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印度文学

指数 印度文学

印度文学(Indian literature)指1947年之前创作于印度次大陆和印度共和国建立之后的文学。印度共和国共有22中通用语言。 古印度文学的时间划分目前仍存在争议。欧洲学者认为18世纪之前的印度文学属于古印度文学,而印度学者却认为这样划分过于僵化。印度文学最早是口述文学。梵语文学产生于公元前1500-1200年,标志是《梨俱吠陀》被整理成了一部宗教诗集。梵语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产生于公元前5-4世纪内,这与泰米尔语文学和巴利语文学一样。9-11世纪,卡纳达语文学和泰卢固语文学开始兴盛。随后,马拉提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也相继发展起来。1913年,孟加拉语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当代印度文学主要有两个奖项Sahitya Akademi Fellowship和Jnanpith Award。.

35 关系: 卡纳达语印度印度历史印度次大陸印度教史诗吠陀大史威廉·莎士比亚婆罗门教孟加拉语巴利语东南亚广博仙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罗摩衍那目犍連蚁垤马拉地语诺贝尔文学奖诗人迦梨陀娑英語文學考底利耶梨俱吠陀梵语梵语文学波你尼泰卢固语泰米尔语本生 (佛教)斯里蘭卡摩奴法論摩诃婆罗多普拉克利特语

卡纳达语

卡纳达语,又译坎纳达语、--納達語、埃纳德语(ಕನ್ನಡ ),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官方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新!!: 印度文学和卡纳达语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印度文学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印度文学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新!!: 印度文学和印度次大陸 · 查看更多 »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新!!: 印度文学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史诗

史詩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專家Albert Lord和Milman Parry主張經典的史詩基本上是口傳形式流傳的。在文字尚未出現時,史詩最初是純口述式記錄的,在傳達過程中,聽眾聆聽史詩後,會用口述形式將史詩世代相傳,隨著時間而增添情節,最後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記載成為一部統一的作品。這類史詩的代表有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另一種為文學作家以特定的觀念目的有意識地編寫而成的「文學史詩」,這類史詩的代表有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epyllion是另一種篇幅簡短的史詩,字源來自古希臘文ἐπύλλιον,意思是「小的史詩」。epyllion一詞在十九世紀開始被使用,其敘述的內容通常是浪漫或神話的主題,經典的epyllion例子包括《埃涅阿斯紀》第六捲中關於Nisus和Euryalus的故事。另外,epyllion亦指一些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特別是那些受奧維德影響的作品。 “史詩”這個詞在現代語文中,多用來指虛構的文藝作品,其特點是背景龐大、人物眾多,涉及大量的虛構地理,時間跨度大的敍事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星球大戰》等,參見大河小說。.

新!!: 印度文学和史诗 · 查看更多 »

吠陀

吠陀(梵語:वेद;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 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新!!: 印度文学和吠陀 · 查看更多 »

大史

《大史》(英文譯名:Mahavamsa/Mahawansha),斯里蘭卡古代巴利文歷史文獻,採用編年史詩體,作者是摩訶那摩(英文譯名:Mahanama)等。該書涉及斯里蘭卡、印度等南亞等地區,以及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歷史。此外,由於該書辭藻華麗,因而亦被奉為斯里蘭卡古典文學的瑰寶。.

新!!: 印度文学和大史 · 查看更多 »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種主要语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有人认为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犧牲與復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素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新!!: 印度文学和威廉·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婆罗门教

#重定向 吠陀宗教.

新!!: 印度文学和婆罗门教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语

孟加拉语( / বাংলা 或者 / বাঙালী)屬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2亿2千万人,是印度-伊朗语族在印地语之後第二大语言。孟加拉語使用主要分佈於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孟加拉语是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屬印度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母语。.

新!!: 印度文学和孟加拉语 · 查看更多 »

巴利语

巴利语(IAST/ISO 15919: 、पालि)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属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与梵語十分相近,是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巴利語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天城文,以及由的英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轉寫。.

