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南極高原 (火星)

指数 南極高原 (火星)

南極高原(Planum Australe,南方的平原;Planum 是指高海拔的平原或高原)是火星南極的一個高原。延伸範圍的北方界線大約 75°S,中心位置在 。NASA原定以火星極地著陸者號研究當地地質,但在降落過程中在火星大氣層內失去聯絡,任務失敗。.

21 关系: 南极希臘平原下降風乾冰低氣壓北極高原火星大氣層火星快車號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火星極地著陸者號火星極冠火星氣候火星水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麥克默多撞擊坑黑冰阿爾及爾平原欧洲空间局氣候變化永久冻土撞击坑

南极

南極(south pole)是根據地球的旋轉方式決定的最南點。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極區域,有一個固定的位置。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概念,南緯60度以南的地區稱為南極,它是南大洋及其島嶼和南極大陸的總稱,總面積約6500萬平方公里。.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南极 · 查看更多 »

希臘平原

希臘平原(Hellas Planitia,或希臘撞擊盆地、希臘盆地),是一個位於火星南半球高地中的一個巨大的撞擊盆地,中心在。希臘平原直徑2,300公里,約成東西向的橢圓形,是火星上最大的撞擊構造。一般相信是在39億年前的後期重轟炸期一顆小行星撞擊所產生的。 她的邊緣與底部的高度差約為9公里,而最深處則低於基準面8200公尺,位於的一個隕石坑內。氣壓超過10毫巴 MGS radio science measured 11.50 mbar at 34.4° S 59.6° E -7152 meters,比基準面的6.1毫巴高,也比水的三相點──6.12毫巴要高,而假如溫度高於0.01℃的話,液態水便可能穩定存在。.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希臘平原 · 查看更多 »

下降風

下降風(Katabatic wind,Katabatic 源自希臘語 katabatikos,意思是下降),又可稱下坡風,是一種在谷地形成的局部性風。夜間山脊的地表空氣比谷底空氣冷卻得更快。因此,較冷和密度較大的空氣從高處流向谷底,下坡風也從山區流向鄰近的低地。.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下降風 · 查看更多 »

乾冰

乾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在正常气压下,二氧化碳的凝固点是攝氏負78.5度,在保持物體維持冷凍或低溫狀態下非常有用。其無色、無味、不易燃、略帶酸性。乾冰的密度各不相同,但通常約為1.4至1.6 g/cm3。乾冰能夠急速的冷凍物體和降低溫度並且可以用隔離手套來做配置。現在乾冰已經廣泛的使用在許多層面,乾冰在增溫時是由固態直接昇華為氣態,直接轉化為氣體而省略轉為液態的程序,因此其相變並不會產生液體,也因此稱做“乾冰”。要將二氧化碳變成液態,就必須將氣壓增強至5.1大氣壓才會出現液態二氧化碳。.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乾冰 · 查看更多 »

低氣壓

#重定向 低气压.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低氣壓 · 查看更多 »

北極高原

北極高原(拉丁語:Planum Boreum,北方的平原;Planum是指高海拔的平原或高原)是位於火星北極區的高原。範圍從大約80°N向北延伸,中心點大約位於。在這個高原周圍的區域是平坦無明顯地表特徵的低地,向南延伸約1500公里且佔據火星北半球大部分區域的北方大平原。1999年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到了北極高原氣旋的影像。該氣旋直徑約1750公里,並有一個直徑320公里的明顯風眼。.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北極高原 · 查看更多 »

火星大氣層

火星,太陽系第四顆行星,有個和地球非常不同的大氣層。自從發現少量甲烷以來Mumma, M. J.; Novak, R. E.; DiSanti, M. A.; Bonev, B. P., (abstract only).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火星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火星快車號

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或火星特快車,是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該署首次火星探測計畫。火星快車號包括兩個部份:火星快車號衛星與小獵犬2號登陸器,小獵犬2號登陸後因太陽能板未全部展開無法露出通訊天線,故歐洲太空總署無法和小獵犬2號建立通訊,任務失敗。 因為火星快車號的資料極具科學價值,且任務內容極具有調整彈性,現在已開始進行第四個沿伸任務直到2012年12月31日止。.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火星快車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或翻譯為火星全球測量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 MGS),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開啟新一波的火星探測計畫,於1996年11月7日升空,並在2006年11月2日因為失聯結束任務。.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極地著陸者號

