!!: 宋史和呂南公 · 查看更多 »

呂夏卿

呂夏卿(),字縉叔,宋代福建晉江縣(今福建泉州)人。史學家。 天禧二年(1018年)生,自幼用功,“日誦數千言”,“闭门读书,亲朋罕见其面”,20歲時參加會試落選,得到翰林學士蘇紳的賞識,說:“安有文章如此,而不為時用者!”。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授端州高要縣(今廣東)主簿,改江寧縣尉,直秘閣同知禮院。 嘉祐八年(1063年),充史館檢修同起居注,知制誥,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陽、颍上一帶),染有怪疾,熙寧三年(1070年)卒於任上。呂夏卿墓葬位于惠安县白岩山麓(今属黄塘镇)。 皇祐元年(1049年)编修《新唐書》,負責宗室、宰相世系表,《宋史》称其“于《新唐书》最有功”。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亦稱:“新書最佳者志、表,列傳次之,本紀最下”。嘉祐五年(1060年)書成,遷直秘閣,同知禮院。收集大量碑刻和歷代姓氏族譜,編纂《唐文獻考》和《古今世系表》。撰有《新唐书纪志传义例》、《唐书直笔新例》、《唐兵志》和《唐文献信考》等书。又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新!!: 宋史和呂夏卿 · 查看更多 »

呂大防

呂大防(),字微仲,京兆府藍田(今陝西藍田)人。北宋政治人物。與呂大忠(兄)、呂大鈞、呂大臨,稱藍田呂氏四賢。 其祖先為汲郡人。祖呂通,太常博士。父呂蕡簡,比部郎中。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任馮翊主簿、永壽縣令,縣無井,飲水困難,大防將泉水引入縣,縣民名之曰“呂公泉”。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監察御史裏行。因參與濮議而被貶黜。哲宗時,召為翰林學士,发遣开封府。元祐元年(1086年),升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省侍郎,封汲郡公。哲宗時,以元祐黨爭,知隨州,貶秘書監。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今惠州市)安置,至虔州信豐(今江西信豐縣)病卒,其子呂景山伴父貶謫,大防臨死前曰:“吾不復南矣,吾死爾歸,呂氏尚有餘種,苟在瘴鄉,無俱全之理”。大忠請歸葬,許之。謚正愍。.

新!!: 宋史和呂大防 · 查看更多 »

呂夷簡

呂夷簡(),字坦夫。北宋大臣。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一說鳳臺縣人)人,进士出身。為呂蒙正族侄。曾任宰相兼樞密使事。子呂公著曾任尚书省仆射,兼中书省侍郎。.

新!!: 宋史和呂夷簡 · 查看更多 »

呂好問

呂好問(),字舜徒,以蔭補官,知名理學家,與楊中立並稱。有「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之稱。南宋初封東萊郡侯,後定居婺州金華(今屬浙江)。呂本中是他的長子。.

新!!: 宋史和呂好問 · 查看更多 »

呂嘉問

吕嘉问,字望之,北宋寿州(今安徽凤台)人。 吕公绰孙,吕希杰子,出身仕宦世家,史稱“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以祖荫入官,支援王安石變法,提举市易务三司使。當時吕公弼对王安石新法有异议,打算上疏反對。屬稾甫就,吕嘉问窃其稿以助安石。被呂家称为“家贼”。王安石罷相後,自江宁府贬知润州。官至宝文阁待制。今有《与元翰札》傳世。.

新!!: 宋史和呂嘉問 · 查看更多 »

呂公著

呂公著(),字晦叔,谥正献,壽州下蔡(今壽縣,另說鳳臺縣)人,祖籍萊州(今屬山東)。北宋大臣,曾任尚书省仆射,兼中书省侍郎,曾為帝師。.

新!!: 宋史和呂公著 · 查看更多 »

呂祖謙

吕祖谦(),字伯恭,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因呂姓郡望東萊,世稱東萊先生,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新!!: 宋史和呂祖謙 · 查看更多 »

呂祉

呂祉(),字安老,建陽人。 元祐七年(1092年)出生。建炎二年,為右正言。宋高宗紹興元年,為荊湖提刑。紹興五年(1135年),官兵部尚書,聘陳克為參謀。刘光世被罢去兵权,王德與酈瓊等淮西軍互不相服。紹興七年(1137年),下詔王德還建康(今南京),派遣呂祉前往廬州(今属安徽)收編王德、酈瓊的部隊。中书舍人張燾、资政殿学士叶梦得一再提醒張浚,呂祉只是一介文士,“不更軍旅,何得輕付”。張浚不聽。呂祉在廬州表面上安撫酈瓊,密奏朝廷求罷酈瓊。八月八日酈瓊殺呂祉,率四萬兵投降刘豫,史稱淮西兵變。呂祉妻吳氏自縊以殉。张浚以处置不当贬居永州(今属湖南)。有子呂勝己。.

新!!: 宋史和呂祉 · 查看更多 »

呂誨

呂誨(),字獻可,北宋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西)人。曾任侍御史,贈通議大夫。 宰相呂端之孫,寓居開封,進士登第。宋仁宗時任侍御史、起居舍人,因仁宗體弱多病,請立太子。神宗繼位,官御史中丞。王安石初任參知政事,“时多谓得人”,唯呂誨極力反對,稱安石“雖有其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則流,若可容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矣”。熙宁二年六月,吕诲再度上章弹劾王安石,连上《论王安石奸诈十事状》、《论王安石奸诈十事状第二状》,指斥其有十大奸邪,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最激烈,出任邓州(今河南邓县)知府。 熙宁四年(1071)五月,呂誨因误信庸医病篤,臨死前司马光在永興軍,前往慰問,呂誨遺言“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司马光撰其墓志铭。有子吕由庚。.

新!!: 宋史和呂誨 · 查看更多 »

呂陶

呂陶可以指:.

新!!: 宋史和呂陶 · 查看更多 »

呂本中

呂本中(),初名大中,字居仁,號紫微、東萊,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是道學家,學者稱之為“東萊先生”。著有《東萊先生詩集》、《江西詩社宗派圖》、《紫微詩話》及《童蒙詩訓》等。紹興八年(1145年),卒於上饒。《宋史》卷376有傳。.

新!!: 宋史和呂本中 · 查看更多 »

呂惠卿

呂惠卿(),字吉甫,號恩祖。閩南晋江人(今福建泉州),北宋大臣,曾任參知政事,是北宋新舊黨爭中的新黨人物。著述甚丰,有《文集》、《孝经传》、《道德经注》、《论语义》、《庄子解》等书。.

新!!: 宋史和呂惠卿 · 查看更多 »

呂昇

呂昇(),字明遠,湖廣襄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天府鄉試第三十名。天順八年(1464年),參加甲申科會試,得貢士第二十六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九十九名。曾祖父呂敬文,曾任贈指揮僉事。祖父呂義,曾任贈指揮僉事。父亲呂貴,曾任指揮僉事。.

新!!: 宋史和呂昇 · 查看更多 »

傅察

傅察(),字公晦,孟州济源县人。北宋官员。 中书侍郎傅堯俞的從孫。生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自幼嗜学,崇宁五年(1106年)進士。蔡京闻其名,遣子蔡鯈往见,又想讓女兒嫁傅察為妻,被拒。历官青州司法参军、永平、淄川服丞,入朝为太常博士,累官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年),充任接伴金国贺正旦使(派遣使节恭贺新春),道逢金國二太子斡离不,斡离不强令傅察下跪行禮,傅察不屈,二太子大怒,取隨扈手上大斧,猛击其胸,吐血而亡。有子傅自强、傅自得、傅自修,三兄弟为同榜进士。.

新!!: 宋史和傅察 · 查看更多 »

傅伯成

傅伯成(),字景初,祖籍济原(今属河南),定居晋江(今属福建)。 吏部员外郎傅察之孙。少時勵志向學,经常与兄傅伯寿“课书至夜半未休”,後追隨朱熹學習。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与伯寿同登进士,授连江尉,任上兴修堤坝,“筑石堤300余丈,民蒙其利”。後授明州教授。召为将作监丞,因吕祖俭之事,出知漳州。在漳州,创办惠民局,醫治百姓身疾,並破除迷信。史弥远當權,贬权吏部侍郎,又贬建宁府任知府。 嘉定三年,以宝谟阁待制知镇江府,當地大饑,“全活饥民,瘗藏野殍”。宝庆元年(1225年),加宝文阁学士。大理评事胡夢昱因事被貶,伯成上疏抗爭。宝庆二年(1226年)八月,卒於家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赐谥忠简。葬南安县金鸡乡崇顺里苏岭之原。著有《竹隐集》,已佚。.

新!!: 宋史和傅伯成 · 查看更多 »

傅楫

傅楫,字元通。福建仙游人。 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由曾布荐为太常博士。赵佶(后来为宋徽宗)以端王就资善堂学,傅楫为侍讲。赵佶即位后,拜中书舍人。后以龙图待制知亳州。 Category:仙游人 Category:傅姓 Category:治平四年丁未科進士.

新!!: 宋史和傅楫 · 查看更多 »

傅潜

傅潜。宋朝冀州衡水人。 早年在州将张廷翰門下辦事。太宗未登基時,召置左右。太宗即位後,隶殿前左班、三次升迁官至东西班指挥使。在太原時,曾被亂箭所傷。又從征范陽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班師,擢为内殿直都虞候,复加马步都军头、领罗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富州团练使,迁日骑、天武軍左右厢都指挥使,领云州防御使。雍熙三年,隨曹彬北征,以傅潜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王師败于拒马河,责授右领军卫大将军,自检校司徒降为右仆射,仍削功臣爵邑。端拱初,加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昭化军节度使,出为高阳关都部署。淳化二年四月,拜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领武成军节度使。至道中,出为延州路都部署,改镇州。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使。咸平二年(999年)累官至侍衛马步军都虞侯、忠武軍节度使,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驻守定州。咸平二年(999年)十月,契丹帝耶律隆绪南侵。邊關各鎮壘飛書告急,傅潜麾下有步騎兵八萬余人,將校自置铁挝、铁棰,争欲奋击。潛卻下令固守军营,不得出战,凡將校有言戰者,皆丑言罵之。杨延昭等要求增兵,傅潜不给。朝廷屢次遣使督其出師,范廷召、桑赞、秦翰等屢次勸其出兵,皆不應。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出兵,不得已,分范廷召骑兵八千、步兵二千,于高阳关逆击,许出兵为援。范廷召等与契丹血战,援兵不至。康保裔部在瀛州(今河北河间)西南的裴村陷入激战,副将请他换上士卒甲胄突围,不肯,最後和副将宋顺皆戰死。真宗命高瓊至軍中代傅潛之職,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今湖北房县)。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陽,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新!!: 宋史和傅潜 · 查看更多 »

唐庚

唐庚(),字子西,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

新!!: 宋史和唐庚 · 查看更多 »

唐介

唐介(1010年-1069年),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 父唐拱曾官漳州,死後兩袖清風,唐介雖年幼,卻謝絕各方援助。長大後歷官沅江县知县、岳州知州。仁宗時,任丘(今屬河北)縣令、德州通判,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张尧佐、文彦博。被贬为春州(今广东春阳)别驾,次日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县)。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治平元年(1064年)起为御史中丞。熙宁元年(1068年)擔任参知政事,反對王安石變法,唐介以為“安石好學而泥古,議論迂闊”,多次与之争论,“不胜愤,疽发于背,薨。”。贈禮部尚書。葬于高尚镇的大宜山下。有子唐義問。 唐介任宋神宗参知政事宰相职位。唐介从小时就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唐拱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后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后因生背疽而死,终年60岁,神宗授礼部尚书,谥号“质肃”。 仁宗明道年间,入朝任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时,后宫启圣院造龙凤车,装饰奇珠宝玉。唐介严谏,毁掉龙凤车。外戚张尧佐揽权,骤任宣徽等四职。他与包拯等再三劝谏,最后竟独自一人据理力谏。仁宋推说张尧佐任职系中书省建议,他乃弹劾文彦博,依靠贿赂宦官嫔妃为相,起用尧佐是为了巩固边疆。他读完奏章说:“臣忠愤所激,鼎镌不避,何辞于谪。”仁宗大怒,贬为春州(今广东春阳)别驾。后仁宗省悟,次日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又将文彦博、吴奎免职。并派专人护送唐介就职。数月后,仁宗下令,任职郴州、潭州、复州直至恢复殿中侍御史职。至和年间(1054年-1056年),提升为谏院长官。唐介以“直声动天下“。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 育子六人:淑问、试问、义问、待问、嘉问、之问.

新!!: 宋史和唐介 · 查看更多 »

唐璘

唐璘,字伯玉。福建古田人。 嘉定十年(1217年),中进士,授吴县县尉。辟为淮东运司催辖纲运官。曾任监察御史、广西通判、太常少卿。因病去世。 Category:古田人 Category:唐姓 Category:嘉定十年丁丑科進士.

新!!: 宋史和唐璘 · 查看更多 »

唐震

唐震,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洪武十七年,福建甲子乡试中舉。洪武二十一年,其中戊辰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二十五年,死於泗州。朱元璋命禮部派人趕往祭祀,并還喪於京師(今南京)。.

新!!: 宋史和唐震 · 查看更多 »

唐肅

唐肃,字处敬,號丹崖,越州山阴人(今日浙江紹興)。明初政治人物。 通經史,兼習陰陽家、醫學、卜卦、書數,又善山水畫,與上虞謝肅齊名,人稱會稽二肅。张士诚時,為杭州黃岡書院山長,遷嘉興儒學學正。 明初詔供奉翰林文字。洪武四年,有外邦呈海東青珍禽,朱元璋命群臣獻詩,宋濂有「自古戒禽荒」語,唐肅亦呈一絕句,有「詞臣不敢志歸諫,卻憶當年魏鄭公」語。 後來因為早朝无故缺席,坐免官,归乡里。朱元璋重才,再召入。有一日在朱元璋面前以横筷施禮,朱元璋痛斥這種俗人的禮節不能施於皇帝,說是“大不敬”,把他流放到濠州边境。不久病死。著有《丹崖集》。有子唐愚士。.

新!!: 宋史和唐肅 · 查看更多 »

唐重

唐重(1083—1128年),字圣任,号元任,眉州彭山县人, 唐克臣之子。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初任蜀州司理参军,后升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多次奏请杀蔡京父子以平民愤。升任中书舍人,因奏事得罪宰相,被降为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 宋高宗即位,以天章阁直学士任京兆府(今西安市)知府。建炎二年(1128年)金人渡河。唐重写信告诉父亲:“忠孝不两立,义不苟生以辱吾父”。其父唐克臣回信说:“汝能以身殉国,吾含笑入地矣。”金兵破永兴军,唐重守十余天,前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出城投敌,城遂陷。唐重说:“死吾职也”,繼續殺敵,中流矢亡,同死者還有副总管杨宗闵、提举军马陈迪、转运副使桑景询、判官曾谓、提点刑狱郭忠孝。.

新!!: 宋史和唐重 · 查看更多 »

唐恪

唐恪(),字钦叟,余杭人。 四岁丧父,元祐九年(1094年)以父荫入仕,调郴县尉。为人耿直,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宋徽宗大观年间,召为屯田员外郎,迁起居舍人。靖康元年(1126年),拜同知樞密院事,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時金人南下,邀割三鎮,唐恪主和议,當時諸道勤王之兵大集,唐恪下令停止前進,最後部隊皆散去。为御史所劾,罢相。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立张邦昌,唐恪署名其中,最後服药死。.

新!!: 宋史和唐恪 · 查看更多 »

唐文若

唐文若(),字立夫(一作元夫),眉山人。南宋官员。父唐庚,《宋史·文苑传》有传。.

新!!: 宋史和唐文若 · 查看更多 »

冯京

冯京(),字当世,宋代咸寧人,生于广西梧州。.

新!!: 宋史和冯京 · 查看更多 »

凌唐佐

凌唐佐,字公弼,休宁人。 元符三年(1100年)李釜榜进士,授大名府司户,歷官夏津县令。建炎初年,提点京畿刑狱,绍兴二年初,擔任南京留安,金人陷单州、兴仁府,凌唐佐投降,暗中與南宋政權通訊,遣人持蜡书上奏於朝,事發後被杀,赠徽猷阁待制。.

新!!: 宋史和凌唐佐 · 查看更多 »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新!!: 宋史和党項 · 查看更多 »

党进

--進(927年~977年),北宋初年将领。朔州马邑 (今山西朔县)人。早年在魏帅杜重威任给事。杜重威失败后,因膂力过人在军伍中任职。後周时为铁骑都虞侯。宋太祖乾德五年,担任彰信军节度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开宝年间,从征太原有功。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担任忠武军节度使。 Category:宋朝軍事人物.

新!!: 宋史和党进 · 查看更多 »

全皇后 (宋度宗)

全皇后(1241-1309),南宋度宗元后,帝㬎生母。.

新!!: 宋史和全皇后 (宋度宗) · 查看更多 »

全祖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清朝史學家、文學家。浙江鄞縣人。.

新!!: 宋史和全祖望 · 查看更多 »

元德皇后

元德皇后()李氏,宋太宗妃嬪,真定人,乾州防禦使贈安國軍節度使常山郡王李英之女。.

新!!: 宋史和元德皇后 · 查看更多 »

元祐皇后

#重定向 昭慈圣献皇后.

新!!: 宋史和元祐皇后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宋史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元惠宗

元惠宗妥懽貼睦爾(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清刊《元史》、清修《續資治通鑑》改譯托歡特穆爾,元朝廟號為惠宗,蒙古語稱號烏哈噶圖汗(;或),明朝諡號為順皇帝,又稱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之後以他為首的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新!!: 宋史和元惠宗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宋史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兀术

完顏宗弼(),女真名完顏兀朮,一作完顏乌珠,汉姓王,名宗弼(民间常称为金兀朮)。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

新!!: 宋史和兀术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宋史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倪涛

倪涛(),湖北黄冈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江苏地区代表。 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内燃机专业,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新!!: 宋史和倪涛 · 查看更多 »

倪思

倪思(),字正甫,號齊齋,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射中村)人。 乾道二年进士,淳熙四年(1177年)爲瑞州判官。淳熙五年(1178)中博學宏詞科。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累遷將作少監。因忤史弥远,出知镇江府,移福州。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拜右丞相,翰林权直陈晦起草“制书”,其中有“昆命元龟,使宅百揆”之语,倪思认为这是“尧禅舜之文”,“请贴改麻制”。史弥远唆使陈晦弹劾倪思“僭论麻制,镌职而罢,自是不复起矣”。嘉定十三年(1220年)卒,谥文节。著有《班馬異同》、《經鑰鉬堂雜誌》、《重明節館伴語錄》。.

新!!: 宋史和倪思 · 查看更多 »

皇甫坦

皇甫坦,字履道,临淄(今山东临淄)夹江县甘江镇陶渡村人。 早年初避走蜀地,后隐居道教第七洞天峨嵋山。精通醫術。绍兴年间,显仁皇太后患目疾,医治无效。皇甫坦入临安,“坦以嘘呵布气,目即愈,瞖脱隙然矣。”宋高宗一再“问以长生久视之术”。他的回答是:“心无为则身安”;移居庐山,为其筑室,赐御书名其所曰“清虚庵”,“诏绘坦像,御赞之”。善相人,有先知之术,见李鳳娘,大惊说:“此女当母仪天下”。李凤娘性妒悍,宋高宗大骂“是妇将种,吾为皇甫坦所误。”宋光宗還曾探訪他。.

新!!: 宋史和皇甫坦 · 查看更多 »

石守信

石守信()北宋初开国大将。石守信以“贪婪无厌”著称,史載:累任節度使,專務聚斂,積財鉅萬。尤信奉釋教,在洛邑建崇德寺,募民工整瓦修木,驅迫甚急,而時常不給工錢,人多苦之。.

新!!: 宋史和石守信 · 查看更多 »

石延年

石延年,字曼卿,宋代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先世幽州(今河北省涿縣)人,後遷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不拘禮法,不慕名利。屢試不中,宋真宗時,因為三舉進士不中,最後補三班奉職(从九品下,俸钱七百文)。歷官知金乡县,累遷大理寺丞。好飲酒,有時披頭散髮,雙手要帶著枷鎖,稱“囚飲”;有時爬到樹上去飲,曰“巢飲”;有时用稻麥桿束身,伸出头来与人对饮,称作“鳖饮”;有時和朋友摸黑饮酒,稱作“鬼饮”。在海州任通判时,與劉潛曾在王氏酒楼喝酒,从早饮到晚,不发一言,隔日,京城传出昨日王氏酒楼有二神仙来饮酒。和杜默、歐陽修合稱“三豪”。石曼卿舉止放蕩,善為談諧,一日乘马游览报宁寺,不慎坠马落地,侍从连忙把他搀起来扶上马鞍。石曼卿对侍从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的话,岂不早被摔碎了?”迁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四日卒于京师,年四十八歲。石延年死後二十六年,其友欧阳修作《祭石曼卿文》。《宋史》评:“延年虽酣放,若不可撄以世务,然与人论天下事,是非无不当。”.

新!!: 宋史和石延年 · 查看更多 »

石介

石介(),字守道,北宋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縣東南)人。師從於孫復,讀書於徂徠山(泰安城東南),世稱徂徠先生。著有《徂徠先生全集》、《怪說》。 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與歐陽修、蔡襄等同年登科,歷任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職。因好議時政,作《慶曆聖德頌》,斥權臣夏竦為“大奸”,此诗既出,孙复闻之曰:“介祸始于此矣。”夏竦为之切齿,於是唆使女婢暗中臨摹石介的字跡,偽造石介写给富弼的信,诬告石介私撰废立诏書。石介矢口否認,富弼未及辯誣,先惶恐不已。宋仁宗虽不信此事,但是富弼、范仲淹等皆不自安,先后请求外任。石介自求外放濮州通判,末赴任而卒。當時,徐州孔直溫謀反,事敗被抄家,搜出石介過去與孔直溫的來往書信。夏竦謊說石介詐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請開棺验尸。杜衍、呂居簡等數百人保證石介已死,乃免於此難,但累及妻子。 歐陽修說他的文章“博辯雄偉,懮思深遠”。石介推崇韓愈的「道統論」,稱堯、舜、禹、文、武、周、孔之道統,才是“三才九疇五常之道”。其著作《中國論》,是古代中國第一篇專以“中國”為題的著名政治論文,在文章中石介将“夷夏之争”、“儒释之辩”等问题系统化,對文化、道統發出激烈言辭,民族情緒非常激烈,富有内憂外患的意識,顯示了宋代士人思想上對文化思想以及華夷觀念的變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焦慮。《怪說》中,以詩詞中缺乏真情實感,指斥當時以楊億為首的西崑體詩詞。.

新!!: 宋史和石介 · 查看更多 »

石知顒

石知颙(),北宋宦官。真定府(治今河北省正定县)人。 他出身於内官世家,身材相貌伟岸,宋太祖建隆年间为宦官,授内中高品。宋太宗即位,改任供奉官。雍熙年间,诸将征幽州、蓟州,以石知颙随军,回朝,掌仪鸾司。淳化年间,明州置市舶司,与蕃商贸易,石知颙奉命经制明州市舶司。转内殿崇班、亲王诸宫都监。随王继恩征蜀镇压李顺,转任西京作坊副使。咸平初年,转任西京作坊正使、带御器械。契丹犯边,宋真宗亲征到澶州,命他为天雄军、澶州巡检使,加领长州刺史,戍守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押大阵,改为高阳关驻泊行营鈐辖。回朝後,再掌管亲王诸宫事。景德年间,修筑河堤,宋真宗命他主管。工程完毕,真宗当面褒誉,赐白金千两,授为入内都知。大中祥符年间,迁内园使。天禧年间,因为定内侍迁秩品第不当,罢官都知,官至并州、代州钤辖,兼管勾麟府路军马事,与张继能一起修太祖神御殿。最后掌群牧司,三班院,亲王诸宫事。天禧三年(1019年)卒,年六十九岁,孙石全彬。.

新!!: 宋史和石知顒 · 查看更多 »

王博文

王博文(),汉族,中国歌手,前职业为辽宁省省乒乓球队运动员(国家一级乒乓球运动员),获得过13枚全国乒乓球联赛青少年组冠军,2013年参加湖南卫视《快乐男声》获得全国30强、热门人气选手而踏入演艺圈,同年发行首支单曲《这个夏天》和个人写真集《十九岁的变奏曲》。2014年主演青春院线电影《我的23岁》、运动员题材电影《轻羽飞扬》、参与《爱情终结战》等,影视歌多栖发展,同年发行个人首张迷你专辑《重生》。2017年發行首張正規專輯《1461》。王博文的粉絲名大名为菠萝蜜菠萝是粉丝的名字,像蜜一样甜,因此称为菠萝蜜,小名为狗宝宝,應援色為黄色。.

新!!: 宋史和王博文 · 查看更多 »

王十朋

王十朋(),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浙江樂清)人,南宋作家。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乐清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

新!!: 宋史和王十朋 · 查看更多 »

王堯臣

王堯臣(),字伯庸,諡文安,應天府虞城(今河南商丘)人。 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舉進士第一,當時人才鼎盛,号称是“宰执榜”,韩琦、吴育、赵概、文彦博等先后荣登东西两府。授將作監丞,通判湖州。歷任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等職。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王堯臣與王洙、歐陽修等,審定三館及秘閣藏書,校正之前張觀、李淑、宋祁等初定的條目,討論撰次。又仿唐代《開元群書四部錄》,編列書目。經過七年補寫編目,至慶曆元年(1041年)成書,由王堯臣奏上,皇帝賜名「崇文總目」。慶曆五年(1045年)五月,任編修官,重修《唐書》。嘉祐元年三月,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嘉祐三年(1058年)八月二十一日卒。《宋史》卷二百九十二有傳。 W Category:天聖五年丁卯科進士 W W王 Y Category:河南状元.

新!!: 宋史和王堯臣 · 查看更多 »

王堅

王堅(),邓州彭桥人, 字永固,宋末著名衛城釣魚城的關將。他是釣魚城之戰的關鍵人物。.

新!!: 宋史和王堅 · 查看更多 »

王大宝

王大宝():字元龟,广东海阳人(今潮州市潮安县归湖镇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廷试第二名(榜眼),授南雄州教授。后因俸禄不够基本生活支出,以生病为由去职归家。几年后又进入官场,历任连州、温州知府、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兵部侍郎,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擢升为礼部侍郎、右谏议大夫。当时赵宋王朝仅剩半壁江山,王大宝力主抗战。宋孝宗为了利用抗战派收拾残局,委任王大宝为兵部侍郎,乾道元年又委任礼部尚书。乾道六年(1170年)去世,享年77岁。后被推为唐宋潮州八贤之一。.

新!!: 宋史和王大宝 · 查看更多 »

王奇

王奇為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的女副教授,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博士。因在《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第三章中,出现將Chiang Kai-shek(蔣介石)翻譯成「常凱申」,John King Fairbank(費正清)翻譯成「費爾班德」等誤譯而成為網路名人,并引发对大学教授学术素养的讨论。.

新!!: 宋史和王奇 · 查看更多 »

王孝忠

王孝忠,字全之,四川省順慶府南充縣人,民籍,治《易經》,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王孝忠 · 查看更多 »

王存

王存(),字正仲,丹陽(今屬江蘇)人。 祖籍山東莘縣。幼聰慧好學,十二歲時前往江西就學,五年始歸。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進士,授嘉興縣主簿、上虞縣令。歷官秘書省著作佐郎、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宁八年(1075年)撰《元丰九域志》。官太常禮院。熙寧九年(1076年)十一月,安南行營將士疾疫,詔遣王存前往南嶽祈禱。 元祐二年(1087年),拜为中大夫、尚书右丞。次年,拜左丞相。绍圣初年(1094年),退休歸理。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卒。追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庄定。司马光赞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另著有《王正仲集》、《枢密院诸房例册》。.

新!!: 宋史和王存 · 查看更多 »

王审琦

王審琦(),字仲寶,本遼西人,後移居洛陽。 后汉乾祐三年(948年),应募入伍,成为枢密使郭威麾下。显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战”中與趙匡胤等一戰成名。王審琦和石守信等人都是宋太祖的“結社兄弟”,後周時均擔任軍隊將領,后周末年,官拜殿前都虞侯。趙匡胤成為皇帝之後,因有“翊戴之勋”,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聽趙普之建議,行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王審琦的兵權,出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八年。开宝二年(969年)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留居京师。开宝六年(973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 審琦為官操守清廉,去世后趙匡胤親至其住所哭靈,賜中書令,追封琅琊郡王,后又追赠为秦王,谥号“正懿”。有九子,王承衍、王承衎等,每人一座府院,人称“九院王氏”,“遂为京师甲族”。承衍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女昭庆公主。 据宋书,王审琦有关于喝酒的趣闻,他本不能饮酒,一日和宋太祖宴,太祖称与其布衣交,应共富贵,试饮之,王审琦饮十杯而无苦。后来和太祖一起喝,能喝,回到家中,就不能饮酒,强饮酒会生病。.

新!!: 宋史和王审琦 · 查看更多 »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 宋史和王守仁 · 查看更多 »

王守規

王守规,真定府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人。北宋宦官。入内都都知王守忠弟。 宋仁宗明道年间,为小黄门。宫中夜半起火,他首先发现,从寝殿到后苑都击去其锁,侍奉宋仁宗和太后至延福宫,回看所经过的地方已成灰烬。因功入内殿头。选任他治理京师的水患,在公贾村开决汴河,在四里桥开决蔡河,水害遂停息。宋仁宗命加带御器械。官至宣庆使、康州防御使、内侍右班副都知,六十七岁卒。赠昭武军留后。.

新!!: 宋史和王守規 · 查看更多 »

王安中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曲阳人(今河北曲阳)。宋朝政治人物。.

新!!: 宋史和王安中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新!!: 宋史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王居安

王居安,字简卿、资道,號方巖。原籍方岩(今属温岭)。 早年定居黄岩县城岩魁坊(今郏家巷)。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一甲三名。任徽州推官,遷江東提刑司幹官。嘉泰二年(1202),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官秘书丞、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遷著作郎。韓侂胄被誅,擢右司谏。因敢言罷官,閑居十一年。《宋史》称“扫除群邪,以匡王国,其志壮哉”。嘉定十五年(1222),出知温州。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知福州。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王居安墓在大溪西贡。今花园坦即故居花园旧址。有《方巖集》,已佚。.

新!!: 宋史和王居安 · 查看更多 »

王居正

悦公、斗魁公均葬于琼州府邕阳都潭谢村(今海口府城镇那央村委会潭社村)西侧,墓地约一亩,周围用花岗岩筑起一米多高的围墙,呈圆形。墓坐北向南,背依山、面朝潭。悦公墓地现为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 尚仁公、汝绳公 葬于海口市土桥墟(红旗镇)东鳌村香仁坡。 悦公十三世孙心让公葬于 抱罗 抱锦村 西坑山坡并建祠于此,祠毁于文革。悦公二十四世裔孙绥耀搜集整理。.

新!!: 宋史和王居正 · 查看更多 »

王岩叟

王岩叟(1044~1094)字彦霖,北宋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 幼时聪颖过人。嘉祐六年(1061年)举明经科第一,十八歲舉鄉試、省试、廷对皆第一,时称“三元榜首”。曾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兩個月後,其弟丧,遂弃官归养。熙宁三年(1070)二月,大名府路安抚使韩琦结识王岩叟,召其管勾国子监。官至监察御史。苏轼任中书舍人,请行“给田募役法”,並說明五大好處。王岩叟力争不可,說五利不可信,而且有十弊。王岩叟與傅尧俞等以苏轼撰试馆职策题不当,上书请求治其罪。元祐二年(1087)正月,太皇太后召见傅尧俞、王岩叟二人。宋代十贤之一。著有《韩魏公别录》。又工於書法,有《阔远帖》、《参政帖》、《淳夫帖》等墨迹传世。.

新!!: 宋史和王岩叟 · 查看更多 »

王中正

王中正,北宋宦官。字希烈,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因父职补入内黄门,到延福宫学习诗书、历算。宋仁宗喜欢他的才干,命他在左右。庆历年间坤寧宮事變,王中正手持弓矢在殿西监督捕射,射死叛軍四人中的三人,时年十八岁,历任干当御药院、鄜延路、环庆路公事,分治河东边事。随王韶入熙河,修整城垒守具,转任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升内侍押班。吐蕃围攻茂州,他奉诏往援,解围,进升为昭宣使、入内副都知。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五路进攻西夏,他佥书泾原路经略司事。因会师灵州失期,士兵伤亡惨重,改任金州观察使,贬秩二等,提举崇福宫。与李宪、宋用臣、石得一被旧党视为“四凶”。宋哲宗绍圣初年,复为嘉州团练使,七十一岁时卒。.

新!!: 宋史和王中正 · 查看更多 »

王万

王萬可以是;.

新!!: 宋史和王万 · 查看更多 »

王之望

王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 王少傅之子。早年以父荫泽补将仕郎。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授为处州教授,迁博士。绍兴十八年(1148年)出京知荆门军,提举荆湖南常平茶盐公事,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累迁太府少卿。紹興三十二年,擔任川陕宣谕使。孝宗即位,任戶部侍郎。隆興初年,因主张弃戍德顺,被劾提举宫观。乾道元年(1165年)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乾道六年(1170年)冬卒于临海。谥敏肃。 王之望雖是主和派,本人是詞學大家,其作品《菩萨蛮》、《鹧鸪天》等皆脍炙人口,“手未尝释卷,博学无所不通,谈论英发,听者忘倦。”有《汉滨集》六十卷,已佚。.

新!!: 宋史和王之望 · 查看更多 »

王仁赡

王仁贍(),宋太祖時大臣。 與曹彬友好。《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掌邦计几十年,恣下吏爲姦,怙恩固宠,莫敢发者。”王仁贍因攻克成都時妄縱不法,諸將同時召還。乾德五年(967年)正月二十三日,議定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贍三人罪行。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春怏怏而卒。 子王昭雍,为崇仪副使。.

新!!: 宋史和王仁赡 · 查看更多 »

王延德

王延德(),北宋大名府人。 宋太宗时王延德为供奉官,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出使高昌回鹘,雍熙二年(985年)同回鹘各族使者回宋朝。著有《西州程记》,叙述途中的见闻和高昌的风土人情。历任枢密都承旨、度支使,出知青州,因事降职,因病去世。.

新!!: 宋史和王延德 · 查看更多 »

王仔昔

王仔昔,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北宋末道士。 王仔昔开始学儒,自己说遇到许逊(即许真君),得“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有道术,出游嵩山,能预言人未来之事。政和年间,王老志死后,王仔昔来到开封府,得徽宗召见,政和五年(1115年)十月,赐号嵩山道士王仔昔为“冲隐处士”。他写神符为宫妃治疗目疾有效,进封“通妙先生”,居上清宝箓宫。建议九鼎神器不可藏于外,遂在宫内天章阁贮放。徽宗常待以客礼。因此他对大宦官也像童仆一样轻慢,又想让众道士以己为宗。因居傲不逊,为道士林灵素所忌,林灵素得到徽宗宠信后,便与宦官冯浩勾结,共同陷害王仔昔。王仔昔被囚在东太一宫,以言语不逊下狱,下开封府狱而死。临死以前,写下“上蔡遇冤人”给徒弟们看,后来冯浩被流放到南方,到上蔡被诛杀。.

新!!: 宋史和王仔昔 · 查看更多 »

王介

王介(),字守之,應天府句容縣人,南京留守前衛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王介 · 查看更多 »

王彦超

王彦超(914年 - 986年),字德升,大名府臨清縣(今河北臨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將領。歷任許多藩鎮節度使,封邠國公。贈尚書令。.

新!!: 宋史和王彦超 · 查看更多 »

王彦昇

#重定向 王彥昇.

新!!: 宋史和王彦昇 · 查看更多 »

王彬

王彬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彬 · 查看更多 »

王侁

王侁,字秘權,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官员。.

新!!: 宋史和王侁 · 查看更多 »

王德 (宋朝)

王德(),字子华,宋朝通远军熟羊砦(今甘肃省渭源县东南)人。 王德以武勇应募,因功补进武校尉。建炎元年(1127年)率军勤王,隶属于刘光世部。建炎三年(1129年)任前军统领。当时叛将张昱、张彦围困和州,王德率军前去应援,叛军溃败,张昱被斩,兵骑被俘万余。后来平定苗傅、刘正彦时,因为擅杀韩世忠属将陈彦章,而被编管郴州。建炎四年(1130年),刘光世镇守京口,以王德为都统制。金国大军再次南侵南宋,刘光世想退守丹阳,王德请死守长江。后渡江收复真州、扬州等地。金军破滁州,王德收复,追金军至桑根(今安徽省全椒县西北),生擒女真万户庐孛,千户十余人。次年,为环庆副总管。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罢宣抚,宋高宗诏王德护理其兵马,八年(1138年)王德隶属张俊。十年(1140年)解围颍昌府,攻取宿州、亳州,他建议乘胜追击,收复东京开封府。张俊不同意,于是班师。王德因功拜兴宁军承宣使、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封陇西郡侯。十一年(1141年),金军从合肥入侵,王德率军从采石矶渡江,趁夜克和州,追金兵到柘皋,兀术以铁骑十万夹道列阵,王德一马当先,金军大溃。四月,以柘皋之捷授清远军节度使。十二年(1142年)正月,为建康府驻御前诸军都统制。十五年(1145年)十二月,为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十九年(1149年)为福建路马步军副都总管。二十二年(1152年)为荆湖北路马步军副都总管。二十五年(1155年)卒于荆南府官舍,赠检校少保、少傅,諡號威定,葬于建康府上元钟山,今在南京市燕子矶新合村清镜寺前(王德墓)。.

新!!: 宋史和王德 (宋朝) · 查看更多 »

王德謙

王德谦,南宋宦官。 王德谦开始为嘉王府都监,备受亲幸。太上皇宋孝宗病重,宋光宗称病,久不朝重华宫。孝宗病故,嘉王赵扩即位为宋宁宗,王德谦官至累迁昭庆军承宣使、内侍省押班,赐给宅第。王德谦骄恣犯法,吃穿比拟皇帝,出入有时以导驾灯笼自奉。为人求官,赃物以数万以计。朝官都依附他,中书舍人吴宗旦和他互相利用。韩侂胄和他争权,他多次以巧计胜出。韩侂胄联合侍御史排挤他,宋宁宗下诏送他到广德军居住。临安府尹弹劾他贪赃僭越,皇帝降他为团练使,移居抚州。台谏以他奸诡,定他不赦之罪,于是被废斥在抚州死去。.

新!!: 宋史和王德謙 · 查看更多 »

王忠植

王忠植(),南宋初年抗金义军领袖。字义节。河东路步佛山人。 绍兴九年攻克石州(今山西省离石)等十一州,授武功大夫(武階,第二十階,正七品)、華州觀察使(遙郡觀察使)、統製河東忠義軍馬,遂知代州事。尋落階官,為建寧軍承宣使(武階官,正任官第二階,正四品)、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禁軍軍職,從五品)、河東經略安撫使(差遣)。明年,金兵围庆阳急,守將宋萬年依城據守,會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將檄忠植以所部赴陝西會合。途经延安府,被叛徒赵惟清执送金將撒離曷,使甲士引詣慶陽城下,諭使降,忠植大呼:“我河東步佛山忠義人也,為金人所執,使來招降。願將士勿負朝廷,堅守城壁,忠植即死城下”。遂遇害,胡世將上奏其事于朝廷,贈奉國軍節度使(武階,第一階,贈官,從二品)、開府儀同三司(文階,第一階,贈官,從一品),授其家十人為官。.

新!!: 宋史和王忠植 · 查看更多 »

王忠民

王忠民(),陕西蒲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西北大学教师、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校长、校长;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中共安康市委书记等职。2003年12月调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股权部主任,2004年10月升任副理事长。.

新!!: 宋史和王忠民 · 查看更多 »

王信

王信可以指:.

