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冰洋

指数 北冰洋

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稱北極海、北大洋,位於北極圈內,大致以北極點為中心。北冰洋是世界五大洋中最小最淺的。--積140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大洋--積的3.6%。平均深度1200-1300米,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深處為南森海盆,深度為5450米。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將北冰洋視為洋,不過一些海洋學家稱之為「北極陸間海」或是「北極海」,分類為陸間海或是大西洋的河口灣。 北冰洋有巴倫支海、波弗特海、楚克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格陵蘭海、哈得遜灣、哈得遜海峽、喀拉海、拉普捷夫海、白海和巴芬灣等边缘海和陆间海。 洋--上有長年不化的冰層,占北冰洋--積的三分之二,厚度多在2-4米左右。中央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是永久性的海冰。水溫大部分時間在0℃以下。當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瓦解的冰山就隨之流入大西洋,給航運帶來威脅。1912年4月15日,鐵達尼號客輪就是撞到漂流的冰山而沉沒的,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北冰洋島嶼很多,数目僅次於太平洋,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主要島嶼有格陵蘭島、斯瓦尔巴群岛、北极群岛等。.

109 关系: 加科爾山脊加拿大努克努納武特地區埃尔斯米尔岛南冰洋反照率反气旋大西洋大陆架大洋太平洋契丹 (中国称号)季克西寒带島嶼巴倫支海巴羅 (阿拉斯加州)巴芬灣中國丹麦希尔克内斯东西伯利亚海七海三角洲伊加爾卡弗兰格尔岛弗拉姆海峽俄罗斯地图学地理学北大西洋漂流北极群岛北极点北極圈北極甲烷釋出北極氣候衝擊評估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喀拉海哈德森湾冰山冷战全球变暖光合作用勒拿河国际法图勒皮西亞斯獅鬃水母约翰内斯·鲁伊希...美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羅蒙諾索夫海嶺瓦爾德 (挪威)生态系统瀕危物種白海萨列哈尔德风暴潮西伯利亚西北地区 (加拿大)西北水道馬更些河马丁·瓦尔德泽米勒马赛设德兰群岛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拉斯加州蘇聯锦鳚科臭氧层英国海军部雪暴陸間海陆缘海杰拉杜斯·麦卡托杜金卡核试验格陵兰格陵兰岛楚科奇海欧洲欧洲历史歐洲環境衛星正回饋氣候波弗特海泰坦尼克号法罗群岛洋流港灣溫鹽環流挪威朗伊爾城浮游植物海冰海图海象海洋学斯瓦尔巴群岛斯瓦巴群島新地岛摩爾曼斯克放射性污染拉貝特南吉拉普捷夫海曼尼托巴 扩展索引 (59 更多) »

加科爾山脊

加科爾山脊,又稱南森海嶺、北冰洋中脊,是一條位於北冰洋洋底的海底山脈。由東經120度、北緯80度起延伸至本初子午線、北緯80度止 (即界乎於西伯利亞和格陵蘭之間)。隔歐亞海盆與羅蒙諾索夫海嶺大致平行。 1966年由蘇聯探險家雅可夫·雅可夫利維奇·加科爾發現並以其名命名。 Category:海嶺 Category:北冰洋.

新!!: 北冰洋和加科爾山脊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北冰洋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努克

努克(Nuuk),格陵蘭自治国的最大城市,1979年格陵蘭實行自治後,成為格陵兰的首都,兼瑟莫蘇克自治市政府所在地。 都市名稱在格陵蘭語(因纽特语的一种)中為“岬角”之意。丹麥人及挪威人稱之為戈特霍布(丹麥語:Godthåb),意為“美好的希望”,與“好望角”的名稱由來相似,在丹麥出版的地圖上即標記為“戈特霍布”的名稱。.

新!!: 北冰洋和努克 · 查看更多 »

努納武特地區

努納武特(Nunavut,伊努克提圖特語:ᓄᓇᕗᑦ ,在當地原住民中意指「我們的土地」),是加拿大13個一級行政區中三個--(Territory)中的一個,也是加拿大所有的一級行政區之中最晚成立的一個,是在1999年時由原本西北地區的東部分割而出。努納武特的首府為伊魁特(Iqaluit),是個位於巴芬島(Baffin Island)上的城市。 努納武特境內約有85%的人口屬於加拿大位於北極圈內地區的原住民因纽特人,因此是個在原住民權利爭取運動中產生的行政區。最早是在1976年時由加拿大因努伊特團結組織(Inuit Tapiriit Kanatami)開始與聯邦政府爭取,並且在1982年時透過公投獲得支持,1993年時國會簽署《努納武特法案》(Nunavut Act)與《努納武特領土聲明協議法案》(Nunavut Land Claims Agreement Act)確立行政區的建立,並且在1999年時正式成立具有原住民自治性質的獨立行政區劃。.

新!!: 北冰洋和努納武特地區 · 查看更多 »

埃尔斯米尔岛

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加拿大北极群岛中最北岛屿,世界第十大岛,面积196,235平方公里,南为巴芬岛,与东边的格陵兰岛仅隔一条狭窄的內爾斯海峽。目前属加拿大努那福特地区管辖。 因纽特人最早来到该岛捕猎,维京人后也曾到达此岛,双方一度展开过贸易,后由于气候变冷,人类逐渐撤离该岛。2001年全岛人口仅168人。 1616年,威廉·巴芬发现该岛,1656年,该岛以埃尔斯米尔子爵而得名。 目前埃尔斯米尔岛1/5的地区被划为自然保护区,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上面的冰架已减少了90%。北极柳是当地唯一的木本植物,这里也是加拿大最冷和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Category:伊莉莎白女王群島.

