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之间的区别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vs.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起初封號是比尼窩王子 (prince de Bénévent) ,然後成為塔列朗王子。法國主教、政治家和外交家。由於腿部殘疾,不能如家族期望的那樣進行軍事生涯,轉而學習神學。1780 年,他成為一般代理神職人員並成為法國王室的教會代表。 他曾歷經數屆法國政府擔任高等職務,通常是外交部長或一些其他外交要職。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波旁復辟和奧爾良王朝時期。塔列朗的上級通常都不信任他,但是拿破侖本人認為塔列朗是個十分能幹的外交官。「塔列朗式」已經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之代名詞。 他是拿破崙年代的首席外交官,當時法國的軍事勝利將法國塑造為一個強大、橫跨歐洲的大一統帝國。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塔列朗的任務是為法國尋求和平,以此鞏固法蘭西的國際利益。1801年,他成功地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並在1802年與英格蘭達成亞眠和約獲得和平。但是他並沒能阻止1803年戰爭的重啟。在1805年,他反對他的皇帝再度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開戰,因此他於1807年八月辭去外長官銜,但拿破崙依然倚靠他。塔列朗隱秘勾搭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暗中破壞皇帝的計劃。 塔列朗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意圖延續法國革命所獲得的成果。拿破崙拒絕和平,當他在1814年垮臺後,塔列朗基於正統性原則擔負起波旁王朝復辟的任務。1814年至1815年,當拿破崙的征服失敗後,塔列朗在維也納會議扮演重要角色,他在那裡談判獲得有利於法國的解決方案。 學術界對塔列朗的評價是高度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多才多藝,熟練的和有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叛徒,依次背叛了舊制度、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和波旁復辟。.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之间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相似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协和广场巴黎三级会议 (法兰西)啟蒙時代热月政变路易十六雅各賓俱樂部法国大革命法蘭西王國政治家拿破仑一世

协和广场

协和广场(法文:Place de la Concorde),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的一个大广场,面积约8.4万平方米。.

协和广场和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 协和广场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巴黎 · 巴黎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三级会议 (法兰西)

在法国旧制度中,三级会议(États généraux)指的是法国全国人民的代表应国王的召集而举行的会议。参加者共分成三級:第一級為神職人員、第二級為贵族、第三級為除前兩個級別以外的其他所有人,即平民。会议通常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因此是不定期的。1302年,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增税而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冲突。为了与教廷对抗,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除了教会和贵族的代表之外,还第一次召集每个城市的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后来各省也模仿全国的三级会议,召开自己的三级会议。在此后的487年中,三级会议还召开过21次,每次都是在国家遇到财政或政治上的困难时召开的特殊会议,目的是在重大问题上询问民众的看法,或通过某些重大决议。三级会议的代表自首次召开时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教士、贵族以及平民。百年战争时期,为了抵抗外敌,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16至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了最后一次三级会议,这次会议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大革命后,三级会议随着旧制度一道被废除,不复存在。.

三级会议 (法兰西)和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 三级会议 (法兰西)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啟蒙時代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Aufklärung),又稱啟蒙時代(Siècle des Lumières;Age of Enlightenment)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哲學及文化運動,該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的基本問題。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上的“启蒙”,開啟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發展歴程。德意志哲學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語,意為Dare to know,敢於求知)的启蒙精神來闡述人类的理性担当。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基督教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啟蒙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前後,浪漫主義接續並取代啟蒙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不同於啟蒙運動相信知識及理性進步觀,有鑑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的部份負面後果,浪漫主義思維主張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了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心之真誠。.

啟蒙時代和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 啟蒙時代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热月政变