新!!: 宋史和王信 · 查看更多 »

王化基

王化基,字永图,北宋真定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历任通判常州,岚州知州。赵普说他年轻快速提拔,无益于治,于是改任淮南节度使判官。王化基说,不幸丞相嫉妒后进,男儿逢明主,岂能屈于幕府。于是上书向宋太宗自荐,自称真定男子,仰慕范滂有天下之志,事论能切中时弊。宋太宗看到后说:“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于是任用为著作郎,迁右拾遗、三司判官、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书称治天下就像种树,根本固枝叶不足忧,朝廷治而边区安。他推荐的王嗣宗等人都很称职。王化基献《澄清略》,建议恢复尚书省,慎公举,惩贪官,省冗官,择远官。上书被宋太宗称道。淳化年间,拜御史中丞。转任工部侍郎。至道三年(997年),任参知政事。咸平四年(1001年)以工部尚书罢知扬州。他和僚属同坐礼部尚书。死后赠右仆射,谥号惠献。其子王举正、王举元。.

新!!: 宋史和王化基 · 查看更多 »

王嗣宗

王嗣宗(),字希阮,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喜寫文章,书札尤甚,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父王夢證,曾官成州軍事判官。生於後晉出帝天福九年(944年),少年好學,刻苦自勵。開寶八年(975年)乙亥科狀元。曾在殿前與趙昌言爭搶狀元的頭銜,太祖命二人當場角力,谁赢谁中状元。王嗣宗获胜,奔跑到太祖面前,跪地高声奏道:“臣勝之”,遂中狀元,時人稱之“角力状元”,恥於士林,有平民見到他不拜,說:“君以手搏狀元耳,何足道也!”。 太平兴国六年任汀州知州。历事三朝政绩卓著,官至樞密副使、檢校太尉、西京洛陽知府。北宋帽妖案後處理不當被貶官,卒於宋真宗天禧五年(1025年),年七十八歲。.

新!!: 宋史和王嗣宗 · 查看更多 »

王全斌

王全斌(),--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五代至北宋初将领,出身將門,膽識過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在北宋平定後蜀的戰役中,擔任主要將領。.

新!!: 宋史和王全斌 · 查看更多 »

王光祖

王光祖可以指:.

新!!: 宋史和王光祖 · 查看更多 »

王克明

王克明(),中国材料物理学家。山东大学教授。.

新!!: 宋史和王克明 · 查看更多 »

王回

王回(),字景深。福建仙游人,宋朝进士。 王回曾任松滋县令、宗正寺簿。元符年间(1098~1100年),以荐为睦亲宅讲书。因邹浩得罪,下诏狱,除名停废。宋徽宗即位后,复职,任监察御史。数日卒。 Category:仙游人 Category:王姓 Category:宋朝进士.

新!!: 宋史和王回 · 查看更多 »

王倫 (南宋)

王倫(),字正道,宋朝大名府莘县人。 建炎元年(1127年),王倫以朝奉郎假刑部侍郎出使金国。被扣至绍兴二年(1132年)放回南宋。1137年第二次出使金国,会见完颜昌,1138年与金国使臣在临安约定和议。1139年,王倫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出使金国,被兀术扣留,1144年,金熙宗以王伦为平州路转运使,王伦已受命,后来辞逊,金熙宗说:“此反复之人也。”遂在上京被杀,年六十一岁。.

新!!: 宋史和王倫 (南宋) · 查看更多 »

王皇后 (宋太祖)

#重定向 孝明王皇后.

新!!: 宋史和王皇后 (宋太祖) · 查看更多 »

王珠

王珠,字仲渊,南宋吉州龙泉(今江西省遂川县)人。 王珠以孝顺恭谨知名。建炎年间,为父亲居丧,传说灵芝几次本生墓侧,倒植竹以为杙,再生柯叶。绍兴年间,他为母亲居丧,传说又有双竹灵芝的祥瑞在母亲墓旁。.

新!!: 宋史和王珠 · 查看更多 »

王珪

王珪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珪 · 查看更多 »

王祐

王祐可以指:.

新!!: 宋史和王祐 · 查看更多 »

王祖道

王祖道(),字若愚。福建福州人。治平年间进士。 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任秘书少监,加直龙图阁,知桂州。官至刑部尚书。 Category:福州琅岐人 Category:王姓 Category:宋朝进士.

新!!: 宋史和王祖道 · 查看更多 »

王禹偁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鉅野(今山东菏澤市鉅野縣)人,北宋文学家。.

新!!: 宋史和王禹偁 · 查看更多 »

王素

王素(),益州(州治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是蜀漢至西晉初期將領。本為蜀漢南中都督霍弋帳下牙門將,蜀亡後隨霍弋降魏,晉代魏後又归屬於晉朝。吳交阯郡吏呂興起事反抗吳國統治,引發「交阯之亂」,王素受霍弋派遣與爨谷、馬融、楊稷、毛炅、董元等人率軍前往交阯支援叛吳的呂興,安撫了交阯等三郡。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吳國派劉俊等引兵來討伐,王素隨時任交阯太守的楊稷數次擊敗吳軍。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吳將虞汜、陶璜等再次率大軍前來,王素隨楊稷等人在分水大敗陶璜軍,殺死其兩員將領。但不久後形勢逆轉,九真太守董元所部先後被陶璜、虞汜所敗,之後於四月病死,王素受楊稷之命接任九真太守之職。七月,交阯被吳將陶璜所破,楊稷等人被擒。王素與董元的牙門將王承等人試圖逃回南中,途中被陶璜部將衛濮所俘。.

新!!: 宋史和王素 · 查看更多 »

王綸 (紹興進士)

王綸(,字德言,諡章敏,建康人,宋朝官員、進士出身。 王綸於紹興五年(1135年)登進士,授平江府崑山縣主簿,歷鎮江府、婺州、臨安府教授,代理國子正。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為監察御史,與秦檜政見不合。秦檜死後,召為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說書,同時兼理禮部侍郎。二十八年(1158年),同知樞密院事。次年六月,王綸被派往金國當稱謝使,九月回京,報告與金國關係告好,但其實金人已密謀犯境。三十一年(1161年)八月逝世。贈左光祿大夫,諡章敏。.

新!!: 宋史和王綸 (紹興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继英

王继英(),河南济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1993年,接替曲振侔,担任北海舰队司令员。1996年,由张定发接任。1993年,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新!!: 宋史和王继英 · 查看更多 »

王翊

王翊可能是:.

新!!: 宋史和王翊 · 查看更多 »

王爚

王爚(),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绍兴府新昌縣长潭(今浙江省新昌縣)人,南宋大臣。 嘉定十三年(1220年),王爚中进士。历任常熟知县、泰州通判、滁州知州、瑞州籍田令等地方历官。宝祐年间,王爚兼国史编修。景定二年(1261年),王爚官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王爚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咸淳十年(1274年)王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王爚为人清修刚劲。贾似道被宋度宗尊为“师臣”,回天台葬母,路过新昌,王爚不见。贾似道督师溃败,王爚说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对太后谢道清上奏:“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于是被贬徙外地,终于在漳州木绵庵为郑虎臣所杀。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军队南下,王爚奏请朝廷派他宣抚招讨大使招募忠义。后任平章军国重事,他命张世杰等四路抵御元军南下,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军事部署。张世杰兵败后,王爚又和陈宜中不和,请求朝廷免职,谢太后罢其平章军国重事。王爚归乡不逾年而卒,曾经担任上蔡书院长,著有《言子》,葬在上虞葛仙乡。.

新!!: 宋史和王爚 · 查看更多 »

王無咎

王無咎,字藉茅,河南孟津人。清初政治人物。 王無咎於順治三年(1646年)中式丙戌科二甲第十七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弘文院編修,官至太常寺卿。.

新!!: 宋史和王無咎 · 查看更多 »

王韶 (宋朝)

王韶(1030年—1081年),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北宋名将。足智多謀,富於韜略。初任新安主簿,後為建昌軍司理參軍。 熙宁元年(1068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和东北部一带)等地,招撫沿邊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為宋神宗所納,被命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後率军击溃羌人和西夏的军队,置熙州(今甘肃临洮),收复河、洮、岷、宕、亹五州,对西夏形成包围的之势。 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收復今臨洮與臨夏,升镇洮军为熙州,設熙河路。王韶为龙图阁待制、熙河路馬步軍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熙宁六年(1073年)、夏天率兵攻占武胜城(今甘肃临洮),乘胜追擊,进攻河州(今甘肃东乡西南),直捣定羌城 (今甘肃广河)。熙寧七年,收回被吐蕃侵略的二十萬平方公里故土,以功迁礼部司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史稱:「宋幾振矣!」。曾一度当上樞密副使等中央大官,以奇計、奇捷、奇賞著稱,京師好事者稱之「三奇副使」。七年,進禮部侍郎、觀文殿學士,授其子廓大理寺评事,赐进士出身;次子厚授大理寺评事。 王安石下台後,王韶罷樞密副使,以户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洪州(江西南昌)。又落職知鄂州(湖北武昌)。元丰二年(1079年)知洪州,晉封太原郡開國侯。元豐改制以階易官,換正議大夫。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二十四日,發病生疽,洞見五臟而死。享年五十二岁,贈金紫光祿大夫,谥号襄敏,錄其子六人為官,賜三女冠帔,封長女為瑞昌縣君。绍圣三年,立廟于熙河,赐额“忠烈”。有十子,以王厚、王寀最為知名。.

新!!: 宋史和王韶 (宋朝) · 查看更多 »

王遂

王遂可以指:.

新!!: 宋史和王遂 · 查看更多 »

王荣

王荣可以指:.

新!!: 宋史和王荣 · 查看更多 »

王襄

王襄(),字綸閣,天津人,祖籍浙江绍兴。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1910年在北京農工商部高等實業學堂礦科畢業,任職於天津、福建各省鹽務稽核所,與書法家孟廣慧友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濰縣古董商范壽軒來王襄家,提到河南湯陰(實是安陽)發現刻有文字的甲骨,孟定生認為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范壽軒前往收購。翌年(1899年)秋,范壽軒買了一批甲骨帶到天津,王襄和孟廣慧各自收購了一些。其餘的甲骨,范壽軒帶到北京,又賣給王懿榮。接著王襄陸續在北京、天津購買到四、五千片甲骨。1953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著有《簠室殷契類纂》,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釋字873個,1929年增訂再版,釋字957個。另有《簠室殷契徵文》(1925年)、《古文流變臆說》(1964年)。.

新!!: 宋史和王襄 · 查看更多 »

王覿

王覿(1036年-1103年),字明叟。泰州如皋人。 嘉祜四年(1059年)進士。皇佑三年與堂兄王觀拜胡瑗為師。熙宁初年任润州(今镇江)推官,後任蘇州(兩浙路)縣令,有惠政。官刑、户二部侍郎,御史中丞。知四川成都時,主持浚治“王公渠”。安置臨江軍,鬱憤而歿。《宋史》称其:“清修简淡,人莫见其嘉愠,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有《内制》、《奏议》各30卷、《王龍圖文集》50卷。 W.

新!!: 宋史和王覿 · 查看更多 »

王貽永

王贻永()字季长。北宋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 王溥之孙。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生。個性寡言,通晓书法,不好声技。他的舅舅魏咸信說:“后当类我。”咸平年間,娶宋太宗之女鄭國公主,授駙馬都尉,随真宗去泰山封禅,任高州刺史,知單州、徐州。真宗戒之曰:“和衆静治,卿所當先也。”仁宗即位,历知澶、定等州。在郓州(今山东东平)时,州內苦於水患,王贻永筑东西道三十余里,有政聲。改为定州知州。庆历五年(1045年)升任枢密使。次年(1046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元年(1049年)兼任侍中。晚年多次以疾求罷,遂以王德用为枢密使。仁宗亲临驸马府第,亲自为王贻永端药。嘉祐元年(1056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号康靖。.

新!!: 宋史和王貽永 · 查看更多 »

王質

王質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質 · 查看更多 »

王賓

王賓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賓 · 查看更多 »

王贊

王贊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贊 · 查看更多 »

王黼

王黼(),字將明,北宋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末期政治人物,風姿俊美,善於逢迎,被稱為六賊之一。原名王甫,後因與東漢宦官王甫同名,而被賜名黼。.

新!!: 宋史和王黼 · 查看更多 »

王能

王能可以指:.

新!!: 宋史和王能 · 查看更多 »

王阮

王阮(1140年-1208年),字南卿,一名元隆,號義豐,江州德安(今江西九江德安縣)人,南宋文學家。 曾祖父王韶、祖父王厚皆北宋名將。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任都昌主簿。淳熙六年(1179年),知新昌縣。韓侂胄當政時,對他極力攏絡,不附,歸隠廬山。王阮本人是主戰派,對張浚十分推崇。嘉定元年卒。其作品《義豐文集》一卷,淳祐三年王旦刻《義豐文集》,清初收入《四庫全書》。.

新!!: 宋史和王阮 · 查看更多 »

王著

历史上有三个名为王著的人:.

新!!: 宋史和王著 · 查看更多 »

王自中

王自中字道甫,平阳人。 先世為躲亂世,迁至温州平阳蒲门(今苍南县蒲城乡)。绍兴四年(1134年)出生。“少负奇气,自立崖岸”,十八歲至金华,淳熙五年(1178年)登进士乙科。歷官怀宁(今安徽潜县)主簿、分水(今浙江桐庐北)縣令。受到王蔺的推荐。後知光化军(今湖北丹江口)知守等职。學者稱厚軒先生。.

新!!: 宋史和王自中 · 查看更多 »

王老志

王老志,濮州临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人,北宋末道士。 他以事亲孝顺。初为转运小吏,不受赂贿。后来遇到异人,自称为钟离权,授予内丹要诀,遂以道术闻名。他服丹药而发狂,弃妻儿,在田间筑草庐,自称能预言人之祸福。宋徽宗力崇道教,抬高道士地位。政和三年(1113年),受召至京师开封府,住在蔡京宅。他曾上缄书一封,徽宗开启一看,原来是过去徽宗与妃子们的燕好之语。徽宗稍信其神,徽宗封为“洞微先生”。当时朝士纷纷踏来求书将来祸福,门庭若市。宋徽宗车驾游幸,王老志穿著羽衣导驾。又献乾坤鉴法,预言徽宗将来有难,可坐鉴下祈禳消变。后有靖康之变,有人说他知机。后来他说遇到师父钟离权,责备他擅处富贵。于是政和四年(1114年),请归回乡,至濮州而逝,诏赐金安葬,赠正议大夫。.

新!!: 宋史和王老志 · 查看更多 »

王陶

王陶,字乐道,京兆万年人。 嘉祐六年(1061年)王俊民榜进士,嘉祐八年(1063年),为宋神宗赵顼淮阳王、颖王二府翊善。官太子中允。嘉祐四年(1059年)秋七月丙申,任监察御史里行。宋神宗即位,进枢密直学士,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後因弹劾韩琦“不押文德殿常朝班为跋扈”,知陈州,改许州。王陶之妻为李晋卿女兒。晚年徙河南府。後知汝州,病卒於道中。.

新!!: 宋史和王陶 · 查看更多 »

王抃

王抃(),字怿民,一字鹤尹,别号巢松。清代太仓人。 王时敏之子,王撰之弟。早年師從陳瑚。吴梅村甚賞識王抃。工於詩,“清新隽雅”,善乐府体。为娄东十子之一。王抃的剧作为当时“词家所推重”,自幼喜爱昆曲,能寫劇本,康熙十四年(1667),作《筹边楼》传奇,叙演唐代李德裕故事,“所著乐府,不让元人。”今有《筹边楼》和《浩气吟》见于《曲录》。另有《王巢松年谱》。.

新!!: 宋史和王抃 · 查看更多 »

王柟

王柟,字汝良,大名人。南宋外交官,促成嘉定和议。.

新!!: 宋史和王柟 · 查看更多 »

王柏

王柏(),字会之,婺州金举人。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從何基學習。景定五年(1264年),王柏任麗澤書院講席。卒于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谥文宪。著有《诗疑》、《书疑》等,已佚。明朝時由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

新!!: 宋史和王柏 · 查看更多 »

王恩

王恩可以是:.

新!!: 宋史和王恩 · 查看更多 »

王杲

王杲(),富察氏,系出建州女真。明嘉靖年间起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曾祖父(一說外祖父)。另有一说王杲和努尔哈赤无血缘关系。.

新!!: 宋史和王杲 · 查看更多 »

王樵

王樵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樵 · 查看更多 »

王次翁

王次翁(1079—1149年),字慶曾,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號兩河先生。南宋大臣,罢居明州鄞县。 崇寧時期進士,任湖南參謀官。不久致仕,後來受到秦檜提拔,拜御史中丞、參知政事,迎接韋太后回國時獲罪,罷居四明。與蔣璿、顧文、汪思溫、高閌、吳秉信、徐彥老、陳先成立「八老會」。有子王伯庠。 W W W W Category:王姓.

新!!: 宋史和王次翁 · 查看更多 »

王欽若

王欽若()是中國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字定國,諡文穆,臨江軍新喻(今江西省新餘縣東門王家)人。王欽若是真宗時期的宰相,屬於當時主和派的勢力,主張把國都南遷,與當時主戰的寇準對立。另一方面,他亦因為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新!!: 宋史和王欽若 · 查看更多 »

王沿

王沿,字聖源,大名館陶人。 生卒年均不詳,少年時好讀《春秋》。進士出身,試秘書省校書郎。歷官彭城、新昌縣令,後改相州觀察推官。張知白很器重他,擢拔為著作佐郎,直昭文館,涇州觀察使。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入寇,副都總管葛懷敏戰死,李元昊趁勝進攻渭州,王沿令州民登城,大舉旗幟以虛張聲勢,敵遂引去。歷官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知虢州。官至天章閣待制。晚年謫河中府,卒於任上。有文集二十卷,《唐志》二十一卷。.

新!!: 宋史和王沿 · 查看更多 »

王洙

王洙可指:.

新!!: 宋史和王洙 · 查看更多 »

王淮

王淮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淮 · 查看更多 »

王淵

#重定向 王渊.

新!!: 宋史和王淵 · 查看更多 »

王溥 (宋朝)

王溥(),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歷任後周太祖、世宗、恭帝、北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

新!!: 宋史和王溥 (宋朝) · 查看更多 »

王惟俭

王惟儉,一作維儉,字損仲,河南祥符(今屬開封市)人。生卒年均不詳,明朝萬曆年間政治人物。.

新!!: 宋史和王惟俭 · 查看更多 »

王明 (宋朝)

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宋朝軍事人物。曾參與討平南汉末代皇帝劉鋹。.

新!!: 宋史和王明 (宋朝) · 查看更多 »

王昭素

王昭素,中国宋朝酸棗(今河南延津)人。 王昭素少年时篤學,“博學通《九經》,尤長于《易》,作《易論》二十三篇,學者稱之。”,其為人敦厚,上街採買時,從不討價還價。七十多歲時宋太祖召見他,任為國子博士,後以國子博士致仕。.

新!!: 宋史和王昭素 · 查看更多 »

王显

王显可以指:.

新!!: 宋史和王显 · 查看更多 »

王旦

王旦(),因生于凌晨,取名旦,字子明。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稍偏,喉部突起,有异人相。大名府莘县人。宋代政治人物。.

新!!: 宋史和王旦 · 查看更多 »

王應麟

王應麟(),字伯厚,號深寧,慶元府鄞縣县城(今属宁波市海曙区)人,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以及文字學家。.

新!!: 宋史和王應麟 · 查看更多 »

王拱辰

王拱辰(),原名拱壽,字君貺,開封咸平(今河南通許)人。 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自幼家境貧寒,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八歲舉進士一甲一名狀元,深得仁宗赏识,賜名拱辰,通判怀州、入集贤院,历监铁判官,庆历元年(1041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仁宗皇祐初(1049年)出知郑州。皇祐四年(1052年)为学士承旨兼侍读。嘉祐元年(1056年)再次拜三司使,出使契丹,辽主知拱辰是少年狀元,设宴垂钓,每得鱼,必亲自向拱辰敬酒。後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知大名府。官御史中丞,颇强直,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拱辰上奏滕子京「盜用公使錢止削一官,所坐太輕」。熙宁四年(1071年)判河阳。累武汝军节度使,徙彰德军节度使。王拱辰居洛阳,宅第豪奢,有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病卒于彰德军节度使任上。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

新!!: 宋史和王拱辰 · 查看更多 »

王曾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籍貫晋江池店镇。.

新!!: 宋史和王曾 · 查看更多 »

王曙

王曙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曙 · 查看更多 »

王怀隐

王怀隐(),又名怀德,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人。初为道士,善医学。太平兴国初,奉诏归俗,官尚药奉御,三迁至翰林医官使,奉诏编类《太平圣惠方》。编后数年卒。 Category:中国各朝代医生 Category:商丘人 Category:五代十国人物.

新!!: 宋史和王怀隐 · 查看更多 »

王晏

王晏(),徐州滕(今山东滕州人)人。五代时大将。 少年时常劫富濟貧。后唐同光年间,入禁军,升任奉國都頭。奉命驻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契丹大军灭后晋,抵汴(今河南开封),派刘愿攻破陕州,沿途烧杀抢掠。王晏與指揮使趙暉、都頭侯章打算殺刘愿。王晏會同幾個勇士,於夜晚翻過牙城城牆,入帥府,二月十四日,凌晨,杀死刘愿,砍下劉愿的人頭,懸掛總部轅門,举城投降刘知远。王晏被封为绛州防御使,不久晋升建雄军节度使,加平章事。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投靠周太祖郭威,任侍中。任凤翔节度使。官至太子太师。北宋建隆年间,征讨李筠。任安远军节度使。乾德元年(963年),封韩国公,拜太子太師致仕。三年(965年),冬,卒於洛阳家中。.

新!!: 宋史和王晏 · 查看更多 »

王景 (宋)

王景(),五代掖县人。 后梁时代属于王檀部下,后唐时任奉圣都虞候。后晋时为侍卫马军左厢都校。开运二年(945年)在戚城击退契丹军。转任横海军节度使。后汉时加同平章事。契丹饥荒,五千多人到沧州求食,他分田收容。后周历任护国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周世宗时任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后蜀军,改镇秦州,宋朝建立,再任凤翔节度使。.

新!!: 宋史和王景 (宋) · 查看更多 »

王晋卿

王晉卿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王晋卿 · 查看更多 »

种世衡

种世衡(),字仲平,工部侍郎种放之侄子,父种昭衍,因为叔父种放恩蔭而補任將作監主簿入仕。為北宋一朝种家将的开山人。著名军事家、书画家。为时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一手提拔。招抚羌人,康定元年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筑青涧城,迁内殿崇班(阶官,三班使臣,大使臣,正八品),知城事(差遣)。以固延州之势,抚城安羌民,“在邊數年,積穀通貨,所至不煩縣官益兵增饋。善撫養士卒,病者遣一子專視其食飲湯劑,以故得人死力。”。慶曆三年,迁洛苑副使(阶官,诸司副使,西班,从七品),调知环州事,到任后,即巡境抚慰羌民相继来归,同年西夏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率军出援有功,晋升为东染院使(阶官,诸司正使,西班,正七品)、环庆路兵马钤辖。慶曆五年正月七日(1月27日)卒,赠成州团练使(阶官,正任团练使,从五品)。 曾巧施离间计,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

新!!: 宋史和种世衡 · 查看更多 »

种放

种放(),北宋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市)人, 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字名逸,自号云溪醉侯。 七歲能寫文章,精於易學。不应科举,隱居終南山,讲学授徒。起居舍人宋維翰曾向朝廷推薦他。真宗朝由翰林學士宋湜與钱若水、王禹僻薦入朝廷,赐官左司谏、直昭文馆,授右谏议大夫。后屡隐屡仕,官至工部侍郎。他以所得禄赐,广置良田,倚仗势力强买,门人和亲属也多行不法之事。晚年移居嵩山,但仍常到终南山按视田亩。卒於大中祥符八年,归葬终南山,赠工部尚书。着有《退士传》。 种放终身未娶,没有子嗣,死时六十一岁。.

新!!: 宋史和种放 · 查看更多 »

秦翰

翰(),北宋初期宦官,字仲文,真定府获鹿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 13岁作为黄门,和契丹作战以善战著称。为瀛洲驻泊,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排阵都监。追斩契丹人数万,为川峡诏安巡检使,镇压王均。回朝为内园使。出为镇州、定州、高阳关前阵钤辖,击败契丹军二万,俘虏大将十五人。深击康奴族,袭杀章埋军主。澶渊之战,他负责管勾大阵。契丹请和,他留守澶州。回京,加宫苑使、入内都知。从宋真宗祀汾阴、亳州,在内庭暴卒,年六十四岁。前后战斗,身受四十九伤。得众心。.

新!!: 宋史和秦翰 · 查看更多 »

秦观

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新!!: 宋史和秦观 · 查看更多 »

秦桧

檜(),字會之,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江宁)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补密州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靖康之禍後隨同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回到南宋。此後出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獨攬相權十九年。因其力主对金议和,并促使宋高宗杀害抗金将领岳飞等,被民间广泛视为汉奸、卖国贼,元編《宋史》列入奸臣。.

新!!: 宋史和秦桧 · 查看更多 »

程大昌

程大昌,字泰之,南宋學者,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今洪裡鄉)人。 十歲能寫文章,紹興二十一年赵逵榜進士,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除太平州教授。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召為大學正。紹興三十年(1160年)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淳熙二年(1175年)召为秘书少监。淳熙三年(1176年)权刑部侍郎,升侍讲兼国子祭酒,兼给事中。權吏部尚書。 淳熙七年(1180年)知泉州,有惠政,“江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战死,闽部大震。大昌趣统制裴师武讨之,贼遂遁去。”。迁知建宁府,光宗嗣位,徙知明州。绍熙五年(1194年),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庆元元年(1195年)卒,諡文簡。 程大昌繪有《禹贡论山川地理图》,並大量引用《水经注》的记载,對郦道元亦有所批評。現代郦学家陈桥驿将程大昌列为宋代的两大郦学家之一。道光《晋江县志》稱:“大昌博学善考究,著述传于当时。”归有光則批评他“山川、土地非身所履,终无以得其真”。著有《易原》、《禹貢論》、《詩論》、《雍錄》、《北邊備對》、《演繁露》、《考古篇》、《易老通言》。《程文简集》20卷,已佚。 另著有《樗蒲经略》,敘述樗蒲玩法。.

新!!: 宋史和程大昌 · 查看更多 »

程德玄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今荥阳市东)人。 精通医术。赵光义還是晉王时,署押衙,程德玄是赵光义的心腹。太祖去世當晚,德玄夜宿信陵坊,四鼓时分,有人唤我出来,說是晉王召見。不久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宫。王继恩徑行跑去召晋王,見程德玄正坐在开封府內。程德玄後與赵光义、王继恩三人冒着風雪赶往宫中,不久王继恩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宋太宗即位,拜翰林使,不久擔任刺史,深得宠信。淳化三年(992)改怀州团练使,知邯州。景德初卒。有子程继宗。.

新!!: 宋史和程德玄 · 查看更多 »

程珌

程珌(),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今属安徽)人。 先世居洺州。隆兴二年出生。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榜進士,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嘉定十三年(1220年),除秘书丞,隔年为著作佐郎、军器少监。历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浩、宝文阁学士。出京任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封新安郡侯。宝庆元年(1225年)除试礼部尚书。紹定元年(1228),出知建寧府,不久任福建路招捕使節制軍馬。紹定三年,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淳祐二年(124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不久卒。有《洺水集》六十卷,多散佚,程元昞集為二十六卷。 程珌文宗欧、苏两家,詞宗苏、辛两家,惜怀古味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洺水集》稱程珌“诗词皆不甚擅长”。.

新!!: 宋史和程珌 · 查看更多 »

程羽

程羽,南城人,是一名明朝政治人物。 程羽曾于景泰年间(1450~1456年)接替邹良任延平府知府一职,景泰年间由饶桓接任。.

新!!: 宋史和程羽 · 查看更多 »

程瑀

程瑀,字伯㝢,饒州浮梁人。 他的姑姑臧氏撫養程瑀長大,臧氏死後,始復原本姓。太學考試第一名畢業,累官校書郎。官至兵部侍郎。曾與禮部侍郎秦檜共赴河東。.

新!!: 宋史和程瑀 · 查看更多 »

程顥

程顥(),字伯淳,号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北宋洛城伊川人,程顥與其弟程頤,皆理學大師,世稱“二程”。早年與程頤共師周敦頤。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後追封“豫国公”,配祀孔廟。.

新!!: 宋史和程顥 · 查看更多 »

程颐

程頤(),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今河南省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稱「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後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廟。.

新!!: 宋史和程颐 · 查看更多 »

程迥

程迥,字可久,應天府寧陵人。生卒年均不詳。 原籍沙隨(今河南寧陵縣北),靖康之變後遷至紹興餘姚。自幼孤貧飄泊,二十餘歲才開始讀書。隆兴元年(1163年)第进士。历知宰泰兴、德兴、进贤、上饶诸县,有政聲。官至朝奉郎。患疝症。 程迥受學於喻樗,曾針對對《周易》的「揲蓍法」、「佔解法」進行分析。朱熹称誉:“博闻至行,追配古人,释经订史,开悟后学,当世之务又所通该,非独章句之儒而已。”吴澄评曰:“沙随先生经学精深,朱子多取其说。於朱为丈人行,故朱子以师礼事之。”著有《古易考》、《古易章句》、《古占法》、《易传外编》、《论语传》、《孟子章句》、《四声韵》、《淳熙杂志》、《南齐小集》、《古韻通式》等。《周易章句外编》和《周易古占法》,收录于《四库全书》。.

新!!: 宋史和程迥 · 查看更多 »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學的一派,又稱性理學,有時會被简称為理学,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祂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如果無法收斂私欲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於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欲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欲,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新!!: 宋史和程朱理学 · 查看更多 »

程昉

程昉,北宋宦官。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程昉以小黄门累迁西京左藏库副使。熙宁初年,为河北屯田都监。王安石熙宁变法,欲兴水利,于是重用他。黄河决口在枣疆,分为两股导之向东,河决商胡北流,与御河合为一及二股东流,使御河水浅见底。程昉疏导之,以功迁宫苑副使。漳河又塞,程昉作浮梁来疏浚。于是以功在洺州兼外都水丞。奉诏兴修水利,疏塘水溉深州田,又导葫芦河,建桥于真定中渡,导沙河入御河,皆奏其效。官至达州团练使,制置河北河防水利。在宋神宗支持下,工程于熙宁五年(1072年)结束,遂使这些壅塞的河道得到大规模的修浚。后来御史盛陶弹劾程昉专横,骄暴自肆,王安石也发觉程昉挟自己的权势怠慢韩琦,上奏其事,与之疏远。程昉忧郁而死。赠耀州观察使。.

新!!: 宋史和程昉 · 查看更多 »

穆修

修(),字伯長,北宋鄆州汶阳(今汶上)人。 生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出身於官宦世家,幼時好學,不事章句,性格剛烈,不易與人相處。曾師事陳摶,學得《太極圖》,傳周敦頤,又長於《春秋》之學。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進士。 邵雍之子邵伯溫《聞見前錄》說:“本朝古文,柳開仲塗、穆修伯長首為之倡。”又說:“先君受易於青社李之才,字挺之。為人倜儻不群,師事汶陽穆修。”卒於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存世文章:《亳州魏武帝帐庙记》、《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等。.

新!!: 宋史和穆修 · 查看更多 »

章學誠

學誠(),清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新!!: 宋史和章學誠 · 查看更多 »

章得象

得象(),字希言,建州浦城人,北宋大臣。.

新!!: 宋史和章得象 · 查看更多 »

章穎

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章穎 · 查看更多 »

章穆皇后

章穆皇后(975年-1007年),郭氏,宋真宗赵恒第二任妻子,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淳化四年,真宗为襄王,宋太宗为之赐婚。十七岁的郭氏入襄王府,封为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为秦国夫人。真宗于至道三年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妃为皇后。景德四年,郭皇后随从真宗巡幸西京,回宫后病崩,享年三十二岁。 郭皇后谦约惠下,性恶奢靡。郭家人入宫拜见的时候,如果服饰华侈,郭皇后必加戒勖。及郭皇后崩丧,真宗深为嗟悼惋惜。礼官奏皇帝七日释服,真宗特诏增至十三日。太常上谥曰莊穆皇后。灵驾发引,命翰林学士杨亿撰哀册。葬永熙陵之西北,神主享于别庙。郭皇后弟崇仪副使郭崇仁封为壮宅使、康州刺史,侄子郭承庆、郭承寿皆迁官。大中祥符中,加封郭皇后母高唐郡太夫人梁氏为莱国太夫人。宋仁宗即位,升祔真宗庙室,改谥章穆皇后。 郭皇后生三子,皇子赵祐九岁夭折,追封悼献太子。 Category:北宋皇后 Category:975年出生 Category:1007年逝世.

新!!: 宋史和章穆皇后 · 查看更多 »

章衡

章衡(),字子平,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人,章惇的侄子。 生於宋仁宗天聖三年,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科狀元,任湖州通判、召試直集賢院,改鹽鐵判官,後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穎州。熙寧初年(1068年),回京任太常寺。著作有《編年通載》。宋哲宗元符二年卒。 Category:北宋官员 Category:嘉祐二年丁酉科進士 H Category:浦城人.

新!!: 宋史和章衡 · 查看更多 »

章鑑

鑑,字公秉,隆興府分寧縣(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南宋大臣。 章鑑以別院省試及第,官至中書舍人,崇政殿說書,進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遷同知樞密院事。咸淳十年(1274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次年二月,元朝大軍逼近臨安(今杭州市),他托故逃走。朝廷遣使還朝,罷相。因為包庇殿帥韓震逆謀,被逐出臨安。後來有人說他藏匿玉璽,軍隊去他家裡檢查,只發現一個玉杯,沒有其他東西。在朝時,號為寬厚,和很多人都合得來,士大夫稱之為滿朝歡。.

新!!: 宋史和章鑑 · 查看更多 »

章楶

楶(),楶,音同「傑」也作章㮞,字質夫,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時的名將、詞人。著有《寄亭詩遺》、《成都古今詩集》6卷。《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以叔章得象之荫,任将作监主簿,又调孟州司户参军。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知陈留县。歷官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與蘇軾好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直龙图阁知慶州(今慶陽),并任环庆路经略使。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十月指挥了洪德城之役的胜利。绍圣四年(1097年),章楶授泾原路经略使、兼知渭州(平涼)。上任后即开始築平夏城於葫蘆河川(今清水河)的石門峽江口,又在好水河之陰築靈平砦,以逼西夏。“夏人以其眾來乘,章楶迎擊敗之”。建中靖國元年(1102年),知樞密院。崇宁元年(1102年)去世。章楶的七個兒子當中以章縡與章綡最知名。.

新!!: 宋史和章楶 · 查看更多 »

章惠皇后

惠皇后(),楊氏,宋真宗淑妃。益州郫县人,祖父杨瑫,父杨知俨,叔楊知信,隶禁军,为天武副指挥使。.

新!!: 宋史和章惠皇后 · 查看更多 »

章惇

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為宋朝的政治人物,新舊黨爭的要角。 章惇是父親章愈與其乳母的私生子,“惇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可是侄子章衡卻考取狀元,便不就而去,而再舉進士甲科,調商洛令。章惇能攀絕壁題字,面不改色,蘇軾說他:“子厚必能殺人”,因為他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愛惜。 雖然章惇力主改革,但是由於與王安石不合,而僅用其為中書校正,後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於1077年調參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叛亂,招抚45州。但是由於章惇強硬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引發湖南、湖北一帶的騷動,被貶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後,章惇又因為廢除新法的問題與司馬光當著宣仁太后之前犯顏爭議,而出知汝州。 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於宣仁太后死後入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首相),主持恢復熙丰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国力因而得以恢复发展,更取得对西夏的多次战略性军事胜利。然而在章惇當政期間,絕大部分支持司馬光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甚至於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而章惇也進行言論控制,設立元祐提制局等單位對於反對新法的言論加以控制,甚至於在宮廷內部興獄。绍圣三年(1096年)章惇以巫蠱詛咒的罪名,要求宋哲宗廢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劉皇后,連宋哲宗都大嘆:「章惇壞我名節!」 宋哲宗死後,章惇反對端王趙佶繼位,议立简王赵似遭向太-后-所拒,宁愿立年长但有眼疾的申王赵佖,也不愿拥立端王,甚至当向太-后-之面明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不仅遭同侪曾布怒斥道:「章惇,聽太后處分!」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徽宗。徽宗初封章惇為申國公;但由於章惇反立徽宗,不久后便罢相,貶雷州司戶,再貶舒州團練副使,死於任上。死後被追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宋史》以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列入〈奸臣傳〉,後世學者對他恢復王安石新法、加強遼夏邊境軍備而被列入奸臣,多有不同看法。 南宋淳熙年间,赐谥号忠敏。.

新!!: 宋史和章惇 · 查看更多 »

章懿李皇后

懿皇后(),李氏,杭州人,宋真宗妃嫔,宋仁宗赵祯生母。祖父李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李仁德为左班殿直,母董氏。.

新!!: 宋史和章懿李皇后 · 查看更多 »

童貫

童貫,字道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人,北宋权阉。因其生性巧媚,善于奉承,深得宋徽宗赏识。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这亦是少数宋朝宦官专政的時期;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廣陽郡王。.

新!!: 宋史和童貫 · 查看更多 »

竇貞固

竇貞固(),字體仁,同州白水人。 後唐同光年間進士,補萬全主簿,授河東節度推官。後晉天福年間擢拔為中書舍人,改御史中丞,歷官工部尚書、禮部尚書、改刑部尚書。再遷吏部尚書,拜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開寶二年卒。.

新!!: 宋史和竇貞固 · 查看更多 »

符惟忠

惟忠字正臣。 符彦卿曾孙,以外祖母贤靖大长公主的門蔭授三班奉职,后擢拔為合门通事舍人、勾当东排岸司。卒赠客者使,眉州防御使。有子符永福、符肇琼、符肇节。.

新!!: 宋史和符惟忠 · 查看更多 »

米信

米信,中国北宋初年大将。奚族,名海进。.

新!!: 宋史和米信 · 查看更多 »

米芾

米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新!!: 宋史和米芾 · 查看更多 »

羅汝楫

罗汝楫,字彦济,徽州歙县人。 政和二年进士,授监登闻鼓院,遷大理丞、刑部員外郎,宋高宗时,任监察御史,依附秦桧,升殿中侍御史,與御史中丞何鑄聯合彈劾岳飛,稱金兵攻淮西,岳飛至舒蘄頓兵不前。八月,岳飛免職奉祠。歷官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累赠少师。绍兴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除宫观。有一子羅願。.

新!!: 宋史和羅汝楫 · 查看更多 »

羅拯

羅拯(),字道濟,祥符(今河南開封)人。 進士出身,任榮州知縣,歷官江西轉運判官、提點福建刑獄,遷轉運使。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爲江淮發運使,六年爲左司郎中,加天章閣待制,九年知永興軍。元豐元年(1078年)知青州,二年知潁州,三年知秦州,卒,年六十五。.

新!!: 宋史和羅拯 · 查看更多 »

真德秀

真德秀,字景元,後改景希,號西山,後世稱西山先生。中國福建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南宋名臣、著名儒家學者,屬朱熹理學一派。.

新!!: 宋史和真德秀 · 查看更多 »

真腊

真腊(;;同时期的占婆碑铭以kmir称之)是中南半島的一个农业古国,地占今之柬埔寨北部和老挝南部,中心在老挝巴龟一带,建都。其居民是孟—高棉人的一支,据《隋书》载当地:“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 公元627年之前,真腊只是扶南的北部属国。扶南国之强盛,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是分不开的。来自地中海、印度、中东和非洲的商人经马来半岛和暹罗湾去往中国之前,总要到扶南境内的俄厄城进行休整;但是取道巽他海峡的南方航线出现后,商人们纷纷绕开扶南,利用巽他海峡的转运站将商品直接运往中国。扶南国势日衰,领土收缩,属国相继独立。公元514年,扶南国王憍陈如阇耶跋摩死后,长子留陀跋摩杀嫡弟自立,加剧了国家的内部争斗。 公元550年前后,真腊国王去世,国土由女婿拔婆跋摩(扶南王子)继承。扶南国王卒,拔婆跋摩欲再继承扶南,发军攻打扶南太子,使后者迁都以避。拔婆跋摩死,其弟摩诃因陀罗跋摩(即《隋书》所谓“质多斯那”)继位,继续用兵,死后由儿子伊奢那跋摩继位,终至627年前后灭亡扶南。伊奢那跋摩死后,拔婆跋摩二世继位,国势更加强盛;至拔婆跋摩二世的继承人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又征服了老挝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使国境北接南诏,南抵湄公河之下游,包括了今之柬埔寨、老挝以及越南南部。 阇耶跋摩一世无嗣,卒后由侄女阇耶提黛维继位,国家竟告分裂,史称水陆真腊。其中陆真腊又称文单、婆镂,割据真腊故地;水真腊则大致是昔日扶南国的疆域。(水真腊后来又有太阴王朝和太阳王朝之分,前者定都阿迪塔补罗;后者定都湄公河流域的桑比补罗。而且这两个王朝后更分裂成五个相互敌对的小国家。)公元787年前后,水真腊太阳王朝的都城桑比补罗被爪哇海盗攻陷,国王摩希婆提跋摩被杀,王子(后来的阇耶跋摩二世)被虏。水真腊由此受到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山帝王朝)统治,直至阇耶跋摩二世从爪哇逃回,称王独立。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东北约三十公里的荔枝山,先后统一了水、陆真腊,开创高棉帝国之吴哥王朝。.