新!!: 北冰洋和埃尔斯米尔岛 · 查看更多 »

南冰洋

南冰洋(Southern Ocean或Antarctic Ocean),亦称南极海或南大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也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大致在南纬60度线以南。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极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视为「南极海」,但因为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國際海道測量組織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小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但大於北冰洋。 在学术界依旧有科學家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中国大陆普遍不承认南冰洋,中国大陆出版的课本、地图等(如200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均不标记南冰洋。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南極幅合帶(一个随着季度变动的海洋区域)是南冰洋与其他大洋的分界线,而非南纬60度线。澳大利亚政府则认为澳大利亚以南的海域即属于南冰洋。.

新!!: 北冰洋和南冰洋 · 查看更多 »

反照率

反照率(albedo)通常是指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與該物體表面接收太陽總輻射的兩者比率或分數度量,也就是指反射輻射與入射總輻射的比值。 反照率或反射係數,是從拉丁文的“白反照”("albedo whiteness"),或“反射的陽光”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漫反射或是表面反射的能力。 它是從表面反射輻射與入射輻射的比率,是無量綱量。其性質以百分比來表示,度量上從完全黑的表面反照率為0,至表面完美的白色反照率為1。 註解:因為它是以全部的反射輻射對入射輻射,所以包括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射輻射對入射輻射的它將包括彌漫性和鏡面反射輻射反映。它們共同承擔表面的反射,然而我們通常假設只有完全漫射或只有完全的鏡面反射,以簡化計算。 反照率取決於輻射的頻率。當引用時未加說明,通常是指適當且平均跨越可見光的光譜。一般情況下,反照率取決於入射輻射的方向分布,除了朗伯表面,其分散是以餘弦函數輻射在所有的方向上,因此反照率是獨立分布的事件。在實務上,雙向反射分布函數(BRDF)可能需要精確的表面特徵的散射特性,但反照率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近似值。 反照率在氣象學、天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LEED可持續系統性的評量建築物,計算表面的反射率。地球的整體平均反照率,是行星反照率,因為雲層的覆蓋,是30到35%,但由於不同的地質環境特徵,局部的表面有廣泛的不同。 約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60年將Photometria這個名詞引入光學。.

新!!: 北冰洋和反照率 · 查看更多 »

反气旋

反气旋是三维空间上的涡旋,是描述大气运动的概念。是在近地面,气流向外辐散,中心气流下沉的一种天气系统。在近地面,反气旋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做逆时针旋转。反气旋与高气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指向同一对象,但是高压侧重描述气压水平分布,而反气旋侧重描述气流的运动。.

新!!: 北冰洋和反气旋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北冰洋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陆架

大陆架,又称陸棚、--或陆--,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

新!!: 北冰洋和大陆架 · 查看更多 »

大洋

大洋可以指:.

新!!: 北冰洋和大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北冰洋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契丹 (中国称号)

契丹(Khitan、Catai或Cathay)是中世纪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称谓之一。是长期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錯誤认识《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一章 辽,且多为模糊之词,称呼也不统一,在众多关于中国的叫法中,部分欧洲国家曾使用契丹。第一个称中国为契丹的是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将元朝称契丹。但真正使欧洲人为中国给定统一专名的是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他在1605年寄给意大利的信函中断定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的“契丹”。赵春晶,俄语称中国为契丹的原因,俄语学习,2012年第06期。.

新!!: 北冰洋和契丹 (中国称号) · 查看更多 »

季克西

季克西(Тикси;Тиксии)為俄罗斯遠東聯邦管區萨哈共和国境內的一座市級鎮,也是布倫區的行政中心Registry of the Administrative-Territorial Divisions of the Sakha Republic,位在拉普捷夫海布奧爾-哈亞灣岸上、勒拿河三角洲東南方。2010年人口普查中該市級鎮人口有5,063人。.

新!!: 北冰洋和季克西 · 查看更多 »

寒带

寒带分為南寒带,北寒带。南寒带是南极圈(南緯66.5度)以内的區域,北寒带是北极圈(北緯66.5度)以内區域。.

新!!: 北冰洋和寒带 · 查看更多 »

島嶼

島嶼或島是指於海洋中或湖泊中被水体圍繞的陆地区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更大的澳大利亚大陆不被视为岛屿,而視為大陸)。在狹小的地域集中2個或以上的島嶼,即成「島嶼群」,大規模的島嶼群稱作「群島」或「諸島」,列狀排列的群島即為「列島」。而如果一個國家的整個國土都坐落在一個或數個島之上,則此國家可以被稱為島嶼國家,簡稱“島國”。.

新!!: 北冰洋和島嶼 · 查看更多 »

巴倫支海

巴倫支海(Barents、Баренцево море),位於挪威與俄羅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名字取自於在該海域病逝的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海域沿岸地區被稱為巴倫支地區。 由於海流關係,南部海面終年不結冰。9月更是全面解凍。 巴倫支海是重要漁場,也是俄羅斯北方艦隊的佈防區,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核子潛艇庫爾斯克號沉沒於此海域,造成了核污染的環境隱憂。 Category:大西洋陸緣海 Category:北冰洋陸緣海 Баренцево Category:挪威海域 Category:挪威-俄羅斯邊界.

新!!: 北冰洋和巴倫支海 · 查看更多 »

巴羅 (阿拉斯加州)

乌特恰维克(因纽皮雅特语:Utqiaġvik,,),2016年前名为巴罗(Barrow,也譯作貝羅),是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市镇的镇会,是美国最北端城市;在附近的巴罗角是美国的北端地点。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为4683人,但2007年之前降至了3982人。.

新!!: 北冰洋和巴羅 (阿拉斯加州) · 查看更多 »

巴芬灣

巴芬灣(Baffin Bay)是在一個位于大西洋與北冰洋之間的海,巴芬灣其實是大西洋西北部在格陵蘭島與巴芬島之間的延伸部分。巴芬灣是英國航海家威廉·巴芬航行此地後,依照其名字命名的。.

