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外藩蒙古和清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外藩蒙古和清朝之间的区别

外藩蒙古 vs. 清朝

外藩蒙古,指清代以世襲札薩克為旗長的蒙古各旗,與內屬蒙古相對。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又稱內札薩克或內蒙古,內札薩克各旗後來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外札薩克蒙古又稱外札薩克,狹義的外札薩克蒙古即外蒙古,包括喀爾喀四部;廣義的外札薩克蒙古還包括西套蒙古、科布多所屬各札薩克旗及青海、新疆的蒙古部落。.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之间外藩蒙古和清朝相似

外藩蒙古和清朝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大清會典外蒙古外札薩克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科布多青海省西套蒙古清史稿清朝新疆

大清會典

《大清會典》,簡稱《清會典》,是中國清朝中央政府官修、钦定的會典。.

外藩蒙古和大清會典 · 大清會典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外蒙古

外蒙古()是清朝後期對漠北蒙古喀爾喀四部的稱呼,由外札薩克蒙古一詞衍生而來,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除蘇赫巴托爾省、科布多省、巴彥烏列蓋省、烏布蘇省、庫蘇古爾省以外的大部分地區。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由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賽音諾顏、札薩克圖汗二部由烏里雅蘇臺將軍(定邊左副將軍)管轄,由理藩院統籌蒙古事務。 清代初年尚無“外蒙古”之名,稱漠北為“喀爾喀”或“烏里雅蘇臺”。嘉慶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因無統一名稱可用,故將烏里雅蘇臺將軍統領的廣大地域籠統地稱為“烏里雅蘇臺統部”(烏里雅蘇臺城為烏里雅蘇臺將軍駐所)。清代中期以來,又有“卡外喀爾喀”、“外三路喀爾喀”、“外四盟蒙古”等名稱。清末,外蒙古取代“烏里雅蘇臺”等,漸成通稱。清末,外蒙古的範圍有時亦含包括科布多和內屬之唐努烏梁海。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等蒙古王公喇嘛擁立庫倫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皇帝,宣佈獨立,成立“大蒙古國”,是為外蒙古独立。中華民國拒不承認,仍稱其為外蒙古。1912年,外蒙古軍隊攻陷科布多城,佔領科布多全境,並乘勢西進阿爾泰,後來又控制達里岡厓牧場,俄國承認其獨立。1913年,中华民国與俄羅斯帝国簽訂聲明文件及另件確定,承認外蒙古自治權,自治區域為清末庫倫辦事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與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區域。俄羅斯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宗主權。1915年,外蒙古取消“獨立”,改為自治。1919年,外蒙古地方撤銷自治。1920年代,蘇聯扶植蒙古人民革命黨控制外蒙古,事實脫離中國統治。1921年,君主立憲制的「大蒙古國」成立。1924年5月,蘇聯承認蒙古為中國一部分。同年7月,大蒙古國改國號為「蒙古人民共和國」。1928年,國民政府將外蒙古改為蒙古地方。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為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建交。.

外蒙古和外藩蒙古 · 外蒙古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外札薩克蒙古

外札薩克蒙古(v),指清代外藩蒙古中除內蒙古二十四部以外的蒙古各旗,與哈密、吐魯番、西藏等地的郡王同為外札薩克。外札薩克蒙古包括西套蒙古二旗、漠北喀爾喀四部以及科布多、青海、新疆所屬札薩克各旗,由理藩院典屬清吏司與柔遠清吏司管理。清末,外札薩克蒙古有時僅指喀爾喀四部,後演變出外蒙古的概念,即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與札薩克圖汗部。.

外札薩克蒙古和外藩蒙古 · 外札薩克蒙古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内蒙古自治区和外藩蒙古 · 内蒙古自治区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內屬蒙古

內屬蒙古,指清代不設世襲札薩克,直接任命官員治理的蒙古各旗,與外藩蒙古相對(這些多是曾經反抗清朝統治的部落)。內屬蒙古各旗以副都統、散秩大臣或總管等為旗長,其下有參領、佐領、驍騎校、護軍校、前鋒校等官吏。旗長為副都統者,稱“副都統旗”;為散秩大臣者,稱“散秩大臣旗”;為總管者,稱“總管旗”。各旗隸屬於將軍、都統、駐劄大臣或行省,亦歸理藩院旗籍清吏司、典屬清吏司監管。.

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 · 內屬蒙古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內札薩克蒙古

內札薩克蒙古(v)或內札薩克,後簡稱為“內蒙古”,指歸附清朝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薩克 嘉慶《一统志》外藩蒙古统部:“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降。於是正其疆界,悉遵約束。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及定鼎後,錫以爵祿,俾得世及。每歲朝貢以時,奔走率職惟謹,設理藩院以統之。蓋奉正朔、隸版圖者,部落二十有五,為旗五十有一,並同內八旗。……是為內札薩克蒙古。”,地位在外札薩克之上,屬於外藩蒙古。乾隆以後,內札薩克分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會清吏司管理。內蒙古一詞即源自內札薩克蒙古。清代後期,内蒙古成為內札薩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稱呼。.

內札薩克蒙古和外藩蒙古 · 內札薩克蒙古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科布多

科--多(),一作和卜多,原為中國清代城名,後用作地區名。雍正八年(1730年)始築科布多城(今蒙古國科布多省省會)。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科布多參贊大臣,統轄杜爾伯特部及阿爾泰山一帶諸部落。此後,科--多參贊大臣管轄的地域也被稱為“科布多”。其轄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科布多省、巴彦乌列盖省、乌布苏省大部分地區,俄羅斯與阿爾泰邊疆區东南部、阿爾泰共和國、及圖瓦共和國唐努山以南地區,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烏倫古河-額爾齊斯河以北,哈薩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東北一隅。同治三年(1864年),科布多西北的阿爾泰淖爾烏梁海被俄國割佔。1907年,分阿爾泰山一帶置阿爾泰。1912年,科布多被外蒙古軍隊佔領。1919年外蒙古撤銷自治,科布多再次由中國設官治理。1922年以後由蒙古人民黨政府統治。.

外藩蒙古和科布多 · 清朝和科布多 · 查看更多 »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外藩蒙古和青海省 · 清朝和青海省 · 查看更多 »

西套蒙古

西套蒙古,又稱套西二旗,是中國清代駐牧於巴里坤以東、賀蘭山以西、河西走廊以北、戈壁以南的蒙古部落。因其駐牧於河套以西故名。有二旗:阿拉善厄魯特旗、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分別源於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各旗自為一部,不設盟長,設佐領一人,受陝甘總督節制。 和碩特部原居新疆,後為準噶爾部所迫,東遷至青海、西套一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賜顧實汗後裔和囉哩駐牧於寧夏邊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封和囉哩為札薩克多羅貝勒,置阿拉善厄魯特旗。其地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一帶。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土爾扈特部阿玉奇之侄阿喇布珠爾借道準噶爾赴西藏禮佛,因策妄阿拉布坦阻撓,無法從原路返回。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封阿喇布珠爾為札薩克固山貝子,遊牧於嘉峪關外色爾騰。雍正九年(1731年),遷至額濟納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授札薩克,置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其地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西北一帶。.

外藩蒙古和西套蒙古 · 清朝和西套蒙古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外藩蒙古和清史稿 · 清史稿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外藩蒙古和清朝 · 清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外藩蒙古和新疆 · 新疆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外藩蒙古和清朝之间的比较

外藩蒙古有14个关系,而清朝有129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0.92% = 12 / (14 + 1296)。

参考

本文介绍外藩蒙古和清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