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婆罗洲和西加里曼丹省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婆罗洲和西加里曼丹省之间的区别

婆罗洲 vs. 西加里曼丹省

婆罗洲(Borneo),印尼稱之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岛,亞洲第一大島,面积736,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格陵蘭及新幾內亞。現全境由印尼、馬來西亞及汶萊三國管轄,而菲律賓曾宣稱有沙巴部分的主權。. 西加里曼丹是印尼在婆羅洲島加里曼丹地區的四個省份之一。面積約146,807平方公里。居民中超過一半信仰為伊斯蘭教、23.94%為天主教、12.38%為基督新教,其餘信佛教,印度教和孔教。首府坤甸(Pontianak)剛好位於赤道線上,故该省又称为“赤道上的土地”。2000年人口約3,740,017,人口年增長率是1.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人。.

之间婆罗洲和西加里曼丹省相似

婆罗洲和西加里曼丹省有(在联盟百科)16共同点: 加里曼丹华人卡普阿斯河印度尼西亚坤甸婆罗洲山口洋市中加里曼丹省砂拉越爪哇海達雅族马来西亚马来族蘭芳共和國赤道東加里曼丹省

加里曼丹

加里曼丹(Kalimantan)是印尼在婆罗洲岛南部的属地,印尼人稱整個婆羅洲島為加里曼丹島。加里曼丹地區本來是單獨的一個省,之後逐漸分成五個省,即东加里曼丹省、南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西加里曼丹省和北加里曼丹省。加里曼丹北部与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州和沙巴州交接。加里曼丹面積574,194平方公里,佔約整個婆羅洲島面積的3/4。.

加里曼丹和婆罗洲 · 加里曼丹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华人

華人(Ethnic Chinese),是對原居於東亞中國地區族裔群體及其後代的泛稱,其概念源自於華夏、中華或中華民族。華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並非一個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稱,類似於華人名称还包括唐人、中國人等稱呼,這些名稱隨著政治與歷史變遷,其內涵也隨之改變。在化約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影响下,時常產生混淆不清,難以清楚定義的情況。也由於中國民族主義將中國視為是一個由中華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主張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在「中華民族」概念出現後,華人並不特定指具有漢族血统的後裔,一些中國大陸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等在中國以外地區也被稱或自稱為華人,但「華人」的概念一般不以政治或行政區劃甚至國籍做劃分,例如香港人、澳門人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華裔也被稱為華人。.

华人和婆罗洲 · 华人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卡普阿斯河

卡普阿斯河(Sungai Kapuas)是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河流,河道全長約1,143公里,除了是該國最長的河流、婆羅洲西部的主要河流外,它還是全球最長的島上河流。 卡普阿斯河整條河道差不多都能讓船隻航行,因此是西加里曼丹省的重要運輸路線,用作運送木材。 Kapuas.

卡普阿斯河和婆罗洲 · 卡普阿斯河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印度尼西亚和婆罗洲 · 印度尼西亚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坤甸

坤甸市(Kota Pontianak)簡稱「坤甸」(Pontianak 或 Khuntien),是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的首府,臨近赤道,地處境內。該市被卡普阿斯河分隔兩岸,一邊(東面)為市區,另一邊(西面)則為郊區。該市總人口約達62.8萬人,乃西加省的經濟、政治中心和最大城市。 坤甸建市於1771年10月23日,目前市中心為。早在西元18世紀,該地就被定為蘭芳共和國的首都。由於該市市內水渠縱橫交錯,故屋舍大多被興建在水上。.

坤甸和婆罗洲 · 坤甸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

婆罗洲(Borneo),印尼稱之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岛,亞洲第一大島,面积736,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格陵蘭及新幾內亞。現全境由印尼、馬來西亞及汶萊三國管轄,而菲律賓曾宣稱有沙巴部分的主權。.

婆罗洲和婆罗洲 · 婆罗洲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山口洋市

#重定向 山口洋.

婆罗洲和山口洋市 · 山口洋市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中加里曼丹省

中加里曼丹是印尼在婆羅洲島加里曼丹地區的四個省份之一。首府是帕朗卡拉亞,中加里曼丹面積約153,564平方公里。中加里曼丹于2002年的人口約1,874,900。.

