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民陣線 (英國)

指数 國民陣線 (英國)

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缩写为NF)是英国的一个极右翼新法西斯主义政党。總部在赫爾河畔京士頓的一個小黨。該黨在英國任何一級政府和议会都沒有當選代表。 在七十年代的鼎盛時期,雖然從來沒有在英國議會獲得過席位,但卻有少數地方議員。.

17 关系: 德國另類選擇红色白色赫爾河畔京士頓藍色英国新法西斯主義1970年英國大選1979年英國大選1983年英國大選1987年英國大選1992年英國大選1997年英國大選2001年英國大選2005年英国大选2010年英國大選2015年英國大選

德國另類選擇

德國另類選擇(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缩写为AfD)是德國的一个右翼民粹主义政黨,2013年2月6日于柏林成立。该党派怀疑欧洲一体化,并反对欧盟单一货币政策。该党由经济学家贝恩德·卢克(Bernd Lucke)创立。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时,另择党第一次赢得了席位,并加入了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党团。截止于2016年9月,在德国16个州议会中,该党已在10个州有代表席位。另择党曾采用双元领导制,两位党主席为弗劳克·佩特里和约尔格·莫伊滕,而佩特里在2017年德國另類選擇成功赢得德国大选议席后的9月28日退党。目前德國另類選擇在联邦议院的领导为亚历山大·高兰(Alexander Gauland)和爱丽斯·威德尔(Alice Weidel)。.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德國另類選擇 · 查看更多 »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红色 · 查看更多 »

白色

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其明度最高,就如電腦程式設計領域就依照白色科學的定義而將參數值常定義成所有色彩的最大值,如白色=RGB(255,255,255)或#FFFFFF最大值(而不是將白色定義成像水H2O的無色=透明色或無色=null值)。可以将光谱中三原色的光:红色、蓝色和绿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光谱中所有可见光的混合也是白光。.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白色 · 查看更多 »

赫爾河畔京士頓

是英國英格蘭約克郡-亨伯區域東約克郡的單一管理區、城市,人口256,200,面積71.4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486每平方公里,採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赫爾以南250公里(155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以西北13公里(8英哩)達東約克郡行政總部貝弗利(Beverley)。 赫爾在12世紀建城,在1299年被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命名為「Kings town upon Hull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嚴重破壞,戰後經歷了一段後工業社會時期。.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赫爾河畔京士頓 · 查看更多 »

藍色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 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由于氘-氧键吸收波长比较长的光(约950纳米),因此重水是无色的。 蓝色的互补色是橘色。.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藍色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新法西斯主義

新法西斯主義(Neofascism)是用以稱呼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並擁有某些或眾多法西斯主義成份的運動。新法西斯主義運動混合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運動。 近年部分通過合法民主選舉所產生的政府,被指具新法西斯主義的特色,包括反對移民、排外、反猶太主義,並有打壓傳媒的新聞自由和破壞法院的司法獨立等。.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新法西斯主義 · 查看更多 »

1970年英國大選

1970年英國大選於1970年6月18日舉行,在此選舉中保守黨在愛德華·希思的領導下擊敗工黨和自由黨,保守黨及阿爾斯特統一黨以31席之差取得下議院大部分議席。此選舉是英國投票年齡降至18歲後首場選舉。 ,在現時下議院中,持續擔任議員最長的祁淦禮及丹尼士·斯金納均在這次選舉中首次成為議員。 大部分在這次選舉前進行的民意調查都指工黨會取得大部分議席,比保守黨多12.4百分點。但是在選舉日有部分選民轉投保守黨,使他們以3.4百分點領先,並結束了六年工黨執政。哈羅德·韋爾遜在此選舉後留任工黨黨魁。 由於在本選舉取得選民支持,愛德華·希思在成為首相後開始與歐洲各共同體談判,使英國在1973年1月1日成為其會員國。 前工黨黨魁及時任藝術部長在本場選舉被擊敗,離開下議院。 在此選舉後,要至2017年英國大選,工黨及保守黨才會同時取得40百分點以上的選票,以及第三大黨取得10百分點以下的選票。 1970年選舉是最後一場非北愛爾蘭政黨在北愛爾蘭取得議席的選舉。阿爾斯特統一黨在西敏宮跟隨保守黨黨鞭指示投票,基本上成為了保守黨在北愛爾蘭的分支。但1972年由於在北愛爾蘭議會休會問題的分歧,阿爾斯特統一黨取消與保守黨的聯盟。.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1970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79年英國大選

1979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1979)於1979年5月3日舉行。時任工黨首相詹姆斯·卡拉漢於同年3月29日被國會通過對他的不信任動議後,宣布舉行大選。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35個選區進行,使用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下議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首相。 是屆大選,儘管工黨在民意調查中落後保守黨,但普遍認為工黨或保守黨都不能控制議會,要組成聯合政府。但結果戴卓爾夫人帶領保守黨取得勝利,為英國寫下歷史新一頁。戴卓爾夫人成為英國史上首位女首相,而保守黨亦開始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1979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83年英國大選

1983年英國大選,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憑籍福克蘭戰爭的勝利,領導保守黨第二次贏得大選。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撒切尔夫人宣布於1983年提前大選。最終保守黨取得397席,是自1945年最多的議席。工黨慘敗,是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戰績最差的一次。自由黨與由原工黨分裂的社會民主黨結盟後,取得23席,選票大輻增加,即使議席上無法取代工黨和保守黨二大政黨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出任英國首相、工黨的貝理雅和白高敦,在這一年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正式進入英國政壇。.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1983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87年英國大選