新!!: 宋史和真腊 · 查看更多 »

田仁朗

仁朗,大名元城人。宋朝軍事人物。 父田武,仕晉昭義軍節度使。田仁朗早年擔任西頭供奉官,乾德年間,在征討四川時,擔任鳳州路壕砦都監。開寶六年,擔任榷易使。太平興國初年,屯兵清水,曾擊破西羌,斬獲甚眾。累官秦州知州。雍熙初年,邊境李繼遷爲寇,李繼遷殺曹光實,攻陷三族寨。王侁以三族寨失利弹劾田仁朗按兵不动,田仁朗被下狱,贬商州。晚年知定州節度副使事。端拱二年卒。.

新!!: 宋史和田仁朗 · 查看更多 »

田錫

錫(),字表聖,嘉州洪雅(今屬四川)人。 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黃巢之亂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父田懿。生於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幼聰悟,好讀書,宋白很看重他,三十岁后游学长安,讀書於骊山白鹿书院。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胡旦榜進士第二名。通判宣州。遷著作佐郎、亦西北路轉運判官。改左拾遺、直史館,以敢言直谏、不避权贵著称。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爲河北轉運副使。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移睦州。端拱二年(989年),改戶部郎中,出知陳州。真宗時,遷吏部,知泰州,咸平三年(1000年)召還,掌銀臺。累迁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咸平六年(1004年)十二月十一日卒,真宗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其沒也,范仲淹作《墓誌銘》,司馬光作神道碑,而蘇軾序其奏議,比之賈誼。為之操筆者,皆天下偉人,則錫之平生可知也”(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 別集類五 咸平集三十卷)。有《咸平集》五十卷(今本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咸平集為三十卷)。《宋史》卷二九三有傳。.

新!!: 宋史和田錫 · 查看更多 »

田欽祚

欽祚,宋朝潁州汝陰(安徽省阜陽市)人。 父田令方,官漢虢州團練使,被伶人靖邊庭叛殺。欽祚早年任後周的殿直,不久改供奉官,從柴榮征淮南,為前軍都監。 入宋,拜為閣門通事舍人,後擢升為西上閣門使,平南唐後,以功加領汾州防御史。970年,契丹六萬騎南下,田欽祚出征,趙匡胤指示他:“敵至即戰,勿與追逐”。欽祚以三千人打敗了契丹六萬人,將其逼退,宋太祖喜曰:“契丹數入寇邊,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二百萬絹,則敵盡矣。”。 欽祚“性陰狡,多所忤犯,好狎侮同列,人皆惡之。”郭進與田欽祚素不和,屢揭其醜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命郭進守石嶺關,派田欽祚作監軍。郭進被田欽祚逼死。田欽祚在石嶺關,“恣為奸利諸不法事”,宋太宗知道後,降其為睦州防禦使,仍護石嶺關屯兵。太平興國六年秋,改房州團練使,一年後,又改柳州,當時柳州未開化,多瘴氣,因此感染疾病,欽祚上表求返京,遷郢州團練使。太宗征幽州時,命欽祚與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為排陣使,但時欽祚有重疾,當晚因太高興而過世。有子田承誨、田承說。.

新!!: 宋史和田欽祚 · 查看更多 »

田況

况,字元均,宋朝开封府人。 天圣进士,举贤良方正,为太常丞,通判江宁府,夏竦经略陕西,辟田况为判官。他认为征伐西夏不应该冒进,应该选练士兵,加强战备。他所言治边十四策,多为宋仁宗采纳。升任知制诰。寻为陕西宣抚副使。因为平定保州云翼军之变有功,而迁任起居舍人。转任秦州、渭州,任右谏议大夫。后来出知成都府。前任知府杀人立威,虽然只是小罪,也把犯人的妻儿流放出蜀地,有很多人死在道路上。田况到任后,慎用刑罚,蜀地人都非常佩服敬重他。说他是照天蜡烛,不错事尚书。入朝,为御史中丞、权三司使。当时,很多贵族子弟,动用三司管理的府库,向三司请托。田况为人宽厚,他讨厌请托者,但是拒绝时没有板着脸,而是强颜欢笑把请托者送走。当时人说他:“为三司数年,只笑得面似靴皮”。为了改变朝廷入不敷出的情况,他对照《景德会计录》作《皇祐会计录》。至和元年(1054年),任枢密副使,嘉祐年间任枢密使。有文武才,论事有见地,但没有全部施行。以太子太傅致仕,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宣简。著作有《儒林公议》。田况身材瘦高,他妻子身材矮胖,石曼卿说他夫妻是龟鹤夫妻。.

新!!: 宋史和田況 · 查看更多 »

田敏

敏(1964年生),女,河南省中牟县人,豫剧演员,主攻刀马旦、闺门旦,豫剧陈素真派弟子。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为河南省豫剧院二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新!!: 宋史和田敏 · 查看更多 »

甘昪

昪,南宋宦官。 甘昪是内侍押班甘泽之子。甘泽死後,甘昪官至押班。乾道年间,甘昪为宋孝宗亲信,甘昪以此擅权用事。甘昪陷害御史陈升卿,宋孝宗将陈升卿罢免。甘昪担任内押班,和曾觌、王抃相勾结,无耻者也争相阿谀奉承,讨其所好。曾觌死後、王抃被逐,甘昪仍任入内押班,朱熹斥甘昪为奸人。后来宋孝宗觉察甘昪的奸滑狡诈,遂判其罪,籍没家产,废官而卒。.

新!!: 宋史和甘昪 · 查看更多 »

熙寧變法

熙寧變法,又作王安石變法、熙豐變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动的、並由宋神宗推行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但是在施行過程中對人民造成了很多額外負擔,並遭到保守派旧党的激烈反對,造成了新舊黨爭。新法最終一度被廢除,但一些好的措施最終还是保留了下来,直至宋亡。.

新!!: 宋史和熙寧變法 · 查看更多 »

燕肅

燕肃字穆之,一字仲穆,一署上谷,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燕峻之子。家境貧寒,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补凤翔府观察推官。精通天文物理,天圣五年(1027年)造指南車,車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能自動離合,“……至国朝,不闻得其制”。累官龍圖閣侍制。天聖八年(1030),獻上了蓮花漏的製作方法。著有《海潮论》。.

新!!: 宋史和燕肅 · 查看更多 »

畢士安

士安(),原名畢士玄,為避宋朝始祖趙玄朗諱,改名士安。字仁叟,一字舜舉,代州雲中人(今山西代縣、一說山西大同)。生於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年),卒於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年六十八,謚文簡,有文集三十卷。乾德四年(966年)登進士第,累遷至知制誥、翰林學士。景德元年,畢士安任參知政事,不久,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畢士安因為文章佳、人品好,在宋太宗前得到眾臣的推舉。另外,他也曾向宋真宗推薦過寇準,後兩人同任宰相。由於當時契丹多次進犯邊境,為鼓舞前線將兵的士氣,兩人一起商量對策,終於促成真宗御駕親征駕澶淵一事。.

新!!: 宋史和畢士安 · 查看更多 »

留正

留正(),字仲至,宋朝泉州永春人。 绍兴进士,初为江阳县尉。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任权吏部尚书,论大臣不能图恢复之计,而出知绍兴府、赣州、隆兴府。淳熙九年(1182年)出任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为官廉政刚直,平定西羌。十三年(1186年),知枢密院事,又为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1189年),拜右丞相,成为对金国主和派的领袖。绍熙元年(1190年)为左丞相。推荐赵汝愚、黄裳等大臣。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孝宗驾崩,光宗因病不能执丧,留正等屡请立嘉王为太子,光宗初许之,又出一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此语不明不白,留正惧而称疾罢政。后得知赵汝愚等人有強迫宋光宗內禪之谋,留正遂逃出临安。 宋宁宗时和韩侂胄不和,1194年八月,罢相。后谪邵州。.

新!!: 宋史和留正 · 查看更多 »

牟子才

牟子才(),字存叟,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 父牟锡桂是嘉定元年(1208年)進士。牟子才自幼隨父徙居吴兴安吉(今浙江安吉)。早年師從魏了翁,又從学杨子谟、虞刚简及李方子。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及第,授嘉定府洪雅县尉,歷官从政郎、监成都府茶司卖引所。不久,被派往文州(今甘肃文县)视察军粮。途中与军人王宣相遇,王宣告訴他:“敌且压境,宣已退矣,君毋庸往。”子才不为所动,冒险前去完成任務。離境不久,文州即失陷。後出任溫江知縣,未上任,接連遭母喪、父喪。當時成都已被攻陷,於是舉家東下。李心传编修《十三朝会要》,聘子才兼任检阅文字。歷官太常博士、著作郎。終官资政殿学士。宝祐元年(1253年)正月,董宋臣引临安名妓唐安安入宫,子才上书劝诫宋理宗:“此举坏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理宗大不高興,要求與子才不和的安吉州地方官吴子明调查其近況,吴子明奏曰:“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理宗告訴经筵官:“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一時無人敢對話。著有《存斋集》、《四朝史稿》、《易编》等。有子牟巘。.

新!!: 宋史和牟子才 · 查看更多 »

牛富

牛富(?-1273年),字明义,号耿夫。南宋霍丘(今属安徽)人。 嘉熙戊戌年二月十九日寅时生,宋度宗时,任侍卫司马军司统制。固守襄阳五年之久,后移軍樊城,任樊城都统制。咸淳九年(1273年)春正月十九日,吕文焕向元将阿里海牙投降。牛富巷战不屈,最後身受重伤,投火而死。有二子:长子牛希圣、次子牛希旦。.

新!!: 宋史和牛富 · 查看更多 »

牛皋

牛皋(Niú Gāo,),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官至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宁国军承宣使、荆湖南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追赠安德军节度使。.

新!!: 宋史和牛皋 · 查看更多 »

狄青

青(),字漢臣。北宋河東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阳)人。唐朝宰相狄仁杰之后。北宋名將,因樣貌清秀,因此打仗時常戴面具,曾討伐西夏、广西侬智高,驍勇善戰,立下不少戰功,官至枢密使,諡武襄,追贈中書令、尚書令。於民間有著武曲星下凡之說,與文曲星「包拯」共同輔佐宋仁宗治國治民,是為宋朝的一代傳奇。.

新!!: 宋史和狄青 · 查看更多 »

盧士宗

盧士宗(),字公彦,北宋文臣,潍州昌乐(今山东昌乐县)人。.

新!!: 宋史和盧士宗 · 查看更多 »

盧多遜

盧多遜(),河南懷州(今河南沁陽)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十四代孙。 博涉经史,聪明强记。五代後周顯德初年進士。北宋開寶元年冬,充翰林學士,奉敕与尚药奉御刘翰等纂修《开宝本草》。太平興國初,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後任兵部尚書。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盧多遜告發趙普當初不想立宋太宗,宋太宗因此疏遠了趙普。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宰相趙普告發盧多遜與秦王赵廷美暗通,图谋不轨。初判死刑。後念其久事朝廷,下诏夺官,全家发配崖州(今海南島三亞崖城鎮)。詔書規定:“縱更大赦,不在量移之限。”即遇赦不赦。多逊至崖州,谢恩表曰:“流星已远,拱北极巳不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常年住水南村(崖城鎮水南村),多賦詩譽水南村。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崖州水南村寓所。.

新!!: 宋史和盧多遜 · 查看更多 »

盧知原

盧知原,字行之,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 以父蔭擔任歙县知縣,後再荐赴都堂审察,累迁梓州路转运副使。徽宗时,承平既久,戎备皆弛,知原“筑城垣二十余里。”。歷官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高宗時,知温州。當時有叶浓陷建州,扬勍陷处州,靠知原得以安定。绍兴十一年十月卒。 有弟盧法原。.

新!!: 宋史和盧知原 · 查看更多 »

白重贊

白重赞(909年-970年),五代末宪州楼烦(今山西娄烦县)人, 祖先为沙陀人,重赞年少即从军。后汉初年(947年),擔任散员都虞侯,官至护圣都指挥使。乾佑年间,平定李守贞之亂,以军功被提拔为端州刺史。周世宗征北汉,以重赞为河东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以战功被任为保大军节度使。又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校检太尉。入宋後,加授检校太师,改任泾州节度使。马步军教练使李玉与重赞平素有仇怨,与部下閻承恕偽造詔書谄害白重赞,稱重贊謀逆。重贊不謊不忙把詔書轉呈宋太祖,結果李玉被斬殺。开宝二年(969年)任左千牛卫上将军。开宝三年(970年),去世。.

新!!: 宋史和白重贊 · 查看更多 »

韩世忠

韓世忠(),字良臣,绥德州(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官至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封咸安郡王(从一品),太师致仕,赠通义郡王,追封蕲王、谥“忠武”。原配白氏死後,梁紅玉成為韓的正妻。.

新!!: 宋史和韩世忠 · 查看更多 »

韩琦

韓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南宋北伐統帥韓侂冑曾祖。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一甲第二名。在馆阁,同馆王拱辰、葉定基时有喧争,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康定元年(1040年)官陕西帅臣,主张集中兵力进攻西夏,然而败于六盘山(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損失一萬餘人。隔年(1042年)与范仲淹一起抗御西夏,时称“韩范”。韩琦范仲淹两人守边疆时间长,又名重一时,時边区民有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曆三年(1043年),官枢密副使。贊成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進士及第,不久就給樞密使韓琦寫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攜,這封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 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出判相州。作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 熙宁八年(1075年),病死,终年67岁。贈尚書令,諡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河朔訪古記》中记载:「按:公薨於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內都知張茂則,敕葬公於安陽縣西北三十裏豐安鄉。天子禦製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其中,“安阳县西北三十里丰安乡”即今之丰安村北的皇甫屯村,原墓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占地,于2010年整体就近搬迁。.

新!!: 宋史和韩琦 · 查看更多 »

韩顺夫

韩顺夫是南宋軍事人物。 早年归附岳飞。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韩顺夫攻破莫邪关,但在取胜之后,韩顺夫大为得意,喝酒享乐。曹成手下杨再兴突袭击韩部,韩顺夫不及出手,被砍掉了一只胳臂,亡于帐中。.

新!!: 宋史和韩顺夫 · 查看更多 »

韓希孟 (宋朝)

韓氏,字希孟,以字行,巴陵縣(今湖南省岳陽市)人。丞相韓琦五世孫女。.

新!!: 宋史和韓希孟 (宋朝) · 查看更多 »

韓侂冑

韓(),又作仛冑,字節夫,祖籍河南安阳,中国南宋政治人物,北宋名臣韓琦之曾孫,母親為宋高宗吳皇后的妹妹。侂冑娶吴皇后的侄女为妻,无子。侄孫女是宋寧宗的恭淑皇后。 侂冑曾與宗室趙汝愚合作,迫宋光宗禪位予其子嘉王趙擴,即宋甯宗,史稱紹熙禪位,又任寧宗宰相,任內追封岳飛為鄂王,追奪秦檜官爵,力主北伐抗金,因將帥乏人而功虧一簣。後在金國示意下,被楊皇后和史彌遠設計殺害,函首予金。 侂冑因禁絕朱熹理學與貶謫趙汝愚,故被理學學者視為奸臣。元編《宋史》列為奸臣。.

新!!: 宋史和韓侂冑 · 查看更多 »

韓億

韓億,字宗魏,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登進士,宰相王旦纳为婿。以善斷疑案著稱,其他縣邑有懸案,皇甫選讓韓億斷決,歷任大理寺丞、參知政事(副宰相)等職。宋仁宗時累官尚書左丞,知亳州。庆历三年辛酉(六月),以资政殿学士尚书左丞,太子少傅致仕。回京師。隔年秋,終老故居。有八子,治家嚴飭,韓絳和韓縝官至宰相。.

新!!: 宋史和韓億 · 查看更多 »

韓維

韓維(1017年-1098年),字持國,潁昌(今河南許昌)人。 韓億之子,外祖父王旦為真宗朝宰相,還有韓絳、韓縝等兄弟。以父蔭為东宫记室参军。父歿,閉門不仕,與王安石友好。宋神宗在穎邸時,韓維擔任秘書郎,經常誇讚王安石說:“這不是我的創見,是好友王安石的意見!”仁宗時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襄州。熙宁七年(1074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借旱災攻擊青苗等新法。韩维曾对神宗言:“近日畿内诸县近督青苗甚急,往往鞭挞取足,民至伐桑为薪以易钱贷。旱灾之际,重罹此苦。”元祐元年(1086年),拜门下侍郎,不久出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绍圣二年(1095年)因元祐黨禍,谪崇信军节度副使,贬均州(今湖北十堰东北)。韓維能詩,叶梦得称其“情致风流,绝出时辈”。著有《南陽集》。.

新!!: 宋史和韓維 · 查看更多 »

韓縝

韓縝()字玉汝,灵寿(今属河北)人。 祖先真定灵寿(河北灵寿县)人,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的弟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時自龍圖閣直學士進知枢密院事,曾出使西夏。韓縝以酷刑少恩著稱,性颇暴虐,知秦州时,下令以铁裹杖箠杀部属,是時秦人有“宁逢乳虎,莫逢玉汝”之语。哲宗時,拜尚書左僕身,出知穎昌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卒,謚莊敏。.

新!!: 宋史和韓縝 · 查看更多 »

韓絳

韓絳(),字子華,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韓億之三子,韓綜之弟,韓維、韓縝之兄。.

新!!: 宋史和韓絳 · 查看更多 »

韓駒

韓駒(1080年~1135年),字子蒼,號牟陽,陵陽仙井(今四川井研)人。南宋初詩人,世稱陵陽先生。 父親是峽州夷陵縣令。少有文名,黄庭坚称其诗“超轶绝尘”。韓駒於元豐三年(1080年)出生,早年在許下從蘇轍學,蘇轍稱讀其詩“恍然重見儲光羲”。徽宗政和初年,以献赋补假将仕郎,召试舍人院,賜進士出身,真除秘書省正字。後謫監蒲城(今陕西蒲城)市易務。不久出京擔任洪州府分宁县(今江西修水),與大慧宗杲有往來,宣和五年(1123年),除秘書少監,六年,遷中書舍人。靖康元年(1126年),由應天府移知黄州,提舉江州太平觀。建炎元年(1127),知江州,驹坚辞不受,寓居金陵(今南京)。 韓駒是江西詩派人物,曾季狸《艇齋詩話》:“後山(陳師道)論詩說換骨,東湖(徐俯)論詩說中的,東萊(呂本中)論詩說活法,子蒼論詩說飽參。”。晚年以爲“學古人尚恐不至,況學今人哉!”。紹興五年(1135年)卒於撫州(今江西臨川),得年五十六歲。今存《陵陽先生詩》四卷。《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新!!: 宋史和韓駒 · 查看更多 »

韓通

韓通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韓通 · 查看更多 »

韓通 (後周)

韓通(),字仲达,并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人。後周將領,在陳橋兵變中被王彥昇滅門,追贈為中書令。.

新!!: 宋史和韓通 (後周) · 查看更多 »

韋賢妃 (宋徽宗)

#重定向 顯仁皇后.

新!!: 宋史和韋賢妃 (宋徽宗) · 查看更多 »

韋淵

韦渊,南宋外戚,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韦太后季弟,宋高宗的舅舅。.

新!!: 宋史和韋淵 · 查看更多 »

鞠常

常(928年-974年),一名鞠恒,字可久。密州髙密东乡陶哥庄(今姚哥庄)人。 祖父鞠真,曾官黄县令。父鞠庆孙,官申州团练判官,有诗名。鞠常少時好学,善寫文章,後汉乾祐二年(948年)进士,年僅二十一歲,释褐秘书省校书郎。顯德四年,進宮獻國策。後周廣順中期,擔任集賢校理。累遷伊陽令。入宋後擔任著作佐郎。終官清河縣令,开宝七年(974年)寝疾终于官舍。有子鞠仲謀。.

新!!: 宋史和鞠常 · 查看更多 »

聶崇義

聂崇义,中国五代十国至北宋初经学家,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新!!: 宋史和聶崇義 · 查看更多 »

聶冠卿

聶冠卿,字长孺,新安(今安徽歙县)人。 五世祖聶師道。聂致尧之子。端拱元年(988年)出生。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進士,授連州軍事推官。楊億愛其文章,荐召试学士院,後擔任馆阁校勘,预撰《景祐廣樂記》。奉旨出使契丹,契丹主好其文詞,待之甚厚。庆历元年(1040年)以兵部郎中知制诰拜翰林学士。累官昭文馆兼侍读学士。晚年告歸,卒於鄉里。著有《蕲春集》十卷,久佚。.

新!!: 宋史和聶冠卿 · 查看更多 »

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准許刺激人類。 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為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虽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新!!: 宋史和道德 · 查看更多 »

荆南

荆南(924年-963年),又称南平、北楚,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荊南雖曰「十國」之一,但自始自終並未真正稱帝,事實上僅能算是一割據政權。高季兴所建。统治范围包括今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带。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荆南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又以方镇名为「荆南」,后世以此称之。 荆南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一概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或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929年,高季兴死后,其子高从诲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因此后唐明宗始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武信(楚武信王),故南平又被称为北楚。后经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建隆四年荊湖之戰(963年)戰敗,纳地归降。 由高季兴公元907年担任节度使至荆南963年亡国,前后历五十七年。.

新!!: 宋史和荆南 · 查看更多 »

顏思魯

顏思魯,字孔歸,唐朝人,祖籍瑯琊臨沂,顏之推子。顏思魯精於文字音韻,於隋朝時曾任東宮學士、長安王侍讀,加俞岷將軍。入唐之後,李世民任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其子顏師古為著名訓詁學者。.

新!!: 宋史和顏思魯 · 查看更多 »

项安世

項安世(1129年—1208年),字平甫,號平庵。其先括蒼(今浙江麗水)人,後家江陵(今屬湖北)。.

新!!: 宋史和项安世 · 查看更多 »

衛紹欽

卫绍钦,北宋宦官。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内侍高品卫汉超之子。他初事晋王赵光义于晋王府,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补入内高品。随太宗征北汉太原,官至殿头高品。淳化年间,督修皇城,功成之后,被授为内押班,加崇仪副使。蜀中李顺之乱,他和王继恩一起率兵镇压。宋真宗即位,任命他为宫苑使,充入内副都知、修奉永熙陵都监。景德元年(1004年),改任皇城使。随从宋真宗至河北,为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都巡检。抵达澶渊,领扈驾兵守河桥。景德三年(1006年),加昭宣使,宋真宗朝陵,他担任行宫巡检。在洛阳任皇城内外都巡检,后历掌三班院、皇城仪鸾翰林司,卒年五十六岁。.

新!!: 宋史和衛紹欽 · 查看更多 »

袁甫

袁甫,南宋政治人物,生卒年不详,字广微,号蒙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新!!: 宋史和袁甫 · 查看更多 »

袁燮

袁燮(),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朝政治人物、教育家、哲学家。.

新!!: 宋史和袁燮 · 查看更多 »

袁韶

袁韶(),南宋大臣,字彦淳,庆元府(今宁波)人。.

新!!: 宋史和袁韶 · 查看更多 »

袁枢

袁枢可以指:.

新!!: 宋史和袁枢 · 查看更多 »

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国号大夏、邦泥定国(西夏文:,拉丁轉寫:phôn¹ mbın² lhi̯ə tha²)或白高大夏國(西夏文:)等,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原地區的西北方,國土佔據黃河中上游,史稱西夏。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陕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占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蒙古帝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8月28日亡於蒙古。 西夏屬於番漢聯合政治,以党項族為主導,漢族與其他族群為輔。制度由番漢兩元政治逐漸變成一元化的漢法制度。西夏的皇權備受貴族、母黨與權臣等勢力的挑戰而動盪不安。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铁鹞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輔助。經濟方面以畜牧業與商業為主力,對外貿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響,壟斷河西走廊與北宋的歲幣為西夏經濟帶來很大的幫助。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新!!: 宋史和西夏 · 查看更多 »

饒虎臣

饶虎臣,字宗召,宁国沙埠(今安徽省宣城)人。.

新!!: 宋史和饒虎臣 · 查看更多 »

馬塈

塈(),南宋宕昌人。 馬塈官至知邕州(治今广西南宁市),后升任左武卫将军,留驻静江府(治今广西桂林市)。1277年元朝军队来攻打静江府,馬塈率军拒绝投降,坚守了三个月,后来城破巷战被俘,为元军杀害。.

新!!: 宋史和馬塈 · 查看更多 »

馬光祖

光祖,字华父。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人。 生于南宋庆元庚申年八月二十四日(1200年),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授新喻主簿,從真德秀学習。歷官户部尚书兼临安知府、浙江安抚使,不畏贵戚豪强。咸淳三年(1267年)拜参知政事,咸淳五年(1269年)拜知枢密院事。封金华郡公,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号庄敏。.

新!!: 宋史和馬光祖 · 查看更多 »

馬韶

韶是宋代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 早年學习天文三式。开宝年間,宋太宗擔任开封尹,严禁私习天文。马韶與程德玄友善,程德玄勸他別出門。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晚上,马韶造訪德玄,德玄恐甚,責問他前來何事,马韶曰:“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也。”。太宗於十月二十一日即位後,下命马韶擔任司天监主簿。太平天国二年(977年)擢拔為太仆寺丞,再由太子中元秘书丞出京擔任平恩縣令。淳化五年(994年),又曾擔任博兴县令,移长山县令。.

新!!: 宋史和馬韶 · 查看更多 »

馬植 (宋朝)

馬植()遼末、北宋末燕(今河北省北)人。 世代為燕雲十六州大族,官至光祿卿。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出使遼國,馬植私下與他秘謀收復燕雲十六州。后馬植化名趙良嗣潛入北宋,獻計抗遼。宣和年间曾七次赴金,挑起女真与契丹之间的矛盾,与完顏阿骨打约定夹攻灭遼。加官光禄大夫。靖康元年(1126年)贬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不久賜死。 M.

新!!: 宋史和馬植 (宋朝) · 查看更多 »

馮元

* 馮元 (嘉靖進士),嘉靖二十年進士、明朝政治人物。.

新!!: 宋史和馮元 · 查看更多 »

馮益

冯益,南宋宦官。 冯益是康王潜邸旧人,康王即位为宋高宗,自入内东头供奉官转任干办御药院,兼干办皇城司。他恃宠骄横。宋高宗到浙东,他和御前右军都统制张俊争渡,并言语讥讽刺张俊,再向皇帝面诉。绍兴三年(1133年),授武功大夫、康州防御使、带御器械,特任宣政使。冯益自称藩邸旧吏,请求高宗加恩,遂升任明州观察使。他请求再设御马院,自己担任管领,擅自穿越皇城便门。刘豫揭榜山东,说他派人收买飞鸽,有对朝廷不逊之语。张浚请求斩杀他,高宗不许后,予祠放归,从此家居廪祠十四年,后来牵连到柔福帝姬案,送到昭州编管,因为和皇太后联姻得于免罪。绍兴十九年(1149年)冯益卒。.

新!!: 宋史和馮益 · 查看更多 »

馮賢妃 (宋仁宗)

#重定向 馮賢妃.

新!!: 宋史和馮賢妃 (宋仁宗) · 查看更多 »

許均

許均(),字叔調,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閩侯縣)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第二甲第十九名進士出身。點翰林院庶吉士。 散館,授吏部主事。性格嚴厲正直,擢禮部郎中。與祖、父、兄都以詩聞名,在福建被認為是以詩傳世之家,都稱其為許氏。.

新!!: 宋史和許均 · 查看更多 »

許希

許希,生卒年不詳。中国河南開封人。北宋名醫。 许屢試不中,遂學醫,擅長針灸,有“許神針”之稱,補入翰林醫學。景祐元年(1043年),宋仁宗患重病,許希“針心下包絡之間”,針刺三次。不久,仁宗病獲愈,龍體如常,賜緋衣、銀魚及金币,封許希為“翰林醫官”。官至殿中省尚药奉御。著有《神应针灸要诀》1卷,已佚。 H X.

新!!: 宋史和許希 · 查看更多 »

許仲宣

許仲宣(),字希粲,北宋青州人。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进士,与王溥同榜,年十八岁。后周时考功员外郎张乂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入宋,授知北海軍。開寶九年(976年)知永興軍。太宗時,升遷為兵部郎中,授西川轉運使。太平興國八年,升任左諫議大夫。終官給事中。淳化元年(990年)卒,享年六十一歲。.

新!!: 宋史和許仲宣 · 查看更多 »

許元

許元(),字子春。宣州宣城县人。北宋官员。 許逖之子,以孝谨聞名於乡里。早年为丹阳縣令,後為發運使。嘉佑二年(1057年)卒,年六十九。.

新!!: 宋史和許元 · 查看更多 »

許翰

許翰(?-1133年),字崧老,拱州襄邑人。 狀元許安世之弟,中元祐三年(1088年)進士。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剛正不阿,積極支持抗金,力諫种師道不當罷,“言師道名將,沈毅有謀,不可使解兵柄”,帝不聽。李纲《海康与许崧老书》稱:“蒙誨諭之厚,銘佩無已。”紹興元年辛亥(1131年),召復為端明殿學士。宋高宗紹興三年癸丑(1133年)五月卒,贈光祿大夫。.

新!!: 宋史和許翰 · 查看更多 »

高居簡

居简,字仲略,北宋广州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宋朝宦官。 以父任为入内黄门,后来前后领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内东门司,干当御药院。每次听说外廷议论,必入宫以告知皇帝,人称为“高直奏”。他以精干著称,转任殿头,领后苑事。因为担任奉使梓夔路时,多占驿兵事,被朝廷降职。宋神宗即位,为张唐英、御史中丞司马光等所劾,罢为供备库使。后进内侍押班,以文思使领忠州刺史,卒赠耀州观察使。.

新!!: 宋史和高居簡 · 查看更多 »

高稼

(),字南叔。南宋蒲江(今属四川)人。 魏了翁之兄,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历任成都县尉,转九陇丞。真德秀曾以國士期之。歷官阆州、洋州(陝西洋縣)、榮州(四川榮縣)知州,利州路提點刑獄兼守沔州(治陕西略陽)。宝庆三年(1227年)蒙古開始入侵川陕汉中,端平二年(1235年)十二月,自白水关(今陕西略阳北)入六股株(略阳东北),距沔州僅九十里,吏民逃离避难,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力主退守大安,僅遣小将何邻等赴援,何邻竟逃走,高稼“以身捍蜀”,力戰死。其子高斯得深入敵區尋得屍骸,奉以歸葬。與高定子、高斯得合稱蒲江三高。追赠为正议大夫,謚忠襄。著《缩斋类稿》30卷。.

新!!: 宋史和高稼 · 查看更多 »

高瓊

(935年―1006年12月26日),字宝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北宋大将。太宗藩邸出身,历仕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屡立战功,不识字而晓达军政。.

新!!: 宋史和高瓊 · 查看更多 »

高登

登可以指:.

新!!: 宋史和高登 · 查看更多 »

高遵裕

遵裕,字公綽,蒙城(今安徽蒙城縣)人。 忠武軍節度使高瓊之孫,高繼宣之子。以父蔭累遷秦鳳安撫副使,熙寧年間,請人繪製“青唐武勝形勢”獻上朝廷,擢拔為副使。元豐四年(1081年)冬,率領宋軍近九萬人同西夏軍作戰,這時涇原副都總管刘昌祚已先夺堪哥平磨哆隘口(灵州南百余里),勢如破竹,十月三十日至灵州(宁夏灵武)城下,遵裕嫉之,命令昌祚暂缓攻城,必須等他環慶军至再合軍攻城,三日後,高遵裕趕至靈州,夏人決黃河七級渠水淹灌宋軍。宋軍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縣西南)被打敗,軍民死傷甚眾。遵裕被贬为郢州(今湖北钟祥)团练副使。宰相蔡确请復其官职,太后不准。哲宗即位,恢复右屯卫将军之职,不久去世。追赠永州团练使。.

新!!: 宋史和高遵裕 · 查看更多 »

高麗

麗可以指:.

新!!: 宋史和高麗 · 查看更多 »

高防

高防,字修已,并州壽陽(山西壽陽)人。 早年是張從恩屬下,累遷至判官。張從恩升遷為樞密副使,高防則授國子監丞,又拜殿中丞,充任鹽鐵推官。後來張從恩投靠契丹,高防殺知留後趙行遷,投靠劉知遠,被委任為檢校金部郎中。周太祖即位後,起為刑部員外郎。顯德二年(955年)遷給事中。建隆元年(960年),拜尚書左丞。乾德元年(963年)卒,年五十九歲。 K.

新!!: 宋史和高防 · 查看更多 »

高閌

,字抑崇,號息齋,宋鄞縣人。生于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A.D)丁丑,卒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A.D)癸酉。 宣和年间置讲议司,紹興元年(1131年)賜進士,改承奉郎,授秘書正字。歷官禮部郎國子司業。宋室南渡后学制多为其所建立。任礼部侍郎後以得罪秦檜罷官。與蔣璿、顧文、汪思溫、吳秉信、王次翁、徐彥老、陳先成立「八老會」。與楊簡、袁燮和沈煥等形成四明學派,創辦長壽書院,以傳播陸九淵的心學為宗旨。卒贈少師。諡憲敏。著有《春秋集注》。.

新!!: 宋史和高閌 · 查看更多 »

高永能

永能,字君举,北宋绥州(今陕西绥德)人, 高永能從祖父寓居青涧(今陕西省清涧),年少时便擅长骑马射箭。由行伍補殿侍(階官,無品),稍遷供奉官(階官,三班使臣,小使臣,從八品)。種諤取綏州,發永能兵六千先驅入囉兀,五戰皆捷,轉供備庫副使(階官,諸司副使,西班,從七品)。治綏德城,闢地四千頃,增戶千三百,即知城事。元豐初,為鄜延都監。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騎於大會平,將取稼。永能簡精騎突過其營,騎卒驚潰,獲鈐轄二人。轉六宅使(階官,諸司正使,西班,正七品)。夏人患之,令曰:「有得高六宅者,賞金等其身。」經略使呂惠卿行邊,永能伏騎穀中,以備侵軼。邊騎果至,馳出擊走之。夏兵二萬犯當川堡,永能以千騎與相遇,度不能支,依險設疑兵,且鬥且卻,而令後騎揚塵,若援兵至者,奮而前,遂解去。擢本路鈐轄。 四年,西討,永能為前鋒,圍米脂城。邊人十萬來援,永能謂弟永亨曰:「彼恃眾集易吾軍,營當大川,宜嚴陳待其至,張左右翼擊之,可破也。」詰旦,鏖戰於無定河,斬首數千級,得馬三千、橐駝牛羊萬計。城猶未下,密遣諜說降其東壁守將,衣以文錦,導以鼓吹,耀諸城下,酋令介訛遇乃出降。進東上閣門使(階官,橫行正使,第五階,正六品)、寧州刺史(遙郡刺史),以年請老,不許,又進四方館使(階官,橫行正使,第四階,正六品)、榮州團練使(遙郡團練使)。 永樂之役,獻謀皆不用。城既陷,其孫昌裔欲援之從間道出,永能歎曰:「吾結發從事西羌,戰未嚐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顧易一卒敝衣,戰而死。其子世亮與昌裔求得屍以歸。詔贈房州觀察使(階官,正任觀察使,正五品),錄世亮為忠州刺史(階官,正任刺史,從五品),諸孫皆侍禁殿直(階官,三班使臣,小使臣,正九品)。 永能家世州將,所領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敵則身先之。下有傷者,載以己副馬,故能得士死力。遠近喜言其事,稱之曰「老高」。及死,邊人無不痛惜。嚐過其遠祖唐綏州刺史思祥淘沙川廟,得畫像及神道碑上之,詔即所在賜田三十頃,以奉祭祀。.

新!!: 宋史和高永能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新!!: 宋史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高斯得

斯得,本名斯信,字不妄,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 父高稼,叔父魏了翁。早年在鹤山书院師從魏了翁、李坤臣學習,坤臣眼瞎,斯得左右扶持之。宝庆元年(1225年),中成都路转运司试,入太學。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授利州路觀察推官,該年赴靖州看望魏了翁。端平二年(1235年)高稼死於沔州,高斯得深入敵區尋得屍骸,奉以归葬。曾佐李心傳修史,参与分修光、宁二帝纪。後因「冬雷封事」忤史嵩之,出通判紹興府,一年後添差通判台州。 淳祐初年,召爲太常博士,遷秘書郎。不久,又以言事出知嚴州。宋度宗時,擢起居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侍講,编修敕令及经武要略,官至参知政事。 度宗卒後,因論“似道柄国十五年,浊乱天下”,留夢炎乘间罢之。著有《恥堂文集》,已佚。清初開四庫館,據《永樂大典》輯爲《耻堂存稿》八卷。.

新!!: 宋史和高斯得 · 查看更多 »

高文虎

文虎(),字炳如,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人。 高開之子,禮部侍郎高閌之從子。生於紹興四年(1134年),紹興三十年(1160年)庚辰梁克家榜進士,調平江府吳興縣主簿。乾道三年(1167年)重修主簿廳。乾道四年(1168年),除國子正,遷太學博士。紹熙五年(1194年)二月,為將作監,兼銓試、公試、類試之考校官,被批評為「專困遏天下士」、「以藏頭策題,得罪多士」。由於聞見博洽,多次參修四朝國史、實錄,喜收藏圖書文物。慶元三年(1197年),除中書舍人,七月兼國子祭酒。慶元四年(1198年),正月為中書舍人兼侍講。 慶元四年(1198年)韓侂冑禁偽學,文虎與胡紘攻擊道學,張自明說“表裡為爪牙,搏噬無虛日,學校諸生語言小異,輒坐偽罪。”。慶元五年(1199年),任兵部侍郎。在台州時曾參與朱熹彈劾唐仲友一事。嘉定元年(1208年)二月在華文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任上被左諫議大夫傅伯成劾為「詭譎傾邪」罷官。撰有《天官書集註》、《史記註一三○卷》,皆佚。有子高似孫。弟高文善,為淳熙十一年(1184年)進士。.

新!!: 宋史和高文虎 · 查看更多 »

高懷德

懷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人。北宋初年將領。.

新!!: 宋史和高懷德 · 查看更多 »

高敏

敏(),四川自貢人,中國前跳水運動員。為中國贏得第一個世界游泳錦標賽冠軍,第一個奧運跳板跳水冠軍。是中國第一個跳水世界游泳錦標賽、世界杯及奧運會的「大滿貫」得主。7年職業生涯中,在所有世界大賽上保持全勝,包括於1988年及1992年奧運會贏得3米跳板跳水金牌,有「跳水女皇」 ,中國奧委會官方網頁。和「不敗神話」的稱譽。.

新!!: 宋史和高敏 · 查看更多 »

謝道清

謝道清(),天台人,宋理宗皇后,共主南宋朝政2年。.

新!!: 宋史和謝道清 · 查看更多 »

謝良佐

謝良佐()字顯道,壽春上蔡人。學者稱上蔡先生。 從程顥受學,後卒業於程頤。登進士第,與遊酢、呂大臨、楊時號「程門四先生」,為學主「敬是常惺惺法」,為朱熹所稱道。良佐為學駁雜不醇,思想較接近程顥。朱震曾偕弟朱巽拜見,為震講授《論語》,晚年信佛,嘗言:「吾常習忘以養生」。著有《論語說》。.

新!!: 宋史和謝良佐 · 查看更多 »

謝枋得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遠祖居會稽,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南宋移民、文學家,隱居福建建寧、泉州安溪、被元朝徵調至燕京,不降,絕食而死,門人私諡文節。.