新!!: 北冰洋和巴芬灣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北冰洋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北冰洋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希尔克内斯

希尔克内斯(挪威语:Kirkenes)是挪威芬马克郡南瓦朗厄尔市的中心镇,位于挪威和俄罗斯的边界处。 希尔克内斯原名“皮斯文内斯”,意思是“皮斯河源头”,1862年建立了一座教堂,所以改为现名,意思是“教堂源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挪威被纳粹德国占领,希尔克内斯成为德国海军基地,受到盟军多次轰炸。1944年10月25日,被苏联红军解放。 由于巴伦支海中发现石油,希尔克内斯的港口受到多个公司的青睐。从希尔克内斯 向南100千米,可到达挪威、芬兰和俄罗斯三国交界处,也是三个时区的交界处。 K.

新!!: 北冰洋和希尔克内斯 · 查看更多 »

东西伯利亚海

东西伯利亚海(俄语: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ское мо́ре)是北冰洋内的一个边缘海,位于北面的北极角(Arctic Cape)和南面的西伯利亚之间。东面隔弗兰格尔岛和楚克奇海相邻、西侧则以新西伯利亚群岛与拉普捷夫海分隔开来。 东西伯利亚海的面积为91.3万平方公里,平均深45米,最深处915米;大陆架宽600~900千米;有因迪吉尔卡河等注入;盐度20~30。气候严寒,大部海域结冰期在8个月以上。其西部海岸(至科雷马河河口)地势平坦,东部海岸则较多山。 * East Siberian Category:俄羅斯海域 Category:西伯利亞地理.

新!!: 北冰洋和东西伯利亚海 · 查看更多 »

七海

七海(Seven Seas)一词为一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意思所指代的海大不一样,或指特定的某七个海(或内陆湖),或只作为地球上所有水域的总称。也可译作“七大洋”,指地球上的七个大洋。该词汇常见于欧洲语言,如成语“七海扬帆”(英语:Sail the Seven Seas)中,该词是可以航行水体的总称。 该用语有其明显的历史痕迹,显然目前认定为“海”的水体远多于七个。.

新!!: 北冰洋和七海 · 查看更多 »

三角洲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三角洲」這名詞翻译自英文delta。英文delta即希腊文Δ的转写。希腊文含义源自三角洲的形狀像“Δ”(三角形),有人认为这就是字母“Δ”的象形起源。.

新!!: 北冰洋和三角洲 · 查看更多 »

伊加爾卡

伊加爾卡 (Ига́рка)是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一個城市,位於葉尼塞河畔。2002年人口8,627人。 1929年建城,1931年設市。斯大林時代曾計劃興建連接本市和薩列哈爾德的鐵路,但最後失敗。 И.

新!!: 北冰洋和伊加爾卡 · 查看更多 »

弗兰格尔岛

弗兰格尔岛(p,Wrangel Island),俄罗斯远东楚科奇自治区一北冰洋岛屿,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以著名探险家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之名命名。 弗兰格尔岛位于东西伯利亚海与楚科奇海之间,南为楚科奇半岛,面积7608平方公里,属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区管辖。该岛因在第四纪冰期时未被冰川覆盖,因此生物多样性极好,岛上共有超过400种植物,是其他北极圈内地区植物种类总合的两倍。该岛还因北极熊和海象聚居而闻名。2017年夏季還因數百隻北極熊集體啃食擱淺岸邊的鯨魚而名噪一時。 弗兰格尔岛附近据推测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宣布以弗兰格尔岛为基点对周边120万平方公里海域拥有主权,遭到美国、加拿大等邻国的强烈反对。.

新!!: 北冰洋和弗兰格尔岛 · 查看更多 »

弗拉姆海峽

弗拉姆海峽是北冰洋的海峽,連接北冰洋、格陵蘭海和挪威海,平均水深2,000米,最大水深2,600米,表面海水溫度在過去一個世紀上升1.9攝氏度。.

新!!: 北冰洋和弗拉姆海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北冰洋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地图学

地圖學(Cartography;χάρτης ,即为英文的Mapmaking,chartis是地圖,graphein是編寫之意)是研究地圖的理論、編製技術與應用方法的科學。傳統的地圖製作是利用紙和筆為主要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製作已改由電腦繪製。包括CAD(電腦輔助設計)、GIS(地理資訊系統)或一些地圖繪畫軟件。地圖的功能就如形象化的空間資料,空間資料是由量度得成的,並能儲在資料庫中,現時的製作由類比的製圖方法趨向電子和互動。 地圖學正邁向可量度的地步,使人能製作一個真實的圖像。製作需要先進的技術和態度,尤其是利用一些符號來表達真確的地方,讓使用者能如真的從上面看清涵蓋的資訊。国家的疆域可以用地图、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其中地图是表示国家版图最常用和最主要的形式。在地图上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国家的疆域范围和边界、各级行政区域、行政中心、主要城市等。.

新!!: 北冰洋和地图学 · 查看更多 »

地理学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製度技術)條件。.

新!!: 北冰洋和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漂流

北大西洋漂流(North Atlantic Drift),又稱為北大西洋洋流(North Atlantic Current)或北大西洋暖流,為墨西哥灣暖流西北伸延的一個強力的溫暖洋流。.

新!!: 北冰洋和北大西洋漂流 · 查看更多 »

北极群岛

北极群岛(American Arctic Archipelago),位于北美洲和加拿大最北端,分属努那福特和西北地区管辖。群岛中的巴芬岛、埃尔斯米尔岛和维多利亚岛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些岛屿之一。群岛东与格陵兰岛相望,南隔哈德孙湾与加拿大本土相望。北極群島總面積1,424,500平方公里,島嶼總數36,563個。.

