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之间的区别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vs. 车臣共和国

北奥塞梯共和国,全稱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国(Respublika Severnaya Osetiya-Alaniya;奧塞梯語:официалон ном Республикæ Цæгат Ирыстон—Алани)位於高加索,曾爲蘇聯時期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现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俄罗斯自治共和国。是一個位於俄羅斯聯邦的北高加索地区,与印古什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南奧塞提亞共和國及格鲁吉亚毗邻而居,面积接近8000平方公里,首府为弗拉季高加索,总人口50多万人。 由于与车臣共和国接壤,这个地区近年来曾多次发生车臣恐怖份子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最为著名的是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 车臣共和国(Chechenskaya Respublika;Нохчийн Республика,羅馬化:Noxçiyn Respublika)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下轄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與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分享一段边界,首府格羅茲尼。 歷史上,車臣地區由周邊各大國統治,也曾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公國和城鎮。車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是由伊瑪目在高加索戰爭中為了抵抗俄國,所組成的,此為車臣民族國家之始。在伊玛目沙米勒帶領伊瑪目國抗俄二十多年後,1858年被俄羅斯帝國征服,並被軍事管治。1860年成立捷列克州,車臣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遭到鎮壓後,車臣地區開始工業化。 在蘇聯時代,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合併,組成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在二次大戰爆發1940至1944年車臣起義。後因扁豆行動、、1951年東哈薩克車臣人大屠殺事件爆發大規模抗俄活動。蘇聯解體後,車臣共和國成立,但因車臣獨立組織領袖焦哈爾·杜達耶夫奪取政權,成立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並宣告從俄羅斯獨立。 因車臣共和國接連不斷引起北高加索的軍事衝突,印古什共和國因此從車臣地區分出,最終引發第一次車臣戰爭,車臣地區事實上獨立。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收復車臣,並開始了北高加索叛亂的平定。两次战争中,车臣地区惨遭蹂躏,首府格罗兹尼前后发生四次战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战后,普京政府开始重建车臣。如今的车臣共和国基本上从战争中恢复了过来,目前由拉姆赞·卡德罗夫當選车臣共和国總統。.

之间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相似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印古什共和国奥斯曼帝国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俄罗斯北高加索经济地区北高加索聯邦管區莫斯科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捷列克州格鲁吉亚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印古什共和国

印古什共和國(Respublika Ingushetiya;ГӀалгӀай Мохк,羅馬化:Ğalğaj Moxk),又譯殷古什共和國、英古什共和國。「印古什」這個名稱是源自一個古代聚落Ongusht,喬治亞語的「-eti」意為「之地」,因此印古什的名字意為「印古什人居住之地。」印古什共和國位於高加索地區,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2002年首府由納茲蘭遷至馬加斯,東接俄羅斯車臣共和國,西部和北部與北奧塞提亞-阿蘭共和國接壤,南以大高加索山脈分水嶺與喬治亞比鄰。印古什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中除了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塞凡堡以外最小的聯邦主體。在1992年6月4日成立之後,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一分為二。印古什的主要民族為印古什人(古凡那克人的後裔),人口為412,529人。 印古什是俄羅斯最貧窮和動盪的地區之一。鄰近的車臣共和國之軍事衝突也影響到印古什。此外,印古什也有嚴重的貪污和犯罪問題(包括政府部隊對平民的綁架和謀殺),也有反政府示威、對軍隊和行政機構的攻擊、俄軍的暴行與人權日益惡化等問題。.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印古什共和国 · 印古什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r)是一个存在于1921年1月20日至1924年7月7日苏俄北高加索地区的一个短命的 自治共和国。 该共和国的前身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由当地民族在库班州和捷列克州的部分地区建立;不过,在俄国内战期间红军征服北高加索,苏维埃的统治确立,前共和国也因此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疆域超过 ,且人口有着大约80万人。它包含6个区域(okrug):巴尔卡尔区(Balkar Okrug), 车臣区(Chechen Okrug), 卡巴尔达区(Kabardian Okrug), 卡拉恰伊区(Karachay Okrug), 纳兹兰区(Nazran Okrug) (位于印古什共和国), 和 弗拉季高加索区(Vladikavkaz Okrug) (位于奥塞梯) ,两座城市:格罗兹尼和弗拉季高加索。除此之外,还向提供了自治权,孙扎哥萨克区(Sunzha Cossack Okrug),包括一块位于印古什北部的巨大飞地,和一个与格罗兹尼接壤的小国(即) 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未维持领土完整太久。早在1921年9月1日,卡巴尔达区就从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中分离出来,独立为卡巴尔达自治区,且直接隶属于苏俄。之后的1922年1月12日,卡拉恰伊区独立为卡拉恰伊自治区;巴尔卡尔区也独立为巴尔卡尔自治区。紧接着1922年11月30日,车臣区也独立为车臣自治区。 根据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法令,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剩余的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北奥塞梯自治州和印古什自治州。在1924年10月17日北高加索边疆区成立前,孙扎哥萨克区和弗拉季高加索区都直接隶属于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但在此边疆区成立后,包括这两个地区以及此前创立的全部苏联自治共和国都不再隶属于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19世纪,这片地区最好的土地都被分配给了哥萨克的,俄罗斯的和乌克兰的军事殖民者,而许多的当地人却被赶到山上。在1920年,苏维埃政府决定驱逐,并把他们的农场给当地人。总计34637的人被驱逐到了弗拉季高加索,阿尔汉格尔斯克和顿巴斯。数以百计的当地家庭后来都成为了苏维埃政府的支持者。在1921年1月,重新安置哥萨克人的决定被迫停止,其中一些家庭回来并占据了废弃的农场,而沙皇时代的人口稠密的军事殖民点被永远从北高加索地区清除,因此当地人便可以自由的占据当地的山谷的沃土。据统计,1882年,有24.4%的印古什人居住在大山里,而到了1924年仅有2.1%。 冷战期间,许多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山地国家的解体,是苏联政府为削弱高加索人并维持莫斯科对他们的统治,而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而20世纪90年代公开的苏联档案显示情况并非如此。共和国的解体开始于1921年3月,即建国仅两个月后,卡巴尔达的领导人表达了关于成为该共和国一部分的不满,同时指出卡巴尔达人和其他山地国家的人们缺乏经济上的联系。从1921年4月到6月,卡巴尔达召开了一场代表大会,大会共有140名代表,而只有28名是布尔什维克,绝大多数代表表示不仅要成立一个自治州,而且还要求自治共和国的地位。斯大林不得不同卡巴尔达的领导人进行关于申请苏联加盟共和国地位的谈判。.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俄罗斯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 俄罗斯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北高加索经济地区

