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鋼琴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古鋼琴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之间的区别

古鋼琴 vs.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古鋼琴(Fortepiano),鋼琴的前身之一,在西元1700年間,由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多福里發明,在此時期與古鋼琴並存的有大鍵琴和小鍵琴。 Category:钢琴 Category:鍵盤樂器 Category:弦鳴樂器.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之间古鋼琴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相似

古鋼琴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大鍵琴弗雷德里克·肖邦钢琴

大鍵琴

大鍵琴,也稱撥弦鍵琴、古鍵琴、羽管鍵琴,是一種盛行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時期的樂器。根據霍恩博斯特爾-薩克斯分類法,由於大鍵琴的發聲源來自收藏在內部的絯線,並利用琴鍵及其內置裝置令絃線撥動而發聲,因此被歸納為弦鳴樂器。其分類號為314.122-4-8。一般樂器分類法則歸入鍵盤樂器或撥弦樂器。 過往大鍵琴所用來撥弦用的撥子多是由鳥類的羽毛管所做的,現今改良後的大鍵琴,大都改以塑膠作為撥子。 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時期,大鍵琴是非常普及的樂器,它既可作為獨奏樂器,亦可作為伴奏樂器;而在合奏(如最初期的室樂團)中亦擔當重要的角色,可視為全隊中的指揮。進入古典樂派初期,合奏的規模漸漸擴大,並慢慢形成為現代管絃樂團的雛型,一些著名的作曲家,例如海頓、C.P.E.巴赫,及早期的莫扎特管弦作品等,仍將大鍵琴放置在內,但由18世紀中後期開始,隨著現代鋼琴開始成型,大鍵琴在極短時間內遭淘汰,它的重要性一下子就取代掉,莫扎特中期作品起已經不再放入大鍵琴,而自貝多芬年代起,歐洲幾乎再沒有任何人會為大鍵琴寫曲。大鍵琴就在音樂歷史發展上近乎消失近150年,直至二十世紀中期,由於開始對早期音樂有較多的研究,大鍵琴才重新得到留意,亦開始重新生產及改良大鍵琴的結構。.

古鋼琴和大鍵琴 · 大鍵琴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是波兰與法國的知名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萧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年他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週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萧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萧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4部即兴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21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鸣曲和摇篮曲等。蕭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古鋼琴和弗雷德里克·肖邦 · 弗雷德里克·肖邦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查看更多 »

钢琴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於作曲和排練音樂十分方便。彈奏者通過按下鍵盤上的琴鍵,牽動鋼琴裏--包着絨氈的小木槌,繼而敲擊鋼絲弦發出聲音。 鋼琴音域寬廣,音色宏亮、清脆,富於變化,表現力很強。獨奏時,可演奏各種氣勢磅礡、寬廣、抒情的音樂,亦可演奏歡快、靈巧、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在樂隊中則可發揮巨大的作用,還經常作為伴奏樂器使用。鋼琴因其豐富的樂理表達能力,被稱作“樂器之王”。.

古鋼琴和钢琴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和钢琴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古鋼琴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之间的比较

古鋼琴有7个关系,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有26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1.09% = 3 / (7 + 267)。

参考

本文介绍古鋼琴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