新!!: 北冰洋和北极群岛 · 查看更多 »

北极点

北极点,又叫北極(North Pole),用於稱呼地球上的地理北極,即在地球表面上最北的點,也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在北半球與表面相交會的點。北极点周围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 地理上的北極(通常就簡稱為北極)以下面的解釋為準: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之一(另一個點是南極,就在相對的另一面),地理上的北極是緯度為北緯90°的點,在方向上是真北,在這一點所指向的任何方向都是南方。 南極位於南極洲的大陸上,北極位於北冰洋內。在北極沒有土地,只有常年冰封的冰冷海水在冰層之下流動著,因此不可能像南極一樣,建立一個永久的北極駐地。不過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自1937年起建立許多,其中有些很靠近北極。自2002年起俄羅斯在靠近北極的地方建立一個基地站Barne,是用每年春天施工一段時間的方式進行。2000年的有一些有關北極的研究,研究認為因為,北極的冰最終會溶化,預計時間從2016年到21世紀後期甚至更晚。 俄羅斯2007年的Arktika 2007行動中曾用和平號潛水艇量測北極海域的深度,為,1958年時美國的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也量測過,深度為4,087 m(13,410 ft)。離北極最近的陸地是在格陵蘭北邊的卡菲克盧本島,距北極約。離北極最近,且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加拿大努納武特中基吉柯塔鲁克地区的阿勒特,距北極 。.

新!!: 北冰洋和北极点 · 查看更多 »

北極圈

北极圈是指纬度数值为北纬66.5°的一个假想圈,是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与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数值)余角。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被称为“北极圈内”。通常,北极圈内的地区被叫做北极地区,由北冰洋以及周边陆地组成,其陆地部分包括了格陵蘭、北歐三國、俄羅斯北部、美國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极圈内島嶼很多,最大的是格陵蘭岛。由於嚴寒,北极圈以內的生物種類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蘚為主,動物有北極熊、海豹、鯨等。 北极圈也是极昼和极夜现象开始出现的界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在夏天会出现极昼,而在冬天会出现极夜。.

新!!: 北冰洋和北極圈 · 查看更多 »

北極甲烷釋出

烷是一種非常強力的溫室氣體。其具有多種天然來源,雖然目前北極僅佔了其中一小部份,然而全球暖化可能造成北極地區甲烷的加速釋放。雖然北極的釋放量近來逐漸增加,但由於其他天然來源並未增加釋放量,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在近十年來是維持穩定的。 北極的天然瓦斯儲藏庫-永久冻土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水底的晶籠化合物也含有甲烷。甲烷也透過河流被输送到北極地區。。在溫暖的環境中,永久凍土和晶籠化合物會被分解,因此大量的甲烷釋出被認為是全球暖化的可預期結果之一。任何因全球暖化而從北極釋出的甲烷,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全球暖化。這被稱為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現象。若反馈現象中的增益足夠,將會造成「runaway climate change」。科學家認為目前這樣的情況的確有機會出現,但可能要等到千年後才會發生。 在間冰期時,大氣中的甲烷的濃度是冰河期時最低值的近兩倍之多。在間冰期,有南北半球甲烷濃度不平衡的情況發生,北極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比南極要高出8-10%。在冰河時期,這種不平衡的差距縮小到微不足道的範圍內。.

新!!: 北冰洋和北極甲烷釋出 · 查看更多 »

北極氣候衝擊評估

北極氣候衝擊評估是研究在北極持續的氣候變化和相關的後果,如溫度上升、海冰損失、史無前例的格陵蘭冰床融化和對生態系統、動物和人類的許多衝擊。北極氣候衝擊評估是第一手的全面研究,作為充分的參考,也是對北極氣候變化和對區域和世界的衝擊作出的獨立評估。該項目是由政府間的北極議會和非政府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所帶領的。三百位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已經長達三年時間。 北極氣候衝擊評估秘書處設置在阿拉斯加費爾班大學內的國際北極研究中心。 一份長達140頁的綜合報告「溫暖北極的衝擊」在2004年11月發佈。2005年末,發佈了相關的科學報告。兩份報告都可以從北極氣候衝擊評估網站自由地下載。.

新!!: 北冰洋和北極氣候衝擊評估 · 查看更多 »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成立於1921年,前身是國際航道局。1967年在摩納哥召開的第九屆國際海道測量大會上制定了《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公約》。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主要為協調各國海道測量部門之間的活動,統一海圖和航海文件。截至2006年,國際海道測量組織有76個會員國家和地區。.

新!!: 北冰洋和國際海道測量組織 · 查看更多 »

喀拉海

喀拉海(俄语:Карское море,Kara Sea)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北,是北冰洋的一部分。在西边,新地岛和喀拉海峡将喀拉海与巴伦支海隔开,在东边,北地群岛又将喀拉海与拉普捷夫海分离。 喀拉海长约1,450公里,宽约970公里,水域面积880,0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0米。注入喀拉海的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皮亚西纳河。其沿岸的主要城市是诺维港和迪金森。喀拉海是重要的渔场,并已勘探出石油和天然气。 喀拉海曾是苏联倾倒核废料的地方,共计有六艘核动力潜艇反应堆和十个核反应堆在该海域中。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显示,此地的核輻射较低并处于较小的范围之内。 * Category:俄羅斯海域 Kara Category:西伯利亞地理.

新!!: 北冰洋和喀拉海 · 查看更多 »

哈德森湾

哈德森湾(Hudson Bay,或称哈德逊湾)位于加拿大东北部巴芬岛与拉布拉多半岛西侧的大型海湾,面积约122.6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7米。北部时常有北极熊出现。主要港口有丘吉尔港等。哈德森湾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海。.

新!!: 北冰洋和哈德森湾 · 查看更多 »

冰山

冰山是一块大若山川的冰,脱离了陸上的冰川或冰架,並漂浮在廣闊的水面上。由於冰山質地結實堅硬、體積大,與船擦撞時常導致船難,其中較著名的有1912年所發生的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船難。 由於冰山容易造成海上作業的危險,目前已經組成國際冰巡邏隊(The International Ice Patrol)來監測世界冰山的動向,各國也有相關的監測系統。.

