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之间的区别

唐朝 vs. 李寶臣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李寶臣(),本名張忠志,字为辅,范陽(今北京、保定一帶)人,唐朝藩鎮,成德節度使。 原名不详,为范阳内属的奚族人。他善骑射,范阳将张锁高收养,冒张姓,名忠志。曾为卢龙府果毅,又为安禄山射生。天宝中,随安禄山入朝,留为射生子弟,出入禁中。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反唐后,张忠志逃走,又被安禄山收养。更劫持太原尹杨光翙。效忠安庆绪,任命他为恒州刺史。九位节度使带兵围攻相州,张忠志恐惧,于是复归于唐朝政府。唐肃宗即授故官,封密云郡公。史思明度河,张忠志再度叛唐。史思明死,张忠志不肯效忠史朝义。再度投向唐朝政府。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為了籠絡河北舊部,將張忠志升为礼部尚书,封赵国公,赐铁券,賜名李寶臣,封為成德節度使,統恒州、赵州(今河北趙縣)、深州(今河北深州市)、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易州(今河北易縣)五州,駐恒州(今河北正定),與田承嗣、李懷仙稱“河朔三鎮”。永泰二年(766年),为赞颂他的政绩功德建有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777年,李宝臣拥有劲卒五万,唐代宗封他为陇西郡王,又迁左仆射,封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德宗即位,拜司空,兼太子太傅。 建中二年(781年)一月,寶臣死,终年六十四岁。唐德宗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傅。次子行軍司馬李惟岳謀襲父位,朝廷不允,李惟岳、田承嗣的侄子田悅等起兵叛亂。.

之间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相似

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有(在联盟百科)32共同点: 史朝義史思明司空天宝 (唐朝)太傅奚族安史之亂安祿山安慶緒建中 (唐朝)侯希逸刺史唐代宗唐德宗唐肅宗唐朝田悦田承嗣資治通鑒范阳郡公藩镇陸贄李纳李泌李惟岳李懷仙永泰 (唐朝)河北省河朔三镇...新唐书旧唐书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史朝義

史朝義(),突厥族人,生於寧夷郡,是安史之亂的領導者之一,史思明長子。.

史朝義和唐朝 · 史朝義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史思明

史思明()为突厥或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初名窣幹。其貌不揚,懂六種蕃語。與安祿山既是同鄉,也是同岁,受安祿山提拔擔任平盧節度使,後一起發動安史之亂。安祿山死後,殺死其子安慶緒,稱燕昭武帝。史思明與安祿山被胡人尊称为“二圣”,加上祿山之子安慶緒,思明之子史朝義,被稱為安史四聖。 祿山長於政治、不知軍事,思明長於軍事,安祿山招得史思明,也是促成安祿山更增信心決定反叛的主因之一。.

史思明和唐朝 · 史思明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和唐朝 · 司空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天宝 (唐朝)

天寶(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年号,共计15年。天寶與開元兩個年號可以合稱為開天。 天寶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唐朝和天宝 (唐朝) · 天宝 (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唐朝和太傅 · 太傅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奚族

奚族,本名庫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源自東胡,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又称匈奴一支)。有說契丹本來亦是奚族的一員,但亦有說兩者有所不同。巴托爾德認為闕特勤碑的tataby部是奚。.

唐朝和奚族 · 奚族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唐朝和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安祿山

安祿山(),本姓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名軋犖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母阿史德氏《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臺北,1997。安祿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聖武。.

唐朝和安祿山 · 安祿山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安慶緒

安慶緒()是中国唐代的軍人,大燕政權宗室、皇帝;他是唐東平郡王、東北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次子,初名仁執,後為唐帝李隆基賜名慶緒。父親叛唐自立後,被封為晉王,後來弒父、襲稱燕帝,最終死於部將史思明之手。.

唐朝和安慶緒 · 安慶緒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建中 (唐朝)

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號,共计4年。.

唐朝和建中 (唐朝) · 建中 (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侯希逸

侯希逸(),营州(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唐朝另一著名将领李正己的表兄。 自幼習武,長七尺,勇猛有力,原為安祿山部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侯希逸當時是平盧節度使徐歸道的裨將,不願反叛唐朝,遂與安東都護王玄志襲殺徐歸道,歸順朝廷。乾元元年,平盧節度使王玄志病死,部將李懷玉殺王玄志之子,推侯希逸為節度使,朝廷委曲求全,勉強同意。侯希逸見平戶難守,且行且戰,集结在山东,攻陷青州。寶應元年(762年)五月,以功封平盧、淄青二鎮節度使,統領青、淄(治今山東淄川)、齊(治今山東濟南市)、沂(治山東臨沂)、密(治今山東諸誠)、海(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区)之州,有治蹟。 唐代宗大歷十一年九月,任檢校尚書右僕射、上柱國,受封淮陽郡王。遂漸驕恣,怠於政事,晚年好佛,大建佛事,軍民苦之。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外出打獵,與巫者夜宿於城外,軍士閉門不納,推舉兵馬使李懷玉為帥,希逸只好奔歸長安,唐朝任命李怀玉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迁司空,未及正式拜官,侯希逸病死。.