新!!: 宋史和謝枋得 · 查看更多 »

謝泌

谢泌,字宗源,歙县人。 自稱是晉朝太傅谢安二十七世孙。少時好学,太平兴国五年苏易简榜進士,官右谏议大夫。有識人之明,所推薦者,皆至卿相。.

新!!: 宋史和謝泌 · 查看更多 »

謝深甫

谢深甫,字子肃,因其祖在台州做官,于是居临海。小时候很聪明,立志为学。学习时晚上不睡觉,拿井水放在脚上防睏。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父亲谢景之临终前对妻子说:“这个儿子乃是重器,一定会光大我们家。你要好好督其力学。” 南宋光宗时进右丞相,孙女谢道清为南宋理宗皇后,追封鲁王,谥惠正,葬五十八都环翠山。 为纪念谢深甫,临海市将境内一条道路命名为深甫路。.

新!!: 宋史和謝深甫 · 查看更多 »

魚周詢

魚周詢,字裕之,開封雍丘人。 少年时为孤兒,好學。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歷官南華、分宜、靜海縣令。又遷太常博士。任安州知州时,有人見到一條大蛇垂在阑干上,走近一看,原来是鱼周询喝醉酒。宋仁宗时官至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曾參與坤寧宮事變事後發展。.

新!!: 宋史和魚周詢 · 查看更多 »

魏了翁

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哲學家,蜀学集大成者,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曾為礼部尚书、端明殿學士,贈太師,諡文靖。能填詞。 泉州泉安人尊魏了翁、其子魏國佐、其孫魏天忠三人為「九龍三公」,虔誠香火奉祀。.

新!!: 宋史和魏了翁 · 查看更多 »

魏仁浦

魏仁浦(911年-969年),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人。 少時以孝聞名,後晉時是樞密院小吏,後助郭威起兵建立後周,任樞密承旨。郭威临死前向柴荣嘱咐:“魏仁浦勿使离枢密院。”後周世宗时,迁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周恭帝即位,加刑部尚书。北宋初年,进右僕射,解除樞密使一職,一再以疾乞歸,不許。乾德二年,與首相范質、次相王溥同日罷相。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魏仁浦隨行,途中因疾回京,不久病死,谥宣懿。开宝五年,其子魏咸信娶宋太祖之女永庆公主。.

新!!: 宋史和魏仁浦 · 查看更多 »

魏矼

魏矼,字邦達,和州曆陽(今安徽省和县)人。 唐代魏知古的後人。宣和三年(1121年)上舍及第。建炎元年(1127年)任常山县知县,歷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官至侍御史。绍兴元年(1131年)任枢密院计议官。南宋時,魏矼是主战派,绍兴八年,金人遣使议和,由魏矼擔任馆伴使,魏矼卻反對議和。秦桧告訴他:“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魏矼回答:“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不以诚待相公耳!”最後秦檜改派吴表臣为馆伴使。魏矼上书曰:“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其不可从者,以国人之意拒之,庶无后悔”,呼吁高宗抗敌。晚年授太平兴国宫提举。寓居常山黄冈永年寺僧舍,與了空和尚友好。.

新!!: 宋史和魏矼 · 查看更多 »

魏行可

魏行可(),福建建安(今建瓯市)人。 建炎二年(1128年),补右奉议郎,假朝奉大夫、礼部侍郎,充河北金人军前通向使,兼河北、京畿抚谕使。到达澶渊后,被金人拘执不遣。 绍兴六年(1136年),在金国去世。 Category:建瓯人 Category:魏姓.

新!!: 宋史和魏行可 · 查看更多 »

魏震

魏震,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48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

新!!: 宋史和魏震 · 查看更多 »

魏野

魏野(),字仲先,號草堂居士,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宋朝詩人。.

新!!: 宋史和魏野 · 查看更多 »

魏杞

魏杞,字南夫,一字道弼,南宋大臣。.

新!!: 宋史和魏杞 · 查看更多 »

賈涉

贾涉,字济川。南宋台州天台县藤桥松溪人。 贾涉年幼时好读古书,慷慨有大志。以父贾伟荫官任高邮尉,历任知盱眙军、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京东路忠义兵马。他防御严密,使金国人六、七年不敢觊觎淮东。山东人李全、杨友等招兵买马,号“忠义军”。贾涉对“忠义军”进行改编,裁减老弱残兵留下精干六千多人进行军纪训练。相继收复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莱州、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县)、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等州。因功擢升为制置副使兼京东、河北节制使。金朝十余万军进犯淮西、黄州,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北)为金人所围,他斩逃将徐晖,诸将畏惧,无不用命,稳定了淮西局势。后因患病请求辞职,金兵又一次大举南下,他抱病主持工作,遣军将击败金军。贾涉以文臣统兵,节制一方,御金有功。不久病卒。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其子贾似道。.

新!!: 宋史和賈涉 · 查看更多 »

賈昌朝

賈昌朝(),字子明,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

新!!: 宋史和賈昌朝 · 查看更多 »

賈易

贾易,字明叔。宋无为县人。 七岁丧父,其母彭氏靠纺绩養大。嘉祐六年(1061年)進士,任常州司法参军。元佑初年,为太常丞兵部员外郎,徙官左司谏。朱光庭、賈易等攻擊蘇軾誣衊宋仁宗不如漢文帝,宋神宗不如漢宣帝,以為是對先皇不敬。這時呂陶、上官均挺身而出為蘇軾辯護,史稱蜀洛黨爭。.

新!!: 宋史和賈易 · 查看更多 »

贺铸

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于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北宋词人。.

新!!: 宋史和贺铸 · 查看更多 »

贺惟一

賀惟一(),名惟一,字允中,元朝陝西鄠縣(今户县)人,初賀姓,奉帝敕,賜姓名為拓拔太平,人稱賀太平。元惠宗时代丞相,後忤皇后奇氏,被貶,后賜死。 祖父賀仁傑、其父賀勝,皆元朝功臣。.

新!!: 宋史和贺惟一 · 查看更多 »

贾似道

賈似道(),字師憲,南宋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人,為南宋丞相,在南宋滅亡前最後二十多年掌握朝廷大权。 德祐元年(1275年),似道亲出督师。二月,至安庆鲁港,与元兵相遇,大将夏贵先已决计降元,至是不战而去,且扬言前锋已败,摇动军心,致全军溃散。战时私自与元朝議和,事闻,似道罢官、贬逐。八月,被监送官郑虎臣杀于漳州。未久,宋亡。.

新!!: 宋史和贾似道 · 查看更多 »

趙師民

赵师民(),字周翰,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 幼年喪父,九歲能寫文章。天圣五年進士及第,孙奭聘為兖州说书,擔任諸城主簿。四十四歲結婚。景祐四年(1037年),五十歲游京城,由近臣張觀、宋郊、王堯臣、龐籍、韓琦等推荐為国子监直讲。庆历二年(1041年)以著作佐郎轉任宗正寺主簿,加崇文院检讨,負責崇政殿说书,再升迁為宗正丞。累迁天章阁待制,同判宗正寺。皇祐五年(1053年),任兵部员外郎、除龙图阁直学士,长於论政,以《诗经》諷喻時政。是年離京任耀州(今陕西耀县)知州,仁宗贈他親筆御詩,有“儒林舊德,出守近藩”之語。任内有百姓私售鹽鐵,師民認為:“障其利而罪之,是罔民也。”一切罪刑皆不過問。再升迁為刑部郎中,嘉祐元年(1056年)兼任宗正,次年去世。有集三十卷,已佚。有子赵彦若。.

新!!: 宋史和趙師民 · 查看更多 »

趙德芳

趙德芳(),宋太祖四子,是宋真宗的堂兄,母亲不詳,或为王皇后。其三叔宋太宗繼位後被封為興元尹。英年早逝,死因不詳,追封楚王,諡康惠,後改封秦王。.

新!!: 宋史和趙德芳 · 查看更多 »

趙德昭

趙德昭(),字日新,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次子,母亲贺夫人,趙德芳兄,封武功郡王。被叔父宋太宗赵光义所迫,自殺。死后先後被追封為魏王、吳王、越王(宋太宗时)、燕王(宋徽宗时),谥号“懿”。其九世孫為宋理宗,十世孫為宋度宗,十一世孫為宋末三幼主。趙德昭亦是朝鮮半島白川趙氏的始祖。.

新!!: 宋史和趙德昭 · 查看更多 »

趙匡胤

#重定向 赵匡胤.

新!!: 宋史和趙匡胤 · 查看更多 »

趙善湘

趙善湘()字清臣,明州鄞(今浙江寧波)人。 濮安懿王五世孫。生年不詳,於《易》學用力至深,恩補保義郎。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轉秉義郎。開禧元年,添差通判婺州。嘉定元年,判無為軍兼淮南轉運判官。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封文水郡公。贈少師。平定李全之亂時自認有功,想晉身成為宰執,但被親家史彌遠告誡其敏感的宗室身分勸退。著有《洪範統一》,久佚,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今從《永樂大典》繕錄一卷。有子趙汝楳。.

新!!: 宋史和趙善湘 · 查看更多 »

趙元偁

楚恭惠王赵元偁(),字令闻,宋太宗第七子。端拱元年(988年)二月,七岁授检校太保、右卫上将军、泾国公。至道二年(996年)二月,领鄂州都督、武昌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安定郡王,进检校太傅。景德二年(1005年),郊祀,十一月,迁宣德、保宁两镇,进封舒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宋真宗东封泰山,加元偁检校太尉兼侍中,移平江、镇江军節度。四年(1011年)四月,元偁从祀汾阴后土,加兼中书令,改镇南、宁国军节度使。五年(1012年),拜太保。十一月,授守太傅。自景德后,每有大事,皆为终献。 赵元偁身体羸弱多病,宋真宗到真源时,元偁已得病,恳求扈从。至鹿邑病重,乘坐肩舆先归。车驾还京,临问数四次。七年(1014年)四月,去世,年三十四岁。废朝五日,赠太尉、尚书令,追封曹王,谥号恭惠。宋仁宗即位,贈太師。明道二年(1033年)九月,追封華王。宋英宗即位,追封蔡王。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楚王。赵元偁有集三卷、笔札一卷,宋真宗为他制序,藏于秘阁。 子孙:赵允则→赵宗达→赵仲约.

新!!: 宋史和趙元偁 · 查看更多 »

趙元偓

镇恭懿王赵元偓(),字希道。宋太宗第六子,端拱元年(988年)三月出阁,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徐国公。至道二年(996年)二月,拜洪州都督、镇南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彭城郡王。咸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加检校太傅,景德二年(1005年)十一月,改镇静难、彰化軍節度,进封宁王。郊祀、东封泰山,悉为亚献,礼成,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授检校太尉、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文武官诣阙请皇帝祠后土,赵元偓率领节帅奏请,宋真宗下诏许之。皇帝将行,命赵元偓为河、华管内桥道顿递使。第二年(1011年),车驾入境,赵元偓奏方物、酒饩、金帛、茗药为贡,仪物非常隆盛。至河中,赵元偓与判府陈尧叟分别引导乘舆度蒲津桥。宋真宗登郑丘亭,看着元偓说:“桥道顿置严谨,尔之力也。”元偓顿首以谢。还京,加赵元偓中书令,领成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相王。五年(1012年)十一月,加守太傅。 宋真宗自即位以来,多次以学术要求宗室子弟。赵元偓作为藩戚之首,更加注重修励,宋真宗每制篇什,必令他属和。一日,宋真宗对宰相说:“朕每戒宗子作诗习射,如闻颇精习,将临观焉。”宋真宗临幸赵元偓官邸,宴请从官,宫僚毕会,赋七言诗。赵元偓奉酒上寿,被赐予袭衣、金带、器币、缗钱,又与宗室于西南亭习射,日落,从官退去,宋真宗独以宦官跟从,到趙元偁、赵元俨的王宫,再于元偓宫设宴,如家人之礼,夜二鼓而罢。七年(1014年)十月,进位太尉。八年(1015年)七月,因为荣王宫火,将元偓宫迁到景龙门外,皇帝车驾临幸。冬十一月,加兼尚书令、兼中書令。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换成德、镇宁二镇,进封徐王。二年(1018年)春,宫邸起火,赵元偓受惊,暴中风眩而死,年四十二岁。宋真宗临葬而哭,废朝五日,赠太师、尚书令、邓王,赠谥恭懿。 赵元偓姿表伟异,厚重寡言,通晓音律。宋仁宗即位,改封密王,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追封蘇王。英宗即位,追封韓王。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燕王、镇王。 子孙:赵允弼→赵宗缋→赵仲历.

新!!: 宋史和趙元偓 · 查看更多 »

趙元傑

越文惠王赵元杰(),字明哲,宋太宗第五子,初名赵德和。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二月,出阁,改名赵元杰。十月,授检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益王。端拱元年(988年)四月,加兼侍中、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淳化五年(994年)二月,徙封吴王,领扬润大都督府长史、淮南镇江军节度使。至道二年(996年)二月,改扬州大都督、淮南忠正军节度。宋真宗即位,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徐州大都督、武宁泰宁等军节度使,改封衮王。咸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加守太保。郊祀时,都做终献。六年(1003年)七月暴卒,年三十二岁。 赵元杰聪明好学,善于填词,书法工草书、隶书、飞白,建楼藏书二万卷,也作为亭榭游息之所。曾经作假山,完工时,置酒宴召僚属观看。只有翊善姚坦頫首不视,赵元杰强迫他观看,他说:“姚坦只见血山,哪有什么假山。”说州县鞭挞小民,来取租税,假山实际上是租税所为。 赵元杰薨逝,宋真宗听闻震悼,不等天明,走到中禁门,才乘辇去王府临视,哀动左右,废朝五日。赠太尉、尚书令,追封安王,谥号文惠。仁宗即位,加贈太師。赵元杰无子。宋仁宗以恭宪王之孙、赵允言之子赵宗望为之后。明道二年(1033年)九月,追封邢王,英宗即位,追封陈王。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改封陈王为越王。 夫人 :燕国夫人张氏( -1017),天禧元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子孙:赵宗望→赵仲邠→赵士关.

新!!: 宋史和趙元傑 · 查看更多 »

趙元儼

趙元儼(),是北宋時期的宗室、宋太宗的第八子、宋真宗的八弟、宋仁宗的八叔。母王德妃。.

新!!: 宋史和趙元儼 · 查看更多 »

趙禼

趙禼(禼音xiè ㄒㄧㄝˋ 謝,)字公才,邛州依政(今四川成都邛崍市)人,北宋政治人物、將領。.

新!!: 宋史和趙禼 · 查看更多 »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新!!: 宋史和趙翼 · 查看更多 »

趙與檡

嗣秀王趙與檡(《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 二王附》:(景炎元年十有一月)甲辰,秀王與睪逆戰於瑞安,觀察使李世達死之。與睪及其弟與慮、子孟備、監軍趙由𤩲、察訪使林溫被執,皆死。),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人,宋朝宗室、第七代嗣秀王。.

新!!: 宋史和趙與檡 · 查看更多 »

趙葵

趙葵(),字南仲,號信庵,一號庸齋。衡山(今属湖南)人。.

新!!: 宋史和趙葵 · 查看更多 »

趙自化

赵自化,祖籍德州平原,因其父避乱寓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医家、宫廷御医。 其父赵知嵓精通经方医术,因此赵自化与其兄赵自正自幼研习经方医药之术。后晋灭亡,赵知嵓被辽国俘虏。赵知嵓后来回到中原,居住洛阳。后周显德年间,赵自化与其父、兄迁居开封,三人皆以医术闻名。赵自化医术更精。其父死后,赵自正应试而补官翰林医学。后因治愈秦国长公主疾病,病愈,再加尚药奉御。淳化五年(994年)授医官副使,善切脉,精望诊,诊治有奇效。至道年间,因为交游非类、泄宫中语,黜为郢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职。咸平三年(1000年)为医官正使。官至景州刺史。景德元年(1004年),雍王赵元份病故,赵自化受到牵连,被降为医官院的副使。景德二年(1005)卒。撰有《四时养颐录》,记述饮食疗法,宋真宗更名《调膳摄生图》,并为之作序。赵自化喜欢赋诗,有《汉沔诗集》五卷,宋白、李若拙为之序。另撰《名医显秩传》三卷,今佚。.

新!!: 宋史和趙自化 · 查看更多 »

趙逵

趙逵,字莊叔,資州磐石縣人。生卒年不詳。 先祖是秦人,八世祖趙處遷徙至四川資州。讀書一目數行,喜讀史書。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狀元,不為秦檜所喜,授左承事郎,宋高宗嘗問秦檜:“趙逵安在?”,歷官秘书省校书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擢著作郎、起居郎。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尚在世。卒於中书舍人任上。.

新!!: 宋史和趙逵 · 查看更多 »

趙抃

趙抃(),字閱道(一作悅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北宋时期官僚。 趙湘之孙。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除武安軍節度推官。通判泗洲。至和元年(1054年),召爲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相随。英宗時,奉使契丹。官至参知政事。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十二月庚申(四日)詔令接替郑獬知青州(今属山东),四年元月与沈立交割,三月赴青州就任。熙寧五年闰七月知成都,七年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時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趙抃尽力救荒。 元豐二年(1079年)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1084年)卒。謚清獻,后人多称为赵清献。有《清獻集》十卷。退隐后写了一首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赵抃墓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 宋史和趙抃 · 查看更多 »

趙汝騰

趙汝騰(),字茂實,號庸齋,晚號紫霞翁。居福州(今屬福建)。 宋太宗八世孫,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歷官差主管禮、兵部架閣,遷籍田令。累官權工部尚書兼權中書舍人。不久被罷免。又用爲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拜翰林學士,景定二年(1261年)卒。諡忠靖。著有《庸齋集》六卷。.

新!!: 宋史和趙汝騰 · 查看更多 »

趙汝愚

趙汝愚(),字子直。宋朝宗室,原籍饒州餘幹,祖父於南宋建炎年間遷居崇德洲錢(今桐乡市洲泉鎮)。考取狀元,曾與韓侂冑等人強迫宋光宗內禪,擁立宋寧宗,任宰相,後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諡忠定。.

新!!: 宋史和趙汝愚 · 查看更多 »

趙湘

赵湘(),字叔灵,祖籍南阳,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 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官庐州庐江尉。淳化四年(993年)卒。因孫赵抃顯贵,追赠司徒。.

新!!: 宋史和趙湘 · 查看更多 »

路振

路振,字子发,祁阳(今湖南省祁阳县)人。 唐懿宗時宰相路岩之後。路岩貶死嶺外,其子路琛避仇於祁陽,遂定居於此。幼颖悟,五歲能诵《孝经》、《论语》。淳化年间,作《卮言日出赋》,为宋太宗激赏,擢置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後知滨州、河中府、邓州。知制诰。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充任“贺契丹国主生辰使”出使辽朝,录成《乘轺录》。后改授太常博士,官左司谏。晚年徙居潭州湘潭(今属湖南)。嗜酒,以疾卒。有《九國志》51卷、《楚青》5卷等。.

新!!: 宋史和路振 · 查看更多 »

黃伯思

黃伯思(),字長睿,別字霄賓,號雲林子。北宋邵武(今屬福建)人,北宋書法家、書學理論家。 黄履之孫。元符三年(1100年)進士。歷通知司戶、河南府戶曹參軍,曾詳定《九域圖誌》。累迁秘书郎。终官校书郎。善寫書法,精通篆、隸、正、行、草。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書纠正了《淳化閣帖》不少錯誤。又著有《东观余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新!!: 宋史和黃伯思 · 查看更多 »

黃貴妃 (宋光宗)

黃貴妃(),本名、出身不詳。宋光宗貴妃。 黃氏在淳熙末年時為宋孝宗後宮嬪妃,封為和義郡夫人,黃氏姿色美麗,溫和賢慧。宋光宗為皇太子時,因身邊除了太子妃李鳳娘以外,別無妾侍,孝宗便將夫人賜給太子為妾,得到太子專寵。太子在1189年即位後,便封黃氏為貴妃。 紹熙二年十一月辛未(1191年12月14日),傳出黃貴妃懷孕的消息,引起李鳳娘嫉妒,決定將她害死,光宗因郊祭的關係前往齋宮居住,李鳳娘便趁機將黃貴妃殺害,宣稱貴妃暴卒。第二天在光宗祭祀的現場,風雨大作,祭壇上的蠟燭都被吹熄,無法繼續進行祭典。光宗返宮以後,聽聞貴妃暴卒,又因為祭典上風雲變色之事,從此一病不起,不視朝政,自此政事多取決於李皇--。 宋光宗另有側室張貴妃、符婕妤,她們則都被送出宮外,嫁給尋常百姓。.

新!!: 宋史和黃貴妃 (宋光宗) · 查看更多 »

黃潛善

黃潛善(),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北宋宣和六年甲辰科進士出身,是一位宋朝奸臣。 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科進士,授官筠州(今江西高安)通判。徽宗時任左司郎,政和、宣治年間,任欽差大臣察訪陝西、河東震災區,不以實聞,但言震而已。 之後,被拔擢至戶部侍郎,坐事謫亳州,以徽猷閣待制知河間府。 靖康初,金人入攻,康王開大元帥府,檄潛善率兵入援。張邦昌僭位,潛善趨白于帥府,王承制拜潛善為副元帥。 靖康二年,康王登基,拜中書侍郎。 建炎元年,此時宋高宗從人望,擢李綱為右相,但李綱將奏逐黃潛善及汪伯彥,右丞呂好問止之。未幾,黃潛善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綱遂罷。此時的黃潛善主張和議,與虜人畫河為界,遭李綱駁斥。太學生陳東論李綱不可去,潛善、伯彥不可任,潛善恚。御史張所也說黃潛善這個人姦邪,恐害新政,左遷所尚書郎,尋謫江州。 會歐陽澈上書詆時事,語侵宮掖,帝謂其言不實,潛善乘間啟殺澈並東誅之,識與不識皆為之垂涕,帝悔焉。 建炎元年,又與汪伯彦貶逐李綱,官至广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知河间府、左丞相。 建炎三年十二月癸卯,黃潛善卒于英州,葬於江西廬陵縣儒林鄉鳳凰洲劉家嶺。.

新!!: 宋史和黃潛善 · 查看更多 »

黄履

黃履(),字安中。北宋邵武(今屬福建)人。 嘉佑年間進士,歷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神宗時,累官御史中丞。哲宗即位,除翰林學士兼侍講。劉世安揭發其黨附蔡確之罪,罷知越州,後為祁州團練副使。復官為御史中丞,依附章惇、邢恕,打擊吕大防、刘挚等官員。官至尚书右丞,元符年間求去,不久卒。.

新!!: 宋史和黄履 · 查看更多 »

黄中

中,南宋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绍兴五年榜眼,授何宁军节度推官,官起居郎。後官国子司业。绍兴二十九年四月,黄中庆贺金主完颜亮生辰归国,称金国重修汴梁,是为了迁都以便军事威胁南宋,南宋应加强战备。宰相沈该和汤思退认为形势并非如此,汤思退更与黄中发生言语冲突。累官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岳飞遇害,黃中问秦桧:“岳飞何罪?”,流落在外二十余年。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封江夏郡开国公。卒赠太师,谥简肃,朱熹为之作墓志铭。.

新!!: 宋史和黄中 · 查看更多 »

黄度

度(),字文叔,号遂初。南宋绍兴新昌(今属浙江)人。 “志在经世,而以学为本”,與陳傅良友好。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历任嘉兴知县,调国子监主簿。绍熙四年(1193年),官监察御史。宁宗時,召为御史,累官右正言,因指斥韩侘胄奸詐,又劾内侍杨舜卿、陈源,被排擠出京,贬知平江府。韩侘胄死後,黄度反對將侘胄的首級送給金國。歷官太常少卿、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官至禮部尚書。嘉定六年(1213年)十月卒,赠通奉大夫,谥宣献。著有《诗说》、《书说》、《周礼说》、《史通》、《艺祖宪鉴》等。.

新!!: 宋史和黄度 · 查看更多 »

黄祖舜

舜()字继道。南宋福建福清平南里大壤(今属福建省福清市东瀚镇大壤村)人。 黄祖尧之弟。宣和六年(1124年)進士。紹興初年,任衢州教授,紹興四年,召守軍器監丞。累迁权刑部侍郎。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升同知枢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年),出知潭州,卒於任上。.

新!!: 宋史和黄祖舜 · 查看更多 »

黄裳

裳可以指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黄裳 · 查看更多 »

黄震

震(),字东发,东发学派的创始人。世称於越先生,身后又称“文洁先生”。浙江余姚(今慈溪)人。南宋末年重要哲学家。.

新!!: 宋史和黄震 · 查看更多 »

黄洽

黄洽(),字德润。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丞、著作郎、右正言、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淳熙十年(1183年),任参知政事。淳熙十五年(1188年),任知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隆兴府。 庆元二年(1196年),致仕。 Category:隆興元年癸未科進士 Category:南宋政治人物 Category:福州人 Category:黄姓.

新!!: 宋史和黄洽 · 查看更多 »

龐籍

庞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成武縣伯樂鎮龐樓村)人。其父龐格是國子監博士。 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任黃州司理參軍,後任開封府兵曹參軍,知開封府事薛奎薦為法曹參軍,知州事夏竦甚器重之。遷大理寺丞、知襄邑縣。景祐三年為侍御史,被誉为“天子御史”,累進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 元昊反,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今陕西西安),修筑寨堡,募民耕种,严肃军令,加强防御。宋夏媾和后,召还任枢密副使。皇祐三年为中書門下平章事,五年罢知郓州,以太子太保退休,封颖國公。庞籍通晓律令,擅长吏事。“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治民颇有惠爱,及为相,声望减于治郡时。”嘉佑八年三月卒,年七十六。同年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莊敏”。子庞元英,官拜朝散大夫。孙庞恭孙。 庞籍於司馬光知遇之恩,司馬光曾作《奉和始平公憶東平二首》。.

新!!: 宋史和龐籍 · 查看更多 »

辽史

《辽史》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列传四十五,此外还有〈國語解〉一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新!!: 宋史和辽史 · 查看更多 »

龔原

原,字深之,一作深父,人稱括蒼先生,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 自幼師從王安石。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为国子直讲,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元祐八年(1093年),出为两浙转运判官。元符元年(1098年),权工部侍郎兼侍讲,出知润州。徽宗時,入为祕书监、給事中,因哲宗喪服事遭貶,出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縣)。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知杭州。崇宁元年(1102年),知扬州。.

新!!: 宋史和龔原 · 查看更多 »

龔美

美(),表字世济,益州华阳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外戚。 原为益州银匠,事襄王赵元侃,因谨慎得力而被视为亲信。以武官刘通第二女刘氏献给襄王赵元侃。刘通曾掌禁军,跟随潘美征南汉,积功至虎节都指挥使,兼嘉州刺史。龔美改姓刘姓,称刘美,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说自己是刘氏的哥哥,刘通的儿子。咸平元年(998年)赵元侃即位为宋真宗,刘美补到三班奉职,又任右侍禁。刘氏封德妃,后为皇后。出为巡检,回朝为閤门袛候。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护屯兵于汉州(今四川广汉),后迁洛苑使。後改任嘉州,患病的士卒他供给医药,亲视慰抚。回京后,改任内殿崇班,转任洛苑副使。天禧元年(1017年),迁洛苑使,领勤州刺史。不依附奸恣的宦官周怀政,痛惩周怀政不法的属员。天禧三年(1019年),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领昭州防御使。天禧五年(1021年),迁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不久病故,赠太师,昭德军节度使。.

新!!: 宋史和龔美 · 查看更多 »

辛仲甫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后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显德初,出镇澶渊,仍署旧职。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太祖受命,以崇为监军。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未至,崇忧懑失据,谓宾佐日:“苟主人不察,为之奈何?”皆愕相视。仲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崇如其言。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六年,移知彭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长春节宴集日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剃之。凶党疑谋泄,有自首者。禽百余人,尽斩之。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问:“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政尚宽简,蜀人安之。八年,加右谏议大夫。时彭州盗贼连结为害,诏捕未获。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淳化二年,出知陈州。代归,会蜀有寇,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以疾未行。咸平三年(1000年)卒,年七十四。.

新!!: 宋史和辛仲甫 · 查看更多 »

辛炳

辛炳,字如晦。福建侯官 (今福州市)人。 元符三年(1100年),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失言得罪蔡京,被罢官居。宋高宗即位后,任直龙图阁、知潭州。绍兴二年(1132 年),复任殿中侍御史。后任御史中丞,出知漳州,未赴而卒。 Category:福州人 Category:辛姓 Category:元符三年庚辰科進士.

新!!: 宋史和辛炳 · 查看更多 »

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东历城)人。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新!!: 宋史和辛棄疾 · 查看更多 »

霍端友

霍端友,字仁仲。常州武進(今江蘇武進)人。 生卒年不詳。崇寧二年(1103年)癸未科狀元,授宣義郎。不久,擢為秘書省校書郎,再遷著作佐郎、起居郎、中書舍人。徽宗賜穿金紫服。原本中書舍人只穿黑角帶,改金紫服自端友始。官至通義大夫。被宦官石煮勒索瑞香花數十本,端友不從,遂罷官。.

新!!: 宋史和霍端友 · 查看更多 »

錢忱

錢忱(),字伯誠,宋會稽郡王錢景臻之子。 其母為秦魯國大長公主(宋仁宗第十女),靖康之變後奉母隨宋室南遷,避難台州。紹興初年(1131年)高宗“贈第台州”,居崇和門美德坊(今台州初級中學東側,白雲山麓),藏有钱镠铁券,为泸川节度使。歷仕四朝,娶瀛國夫人唐氏(陸游之母的姐妹)。終少師潼川節度使、榮國公。子端.

新!!: 宋史和錢忱 · 查看更多 »

錢公輔

錢公輔(),字君倚,北宋時期常州武進(今江蘇省武進縣)人。作品中以〈義田記〉一文最著名(有收入《古文觀止》),該文記范仲淹實行義田的事蹟。.

新!!: 宋史和錢公輔 · 查看更多 »

錢若水

錢若水(),字淡成,一字長卿,河南新安人。小時候聰明穎悟,十歲就能寫文章。雍熙二年中進士,任命為同州觀察推官,受提拔為秘書丞、直史館,升遷為知制誥。數次升遷後為諫議大夫,以及同知樞密院事。到了真宗時期,從幸大名,上陳禦敵安邊之策,後來并代經略使。咸平六年十月,去世,享年四十四歲。諡號宣靖,追贈戶部尚書,有文集二十卷。任同州推官時,曾為知州解決冤案。.

新!!: 宋史和錢若水 · 查看更多 »

范同

范同(),字择善,建康(今江苏南京)人。 政和五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累官至吏部员外郎。与秦桧力主和议。绍兴八年(1138年),有金使入境,他北向而拜,问金帝起居。绍兴十一年,議奪岳飞、韩世忠的兵權。.

新!!: 宋史和范同 · 查看更多 »

范如圭

范如圭(),字伯达。福建建阳人。 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中进士。荐召试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因指责秦桧,奉祠归乡。后任邵州、荆南府通判。秦桧死后,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改利州路提点刑狱。 Category:宋朝進士 Category:建阳人 Y.

新!!: 宋史和范如圭 · 查看更多 »

范宗尹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 少年好学。宣和三年,上舍登進士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靖康初年,金人南下,欽宗召群臣商討對策,他請割地求和。因此罢归。张邦昌被立為楚王,复其职,暗中派他去向康王劝进。建炎元年(1127年),出京擔任舒州(今安微安慶市)知縣,因反對李綱為相,又被劾曾受張邦昌偽命,責鄂州(今湖北武昌)安置。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認為辅政無能,請求罷免,不许。晚年为秦桧所排挤,出京擔任溫州知州。绍兴六年,退居天台,不久卒。.

新!!: 宋史和范宗尹 · 查看更多 »

范師道

范師道(),字貫之,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侍御史。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子侄。終年五十九歲,葬於天平山。著有《垂拱元龜會要詳節》四十卷、《節國朝會要》十二卷、奏議二十卷及文集五十卷。生前居住在承天寺前,稱為豸冠坊。有兩子范世京及范世亮,皆為進士。.

新!!: 宋史和范師道 · 查看更多 »

范仲淹

范仲淹(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陕西省邠县/彬縣),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新!!: 宋史和范仲淹 · 查看更多 »

范廷召

范廷召(),冀州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人。后周与北宋初年武将。 后周太祖时从军,先任北面招收指挥使,后迁为殿前指挥使,追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入宋后又追随宋太宗平灭北汉,参与收复燕云之役。1001年去世,赠侍中,《宋史》有传 。.

新!!: 宋史和范廷召 · 查看更多 »

范祥

范祥(),字晋公,北宋邠州三水(陕西省旬邑)人。其子范育官至秦鳳路安撫使、熙河路安撫使。 早年举进士。庆历四年(1044年),建议朝廷改革盐法。四年后担任陕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解盐。实行钞盐制度,商人入钱四贯八百,向官府领取一钞,凭此到解池贩盐二百斤,听其销售,免除人民运盐的劳役,每年节约榷盐货物经费数百万缗,有利于西北粮草的籴买。后范祥任陕西转运副使。皇祐五年(1053年),被贬知唐州。五年后,复官职,依然总领盐事。.

新!!: 宋史和范祥 · 查看更多 »

范純仁

范純仁(),字堯夫,苏州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名相范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從胡瑗、孫復學。.

新!!: 宋史和范純仁 · 查看更多 »

范鎮

范镇可能指:.

新!!: 宋史和范鎮 · 查看更多 »

范鍾

#重定向 范钟.

新!!: 宋史和范鍾 · 查看更多 »

范质

范質(),中国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任北宋宰相。.

新!!: 宋史和范质 · 查看更多 »

范致虚

范致虚(),字谦叔,宋朝建阳(今属福建)人。 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擔任太学博士,因依附張商英,貶通州。崇宁初,进中书舍人,崇寧二年(1103年)曾批評程颐“以邪說瑽行,惑亂眾聽,而尹焞、張繹為之羽翼。”。政和八年(1118年)为尚书右丞,次年进左丞,後以母丁憂解職,後擔任陕西宣抚使。金兵犯汴京,擔任永兴军帅,统帅六路大军增援,致虚不知兵,將大军集于一处,李彦仙加以劝阻,范致虚不听,最後二十万兵马被金兵击溃于千秋镇。不久唐重接替范致虚为京兆府知府,永兴军路经略制置使。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在建康登基,召為资政殿学士、知邓州。建炎三年(1129年)卒。.

新!!: 宋史和范致虚 · 查看更多 »

范雍

范雍(),字伯純。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羌人稱頌范仲淹的歌謠中稱范雍為大范老子。其子范宗傑、孫范子奇及曾孫范坦與范雍均為北宋官員,而其子范宗傑先於范雍過身。 世家太原(今屬山西),祖葬河南,故稱河南人。真宗咸平初年進士。咸平三年(1000年),補洛陽主簿。歷兵部員外郎、戶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陝西轉運使。天聖四年(1026年)拜右諫議大夫。明道二年(1033年)罷知陝州。寶元二年(1039年),以資政殿學士、吏部侍郎爲振武軍節度使。慶曆六年(1046年)卒。著有《明道集》三十卷、後集十卷,《彌綸集》十卷。 范雍為後蜀宰相范仁恕之後人。.

新!!: 宋史和范雍 · 查看更多 »

范沖

#重定向 范冲.

新!!: 宋史和范沖 · 查看更多 »

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新!!: 宋史和范成大 · 查看更多 »

胡宪

胡憲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胡宪 · 查看更多 »

胡宿

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 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歷官揚子尉、通判宣州。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以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師致仕,未就,病歿。諡文恭。有《胡文恭集》七十卷,已佚。詩作散見於《唐詩鼓吹》、《吳郡志》、《兩宋名賢小集》、《宋詩紀事》等書。.

新!!: 宋史和胡宿 · 查看更多 »

胡安国

胡安國(),字康候,謚文定,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

新!!: 宋史和胡安国 · 查看更多 »

胡紘

胡紘(1137年—1203年),字幼度,處州遂昌(今浙江庆元)人。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紹熙五年,因刑部尚書京鏜推薦,監都進奏院,遷司農寺主簿、秘書郎。淳熙十五年(1188年)纮嘗拜見朱熹於武夷山,熹待學子惟脫粟飯,遇纮不能異也。纮不悅,語人曰:“此非人情。隻雞樽酒,山中未為乏也。”寧宗庆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何澹上书禁道学,对道学进行猛烈抨击。十一月,时任监察御史的胡紘在韓侂胄支持下,弹劾宰相赵汝愚,至使赵汝愚被贬,并死于任职途中。慶元二年(1196年)十二月,随着赵汝愚的去职死亡,沈繼祖聯合胡紘彈劾朱熹,論「不孝其親」、「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哭弔汝愚」、「為害風教」等六大罪,第六條又有“誘引尼姑以為寵妾”,“家婦不夫而孕”之言;還主張斬熹之首,以絕朱學,朱熹被打成伪学魁首,并把“逆学”升级为“逆党”,置《伪学逆党籍》,入籍者永不录用,史稱「慶元黨案」。朱熹趕忙上書:“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並表示“深省昨非,細尋今是”。後升任太常寺少卿、起居舍人,工部、礼部及吏部侍郎等要职。嘉泰元年(1201年)因“同知贡举考,宏词不当”,罢职歸--。嘉泰三年(1203年)十月致仕,同年病故,年六十七。.

新!!: 宋史和胡紘 · 查看更多 »

胡瑗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因世居安定堡,故世稱安定先生。北宋教育家,為「宋初三先生」之一,被認為是理學先聲。.

新!!: 宋史和胡瑗 · 查看更多 »

胡舜陟

胡舜陟(),字汝明,晚自号三山老人。绩溪人。 胡舜舉之兄,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进士,調任山陰縣簿。歷官會州、秀州教諭。宋钦宗時,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建炎十一年,岳飛冤死,胡舜陟上疏仗義執言,觸怒秦檜。轉運使吕源与胡舜陟有旧仇,向朝廷告發胡舜陟“受金盜馬”。秦檜派袁楠等前往逼供。绍兴十三年(1143年)六月,舜陟死于狱。其妻江氏向朝廷诉冤,得詔雪平反。著有《胡少帅集》等。有子胡元任。.

新!!: 宋史和胡舜陟 · 查看更多 »

胡铨

胡铨(),字邦衡、号澹庵,谥号忠简,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卒諡忠簡。與歐陽修、楊邦乂、周必大、楊萬里、文天祥,合稱廬陵「五忠一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新!!: 宋史和胡铨 · 查看更多 »

胡松年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今赣榆县)人。宋代政治人物,曾随韩侂胄出使金国,官至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

新!!: 宋史和胡松年 · 查看更多 »

胡沂

胡沂(),南宋学者、诤臣,字周伯,浙江余姚人。.

新!!: 宋史和胡沂 · 查看更多 »

胡旦

胡旦,字周父。濱州渤海(今山東惠民)人。生卒年不詳,北宋状元。 少有才學,善於文辭。宋太宗大平興國三年(978年)戊寅科狀元,為將作監丞,通判升州,遷左拾遺。因上《河平頌》觸怒太宗,貶為殿中丞。又上《平燕議》,建議收復燕雲十六州,受太宗賞識。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受好友马周牽累,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又因私見宋白,徙绛州。最後因宦官王繼恩謀廢太子事敗,被贬为散官。 晚年有目疾,雙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襄州。因家境贫困,死後無以為斂,朝廷遂赐钱二十万。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等,皆佚。.

新!!: 宋史和胡旦 · 查看更多 »

郭劝

郭劝,又名郭褒,字仲褒,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 進士出身,授宁化军判官,历官太常博士。以敢直言著稱。仁宗废郭后,议选纳壽州茶商陳氏女,郭劝曾大力谏止。後官殿中侍御史、左谏议大夫、侍读学士等。有子郭源明。.

新!!: 宋史和郭劝 · 查看更多 »

郭天信

郭天信,字佑之,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末宫廷术士。 开始郭天信以方技隶属于太史局,擅长星象占候之学。宋哲宗时,赵佶为端王。郭天信等他退朝,私下对赵佶说:“王当有天下。”不久,赵佶即位为宋徽宗,郭天信由此一言得亲宠。数年後,官至枢密都承旨、节度观察留后。其子郭中复也因他而受宠。见蔡京乱国,每次托词太阳黑子的天文异象以攻击蔡京,宋徽宗罢黜蔡京。他暗中与张商英相结。蔡京党羽弹劾张商英与郭天信漏泄禁中事,张商英被罢免,郭天信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单州安置,再贬行军司马,流放新州,不久病死。.