新!!: 北冰洋和冰山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北冰洋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全球变暖

--,或稱--,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变暖效应。 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全球暖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這點,在學術界當中是沒有爭議且有著強烈的共識的,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據資料顯示 ,大氣中一氧化二氮(N2O)的含量比18世紀中葉(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從275ppbv增加到310ppbv,二氧化碳(CO2)的含量從280ppmv增加到360ppmv,甲烷(CH4)從700ppbv增加到1720ppbv,這些增長趨勢主要緣于人類的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变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高。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八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 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学家在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氣溫上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英国東安格-里-亞大學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带来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氣候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变暖。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新!!: 北冰洋和全球变暖 · 查看更多 »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等生產者和某些細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或硫化氢變成碳水化合物。可分为產氧光合作用和不產氧光合作用。 植物之所以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透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其能量轉換效率約為6%。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左右。對大多數生物來説,這個過程是賴以生存的關鍵。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新!!: 北冰洋和光合作用 · 查看更多 »

勒拿河

勒拿河(Ле́на;雅庫特語:Өлүөнэ),旧称为列拿河,是流入北冰洋的三大西伯利亚河流(其他两个是鄂毕河及叶尼塞河)。全長4400公里,是世界第11長的河流。流域面積約249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九位,全部位于俄罗斯境内。.

新!!: 北冰洋和勒拿河 · 查看更多 »

国际法

國際法(Le droit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Law,原稱万国法)又稱國際公法,是主權国家國與國之间的法律。國際法不同於國家的法律制度,因為它主要的適用對象為國家而非公民,是規範政府组织之間关系的规则,有時也包括民族意識的法人和自然人等。國際法較無法約束各個國家,因為無法保障其法律體系始終順利運作,因此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制度。 早期西方世界並不承認國際法存在,19世纪的英国法學家奥斯丁認為該法律僅其是一种實在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目前各国对国际法法律地位的承认和国际间所发生的贸易摩擦也時常被援引国际法进行解决,因此国际法的法律地位已经獲得多數國家承認,但是國際社會中並沒有具备制裁违法国家实力的世界政府可以解釋與執行,因此常被解釋爲國與國之間條約的国际私法概念所混淆以求维系既成的格局。.

新!!: 北冰洋和国际法 · 查看更多 »

图勒

图勒(Θούλη,Thoulē,Thule 或 Thula 或 Thila 或 Thyïlea)是古代欧洲传说中位于世界极北之地“许珀耳玻瑞亚(Hyperborea)”的一个地方,通常被认为是一座岛屿。最早由古希腊探险家毕提亚斯所提及,他的记载中提到:图勒旁边的地方“由既不是水也不是空气的物质组成,或者说是前两者的混合”,“陆地和水都悬浮着,既不能踏足也不能航行”,“太阳落下两三个小时后又会升起来”。.

新!!: 北冰洋和图勒 · 查看更多 »

皮西亞斯

西亞斯(Pytheas,古希臘語:Πυθέας ὁ Μασσαλιώτης,也译作“皮忒阿斯”“皮提阿斯”等,西元前4世紀)是一位希臘的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出身自當時的希臘殖民地马薩利亚(Massalia,現名為:Marseilles,马赛)。他在前325年時,出海探索了歐洲西北部。他的足跡遍及了大不列顛島上大部份的區域。在歷史紀錄上,皮西亞斯是第一位記載極晝、和日耳曼民族的人。他也用了地理上的想像力,成為第一個提出極北之地(圖勒)傳說的人,此外他還是第一位記述月亮會影響潮汐的人。.

新!!: 北冰洋和皮西亞斯 · 查看更多 »

獅鬃水母

獅鬃水母(學名:Cyanea capillata)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水母之一,其傘形軀體可達兩米,觸手有八組,最多有150條,可長逾35米。它主要生長於較冷的海域,包括北極海、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海域,極少生長在低於北緯四十二度的地區。在澳洲、紐西蘭海域也有類似種類的水母。.

新!!: 北冰洋和獅鬃水母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鲁伊希

约翰内斯·鲁伊希(Johannes Ruysch,),文艺复兴时期低地国家探险家、天文学家、地图制作者和画家。.

新!!: 北冰洋和约翰内斯·鲁伊希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北冰洋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北冰洋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羅蒙諾索夫海嶺

羅蒙諾索夫海嶺(Хребет Ломоносова)是一條位於北冰洋洋底的海底山脈。始於新西伯利亞群島,沿東經150度至北極點附近轉向,沿西經120度至埃爾斯米爾島,綿延1,800公里。CBC News,,2007年7月25日,取於2007年7月25日。海嶺寬度界乎於60至200 公里之間,高於海床3,300至3,700 公尺之間,海嶺與洋面最小距離為954 公尺。海嶺兩側分別是歐亞海盆 (海盆另一側是南森海嶺)和馬卡洛夫海盆(海盆另一側是阿爾發海嶺)。山勢頗為陡峭,並覆蓋著層層淤泥。有火山活動,但並非大洋中脊,而可能是一條被構造斷裂複雜化了的褶皺山脈 (主要由沉積岩和變質岩組成)。由於此海嶺的阻隔作用,北冰洋東西兩部分在洋流及海水運動方向、水溫及鹽度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 1948年由蘇聯北冰洋勘探隊發現,並以俄羅斯科學家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命名。 進入21世紀,海嶺的地質結構引起了國際關注。俄羅斯在2001年12月20日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第8款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遞交正式文件,主張在原來200海浬的專屬經濟區上建立新的大陸架界線,但只限於俄屬北極地區。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其聲稱擁有的領海覆蓋了北極地區的大部份,包括了北極點。其中一個論點為,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夫海嶺為歐亞大陸的延伸。2002年委員會對該主張既不否決亦不接納,認為需要進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丹麥科學家希望可以找到海嶺是格陵蘭的延伸的證據,以便對該區進行領土聲稱。另一個聲稱擁有該地區的加拿大則堅持海嶺是加國大陸架的延伸。2007年4月,俄加兩國派出科學家前往該處進行測繪工作,作為決定該區主權的先例。同年6月下旬,俄國科學家宣佈海嶺是俄國領土的延伸。 2007年7月下旬,俄羅斯派出「俄羅斯」號核動力破冰船和兩隻小型潛艇和平 (Мир)一號、二號到該區勘探。俄羅斯科學家乘潛艇深入4,200公尺深的海底,並在8月2日將一面用鈦金屬製成的俄羅斯國旗和一個時間囊,放到北極海床以宣示主權。.

