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司馬攸

指数 司馬攸

司馬攸(),字大猷,小字桃符,河内郡溫縣人,三国时曹魏大臣及西晉宗室。晉景帝司馬師之繼子,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晋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八王之亂参与者之一司马冏之父。.

59 关系: 卫将军司空司馬定國司馬師司馬乂司馬廣德司馬延祚司馬兆司馬炎司馬鑒司馬蕤司馬機司馬永祚司马姓司马冏司马昭司马懿壽春三叛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太康 (西晋)太醫孙吴中国爵位东宫三师三国張春華侍中刘长 (淮南王)嘉平 (曹魏)咸寧 (西晉)咸熙八王之乱王凌王元姬王輿王浑 (太原)符节羊徽瑜特進荀勗青州市衛瓘西汉西晋诗经谥号賈充都督...開府儀同三司李婉校尉正元 (曹魏)河內郡 (中國)散騎常侍曹芳曹魏曹植 扩展索引 (9 更多) »

卫将军

卫将军,西汉到南北朝将军名号之一。 卫将军位次三司(三公),掌京师的禁卫军及边疆防卫。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位比公,秩万石,都是重要统兵将领。 汉文帝时始置卫将军,宋昌首任此职。因其掌领京师南北军,举足轻重,是禁军统帅。王莽时与更始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号为四将。以后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均开府置官属,不但独掌禁兵,并且预闻政务。 三国时魏汉吴均置卫将军,魏制秩第二品。晋朝与南北朝时成为优礼大臣的虚号,以加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晋代卫将军开府者为位从公,在诸名号大将军之上,多作为军府名号。东晋南朝尤为要重,以中书监、尚书令兼任,统兵出征。北魏初加卫大将军则次仪同三司。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加卫大将军则位在太子太师之上,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一品下,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改为二品。南梁、南陈改为镇卫将军。隋唐时废除。.

新!!: 司馬攸和卫将军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司馬攸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司馬定國

司馬定国,西晋宗室,河內郡溫縣人。 司馬昭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母亲王元姬。他早早夭折,年三岁去世。咸宁初年追加封谥辽东悼惠王,二哥齐王司马攸以长子司马蕤为嗣。司马蕤薨,子司马遵嗣位。.

新!!: 司馬攸和司馬定國 · 查看更多 »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新!!: 司馬攸和司馬師 · 查看更多 »

司馬乂

司馬乂(),字士度,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晉惠帝及楚王司馬瑋之弟、成都王司馬穎及晉懷帝之兄、晉愍帝之伯父。谥曰長沙厲王。.

新!!: 司馬攸和司馬乂 · 查看更多 »

司馬廣德

司馬广德,西晋宗室,河內郡溫縣人。 司馬昭第五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母王元姬。年二岁去世。咸宁初追加封谥广汉殇王,二哥齐王司马攸以第五子司马赞继封。司马赞去世,司马攸以第二子司马寔承嗣司马广德。.

新!!: 司馬攸和司馬廣德 · 查看更多 »

司馬延祚

司馬延祚,字大思,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九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史书没有记录他母亲的姓氏。年幼时有笃疾,不任封爵。太康初年,晋武帝下诏:“弟祚早孤无识,情所哀愍。幼得笃疾,日冀其差,今遂废痼,无复后望,意甚伤之。其封为乐平王,使有名号,以慰吾心。”不久去世,无子。.

新!!: 司馬攸和司馬延祚 · 查看更多 »

司馬兆

司馬兆(),字千秋,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三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母王元姬。年十岁而夭。晋武帝即位,下诏:“亡弟千秋,少聪慧,有夙成之质,不幸早亡,先帝先后特所哀愍。先后欲绍立其后,而竟未遂,每追遗意,情怀感伤。其以皇子景度为千秋后,虽非典礼,亦近世之所行,且以述先后本旨也。”于是追加司马兆封谥城阳哀王。司马景度以泰始六年(270年)薨,晋武帝再以第五子司马宪继哀王后。司马宪薨,晋武帝再以第六子司马祗为东海王继哀王后。司马祗去世后,咸宁初年,晋武帝又封第十三子司马遐为清河王,以继司马兆后嗣。.