新!!: 宋史和郭天信 · 查看更多 »

郭守文

郭守文,并州太原人。 父郭晖擔任後漢為護聖軍使,戰死於河中。郭守文十四歲入军旅,郭威收留其帐下,熟兵法,长谋略,补左班殿直,迁东第二班副都知。北宋初,迁西头供奉官。乾德二年(964年)冬,隨王全斌参加平蜀之役。以功选知简州(今四川简阳)。开宝三年(970年),隨潘美征南汉,生擒边将刘锨,迁升為翰林副使。开宝七年(974年),再随曹彬征南唐,平定金陵(今江苏南京),生俘后主李煜。李煜打算自殺,守文“因谓李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升遷為西京作坊使,领翰林司事。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随大将党进伐北汉,於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大败汉军。遣调秦州(州治今甘肃天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率兵出石岭关,擊败刘继文,攻克代州,屯驻定州(今河北正定),抵抗契丹。以军功升东上阁门使,领澶州刺史,不久回京任内客省使。雍熙二年(958年),守文移任武州(今山西武寨)团练使,擊败夏州(今陕西横山)盐城镇岌罗腻等部族,“斩首数千节,俘获牲畜万计。”,又擊敗咩嵬族,收復麟州。任幽州道行营前军水陆都监。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計劃收复燕云十六州,守文被辽军流矢射中,继续督战,因“违诏逗留退兵”,降职为右屯卫大将军。端拱元年(988年),官至宣徽院使、北面行营都部署,在唐河(今河北唐县、望都)擊敗辽军。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卒,“军士尽流涕”。死之日,家无余财,帝嗟叹久之,赐其家钱五百万。追爵“谯王”。有女郭瑶君是宋真宗之妃。.

新!!: 宋史和郭守文 · 查看更多 »

郭崇

郭崇,开始名崇威,五代十国至北宋将领,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 郭崇沉默厚重寡言,有方略、以勇力应募为士卒。后唐时,为应州骑军都校。后晋高祖石敬瑭割幽州、云州、应州之地给契丹国,郭崇耻于事奉辽国,奋身南归,戍守太原。后汉高祖刘知远起事,以郭崇为先锋。后周建立后,郭崇跟从太祖郭威平定河中,以战功转任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加同平章事,周世宗时,多次参加征战,立有大功,官至成德军节度使,周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宋朝建立,宋太祖加郭崇兼中书令,改镇平卢军。乾德三年(965年)郭崇卒,赠太师。其子郭守璘,郭守璘的儿子郭允恭,郭允恭第二女郭氏为宋仁宗皇后。.

新!!: 宋史和郭崇 · 查看更多 »

郭崇仁

郭崇仁,字永年,北宋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人。宋真宗章穆皇后之弟。郭守文第四子。 淳化四年(993年)补左班殿直,迁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契丹国入侵,密诏河北诸将,官升崇仪副使兼閤门通事舍人。景德四年(1007年)其姊章穆皇后病故,真宗深为哀悼,以崇仪副使郭崇仁为庄宅使、康州刺史,转任宫苑使,昭州团练使,天禧五年(1021年),任解州团练使。後历任为蔡州团练使、贺州防御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因病落军职,改磁州防御使。他的性格慎静,不喜欢任外官,皇帝命他知相州、卫州二州,都推辞不就任。郭崇仁去世後,赠彰德军节度观察留后。.

新!!: 宋史和郭崇仁 · 查看更多 »

郭從義

郭從義(909年~971年),沙陀人,後家太原(今屬山西)。 父郭紹古,事後唐,賜姓李。後晉天福初年,復姓郭。後漢時任永興行營都部署、節度使,討伐趙思綰。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入宋後,加守中書令。太祖乾德二年(964年),爲河中尹、護國軍節度使。開寶二年(969年),改左金吾衛上將軍。一年後,以太子太師致仕。開寶四年(971年)卒。《宋史》卷二五二有傳。.

新!!: 宋史和郭從義 · 查看更多 »

郭忠恕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生年不詳,北宋著名畫家。 七岁能属文,後周時召为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曾任職國子主簿。《宣和画谱》称其“画屋木超越前人”;《宋朝名画评》称其“神品”。由於喜歡放言高論,977年流放而死。 忠恕最大的成就在於「界畫」。雖然顧愷之評「界畫」僅是「台榭一定器耳」,認為僅是工匠之事。由於忠恕卓越的才能,「界畫」從「無生動之可擬,無氣韶之可侔」而發展為繪畫中的一科。「雪霽江行」即為一例,主要描繪兩艘帆船。在郭忠恕的筆下,整艘船的細部,如船艙、船舵等,皆描繪的非常仔細。郭忠恕之後的宋代畫家,如燕文貴、趙伯駒、王晉卿、李公麟等,都會畫亭台樓閣。著有《汗简》、《佩觿》等书。.

新!!: 宋史和郭忠恕 · 查看更多 »

郭皇后 (宋仁宗)

郭皇后(),法名清悟,北宋宋仁宗趙禎的第一任皇后,平盧節度使郭崇的孫女。.

新!!: 宋史和郭皇后 (宋仁宗) · 查看更多 »

郭祥正

郭祥正(),字功父,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北宋太平州当塗(今安徽省当塗縣)人。.

新!!: 宋史和郭祥正 · 查看更多 »

郭雍

郭雍,字子和,号约园,又号书禅,福建福清人。宋朝醫學家。 其父郭忠孝師事程頤,對《周易》有研究。郭雍事母至孝,博学能诗文。晚年钻研医书,向太医常颖士學習,對傷寒有研究。感于《伤寒论》残缺,撰成《伤寒补亡论》20卷。.

新!!: 宋史和郭雍 · 查看更多 »

郭進

郭進(922年―979年),深州博野(今河北博野)人。北宋名將。.

新!!: 宋史和郭進 · 查看更多 »

郭逵

郭逵(),字仲通,祖籍巨鹿(今河北涿县),后迁徙至洛阳。北宋名将。.

新!!: 宋史和郭逵 · 查看更多 »

郭恩

郭恩可能指:.

新!!: 宋史和郭恩 · 查看更多 »

郭永

郭永可能指:.

新!!: 宋史和郭永 · 查看更多 »

郭成

郭成,四川都指揮使司敘南衞(今四川省宜賓市)人,明朝军事将领。.

新!!: 宋史和郭成 · 查看更多 »

郭浩

郭浩,南宋初年将领,字充道,德顺军陇干城(今甘肃静宁)人。.

新!!: 宋史和郭浩 · 查看更多 »

郾城之戰

郾城之战是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與金朝之间主力軍的一次决战,史載此役宋朝岳飛所率岳家軍以少胜多,予以金军沉重打击。.

新!!: 宋史和郾城之戰 · 查看更多 »

舒亶

舒亶(1041年~1103年),北宋大臣、词人。字信道,號懶堂。北宋明州慈溪(今屬浙江省宁波市)人。 早年受學於樓鬱,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及第,試禮部第一,授臨海縣尉,思致縝密,張商英稱其才。宋神宗時,除神官院主簿、知制誥,御史中丞。曾與李定劾蘇軾,史稱烏臺詩案。宋徽宗時任龍圖閣待制。著有《西湖引水記》。又能詞,以小令見長。趙萬里輯有《舒學士詞》。.

新!!: 宋史和舒亶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宋史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蘇易簡

蘇易簡(),字太簡,梓州銅山(今中江縣廣福鄉)人。 苏颋之后。高祖苏传素。祖父苏寓。父親蘇協,舉蜀進士。蘇易簡出生於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少年聪颖好学,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庚辰科状元,宋太宗臨軒覆試,蘇易簡凡三題,不起草,三千餘言一就而成,宋太宗大為讚賞,擢为甲科第一,曰:“君臣千載遇”。遂以文章名揚天下。初任監丞通判、左贊善大夫、右拾遺知製造、秩祠部員外郎、翰林學士。擔任翰林學士時,宋太宗曾夜間到學士院,蘇易簡睡中遽起,沒有蠟燭可以著裝,宮嬪從窗格外,引燭照亮,視為佳話。淳化元年(990年),升為中書舍人。 蘇易簡是著名書法家,存世書蹟有《家摹本蘭亭》,與蘇舜欽、蘇舜元並稱「銅山三蘇」。素好酒,經常豪飲,太宗多次劝诫,并草书《诫酒》、《劝酒》二诗,但收效甚微。至道元年(995年)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知陈州。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因飲酒過度去世。赠礼部尚书。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

新!!: 宋史和蘇易簡 · 查看更多 »

赵廷美

趙廷美()宋太祖趙匡胤四弟,父赵弘殷,母昭憲太后杜氏(一说陈国夫人耿氏(宋太宗赵光义之乳母))。原名匡美,为宋太祖避諱後改光美,又避宋太宗讳,最后定名廷美。宋太宗即位後屢屢貶斥,憂悸而卒。敕封涪王,諡悼。.

新!!: 宋史和赵廷美 · 查看更多 »

赵鼎

趙鼎,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宋高宗時宰相。與李綱、胡銓、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新!!: 宋史和赵鼎 · 查看更多 »

赵昺

宋帝昺趙昺(音:ㄅㄧㄥˇ、同丙)(),宋朝末代皇帝(南宋第九位,1278年5月10日—1279年3月19日在位)在位313天,得年7岁。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宋度宗趙禥的七子,母俞修容。前任皇帝宋端宗趙昰的異母弟。先後封為永國公、信王、廣王等。.

新!!: 宋史和赵昺 · 查看更多 »

赵昌言

趙昌言(?-1009年),字仲謨,一字幼謨。北宋汾州孝義(今屬山西)人。 父趙叡,曾任安、申觀察判官。昌言少有大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甲科,授将作监丞。歷官通判鄂州、给事中。累官知制誥,預修《文苑英華》。雍熙四年(987年),為樞密副使。次年,因結黨被趕出朝廷。淳化四年(993年),為参知政事,力主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喜奖掖后进,王旦是其女婿。颇剛愎倨傲。卒谥景肃。葬於今赵家庄村北。.

新!!: 宋史和赵昌言 · 查看更多 »

赵普

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 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赵普生于蓟州,后唐末年,赵迥舉族迁居恆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遷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初任陇州巡官,王勋很看重他,后周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显德三年(956年),他成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的幕僚。赵匡胤破南唐的滁州后赵普任幕府推官。之后宰相范质奏调赵普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死,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新!!: 宋史和赵普 · 查看更多 »

閻守恭

阎守恭,宋朝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北宋軍人。 阎荣之子。生于宋建隆三年(962年)。治军以严著称。明道初年,解除军职,授德州刺史,出京为陕西路(今陕西西安)兵马钤辖。又調往並代路(今山西太原)。明道二年(1033年)尚在世。.

新!!: 宋史和閻守恭 · 查看更多 »

閻日新

閻日新,宿州臨渙人。 真宗时為宿州牙職,補三司使役吏。淳化年間,選隸壽王府。真宗即位,擢拔为供奉官,提点雄、霸、静戎军榷场,以逢迎宋真宗为能事。咸平元年,遷升為内殿崇班、永兴军驻泊都监。歷官昭州团练使,单州知州。晚年以疾返京師。天禧初年卒。.

新!!: 宋史和閻日新 · 查看更多 »

閻承翰

阎承翰,北宋宦官。真定府(今河南省正定县)人。 后周显德年间为内侍,宋朝建立,侍奉宋太祖。宋太宗时,为内侍供奉官、内殿崇班。受命为川峡路招安都监,参与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宋真宗时,阎承翰任西京作坊使、内侍右班副都知。咸平三年(1000年),黄河在郓州决口,派他护塞。咸平五年(1002年),代韩守英为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排阵都钤辖,请凿渠引唐河水以通馈运。景德初年,与荆嗣等筑垒备御,契丹国谋攻顺安军,宋真宗派他发精兵筑垒抵御。后宋朝与契丹结好,阎承翰主交聘事。领廉州刺史,勾当群牧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西京左藏库使。大中祥符二年(1013年),宋真宗制《内侍箴》赐给他,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升为南作坊使、入内都知。卒年68岁。赠怀州防御使。阎承翰性格刚强,所至过於检查,乏和懿之誉。.

新!!: 宋史和閻承翰 · 查看更多 »

薛向

薛向,字師正。北宋官员。 薛颜之孫。早年以祖蔭任太庙斋郎,後來擔任永寿主簿,累官成都知府。歷官开封度支判官,权陕西转运副使、制置解盐等職務,嘉祐五年(1060年)接掌鹽鈔,創設「鹽鈔買馬」,熙寧初年(1068年),張靖質疑薛向欺隐,反被降罪,“知谏院的范纯仁进奏说:“薛向在陕西坏法已七八年”。王安石稱他“精力强果,达于政事”。王安石變法時任六路均输使、三司使。官至樞密副使。皇上诏令民间畜马,薛向认为养马会给百姓带来不便,被御史舒亶參劾“反覆無大臣體”,知颍州,改随州。不久去世。谥曰恭敏。有子薛绍彭、薛嗣昌。.

新!!: 宋史和薛向 · 查看更多 »

薛奎

薛奎(),字宿藝,一字伯藝。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授書省校書郎,後任隰州軍事推官,破獲一宗隰州百姓因聚赌被強盜搶劫殺人案,莊家的衣服有血跡,被誤以為是殺人兇手,後來經薛奎平反。歷官莆田(今福建省)知縣、益州(今四川省)知州、通判、員外郎等,天禧五年(1021年)以戶部郎中直昭文館,知延州。天聖六年(1028年),官龍圖閣學士等,天聖七年(1029年),官至參知政事。遷給事中、禮部侍郎。明道二年(1033年)罷判尚書都省。景祐元年卒,死後,諡「簡肅」。著有《薛簡肅公文集》四十卷。有子薛直儒,早卒,以其弟薛塾之子仲儒為嗣。有五女,四女嫁歐陽修,三女與五女先後嫁狀元王拱辰。.

新!!: 宋史和薛奎 · 查看更多 »

薛季宣

薛季宣(1134年-1173年),字士龍,號艮齋,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哲學家。 祖父薛強立,曾任江寧府(今南京)觀察推官。薛徽言之子。幼年父母雙亡,隨伯父薛弼宦遊四方,薛弼曾任岳飛參謀官,薛季宣喜歡聽岳飛、韓世忠用兵事。十七歲從荊南帥孫汝翼聘為書寫機宜文字。後從程頤弟子袁溉學。紹興三十年(1160年)以伯父蔭出任鄂州武昌(今湖北鄂城縣)縣令,樞密使王炎薦為大理寺主簿。乾道六年(1170年),奉命前往淮西安撫流民。 季宣反对空谈义理,开永嘉事功学派先河,學者稱常州先生。卒於乾道九年(1173年)。著有《古文周易》十二卷,《书古文训》十六卷,《春秋经解》十二卷,《春秋旨要》二卷,《论语少学》,《论语直解》,《十国纪年通谱》,《汉兵制》,《九州图志》及《浪语集》三十五卷等。.

新!!: 宋史和薛季宣 · 查看更多 »

薛居正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新!!: 宋史和薛居正 · 查看更多 »

薛昂

薛昂,字肇明,浙江杭州人。宋朝政治人物。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門下侍郎。曾請罷《資治通鑑》。被斥。大觀三年(1109),累遷尚書左丞。.

新!!: 宋史和薛昂 · 查看更多 »

藍珪

蓝珪,宋朝宦官。 最初为康王赵构府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跟从康王到金国行营。康王开元帅府,他和康履都主管机宜文字。赵构即位为宋高宗,蓝珪恃恩用事,与康履胡作非为。金兵入扬州,高宗驰马出门,跟随的只有他和康履等五六人,倍加炫耀,轻视外朝。经过吴江,他的党羽以射鸭为乐。至杭州,钱塘江观潮,供帐遮道。统制苗傅、武功大夫刘正彦等深恶宦官恣横,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高宗,斩杀康履,蓝珪也被捕,因其平日不及康履骄横,免遭杀戮编置到偏远州县。苗刘兵变被镇压下去后,高宗重新召回蓝珪,自武功大夫擢内侍省押班,後提升其为内侍省都知。.

新!!: 宋史和藍珪 · 查看更多 »

關禮

关礼,南宋宦官。 宋高宗时关礼入宫为官。淳熙末年,很得宋孝宗亲信,命提举重华宫。官至亲卫大夫、保信军承宣使。宋孝宗病死,宋光宗称病,不能执丧,枢密赵汝愚等请建储以安人心,宋光宗御批有“念欲退闲”的话,宰相留正害怕,辞官而去。赵汝愚派韩侂胄通过关礼请求太皇太后。关礼请太皇太后吴氏决定大计,太皇太后垂帘,命宋宁宗即位。关礼历任入内内侍省都知,充提举皇城司,迁中侍大夫。关礼不以功自居,请求致仕,宋宁宗不许;又请求免推恩,皇帝还是不许。.

新!!: 宋史和關禮 · 查看更多 »

董宋臣

董宋臣(?-1260年),宋理宗宦官。 內侍出身,善逢迎,在宫中兴建芙蓉阁、香兰亭,供理宗享樂。人称董阎罗。寶祐元年(1253年)正月,董宋臣引臨安名妓唐安安入宮,子才上書勸誡理宗:“此舉壞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又主管御前马院及酒库。時人门联稱“阎马丁当,国势将亡”是指阎贵妃、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四人弄权乱政。卒贈节度使。.

新!!: 宋史和董宋臣 · 查看更多 »

董遵誨

董遵诲:(926—981) 北宋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高怀德外甥,父名宗本,曾仕汉为随州刺史。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周时,官至骁武指挥使。 Z Z Z.

新!!: 宋史和董遵誨 · 查看更多 »

董槐

董槐(),字庭植,號榘堂,宋末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士。宋寧宗嘉定三年進士,他於淳祐年間,擔任沿江制置使、江東宣撫使及建康知府,他於任上大力整頓軍政、培訓士卒。後來擔任廣西簽判兼提刑,並上書宋帝守禦七策;又和交趾國立約互不犯邊、歸還侵地及通商貿易之事。官升至簽書樞密院事、同門下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要職。蒙古帝國攻進四川,董槐親率重兵扼守夔門,對於宋廷邊防多有建樹。寶祐三年(1255年),擔任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大肆整頓朝廷綱紀,但不久則被宋理宗所寵幸的佞臣丁大全矯詔逐廷、流放邕州,他於當地安老逝世。 董槐為官,清正廉明,政績顯著,朝野聞名。《宋史》稱“董槐每上言,皆事無所隱,其本意在於格君心之非而不為君容所悅。槐自以為人主所振拔,苟可安利國家而無不為,然其務先人君之大體”。.

新!!: 宋史和董槐 · 查看更多 »

葉夢得

葉夢得(),字少蘊,自號石林居士,宋朝人,原籍蘇州吳縣(今屬江蘇),居烏程(今浙江吳興)。父親葉助,母親為晁補之二姐。 早年師從晁补之、张耒,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大观三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汝州,不久落职,提举洞霄宫。政和五年,知蔡州,移颍昌府。靖康元年,知杭州。宋室南渡後,任建康(江蘇南京)知府,致力於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授戶部尚書,遷尚書左丞。与宰相朱胜非等不合,罢归湖州。後任江東安撫使。陳振孫說他“平生所歷州鎮,皆有能聲。” 葉夢得博學多才,能工詩。早年風格婉麗,中年學蘇東坡,南渡後多感懷時事之作。晚年居卞山下,奇石森列,藏書數萬卷,啸咏自娱,王士禛称其犹有北宋诗人遗风。叶梦得還在《云水录》中記載尿液中提制性激素的方法。著有《石林春秋谳》30卷、《春秋考》30卷、《建康集》、《石林詞》一卷、《石林诗话》一卷、《石林燕語》、《岩下放言》一卷、《石林奏议》十五卷等三十多種。.

新!!: 宋史和葉夢得 · 查看更多 »

葉顒

葉顒(),字子昂,宋代仙游人。 葉顗之弟,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授广州南海县主簿。後知绍兴府上虞县。召入京擔任尚书郎,真除右司。曾引薦汪应辰、王十朋、陈良翰、周操、芮晔、林光朝等名士。乾道三年(1167年)冬天,提举太平兴国宫。晚年以观文殿学士退休,無疾而終。謚正簡。他與七子皆進士,有“一門八進士”之譽。.

新!!: 宋史和葉顒 · 查看更多 »

葉清臣

葉清臣(?-1051年),字道卿,號本元。宋代長洲人。 父葉參,官光祿卿,曹奇是他的堂兄。好學而善作文,天聖二年舉劉筠奇試,作《雲瑞紀官賦》,名列第二。歷官兩浙轉運副使、翰林學士。寶元元年游雁蕩山,題名於靈峰雪洞。有子葉增、葉圻、葉均。 Y Y Category:葉姓.

新!!: 宋史和葉清臣 · 查看更多 »

葛勝仲

葛勝仲(),字魯卿,常州江陰(今屬江蘇)人。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官杭州司理參軍。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爲兗州教授。政和四年(1114年),擢國子司業,六年,除國子祭酒。宣和元年(1119年),知汝州。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知湖州。紹興元年(1131年),罷歸,晚年寓居丹陽。紹興十四年(1144年),卒,諡文康。其婿章倧寫有《文康葛公行狀》。有《丹陽集》八十卷,已佚。.

新!!: 宋史和葛勝仲 · 查看更多 »

葛邲

葛邲(),字楚辅,世居丹阳,后居吴兴,宋朝人。 紹興五年(1135年)出生。以儒学名家,荫受建康府上元县丞。隆兴元年進士,为国学博士。奏论州县受纳及鬻爵之弊,除著作佐郎兼学士院权直。宋孝宗时,历任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尚书,奏论都切中时事。宋光宗时,历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绍熙四年三月,拜左丞相,次年正月,除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府。宋宁宗即位,判绍兴府,后来判福州,以少保致仕。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卒。.

新!!: 宋史和葛邲 · 查看更多 »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新!!: 宋史和钱大昕 · 查看更多 »

钱乙

钱乙(),字仲阳。宋朝郓州(今山东东平)人,精专儿科。 其著作《傷寒論指微》《嬰孺論》等失传。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本书被稱为“幼科之鼻祖”, 是儿科经典著作。 其成方如六味地黃丸等应用至今。 为宋朝宋神宗赵顼的九子宗室赵佖治疗痊愈。.

新!!: 宋史和钱乙 · 查看更多 »

钱惟演

钱惟演(),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中国北宋政治家、诗人,西崑体领袖,吴越末代国王钱俶第十四子,劉娥之義兄劉美的妻舅。有三子钱暧、钱晦、钱暄。另外,盛度為其女婿。.

新!!: 宋史和钱惟演 · 查看更多 »

蒲宗孟

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人。父閬中太常丞蒲師道。其妹為周敦颐之妻。 皇佑五年(1060年)进士,授夔州观察推官,熙寧元年,擔任著作佐郎。後任集贤殿校勘。神宗赏赐他官服上佩戴金鱼。歷官尚书左丞,再升为资政殿学士。元豐六年(1083年),因荒于酒色,罢知汝州。晚年出任豪州、杭州、郓州知府,“为政惨酷,虽微罪,亦断其足筋”。元佑四年(1089年),御史劾宗孟为政惨酷,改知號州。性侈靡,每日宴饮要杀猪羊各十只,又點燃烛火三百根。七年,移知永興軍,不久改知大名府,因疾前往河中,卒於河中。谥恭敏 (《挥麈录》后录卷五)。諡恭敏。蒲宗孟常告诫子弟:“寒可无衣,饥可无食,书不可一日无。”有文集、奏議七十卷。.

新!!: 宋史和蒲宗孟 · 查看更多 »

蒲甘

蒲甘(,)是缅甸曼德勒省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从9世纪到13世纪,蒲甘有一个蒲甘王国,该地形成统一的一个地区,后来构成现代缅甸。11世纪和13世纪之间,超过10,000个上座部佛教寺庙矗立于此,宝塔和寺院建于蒲甘平原,2200年历史的寺庙和佛塔依然完好至今。蒲甘是缅甸重要的旅游城市。.

新!!: 宋史和蒲甘 · 查看更多 »

蒋堂

蔣堂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宋史和蒋堂 · 查看更多 »

蒋芾

蒋芾(),字子礼,宋朝常州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蒋芾中进士第二。宋孝宗即位,历任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签书枢密院事,上奏皇帝选将才稳固边防。乾道二年(1166年),担任权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奏请停止招兵一年半,来省养兵费用。叶颙、魏杞罢相,蒋芾采众论奏《筹边志》,论钱谷不足、兵士不练等事。乾道四年(1168年)二月己亥,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蒋芾母亲去世,宋孝宗诏命他起复,拜左仆射。宋孝宗命大臣议和战,因为争执不下,宋孝宗让蒋芾决断。蒋芾奏“天时人事未至”,和孝宗大举攻金的计划相左,于是十一月甲辰罢相,任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治今浙江省绍兴市)、提举洞霄宫。后来因言罢职,居住建昌军。著《逸史》。.

新!!: 宋史和蒋芾 · 查看更多 »

邢秉懿

#重定向 憲節皇后.

新!!: 宋史和邢秉懿 · 查看更多 »

邢煥

邢煥(),表字文仲,開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南宋外戚。 邢焕以父任调孟州汜水县主簿。历任开封府士曹、工曹、仪曹。宋徽宗以其女为康王赵构王妃。靖康元年(1126年),主管亳州明道宫,升右文殿修撰。次年,靖康之变,康王即位为宋高宗,进徽猷阁待制,改任光州观察使,除枢密都承旨,多次上奏称宗泽忠劳可倚,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转任保静军承宣使,苗刘兵变,他以病免官。兼提举万寿观,在改任江州太平观,住在忠州。绍兴二年(1132年),去朝见女婿宋高宗,陈说川、陕形势,请分兵以图恢复故土,被高宗所嘉重。擢升为庆远军节度使,提举洞霄宫。他有学问,节俭自持。当年邢煥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恭简,加赠少师,追封嘉国公。.

新!!: 宋史和邢煥 · 查看更多 »

邢恕

邢恕,字和叔,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 自小精通典籍,口若懸河,頗有縱橫家氣度。熙寧年間(1069年~1077年),中進士,補為永安主簿。從程顥學習,與司馬光、呂公著交遊,呂公著薦為崇文院校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延陵县,外放七年。十年,再为校书。吴充又任其为馆阁校勘,不久迁为历史馆检校、著作佐郎。邢恕追隨蔡确,累迁职方员外郎。元丰八年三月,哲宗继位,因“定策有功”迁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司馬光死後,邢恕彈劾司馬光,要查禁《資治通鑑》,程颐說他“义理不能胜利欲之心”。 元祐四年(1089年),蔡确倒台,贬永州监仓。元符中出知汝州。徽宗時,蔡京专权,起用邢恕为鏖延经略安抚使,不久改为泾原经略安抚使,擢至龙图阁学士。再为西北边帅,以抗西夏。因不懂軍事,谋略乖方,徙知太原、永兴、疑昌、真定等州府,不久夺职。.

新!!: 宋史和邢恕 · 查看更多 »

邢昺

邢昺()字叔明。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邢寨村)人。 太平兴国初年,通九经,進士及第,授予大理评事,知泰州鹽城監,賜錢二十萬。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改為國子祭酒,咸平二年(999年),始設立翰林侍講學士,首任侍講官,為宋真宗講論《左傳》。咸平二年(999),與杜鎬、孫奭等校定《三禮》、《春秋三傳》、《孝經》、《爾雅》等義疏,咸平四年(1001)九月书成。 景德三年(1006),任刑部侍郎时,真宗与他谈话,“一日從容與上語及宮邸舊僚,歎其淪喪殆盡,唯昺獨存。”。次日赐白金千两,并把他的妻子召到宫庭,赐帽子、披肩等物。官至礼部尚书。大中祥符三年(1010),邢昺患病,帝令太医诊视。卒於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葬於任丘县东北黄垒村。.

新!!: 宋史和邢昺 · 查看更多 »

邈黎

邈黎,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域外古国。 宋朝史料記錄,北宋收复洮州之后,于阗、大食、拂林、邈黎诸国都表示震驚,都遣使入贡宋朝。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邈黎国的使者般次冷移、四抹粟迷等帶著于阗国黑汗王和本国王表章来朝。有司以為邈黎国以前未尝入贡,请朝廷按照于阗条式。朝廷聽从,令熙河路限邈黎二年一进贡。游师雄說:“如此不是招攬远人的辦法。”一說邈黎即阿萨辛派的木剌夷國。.

新!!: 宋史和邈黎 · 查看更多 »

邵伯溫

邵伯溫(),字子文,祖籍范陽(河北涿州)。洛陽人。邵雍之子。 生於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少與司馬光、吕公著、范纯仁等交遊,赵鼎称其“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元佑中,薦授大名府助教。徽宗即位,出現日蝕,上書言恢復舊制,知陕州灵宝县,政和间徙芮城。知果州。南渡後,官至提點成都路刑獄、利州路轉運副使。晚年提举太平观。卒於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著有《邵氏聞見錄》。 邵伯溫反對變法,對王安石變法極盡詆毀,安石晚年悔恨為呂惠卿所陷、所誤等均出自於《邵氏聞見錄》,又說王安石主张“弃地五百里与辽”。李紱《書辨姦論後》認為《辨姦論》乃邵伯溫偽作。邵伯溫有三子:邵溥、邵博、邵傳。.

新!!: 宋史和邵伯溫 · 查看更多 »

邵雍

邵雍(),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人又稱百源先生,諡康節,後世稱邵康節,北宋五子之一,易学家、思想家、诗人。.

新!!: 宋史和邵雍 · 查看更多 »

邵成章

邵成章,宋朝宦官。 宋钦宗朝邵成章任内侍宦官。靖康二年(1127年)钦宗被金人掳入青城,邵成章奉命护卫皇太子赴宣德门称制行事。太子赵谌被掳,邵成章留在汴京。康王赵构将即位,孟太后派遣邵成章奉乘舆、服御至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后从宋高宗至扬州,任入内内侍省押班。时金兵掠陕西路、京东路诸州,山东也多变乱,宰相黄潜善、汪伯彦隐瞒消息。他上疏奏劾黄潜善、汪伯彦欺瞒之罪,被除名,编管于南雄州(今广东南雄)。后来高宗念他忠直,想要召还他,被其他宦官阻碍,止于洪州(今江西南昌)。金兵闻其名,找到他,邵成章不屈不从,金人谓其为忠臣,不忍杀害而去。 其后邵成章被高宗召赴行在造瓷,成为南宋杭州官窑瓷器督理官。提举后苑,号为“邵局”,曾执掌宫殿、太庙修缮事务的修内司设窑修内司窑,所烧瓷器在形制、釉质上仿北宋汴京官窑特征,用料精细,制作规整,并以釉色晶莹透澈而为世所珍贵。叶真《坦斋笔衡》所记:“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

新!!: 宋史和邵成章 · 查看更多 »

邵晋涵

邵晋涵(),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清朝翰林、校刊学家、历史学家。 祖父邵向荣,康熙壬辰進士。生于乾隆八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甲第三十名进士。乾隆時开四库馆,晋涵受诏徵入馆纂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编修。乾隆五十六年,擢左中允。累官至侍读学士。 清廷编撰四库全书时,邵因史学功力深厚被命主持史部之编撰工作。据载其博学强记至极,于四库馆修书之时,其他编撰人员提问之史料问题其均能随口应答并精确告知在何书何页。邵晉涵在四庫館根據《永樂大典》輯出已佚作品:《舊五代史》、《洪範口義》、《洪範統一》、《兩朝綱目備要》、《性情集》、《臨安集》、《九國志》、《東南紀聞》。其中以《舊五代史》影響最大,後世史家莫不宗之。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偶感風寒,醫誤投劑,體疾加劇,六月二十五日卒于邸第,年五十四岁。.

新!!: 宋史和邵晋涵 · 查看更多 »

邓广铭

鄧廣銘(),字恭三。生于山東臨邑,中國著名历史學家,專門研究宋代歷史,對兩宋和遼、金鑽研極深。主要著作有:《中国史纲要·宋辽金史纲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飞传》、《辛弃疾传》、《陈龙川传》、《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

新!!: 宋史和邓广铭 · 查看更多 »

铁木儿塔识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康里氏人,又译帖睦尔达世、帖木尔达识、帖木儿达失(塔识)、铁木儿达识。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父亲康里脱脱。 铁木儿塔识年轻时入国子学,后事元明宗于藩邸。元文宗时,历任同知都护府事、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陕西行台侍御史、奎章阁侍书学士、大都留守、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拜中书右丞,至正元年(1341年),升平章政事。他赞辅顺帝理政,谏以治道。建议在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储米百万斛以供岭北酷寒之地的边饷。又减免江浙行省盐额年十三万引。至正二年(1342年)高丽国奏称,有日本商人100多人遇风飘流到高丽,铁木儿塔识说:“间谍在敌国之间是历来有之的,现在天下统一,国力强盛,有什么好刺探的?如果有,恰恰可以让他好好地看看中国的强盛,回去告诉国王,使其学习我们。”至正五年(1345年),任御史大夫,建言废除大臣获罪株及妻孥族里之刑。奏请出赃罚钞籴米万石,赈济京城近畿饥民。他对伊、洛诸儒的书,深有研究。参预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史,任总裁官。铁木儿塔识又下令分漕运来的粮食40万石置于沿运河两岸各处的官仓,以备饥荒之年。又曾遣官坐市肆,打击贪民利用购买民众赋筹获取高利的活动。至正六年(1346年),任平章政事,建议恢复科举,征用贤才。至正七年(1347年),任左丞相,修饰纲纪,置仓备荒,兴办国学。后得暴病去世,追封为冀宁王,赠右丞相,谥号文忠。.

新!!: 宋史和铁木儿塔识 · 查看更多 »

蔡居厚

蔡居厚(),字宽夫。北宋杭州人,一说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 御史蔡承禧之子。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史部员外郎。大观初年,升为右正言,上疏赞揚王安石变法:“神宗造立法度,旷古绝儗,虽符、祐之党力起相轧,而终不能摇者,出于人心理义之所在也。”,升迁為起居郎、右谏议大夫。政和八年(1118年)由鄆州卸任。宣和七年,由戶部侍郎改知青州,以病不赴任,回到金陵,不久以疽發于背,卒。.

新!!: 宋史和蔡居厚 · 查看更多 »

蔡京

蔡京(),字元長。北宋興化仙遊(今属福建)人。北宋時期書法家,先后四次任宰相,掌权共达十七年之久。蔡京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之一,穷奢無能、貪腐保守,直接导致北宋王朝的衰败。.

新!!: 宋史和蔡京 · 查看更多 »

蔡元定

蔡元定(),字季通,號西山。福建省建陽麻沙人。朱熹門人,世稱西山先生。堪輿學家。 其父蔡發是著名理學家。蔡元定精於風水之說,曾築室於西山山頂,刻苦讀書。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與蔡元定在福建西山、雲谷山絕頂相望,一起學習,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干城”。朱熹將女兒許配給蔡西山之子,結成姻親。慶元二年(1196年),韓侂冑專權,打擊理學黨徒,朱學被稱為偽學,蔡元定謫居道州(今屬湖南)。臨行前師徒在建陽壩橋飲酒話別,二年後,客死舂陵。其子蔡沉扶柩千里,葬歸建陽崇泰里後山陳布村翠嵐之源,朱熹亲往致祭,祭文曰:“呜呼季通,而至此耶。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得而见矣。”。著有《律呂新書》、《皇極經世指要》、《八陣圖說》、《脈經》等書。.

新!!: 宋史和蔡元定 · 查看更多 »

蔡確

蔡確(),字持正,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 父蔡黃裳在陳州被陳執中貶逐。蔡確早年在泗州中山寺读书,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调(京兆府)邠州(治所今陕西彬县)司理参军。外號“倒懸蛤蜊(殼菜)”。王安石当政时,荐为三班主簿,王安石變法中的“常平、免役皆成其手”。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此時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史载:“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逝,哲宗即位,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馬光執政,幾盡罷新法,改革派人士幾乎全招貶職。元佑二年(1087年)出知陈州、安州(今湖北安陆县)、邓州,元祐年間,蔡確在安州遊車蓋亭時,寫下《夏日遊車蓋亭》十首絕句。其政敵吳處厚向朝廷說“內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又指出“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之句,是將高太后比做武則天。 高太后怒不可遏,將蔡確貶為光禄寺卿、分司南京,范祖禹认为:“蔡之罪,天下不容,尚为列卿,恐难平民愤。”最後貶至英州别驾(今广东英德市)、嶺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安置,此舉開啟北宋貶官至嶺南的先例。呂大防和劉摯曾以蔡確之母年老,嶺南路遠,請改遷他處,高太后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不久死於新州。《宋史》将其列入奸臣列传。 蔡确府宅在泉州城蔡巷(今称菜巷)。.

新!!: 宋史和蔡確 · 查看更多 »

蔡襄

蔡襄(),字君谟,号莆阳居士,諡號忠惠,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遊縣(今福建省仙遊县)人。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

新!!: 宋史和蔡襄 · 查看更多 »

蔡抗

蔡抗(),字仲节。福建建阳人。蔡元定之孙。 绍定二年(1229年),中进士,任秘书省正字。历任江东提点刑狱、隆兴知府、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提举编修《经武要略》。进同知院事,拜参知政事。 逝世后谥文肃。 Category:建阳人 K Category:南宋官员 Category:谥文肃.

新!!: 宋史和蔡抗 · 查看更多 »

蔡挺

蔡挺(),字子正或子政,应天府宋城人。北宋官员。.

新!!: 宋史和蔡挺 · 查看更多 »

蔣之奇

蔣之奇(),字穎叔,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 蔣之翰之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宋英宗初年,擢監察御史。宋神宗時轉殿中侍御史。彈劾歐陽脩帷薄不修,與長媳吳春燕有曖昧行為,歐陽修多次辭職,未得允准。經朝廷查核,純屬誣枉,宋神宗兩次降詔安慰歐陽脩,貶之奇監道州酒稅。元丰初年(1078),提举楚州市易司。绍圣二年(1095年),改知开封府。貢院有人考試做弊被逮,蔣之奇欲重罰之,礼部侍郎徐鐸不答應,蔣之奇只得從輕發落。左仆射章惇聞知大怒,更加重其刑責。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知樞密院事,出知杭州,以疾歸。崇寧三年(1104年)卒。能詩,今存《春卿遺稿》輯本。《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新!!: 宋史和蔣之奇 · 查看更多 »

鄧守恩

邓守恩,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宦官。 十岁时为黄门事宋太宗。淳化年间,随王继恩前往成都,镇压李顺。宋真宗咸平初年,入内高班。辽国入侵,他担任镇州、定州都监,石保吉为都部署。大中祥符初年,巡视濮州,平反冤狱。监修玉清昭应宫、会灵观。又兼修真游殿、景灵宫。宫殿修成,官任内殿承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预修大内,改任西京作坊副使。营造完毕,任东染院使,会灵观都监。祥源观修成,迁崇仪使。黄河在滑州决口,他担任修河鈐辖,黄河恢复故道,他转任文思院使,掌管皇城司、国信司。领建天章阁,官至勾当资善堂兼太子左右春坊司。天禧五年(1021年)卒,年四十八岁,赠淄州防御使。.

新!!: 宋史和鄧守恩 · 查看更多 »

鄭居中

鄭居中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鄭居中 · 查看更多 »

鄭俠

鄭俠,字介夫,号一拂居士、大庆居士,福清(今属福建)人。 生于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住福清海口镇覆釜山下(今为牛宅村),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歷官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司法参军。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赤地千里,熙宁七年(1074年),郑侠绘《流民圖》,假称紧急边报,发马递送银台司,献给神宗,将灾民之苦归罪于新法,又上《论新法进流民图疏》稱:“去年大蝗,秋冬亢旱,以至于今。经春不雨,麦苗枯焦,菽粟麻豆,粒不及种。旬日以来,街市米价暴贵,群情忧惶,十九惧死。”並请求废除新法,神宗“反复观图,长叹数四,袖以如内。是夕寝不能寐。”下詔停止变法,史称:“民间欢叫相贺,是日,果雨”。後以罪谪汀州,又贬英州。哲宗时归还,苏轼、孙觉荐为泉州教授。有《西塘集》。 鄭御,妻林氏,生二子,长孟定公,次讓公(无嗣)。 鄭孟定,子晕,字大曜,成年后迁居西塘, 鄭暈,娶黄氏,生五子:長子修,次子俠,三子侃,四子儀,五子俊。另有四名女兒。 女婿吳敦孝、林光朝。.