新!!: 北冰洋和羅蒙諾索夫海嶺 · 查看更多 »

瓦爾德 (挪威)

德(Vardø 、Vuoreija或Vuorea、Várggát)是挪威的城鎮,由芬馬克郡負責管轄,位於該國北部,面積600平方公里,每年平均降雨量563毫米,2012年人口2,12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5人。.

新!!: 北冰洋和瓦爾德 (挪威) · 查看更多 »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統稱。此特定環境裡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氣、水及土壤等)與其間的生物之间具交互作用”Biology Concepts & Connections Sixth Edition”, Campbell, Neil A. (2009), page 2, 3 and G-9.

新!!: 北冰洋和生态系统 · 查看更多 »

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是一種保護狀況,是指物種由於濫捕、盜獵、環境破壞、數量稀少、棲地狹窄等種種原因而導致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一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可能破壞當地的食物鏈,造成生態系的不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解。.

新!!: 北冰洋和瀕危物種 · 查看更多 »

白海

白海(Белое море)是巴倫支海的延伸部分,位於俄羅斯境內。西面為卡累利阿共和國,北面為科拉半島,東面為卡寧半島。面积8.9万平方公里。为俄罗斯内海。 白海包括四大海湾:梅津湾、德维纳湾、奥涅加湾、坎达拉克沙湾。 主要港口有阿爾漢格爾斯克;主要島嶼有索洛韦茨基群岛。有潮汐發電廠。有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通往波羅的海。 Category:巴倫支海 Category:俄羅斯海域 Category: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地理.

新!!: 北冰洋和白海 · 查看更多 »

萨列哈尔德

萨列哈尔德(Салеха́рд;汉特语:Pułñawat;涅涅茨语:Саляʼ харад,意为“半岛上的房子”)是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一个镇,亦是其首府。北极圈穿过该城。2010年人口42,544。.

新!!: 北冰洋和萨列哈尔德 · 查看更多 »

风暴潮

风暴潮或稱暴潮(storm surge)是由熱帶氣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漲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湧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如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沿岸的强大风暴潮,使水位高出正常潮位3米多。洪水冲毁了防护堤,淹没土地80万英亩,导致2000余人死亡。又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餘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62年,颱風溫黛在香港吐露港引發嚴重风暴潮。2013年,颱風海燕侵襲菲律賓禮智省獨魯萬市,導致1萬人以上死亡。.

新!!: 北冰洋和风暴潮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新!!: 北冰洋和西伯利亚 · 查看更多 »

西北地区 (加拿大)

西北地區(Northwest Territories,les Territoires du Nord-Ouest,因紐特語:ᓄᓇᑦᓯᐊᖅ),簡稱NWT,是加拿大一級行政區裡面的三個「--」(Territory)之一,面積1,171,918平方公里,但在1999年努那福特自西北地方分離而出之前,面積曾高達3,439,296平方公里,佔了加拿大領土的三分之一。2011年普查時人口為41,462人。首府為耶罗纳夫(Yellowknife)。.

新!!: 北冰洋和西北地区 (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西北水道

西北水道,或譯西北航道(英语:Northwest Passage),是一条穿越加拿大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 1845年,英國海軍派遣約翰·富蘭克林率領兩艘船探索西北水道。富蘭克林的船隻在1846年以後一直被海面結冰圍困,停留在威廉王島附近無法離開,最終全部隊員在此次探險中死亡。 1903年,挪威探險家罗尔德·亚孟森乘小船從大西洋進入西北水道,3年後到達阿拉斯加,成為第一個乘船通過整個西北水道的人。不過當時的西北水道對普通商船來說並不安全,經濟上也不可行。.

新!!: 北冰洋和西北水道 · 查看更多 »

馬更些河

更些河(Mackenzie River,斯里夫語:Deh-Cho),是一條北美洲的河流,也是北美洲第二大水系(總長4,241公里),僅次於密西西比河。馬更些河發源於加拿大西北地區的大奴湖,將支流芬利河與皮斯河計算在內的話,馬更些河也是加拿大境內最長的河流(總長1,738公里)。探險家當初以為河流流向太平洋,從而開通了橫越北美的不結冰的西北水道,結果河流流入北冰洋,故最初名曰失望河(Disappointment River)。 馬更些河流域面積為1,805,200平方公里(697,000平方英里),每秒的流量為10,700立方公尺(380,000立方英尺)。每年船隻可航行時間約為5個月,河流從10月開始結冰,隔年5月解凍。.

新!!: 北冰洋和馬更些河 · 查看更多 »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

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又译作马丁·瓦尔德塞弥勒、马丁·瓦耳德西姆勒,是日耳曼的一位地图家,他与马蒂亚斯·林曼为了向佛罗伦萨的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表示敬意,在《瓦尔德塞弥勒地图》中使用“-zh-hans:亚美利加;zh-hk:亞美利加;zh-tw:亞美利堅;-”表示美洲,被普遍认为是最早在地图上使用该词的人。.

新!!: 北冰洋和马丁·瓦尔德泽米勒 · 查看更多 »

马赛

赛(法语:Marseille; 加斯科:Marselha)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會區(aire urbaine)。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有1,720,941名居民。它位于地中海沿岸,原属于普罗旺斯省(Provence)。它是法国最大的商业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业港口。 马赛是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的首府,也是罗讷河口省的首府。.

新!!: 北冰洋和马赛 · 查看更多 »

设德兰群岛

#重定向 设德兰.