1987年6月11日舉行的英國大選,選出650名英國下議院議員。這次選舉是由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贏得連續三次大選勝利,是自1820年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以來連續第三次選舉的勝利,撒切爾夫人亦成為英國20世紀在位最久的首相。 保守黨在競選中側重於降低稅率,一個強大的經濟和國防政策。當時失業率已降至1981年以來的首次低於3萬,而通脹率在4%左右,站在大約20年的最低水平。小報媒體也有大力支持保守黨,特別是英國太陽報,一直發表反勞工的文章。 由金諾克領導的工黨,慢慢走向更中間派的政策平台。工黨這次只為了重新建立自己作為中間偏左的主要進步路線。而社會民主黨和自由黨之間聯盟合作領導人大衛·歐文和戴維·斯蒂爾不能同意是否支持懸峙國會的事件上出現分歧。 這次保守黨政府減少21個席位,取得376席,但繼續蟬聯多數黨地位。社民-自由聯盟並在蘇格蘭,威爾士和英格蘭北部增加不少選票。工黨只取得229席,三連敗。社民-自由聯盟取得22席,前社民黨領袖羅伊·詹金斯失去他的議席。這導致了雙方最終合併成為完全的英國自由民主黨。在北愛爾蘭,主要工會各方保持他們的聯盟,反對盎格魯-愛爾蘭協議,然而Ulster工會會員失去了兩個席位,兩席原屬社會民主黨和工黨。.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1987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92年英國大選

1992年英國大選於1992年4月9日舉行,這次大選保守黨連續第四次取得勝利。這次選舉結果贏得驚喜,選舉當日的投票顯示,保守黨意外地擊敗工黨,繼續執政。工黨領袖金諾克敗選後辭職。 在歷史上,保守黨獲得數量最多的選票,打破了工黨在1951年創下的紀錄。.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1992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1997年英國大選

1997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1997)於1997年5月1日舉行,時任首相馬卓安於3月17日宣布解散國會及舉行大選。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59個選區進行,使用簡單多數制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英国下议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英国首相。 選舉前民意調查顯示工黨的民望領先保守黨,而工黨於大選亦大獲全勝,保守黨遭逢自1832年以來最大選舉敗績。貝理雅帶領工黨取得勝利,終止保守黨連續18年的執政。1988年成立的自民黨取得成立以來最多的議席,取得46席,但仍無法取代工黨及保守黨二大政黨的地位。.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1997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2001年英國大選

2001年英國大選,於2001年6月7日舉行。在首相-zh-hans:托尼·布莱尔;zh-hk:貝理雅;zh-tw:托尼·布萊爾;-請求之下,英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宣布解散國會。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59個選區(英格蘭有529個選區,蘇格蘭72個選區,威爾士40個選區,北愛爾蘭18個選區)進行,仍使用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下議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首相。 選舉結果,布莱尔領導的工黨繼續取得壓制性勝利蟬聯執政,保守黨黨魁威廉·黑格辭職,成為自1921年以來首位未能出任首相的保守黨黨魁。.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2001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2005年英国大选

2005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2005)於2005年5月5日舉行。在首相-zh-hans:托尼·布莱尔;zh-hk:貝理雅;zh-tw:托尼·布萊爾;-請求之下,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於4月11日宣布解散國會。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46個選區(英格蘭有529個選區,蘇格蘭59個選區,威爾士40個選區,北愛爾蘭18個選區)進行,仍使用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下議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首相。 選舉結果,布莱尔領導工黨取得三連勝,成為工黨在位最久的英國首相,但工黨在議席和選票大輻減少,僅憑簡單多數制的選舉制度維持多數黨地位。布莱尔受黨內的下台壓力增加,最終他於2007年6月27日提前下台,由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接任。.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2005年英国大选 · 查看更多 »

2010年英國大選

2010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2010)於2010年5月6日舉行,全英國各選區為新一屆下議院選出全院議員。首相白高敦於4月12日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出解散國會。 根據選區邊界委員會對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選區的檢討,新一屆下議院議席總數由646席增加至650席,但這個檢討不包括蘇格蘭選區,至於蘇格蘭對上一次的選區邊界檢討,則已在2005年大選前夕進行。 在今次大選,執政工黨尋求第四度勝出大選,延續工黨自1997年以來的執政,並趁機會重拾近年不斷下滑的民望。在野保守黨方面則希望籍今次大選,重奪自1990年代失去的政壇領導地位,尋求擊倒工黨上台掌政。至於下議院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雖然亦以上台掌政為最終目標,但受實力所限,只能設法從兩大黨的競爭中得益,一旦大選只能組成一個沒有多數黨的國會,該黨將可進一步強化其制衡角色。 除三大政黨以外,受到2007年蘇格蘭議會選舉勝出所鼓舞,主張蘇格蘭脫離英國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亦希望在大選取得20席,以反映他們的政治訴求。同樣地,主張威爾斯脫離英國獨立的威爾斯黨也有意在威爾斯各選區有更好的表現,蘇格蘭和威爾斯的議席由工黨佔優。另外,不少在地方選舉和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取得零星議席的政黨,包括英國獨立黨、綠黨等,都表態希望在大選分一杯羹。 這次也是白高敦在2007年接替宣佈辭職的貝理雅出任英國首相以來,首次舉行的大選,亦是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與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上任以來首個大選。 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为自利物浦伯爵以来最年輕的英国首相。.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2010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2015年英國大選

2015年英國大選是英國國會下議院第55次大選,在2015年5月7日舉行,選出第56屆英國國會。這次大選除了改選英國下議院的全部議席之外,也會進行地方選舉。選舉結果,保守黨成功連任,大衛·卡梅倫組建保守黨23年來首個多數黨政府。.

新!!: 國民陣線 (英國)和2015年英國大選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