新!!: 宋史和鄭俠 · 查看更多 »

鄭綺

鄭綺(),字汝文,直隸徽州府歙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鄭綺 · 查看更多 »

鄭瑴

郑瑴,字致刚,南宋建州人。 政和八年进士及第,授安陆府教授,权信阳县尉,监南康酒税。入京擔任御史台主簿。 建炎元年(1127年),任監察御史,遷右司諫,升為諫議大夫。建炎三年(1129)三月,爆發苗劉兵變,鄭瑴立於庭中,當面斥責苗、劉二人,拜御史中丞。此時張浚派馮轓到杭州和苗、劉等曉以大義,苗傅聽說張浚已集結重兵,詔貶張浚為黃州團練副使、郴州安置,鄭瑴上書為張浚開脫,又遣人密報張浚放慢行軍速度,使叛軍自行垮台。鄭瑴与李邴共同擔任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高宗復位,簽書樞密院事,執政百日而卒,年五十。謚忠穆。有《建炎復辟紀》一卷。.

新!!: 宋史和鄭瑴 · 查看更多 »

鄭覃

鄭覃(《旧唐书》卷一十八上),以父蔭得官,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他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之一。封滎陽郡公。.

新!!: 宋史和鄭覃 · 查看更多 »

鄭樵

鄭樵(),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世稱夾漈先生。.

新!!: 宋史和鄭樵 · 查看更多 »

脱脱

脱脱(,,清代以後改譯托克托或托托帖木兒,蔑兒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曾出任御史大夫和中書省右丞相。任內恢復科舉制度、反正前丞相伯顏時的冤案,減輕剝削、放寬稅政,乃元朝末年有為的高級官员,後世稱為「脱脱更化」。脱脱汉文化修养极高,亦是二十四史中《宋史》、《辽史》、《金史》的主编。.

新!!: 宋史和脱脱 · 查看更多 »

至正

至正(1341年-1370年)是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元朝使用至正这个年号一共30年。.

新!!: 宋史和至正 · 查看更多 »

金史

《金史》為元朝脱脱等撰之纪传体金代史,共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後附〈金國語解〉一卷。清朝施国祁有《金史詳校》10卷。.

新!!: 宋史和金史 · 查看更多 »

苏丹 (称谓)

苏丹(سلطان,,))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這詞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权」、「裁决權」,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等同國君的意思,被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سلطنة)。 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 苏丹一般不是世袭的,很少被称为国王。.

新!!: 宋史和苏丹 (称谓) · 查看更多 »

苏缄

苏缄(),字宣甫,北宋泉州晋江出身,曾长期在华南任地方官。在越南李朝进攻邕州的战役中邕州城破,时任邕州知州的苏缄拒绝投降,率全家自尽。后被奉为邕州城隍。.

新!!: 宋史和苏缄 · 查看更多 »

苏颂

苏颂(閩南語:So͘ Siōng;),字子容,福建泉州同安縣葫芦山(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閩南人。他是一名中國北宋十分傑出的博學家,身兼科學家、數學家、政治家、天文學家、地圖學家、鐘錶學家、藥理學家、礦物學家、地質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機械和建築工程師、詩人、古董家、外交大使等多重身份。 蘇頌是中世紀開封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工程師,為世界上早期採用擒縱器的機械設計。擒縱器是由佛教和尚一行與粱令瓚於公元725年所發明的,但被應用於環形球儀機械上,蘇頌是第一人。.

新!!: 宋史和苏颂 · 查看更多 »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新!!: 宋史和苏轼 · 查看更多 »

苏辙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間,追諡文定。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苏辙則是“小蘇”。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新!!: 宋史和苏辙 · 查看更多 »

苏舜钦

苏舜钦(),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蘇協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移家开封(今属河南)。父親蘇耆,母親為王雍、王冲、王素之姐。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5年)進士。歷任蒙城、長垣縣令,慶曆三年因母喪守制,後入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职。杜衍以女嫁之,進奏院祠神,售廢紙公錢宴會。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爲人所彈劾,以“監守自盜罪”削職爲民,闲居苏州沧浪亭。后再起用为湖州长史,慶曆八年(1048年)十二月卒。有子苏泌。 好飲酒,每晚读书都要喝上一斗。其岳丈知道後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其诗与梅尧臣齐名,美称“苏梅”,被赞为宋诗“开山祖师”。著有《苏学士集》(又名《苏子美集》)16卷。《城南感怀呈永叔》、《吾闻》、《淮中晚泊犊头》等为其代表作。其所感情奔放,风格豪迈而笔力雄健。散文崇尚韩愈、柳宗元,有代表作《沧浪亭记》。.

新!!: 宋史和苏舜钦 · 查看更多 »

苏洵

苏洵(),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书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

新!!: 宋史和苏洵 · 查看更多 »

苗傅

苗傅(),南宋初年將領,山西上黨人,因不滿權臣勾結宦官並把持朝政,和劉正彥率領所部的赤心軍發動苗劉兵變,最後失敗而在建康被磔棄市。.

新!!: 宋史和苗傅 · 查看更多 »

雷允恭

雷允恭,北宋宦官。开封(今属河南)人。 最早是一黃門,頗有小聰明,後遷入內殿頭,在东宫供职。因告發周懷政偽造天書。懷政被殺,允恭因功晉升为内殿崇班,再升任承制。歷官西京作坊使、普州刺史、入内内侍省押班。 劉太后時,雷允恭與丁謂勾結,權傾朝野。宋真宗死後,任山陵都监,為真宗打造陵寢,司天监邢中和建議将陵墓往上移百步修建,可比美汝州秦王的陵寝,雷允恭曰:“上无他子,若如秦王坟,何不可!”,遂同意。最後陵地因泉水湧出,以“擅移陵穴”罪處死。.

新!!: 宋史和雷允恭 · 查看更多 »

耿南仲

耿南仲(),字希道(一作晞道),两宋时期官员,因在金军南下时主和而被认为误国之臣。.

新!!: 宋史和耿南仲 · 查看更多 »

耿全斌

耿全斌,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北宋將領。 宋太宗即位,補東班(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謂之東班)承旨。隨征太原途中,遇契丹軍於蒲陰,全斌率軍追至徐河,立據水口。因功遷補日騎副兵馬使、雲騎軍使,兵屯贏州。歷官雲騎指揮使、御前忠佐馬軍副都軍頭,雄州刺史等。後掌控安肅軍,曾繪製地圖。大中祥符初年,為濮州鈐轄。卒於京師。.

新!!: 宋史和耿全斌 · 查看更多 »

虞允文

虞允文,字彬甫(世稱虞雍國、虞雍公),爲隆州仁壽人,即今四川仁壽县人,宋朝宰相和軍事家。.

新!!: 宋史和虞允文 · 查看更多 »

陳堯佐

尧佐(963年—1044年),字希元,阆州阆中新井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北宋大臣,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致仕,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陈尧佐,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陈尧佐与长兄陈尧叟、弟陈尧咨皆中状元。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

新!!: 宋史和陳堯佐 · 查看更多 »

陳塏

陳塏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陳塏 · 查看更多 »

陳塤

陳塤,是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中國山東,於1796年上任台灣府經歷,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陳埙於1799年(嘉慶4年)接替程文炘,於台灣台北地區擔任台灣府淡水廳新莊縣丞一職(考職正八品),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府內典簿奏章的收發與校注,也分掌章奏文書。.

新!!: 宋史和陳塤 · 查看更多 »

陳宓

陳宓(),字師复,諡文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學者稱復齋先生。 南宋名相陳俊卿第四子。生年不詳,少與其兄陳守、陳定師從朱熹,長大後從黃乾遊,以父蔭入仕,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任歷泉州南安鹽稅,主管南外睦宗院。 嘉定三年(1210年),知安溪縣令,有惠政。嘉定七年,(1214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 嘉定九年(1216年),因建言忤史彌遠,出知南康軍(今江西省),建白鹿洞書院、改知南劍州(今福建南平一帶)。終於直秘閣主管崇禧觀。 紹定三年(1230年)卒。諡文貞。著有《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二十三卷。.

新!!: 宋史和陳宓 · 查看更多 »

陳師道

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別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北宋詩人。.

新!!: 宋史和陳師道 · 查看更多 »

陳希亮

陳希亮(),宋朝人,字公弼,祖先原為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遷居眉州青神(今属四川)。 幼年即為孤兒,喜歡學習,十六歲將跟隨老師學習,被其兄刁難,拿了三十餘萬本息,要他管理,陳公弼把借據燒掉,外出求學。學成,引導其侄陳庸、陳諭去念書, 在天聖八年(1030年)叔姪三人同登進士金榜,鄉里表其里坊門曰「三雋 坊」。最初時任職大理評事,在長沙縣任知县,嚴明執法,王公貴人都對他頗為忌憚。升任殿中丞,调任鄠县知县。嘉佑二年(1057年),擔任开封府判官。继任过京东轉運使。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任鳳翔府知府,是蘇軾的上司,頗嚴格。有吏員稱呼“蘇賢良”。公弼大怒:“府判官,何賢良也?”,下令用刑杖责打吏員。又继任湖北房州知州。《宋史》称其“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史”。蘇軾評論他:“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必極其志而後已。” 《宋史》記載希亮發明“飞桥”,當時汴河改道流经宿州(今安徽宿县),陈希亮建造了一座横跨汴河的“飞桥”,仁宗下诏褒奖,并令“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後英宗即位,遷任太常少卿,后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在老家居住十年,熙宁十年逝世,享年64歲,獲追封為工部侍郎。有《陈希亮文集》10卷、《制器尚象论》等。長子陳忱亦中進士,蘇軾作傳時任度支郎中,照顧好友宋輔老母、遺孤宋端平,召為女婿,後也高中進士,一門五進士。次子陳恪任滑州推官時於任內過世,三子陳恂於蘇軾作傳則是擔任大理寺丞。 其第四子為陳慥(季常)為成語河東獅吼裡的主人翁。.

新!!: 宋史和陳希亮 · 查看更多 »

陳世卿

世卿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陳世卿 · 查看更多 »

陳康伯

康伯(),字长卿,信州弋阳南港口乡人。南宋宰相。.

新!!: 宋史和陳康伯 · 查看更多 »

陳俊卿

陳俊卿可能指以下人物條目中的一個:.

新!!: 宋史和陳俊卿 · 查看更多 »

陳兢

兢,生卒年不詳,南北朝人,字承检,陳後主的第七個兒子,吕淑媛所生,陳彦之弟。 祯明元年(587年),立为邵陵王,邑一千户。为仁武将军,置佐史。禎明三年(589年)隋平南陳。和其他宗室一起被遷移長安,隋朝大業年間,擔任国子监丞。.

新!!: 宋史和陳兢 · 查看更多 »

陳公輔

陳公輔(1077年—1142年),字國佐,臨海縣城人。宋代官僚。 其父陳正是郡縣大吏。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太學「上舍釋褐」第一,出任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教授,不久調越州,歷任權應天府少尹、秘書郎等職。公輔論事剴切,疾惡如仇,但任職左司諫時,曾上疏攻擊程頤,士林惜之。紹興六年,召為吏部員外郎。官至禮部侍郎。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議》十二卷。.

新!!: 宋史和陳公輔 · 查看更多 »

陳充

陳充()字若虛,自號中庸子,四川成都人,宋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陳充於宋朝雍熙中進士及第,宋真宗時累官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擢升為西京御史臺。終年七十,臨終前自為墓誌銘。著有《中庸子集》二十卷。.

新!!: 宋史和陳充 · 查看更多 »

陳繹

陳繹(),字和叔,洛陽(福建路,南劍州)人。 慶曆初進士出身,歷官館閣校勘、集賢校理,曾刊定《前漢書》,後因事貶建昌(江南東路,南康軍)軍,後擔任大中大夫。晚年喜歡伪装成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好事者目為“熱熟顏回”。元祐三年正月卒。.

新!!: 宋史和陳繹 · 查看更多 »

陳瓘

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陳瓘 · 查看更多 »

陳韡

陳韡(),字子華,福州侯官人。開禧元年乙丑科進士。宋參知政事。 父親陳孔碩,為朱熹、呂祖謙門人,有弟陳韔。.

新!!: 宋史和陳韡 · 查看更多 »

陳遘

陳遘(1090年-1127年),字亨伯,湖南永州零陵人。 先祖自江寧遷徙永州。二十一歲舉進士,知莘縣。官至东南七路经制使。宣和年间,爆發方臘之亂,陈遘時任淮南发运使,奏陈徽宗,上始知乱事,又因軍費不足,陈遘建議徵收特別捐,多來自賣酒、賣田的税收,稱為經制錢。 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兵進攻河間(今河北地區),陈遘任兵马元帅,坚壁固守中山(今定州保定县)半年之久。钦宗即位後,加授资政殿学士,光禄大夫。金兵攻破中山,宋軍部將沙振乘夜持刀入營,盡殺陳家十七口。有弟陳適。.

新!!: 宋史和陳遘 · 查看更多 »

陳衍

陳衍(),小名尹昌,字叔伊,號石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詩人.曾是台灣巡撫劉銘傳、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僚。.

新!!: 宋史和陳衍 · 查看更多 »

陳規

陳規(),字元則,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南宋兵家文臣,兼有文韬武略。任安陆縣令时,陈规率军抵抗攻德安府的亂兵,“九攻九拒,应敌无穷,十万百万,靡不退却。”因功被任命为德安知府及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后改任顺昌知府,「順昌之戰」中与劉錡共守顺昌,擊敗金兀朮率領的金軍主力的围攻,升枢密院直学土。绍兴十一年(1140年)宋金议和后,改任庐州知府兼淮西安抚使,第二年病死于任上。 相關書籍有《守城录》四卷。.

新!!: 宋史和陳規 · 查看更多 »

陳謙

#重定向 陈谦.

新!!: 宋史和陳謙 · 查看更多 »

陳黃中

陳黃中,字和叔,晚號東莊谷叟,江蘇吳縣人。 陳景雲之子。生卒年不詳,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舉博學鴻詞科。為諸生。早年留心史學,乾隆二十年(1755年)《宋史稿》積稿219卷。家貧,殁後無以治丧,妻张氏卖宅以葬之。著有《新唐書刊誤》3卷、《宋史稿》219卷、《東莊遺集》4卷。.

新!!: 宋史和陳黃中 · 查看更多 »

陳興

陳興,江西永新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陳興 · 查看更多 »

陳薦

陳薦(),字君庸,湖廣永州府祁陽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陳薦 · 查看更多 »

陳自強

自强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陳自強 · 查看更多 »

陳暘

旸(),字晋之,闽清县(今属福建)人。 宋绍圣元年(1094年)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及第,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初年,进《迓衡集》,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曾被夺职罢官,后又复职。精乐律,参加神宗至哲宗时“升之文馆”,官至禮部侍郎。著《樂書》二百卷。.

新!!: 宋史和陳暘 · 查看更多 »

陳東

陳東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陳東 · 查看更多 »

陳淳

淳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陳淳 · 查看更多 »

陳淵

陳淵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陳淵 · 查看更多 »

陳文龍

陳文龍(Díng Meóng-le̤ng;)原名子龍,字君贲、德刚,南宋末年興化軍莆田縣(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是南宋的抗元名將。.

新!!: 宋史和陳文龍 · 查看更多 »

陳思道

陳思道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陳思道 · 查看更多 »

陶弼

陶弼(1015年~1078年),字商翁,永州祁陽(今屬湖南)人。 陶岳之子,生於宋真宗天禧元年(1015年),少喜兵法,持論縱橫,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仁宗慶曆中(1045年前後)從杨畋軍討湖南猺,以軍功補衡州司戶參軍,調桂州陽朔縣主簿,遷爲陽朔令,又攝興安令。後歷知賓、容、欽、邕(今廣西南寧市南郁江南岸)、鼎、辰、順諸州,兩知邕州,頗多善政,晚守欽順二州。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改东止阁门使,未就,卒。有“邕州小集”。事蹟見《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誌銘》。.

新!!: 宋史和陶弼 · 查看更多 »

陶穀

陶穀(903年~970年)字秀實,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 本姓唐,因避后晋高祖讳而改姓陶。《宋史》说他“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多蓄法书名画、善隶书。为人隽辨宏博,然奔竞务进”。早年為家校書郎,以文章闻名于世,累遷至中書舍人。後漢時為給事中,後周時為右散騎常侍。顯德初年授戶部侍郎,改翰林學士。出使南唐時,曾迷上韓熙載家姬秦蒻蘭,陶穀作長短句贈之。唐寅畫《陶穀贈詞圖》即是反映這段史實。开宝三年(970年)卒,赠右仆射。後世称之陶内翰、陶尚书。著有《清異錄》、《荈茗录》等。.

新!!: 宋史和陶穀 · 查看更多 »

陸九淵

九淵(),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學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講學象山書院(位于江西省貴溪縣),世稱「象山先生」,學術界常稱其為「陸象山」。兄陸九韶、陸九齡,亦儒學名家。.

新!!: 宋史和陸九淵 · 查看更多 »

陸心源

心源(),字剛甫、剛父,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歸安(今浙江湖州)人。清代著名的四大藏書家之一。 早年師從万青藜、吴式芳、张锡庚,读书过目不忘,精于郑、许之学。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随总督刘长佑赴直隶镇压太平军,同治四年(1865年),任广东南韶兵备道,同治六年调高廉道。官至福建鹽運使,多次勦平土匪。以盐务损耗罪名参奏,终被削去官职。 辭官後在歸安城東蓮花莊旁辟建「潛園」。園中有「四梅精舍」、「五石草堂」等16景。富收藏,築「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三樓藏書,藏書達15萬多卷,同治年間掇拾遺文成《唐文拾遺》72卷、《唐文續拾》16卷。常与同乡姚宗堪、戴望、施补华、俞劲叔、王竹侣、凌霞研习学问,有“苕上七才子”之称。 陸心源精於金石之學,著述等身,光緒十二年(1886年)著有《金石錄補》、光緒十八年(1892年)《穰梨館過眼錄》成書,另輯有《皕宋樓藏印》、《千甓亭古專圖釋》等書。光绪十九年(1893年),帝褒奖“著作甚多,学问甚好”。回鄉時经天津时染疾,次年卒于湖州。1906年陸心源之子陸樹藩經商失敗,將大量藏書賣給日本。.

新!!: 宋史和陸心源 · 查看更多 »

陸秀夫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宋末政治家,與文天祥和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新!!: 宋史和陸秀夫 · 查看更多 »

陸游

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詞人。後人每以陸游為南宋詩人之冠。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兩宋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陸游曾經請求廢除凌遲,《请除凌迟刑》--:“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明尤存。感傷致和,虧損仁政,實非聖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新!!: 宋史和陸游 · 查看更多 »

陈宜中

陳宜中,字与权,浙江温州永嘉县人,景定三年壬戌科進士、廷试第二名,是南宋末年的宰相。.

新!!: 宋史和陈宜中 · 查看更多 »

陈寅

寅可以指:.

新!!: 宋史和陈寅 · 查看更多 »

陈亮

亮(),南宋兩浙東路婺州永康縣(今浙江金华永康市)人,字同甫,号龙川先生,南宋政治家、哲學家、詞人。反对以朱熹爲代表的理学。著有《龙川先生集》。中又以上孝宗皇帝四书、《酌古论》最知名。日本西乡隆盛亦对龙川先生敬佩有加。.

新!!: 宋史和陈亮 · 查看更多 »

陈傅良

傅良(),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塘下镇罗凤办事处)人。中國南宋時期著名学者。 父亲陈彬是塾師。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038年1月8日),九歲時父母雙亡,由祖母養大。早年以教书为业,乾道五年(1169年),随薛季宣於江苏常州就讀,乾道八年中进士,淳熙三年(1176年),参知故事龚茂良推薦為太学录。淳熙五年十一月出任福州通判,深得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梁克家的重用,编纂《淳熙三山志》。後主管台州崇道观,僅半薪。淳熙十一年任湖南桂阳军知军,升任湖南提举。绍熙元年(1190年)十月改任浙西提刑。为官清廉。绍熙四年(1193年)升任代理中书舍人。宋宁宗即位,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因依托朱熹被韩侂胄排擠,歸鄉閉門讀書,不问政事。 陈傅良是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世称止斋先生。嘉泰三年(1203年)冬卒於家。今其墓在瑞安塘下凤山凤川村凤凰山南坡。由叶适撰墓志铭。著有《历代兵制》、《毛诗解诂》、《周礼说》、《春秋后传》、《止斋后集》等。.

新!!: 宋史和陈傅良 · 查看更多 »

陈靖

陳靖1951年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現定居於香港。二零零八年底被中國民間武術家聯誼會評選為「中華武術百傑」和「中華傳統武術名師」。.

新!!: 宋史和陈靖 · 查看更多 »

陈抟

抟(公元872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夷」指视而不见,「希」指听而不闻),知名道教人士,常被視為神仙,尊稱為陈抟老祖、希夷祖師等。五代末,宋朝初期人,其生平事迹和出生時地众说纷纭,真伪难辨,一說普州崇龛县人(今重慶市潼南縣崇龛镇)。一說華州華陰人(今陝西華陰一帶),祖籍谯郡(今安徽亳州一帶)。一說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主張以睡眠,休養生息,時常一眠數日,人稱睡仙。相傳紫微斗數及無極圖說皆為陳摶之創作。.

新!!: 宋史和陈抟 · 查看更多 »

陈恕

恕(),字仲言,南昌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曾祖父迁徒石城定居,祖父陳嵩,父陳嗣。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授澧州通判。入京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淳化五年(994年)任盐铁使。为官清廉、公正,处事严明,在整顿赋税方面颇有作为,深得太宗赏识,曾赐字“真盐铁陈恕”,故后世对陈恕有「盐铁判官」一称。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改任户部侍郎。至道四年(998年),为转运使。咸平三年(1003年)六月,推荐寇准为三司使,病重時要求“丧事从简,子孙不准恃恩骄纵”。卒赠吏部尚书。《宋史》评价颇高:“取士得王曾,举代得寇准,可谓知人之明,且他善理财,精吏治,亦颂他能吏之首”。其子陈执中,亦在政界颇有作为。.

新!!: 宋史和陈恕 · 查看更多 »

陈源

源,字通伯,笔名西滢,中国文学家,江苏无锡人。.

新!!: 宋史和陈源 · 查看更多 »

陈执中

执中(990年-1059年),字昭誉,北宋洪州南昌人。 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陈恕官至副相的“盐铁使”,真宗时以父荫入仕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後任梧州知縣。真宗時,上《復古要道》三篇和《演要》三篇,“以蚤(早)定天下根本为说,真宗异而召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1041年)以同治枢院事出知青州,轉運使沈邈很輕視他,常批評他擾民,改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四年(1044年)召拜参知政事,知河南府,改尚书工部侍郎、陕西同经略安抚招讨使。庆历五年入相,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年)以足疾辞职,出知陈州。皇佑五年(1054年)再入相。至和二年(1055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以司徒致仕。 执中在官场颇有作为,以为官清廉、不徇私闻名,有一次他的女婿求差遣,执中說:“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最後沒給官。深得仁宗皇帝的垂青。陈执中家中的小妾张氏暴戾,三次殺婢,被言官彈劾,御史中丞孫抃和殿中侍御史赵抃聯名参奏执中八条罪状,又以欧阳修在《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言辞最为激烈,至和三年(1056年)春天大旱,知諫院范镇及殿中侍御史赵林等劾执中,遂以以镇海军节度使兼亳州知州,不久以司徒退休。嘉佑四年(1059年)卒。谥恭。 執中之子陳世儒是小妾所生,官至国子博士, 曾出任舒州(今安徽潛山)太湖縣(今安徽太湖)知縣.

新!!: 宋史和陈执中 · 查看更多 »

陆持之

持之,字伯微,知荊門軍陸九淵之子。 七歲能為文。陸九淵授徒象山(今江西貴溪上清鎮東南應天山)之上,學生有數百人,如有聽不懂的人,持之會替他們補課。嘉定十六年(1223年)赴召入朝,與魏了翁認識,成為好友。陸九淵亡故後,陸持之於開禧元年(1205年)蒐羅纂集,編為《象山先生全集》,共28卷,另外集4卷。.

新!!: 宋史和陆持之 · 查看更多 »

柳開

柳開(),字仲塗,自號東郊野夫、補亡先生,大名人。北宋初年文学家、政治人物及军事人物,曾經由文职改任武职,累官至如京使,死后被追封为河东县开国伯。著有《河東文集》十五卷,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反对晚唐、五代的文风,提倡韩、柳乃至先秦散文。.

新!!: 宋史和柳開 · 查看更多 »

柴宗慶

柴宗慶,字天祐,中国北宋驸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东)人。.

新!!: 宋史和柴宗慶 · 查看更多 »

林希

林希(),字子中。福建福州人。北宋官员。.

新!!: 宋史和林希 · 查看更多 »

林之奇

林之奇(),字少颖,世称“三山先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中进士,任莆田主簿。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后提举福建市舶,请祠家居。 林之奇著有《尚书全解》、《拙斋文集》等。 Category:福州人 Z Category:紹興二十一年辛未科進士 Category:尚書研究者.

新!!: 宋史和林之奇 · 查看更多 »

林光朝

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郑侠之女婿。生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少年好学,绍兴五年(1135年),赴礼部试不第,從尹焞游,绍兴八年(1138年)再试,又不中。随名儒陆景端学习,通晓六经与百家之学,绍兴十年(1140年),在黄石东井红泉宫创办“红泉义学”,人称为“南夫子”,與方翥友好。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授左迪功郎,调任袁州司户参军,改永福(今永泰)知县,乾道五年(1169年)任秘书省正字兼实录院检讨,迁著作佐郎。乾道九年(1173年),得罪知枢密院事张说,被外调任广西提点刑狱,改提点广东刑狱。再迁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淳熙四年(1177年),升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因反對权相曾觌荐举謝廓然赐同进士出身,任殿中侍御史,憤而辭官。改出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晚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世称艾轩先生。孝宗淳熙五年卒,年六十五岁。谥文节。朱熹感叹地说:“某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方次云深道理,极精细。退而思之,忘寝食者数时”。有《艾轩集》二十卷,已佚。.

新!!: 宋史和林光朝 · 查看更多 »

林灵素

林灵素是一名北宋末著名道士,道教神霄派的核心人物。初名靈噩,一作靈蘁,字岁昌,一說字通叟。温州永嘉人。.

新!!: 宋史和林灵素 · 查看更多 »

林逋

林逋(967年或968年─1028年),漢族,北宋诗人。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新!!: 宋史和林逋 · 查看更多 »

林栗

林栗,字黄中,一字宽夫。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 少時“笃志好学,留心经术”,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调崇仁尉。宰相陈康伯荐为太学正,守太常博士。孝宗時,迁屯田员外郎,歷官秘阁修撰、直宝文阁、荆南路安抚。官至兵部侍郎。淳熙十五年(1188年)曾與朱熹“論《易》與《西銘》不合”,学术观点与朱熹迥异,對於林栗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說,朱熹說他“此恐倒說了”。當时朱熹以江西提刑召为兵部郎官,朱熹以足疾辭不赴,淳熙十五年六月,林栗彈劾朱熹“本無學術,徒竊張載、程頤緒餘,為浮誕宗主,謂之道學,妄自推尊”。葉適上書為朱熹辯護。林栗本人精於《周易》,有學者譏其“說每卦必兼互體、約象、覆卦為太泥”,著有《周易经传集解》32卷、《论语知新》10卷、《林黄中奏议》5卷等書。.

新!!: 宋史和林栗 · 查看更多 »

林概

林概(),字端父。福建福清人,宋朝进士。 林高之子。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试礼部第一,以秘书省校书郎知长兴县,改知连州。康定初年(1040~1041年),徙淮安军。慶曆七年(1047年),官至太常博士、集贤校理。是年六月十二日,行舟至熟东,卒。著有《史论》百篇,《辨国语》40篇。有子林希、林旦。.

新!!: 宋史和林概 · 查看更多 »

恭淑皇后

恭淑皇后()韓氏,南宋宋寧宗皇后,相州(今河南安陽)人,為北宋名臣韓琦的六世孫,寧宗時期權臣韓侂胄的侄孫女,父同卿升揚州觀察使,母莊氏封安國夫人,兄竢封承宣使。後與姐姐一同入宮,淳熙十二年(1185年)八月嫁給趙擴,封新安郡夫人,晉崇國夫人。能順應上意,受到高宗和孝宗的喜愛。趙擴即位為寧宗後立為皇后,韓皇后生两子,都夭折。 慶元六年(1200年)病逝,年三十六岁,諡曰恭淑,葬永茂陵。韓皇后的哥哥韓竢及侄子韓照為其服議。韓皇后薨逝之后,韓侂胄勢乃衰,始謀北伐以固位。.

新!!: 宋史和恭淑皇后 · 查看更多 »

李大同

李大同,可以是指:.

新!!: 宋史和李大同 · 查看更多 »

李定

李定可能指以下其中一人:.

新!!: 宋史和李定 · 查看更多 »

李宗勉

李宗勉(),字强父,南宋临安府富阳县(今浙江省富阳市)人。 李宗勉在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历任黄州(治今湖北省黄冈市北)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判官、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郎。绍定元年(1228年),李宗勉转任著作郎,兼权兵部郎官。奏请宋理宗通下情、节国用,宽民力,以身作则,罢宫中不急之需。之后知台州(治今浙江省临海市)、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向皇帝进言四事:守公道、行实政、谨命令、明赏罚,担任监察御史。 金朝灭亡,朝廷议论出师开封府、洛阳。李宗勉上奏先修内治、严边防、育邦材、壮国势,然后用兵北方,后来担任左司谏兼侍讲,殿中侍御史,称“欲保江南,先守江北”,杜绝议和,建议在淮西置军司。李宗勉担任工部侍郎兼给事中,谏议大夫兼侍读。嘉熙元年(1237年),签书枢密院事。嘉熙二年(1238年),参知政事。嘉熙三年(123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时称“公清之相”。嘉熙四年十二月丙寅李宗勉卒,赠少师,谥号文清。.

新!!: 宋史和李宗勉 · 查看更多 »

李中師

李中師,字君錫,開封人。 李中師,進士出身。由陳執中推薦,擔任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管轄境內多盜,李中師設立賞格,派官吏追捕,盡獲之。朝廷欲加官進爵,李中師辭讓不接受,於是擢度支判官,為淮南轉運使。是時兩浙發生饑荒,移淮粟振贍,僚屬議論認為不應提供物資,李中師說:「朝廷視民,淮、浙等爾。」最終與之。其後徙河東,入為度支副使,拜天章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知澶州、河南府。召權三司使、龍圖閣直學士,復為河南。此前多大臣居守,將事務交託掾幕處理,吏習弛緩,李中師以嚴整齊之,號為治辦。然李中師用法刻深,煩碎而缺乏大體,唯厚結中人。 當初,宋神宗對宰相稱讚李中師治理業績,富弼問道:「陛下何從知之?」帝默然不可對。李中師認為富弼敗壞自己名聲,及再至,富弼已經年老,於是籍其戶,令出免役錢與富民相同。又希司農指,多取餘,視他處為重,洛人對此感到怨憤。朝廷因為李中師率先推行,召為羣牧使。乞廢河南、北監牧,節省國費,而養馬於民,朝廷沒有回音。後來推行其說,民不堪命。權發遣開封府,不就去世,時年六十一。 李中師有女,嫁陳執中子世儒,後來坐夫事誅死。.

新!!: 宋史和李中師 · 查看更多 »

李常

李常()字公擇,北宋建昌人。詩人兼藏書家。李春的兒子,黃庭堅母親安康郡太君、洪民師母親文成縣君李氏的弟弟。妹婿王之才。 皇祐進士。熙寧為右正言,與王安石友善。黃庭堅早年喪父,嘉祐六年(1061年)隨舅父李常遊學淮南,認識與李常齊名的孫覺。黄庭坚娶孙觉之女孫蘭溪為妻。哲宗時累拜御史中丞,後出知鄧州、徙成都,元祐五年二月,行次陝,暴卒,年六十四。 李常少時讀書於廬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名曰“李氏山房”,藏有抄書九千餘卷。著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元和會計錄》三十卷。.

新!!: 宋史和李常 · 查看更多 »

李之純

李之純,字端伯,沧州无棣人(今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 熙宁三年(1070年)進士。歷官度支判官、熙宁中為江西转运副使。元丰二年(1079年)任成都府路转运使。元祐元年(1086)知沧州。元祐二年(1087年)知瀛洲,改知成都府。哲宗時累官御史中丞。患重病,改工部尚书。绍圣年間,御史刘拯劾李之纯阿附苏辙,出知单州太守,不久卒。李端伯曾師從二程,其言行記載於《二程遗书》卷首《端伯传师说》。.

新!!: 宋史和李之純 · 查看更多 »

李度

李度(Lesley Li,)是台灣的華語流行音樂女歌手,於1985年發行第一張專輯「激盪著我」便深受好評。與周華健合唱多首膾炙人口的歌:例如「何時夢醒」、「難以抗拒」等歌曲。長期在Live House駐唱,除了演唱實力備受肯定,也曾擔任電台主持與歌唱評審,擁有相當豐富的演藝經歷。.

新!!: 宋史和李度 · 查看更多 »

李庭芝

李庭芝(),字祥甫。南宋后期政治人物。.

新!!: 宋史和李庭芝 · 查看更多 »

李建中

李建中(),字得中,号严夫民伯,北宋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岳州录事参军,升迁為著作佐郎,歷监潭州茶场,改殿中丞,通判道州、郢州。官工部郎中,曾任西京留司御史台,世称李西台。曾參與校定《道藏》,判太府寺。大中祥符五年(1012)冬,奉旨至洄州,制《汴水发愿文》,就致设醮使还得疾,隔年(1013)卒。 李建中是书法家,得欧阳询法,“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黄伯思评论:“西台本学王大令(献之)书,而拘挛若此,犹韩非之学黄老,李斯之师荀卿也。然观笔势尚有先贤风气,固自佳。”宋高宗赵构:“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至太宗皇帝始搜罗法书,备尽求访,当时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异。”传世墨迹有《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等。.

新!!: 宋史和李建中 · 查看更多 »

李廌

李廌(1059年~1109年),字方叔,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齋號德隅齋。北宋華州(今陝西省華縣)人,蘇軾弟子,蘇門六君子之一。 父李惇与蘇軾同年进士。六歲而孤,年少時以文章進謁蘇軾,甚獲讚賞,拊其背誉之“子之才,万人敌”,为“苏门六君子”之一。《鶴林玉露》記載:元祐三年,蘇軾主持禮部考試。考前蘇軾特地寫一篇《劉向優於楊雄論》送他。結果文章反而被章持、章援取得。最後李廌落榜,章援第一。蘇軾作詩給李廌:“平生漫說古戰場,過眼空迷日五色”。元祐六年(1091年),李廌又落第。 中年之後,絕意於仕途,寄居於長社(今河南省長葛東部)。擅長七言古詩及七言絕句,為文喜談古今治亂。其文《兵鉴》,向为后人所重视,四库馆臣认为“议论奇伟,尤多可取,固与局促辕下者异焉!”。著有《济南集》,一度亡佚,清初四庫館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

新!!: 宋史和李廌 · 查看更多 »

李彦仙

李彦仙(),字少严,又名李孝忠,宋朝宁州彭原(今甘肃省庆阳)人。 靖康元年,金军南下,郡县募兵勤王,遂率士应募,补承節郎(武階,第五十一階,從九品)。李綱宣抚两河,上书言纲不知兵,恐误国。书闻,下有司追捕,乃亡去,易名彦仙。以效用从河东军,谍金人还,复补校尉。1127年,靖康之变后,李彦仙在陕州组织义军,于次年收复了陕州、安邑、正平、解州,高宗任命他为知陕州事兼安抚使,迁武節郎(武階,第三十八階,從七品)、閣門宣贊舍人(職,從七品)。1129年,李彦仙抵御住了金將乌鲁撒拔和完颜娄室(娄宿)的猛烈进攻。当年冬天,娄宿和叛將折可求率军十万进攻陕州,围城数月,李彦仙坚守孤城。次年正月,陕州失陷,李彦仙突围出城,见金兵大肆屠掠,悲痛道:“金人所以甘心此城,以我坚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复生乎?”遂投黄河而死,年三十六。金人害其家,惟弟李夔、李子毅得免。張浚承制赠彦仙彰武军节度使(階官,從二品),建庙商州,号忠烈。官其子,给宅一区,田五顷。紹興九年,宣抚使周聿请即陕州立庙,名义烈。后以商、陕与金人,徙其庙阆州。乾道八年,易谥忠威。.

新!!: 宋史和李彦仙 · 查看更多 »

李侗

李侗(),南宋學者,字願中,南平人,世號延平先生。.

新!!: 宋史和李侗 · 查看更多 »

李周

李周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李周 · 查看更多 »

李全

李全(?-1231年),濰州北海人,金朝红袄军首領。 生於農家,早年在河邊洗刷牛馬,“身長八尺,手執鐵槍。”,能運使鐵槍,時號「李鐵槍」。在山东一带横行,後加入紅襖軍。夫人楊妙真,是紅襖軍首領楊安兒之妹,號李姑姑,亦以槍法馳名,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在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與李全结为夫妇。 興定二年(1218年,宋嘉定十一年)正月,接受宋朝廷招安,稱之為“忠義軍”,發給糧餉。嘉定十一年(1218年)率軍北征,兵敗莒州。九月,進攻海州,破密州,生擒黃摑(阿魯達)。宋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军大举进攻青州,李全使兄长李福南下求援,自己苦守一年,兵敗投降。孛鲁十分器重李全,授专制山东行省,不久其兄李福為宋軍所殺。宋绍定三年(1230年)冬,李全起兵伐宋,十一月,攻扬州南门,都统趙勝、副都统丁勝等拒之。金正大八年(1231年),李全置酒乐于平山堂,被宋軍將領趙范手下发现,發兵出擊,李全兵败而死,尸首被宋兵斩碎。.

新!!: 宋史和李全 · 查看更多 »

李公麟

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桐城)人。.

新!!: 宋史和李公麟 · 查看更多 »

李兑

李兑,中國战国时期赵国政治人物,赵惠文王时期的相国。 赵武灵王禪讓予其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前295年,赵武灵王的长子安陽君趙章與其宰相田不禮發動沙丘之亂,被李兑和公子成击败,田不禮被殺。 安陽君趙章逃到了主父宫,主父接納了趙章,公子成和李兌繼續圍困主父宫,把趙章殺死。 公子成和李兌商量:「因為趙章的緣故而圍攻主父,休兵的話,一定會被滅族。」於是繼續圍困,對宮中人說:「晚出來的人,滅族。」,宮中人都逃了出來。主父逃不出來,三個月後在宮中餓死。 事後,公子成为相,号稱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成死后,李兑担任相国,封奉阳君。他和苏秦主持五国合纵攻秦。.

新!!: 宋史和李兑 · 查看更多 »

李光

李光(),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虞東南)人。與李綱、趙鼎、胡銓並稱「南宋四名臣」。.

新!!: 宋史和李光 · 查看更多 »

李知孝

李知孝,字孝章,紹興府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 李光之孫。嘉定四年進士,擔任丞相府主管文字。後依附史彌遠,與梁成大和莫泽三人合称三凶。與詩人曾極有私怨,誣稱其作品《江湖集》中有“九十日春晴日少,一千年事乱时多”句,曲解为“诽谤”朝廷,曾極被殺。.

新!!: 宋史和李知孝 · 查看更多 »

李琪

李琪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琪 · 查看更多 »

李神福

李神福(),河北洺州人。.

新!!: 宋史和李神福 · 查看更多 »

李祥

李祥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祥 · 查看更多 »

李穀

李穀(),字惟珍,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 身長八尺,進士出身,任華、泰二州從事。后晋天福年间,擔任监察御史,历任开封府太常丞、虞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等。开运元年(944年),随晋帝征契丹,任枢密直学士,加给事中。开运二年(945年),出任磁州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后汉初,任左散骑常侍。后周广顺初年,加户部侍郎。不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广顺二年为东京留守,掌开封府事。显德元年,加封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后从周世宗征太原,师还,晋升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显德二年,以李穀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建隆元年卒,赠侍中。.