新!!: 北冰洋和设德兰群岛 · 查看更多 »

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目又分為齒鯨類(Odontoceti)和鬚鯨類(Mystacoceti),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鲸和海豚(以及江豚)分开,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海豚科屬於鲸目下的齒鯨亞目,該亞目中有抹香鯨及等。而以鯨鬚替代牙齒,利用鲸鬚過濾水中浮游生物進食的鬚鯨亞目,有座頭鯨及現存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等。 鲸的尺寸可以由只有1.7米長50公斤的毛伊海豚,到長34米重達190噸的藍鲸,後者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些種類表現出性别差異,雌性體型比雄性體型更大。鲸拥有流線型的身體和鳍狀的一對前肢。雖然不像海豹一样敏捷,鲸鱼也能以20節的速度巡游。鬚鲸用喉咙嚨上的皺褶來擴展它們的嘴,以便吞嚥大口的海水。露脊鲸摄取的海水占牠百分之四十的體重。齒鲸則有尖锥状的牙齒,用於捕捉烏賊和魚類。鬚鲸在海洋中拥有發達的“嗅覺”,而齒鲸擁有敏锐的听觉。鲸的嗅覺之發達,可以同时活躍於水上和水下的環境,以至於有的鲸甚至在盲了以後仍能生存。 數世紀以來,鯨經常被作為桌上佳餚或是工業產品的原料。然而,到了20世紀中葉,鯨的數量已經因為捕鯨工業的盛行而銳減,成為了瀕臨絕種的生物。所幸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八零年代簽下全球禁捕令,停止捕鯨工業的持續發展。.

新!!: 北冰洋和鯨 · 查看更多 »

阿尔汉格尔斯克

阿尔汉格尔斯克 (Архангельск,俄语拉丁字母拼写:Arkhangel'sk),位於北德維納河河口附近,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首府,人口356,051 (2002年)。市名來源於十二世紀諾夫哥羅德人在北德維納河畔建立的大天使米迦勒修道院。 歷史上是俄羅斯重要的港口。18世紀後因聖彼得堡開埠而衰落。19世紀連接莫斯科的鐵路落成,成為木材出口中心。苏德战争期間,是盟國物資進入俄國的口岸。.

新!!: 北冰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Alaska,)是美國位於北美洲最西北端的聯邦州。州以東與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相鄰,最西端位於阿圖島,並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以西有一海上邊界。以北有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是北冰洋最南的部分。太平洋位於其南側和西南側。此州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也是第7大行政區劃。另外,阿拉斯加州也是人口第3少和最稀疏的州份。然而阿拉斯加仍然是北美洲北緯60度線以北人口最多的領土,其人口(根據2015年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有738,432人)比加拿大北部及格陵蘭的總和還要多四倍餘。阿拉斯加州接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阿拉斯加州經濟分別由漁業、天然氣和石油工業壟斷,該州有許多此類資源。軍事基地和旅遊業也貢獻了一定部分的。 美國在1867年3月30日以720萬美元自俄羅斯帝國購買阿拉斯加,大約每英畝2美分(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購下後經過若干次行政易手,在1912年5月11日成為建制領地。此州在1959年1月3日加入美國,成為第49個州。.

新!!: 北冰洋和阿拉斯加州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北冰洋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锦鳚科

锦鳚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其中一個科。.

新!!: 北冰洋和锦鳚科 · 查看更多 »

臭氧层

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臭氧層密度低,如果它被壓縮到對流層的密度,則只有數毫米厚。.

新!!: 北冰洋和臭氧层 · 查看更多 »

英国海军部

#重定向 海軍部 (英國).

新!!: 北冰洋和英国海军部 · 查看更多 »

雪暴

雪暴(Blizzard),又稱暴风雪、飞雪,-5℃以下大降水量天气的统称,且伴有强烈的冷空气气流。 雪暴的形成类似于与暴风雨相似。在冬天,当云中的温度变得很低时,使云中的小水滴结冻。当这些结冻的小水滴撞到其他的小水滴时,这些小水滴就变成了雪。当它们变成雪之后,它们会继续与其他小水滴或雪相撞。当这些雪变得太大时,它们就会往下落。大多数雪是无害的,但当风速达到每小时56千米,温度降到-5℃以下,并有大量的雪时,雪暴就會形成。 category:天氣 it:Tormenta.

新!!: 北冰洋和雪暴 · 查看更多 »

陸間海

間海也称地中海或自然内海,在海洋學上,是指具有海洋的特質,但被陸地環繞,形成一個形似湖泊但具海洋特質的海洋,一般與大洋之間僅以較窄的海峽相連。由於難以與大洋底層的海水進行交流,陸間海的海流產生的原因與一般海流不同,是受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影響而非風向,即密度流。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是地中海,最小的陆间海是土耳其海峡中的马耳马拉海。 陸間海按其交流特性分為兩類:.

新!!: 北冰洋和陸間海 · 查看更多 »

陆缘海

陆缘海指的是大海的四周大部分是由半岛、岛屿或者陆地所环绕的大海。 世界主要陆缘海列表如下:.

新!!: 北冰洋和陆缘海 · 查看更多 »

杰拉杜斯·麦卡托

杰拉杜斯·麦卡托(),佛兰德地图学家,生于佛兰德伯国亚珀尔蒙德(位于现在比利时境内)。他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就是发明了麦卡托投影法。.

新!!: 北冰洋和杰拉杜斯·麦卡托 · 查看更多 »

杜金卡

杜金卡(Дуди́нка)是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一個鎮,位於葉尼塞河下游右岸。2007年1月1日前是泰梅爾(多爾干-涅涅茨)自治區的首府。2002年人口25,132人。 始於1667年,1951年建鎮。2001年被宣佈為保密行政區。 Д Category:保密行政区.