熱月政變()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對雅各賓俱樂部領導人主導公共安全委員會的一個政變。隨後,國民公會投票同意處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和革命政府的其他幾位領導成員。這次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的最激進的恐怖統治。.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热月政变 · 热月政变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Louis XVI;),原名路易-奥古斯特(Louis-Auguste),亦名路易-卡佩(Louis Capet),法国国王,1774年即位,1791年后正式头衔更改为法国人的国王,1792年被废黜,并于次年1月21日被送上断头台。其父法兰西太子路易为路易十五之子及继承人,但于1765年早逝;1774年,路易继承其祖父王位。 路易在其统治前期试图根据启蒙运动理念对法国进行改革。这些举措包括试图废除农奴制和,并对非天主教徒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反对改革,并成功抑止了这些措施的推行。路易亦在其自由派大臣杜尔哥支持下放松了对粮食市场的管制,但这一措施导致了面包价格的上升,加之这一时期粮食歉收,食物短缺最终引发民众暴动。1776年起路易十六开始积极支持北美殖民者的反英独立斗争,最终通过《巴黎条约》得以实现。 债务和财政危机导致旧制度愈发不得人心,最终促成了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法国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对法国贵族及法国君主专制愈发不满,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则成为了这一制度的代表人物。1789年,巴黎发生动乱,巴士底狱被冲击,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 路易本性优柔寡断且具一定保守倾向,由此法国民众视其为旧制度暴政的象征,其受欢迎程度快速下滑。1791年6月的瓦雷内出逃(君主立宪制建立四个月前)使民众愈发认为其希望借助外国入侵以保其政治地位,君主制的废除和共和制的建立愈显可能。 在内战与外战交织之下,路易十六在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中被逮捕,一个月后(9月21日)君主立宪制被废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国民公会对其进行审判,认定其犯叛国罪,并于1793年1月21日将是时的“公民路易-卡佩”(取至卡佩王朝创立者于格·卡佩;革命者认为卡佩当为路易的姓氏)送上断头台。路易十六为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君主,其死亡宣告了延续近千年法国君主制的终结。.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路易十六 · 路易十六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雅各賓俱樂部

憲法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在1792後重新改命為雅各賓派,自由和平等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Jacobins, amis de la liberté et de l'égalité),俗稱雅各賓俱樂部或只稱呼這個團體為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發展期間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最初是由來自布列塔尼反保皇黨代表創立,俱樂部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共和運動,估計有五十萬以上的會員。雅各賓俱樂部是多元政治主張團體組合建構的,包括18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兩個突出的議會派系,激進的山嶽派和更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年3月,吉倫特派(由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包括托馬斯·潘恩領導)主導雅各賓俱樂部,並領導國政。因為相信革命後的法國不會被周圍的鄰國所接受,他們訴諸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啟動對奧地利的戰爭。 當雅各賓派推翻帝制,並建立了共和國時期,吉倫特派是佔主導地位的派別。 當共和國未能兌現被期待的不現實利益,他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因此被山嶽派指責成為保皇派同情者。 最終國民自衛軍不再支持吉倫特派,導致山嶽派發動政變。 1793年5月,山嶽派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成功的將吉倫特派邊緣化並控制政府的運作,直到1794年七月。政府在他們掌控期間的特點是激進的立法及實施非常強烈的政治暴力。1793年六月,他們批准了規範了人類文明歷史上首次普遍性男性選舉權。1793年九月,吉倫特派21位主要領導人被送上斷頭台,開始實施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十月,恐怖期間,在最有資格選民缺席的請況下,新憲法獲得公投通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山嶽派表面上是為了抑制旺代暴亂和聯邦主義的暴亂,並防止任何其他的暴亂,在全國處決了數以萬計的敵對者。 1794年7月27日,發生歷史稱之為熱月政變的事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拘捕並失去了權力。第二天包括共有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内的22位領導人被處決,雅各賓俱樂部被關閉。 今天,雅各賓和雅各賓主義都被使用表達不同的意涵。在英國,術語“雅各賓”已經主要是和山嶽派相連結,尤其是當它表現出教條主義和暴力鎮壓,它被用作代表激進主義,左派革命政治。在法國,“雅各賓“現在一般指對中央強而有力集權共和政府的支持者或對政府擁有廣泛干預改造社會權力的支持者。這也有用於其他相關的意義,表明支持一個國家教育體系應大力推動和灌輸公民價值,建立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抵抗外國各方面的干擾。.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雅各賓俱樂部 · 雅各賓俱樂部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法国大革命 · 法国大革命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法蘭西王國 · 法蘭西王國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政治家

政治家(statesman),在中文裡是一個正面的名詞,用於正面肯定的用法,與具有貶意的「政客」一詞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指從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其動機著眼於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樑,或為後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國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政治家 · 政治家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拿破仑一世 · 拿破仑一世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之间的比较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有94个关系,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有8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6.11% = 11 / (94 + 86)。

参考

本文介绍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