新!!: 宋史和李穀 · 查看更多 »

李符

李符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李符 · 查看更多 »

李筠

李筠()初名李榮,避周世宗諱,改名李筠。并州太原(今太原市)人。.

新!!: 宋史和李筠 · 查看更多 »

李纲

李綱(),字伯紀,祖籍邵武(今屬福建),生于无锡东乡胶山,故自号梁溪居士(梁溪为无锡古称)。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與趙鼎、李光和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

新!!: 宋史和李纲 · 查看更多 »

李继周

李继周,江西南昌人,是一名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李继周曾于1604年接替刘一爌任上海县知县一职,1606年由毛一鹭接任。 死於奢安之亂。.

新!!: 宋史和李继周 · 查看更多 »

李翼

李翼,山西沁源人,明朝政治人物。舉人出身。 永樂九年,辛卯科山西鄉試中舉,后任米脂縣知縣。.

新!!: 宋史和李翼 · 查看更多 »

李璘

李璘(),本名李泽,唐玄宗第十六子,母郭顺仪,封永王。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起事,被江西採訪使皇甫铣所擒,正法。.

新!!: 宋史和李璘 · 查看更多 »

李璆

李璆(),唐朝宗室,唐高宗的孙子,许王李素节的儿子。 689年,李素节被武则天杀害后,子九子被杀,李琳、李瓘、李璆、李钦古年幼,长大后囚禁在雷州。705年,叔叔唐中宗复位,李璆回到京师。开元年间,李璆嗣泽王(李上金)。后来外继嗣王者都归宗,乃以嗣江王李祎为信安王,嗣蜀王李䄖为广汉王,嗣密王李彻为濮阳王,嗣曹王李臻为济国公,嗣赵王李琚为中山王,武阳王李继宗为澧国公。李璆为郢国公、宗王卿同正员,特封褒信郡王。张九龄撰《龙池颂》,刻石在兴庆宫,宗室子弟以为不能称盛德,玄宗再命李璆为颂,建花萼楼北卫《龙池皇德颂》。李璆为宗正卿、光禄卿、殿中监。天宝初年,第二次拜宗正卿,加金紫光禄大夫。李璆友爱聪敏,闻善若惊,宗室子弟中有一处长处,都加以荐举,所以宗室在禁中三省任职的,多是李璆所举。 天宝九载(750年)卒,赠江陵大都督。三子:李谦为郢国公、梓州刺史,李巽汝南郡公。其兄嗣许王李瓘死后,二子李解、李需年幼,十一载(752年),以李璆子李益嗣许王。天宝十四载(755年),李解娶杨銛女,袭许王。.

新!!: 宋史和李璆 · 查看更多 »

李用和

李用和,字审礼,北宋杭州(今浙江省杭州)人。 宋真宗李宸妃弟。原籍杭州,迁居开封,少年时穷困,居京师凿纸钱为业。李宸妃生下皇子赵祯之后,真宗章献皇后刘氏占为己出,为了安慰李妃,在民间找到李用和,奏补三班奉职。李用和从此入仕为官,历任右侍禁、合门祗候、权提点在京仓草场、考城县兵马都监、崇仪使、贺州刺史、宁州刺史等职。按旧制,刺史以上所赐公使钱可以私有,他全部充当军费,为人称道。擢升为殿前都虞候、鄜州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鄜州观察使,未行拜永清军节度观察留后。康定元年(1040年),任侍卫亲军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拜建武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以老乞罢军职,拜宣徽北院使,不久改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灵宫使。李用和得病时,宋仁宗亲自探望舅舅,进兼侍中。李用和临终时,三子李珣被宋仁宗任命为閤门使。去世后,赠太师、中书令、陇西郡王。谥号恭僖,辍朝五日。长子李璋。次子李瑋娶福康公主。.

新!!: 宋史和李用和 · 查看更多 »

李燾

李焘是人物姓名,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燾 · 查看更多 »

李燔

李燔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李燔 · 查看更多 »

李芾

李芾(?-1275年)字叔章,今湖南衡阳人,南宋抗元将领,曾任南安司户、祁阳尉、临安知府、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等职,在长沙抗元之战中殉国。.

新!!: 宋史和李芾 · 查看更多 »

李韶

李韶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韶 · 查看更多 »

李韜

李韜,曹魏冯翊东县(今陕西大荔)人,父亲中书令李丰。 李韬以列侯给事中,被选中娶齐长公主为妻。夏侯玄联系李丰一起针对司马师,李丰派李韬联系张缉。张缉卧病,李丰派李韬探病,李韬回避其他人对张缉说:“韬尚公主,父子在机近,大将军秉事,常恐不见明信,太常亦怀深忧。君侯虽有后父之尊,安危未可知,皆与韬家同虑者也,韬父欲与君侯谋之。”张缉默然良久说:“同舟之难,吾焉所逃?此大事,不捷即祸及宗族。”立李韬於是回报李丰。李丰又派李韬告知夏侯玄。254年二月,事情败露,司马师杀李丰。又逮捕了李丰之子李韬和夏侯玄、张缉等人,都送交廷尉收监。二月廿二日,诛杀李韬、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李贤等人,并诛灭三族。.

新!!: 宋史和李韜 · 查看更多 »

李遵勗

#重定向 李遵勖.

新!!: 宋史和李遵勗 · 查看更多 »

李道

李道(),南宋将领。字行之,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金兵入侵,李道与其兄李旺聚众归附宗泽,宗泽死後,隶属于襄阳镇抚使桑仲,官至武义郎、閤门宣赞舍人。抗御刘豫有功,历知邓州、随州,升武义大夫。退守江州,归岳飞指挥,收复襄阳等郡,升复州防御使、果州观察使。李道守鄂州,加官中侍大夫、武胜军承宣使。再升御前诸军统制。武兴蛮杨再兴起事,李道破其众,擒杨再兴及其二子,转任保宁军承宣使。李道代刘锜任御前诸军都统制,击败入犯金兵,焚烧金国将领刘士萼的舟船。因和鄂帅关系不好罢官而去。之后,起知荆南府。隆兴年间,为湖北副总管。死后,赠太尉,谥忠毅。其女为宋光宗皇后李凤娘,追封他为楚王。.

新!!: 宋史和李道 · 查看更多 »

李衡

李衡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衡 · 查看更多 »

李覯

李觏(),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南城县)人,北宋思想家、诗人。 十四岁丧父,其母“垦阅农事,夜治女功”,两次应試不中,遂以教書为業,创立盱江书院。皇佑二年(1050年),因范仲淹、余靖推薦於朝,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佑四年(1059年),权同管勾太学,不久歸里,迁葬祖母。是年八月卒于家。因居南城盱江边,学者称盱江先生。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新!!: 宋史和李覯 · 查看更多 »

李觉

李觉,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觉 · 查看更多 »

李賢妃

李賢妃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賢妃 · 查看更多 »

李迪

李迪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迪 · 查看更多 »

李震

李震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震 · 查看更多 »

李舜举

李舜举(),字公辅,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将军。 神福曾孫,世代为内侍。在御药院十四年,熙寧年間任內侍押班,制置涇原軍馬,忠恭老實,神宗稱他“李舜舉公忠奉上,恭勤檢身,始終惟一,以安以榮。”。 元丰五年,监军延麟路,臨行前,王珪告訴他“朝廷以边事属押班及李留后,无西顾之忧矣。”後在宋夏永乐城之战中战死,享年50岁。.

新!!: 宋史和李舜举 · 查看更多 »

李邦彦

李邦彥,字士美,懷州(今河南沁陽)人。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投降派奸臣之首,直接造成北宋滅亡。 大觀二年(1108年)進士。外表俊爽,美風姿,為文敏而工。然生長市井,習慣猥褻卑鄙,應對便捷。善調笑謔罵,能踢蹴鞠,经常以街市俚語為詞曲,人爭相傳唱,自號李浪子。有人弹劾其行为不檢,罷符寶郎,又複為校書郎。不久以吏部員外郎領議禮局,出知河陽,召為起居郎。李邦彥善奉承人,不少人爭薦譽之,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 宣和三年(1121年),拜尚書右丞,兩年後轉左丞。與王黼不和,私下里勾結蔡攸、梁師成等,攻擊王黼并罷之。第二年,拜少宰,無所建明,惟阿諛諂媚白占個位子,東京開封的人視其為「浪子宰相」。 金兵第一次圍攻開封時,白时中罢相,公议称快,递迁李邦彦、张邦昌為相。一味實行投降策略,指望以割地賠款加自虐宋軍獲得和平,結果在客觀上幫助金軍。此時只有完顏宗望的金國東路軍參與攻城,而完顏宗翰的金國西路軍在太原被絆住,又拒絕完顏宗望提出的隔斷西軍(宋朝征西夏的邊防軍,是宋當時最精銳部隊)的部署。以至--师道率十萬西軍順利趕到開封,完顏宗望被動后撤到開封西北遠郊扎營寨。姚平仲軍劫完顏宗望營寨被全殲一事,有人指是李邦彦、李棁為逼主戰派李綱、-种-師道議和而有意無意透露給奸細邓珪所致。劫寨失敗以后,李綱、种師道被撤銷軍權。金兵復至開封城下,李邦彦又使宋欽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靂砲手發砲后竟被梟首处死。太學生陳東等數百人伏宣德門上書,指責李邦彥及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乂之徒為社稷之賊,要求罷免他們。李邦彥退朝時,被群眾指著痛罵,且有人要動手揍他,李邦彥跑得快才沒挨打。宋欽宗乃下令降他的職,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為太一宮使。不到十天,又因為與李邦彥頗為知交的吳敏的請求,復起李邦彥為太宰。一時開封民眾大不服,街談巷議非常不滿。宋欽宗不得不讓他出知鄧州,又提舉亳州明道宮。臨走時李邦彥又推薦同是投降派的唐恪繼任宰相,繼續他那一套靠卑躬屈膝來乞求和平的政策。建炎初年,因為投降誤國,責建武軍節度副使,潯州安置。.

新!!: 宋史和李邦彦 · 查看更多 »

李邴

李邴(),字漢老,號龍龕居士。濟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 生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遷翰林學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傅自得是他的女婿。好游佳山水,以诗自娱,晚年寓居泉州,好事佛。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谥文敏,改谥文肃。朱熹题匾曰;“清白贤相”。有《草堂前后集》百余卷。.

新!!: 宋史和李邴 · 查看更多 »

李邈

历史上有三个名为李邈的人:.

新!!: 宋史和李邈 · 查看更多 »

李重誨

李重诲(),宋代应州金城人。祖父李高,后唐庄宅使、奖州刺史。父李彦荣,在辽国做官,担任环州刺史。重诲曾经担任辽国应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太平兴国五年(981年),宋军潘美出师抵御辽军进攻,李重诲在萧咄李军中出征。萧军与潘美的军队在代州北岭交战,大败。潘美斩杀萧咄李,生擒李重诲献给宋太宗。太宗召见他后,任命他为邓州马步军都指挥使。适逢赵普出镇邓州,奏监州军。 雍熙三年,召还东京,而后担任武州刺史,外派为忻州都巡检、缘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赐服带、鞍马。辽军侵扰边关,李重诲带领所部与辽军作战,胜利后缴获大量羊马和铠甲。宋太宗下诏赞赏他。适逢岭南蛮族造反,改任广、桂、融、宜、柳州招安捉贼使,得到处理事务可以不须请示的权力。 至道初年,李重诲在多次升迁后担任泾原仪渭镇戎军钤辖。咸平三年(1001年),改任邠宁环庆路。因为转运粮饷至灵武时所部侦查不力,在积石军被虏骑于道路上袭击,营部大乱而被处罚,除去名籍,流放光州。五年(1006年),复出担任内殿崇班、鄜延驻泊都监,不久转任崇仪使。景德中,赵德明已经归顺,有人说以麟、府谋可能有异心。宋真宗认为泾原是兵家重地,怕情况有变,于是任命重诲为泾原钤辖以防万一。又改任益州、皇城使。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去世,年六十八。.

新!!: 宋史和李重誨 · 查看更多 »

李重進

李重进(),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人,生于太原,五代时后周禁军统帅之一,太祖郭威第四姊福庆长公主之子。.

新!!: 宋史和李重進 · 查看更多 »

李若谷

李若谷(),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常务副理事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党委书记。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经济界,分入第三十四组。.

新!!: 宋史和李若谷 · 查看更多 »

李若水

李若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廣平曲周(今河北省曲周縣水德堡村)人。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

新!!: 宋史和李若水 · 查看更多 »

李若拙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北宋初年政治人物。.

新!!: 宋史和李若拙 · 查看更多 »

李虚己

李虚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瓯市)人。 五世祖李盈自光州从王潮徙闽。少年随父李寅在庐山读书,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官沈邱县尉,累迁殿中丞。有《雅正集》20卷。.

新!!: 宋史和李虚己 · 查看更多 »

李格非

李格非(生卒年不详),字文叔,濟南歷下人。北宋文學家。 幼時聰敏,專攻經學,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曾任冀州(今河北冀縣)司戶參軍、試學官,以文章知遇於蘇軾,蘇門“後四學士”之一。绍圣二年(1095年)召为校书郎,任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等职。崇宁元年(1102年)罢職。崇宁五年(1106年)病死。他是北宋政治家王珪的女婿,生有李清照、李迒。著有《禮記說》、《洛陽名園記》1卷、《咏洛城记》1卷、《史传辨志》5卷等,今存《洛陽名園記》1卷。 L L.

新!!: 宋史和李格非 · 查看更多 »

李氏朝鮮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宋史和李氏朝鮮 · 查看更多 »

李沆

李沆(沆:hàng,),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名臣。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真宗即位后,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年,改任中书侍郎。秉性亮直,内行修谨,时称“圣相”。李沆政治理念保守,绰号“没口匏”,曾说:“吾为相无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报国。”有一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公的缺點:“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退以讓人,久妨賢路,能無愧乎?”李沆表示自己想退休“奈上未允,不敢去也。”文学上,以继承韩愈、柳宗元自许,倡导古文运动。1004年7月23日,病逝,时年58岁。噩耗传来,真宗当即痛哭说:“沆为人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有《河东先生集》。.

新!!: 宋史和李沆 · 查看更多 »

李洪信

李洪信,并州晉陽人,后漢昭聖太后李氏之弟。.

新!!: 宋史和李洪信 · 查看更多 »

李渭

李渭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渭 · 查看更多 »

李清臣

李清臣,字邦直,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 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七歲能讀書,日誦數千言,宋神宗熙寧進士,歷官翰林學士,尚書左丞。歐陽修壯其文,相較於蘇軾。力詆王安石變法。宋徽宗初立,入京擔任門下侍郎。卒於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 L李.

新!!: 宋史和李清臣 · 查看更多 »

李溥

李溥可以指:.

新!!: 宋史和李溥 · 查看更多 »

李惟清

李惟清,是中國清朝官員,於1798年上任台灣府儒學訓導,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境內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灣府儒學教授制約,該官職亦通常為閩籍,語言可與台灣人互作溝通,事實上,教學上也以閩語為主,官話為輔。.

新!!: 宋史和李惟清 · 查看更多 »

李昭亮

李昭亮,字晦之,北宋潞州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 李昭亮是李继隆的儿子,宋太宗明德李皇后侄。李昭亮四岁即为东头供奉官,皇帝准他出入宫禁。父李继隆北伐时,他持诏到军中,询问军情方略和营阵众寡,虽然年少,回京上奏称旨。历任西上閤门使,潞州兵马钤辖,高州刺史知代州、贺州、成州团练使、宁州防御使,官至并州、代州路副总管,守代州,升至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兵变,他“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招抚了保州叛兵。后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时将士多因循纵弛,他严肃军纪。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徙判定州,改任天平军节度使,彰信节度使、泰宁军节度使。李昭亮为人温和平易,通晓军中之事,有为官至才,善用僚属,统宿卫,多有建树。因年老多病请还京师,終官昭德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新!!: 宋史和李昭亮 · 查看更多 »

李昉

李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人(今屬河北)。五代後漢乾祐年進士。.

新!!: 宋史和李昉 · 查看更多 »

李浩 (北宋)

李浩,(),北宋末年人,後定居金國。身世無載,疑似為汴京城中百姓。 靖康之变时候李浩因為相貌酷似宋徽宗的皇二十三子相國公赵梴,在混亂中被金兵错抓。宋钦宗因秘密策划让真赵梴借此机会逃跑,但未能成功。此后赵梴代替死去的建安郡王趙柍,李浩代替赵梴,一起被押去金國。由于完颜设也马(强娶赵梴之异母姊洵德帝姬为妾)的周旋,兩人没有被追究責任,後俱往燕山定居,并由完颜设也马各自送了一名女俘虏为妻。.

新!!: 宋史和李浩 (北宋) · 查看更多 »

李憲 (宋)

#重定向 李宪 (北宋).

新!!: 宋史和李憲 (宋) · 查看更多 »

杨业

杨业(),又名繼業,初名重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以云州观察使判代州,在雍熙北伐中力尽被俘,绝食殉国,追赠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与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三代并称名将,号为“杨家将”。.

新!!: 宋史和杨业 · 查看更多 »

杭州飙车案

杭州飙车案或杭州富家子飆車撞人案,同時也被中國大陸網民稱為70码事件、欺實馬事件,是指2009年5月7日发生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的一起改裝三菱車因超速駕駛致人死亡的事件。.

新!!: 宋史和杭州飙车案 · 查看更多 »

杜充

杜充,字公美,相州(今中国河南省安陽市)人。曾是開封留守宗澤的副手,1128年七月宗澤去世後接替其職位,為名將岳飛的上司。但杜充与宋高宗一样害怕和金朝打仗,先是全部放棄了抗金起義不斷的河北(黃河渭河以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義都被金軍鎮壓,由此徹底丟掉了北宋末年被金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陝西關中和河南一帶由此變成了新的“河北”,江南則變成了新的“河南”。1129年六月又南逃建康府,丟掉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領土。完顏宗弼(兀朮)攻過長江後投降金國。.

新!!: 宋史和杜充 · 查看更多 »

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字世昌,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

新!!: 宋史和杜衍 · 查看更多 »

杜杲

杜杲(),字子昕,邵武县(今属福建)人。南宋抗元名将。 父亲杜颖,字清老。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军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杜杲当时任江淮置司幕僚,率军成功救援滁州。宋理宗绍定时,杜杲历任濠州(今安徽凤阳)通判、知州等职,为江淮制置大使赵善湘的谋士。史称杜杲“淹贯经史”,“善行草急就章”。他出策断毁盱眙军(今属江苏)浮桥,迫使盱眙军等地金军投降。嘉定十三年(1220年),以两浙转运使朱在的辟荐,“监崇明镇”,嘉定十五年(1222年),崇明島改隶淮东总领,杜杲与总领岳珂不合,慨然引去。端平元年(1234),金灭亡。杜杲出任安丰军(今安徽寿县)知军,后迁淮西转运判官。端平三年至嘉熙元年(1237)期间,杜杲再任安丰知军。时蒙古宗王口温不花攻城,杜杲守城,在余玠等人的支援下,击退了蒙古军。后迁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州,又升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判官。嘉熙二年,蒙古大将察罕攻击庐州,杜杲率军抗敌。他等到敌军攻势衰竭以后,乘机出击,胜利而归,遂因功升兵部侍郎,淮西制置使兼转运副使。安丰军和庐州两战是宋代城市保卫战的成功战例。淳祐二年(1242),杜杲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府、沿江制置使,兼节制和州(今安徽和县)、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安庆府(今安徽安庆),于真州(今江苏仪征)等职,常有击退来犯的蒙古军。六年,告退。八年,病卒。.

新!!: 宋史和杜杲 · 查看更多 »

校對

校對,古代稱為校勘、校讎或者校理,是出版編輯過程裡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校對也可以是從事這個工序的人員──校對員(Proof reader)的中文簡稱。《南宋馆阁录》載“卷三《储藏》门记载:“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点、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 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下,中文講校對有時包含著審稿的工作。.

新!!: 宋史和校對 · 查看更多 »

梁師成

梁師成(?-1126年),字守道,開封人,自稱“蘇軾庶子”,北宋末年宦官,與蔡京、童貫、王黼、李彥、朱勔被時人合稱「六賊」。.

新!!: 宋史和梁師成 · 查看更多 »

梁克家

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东街人,南宋状元、宋孝宗朝丞相、学者。.

新!!: 宋史和梁克家 · 查看更多 »

梁汝嘉

梁汝嘉(),字仲谟,宋代政治人物,丽水(今浙江丽水)人。1127年,担任武进县知县。后升任常州通判。绍兴二年(1132),以转运副使代理临安知府。绍兴三年,任临安知府。绍兴十一年,任明州知州。后任温、宣等知府。在户部时,朝议以国用不足,欲缩减州县养士余粮以助军需。汝嘉奏言“学校者,教化之源,不可一日废”,为朝廷采纳。曾捐地以建斋庐。以宝文阁学士、右通议大夫致仕。二十三年卒,追赠少师,爵缙云郡公。《宋史》传评:“汝嘉长于吏治,在临安风绩尤著。”.

新!!: 宋史和梁汝嘉 · 查看更多 »

梁成大

梁成大,字谦之,福州人。 开禧元年进士。早年依附史弥远家僕幹萬昕,梁成大告訴幹萬昕說:“某若入台,必能辨此事。”。为弥远所引用。寶慶元年(1225年),誣劾魏了翁、真德秀,遷監察御史,被太学生们称为“梁成犬”,凡忤彌遠意者,与莫澤、李知孝三人相繼擊之,時稱三凶。次年,又劾奏杨万里之子楊長孺與徐瑄、胡夢昱等人。後通判扬州,不久迁宗正寺簿。理宗即位,亲政五日,用洪咨夔等人做监察御史,彈劾“三凶”梁成大、李知孝、莫泽等。晚年被限定在潮州居住。.

新!!: 宋史和梁成大 · 查看更多 »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新!!: 宋史和梅尧臣 · 查看更多 »

楊偕

楊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 左僕射楊於陵六世孫。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早年在终南山向种放學習,中进士,授坊州军事推官,後知汧源,调汉州军事判官。官至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其人刚烈,敢提意见,卒于仁宗庆历八年。.

新!!: 宋史和楊偕 · 查看更多 »

楊守一

杨守一(),字象先,其先河南洛阳人。 粗通《周易》及《左氏春秋》,早年在宋太宗晋邸。太宗即位後,补右班殿直。端拱元年,以內客省使楊守一為宣徽北院使、簽書密院事。不久卒。.

新!!: 宋史和楊守一 · 查看更多 »

楊守珍

楊守珍,字仲寶,開封祥符人。 入京擔任內黃門,學習書史,又學兵家方略。善於射箭,有家僮走過堂下,楊守珍射出一箭貫其髻,大家都佩服。被朝廷選為環慶路走馬承受公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杨守珍巡察陕西,逮捕到不少盗賊,打算處以磔刑,被朝廷禁止。.

新!!: 宋史和楊守珍 · 查看更多 »

楊徽之

楊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 世代習武,至父輩楊澄時才開始讀書。幼時刻苦讀書,酷好吟詠,與同鄉江文蔚、江為齊名。曾官翰林侍讀與侍講學士。藏書甚富,死後贈予外孫宋綬。.

新!!: 宋史和楊徽之 · 查看更多 »

楊億

楊億(),字大年,人稱楊文公。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北宋文學家。.

新!!: 宋史和楊億 · 查看更多 »

楊簡

楊簡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楊簡 · 查看更多 »

楊繪

楊繪(),字元素,号先白,綿竹(屬今四川)人。 生於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嘉祐元年(1056年)进士,歷任通判、集賢校理、開封府推官。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因攻击新法,代陈襄为杭州知州,與蘇軾友好,九月與蘇軾踐別於西湖,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定居海阳县官溪都。元佑三年(1088年)卒。其墓位于今仙桥钱岗山西北坡。.

新!!: 宋史和楊繪 · 查看更多 »

楊瓊

#重定向 杨琼.

新!!: 宋史和楊瓊 · 查看更多 »

楚衍

楚衍,北宋开封府開封阼城(今河南省延津县)人,著名历算家,少年时精通四聲字母。楚衍对《九章算术》、王孝通《緝古算经》、祖冲之《綴術》、刘徽《海島算经》等经典算經深有研究。楚衍明相法及《聿斯經》,擅长推步术、陰陽术、星曆之數。因呈《宣明曆》,補司天監學生,遷保章正。乾興元年,楚衍與曆官宋行古等齐集天章閣,奉詔与內侍金克隆監造新曆《崇天曆》,至天聖元年八月成,被授靈台郎,后晋级为司天監丞,入隸翰林天文。皇祐(1049-1053年)中,同造《司辰星漏曆》十二卷。與周琮同管司天監。楚衍的门生贾宪、和朱吉,都是数学家。無子,有女亦擅长算術。.

新!!: 宋史和楚衍 · 查看更多 »

楊棟

楊棟,字元極,號平舟。南宋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 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第二。紹定四年(1231年),召試授祕書省正字,歷官樞密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景定五年(1264年),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次年罷官。景定七年(1266年)王華甫邀楊棟任上蔡書院山長,寓居台州。.

新!!: 宋史和楊棟 · 查看更多 »

楊次山

楊次山(),表字仲甫,祖籍開封,南宋大臣,宋寧宗恭聖皇后楊桂枝之義兄。 曾祖楊全在靖康末年捍衛京城開封殉難,楊次山以門廕補官,仕官東南,以上虞為家。楊次山外表魁偉,少好學能文,補右學生;當時宁宗妃子杨桂枝不知自己出身,於是與楊次山聯宗,稱楊次山為兄。杨桂枝受職宮中,楊次山遂霑恩得官,積階至武德郎。 杨桂枝升為貴妃,累遷帶御器械、知閤門事、吉州刺史、提舉佑神觀。杨桂枝受冊封為皇后,除楊次山福州觀察使,尋拜岳陽節度使。楊皇后拜謁家廟,楊次山加太尉。 韓侂冑伏誅,楊次山有功,加開府儀同三司。尋進少保,封永陽郡王。南郊祭天後,加少傅,充萬壽觀使。致仕,加太保,授安德軍、昭慶軍節度使,改封會稽郡王。楊次山能夠避權勢,不預國事,時人稱賢。嘉定十二年(1219年)卒,享年81歲,贈太師,追封冀王,諡惠節。.

新!!: 宋史和楊次山 · 查看更多 »

楊淑妃 (宋度宗)

杨淑妃(),是宋度宗的妃子,宋端宗赵昰的母亲。 1987年浙江淳安墓地發現楊淑妃是宋寧宗恭聖皇后哥哥楊次山玄孫女。.

新!!: 宋史和楊淑妃 (宋度宗) · 查看更多 »

楚昭辅

楚昭輔(),字拱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北宋開國功臣,著名将领。 少事華州主帥劉詞,显德二年(955年)劉詞卒,楚昭輔转投赵匡胤麾下,他很有才干,深得赵匡胤信任。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派楚昭輔回京城探查昭宪太后杜氏的安危。宋太祖称帝后,任军器库使。太祖领兵在外征战时期,昭辅担任京城巡检使。建隆四年(963年),被外派权知扬州,出使江南。回朝后,受命整理左藏库金帛,几日就整理完毕。开宝四年(971年),拜左骁卫大将军、权判三司。六年,迁枢密副使。九年,命权宣徽南院事。 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官升为樞密使。三年(978年),加检校太傅。四年(979年)五月,随宋太宗北伐太原,加检校太尉。后楚昭輔因脚有毛病请求告老,宋太宗亲临其家慰问,见他的府第低下潮湿,命人扩广。但楚昭輔不愿侵占民地,坚决推辞,太宗最后赏赐他白金万两,让他另外购买府第居住。楚昭輔因病在家休养了将近一年,也没有请求辞职,太宗也不忍罢免他。直到举行郊祀(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后,才以石熙载接任樞密使,晋升他为右骁卫上将军。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庚辰(983年1月9日),楚昭辅卒,年六十九,赠侍中。 楚昭輔是著名收藏家,藏有韓滉《牛圖》以及王維山水畫。他性格勤劳耿介,人们不敢以私事拜托他。但又很吝啬,皇帝前后赐予他钱财万计,他统统收藏起来,曾经带宾客故旧到他的藏宝室中观看,自得的说:“我虽无汗马功劳,只是风云际会才到这个地步,这些财物我暂时替国家守着,以后当贡献给皇帝。(吾无汗马劳,徒以际会得此,吾为国家守尔,后当献于上。)”等到他罢官时,却全部用以购买田宅,被当时人议论鄙视。.

新!!: 宋史和楚昭辅 · 查看更多 »

楊景宗

杨景宗,字正臣,北宋益州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宋真宗章惠皇后从父弟。少年时赌博、无赖,客居京师。 杨氏入宫为美人,他官任补茶酒班殿侍、西头供奉官、閤门袛候。因故降职,后来官复为东染院副使。杨氏为太后,他进官崇仪使,领连州刺史、扬州兵马钤辖、舒州团练使、兵马总管。杨太后去世,他改任成州防御使,在皇仪殿失礼,贬出东京开封为兖州总管,后来改任天雄军副都总管。他恃宠犯法,贬郓州鈐辖、齐州都监,改居卫州。杨景宗性情贪婪暴虐,所任地区为当地人愤恨,屡起屡贬。后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均州安置,起复为汝州鈐辖。 最后官至建宁军留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期間遭遇坤寧宮事變。他死后赠官安武军节度使兼太尉,谥号庄定。.

新!!: 宋史和楊景宗 · 查看更多 »

楊時

楊時(),表字中立,號龜山先生,世居福建將樂縣龜山下。中國北宋洛學大家,世稱“楊龜山”,以道學聞名,時稱「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

新!!: 宋史和楊時 · 查看更多 »

樊知古

樊知古,字仲师。本名樊若水(一作若冰),字叔清。北宋池州(今安徽贵池)人。 其先京兆长安人。早年為南唐書生,屢試不中,每天在采石矶钓鱼,“乘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狭”。後至汴京,授职舒州军事推官。宋太祖诏李煜,速派人护送樊母及妻儿过江。开宝七年(974年),召拜太子右赞善大夫。宋军出征江表時,以樊知古为向导。攻取池州後,留守池州。征南唐時,樊知古獻策,架浮桥于采石矶,大军遂得渡江。以功擢拜侍御史。 祥兴二年(1279)六月,文天祥被押赴大都,途经采石,作《采石》诗:“不上蛾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

新!!: 宋史和樊知古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宋史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欧阳玄

歐陽玄(),字元功,號圭齋,因避清諱,其名又作歐陽元,其先家庐陵,为欧阳修之后,后迁居浏阳,故为瀏陽人。 生於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祖籍江西,後遷居湖南瀏陽。其父歐陽龍生,入元後仕至道州路教授。歐陽玄自幼聪明,八岁能成诵,年十四下笔辄成章。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中式第三名进士。曾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元统六年(1333年),任翰林院直学士,奉诏编修《泰定帝实录》、《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和《宁宗实录》。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編有《辽史》、《金史》、《宋史》三史。又编有《太平经国》、《至正条格》、《经世大典》。至正十七年(1357年)病逝大都。赠大司徒、柱国,封楚国公,谥曰“文”。有《圭斋文集》15卷、《睽东记》傳世。.

新!!: 宋史和欧阳玄 · 查看更多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稱四庫全書總目、四庫總目、四庫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紀昀等編纂的一部大型解題書目,是中國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新!!: 宋史和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查看更多 »

欽聖皇后

欽聖獻肅皇后(1046年-1101年)向氏,宋神宗皇后,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宰相向敏中曾孫女,善書行草。生皇长女延禧公主。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向皇后和当时是颍王的赵顼结婚,封为安国夫人。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驾崩,颍王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立向妃为皇后。 1085年宋神宗死,向皇后在婆母高太后前赞成庶子即位,即宋哲宗。宋哲宗尊嫡母向皇后為皇太后,祖母高太后為太皇太后。高太皇太后命修葺庆寿故宫让向太后入住,向太后辞曰:「怎能婆婆住在西边而媳妇住在东边,渎上下之分。」遂以庆寿后殿改建为隆佑宫入住。宋哲宗选婚的时候,向太后敕谕自己家族,不可将向氏女孩送去应选。 宋哲宗駕崩後,向太后力排宰相章惇之議,擁立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徽宗即位初,因大臣擔心宋徽宗喜好遊樂而荒廢國政,建議向太后於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在她主政期間朝政一度恢復安定,當年因反對宋哲宗及宰相章惇的新政而被貶的舊臣,在向太后主政下,得到平反。宋徽宗的继室显肃皇后郑氏、宠妾大王贵妃原先都是向太后的婢女。次年,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逝,享年五十六歲,諡號欽聖皇后。.

新!!: 宋史和欽聖皇后 · 查看更多 »

欽成皇后

欽成皇后朱氏,名不詳(1052年-1102年),本姓崔,中國北宋時期皇族女性,為宋神宗妃、宋哲宗生母。 朱氏出身汴京(今河南開封),生父崔杰早逝,母亲李氏改嫁朱士安,于是跟随继父姓朱。后来又成为任氏的养女。 熙寧元年(1068年)時十六歲,選入宮,後晉才人、婕妤,生二子一女,即後來的宋哲宗趙煦、蔡王趙似和贤静长帝姬,後晉德妃。哲宗即位,尊為聖瑞皇太妃,其時宣仁、欽聖(宋神宗的嫡妻向皇后)二位太后皆居尊,故此封號為皇太妃而非皇太后。 元祐三年(1088年),宣仁太皇太后下诏,引用《春秋》“母以子贵”之义,让太妃朱氏出入时的舆盖、仗卫、冠服等都以皇后的礼仪进行。到绍圣年间,哲宗下令“即合建殿,改乘车为舆,出入由宣德东门,百官上笺称‘殿下’,名所居为圣瑞宫”,并追赠朱氏的生父崔杰、继父朱士安、养父任某皆为太师、太保。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崩,无子,宰相章惇推荐朱太妃的小儿子赵似继承。向太后担忧哲宗的母弟继承皇位后朱氏势力更会压过自己,说:“均是神宗子,何必然。”乃立生母已死的端王赵佶,即宋徽宗。 两年后(崇寧元年(1102年)二月),朱太妃薨,年五十一,追封為皇后,上尊諡號欽成,葬永裕陵。.

新!!: 宋史和欽成皇后 · 查看更多 »

欽慈陳皇后

欽慈皇后,陳姓,真名失考。陳守貴之女。中國古代宋朝女性皇族。()。出身開封,為宋神宗妃、宋徽宗生母。 陳氏自幼姿色美麗,聰穎莊重,及長選入掖庭為御侍。元豐五年(1082年)十一月晉封才人。生下兒子趙佶後,晉封為美人。宋神宗去世後,陳美人守護著宋神宗的永裕陵,因思念著神宗的舊恩,悲傷過度造成身體瘦弱。侍女想讓陳美人喝粥吃藥,但她把粥、藥都撤去,說:「若能早早去服侍先帝,我就滿足了!」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陳美人去世,終年三十二歲。宋哲宗先是追封陳美人為充儀,後又改封为貴儀。宋徽宗登基後,尊生母陳貴儀為皇太妃。建中靖國元正月(1101年),朱太后薨亡,遺命宋徽宗需尊生母陳貴儀為皇太后,陳貴儀這才得到皇太后身分,並獲尊諡欽慈皇后,陪葬永裕陵。 陳氏死後,娘家得到擢拔。子徽宗追贈其父陳守貴為太尉,命長兄陳永成為內殿承制、閤門祗候,次兄陳永清為東頭供奉官、看班祗候,姪子陳仲堅為左侍禁。.

新!!: 宋史和欽慈陳皇后 · 查看更多 »

歐陽澈

歐陽澈()字德明,宋朝江南西路撫州崇仁县青云(今江西崇仁马鞍乡)栎油人,因直言進諫,被宋高宗斬殺,後來高宗後悔,又追贈為秘書閣修撰。.

新!!: 宋史和歐陽澈 · 查看更多 »

武行德

武行德(),中国武将,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北周、北宋。.

新!!: 宋史和武行德 · 查看更多 »

江万里

江万里(),南宋江州都昌人(今江西都昌县),字子远,号古心。因居住在庐山旁边,又被门人称之为庐山公,死后谥号文忠。其一生仕途患艰,数起数落,但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文天祥有集杜诗表达了景仰和哀慕之情:“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新!!: 宋史和江万里 · 查看更多 »

江休復

江休復(),號鄰幾。北宋开封陈留(河南开封)人。 父江中古,母张氏。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出生。天圣二年登进士第,調州級礦冶監桂陽監藍山尉,騎驢赴官,據鞍讀書,至迷失道;為成語「據鞍讀書」兩個典故之一。 天圣中,历官信州、潞州二任司法参军,与尹洙、苏舜钦、宋祁交游。景祐元年(1034)六月,举书判拔萃,改任大理寺丞。宝元元年(1038)前后通判阆州,以母丧丁忧,庆历元年(1041)左右迁殿中丞,差遣天长县事,以父丧服除,庆历年間為集贤校理。欧阳修称他“强学博览,无所不通”,與歐陽修、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有交往。 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七日,因苏舜钦祠神会饮案谪守蔡州(今河南汝南)税。數年後起知奉符县(今山东泰安)。庆历八年(1048),改太常博士,通判睦州(今杭州淳安),后平调庐州(今安徽合肥)。皇祐三年前後復官集贤校理。皇祐五年(1053)出京知同州(今陕西渭南),提点陕西路刑獄。嘉祐二年(1057)左右提刑资序。嘉祐三年(1058)返京注阙,差遣三司盐铁勾院事。嘉祐四年(1059)二月二十八日,差遣详定官。嘉祐五年(1060)修起居注,官迁刑部郎中,嘉祐五年四月十七日病逝。有《江邻幾杂志》三卷,《唐宜鑒》十五卷,《春秋世論》三十卷,文集二十卷。有子江懋简、江懋相、江懋迪,另有女兒三人。有孫江端友。.

新!!: 宋史和江休復 · 查看更多 »

汪大猷

汪大猷(),南宋政治外交人物,曾出使过金国。字仲嘉,号适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父亲汪思温,北宋政和年间进士,曾为朝官。.

新!!: 宋史和汪大猷 · 查看更多 »

汪应辰

汪應辰(),初名洋,字聖錫。江西玉山人。 父為弓手,不識字。生於宋徽宗政和元年(1118年),是朱熹從表叔,幼時聰穎,十歲能詩,從喻樗、張九成游。喻樗以女妻之。紹興五年(1135年)中狀元,時年十八,宋高宗以天聖八年狀元王拱辰年實相似,改賜名應辰,宰相趙鼎為其取字聖錫。授鎮東軍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時秦檜主和議,汪應辰上疏主張抗金,出京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甌),“蓬蒿滿徑,一室蕭然,飲粥不繼,人不堪其憂”,“處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講學為事”。 秦檜死後,召為吏部郎官。官至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並侍讀。晚年以端明殿學士知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為韓玉譖之,遂以平江米綱有歉貶秩,氣病而卒。諡文定。今傳《文定集》二十四卷。.

新!!: 宋史和汪应辰 · 查看更多 »

汪伯彦

汪伯彥(),字廷俊,徽州祁門(今屬安徽)人。 少颖异,嗜诗书,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霍端友榜進士,靖康元年獻〈河北邊防十策〉,知相州(今河南安陽)。金人南下,康王赵构在磁州(今河北正定)被金兵围困时,汪伯彦遣兵二千迎康王还相州,授大元帅府副元帅,又升为集英殿修撰。 宋高宗即位,擢知樞密院事,後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黃潛善皆主議和,太學生陳東上書乞留李綱,而罷黃潛善、汪伯彥。伯彥怒曰:「不殺陳東,何以塞眾口!」高宗下命將陳東處死。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降充宁远军节度副使。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复正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后授观文殿学士、江南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事。九年(1139年)二月,知宣州事。六月,授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十年(1140年)五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十一年(1141年)五月卒于家中,年七十三。高宗悼之,九日后降制除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赠少师。赐其家田十顷,银帛千匹两,官给葬事,官其亲属二人于饶州,谥号忠定。 《宋史·卷四七三·奸臣傳》有傳,南宋權相秦檜是汪伯彥的學生,也入同卷《宋史·卷四七三·姦臣傳》。.