新!!: 印度文学和巴利语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印度文学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广博仙人

廣博仙人(天城體:व्यास vyāsa,音譯為毗耶娑)著名的仙人,被認為是往世書的作者,並將最原始的吠陀經編撰出四大部。他也被說成是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的作者。沒有什麼證據說明毗耶娑這個人物確實存在過。「毗耶娑」在梵語裡的字面意思是「分開者」,一些學者因此推定這個人名實際上只是「編寫者」的意思,而典籍本身是由印度各地許多不同的作者分別寫成的。 《摩訶婆羅多》裡說廣博仙人又名島生黑仙人,因為他出生於一個島上,而且膚色黝黑。傳說他是著名的苦行者破灭仙人與一個生於魚腹的美貌少女貞信的私生子。貞信後來嫁給俱盧國福身王,做了王后,給福身王生了兩個兒子。福身王死後,兩個兒子先後繼位,又相繼死去,無兒無女。為免絕後,貞信太后召來私生子島生黑仙人,讓他根據當時的借種生子法與他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的遺孀們同房,生子傳宗接代。持國和般度的兒子們後來為爭奪王位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戰爭——俱盧大戰。島生黑仙人以孫子們的戰爭事蹟為題材,創作了史詩《摩訶婆羅多》,並讓弟子們將詩篇傳揚於世。.

新!!: 印度文学和广博仙人 · 查看更多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新!!: 印度文学和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查看更多 »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梵语:रामायण,,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另一部是《摩訶婆羅多》。作者是诗人蚁垤,或譯跋彌(Valmiki),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拘薩羅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罗摩衍那最早成书於公元前300年(至西元三世紀定稿),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878,142年,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蚁垤,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紀70年代中國梵文學者季羨林、黃寶生翻譯《羅摩衍那》。.

新!!: 印度文学和罗摩衍那 · 查看更多 »

目犍連

犍連(梵語:;巴利語:Moggallāna)也稱「大目犍連」、又譯作沒特伽羅、目犍蓮。簡稱為「目連」、「目蓮」。中國道教及民間傳說的創作故事 - 「目連救母」中的「目連」正是指此人。普遍認為說一切有部所傳《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是其作品。.

新!!: 印度文学和目犍連 · 查看更多 »

蚁垤

蟻垤,又譯跋彌(梵文: वाल्मीकि Vālmīki)是一位古印度詩人。相傳是《羅摩衍那》的作者,其身份不詳,有很多傳說,有人說是語法學家,或古代仙人。 相傳蟻垤出身婆羅門家庭,因靜坐修行數年不動,身上成了螞蟻窩的小土丘,故以蟻垤為名。另一種說法原本是個棄兒,被山中野人收養。長大成家後,以偷盜為生,專門搶劫朝聖者,後來被一位瑜伽士開導。一般專家傾向《羅摩衍那》是漫長歷史累積的產物,由歷代宮廷歌手和民間詩人不斷添加擴充,直至最後定型。蟻垤有可能是史詩原始形式的“最初的詩人”,也可能只是一位虛構的作者。 Category:印度作家.

新!!: 印度文学和蚁垤 · 查看更多 »

马拉地语

拉地语(मराठी 、Marathi language) 是印度的22种规定语言之一,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大约有 9 千万使用者。 马拉地语有悠久的历史,据报可在8世纪的碑文中找到。马拉地语的文法和语法,主要基于梵语。.

新!!: 印度文学和马拉地语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文学奖

諾貝爾文學獎(Nobelpriset i litteratur)是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之一,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頒發,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例如,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得到的奖金为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日裔英國籍小說家石黑一雄。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颁发。.

新!!: 印度文学和诺贝尔文学奖 · 查看更多 »

诗人

诗人是创作诗歌的人,屬於文学家一類。詩人創作的作品可以是紀事性的,描述人物或故事,如荷馬的史詩;也可以是比喻性的,隱含多種解讀的可能,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歷史上自從有文字以來就開始有詩人,而不同國家和時代產生出許多不同的詩詞體裁。 英文的詩人(poet)一字來自於拉丁語的「poeta, poetae」,意指寫詩的人,或關於詩人的事。在中國,詩經和楚辭是現時所知的最早的詩詞集,孔子和劉向分別是詩經和楚辭的編撰者。中國的詩詞在唐朝和宋朝大盛,詩人輩出,唐代以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人所熟知。宋代詩人以寫詞為多,故又稱作「詞人」。古代的詩人對格律非常熟悉,無論在中國或西方詩詞都有特定的格式,例如唐代盛行的律詩,其對偶、押韻、聲調平仄的要求,都比小說或是散文來的嚴格。 中國的詩人通常賴以其它職業為生,如蘇軾本為翰林學士,岳飛本為將軍,但同時亦以詩作傳世。不少詩人亦是書法家,在不少中國建築,門柱上常常會有對聯,無論宮庭或一般文人皆愛在室內掛上字畫。每逢節慶喜喪之時,文人都喜歡題詩,亦常常立碑以紀念人物和事跡,這種傳統至今不絕,故此中國詩詞得以廣泛流傳。不少詩詞都是可以唱誦的,在宋代勾欄和教坊都是唱誦詩詞的地方。不少詩人對音樂亦有認識,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的音樂是詩人自己譜寫。.

