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天津教案和李鴻章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天津教案和李鴻章之间的区别

天津教案 vs. 李鴻章

天津教案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天津所發生的一場震惊中外的教案。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开设育婴堂。1870年(同治九年)6月21日天津人民因怀疑育婴堂杀死婴儿数十名,聚众数千到教堂示威。法国领事(Henri Victor Fontanier,1830-1870)往见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伤随从一名。天津群眾怒不可遏,殴毙丰大业,焚毁法、英、美、俄、西教堂及法领事署。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曾又奏调李鸿章协同办理。曾国藩认为责任在中国人身上,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處死禍首水火會16人,充军25人,赔款修建教堂,清政府并派崇厚赴法国道歉。.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之间天津教案和李鴻章相似

天津教案和李鴻章有(在联盟百科)16共同点: 同治天津市崇厚义和团运动俄罗斯北洋通商大臣美國特命全權公使直隸總督道員英国比利时法国清朝慈禧太后曾国藩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同治和天津教案 · 同治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天津市

天津市,简称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河各支流交汇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有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跨越海河的各式桥梁形成了“一桥一景”的景致。 天津因漕运而兴起,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自1860年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在领风气之先的同时,天津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迅速。由天津开始的军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讯、工业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200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完整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 ,人民网,2010-8-7查阅,并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1月,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选址天津共同建设中新生态城。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自1990年代开始的工业东移战略,天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双城双港的城市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确定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 天津市举办了2013年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同时天津也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常驻举办城市。.

天津市和天津教案 · 天津市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崇厚

完顏崇厚,完顏氏,字地山,號子謙、鶴槎,清朝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咸豐、同治年間處理對外國事務的重要大臣。.

天津教案和崇厚 · 崇厚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义和团运动和天津教案 · 义和团运动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俄罗斯和天津教案 · 俄罗斯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北洋通商大臣

北洋通商大臣,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辦理三口通商大臣,簡稱三口通商大臣及辦理五口通商大臣,簡稱五口通商大臣,負責新設口岸的通商、關防及稅收,並在清廷授權下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开始是专职,首任大臣是崇厚。 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裁撤三口通商大臣,設三品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加欽差銜。北洋大臣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辦之兵工廠等事宜。担任过北洋大臣的有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等。.

北洋通商大臣和天津教案 · 北洋通商大臣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天津教案和美國 · 李鴻章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特命全權公使

特命全權公使,通常簡稱公使,是一國元首向駐在國元首派遣的次高外交代表,級別僅次於特命全權大使,但實質地位、職務以及所享受的外交特權與豁免同大使相同。 特命全權公使原為君主制國家的元首向共和制國家的政府派出的全權代表,後演變為大國向小國派出的外交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联合国所有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各國開始向所有建交國家派遣大使。.

天津教案和特命全權公使 · 李鴻章和特命全權公使 · 查看更多 »

直隸總督

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9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的軍民政務,总督署驻直隶省保定府城(今保定市莲池区)。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例兼兵部右尚書右都御史,可直接上奏皇帝。.

天津教案和直隸總督 · 李鴻章和直隸總督 · 查看更多 »

道員

道員,簡稱道,中國明清時期的地方政府官職之一,雅稱道尹、道臺、觀察、廉車、廉使、觀察使等。該官職通常省與府之間-道官署的主官,另外,也有如鹽運道員的專任官職,布政使副手也是道員。 清乾隆時期以來,一般為正四品之官,但可另加頭銜提昇品秩,如臺灣兵備道,例加按察使銜,為三品。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將道員改稱「觀察使」,1914年北洋政府改稱道尹。1928年國民黨北伐成功,廢除「道」的編制,各省改設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為行政督察區的行政管理機構。專署行政長官稱為「行政督察專員」,簡稱「行署專員」。.

天津教案和道員 · 李鴻章和道員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天津教案和英国 · 李鴻章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天津教案和比利时 · 李鴻章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天津教案和法国 · 李鴻章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天津教案和清朝 · 李鴻章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天津教案和慈禧太后 · 慈禧太后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天津教案和曾国藩 · 曾国藩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天津教案和李鴻章之间的比较

天津教案有44个关系,而李鴻章有29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6,杰卡德指数为4.78% = 16 / (44 + 291)。

参考

本文介绍天津教案和李鴻章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