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国际空间站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国际空间站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之间的区别

国际空间站 vs. 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

国际空间站(Station spatiale internationale,缩写为SSI;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缩写为ISS;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缩写为МКС)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空间站。空间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气象学等,目前由六个国家或地区合作运转,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发機構、加拿大太空局、巴西航天局和歐洲太空總署(成员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没有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希腊和卢森堡则是在计划开始之后加入欧洲空间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表达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意向,但由于美国担心中国获得美国的相关空间技术,最終被排斥在外。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多国的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但均为美国或俄罗斯主导的太空计划,其中还包括七名太空游客。 从1998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第一个部份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到2010年6月,空间站已经在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转了66000圈。国际空间站原计划在2020年后结束使命,脱离轨道,直接坠入大海。负责国际空间站与地面之间运输的太空船有联盟号、进步号、自动运载飞船、H-II運輸載具、龙飞船、发现号航天飞机、奋进号航天飞机等。目前国际空间站仍在建设之中,最多可承载六名乘员(長時間),大部分实验设施也已经投入使用。由于大气阻力和重新启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实际高度常发生漂移。. | undock1.

之间国际空间站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相似

国际空间站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近地轨道自動運載飛船進步號太空船H-II运载飞船STS-133欧洲空间局星辰号服务舱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国际空间站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又称低地轨道,是指航天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轨道。近地轨道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由于近地轨道卫星离地面较近,绝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采用近地轨道。.

国际空间站和近地轨道 · 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和近地轨道 · 查看更多 »

自動運載飛船

自動運載飛船(英文: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縮寫:ATV)是國際太空站的實驗性設備以及向空间站运输食物、空氣和水的货运飞船。自動運載飛船由歐洲太空總署建造。自動運載飛船將是国际空间站供應太空艙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每17個月,自動運載飛船將运載7.7噸貨物從位于法屬蓋亞那的開雲發射場起飞前往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軌道。一個高精度導航系統將引導自動運載飛船沿正確的軌道飛行。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后它将自動与俄國服務艙对接。作為駐地的艙組,自動運載飛船將在國際空间站停靠六個月,并在回程中完成它最後的任務:利用地球的大氣燃燒6.4噸國際太空站廢物。 首艘儒勒·凡爾納號於2008年3月8日由亞利安五號火箭於蓋亞那太空中心發射升空,於4月3日與國際太空站星辰號服務艙銜接。這是全自動太空船首次與國際太空站完成自動銜接動作,無地面航控人員或太空站太空人以手動補助操作介入。.

国际空间站和自動運載飛船 · 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和自動運載飛船 · 查看更多 »

進步號太空船

進步號太空船(Прогресс)是俄羅斯的無人駕駛貨運太空船,可以運送物資到國際太空站。這種太空船是從聯盟號宇宙飛船衍生過來的,並可藉由聯合號運載火箭發射來進入太空。.

国际空间站和進步號太空船 · 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和進步號太空船 · 查看更多 »

H-II运载飞船

#重定向 H-II運送載具.

H-II运载飞船和国际空间站 · H-II运载飞船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 · 查看更多 »

STS-133

STS-133是一次载人航天任务,此次飞行任务使用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是发现号的第39次飞行,也是最后一次。 发现号航天飞机载著6名宇航员升空,任务计划为11天(實際為13天)。本次任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和一个太空机器人Robonaut2(机器人宇航员2号)。Robonaut2为首个进入太空的类人机器人。.

STS-133和国际空间站 · STS-133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 · 查看更多 »

欧洲空间局

欧洲空间局(Agence spatiale européenne,缩写:ASE; European Space Agency,缩写:ESA)是由欧洲数国政府組成的的國際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空间局负责亞利安4号和亞利安5号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 欧洲空间局的前身,--(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ESA的一部分,称为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位于荷兰诺德韦克。 ESA目前共有19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羅馬尼亞以及英国;另外,加拿大是ESA的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参见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目前,ESA与欧盟没有关系。歐盟轄下另有歐盟衛星中心(European Union Satellite Centre)。 ESA共有约2200名工作人员。其2011年的预算约为40亿欧元。 ESA的发射中心(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的法属圭亚那,占地约90600平方公里,属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领导,主要负责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探空火箭的发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发射。由于此地靠近赤道,对火箭发射具有很大益处:纬度低,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大大缩短,三子级不必二次启动;相同发射方位角的轨道倾角小,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小,增加了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向北和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人口、交通、气象条件理想等。目前,航天中心有阿里安第一、第二、第三发射场,是欧洲航天活动的主要基地。控制中心則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国际空间站和欧洲空间局 · 欧洲空间局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 · 查看更多 »

星辰号服务舱

星辰号服务舱(Звезда,意为“星辰”)是国际空间站的一个组件。是第3个被发射入轨的空间站组件,星辰号服务舱提供了空间站一部分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可供2名乘员的生活区。它是空间站上俄罗斯部分(俄罗斯轨道段)结构上和功能上的中心。 这个服务舱由俄罗斯制造。星辰号服务舱是目前唯一的一个由俄罗斯出资和建造的空间站组件,虽然码头号对接舱和曙光号功能货舱也是由俄罗斯制造的,但出资者和所有者都是美国。星辰号服务舱由质子号运载火箭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升空。2000年7月26日,与曙光号功能货舱对接。用于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太空广告,快餐连锁企业必胜客的標誌被环绕地印在火箭上。为此,必胜客支付了1百万美元。.

国际空间站和星辰号服务舱 · 星辰号服务舱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国际空间站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之间的比较

国际空间站有91个关系,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有1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7.77% = 8 / (91 + 12)。

参考

本文介绍国际空间站和约翰内斯·开普勒号自动运载飞船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