新!!: 宋史和汪伯彦 · 查看更多 »

汪立信

汪立信(?—1275年),字诚甫,号紫源。南宋安丰军六安(今属安徽)人。 汪澈从孙。淳祐七年(1247年)张渊微榜进士,得宋理宗赏识:“此帅才也”,授乌江簿、知桐城县、判建康荆湖制置使。景定三年(1262年)改知江州。咸淳九年(1273年)任京湖安抚制置使。恭宗德佑乙亥(1275年),为江淮招讨使,募兵抗元,見時局已非,扼喉而卒。.

新!!: 宋史和汪立信 · 查看更多 »

汪藻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宋朝文学家。 汪穀之子。先世贯婺源,后移居德兴。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年)霍端友榜进士,调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观察推官,再改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县)教授。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獻詩,汪藻一人独领风骚,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宝”。歷官著作佐郎,與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終不得用。北宋时官至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淅江吴兴县),擅长写四六文,诏令制诰皆出自其手。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封新安郡侯,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後知徽州,王黼貌美,汪藻曾戏之为“花木瓜”,後來王黼得勢,貶汪藻通判宣州。又知抚州(今江西临川)、泉州。绍兴十二年,秦桧子秦熺状元及第,汪藻作《贺宰相子状元及第启》以贺,有譏諷詞,秦桧恨之,指使御史对汪藻弹劾,落职永州,永不得还。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卒于永州。封新安郡侯。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浮溪集》三十六卷,《全宋詞》錄其詞四首。.

新!!: 宋史和汪藻 · 查看更多 »

汪若海

汪若海(),号东叟,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 汪叔詹次子,與汪若容為仲兄弟。史稱若海“豁達高亮,深沈有度”。靖康年間,游京师,曾入太学。靖康之變時,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请立康王趙構为大元帅,镇抚河北。曾勸降劉忠、曹成等。南渡後,以江南经节使任源州、绍兴九年(1139年),以功迁承议郎,顺昌通判。建炎中期,累官直秘閣,知江州。绍兴三十一年逝,葬渔梁山。著有《若海集》及《麟書》一卷。.

新!!: 宋史和汪若海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宋史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沈倫

沈伦(),原名沈义伦,后因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少年学习《三礼》,讲学授徒。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他作为使相、永兴军节度使白文珂的幕僚。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他被宣徽使昝居润推荐为匡国军节度使赵匡胤的从事,掌管财政。 赵匡胤建立宋朝,沈义伦由归德军(宋州)观察推官升为户部郎中。较关心民间疾苦,961年沈义伦出使吴越时,途经淮南扬州、泗州,见饥荒、饥民饿死,他回朝请宋太祖下诏赈济淮南。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沈义伦升给事中。乾德元年(963年),沈义伦改任陕西转运使。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攻后蜀,沈义伦为随军转运使。宋朝灭后蜀後,诸将贪暴,只有沈义伦和都监曹彬清廉。乾德五年(967年)八月,在曹彬的推荐下,沈义伦升任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亲征北汉,沈义伦辅佐赵光义留守东京。他为人节俭、谨慎,住房一直保持卑陋狭小。开宝六年(973年)八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赵普被罢相,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九月,枢密副使沈义伦、参知政事薛居正同日升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后,沈义伦为宋太宗避讳,改名沈伦。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宋太宗亲征北汉和辽朝,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留守东京。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六月,首相薛居正去世,沈伦升为首相。九月,赵普因制造“金匮之盟”的故事,被宋太宗重新提拔为首相,沈伦再任次相。宋太宗和赵普诬称秦王赵廷美勾结次相卢多逊谋反前夕,沈伦不愿卷入政治斗争,上表求致仕。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四月,宋太宗以沈伦不能觉察卢多逊之罪,将他罢相。沈伦再上表请致仕,七月,以左仆射致任。雍熙四年(987年)十月廿三壬子日,沈伦去世,享年79岁,谥号恭惠。.

新!!: 宋史和沈倫 · 查看更多 »

沈立

沈立(1007年-1078年),字立之,曆陽(今安徽和縣)人。 祖父沈仁谅始定居历阳。早孤,由母亲养大。宋仁宗天聖八年王拱辰榜進士,历任桐城尉,畿县主薄,有政绩。通判寿州。簽書益州判官,提舉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累官屯田员外郎,慶曆八年(1048年),商胡埽當地黄河決堤,沈立實地考察六塔河及北流河口,並上報朝廷。嘉祐年間,为两浙转运使。歷官淮南轉運副使,京西北路轉運使、右諫議大夫。熙宁三年(1070年),知越州。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任杭州太守。熙宁五年(1072年),改任右谏议大夫,上《新修审官西院敕》十卷,得皇恩赏赐银绢。熙宁六年,任建康太守。再任右谏议大夫。晚年徙宣州,提举崇禧观。元丰元年(1078年)去世。善於治河,著有《河防通議》一書,是中國論述河工技術的最早著作。.

新!!: 宋史和沈立 · 查看更多 »

沈遘

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之侄。以門荫擔任郊社斋郎。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廷试第一,因已官者不得为第一,改第二。通判江宁府,召爲集賢校理,權三司度支判官,出京知越州,徙杭州。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百姓不敢吃青蛙。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不久迁龙图阁直学士。治平三年,丁母忧,归苏州。治平四年卒。有《西溪文集》十卷。.

新!!: 宋史和沈遘 · 查看更多 »

沈起

沈起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沈起 · 查看更多 »

沈邈

沈邈,字子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 進士出身。仁宗時為侯官縣令,通判廣州,累遷都官員外郎。慶曆初年为侍御史。後任京東轉運按察使。歷官澶州(今河南濮阳),河北、陝西都轉運使。後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卒於任上。《宋史》評價其“疏爽有治才,然性少检。……然皆以酒失自累,故不能无贬焉。”.

新!!: 宋史和沈邈 · 查看更多 »

沙州

沙州,中国古代的州:.

新!!: 宋史和沙州 · 查看更多 »

泰不华

泰不華(),字兼善,伯牙吾台氏,本名達普化。台州(今浙江臨海)人。.

新!!: 宋史和泰不华 · 查看更多 »

洪天錫

洪天錫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宋史和洪天錫 · 查看更多 »

洪咨夔

洪咨夔(),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西)人。 其先世自鄞縣遷徙杭州,家住天目山。祖父洪载。父洪钺。孝宗淳熙三年丙申(1176)生。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傅行简榜進士,五月,授如皋主簿。嘉泰四年,除饶州教授,應博学宏词科,作《大治赋》,楼钥很赏识他的文章。後隨崔與之入蜀,歷官通判成都府。理宗即位,召為秘書郎,遷金部郎中,以忤權相史彌遠转考功员外郎,宝庆元年(1225年)又言李全必为国患,為台谏李知孝、梁成大所劾,九月初,罷歸,居家凡九年,绍定六年以禮部員外郎召還,十一月,拜监察御史,乞罢枢密使薛极,十二月,又劾袁韶、郑损等人,以振朝纲。端平改元,擔任殿中侍御史。不久擢為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官至刑部尚書。端平三年(1236年)卒。諡文忠。 洪咨夔是杰出的诗人。钱锺书《宋诗选注》选其诗四首,说:“他的诗歌近江西派的风格,也受了些杨万里的影响,往往有新巧的比喻。”著有《平齋文集》三十二卷。.

新!!: 宋史和洪咨夔 · 查看更多 »

洪皓

洪皓(),字光弼,饶州乐平县(今江西省乐平市洪岩镇岩前村)人,一说饶州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忠臣。.

新!!: 宋史和洪皓 · 查看更多 »

洪芹

洪芹,字叔鲁。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洪岩鎮岩前村)人。 曾祖父洪皓。以祖蔭授官,后中进士,歷官太学博士、秘书少监。开庆元年(1259年),升遷為直学士院,後為礼部侍郎,終官中书舍人。.

新!!: 宋史和洪芹 · 查看更多 »

洪文撫

洪文抚,本姓弘,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偏讳而改姓洪。 曾祖弘谔,唐虔州司仓参军。洪文舉之兄。至道三年,創立雷塘书院,招徠學者。宋太宗聞知建昌洪氏“以孝悌著称,六世义居,室无异爨”,派内侍持书百轴赐其家。洪文撫遣弟洪文举至京师“贡土物为谢”。.

新!!: 宋史和洪文撫 · 查看更多 »

洗冤錄

《洗冤錄》(Witness to a Prosecution)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劇集,全劇共22集,由歐陽震華、宣萱、陳妙瑛及林文龍領銜主演,監製蕭顯輝,此劇為《洗冤錄系列》第一輯。 此劇根據南宋名人宋慈所著的法醫學題材書籍《洗冤集录》為基礎,再把著作改編劇集,然後進行拍攝製作。 節目收視曾高達40點,屬當地甚高收視水準。 本劇于2007年4月20日在翡翠台,2009年12月及2014年7月在TVB星河頻道,2017年6月12日在TVB經典台重播。.

新!!: 宋史和洗冤錄 · 查看更多 »

淑德皇后

淑德皇后,尹氏,本名及生卒年不詳,相州鄴(今河南安陽北)人,滁州刺史尹廷勛之女,母符氏符存審族人。宋太宗趙光義嫡妻,尹皇后其兄尹崇珂,官居保信軍節度使,其妹婿為趙延進。.

新!!: 宋史和淑德皇后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新!!: 宋史和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温益

温益,字禹弼。福建泉州人,宋朝进士。 曾任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绍圣年间(1094~1097年),由诸王府记室知福州,徙潭州。宋徽宗即位后,先后任太常少卿、给事中兼侍读、知开封府、吏部尚书。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任尚书右丞,后任中书侍郎。 W溫 X W溫.

新!!: 宋史和温益 · 查看更多 »

游似

游似(),一名游佀、游侣,字景仁,号克斋,又号果山,梁州南充(今四川省南充市)人。 游仲鸿之子。少好学,師從刘光祖、魏了翁。嘉定十四年(1221年)进士,官大理寺司直、大理寺丞、太常丞兼权兵部郎官、秘书丞兼权考功郎中、夔州路转运判官、权礼部侍郎兼侍讲,迁直秘阁、提点潼川刑狱兼常平提举。累官吏部尚书。侍经帷幄,奏请宋理宗“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廉共理”。宋理宗问贞观治效何速如此,游似答:“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或谓霸图速而王道迟,不知一日归仁,期月已可,王道曷尝不速!”嘉熙三年(1239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拜参知政事。嘉熙四年(1240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淳祐五年(124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疏乞求归乡,宋理宗不许。淳祐七年(1247年),游似罢相,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自南充伯进爵南充国公。淳祐十一年(1251年),转两官致仕。游似卒,赠少师,谥号清献。 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为人端重鲠介,有父风,“其温如春,其重如山,其虚如谷,其静如渊”,“其论谏古之人道直,其文章天下之至言”。游似之学得其父家训之嫡传,承其师刘光祖之传授,又接受魏了翁的思想。《宋史·文靖传》说:“游似、吴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门受业。”.

新!!: 宋史和游似 · 查看更多 »

游酢

游酢(),字定夫,號豸山,福建建阳禾平里(现南平市建陽区麻沙镇長平富壟村)人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學者稱廣平先生。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建有游定夫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 宋史和游酢 · 查看更多 »

湯漢

湯漢樞機(His Eminence Cardinal John Tong Hon, ),現為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也是香港首位土生土長的天主教樞機。.

新!!: 宋史和湯漢 · 查看更多 »

滕宗諒

滕宗諒(),字子京,北宋時河南洛陽人。.

新!!: 宋史和滕宗諒 · 查看更多 »

滕茂实

滕茂实(),初名裸,字秀颖,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善於篆书,北宋政和八年进士。以太学正兼明堂司令,累官工部员外郎。靖康元年,与副佥书路允迪奉命出使金国,割讓太原。金军到太原城下,遭到宋军抵抗,金主以宋朝無信,囚茂实於云中郡。忧愤致疾而卒,葬雁门山,元好问赞之:“先生名节凛然,不愧古人。”.

新!!: 宋史和滕茂实 · 查看更多 »

潘皇后 (宋真宗)

怀皇后(),潘氏,宋真宗赵恒第一任妻子,大名人,北宋名将、忠武军节度潘美之八女。另一说为潘美五子惟熙之女,为惟熙娶秦王女所生。.

新!!: 宋史和潘皇后 (宋真宗) · 查看更多 »

潘美

潘美(),北宋初年名將,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邯郸市大名县)人。在北宋滅南漢的戰爭中擔任主要統帥。官至客省使。.

新!!: 宋史和潘美 · 查看更多 »

潘牥

潘牥(),字庭堅,號紫岩,閩縣(今屬福建)人。 读书五行俱下,终身不忘。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科吴叔告榜进士第三人,调镇南军节度推官,未就。歷官浙西茶盐司幹官,改宣教郎。又官太學正,通判潭州。著有《紫岩集》。.

新!!: 宋史和潘牥 · 查看更多 »

潘良貴

潘良貴(),字汝思,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人,神武左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潘良貴 · 查看更多 »

潘慎修

潘慎修(),字成德。福建莆田人。 潘慎修父仕后唐,官至刑部尚书。潘慎修以父荫,补秘书省正字,先后任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太子右赞善大夫、太常博士,历知湖州、梓州。 宋淳化年间(990~994年),以秘书监李至荐,命以本官知直秘阁。宋真宗时,从邢昺,为两浙巡抚使,同修《起居注》。景德初年(1004~1007年),以老病求外任,不许,任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随宋真宗至澶州,遇寒疾而卒。 Category:潘姓 Category:莆田人.

新!!: 宋史和潘慎修 · 查看更多 »

朝鮮正祖

朝鮮正祖(;1752年10月28日(農曆9月22日)-1800年8月18日(農曆6月28日)),名諱李--(),朝鲜王朝‎的第22代君主,1776年至1800年在位。他的父親是朝鮮英祖的次子莊獻世子(高宗追尊為莊祖),生母是惠慶宮洪氏(高宗追尊為獻敬王后、獻敬懿皇后)。.

新!!: 宋史和朝鮮正祖 · 查看更多 »

本紀

本纪,或簡稱紀,是中国紀傳體史书中天子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者,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為實質的國家元首。後來部分史書敘述帝王稱帝前的先祖時,取古《尚書》世紀名,稱「世紀」。見《金史》。 Category:紀傳體.

新!!: 宋史和本紀 · 查看更多 »

朱台符

朱台符(),字拱正,眉山(今属四川)人。 朱賦之子。乾德三年出生,少年聰明,敏於辭賦,十歲作《黃山樓記》。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第二人,初授将作监丞,後來在寇准属下任通判青州。入直史馆,迁秘书丞。咸平元年(998年)同知贡举,不久出京为京西转运副使。景德初官陕西转运使,终官工部郎中。真宗景德三年知洪州,卒於赴任舟途中。有集三十卷,已佚。.

新!!: 宋史和朱台符 · 查看更多 »

朱娥

朱娥,越州上虞(今浙江省紹興)人。朱回的女兒。.

新!!: 宋史和朱娥 · 查看更多 »

朱寿昌

朱寿昌(),字康叔,宋扬州天长同仁乡秦栏人(今安徽天长市秦栏镇),《宋史》载有他弃官千里寻母之事。他是流传甚广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朱寿昌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新!!: 宋史和朱寿昌 · 查看更多 »

朱弁

朱弁(1085年-1144年),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婺源(今屬江西)人。 移居新鄭(今屬河南),“少穎悟,讀書日數千言。既冠,入太學,晁說之見其詩,奇之,妻以兄女”。靖康之變時避亂江南。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以諸生補修武郎,充當河東大金軍前通問副使,隨正使王倫赴金探問二帝,留金十七年,持節不屈,遭遣冷山牧馬。 紹興十三年(1143年),宋金紹興和議成,與洪皓、張劭返,高宗詔為“忠義守節”,三人辭旨憤激,語多忤秦檜。遷宣教郎、直秘閣,主管佑神觀。紹興十四年(1144年)卒,年六十。著有《聘遊集》、《輶軒唱和集》,已佚;今存有《曲洧舊聞》、《風月堂詩話》等。事蹟見《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八《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宋史》卷三七三有傳,「朱弁回朝」是寫朱弁的故事。.

新!!: 宋史和朱弁 · 查看更多 »

朱勝非

朱勝非(),字藏一,蔡州(今河南上蔡)人。一說姑蘇(今江蘇蘇州)人。 幼有志氣,機敏多謀,入京城太学深造。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由上舍举進士,初授官府曹。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爲東道副總管,權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靖康之變後,到济州(今山东济宁)康王府勸進趙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試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建炎二年(1128年),除尚書右丞,遷中書侍郎,拜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建炎三年(1129年)發生苗劉兵變,朱勝非於皇帝及叛軍間居中調停,為平叛軍贏取得多時間及機會。 紹興元年(1131年),因馬進陷江州,姚舜明棄城走,勝非赴鎮太緩,降職中大夫,分司南京。元年五月初二日,與吕颐浩、刘光世同兼宣抚淮南。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母喪去職,不久起復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紹興五年(1135年),提舉臨安府洞霄宮。紹興七年,起知宣州。紹興八年,又奉祠。紹興九年(1139年),再知湖州,以疾去職。朱勝非是張邦昌友婿,擁護張邦昌,與秦檜不合,宦海起起伏伏,紹興十四年(1144年)卒。谥“忠靖”。有《秀水閑居錄》一卷、《绀珠集》十三卷係後人偽作。《宋史》卷三六二有傳,《全宋诗》卷一五三七录其诗七首。.

新!!: 宋史和朱勝非 · 查看更多 »

朱勔

朱勔(),蘇州(今属江苏)人,北宋徽宗时期大臣。善於堆山造園,號稱“花園子”。.

新!!: 宋史和朱勔 · 查看更多 »

朱倬

朱倬(),字汉章,宋朝福州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朱倬中进士。任常州宜兴簿。金兵南下,朱倬为逃亡百姓备舟给食。涝灾,郡守派朱倬考察,除民田租十分之九。张浚推荐朱倬,任福建、广东财用所属官。上书说伪齐刘豫必败,被宋高宗赏识,入朝为官,和秦桧不和,贬为越州(治今浙江省绍兴市)教授。当时浙东有民起事,他捕获后因为是饥民,释放其大部。秦桧死后,朱倬知惠州(治今广东惠阳东),陛辞皇帝,宋高宗知朱倬被秦桧压制,命他为国子监丞,历任浙西提举、右正言、御史中丞。上奏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知贡举,迁参知政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三月庚寅,拜尚书右仆射。金朝皇帝完颜亮率兵临江,朱倬荐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等人。宋高宗有禅位之意,朱倬密奏阻挡,于是不安求去。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乙亥,罢相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治今江西省九江市)太平兴国宫。次日,宋孝宗即位,任资政殿学士,明年致仕,朱倬卒。复原职,赠特进。 有聞在台灣東石御龍宮為主神,因生前精通易理,並為忠臣,死後歸天稱九巡天官中壇元帥,教化萬民,發揚籤詩文化,曾降乩指示建立籤詩文化館,推廣大眾正確的解讀籤詩,並瞭解籤詩的淵源。.

新!!: 宋史和朱倬 · 查看更多 »

朱罗王朝

朱羅王朝(泰米尔语:சோழர் குலம், )),又名注輦,是1世紀至13世紀时印度半岛古国,其地在今泰米爾納德邦。朱羅王朝最早起源于高韦里河(Kaveri)流域,以欧赖宇尔(Urayur)为国都。朱羅王朝的統治者們曾經征服印度半島南部,吞併斯里蘭卡,并佔領了馬爾代夫,甚至還成功地入侵馬來群島的王國。在公元1010年至1200年期間,領土南到馬爾代夫群島,最北到安得拉邦的達戈達瓦里河沿岸。朱羅王朝在13世紀進入衰退,隨著潘地亞王朝的崛起而最終滅亡。.

新!!: 宋史和朱罗王朝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宋史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朱諤

朱諤初名绂,字聖與,秀州華亭人。宋朝政治人物。 進士第二名,初授忠正軍推官。崇宁初年,由太常丞擢拔為殿中侍御史,再迁侍御史、给事中。累官御史中丞,崇宁三年(1104年),彈劾资政殿大学士許將诽谤朝政,“左顧右視,見利則回,幡然改圖,初無定論。”。歷官吏部尚書,官至右丞。曾建议徽宗“开内阁,延羣臣,从容论道”。赠光禄大夫,谥忠靖。.

新!!: 宋史和朱諤 · 查看更多 »

朱震

朱震(),字子發,湖北荆门军(今湖北荆门)人。北宋官員。 早年在东山书院讀書,宋徽宗政和年间進士,状元及第。紹興四年(1134年),中書舍人侍講胡安國和參知政事趙鼎推薦於朝廷,召為祠部員外郎兼川陝荊襄都督府詳議官。紹興六年(1136年),官給事中,又轉為左朝奉大夫。是年秋,獻《漢上易傳》。左司諫陳公輔上疏反對程頤,“時朱震在經筵,不能諍,論者非之。”。紹興七年(1137年),屢遞辭呈,皆不許。绍興八年在臨安去世。.

新!!: 宋史和朱震 · 查看更多 »

朱泰

朱泰(),字良甫,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宋史和朱泰 · 查看更多 »

朱服

朱服(1048年~),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 父朱臨,官至秘丞。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歷官淮南節度推官、國子監修撰。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召爲中書舍人。紹聖四年,知萊州。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任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一再貶官,曾與蘇軾遊。卒於蘄州。《宋史》卷三四七有傳。有一子朱彧。.

新!!: 宋史和朱服 · 查看更多 »

朱昂

朱昂(),字舉之,號正裕。 先世家渼陂(今陝西戶縣)人,其父葆光與顏蕘、李濤於唐末挈家南渡,寓居潭州(今湖南長沙)。少好讀書,有“小萬卷”之稱,所得俸賜以三分之一購買奇書。曾仕後周,授永正知縣。宋初,歷宜城令。太祖開寶六年(973年),拜太子洗馬,知蓬州,徙知廣安軍,策禽渠州妖賊李仙眾萬人、泗州知州,遷監察御史。累遷江南轉運使、殿中侍御史,直秘阁。真宗時,入翰林學士,以工部侍郎致仕。晚年寓居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有女嫁馮式。著有《资理论》、《朱昂集》等书。.

新!!: 宋史和朱昂 · 查看更多 »

朱敦儒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年间,朝廷数次召唤都未答应。紹興三年(1133年)被推荐补右迪功郎之职,五年(1135年)赐以进士出身担任秘书省正字。后历任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而后致仕(退休),住在嘉禾,到秦桧下台,依旧不出,直到绍兴二十九年去世。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文苑》七《朱敦儒传》称:“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有词三卷,名《樵歌》。有人把朱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后人比之李白,誉为词仙。代表作有《鹧鸪天·西都作》,《水调歌头·淮阴作》等。.

新!!: 宋史和朱敦儒 · 查看更多 »

成穆皇后

成穆皇后(),姓郭,名不详,开封祥符人,宋孝宗元配皇后。 郭氏是奉直大夫郭直卿之女孫,其六世祖是真宗時章穆皇后外家,祖籍并州太原人。父郭瑊,官至昭慶軍承宣使,追封榮王。母淑國夫人,宗室女。孝宗对待郭氏礼遇有加,却不给郭氏家族人官爵。郭氏弟弟郭师禹、郭师元,官职不过承宣使。郭师禹,光宗时封永宁郡王,拜太保。 孝宗為普安郡王時納郭氏為妻,封咸寧郡夫人,其後生宋光宗趙惇、莊文太子趙愭、魏惠憲王趙愷和邵悼肅王趙恪。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她還未等到孝宗登基為帝、她為--就逝世了,享年三十一歲,追封淑國夫人。紹興三十一年追贈福國夫人,孝宗为太子,追册皇太子妃。孝宗即位後,追冊為皇后,谥号恭怀,不久改安穆,营建阜陵时,改諡號成穆。.

新!!: 宋史和成穆皇后 · 查看更多 »

成肅皇后

成肅皇后(),,南宋孝宗皇后,丹陽人。谢氏年幼孤苦無依,后被翟家收养,因此冒姓翟,后改回原姓谢。長大後被選入宮,原為憲聖太后的侍女,後獲賜咸安郡夫人,宋孝宗即位後晉婉容,其後再晉封為僅次於皇后的貴妃。 謝貴妃敬夫教弟,性儉樸仁慈,衣服由自己親自洗滌。夏皇后逝世后,中宮虛位,孝宗於淳熙三年(1176年)立謝氏為--,親屬等十人獲授官。 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禪位於光宗,謝皇后上尊號壽成皇后。有一次,謝--看不過眼光宗皇后李鳳娘的傲慢無禮作風,便好言規勸李皇后應注重皇后身份,禮儀德體,但李皇后不但不聽,反而諷刺說:「我是官家的結髮夫妻!」由於謝氏是由嬪妃冊為中宮,李鳳娘此言是在諷刺謝皇后身份卑微,謝皇后大怒,將此事告知孝宗,孝宗於是決定廢黜李鳳娘,召來朝臣商議廢--一事,但史浩認為光宗才剛登基,若立即廢--或會引起人們議論,不利於大局,堅決反對廢--一事,而孝宗又已經退位為太上皇,得不到很多大臣的支持,廢--一事便因此不了了之。 孝宗死後,謝氏被尊為皇太后,趙汝愚、趙彥逾、韓仛冑、徐誼、郭杲等大臣不滿宋光宗、李鳳娘,在獲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下,逼迫宋光宗內禪,宋光宗、李鳳娘因而被稱為太上皇,太上皇后。 慶元初年謝氏加號惠慈,慶元六年尊為太皇太后,嘉泰二年(1202年)加晉封慈佑太皇太后,嘉泰三年崩逝,諡號成肅,與孝宗合葬於永阜陵。宋寧宗在成肅謝皇后去世後恩賜其弟謝淵金二千兩、錢十萬緡、田十頃,後封和國公。.

新!!: 宋史和成肅皇后 · 查看更多 »

成恭皇后

成恭皇后(),夏氏,南宋孝宗皇后,袁州宜春人,曾祖父夏令吉曾經當過吉水縣主簿。夏协的女儿。 夏氏家境不好,父親寄住在寺廟裡,後來家人把夏氏送到宮中,在憲聖太后宮中當御侍。宋孝宗时为普安郡王,正妻郭氏早逝,太后将夏氏赏给普安郡王為妾,封为齊安郡夫人。孝宗即位後晉賢妃,後立為皇后。乾道二年(1166年)夏皇后親屬等十一人授官,如其弟夏執中(後來官至官奉国军节度使)。次年,夏--崩,原本諡號為安恭,寧宗時改諡成恭。 乾道三年(1167年),宗族受恩澤,叔夏悦、姐姐、弟弟夏執中、諸位堂弟妹皆受推恩。.

新!!: 宋史和成恭皇后 · 查看更多 »

戴溪

戴溪(),字肖望,或作少望,号岷隐,学者称岷隐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永嘉九先生戴述的侄孙。绍兴甲子年(1144)生,青年时与好友王楠隐居岷冈山读书,因自号岷隐。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中省试第一,淳熙五年春天礼部试时落第,叶适曾致书劝慰,稱其“少望天下奇才”。七年,授迪功郎,監潭州南嶽廟。淳熙十二年(1185年),任石鼓书院山长,与诸生讲《论语》,绍熙元年(1190年),任湖州教授。绍熙四年,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庆元元年(1195年)正月,任太学学录兼实录院检讨官。开禧元年五月,转朝散郎。开禧二年三月,除秘书郎,四月,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月為兵部侍郎。开禧三年(1207年)四月,以兵部员外郎兼资善堂说书;八月,为国子司业仍兼;十一月,升国子祭酒改兼太子詹事兼秘书监。嘉定元年(1208年)正月,升兼太子右谕德。四年四月,权工部尚书,六年十一月,以疾乞休,除华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嘉定八年(1215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不久卒。著有《石鼓论语问答》三卷、《續呂氏讀詩記》、《春秋讲义》、《易总论》、《书说》、《礼记口义》、《孟子答问》、《通鉴笔议》、《将鉴论断》、《复仇对》、《清源志》、《岷隐诗文集》等。有子戴桷、戴榀、戴梓、戴梃。.

新!!: 宋史和戴溪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宋史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德皇后 (宋太宗)

#重定向 明德李皇后 (宋朝).

新!!: 宋史和明德皇后 (宋太宗) · 查看更多 »

明鎬

明镐(),字化基,密州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市)人。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0年)丙辰进士第二名,补蕲州防御推官。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崩時,上《真颂》四十六篇,改大理寺丞。薛奎在秦州時,聘其为节度判官。知同州时,边境多不学无术的富贵子弟,募集健卒三百人,教以强弩,號稱清邊軍。後任陝西轉運使,推廣清邊軍經驗于陝西、河東。谥文烈。慶曆七年(1047年)十二月,為河北體量安撫使,鎮壓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宣毅卒王則兵變,久不能下,慶曆八年元月,以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明鎬為副使,令在南城挖掘地道,生俘王则,因功升参知政事。隔年卒。谥文烈。.

新!!: 宋史和明鎬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宋史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昭淑贵妃

昭淑貴妃,周姓,為北宋宋仁宗妃,秦國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及燕國舒國大長公主生母。.

新!!: 宋史和昭淑贵妃 · 查看更多 »

昭憲太后

昭憲太后(902年-961年),杜氏,名失考。為贈太師杜爽長女,母范氏。杜琬孫女,杜蘊曾孫女。宋宣祖趙弘殷正室、宋太祖趙匡胤生母。 於滋德殿崩逝,享壽六十。宋太宗上諡「明憲」,葬永安陵,神主祔享太廟。乾德二年,更諡昭憲,合祔安陵。.

新!!: 宋史和昭憲太后 · 查看更多 »

文同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或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东北面)人。.

新!!: 宋史和文同 · 查看更多 »

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末期官員、抗元英雄。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拔為第一後(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後被封為信國公。 宋亡後,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处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隐居深山的条件。最終,文天祥选择处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當時被並稱為「宋末三傑」。 明景泰七年,追諡忠烈(一稱文正)。.

新!!: 宋史和文天祥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宋史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宋史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懿德皇后

懿德皇后符氏(),宋太宗妻子。陳州宛丘(今河南淮陽)人,魏王符彥卿第六女。姐姐為大符皇后和小符皇后,弟弟符昭愿、符昭壽。.

新!!: 宋史和懿德皇后 · 查看更多 »

慈聖皇后

慈聖光獻皇后(),曹氏,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縣)人,北宋宋仁宗趙禎第二任皇后,北宋名將曹彬的孙女。.

新!!: 宋史和慈聖皇后 · 查看更多 »

慕容延钊

慕容延釗(),字化龍。太原人。 出身將門,其父慕容章官至襄州馬步軍都校。延釗少年以勇敢幹練著稱,後漢時為樞密使郭威的部下,廣順元年(951年),補西頭供奉官,歷官尚食副使、鐵騎都虞侯。柴榮即位後,為殿前散指揮使都校,顯德五年(958年),以功遷殿前副都指揮使、為當淮南節度使。恭帝即位,改鎮寧軍節度。宋太祖即位,加殿前都點檢。建隆二年(961年),改為山南東道節度、西南面兵馬都部署。 乾德元年(963年)一月,宋太祖决定向荆湘地区发动进攻,以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處耘为都监,以讨张文表,出兵湖南,順便向高繼沖借道荊南。不久宋軍滅荊南,渡江南下,向潭州(今湖南长沙)进发。這時張文表已經被湖南周保權的屬下楊師璠所殺,周保權拒絕宋軍入境湖南。慕容延钊分兵两路,水陆并进,陆路出澧州(今湖南澧县),水师东趋岳州(今湖南岳阳)。一月底,水师佔領江陵城,二月底,大破武平軍於三江口(今岳陽北),斩首四千余级;李处耘由陸路至澧州,楚军望风而遁。三月,佔領岳州(今湖南岳陽),三月,攻克朗州(今湖南常德),斬殺张崇富,将其首级悬挂于闹市高杆之上。當時慕容延釗抱病在身,太祖命他“肩輿即戎事。”李處耘與慕容延釗素不和,延钊的士兵一旦有错,李處耘直接杀伐决断,造成延釗一病不起。北宋乾德元年(964年)卒。.

新!!: 宋史和慕容延钊 · 查看更多 »

扈彦珂

扈彦珂(),雁门(今山西代县)人。 早年與王建立友好,天福五年(940年)王建立臨死前,遗表推薦彦珂,补為河东节度左都押衙。后汉建國後,擢拔为宣徽南院使,乾祐初,河中李守贞、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聯合叛亂,彦珂建議平定“三叛连衡”方略奏效,再授镇国军节度使。廣順初年,移镇滑州。後周世宗嗣位,授左卫上将军。显德三年,以老疾致仕,回到西京。不久卒。.

新!!: 宋史和扈彦珂 · 查看更多 »

扈蒙

扈蒙(915年~986年),字日用。幽州安次(河北省安次縣)人。 少以文學名,後晉天福中進士。後周時任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當時其從弟扈載為翰林學士,號稱二扈。入宋後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乾德六年復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典章儀注,多由扈蒙所定。開寶六年(973年)與薛居正、李穆、李九齡、張瞻、劉兼、盧多遜等同修《五代史》,又與李昉等同編《文苑英華》。.

新!!: 宋史和扈蒙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宋史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曲端

曲端(1090年—1131年),字正甫,一字师尹,镇戎(今宁夏固原)人。南宋初年名將。.

新!!: 宋史和曲端 · 查看更多 »

曹彦约

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都昌人。南宋官员。.

新!!: 宋史和曹彦约 · 查看更多 »

曹彬

曹彬(),字国华,北宋初名將,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在北宋滅亡南唐的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

新!!: 宋史和曹彬 · 查看更多 »

曹佾

曹佾(),字公伯,又名景休,北宋真定府灵寿县人,曹彬的孙子,宋仁宗慈圣皇后的弟弟。.

新!!: 宋史和曹佾 · 查看更多 »

曹修古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累官侍御史。曹修古與殿中侍御史郭劝、杨偕,推直官段少连,遇事弹劾无所阿避,当时号称“四御史”,因上言外戚劉從德死後恩典太重,“姻戚、門人、廝役拜官者數十人”,觸怒太后刘娥,被贬官。.

新!!: 宋史和曹修古 · 查看更多 »

曹利用

曹利用(?-1029年)字用之。曾與遼國簽定澶淵之盟。北宋大臣。 父曹諫,以明經得第,官至崇儀使。曹利用以父蔭任補殿前承旨,升遷為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景德元年,契丹南侵,真宗亲驻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曹利用與契丹人訂下澶淵之盟,用三十萬(每年白銀10萬兩、絹帛20萬匹)締結和約。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左仆射兼侍中。 晚年恃功骄縱,因其侄曹汭之罪牽連,谪知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又因私贷官钱,再贬房州(今湖北省房县),流放途中為宦官杨怀敏言語所激,曹利用個性刚強,至襄阳驿,自缢死。.

新!!: 宋史和曹利用 · 查看更多 »

曹勛

曹勋(),字公显,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北宋末词人曹组之子。紹聖三年(1096年)出生。宣和五年(1123年),以荫补承信郎,赴进士廷试,赐同进士出身甲科。靖康之禍時随宋徽宗、宋钦宗北上,至燕山時奉诏脫逃,带有徽宗半臂绢书和憲節皇后的金耳環南归。绍兴十一年與绍兴十二年两次出使金国,请还徽宗灵柩及韦太后。绍兴二十九年再次使金。绍兴三十年,提举万寿观。乾道七年(1171年)起提举皇城司。淳熙元年(1174年)卒。著有《松隐文集》四十卷、《北狩见闻录》等。有子曹耜。.

新!!: 宋史和曹勛 · 查看更多 »

曹穎叔

曹穎叔,一作潁叔,初名熙,字秀之,一作力之,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初名熙,因夢見到官府看見曹穎叔之名,遂改名。後果舉進士,任威胜军判官,累迁提点陕西路刑狱。為韓琦、文彥博所賞識。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新!!: 宋史和曹穎叔 · 查看更多 »

曾孝序

曾孝序(约),字逢原。福建晋江人。 以荫入官,补将作监主簿,监泰州海安盐仓。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因言得罪蔡京,贬岭南。蔡京罢相后,知潭州。又因与吴居厚不合,落职知袁州。后复职。后知青州。 宋高宗即位后,迁延康殿学士。赴任前,青州百姓请留,许之。后因部将王定作乱,遇害。 谥威愍。 Category:晋江人 X Category:諡威愍.

新!!: 宋史和曾孝序 · 查看更多 »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新!!: 宋史和曾巩 · 查看更多 »

曾布

曾布(),字子宣,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為曾鞏之弟。 熙宁二年(1069年)被韩维、王安石推荐,渐受重用。其間与吕惠卿协助王安石制定新法,計有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农田法,大臣及朝士多反对新法,唯独吕惠卿与曾布始终坚定不移。升为修起居注,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呂惠卿因父喪丁憂,王安石推薦曾布接替。 熙寧七年(1076年),朝臣大力反对市易法,宋神宗令曾布追究,曾布發現吕嘉问多收利息,利用官府权力而行兼并之事。最後曾布因反对市易法,被王安石撤职,贬为地方官,知饶州、潭州(今长沙)、广州、桂州等地縣令。元丰末年,恢复为翰林学士,遷戶部尚書。 司馬光為政,諭令增捐役法,曾布不同意曰:「免役一事,法令纖悉皆出己手,若令遽自改易,義不可為。」结果又被外调。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任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新法又得到推行。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故,章惇以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曾布斥道:“章惇,听太后处分!”宋徽宗即位,向太后聽政,擔任宰相主持國政,韩忠彦担任左相,时人戏称“龟鹤宰相”,继续推行新法。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向太后駕崩,宋徽宗親政。崇宁元年(1102年),被蔡京所排挤,御史交相弹劾:“呼吸立成祸福,喜怒邃变炎凉”。多次贬为地方官,发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貶为司农卿,分司南京,再貶為贺州别驾、廉州司户,大观元年(1107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曾布一生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在司马光執政时,仍坚定地维护新法,《宋史》将曾布列入奸臣传,但梁启超稱他是“千古骨鲠之士”,“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其妻魏玩為宋朝女詞人之一。.

新!!: 宋史和曾布 · 查看更多 »

曾三聘

曾三聘(1144~1220) 字无逸,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人。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后调赣州司户参军。累迁军器监主簿。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遷祕書郎。寧宗時,出知郢州。嘉定三年卒。謚忠節。有子曾宏正。.

新!!: 宋史和曾三聘 · 查看更多 »

曾幾

曾幾(),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诗人。 父曾准嗜读书,與周敦颐为友。早年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长兄曾弼任湖北提举学士时渡江不幸溺死,曾幾受蔭得补将仕郎。在吏部应试,赐進士出身。靖康元年(1126年),提举淮东茶盐。建炎三年(1129年),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1138年),与秦桧不合,罷官。不久改為广西转运副使,请主管台州崇道观,寓居上饶,自号茶山居士。陆游拜见曾幾,听曾幾“忧国之言”。二十五年秦桧卒,起復为浙东提刑、知台州。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以左通议大夫退休。乾道二年卒,谥文清。工於詩,推重黄庭坚,被視為江西詩派繼承者,有《茶山集》八卷,早佚,清初四庫館臣自《永乐大典》輯出。.

新!!: 宋史和曾幾 · 查看更多 »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新!!: 宋史和曾公亮 · 查看更多 »

曾致堯

曾致堯,字正臣,撫州南豐人。 曾参之后。南唐元宗保大五年生。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解褐符離主簿。一年後,授興元府司錄,累遷光祿寺丞,監越州酒。大中祥符初,官至礼部郎中,改吏部郎中。卒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著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有孫曾巩。王安石曾应曾巩之請为其祖曾致尧墓志铭。.

新!!: 宋史和曾致堯 · 查看更多 »

曾怘

曾怘(),宋朝江西南丰人,曾巩孙子。 曾怘任司农寺丞。建炎二年(1128年)转任温州通判,经过越州,奉旨视察三江寨。第二年,金国军队攻克越州,他被俘遇害。.

新!!: 宋史和曾怘 · 查看更多 »

晁逈

晁逈(951年-1034年),字明遠。世爲澶州清豐(今屬河南)人,北宋文學家、藏書家、官員。.

新!!: 宋史和晁逈 · 查看更多 »

晁无咎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中国北宋的词人、文学家。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黄庭坚、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张耒并称「晁张」。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传世。晁端友之子。.

新!!: 宋史和晁无咎 · 查看更多 »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為北宋前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

新!!: 宋史和晏殊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