侯希逸和唐朝 · 侯希逸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刺史和唐朝 · 刺史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唐代宗和唐朝 · 唐代宗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唐代宗與睿真皇后所生的长子,唐朝第1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在位26年,享壽62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唐德宗和唐朝 · 唐德宗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唐朝和唐肅宗 · 唐肅宗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和唐朝 · 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田悦

悅(),平州盧龍(今河北省盧龍縣)人。 生年没有记载。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之侄,父早亡,深得承嗣喜愛。大歷四年(778年),叔叔田承嗣逝世,遺命他為魏博節度使。 建中二年(781年)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自領軍政,與田悅合謀同叛唐朝,田悅自稱魏王。后被朝廷封为济阳郡王,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受孔巢父宣慰,率魏博军归朝,魏博军因得以复为官军而大喜。田悦又对孔巢父表示自己善骑射,只要为朝廷所用,可以打败一切敌人。孔巢父说“公不早归国,就是大贼。”田悦说:“能做大贼,就能做功臣。”孔巢父说:“国家正有事,正等您平息。”田悦起身谢罪。但数日后的三月初一,田悦即為從弟魏博兵馬使田緒所殺,母马氏、妻高氏及诸子一并遇害。.

唐朝和田悦 · 李寶臣 (唐朝)和田悦 · 查看更多 »

田承嗣

承嗣(),字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省盧龍縣)人。曾為魏博節度使,封雁门郡王。曾祖田堪,隋州从事。祖父田璟,為鄭州司馬。父田守義,官至安東副都護。.

唐朝和田承嗣 · 李寶臣 (唐朝)和田承嗣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唐朝和資治通鑒 · 李寶臣 (唐朝)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范阳

范阳是中国歷史上,古代的一个地名和行政区划,约在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广义上的范阳有时和幽州通用。.

唐朝和范阳 · 李寶臣 (唐朝)和范阳 · 查看更多 »

郡公

郡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曹魏始置,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亦傳至越南。.

唐朝和郡公 · 李寶臣 (唐朝)和郡公 · 查看更多 »

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代朝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唐玄宗為防止邊地胡人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 天寶十節度中,安祿山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後發動叛亂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唐國勢中衰,“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大多依舊服從中央政府,向中央繳納賦稅。而在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一帶的藩鎮,即時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則割據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亦不賦稅,形同獨立政權,“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其兇戾者,強買豪奪,逾法犯令,長吏不能禁。變易主帥,有同兒戲,如史憲誠、何進滔、韓君雄、樂彥禎,皆為其所立,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害”。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稱為“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後,藩镇成為唐政府對抗邊犯的重要屏障,“大者連州十馀,小者猶兼三四”,藩鎮和皇室、宦官之間構成錯綜復雜的關係,藩鎮“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并”。唐朝后期財賦重心轉移到江淮地區,東南豐沛的資源,使朝廷得以延續其統治。宋人尹源評說:“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唐朝和藩镇 · 李寶臣 (唐朝)和藩镇 · 查看更多 »

陸贄

贄(),字敬輿。吴郡嘉兴(今浙江嘉興人),原籍吴郡吴县(今苏州),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曾為唐德宗宰相,後遭流放,贈兵部尚書,謚曰宣,人稱陸宣公。子陆简礼,兵部郎中。曾孫陸器,開成五年狀元。今在浙江省嘉善县惠民镇,有陆贽墓遗址。如今的常用成语“情有可原”也是源自他起草的诏书《授王武俊李抱真官封并招谕朱滔诏》.

唐朝和陸贄 · 李寶臣 (唐朝)和陸贄 · 查看更多 »