北高加索经济地区(Се́веро-Кавка́з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райо́н),又译北高加索经济区,是俄罗斯的12个经济地区之一。 北高加索经济区盛产石油、天然气和煤。主要城市有顿河畔罗斯托夫、克拉斯诺达尔、格罗兹尼、弗拉季高加索和新罗西斯克。索契为著名度假胜地。农业机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产业。库班河流域是肥沃的黑土地带,为俄罗斯主要产粮地之一。此地为小麦、糖用甜菜、烟草、大米和葵花籽的种植地,也是养牛的地域。其他主要运输河流还有顿河、库马河、捷列克河和伏尔加-顿河运河。.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北高加索经济地区 · 北高加索经济地区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北高加索聯邦管區

北高加索联邦管区(Severo-Kavkazsky federalny okrug),位於俄羅斯西南部的北高加索地區,是目前俄羅斯的联邦管区之一,总面积17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9,038,928(2002)。2010年1月19日自南部聯邦管區獨立而成一聯邦管區。由當時的總統梅德維傑夫簽暑命令,成立俄羅斯的第8個聯邦管區。成立該區的目的,根據梅德偉傑夫的說法是為解決經濟領域犯罪和嚴重的行賄問題。現任總統駐北高加索聯邦區全權代表為亚历山大·赫洛波宁。梅德偉傑夫在認命赫洛波寧時,也同時任命其為政府副總理,他不僅擁有經濟權限,而且擁有在人事與強力機構工作等法律部門的權限。.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北高加索聯邦管區 · 北高加索聯邦管區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莫斯科 · 莫斯科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自治共和国

自治共和国,曾是苏联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现时在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五国仍沿用自治共和国这一行政区划。.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 · 自治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苏联解体 · 苏联解体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捷列克州

捷列克州(Те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州,隸屬於高加索總督區,包括今日達吉斯坦共和國北部、車臣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和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東臨裡海,南界高加索山脈,北界庫班河,捷列克河在中部流過,州名亦因此而來。成立於1860年。 面積約64,000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120,048人。首府弗拉季高加索。.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捷列克州 · 捷列克州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格鲁吉亚 · 格鲁吉亚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Stavropolsky krai)位於前高加索西部、大高加索北麓,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成立於1924年2月13日,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面積66,500平方公里,人口2,735,139(2002年),首府斯塔夫罗波尔。.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和车臣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之间的比较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有64个关系,而车臣共和国有8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7.84% = 12 / (64 + 89)。

参考

本文介绍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