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和杰里米·边沁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和杰里米·边沁之间的区别

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 vs. 杰里米·边沁

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Gilbert Elliot-Murray-Kynynmond, 1st Earl of Minto,1751年4月23日——1814年6月21日), 1751年4月23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 - 1814年6月21日死于英格兰斯蒂夫尼奇, 苏格兰政治家和外交官。 大约1763年吉尔伯特·艾略特和他的兄弟休被送了到巴黎,在那里他们拜著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姆为师,并和Honoré Mirabeau交往亲密。1766年和1767年冬天他们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吉尔伯特进入牛津大學学习,畢業後,在倫敦林肯法學協會進修,1774年取得律師資格。1776年他作为一位辉格党人进入议会。他和埃德蒙·伯克是非常好的朋友,帮助伯克抨击沃伦·黑斯廷斯和以利亚·伊姆皮,并两次在特殊时刻出任一个失败的候选人办公室发言人。 1794年艾略特被任命科西嘉岛的管理官,1797年他继承了默里·基宁蒙德的另外的名字并被授于明托男爵爵位。从1799年到1801年他到维也纳任外交官,1806年被任命为印度总督,一直到1813年。后被授于梅尔干子爵Viscount Melgund和明托伯爵Earl of Minto。他在1814年6月21日死在了斯蒂夫尼奇并被葬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里。 伯爵的二儿子是海军上将乔治·懿律爵士(1784-1863),他青年时期曾参加在St Vincent海角战役和尼罗河战役,1830年到1834年任海军部秘书长。伯爵的侄子查理·义律爵士(1801-1875)同样也是一名海军上将,1840年他参与了一系列与中国的战争。后任英国驻百慕大总督和特立尼达和圣赫勒拿岛总督.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英国哲学家、法学家和社会改革家。他是最早支持效益主義和动物权利的人之一。.

之间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和杰里米·边沁相似

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和杰里米·边沁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和牛津大学 · 杰里米·边沁和牛津大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和杰里米·边沁之间的比较

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有20个关系,而杰里米·边沁有2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2.22% = 1 / (20 + 25)。

参考

本文介绍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和杰里米·边沁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