新!!: 印度文学和诗人 · 查看更多 »

迦梨陀娑

迦梨陀娑(天城文:कालिदास,拉丁化:)是知名的梵文劇作家和詩人,其劇作及詩詞多基於印度往世书。惟其生平大多仍屬未知,僅能從劇作及詩詞中推測,其在世期間尚無法準確界定,但大多數認為落在西元5世紀。.

新!!: 印度文学和迦梨陀娑 · 查看更多 »

英語文學

英語文學(English literature)指英語寫成的文學作品,作者不一定是來自英格蘭。如约瑟夫·康拉德是波蘭人,羅伯特·伯恩斯是蘇格蘭人。詹姆斯·喬伊斯來自愛爾蘭,愛倫·坡來自美國,薩爾曼·魯西迪來自印度等。在學術界,“英語文學”經常都在致力於“英語研究”的部門或項目中進行分析與批評。原因在於英格蘭的前殖民地都發展出了自己的英語文學,這些地方所使用的英語互相也有區別。所以英語文學隨著英語在世界上的變化而發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分支。 美國文學中的英語作品可以算作英語文學的一部分,但通常是按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處理;愛爾蘭文學也是如此(但本文涉及在英國活躍的愛爾蘭文學家)。而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雖然重複的部分很多,但包括來自大不列顛其他地區和語言的文學,所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新!!: 印度文学和英語文學 · 查看更多 »

考底利耶

考底利耶(Kautilya 或 Chanakya,約公元前350–公元前275)是公元前4世纪時的古印度政治家、哲学家,婆罗门,曾經协助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孔雀王朝。因為考底利那擅长权谋,所以后人称他為“印度的马基雅维利”,他所著的《政事论》(Arthashastra),是古印度的重要政治文献。 考底利耶原本是古代的塔克西拉大学的一位教师。考底利耶曾經帮助第一任孔雀王朝的皇帝旃陀罗笈多一世在年轻的时候获得权力。考底利耶在孔雀帝国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孔雀帝国是考古学上和歷史上有记载的首個统一印度次大陆的王国。考底利耶同时担任了旃陀罗笈多一世和他的儿子宾头娑罗的首席顾问。 考底利耶也是印度經濟學及政治学的先驅,也是早期創立古典經濟學的重要人物之一Waldauer, C., Zahka, W.J. and Pal, S. 1996.

新!!: 印度文学和考底利耶 · 查看更多 »

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ऋग्वेद 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由 “歌颂”和 “知识”两个词根构成的复合词),漢譯名稱為《歌詠明論》,是吠陀经中最早出現的一卷,成文於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是除了赫梯语的文献外,在印欧语系语言中最古老的书籍。与其他文明的古老文献不同,它是以口传方式保存下来的。.

新!!: 印度文学和梨俱吠陀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印度文学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梵语文学

古典梵语诗歌一段可以分作“大诗”(Mahakavya)和“小诗”(khandakavya)两大类。“大诗”指的是叙事诗,“小诗”指的是抒情诗。古典梵语叙事诗导源于两大史诗,特别是《罗摩衍那》;现存最早的古典梵语叙事诗是一二世纪佛教待人马鸣的《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古典梵语叙孪诗的特点是题材大多取于两大史诗、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声容上一般部少不了关于爱情、战斗和风景的描绘,形式上霍重文彩,讲究修辞。印度传统特边梨陀婆的《罗诂世系》和《鸠摩罗出世》、婆罗维的《野人和阿周那》、摩伽的《童护伏诛记》和室利河奢的《尼套陀王传》视为5部主要的“大诗”。古典梵语抒情诗的按内容分有四种:颂扬神祇的赞颂诗、描写自然风光的风景诗、描写爱情生活的爱情待、表达人生哲理的格言诗。其是爱情诗情浓烈,比喻优美,占据优势地位。古典梵语抒情诗的主要代表作有迎梨陀婆的《云使》、伐致呵利《三百咏》、阿麾罗《百咏》、胜天《牧童歌》等。 古典梵语戏剧现存最早的作品是马鸣的梵语剧本残卷。梵剧的艺术特征是:.

新!!: 印度文学和梵语文学 · 查看更多 »

波你尼

波你尼(IAST:;天城文:पाणिनि,意思是“波你人的后代”)是來自古代南亞健馱邏現在巴基斯坦地區的古代梵語文法家。(fl. 公元前4世紀 Th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 2, p. 263.)。 他著名於對梵语语法学的貢獻,特別是在叫做《八篇书》(,意思是“八章”)的文法中對梵語構詞學用 3,959 個規則所做的公式化 ,它是吠陀宗教的輔助學科吠陀支的语法分支毗迦罗那的基礎文本。 《八篇书》(是最早的已知梵語文法,儘管他提及了以前的文本如《溫那地經》、《界讀》和《群讀》。它是關於描述語言學、生成語言學最早的已知著作,和緊前於它的學科(尼禄多、尼犍豆、對支)一起代表了語言學史的開始。 波你尼的全面和科學的文法理論通過定義介入了古典梵語而通常被作為吠陀梵語時期結束的標誌。.