火星極地著陸者號(Mars Polar Land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火星探測98計畫(Mars Surveyor '98 mission)的一部份,於1999年發射。火星極地著陸者號也搭載深太空二號(Deep Space 2)探測器升空,預計登陸火星南極。火星極地著陸者號後來在登陸火星的過程中失去聯絡,任務失敗。失敗原因很可能是程式發生錯誤,所以逆噴射引擎在距離地表40公尺的地方關閉 Youtube - NASA 3: Mission Failures,導致火星極地著陸者號墜毀在火星表面。.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火星極地著陸者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極冠

火星有兩個永久性的極冠。在極區的冬天,極冠沉浸在持續的黑暗中,使得表面冷卻,並導致大氣中25-30%的二氧化碳凝華在表面成為板狀的固態二氧化碳(乾冰)。當極區再次曝露在陽光下,冰凍的CO2會昇華 。這種季節性的行動運輸大量的塵埃和水蒸氣,產生類似地球的霜凍和巨大的卷雲。機會號在2004年曾經拍攝到水冰的雲。 兩極的冠主要由水冰組成。北半球的冬季,冰凍的二氧化碳積累為一米厚的薄層(相對於南極);南極冠有厚約八米的永久乾冰蓋。在火星北半球的夏季,北極冠的直徑約為1,000公里,並且包含大約160萬里立方公里的冰,如果均勻的分佈在極冠將有2公里厚(相較之下,地球的格陵蘭冰原體積是285萬立方公里)。南極冠的直徑為350公里,厚度約為3公里。 估計南極冠和相鄰層狀沉積的冰總體積也在160萬立方公里。兩極的冠都顯現螺旋結構,最近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使用的雷達穿透冠的分析顯示,螺旋是由於科氏效應的沉降氣流造成的。 南極冠附近一些地區的季節性結霜導致地面形成1米厚的乾冰板。隨著春天的來臨,陽光溫暖了地下和來自下方的CO2昇華的壓力,抬高乾冰板並最終導致破裂。這導致火星間歇泉的噴發,並造成CO2氣體與暗色的玄武岩沙子或塵埃的混合。這個過程是快速的,在幾天、幾周或數月的觀察,就會發現這不尋常變化率的地質學 -特別是在火星。氣體在衝向間歇泉的地方,會在冰層下雕刻出一種類似蜘蛛狀的徑向通道。.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火星極冠 · 查看更多 »

火星氣候

火星氣候是數個世紀的科學家感興趣的課題,因為火星是唯一可從地球觀測其表面細節的類地行星。 雖然火星質量只有地球的11%,距離太陽比地球遠50%,兩顆行星的氣候仍有明顯相似之處,例如極冠、季節變化和可觀測的天氣模式,因此吸引了行星科學家和氣候學家持續的研究。雖然火星的氣候類似地球,包括季節和週期性的冰河期,也有重要的差異,如沒有液態水(雖然存在水冰)和低得多的熱慣性。火星大氣層的大氣標高大約是11公里,比地球高60%。氣候和生命現在或過去是否曾經存在於火星上有很大的關聯性,並且因為 NASA 的量測指出火星南極冰蓋的昇華增加,以致一些新聞媒體推測火星正經歷全球暖化的新聞而受到越來越多人感興趣。 早在17世紀早期人類就已使用地球表面的設備研究火星,但直到1960年代中期火星探測才開始對火星近距離觀測。飛掠和環繞探測器在火星大氣層之上觀測,並有數個登陸艇和火星車直接量測取得資料。先進的地球軌道望遠鏡今日仍持續提供一些有用的廣視野觀測以了解大範圍的氣象現象。 第一個火星飛掠任務是1965年的水手4號。快速的二日飛掠任務(1965年7月14至15日)提供了火星氣候有限而粗略的模式。之後的水手6號和水手7號提供了缺少的氣候基本訊息。之後真正取得火星氣候資料是開始於1975年的海盜號計畫和之後計畫,例如極為成功的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這些觀測工作已經有稱為火星大氣環流模式(Mar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MGCM)的電腦模擬計算輔助。幾個不同的迭代模式增進了火星氣候模式有限度的了解。氣候模式在顯示大氣物理和小於影像解析度的尺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它們也可能基於火星大氣機制和受到火星觀測資料品質以及時間和空間密度限制造成的不準確或不切實際假設。.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火星氣候 · 查看更多 »

