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大東亞共榮圈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大東亞共榮圈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之间的区别

大東亞共榮圈 vs.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大東亞共榮圈,為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泛亞地區所謂的政治主張。其覆蓋地區包括東亞、東北亞、南亞和大洋洲等地,主張在日本的帶領下“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獨立”、“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之政治聯合體。1945年8月15日,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大東亞共榮圈”也隨之解體。.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সুভাষ চন্দ্র বসু,,;Subhash Chandra Bose;),生於英属印度孟加拉管辖区克塔克,律師與政治人物,參與印度獨立運動,為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以及印度国民军的最高指揮官。.

之间大東亞共榮圈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相似

大東亞共榮圈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大连市大東亞會議菲律賓第二共和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英属印度满洲国新加坡日本投降

大连市

大连市(Dalian/Dairen),旧称旅大市,别称鯤城、滨城,旧名達爾尼 、青泥洼。位于中国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 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 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港口、工业、旅游城市。2001年大连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的城市。2006年与杭州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大连获得全球“国际花园城市”最高级别组的第一名 新华网 2009-10-14。大连是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的举办城市。大连位列2010年度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第八名(含港澳台) 新华网 2011年5月6日。.

大東亞共榮圈和大连市 · 大连市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查看更多 »

大東亞會議

大東亞會議是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一般認為該會議是一場用於宣傳日本對亞洲政策——大東亞共榮圈的樣板會議。 大東亞會議於1943年11月5日到11月6日間在日本东京召開,由當時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主導,參與的國家都是日本影響下的東亞諸國與政權,包括代表南京汪精卫政权的行政院院長汪兆銘(精衛)、滿洲國總理张景惠、泰国代總理旺·威泰耶康·瓦拉旺亲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領苏巴斯·钱德拉·鲍斯、菲律賓第二共和國總統何塞·帕西亞諾·勞雷爾、緬甸國總理巴莫。 大東亞會議最後通過《大東亞共同宣言》,表示要將東亞各國自帝国主义中解放、建設共存共榮秩序、相互尊重自主獨立、反對種族歧視。.

大東亞共榮圈和大東亞會議 · 大東亞會議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正式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úbliká ng Pilipinas),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擊退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以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政府设有外交、财政、司法、公共工程与交通、农业与自然资源、卫生与公共福利等部,均有日本顾问负责领导。.

大東亞共榮圈和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和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आर्ज़ी हुक़ूमत-ए-आज़ाद हिन्द, عارضی حکومت‌ِ آزاد ہن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日本在東南亞所扶植的傀儡政權,其目標是取代英屬印度。 在錢德拉·鮑斯的鼓吹、日本的全力支持與東南亞的印度人參與之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於1943年10月21日於新加坡成立,由錢德拉·鮑斯出任政府主席、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並設有五個部門。自由臨時政府並且有四萬五千人的印度國民軍作為武裝力量。當時除了日本之外,納粹德國、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義大利王國、克羅埃西亞(烏斯塔沙政權)、泰國、緬甸國、滿洲國與菲律賓都承認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愛爾蘭自由邦也在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成立時致贈賀詞。自由印度政府在1943年10月24日對英國與美國宣戰,之後又參與大東亞會議,協助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意圖相當明顯。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除統治由日軍攻占的安達曼群島與尼科巴群岛外,也一度擁有英屬印度的英帕爾地區;但是由於日軍作戰失利而撤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由於錢德拉·鮑斯於8月18日於台北松山機場坠機意外死亡而自動解體。.

大東亞共榮圈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大東亞共榮圈和英属印度 ·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和英属印度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大東亞共榮圈和满洲国 · 满洲国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大東亞共榮圈和新加坡 · 新加坡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查看更多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大東亞共榮圈和日本投降 · 日本投降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大東亞共榮圈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之间的比较

大東亞共榮圈有79个关系,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有3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6.84% = 8 / (79 + 38)。

参考

本文介绍大東亞共榮圈和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