新!!: 司馬攸和司馬兆 · 查看更多 »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新!!: 司馬攸和司馬炎 · 查看更多 »

司馬鑒

司馬鉴(),字大明,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昭第六子,不知母氏,初封临泗亭侯。晋武帝即位,封乐安王。武帝为司马鉴及燕王司马机高选师友,下诏:“乐安王鉴、燕王机并以长大,宜得辅导师友,取明经儒学,有行义节俭,使足严惮。昔韩起与田苏游而好善,宜必得其人。”泰始年间,拜越骑校尉。咸宁初年,以齐国的梁邹加封,之国就封,服侍中之服。元康初年,征为散骑常侍、上军大将军,领射声校尉。不久为使持节、都督豫州军事、安南将军,代清河王司马遐镇许昌,因病没有成行。元康七年去世,谥号平,子殇王司马籍立。司马籍死后无子,齐王司马冏以子司马冰为司马鉴后嗣。以济阴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户改为广阳国,立司马冰为广阳王。司马冏败,广阳国废。.

新!!: 司馬攸和司馬鑒 · 查看更多 »

司馬蕤

司馬蕤(),字景回,西晋人。齐献王司馬攸的庶長子。其叔父遼東王司馬定國早死,司馬攸以司馬蕤作為其繼嗣,继辽东王之位。太康四年(283年)五月,改封東萊王,元康年间历任步兵、屯骑校尉。 司馬蕤生性凶殘,好嗜酒,数次凌辱弟弟齐王司马冏,司马冏因他是自己兄长而包容他。皇叔祖赵王司马伦篡位,司马冏起兵讨伐他,司马伦收捕司马蕤及其弟北海王司马寔下廷尉狱,将要诛杀他们。太子中庶子祖纳劝谏保全司马蕤兄弟。正好司马伦心腹孙秀被司马冏等讨伐而死,司马蕤等得以幸免。司马冏率众入洛阳,司马蕤在路上迎接,司马冏不立即相见,司馬蕤愤然说:“吾坐尔殆死,曾无友于之情!” 司马冏推翻司马伦后以大司马身份執政,任司马蕤为散騎常侍,加大將軍、領后军、侍中、特進,增邑满二万户。司马蕤向司马冏请求开府,司马冏说:“武帝子吴王、豫章王尚未开府,你应该在他们之后。”司马蕤因此愈发怨恨,秘密上表司马冏专权。永寧元年(301年)六月,司馬蕤與左衛將軍王輿謀廢司馬冏,八月事敗後被廢為庶人,徙居上庸,王輿被灭族。司马蕤又被改封微阳侯。当月,司馬冏指使上庸内史陈锺秘密殺死司马蕤。晋惠帝下诏诛杀陈锺,复司马蕤封爵,以王礼改葬。 子司马遵继嗣,后又出继成都王司马颖。后来翊军校尉李含奔长安诈称受密诏,唆使河间王司马颙诛杀司马冏,司马颙就上表称司马蕤知道司马冏的逆行,上表陈说,反被诬陷获罪罢黜迁徙。太安元年(302年)十二月,司马冏伏诛,司马蕤另一子司马照被封为齐王。.

新!!: 司馬攸和司馬蕤 · 查看更多 »

司馬機

司馬機,字太玄,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昭第七子,不知母氏。清惠亭侯司馬京死后,以司馬機为嗣。泰始元年(265年),封燕王,封邑六千六百六十三户。司马机到燕国,咸宁初年被征为步兵校尉,将渔阳郡并入燕国,加侍中之服。拜为青州都督、镇东将军、假节,以北平郡、上谷郡、廣寧郡一万三百三十七户增燕国为二万户。去世后无子,齐王司马冏上表以子司马几为嗣。后司马冏失败,燕国国除。.

新!!: 司馬攸和司馬機 · 查看更多 »

司馬永祚

司馬永祚,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八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史书没有记录他母亲的姓氏。他早早夭折,《晋书》没有完整的传记。.

新!!: 司馬攸和司馬永祚 · 查看更多 »

司马姓

司馬姓,為漢字複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0位。是中國的一個上古至中古時期的大姓,現司马姓的人口數已經大不如前。.

新!!: 司馬攸和司马姓 · 查看更多 »

司马冏

齊王司馬冏(),字景治,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文帝司馬昭次子齊獻王司馬攸之子,生母賈荃是惠帝皇后賈南風的異母姊姊(賈充元配李婉所生二女之長者)(參《晉書》司馬冏見賈后情狀)。.

新!!: 司馬攸和司马冏 · 查看更多 »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新!!: 司馬攸和司马昭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新!!: 司馬攸和司马懿 · 查看更多 »

壽春三叛

壽春三叛,又稱淮南三叛。事情發生於曹魏後期,由於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亂皆為司馬氏所平定。.

新!!: 司馬攸和壽春三叛 · 查看更多 »

大司马

大司馬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名。在《周禮》中,司馬為職掌軍事的官員。.