火星水文

火星水文是研究火星表面水的狀態。相較於地球,液態水在火星表面幾乎不存在。火星的水大多鎖在永久凍土和極冠等冰凍圈(Cryosphere),所以在火星表面沒有足夠的液態水可以形成水圈。只有極少量的水蒸氣存在於火星大氣層。 現在火星表面環境因為大氣壓力和溫度過低,會讓液態水蒸發或凝固而無法存在。因此研究人員研究古代火星的水文遺跡,重建。但仍無法解答液態水消失的原因。 目前已有許多直接和間接證據證明火星表面有液態水間歇性存在於表面或地表下;例如河床Harrison, K and R. Grimm.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火星水文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麥克默多撞擊坑

麥克默多撞擊坑(McMurdo)是一個位於火星南海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84.4°S,359.1°W。該撞擊坑直徑30.3公里,以位於南極洲的美國科學中心麥克默多站命名。.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麥克默多撞擊坑 · 查看更多 »

黑冰

黑冰,是指表面,尤其是路面上,一层薄的冰壳。冰本身并不黑,但视觉上透明,往往可以透过它看到下面黑色的路面。冰珠、雪或雨夹雪构成的黑冰,往往不易察觉。人或车走在上面,很难看清有冰的区域,因此容易导致侧滑失控及随之而来的事故。这跟遭遇柴油泄漏在路上的问题类似。.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黑冰 · 查看更多 »

阿爾及爾平原

阿爾及爾平原(Argyre Planitia)坐落於火星南半球的阿爾及爾撞擊盆地中,約800公里寬。介於南緯42.7度-56.7度、東經306度-327度,中心在。名稱來自於1877年喬范尼·斯基亞帕雷利所繪的火星地圖,是希臘神話中東方的一座銀島(Argyre)。 整個阿爾及爾撞擊構造有約1400公里寬,比周圍深約4公里,是火星上僅次於希臘平原的第二大撞擊盆地。形成於39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一顆小行星撞擊。沒有一般撞擊坑完整的環形山邊緣,而是成同心圓狀、放射狀的破碎山體,如南半邊的Charitum Montes和北半邊的Nereidum Montes。 有三條峽谷(Surius Valles、Dzígai Valles和Palacopas Valles)從南側和東側穿過破碎山體流入盆地,這些可能是在溫暖的諾亞代時,南極冰冠底部水受壓融化而流出(就像現在的地球南極洲),往北方撞擊坑等低處流入,包含阿爾及爾平原,形成湖泊。現今阿爾及爾平原底部覆蓋著易碎的物質,可能就是湖泊沉積物。之後這些水則自盆地北方流出,經過Hale、Bond撞擊坑、烏斯缽谷、霍頓撞擊坑、拉頓谷,和一些現今所見的混沌地形,最後經由阿瑞斯谷流入克里斯平原。有另一條較小較新的流出峽谷尼亞峽谷(Nia Valles),似乎是形成於亞馬遜代,也就是充滿水的時代結束之後。 阿爾及爾平原東側有一個直徑230公里的伽勒撞擊坑,位在,非常像一個笑臉。.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阿爾及爾平原 · 查看更多 »

欧洲空间局

欧洲空间局(Agence spatiale européenne,缩写:ASE; European Space Agency,缩写:ESA)是由欧洲数国政府組成的的國際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空间局负责亞利安4号和亞利安5号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 欧洲空间局的前身,--(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ESA的一部分,称为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位于荷兰诺德韦克。 ESA目前共有19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羅馬尼亞以及英国;另外,加拿大是ESA的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参见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目前,ESA与欧盟没有关系。歐盟轄下另有歐盟衛星中心(European Union Satellite Centre)。 ESA共有约2200名工作人员。其2011年的预算约为40亿欧元。 ESA的发射中心(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的法属圭亚那,占地约90600平方公里,属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领导,主要负责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探空火箭的发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发射。由于此地靠近赤道,对火箭发射具有很大益处:纬度低,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大大缩短,三子级不必二次启动;相同发射方位角的轨道倾角小,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小,增加了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向北和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人口、交通、气象条件理想等。目前,航天中心有阿里安第一、第二、第三发射场,是欧洲航天活动的主要基地。控制中心則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欧洲空间局 · 查看更多 »

氣候變化

#重定向 氣候變遷.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氣候變化 · 查看更多 »

永久冻土

永冻土(英語:Permafrost,又譯永冻层、永冻土层或多年冻土)是一個地質學的名詞,指當凍土層(frost soil)處於水的結冰點以下超過兩年的狀況。.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永久冻土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南極高原 (火星)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