李纳

李納(),第二任淄青節度使,自稱「齊王」,李正己之子。 早年為淄、青二州刺史,又为行军司马。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李納封鎖消息,自領軍政。八月始發喪,請襲父位,德宗不許。李納派高彥昭守濮陽。十月,李納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縣),遣其將王溫會同魏博將信都承慶共攻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徐州刺史李淆率兵抵抗,朝廷命宣武節度劉洽(劉玄佐)與神策將曲環增援李洧,大敗之,打通東南漕運,史稱唐擊李納徐州之戰。高彥昭投降劉洽後,李納一怒之下,將彥昭的妻子全部殺害。李納為劉洽所圍困,乃登城見劉洽,哭泣請求自新,并派判官房说、弟弟李经、儿子李承务等为人质入朝。太宦宋凤朝说李纳穷蹙,不必再给机会。於是德宗江房说一行囚禁宫中。李納突圍,退回鄆州(今东平东北),城中乏糧,烹食百姓以作軍糧。朱滔再遣兵馬使承慶等前去救援李納,擊敗劉洽。劉洽退守濮陽。 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自稱冀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四鎮歃血為盟,以朱滔為盟主。朝廷命令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節度使,專討李納。李希烈乘機率所部三萬人移居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市)。李希烈未討伐李納,反而暗中和李納勾結,與河北三鎮來往頻繁,自稱建興王。興元初年,皇帝下詔,招撫李納,恢復平盧節度使,授檢校工部尚書,又同中書門下乾章事,封隴西郡王。贞元八年(792年)李納卒【年三十四,薨于位】。五子:李承務、李師古、李师道、李師賢、李師智。李师古襲位。.

唐朝和李纳 · 李寶臣 (唐朝)和李纳 · 查看更多 »

李泌

李泌(),字長源,唐朝宰相,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 李泌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六代孙,父亲李承休是吳房縣令,娶汝南周氏為妻,聚書兩萬餘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賣書。李泌幼居長安,七歲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東宮,写诗諷刺楊國忠,有“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之句,隐居颍阳。肅宗時,參預軍國大議,拜銀青光祿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修練道教,劉昫說:“居相位而從事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代宗時,召為翰林學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時,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虛誕自任,輔佐四朝天子。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辞世。有文集二十卷。 五子:李○,高陵尉;李繁,和州刺史;李繟,咸陽尉;李紩,涪州刺史;李絢,華州文學。 李繁临死前於狱中撰《鄴侯家傳》,明顯帶有神話色彩,記其功業,語多浮誇。此書约亡佚于南宋末年。《通鑑考異》保存了较多的《鄴侯家傳》。五代時又有《鄴侯外傳》一書。.

唐朝和李泌 · 李寶臣 (唐朝)和李泌 · 查看更多 »

李惟岳

李惟岳(),河北范阳(今北京保定一帶)奚族人。唐代成德节度使李寶臣之子。 生年没有记载,其父李宝臣拥兵十万,形同割據,以其子李惟岳为成德行军司马。李寶臣晚年多猜忌,擔心李惟岳勢弱,屬下不服,故誅殺大將辛忠義等人。李寶臣死,軍中推李惟岳為留後。唐朝政府不准,李惟岳打算叛亂,舅父谷从政勸他稍安勿躁,惟岳不聽。 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节度使,与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張孝忠破李惟岳於鹿城(今河北辛集)。契丹籍的成德兵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

唐朝和李惟岳 · 李寶臣 (唐朝)和李惟岳 · 查看更多 »

李懷仙

李懷仙(),唐代藩鎮,幽州節度使。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胡人。 生年没有记载。李懷仙善骑射,世事契丹,鎮守營州。安祿山用為裨將。安庆绪兵敗後,又投靠史思明。史朝义殺史思明自立後,任命太常卿李怀仙为御史大夫、范阳节度使以牽制高鞫仁,後計殺高鞫仁。 廣德元年(763年),史朝義逃至--(今河北房山東北),在樹林中自縊而死,李懷仙向宦官駱奉先投降。副元帅仆固怀恩欲树立私党,力荐李怀仙可用,任幽州、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遷檢校兵部尚書,封武安郡王,趁仆固怀恩叛唐之際,擴充軍隊,成為河北割據勢力,即河朔三鎮之一。晚年的李懷仙在幽州迷上占星五術,日夜推算穷通夭寿之理,后为部将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杀。.

唐朝和李懷仙 · 李寶臣 (唐朝)和李懷仙 · 查看更多 »

永泰 (唐朝)

永泰(765年正月—766年十一月)是唐代宗的年號,共计2年。 吐鲁番出土有《唐永泰三年后麦粟帐》,可见当时与唐朝隔绝的西州地区仍用永泰年号至少直至“永泰三年”(767年)。.

唐朝和永泰 (唐朝) · 李寶臣 (唐朝)和永泰 (唐朝)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唐朝和河北省 · 李寶臣 (唐朝)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薊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其中燕薊又作范陽、幽州或盧龍,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

唐朝和河朔三镇 · 李寶臣 (唐朝)和河朔三镇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唐朝和新唐书 · 新唐书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唐朝和旧唐书 · 旧唐书和李寶臣 (唐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之间的比较

唐朝有1227个关系,而李寶臣 (唐朝)有5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2,杰卡德指数为2.50% = 32 / (1227 + 55)。

参考

本文介绍唐朝和李寶臣 (唐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