新!!: 司馬攸和大司马 · 查看更多 »

大将军

大將軍是一種頭銜:.

新!!: 司馬攸和大将军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新!!: 司馬攸和太尉 · 查看更多 »

太康 (西晋)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馬炎的第三个年号,共计10年。 咸宁六年四月,消灭孙吴政权,统一中国,改元太康元年。.

新!!: 司馬攸和太康 (西晋) · 查看更多 »

太醫

太醫是中國、朝鮮古代替皇家服務的醫生。御醫是太醫的一種,但一般太醫服務的範圍較廣,御醫只替宫廷里的人看病。 秦代有太医令一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已有太医之職。郭玉精通医术,漢和帝时擔任太医丞。太醫是御医、吏目、院士、医生等的集合名詞,御醫是太醫中的第一等級。 汉唐以降,太医被杀害屡有记载,華佗即被曹操所殺。唐懿宗時,同昌公主患重病,皇帝急令太医韩宗绍、康仲殷医治,仍未能挽救其生命。韩宗绍與康仲殷最後被處死,又收捕两家亲属三百余口,交京兆尹治罪。太醫李玄伯給唐懿宗服丹,導致背部生疽,李玄伯與煉丹的方士均被處死。明朝的太醫許紳用“虎狼之药”治好明世宗的急症,他临终前卻说:「吾不起矣,曩者宫变,吾自度不效必杀身,因而惊悸,非药石所能治也。」明太祖駕崩,建文帝即位,逮捕諸醫官治罪,只有御醫戴思恭倖免。 毛澤東生前的保健醫師李志绥的祖父李德立做过清朝皇帝的御醫。《聊斋志异》中,有《太医》短篇小說。.

新!!: 司馬攸和太醫 · 查看更多 »

孙吴

#重定向 孫吳.

新!!: 司馬攸和孙吴 · 查看更多 »

中国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世爵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

新!!: 司馬攸和中国爵位 · 查看更多 »

东宫三师

东宫三师,或稱太子三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 为了培养皇太子尊师重道的品格,在礼仪上对东宫三师十分推崇。《百官志四上》:“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每见,迎拜殿门,三师答拜,每门必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太子出,则乘路备卤簿以从。” 东宫三师的辅官为「东宫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东宫三师与三少后世渐为榮譽職,單純成為高級虛銜,並不負責教導太子。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亦設有東宮三師,負責教導王世子。.

新!!: 司馬攸和东宫三师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新!!: 司馬攸和三国 · 查看更多 »

張春華

張春華(),河内郡平皋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馬懿夫人。.

新!!: 司馬攸和張春華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司馬攸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刘长 (淮南王)

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第7个儿子,由刘邦女婿張敖所献的美人赵姬所生,被封为淮南王,因謀反,被漢文帝流放蜀郡而死,谥曰淮南厉王。他死后,由長子刘安(《淮南子》的作者)继承淮南王的爵位。.

新!!: 司馬攸和刘长 (淮南王) · 查看更多 »

嘉平 (曹魏)

嘉平(249年四月-254年十月)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二个年号,共计6年。这也是曹魏政权的第六个年号。該年號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后上書所改。 嘉平六年十月曹芳被废。高貴鄉公曹髦即位,改元正元元年。.

新!!: 司馬攸和嘉平 (曹魏) · 查看更多 »

咸寧 (西晉)

咸宁(275年-280年四月)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馬炎的第二个年号,共计6年。 咸宁六年四月改元太康元年。.

新!!: 司馬攸和咸寧 (西晉) · 查看更多 »

咸熙

咸熙(264年五月-265年)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元帝曹奂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年。这也是曹魏政权的最后一个年号。 咸熙二年十二月,曹奂被迫禅位于司马炎。曹魏灭亡,晋朝建立。.

新!!: 司馬攸和咸熙 · 查看更多 »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新!!: 司馬攸和八王之乱 · 查看更多 »

王凌

王凌( ),字彦云,太原祁縣人,三国时曹魏重要将领,东汉末年谋诛董卓的司徒王允之侄。.

新!!: 司馬攸和王凌 · 查看更多 »

王元姬

王元姬(),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司马昭之妻,晋武帝之母。.

新!!: 司馬攸和王元姬 · 查看更多 »

王輿

王舆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司馬攸和王輿 · 查看更多 »

王浑 (太原)

王渾(),字玄沖,太原晉陽人,三國時曹魏及西晉時期將領,曹魏司空王昶之子。曾參與攻滅東吳的戰爭,協助西晉統一中國。王渾在西晉官至司徒。.