中加里曼丹省和婆罗洲 · 中加里曼丹省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砂拉越

拉越(Sarawak),旧译砂--朥越、砂--勞越、砂羅越或砂--捞越,簡稱砂或砂州,马来语又稱作“犀鸟之乡”(Bumi Kenyalang),是马来西亚在婆罗洲领土上两个行政区域之一(另一个为沙巴州),也是全马面積最大的州。砂拉越州在行政、移民和司法制度上与马来西亚半岛的其他行政区明显不同。地理上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西北,东北与沙巴州相邻,并把汶莱这一独立国家隔成两部分,而其南与印尼加里曼丹接壤。砂拉越州的首府古晋市是全州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州内还有美里、诗巫和民都鲁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分布。根据2015年的人口估查,砂拉越州共有2,636,000人。全州的气候类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生长着大片热带雨林,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以许多著名的洞穴系统而闻名的姆鲁山国家公园也位于砂拉越州。发源于依兰山脉的拉让江既是该州的重要河流,也是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其支流上的巴贡水电站是东南亚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砂拉越州的最高点为2,423米高的毛律山。 在尼亚洞发现了距今四万年前早期人类在砂拉越的居住遗迹。在公元八至十三世纪砂拉越,这一地区与古代中国维持着贸易往来。在十六世纪时这一地区开始受到汶萊帝國(渤泥国)的控制。184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鲁克从汶莱手中取得砂拉越(今古晋一带)的统治权,成为了独立的王国,并逐步将版图扩张至今天的范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砂拉越在1941年被日本占领。战后的1946年,砂拉越又被划给英国成为了直轄殖民地,直到1963年7月22日才從英國取得自治權。同年9月16日,砂拉越與北婆羅洲(今沙巴)、新加坡(在1965年被驱逐出联邦)和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半岛或西马)组成今天的马来西亚。这一联邦体制的建立受到了邻国印尼的反对,并导致了两国陷入了长达三年的武装对抗。1966年8月对抗平息后的砂拉越又经历了砂共叛乱,这场叛乱直到1990年才停息。 砂拉越州呈现出富有代表性的民族特点、文化特色和多样化语言。砂拉越州的州元首称作“Yang di-Pertua Negeri”,而其政府首脑称为“首席部长”。砂拉越州的政府架构与西敏制相似,并在国内拥有最早的州議會制度。砂拉越州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马来语,并没有规定官方宗教。位于古晋的砂拉越博物馆是婆罗洲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砂拉越还以它的传统乐器而闻名。为期三天的(RWMF)便是在砂拉越州举行。同时砂拉越州也是全国唯一庆祝的地方。 砂拉越州蕴藏着大量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外向出口型,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木材和油棕方面。砂拉越州还有制造、能源和旅游等产业。.

婆罗洲和砂拉越 · 砂拉越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爪哇海

哇海(印尼语:Laut Jawa)是巽他陆棚上的一片浅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在上一次冰河时期完结海平面上升时形成。 爪哇海位于印尼婆罗洲以南,爪哇岛以北,苏门答腊以东,苏拉威西岛以西。是印度尼西亚内海。其西北方是卡里马塔海峡,连接南中国海,东北方为望加锡海峡,连接西里伯斯海,东接弗洛勒斯海。 捕鱼业是爪哇海重要的经济活动,该区有超过3,000种海洋生物。此外,爪哇海附近也是游客常到的目的地,爪哇海区内也有一些国家公园,水肺潜水也是游客的活动。 1942年2月至3月发生的爪哇海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价最高的海战之一。荷兰、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海军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几乎被全歼。.

婆罗洲和爪哇海 · 爪哇海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達雅族

右 右 右 右 達雅族(Dayak,也稱為達雅克族),是婆羅洲島上的土生民族,現有約200-400萬人左右。達雅族在古代有獵人頭,食人的習俗,但現代已經淡化。他们有一种特殊习俗保留至今,即達雅族婦女会佩戴約手鐲般大小的耳環,把耳垂拉到肩膀上。說達雅語,屬於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婆罗洲和達雅族 · 西加里曼丹省和達雅族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婆罗洲和马来西亚 · 西加里曼丹省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马来族

来族(马来语:Etnik Melayu;英语:Malays),习惯上多称为马来人,旧时又译为巫来由人,故当地华语常以巫为族名简称,分布于东南亚。马来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分布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南部及苏门答腊东南部的一个民族,该民族在马来西亚人口最多。而广义上,马来族有时候也用来指馬來語(印尼語)族群甚至整个南島語系族群。 从15世纪馬六甲蘇丹王朝始,大量马来人由古代印度教转為皈依伊斯蘭教(除了峇里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賓和大洋洲等。菲律賓的马来人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除了摩洛人)。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除此之外,南島語系民族還分佈在非洲的南非與馬達加斯加。.

婆罗洲和马来族 · 西加里曼丹省和马来族 · 查看更多 »

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客語白話字:Làn-fông Khiung-fò-koet,1777年—1884年),別稱蘭芳公司、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由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創立。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片面改為「共和國」,即公司共和國,但向清朝稱臣時仍使用「蘭芳公司」。 蘭芳共和國建立時,第一任總制是陳蘭伯,第二任總制是羅芳伯,因此又称為「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亦有人因第二任總制羅芳伯而稱其為「芳伯共和國」。 1884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而滅亡,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蘭芳共和國從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零七年。由於顧忌清朝干涉,荷蘭並未公開佔領,而是另立一個傀儡政權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佔領。.

婆罗洲和蘭芳共和國 · 蘭芳共和國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婆罗洲和赤道 · 西加里曼丹省和赤道 · 查看更多 »

東加里曼丹省

東加里曼丹是印尼在婆羅洲島加里曼丹地區的四個省份之一。省会為沙马林达。東加里曼丹省面積約220,400平方公里,是印尼第二大省,在加里曼丹四個省中面積最大,面積包括西里伯斯海中的各島嶼,其中有石巴迪島的南半部、布紐島、打拉根島、Panjang、德拉旺群島和Bilangbilangan等島嶼。人口约275万。2012年10月,该省北部打拉根市和4个县分出,新设北加里曼丹省。.

婆罗洲和東加里曼丹省 · 東加里曼丹省和西加里曼丹省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婆罗洲和西加里曼丹省之间的比较

婆罗洲有144个关系,而西加里曼丹省有5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6,杰卡德指数为8.21% = 16 / (144 + 51)。

参考

本文介绍婆罗洲和西加里曼丹省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