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地震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地震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之间的区别

地震 vs. 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梅德韦杰夫·史邦豪雅·卡尼克地震烈度表(Medvedev–Sponheuer–Karnik scale,缩写MSK或MSK-64),是一种用于评估地震烈度的度量,以量化地震对某一特定地点所受到的影响。 该烈度表最初由苏联科学家谢尔盖·梅德韦杰夫、东德科学家史邦豪雅和捷克斯洛伐克科学家卡尼克于1964年提出。 它基于20世纪60年代初从麦加利地震烈度和1953版的梅德韦杰夫烈度度量的应用所获得的经验,因此也称为GEOFIAN烈度度量。.

之间地震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相似

地震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地震麥加利地震烈度震度海啸

地震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地震和地震 · 地震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 · 查看更多 »

麥加利地震烈度

麥加利地震烈度(Mercalli intensity scale)是一個用來量度地震烈度的單位,也就是說用來量化地震對某一特定地點所受到的影響。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源自和應用於十度的羅西福瑞震級(),由--火山學家朱塞佩·麥加利()在1883年及1902年修訂。後來多次被多位地理學家、地震學家和物理學家修訂,成為今天的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Modified Mercalli Scale)。麥加利地震烈度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至12度。5度或以上才會造成破壞,烈度會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現在於美國、南韓、香港等地都有採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並在其上訂出印度、各前蘇聯加盟國、以色列等地採用的MSK烈度,繼而衍生歐洲採用的EMS烈度和中國大陸的烈度標準。.

地震和麥加利地震烈度 · 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和麥加利地震烈度 · 查看更多 »

震度

震度(Seismic intensity),或稱地震震度,用以表述一地區受地震的影響程度,分成數級,級數愈高表示愈強烈,造成的災情也愈重。通常以地震晃動的加速度作為分級定義,是一種常用的地震度量。各國有自己的分級方式,台灣本來分成0--級至6--級,共7個等級,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後,追加第7--級。 震度常與地震規模(Magnitude Scale)相搞混,地震規模表示該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一次地震的規模只會有一個數值,但震度代表的是能量傳到地表後造成的影響,與地震深度、震央距離都有關係,一次地震在不同地方的震度會不同,同規模的地震也不一定會出現同樣的震度。.

地震和震度 · 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和震度 · 查看更多 »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現象,称之为海啸。.

地震和海啸 · 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和海啸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之间的比较

地震有89个关系,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有1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3.88% = 4 / (89 + 14)。

参考

本文介绍地震和梅德韦杰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地震烈度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