新!!: 印度文学和波你尼 · 查看更多 »

泰卢固语

泰卢固语(తెలుగు)是印度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六大傳統語言之一。泰卢固语是印度安得拉邦泰卢固人的语言,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属达罗毗荼语系中部语族。在印度的使用泰盧固語為母語的人數排名第三(7400萬为母语,总数8千万,2001年人口普查),居同语系各语言之首。.

新!!: 印度文学和泰卢固语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தமிழ் ;Tamil language;IPA:)是一種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語言,屬於达罗毗荼语系,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它是泰米尔纳德邦和本地治里的官方語言。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不少印度裔居民也是說泰米爾語的,他們散布於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斐濟等地。根據統計,在1996年,泰米爾語在全球的語言人口中排第18位,有語言人口7400萬人。 坦米爾語這個名稱相信來自梵文“Dravida”(達羅毗荼)的讀音變化。泰米尔语有超过2000年的文学传统,而不同于欧洲的拉丁文和罗曼语族,这个传统一直没有断过。犹如中文的文言文一样,至今古泰米尔文还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被使用。例如,泰米尔小学生一直到现在还用1世纪的字母韵文 átticúdi 来学字母。.

新!!: 印度文学和泰米尔语 · 查看更多 »

本生 (佛教)

本生(梵语:जातक,Jātaka),音译作阇多伽、阇陀,又稱佛說本生經、生經、本生譚、本生故事,是記錄佛陀還未成佛(菩薩)的前生故事。是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之一。 《佛地經論》:「先世相應所有餘事。名為本事。先世所受生類差別名為本生。」 《成实论》卷一说:「阇陀伽者,因现在事说过去事。」。有些故事散見於各類巴利文經典中。敦煌石窟刻有大量的本生故事,如: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九色鹿拯救溺人、月光王施头。 南傳《本生經》有二十二篇、五四七則;依形式、內容等異同而類形化,大體在四三五則上下的數目。其中,相當於漢譯和梵文者有一六○餘則,巴利語獨特者有二七○餘則。.

新!!: 印度文学和本生 (佛教)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印度文学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摩奴法論

《摩奴法論》(मनुस्मृति;中文譯名又作《摩奴法典》,中國學者蔣忠新指出मनुस्मृति(Manusmṛti)即「摩奴傳承」,狹義上專指「法論」)是婆羅門教倫理規範的一部法論,託名由婆羅門教裡的印度人種始祖摩奴所撰,實際寫成年代不詳,現今學者相信大約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本書分十二章,內容涉及禮儀、習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學、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等,構建出以四大種姓為基礎的社會模式。本法論出現後,長期成為印度教的法制權威,至近現代仍具有影響力,並被視為研究印度社會的基本文獻。.

新!!: 印度文学和摩奴法論 · 查看更多 »

摩诃婆罗多

《摩訶婆羅多》(महाभारतम्,拉丁字母轉寫:,;),一般梵译(按唐音译)作“摩诃婆罗多”,但也有按今音(现代印度和印度教一般用今音译)译作「瑪哈帕臘達」或“玛哈巴如阿特”的,乃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成書於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5世紀之間,與另一經典《罗摩衍那》齊名。 《摩诃婆罗多》全长74000颂(“”,古印度常用的诗体单位,每颂两行32个音节),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句,总共有180万个单词,是世界上第三长的史诗,是《罗摩衍那》的四倍。相当《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吉尔吉斯族的史诗《玛纳斯》可以与之媲美,如果持续不断地念颂,得两个星期才能念完。 《摩诃婆罗多》对于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经成为印度教的经典。 “摩诃婆罗多”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摩訶(Mahā)是偉大的意思,讲述的据说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後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行,後來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度,是亞洲文化的遠古源頭之一。 根據印度民間說法,該史詩的原始作者為广博仙人,抄錄者為象頭神;但因此人可能源自传说,故現今無法考證;而原始故事則一直在民间流行,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元前八、九世紀。.

新!!: 印度文学和摩诃婆罗多 · 查看更多 »

普拉克利特语

#重定向 普拉克里特诸语言.

新!!: 印度文学和普拉克利特语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