新!!: 司馬攸和王浑 (太原) · 查看更多 »

符节

节、节钺等,是中国歷史上中央政权向官員授权,允许其代行天子军政职权(或是代天巡狩)的凭证与象征,其形态样式以及代表的权力各代有变化。.

新!!: 司馬攸和符节 · 查看更多 »

羊徽瑜

羊徽瑜(),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晉景帝司馬師第三任妻子。祖父羊續曾做過東漢王朝的南陽太守。父親為上党太守羊衜,母親為汉名士左中郎將蔡邕女陳留蔡氏,羊祜的姊姊,羊承的同母妹。.

新!!: 司馬攸和羊徽瑜 · 查看更多 »

特進

特进為中国古代官位,东汉时,特进位次于三公之下、諸侯之上。至唐代則是文散官中,僅次於「開府儀同三司」的官階。.

新!!: 司馬攸和特進 · 查看更多 »

荀勗

荀勗(),亦作荀勖,字公曾,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魏晉年間政治家,也是音樂家、目錄學家、画家。東漢司空荀爽的曾孫。.

新!!: 司馬攸和荀勗 · 查看更多 »

青州市

青州市是中国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原益都县,1987年3月30日撤县设市。 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其范围远远超出今天的青州市。不过晋朝后,青州范围大大缩小,治所也迁移到今天的青州市境内,故而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名称。 2008年,青州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县级市所拥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将青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境西南还有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为云门山风景名胜区。.

新!!: 司馬攸和青州市 · 查看更多 »

衛瓘

衞瓘(),「瓘」音ㄍㄨㄢˋ,字伯玉,司隸河東安邑人,三國時期魏國、西晉的大臣,魏國侍中衛覬之子,出身於書法世家。年輕時在魏國仕官,擔任廷尉、鎮西將軍。參加討伐蜀漢的戰事,為持節監軍。蜀漢亡後,瓦解了鍾會的叛亂。入晉後衞瓘曾出鎮幽州,削弱了北方鮮卑的勢力,後任朝任尚書令,官至太保,八王之亂期間為賈后誣陷,被楚王司馬瑋殺害。.

新!!: 司馬攸和衛瓘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司馬攸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司馬攸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新!!: 司馬攸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司馬攸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賈充

贾充(),字公闾,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县)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是三国時代仕於魏國和西晋兩個朝代的大臣。西晉建國功臣,司馬昭和司馬炎的心腹,其女兒賈褒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兒子司馬衷,與皇室結為姻親,地位顯赫,諡號武公。.

新!!: 司馬攸和賈充 · 查看更多 »

都督

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新!!: 司馬攸和都督 · 查看更多 »

開府儀同三司

#重定向 开府仪同三司.

新!!: 司馬攸和開府儀同三司 · 查看更多 »

李婉

李婉 ,字淑文,西晉女作家。李豐之女,權臣賈充妻。.

新!!: 司馬攸和李婉 · 查看更多 »

校尉

校尉是古代中国的武官官职,在歷史上具重要影響力。該職位於汉朝时达到鼎盛,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但是其手下必有親自统领的部队,而将军却不一定有自己的军队,所以其实际影响力有时候甚至超过将军;东汉末年三国序幕之时,名义上统领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而其手下的西園軍校尉袁绍、曹操等却以此職位带领士兵兵變杀死了所有的宦官。.

新!!: 司馬攸和校尉 · 查看更多 »

正元 (曹魏)

正元(254年十月—256年五月)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高贵乡公曹髦的第一个年号,共计3年。这也是曹魏政权的第七个年号。 正元三年六月改元甘露元年。.

新!!: 司馬攸和正元 (曹魏) · 查看更多 »

河內郡 (中國)

河内郡,是漢代畿郡、名郡,位於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土。秦末民变时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内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托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

新!!: 司馬攸和河內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散騎常侍

散騎常侍,中國、朝鮮古代官名。.

新!!: 司馬攸和散騎常侍 · 查看更多 »

曹芳

曹芳(),字蘭卿,是三国時曹魏第三代皇帝。在《三國志》中與曹髦、曹奐合稱三少帝。 曹芳虽是曹魏在位最久的君主,但也是曹魏第一位傀儡皇帝,實權先後由曹爽、司馬懿和司馬師掌握。.

新!!: 司馬攸和曹芳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司馬攸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曹植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四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才高八斗」(「八斗之才」)、「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 其诗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才华也颇受后世诗人推崇;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并称“三曹”。不过与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并未担任重要军政职务。 因封陈王,且諡號思,后世文章中常稱陈思王、陈王。.

新!!: 司馬攸和曹植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