新!!: 北冰洋和杜金卡 · 查看更多 »

核试验

核試驗(nuclear test),又稱核試爆,是为了军事研究和科学研究目的,對核爆炸装置或核子武器在预定条件下作出實際的爆破試驗。不少國家在20世紀均發展出核武並試驗,有關部門可透過這些試驗去瞭解這些武器如何運作。其主要目的是:鉴定核爆炸装置的威力及其他性能,验证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为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依据;在核爆炸环境下研究核爆炸现象学和各种杀伤破坏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等。它是一项规模很大、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科学试验。然而在歷史上大部分的核試驗中,多半帶有政治上威嚇的意味。.

新!!: 北冰洋和核试验 · 查看更多 »

格陵兰

格陵蘭(Kalaallit Nunaat;Greenland),面積2,166,086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島,大约81%都被冰雪覆盖。“格陵蘭”在原语言中的字面意思為「綠色土地」,是在丹麦王国框架内的自治国,在2008年公投後,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一個內政獨立的自治區,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由丹麥代理。格陵兰随宗主国丹麦于1973年加入过欧洲各共同体,但根据1982年全民公投的结果通过1985年的格陵兰条约退出了如今欧盟前身——欧洲各共同体,故如今格陵蘭並不屬於歐盟,但被视为欧洲联盟特别领域的一部分。格陵蘭如同法羅群島,在丹麥國會派驻有2名議員。 格陵蘭全境大部分处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隔海峽與冰島和加拿大兩國相望。.

新!!: 北冰洋和格陵兰 · 查看更多 »

格陵兰岛

#重定向 格陵兰地理.

新!!: 北冰洋和格陵兰岛 · 查看更多 »

楚科奇海

楚科奇海(俄语:Чуко́тское мо́ре)是北冰洋的一个边缘海,位于楚科奇半岛和阿拉斯加之间。其西界是弗兰格尔岛边的德朗海峡,东界是将其与波弗特海分开的阿拉斯加的巴罗角,通过南面的白令海峡连接白令海和太平洋。楚科奇海的主要港口为俄国的楚科奇自治区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由西北到东南向东倾斜穿过楚科奇海,避免穿过弗兰格尔岛和俄罗斯本土的楚科奇自治区。.

新!!: 北冰洋和楚科奇海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北冰洋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北冰洋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歐洲環境衛星

歐洲環境衛星是一枚由-zh-hans:欧洲空间局; zh-hant:歐洲太空總署;-建造的地球觀測衛星,原名為「Envisat」,是由「Environmental Satellite」(環境衛星)組成的複合字。這枚衛星在2002年5月1日由亞利安娜5型火箭搭載,發射至太陽同步兩極軌道上790公里(±10公里)的高空。卫星每101分钟绕地球一圈,每35天一个周期。 歐洲環境衛星搭載了九款地球觀測裝備,能利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原則,收集關於地球的各項資訊(陸地、水、冰,以及環境)。 Google上的卫星图片没有时效性,现在欧洲空间局在网上发布人造卫星Envisat,只有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能实时看到。 部份裝備是曾搭載在早期ERS-1、ERS-2及其他衛星上的改良進化版。.

新!!: 北冰洋和歐洲環境衛星 · 查看更多 »

正回饋

正回饋(),是反馈的一種。是指一系統的輸出影響到輸入,使得輸出變動後會影響到輸入,造成輸出變動持續加大的情形;同理,如果輸出變動持續減少,就稱為負回饋。 簡單來說,當A產生了更多的B,B會回過來產生更多的A,這個過程就稱為正回饋。在機械、電機、電子、化學、經濟或是其他系統都會有類似的情形。.

新!!: 北冰洋和正回饋 · 查看更多 »

氣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粒子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域内的统计数据。与气候相比,天气是指这些气象要素在近两周内的实时状态。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受该地的纬度、地形、海拔、冰雪覆盖情况、以及附近水体及其水流状况影响的。气候可根据不同气象要素的平均范围和特殊范围进行分类,最常采用温度和降水量,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分类系统是柯本气候分类法。1948年开始使用的桑斯维特费气候分类系统,在温度和降水量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壤水分蒸散量,该系统应用于研究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伯杰龙和空间天气分类系统侧重于通过气团的形成来确定某些地区的气候状况。 古气候学是对古代气候的研究和描述。由于19世纪前气候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因而古气候是通过代理变量推断得到的,这些代理变量包括非生物迹象如在湖床和冰核中发现的沉积物,以及生物迹象如树木年轮和珊瑚生物。气候模型是指包括古代,现代和未来的气候的数学模型。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新!!: 北冰洋和氣候 · 查看更多 »

波弗特海

波弗特海(Beaufort Sea;mer de Beaufort),又譯蒲福海,是北冰洋的一部分,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育空和阿拉斯加以北,北极群岛以西,楚科奇海以东。波弗特海面积约450,000平方公里,是以英国水道学家法兰西斯·波弗特的名字命名。主要的河流馬更些河,流入图克托亚图克以西的加拿大边缘海域,这里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永久性定居点海岸之一。 此片海域以严峻的气候为显著特征,在一年的大多数时间是冰冻的。从历史上看,在每年的8-9月份,距其海岸只有一条狭窄的接近100公里(62英里)的通道水域开放,但由于近年来北极的气候变化,无冰的面积在夏末大大扩大。附近海岸有人类定居大约出现在30000年前,但是人口密度非常低。在其延伸的大陆架包含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如在Amauligak区域。这些资源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被发现,1980年代以来,探索这些资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人类活动。传统的渔业捕捞和鲸鱼、海豹猎杀只是本地局部进行,没有商业活动规模。由此,海洋的最大迁徙动物主宰之一白鲸也没有被过度捕捞的迹象。为了防止在其水域过度捕捞,美国政府在2009年8月采取预防商业性捕捞的渔业管理计划。2011年4月加拿大政府与因纽特人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一个更大的海洋管理计划的第一步。美国和加拿大在海洋的边界区域,有一个长期存在的争端,但已经在2010年采取了重大措施,以达成解决决议。.

新!!: 北冰洋和波弗特海 · 查看更多 »

泰坦尼克号

-- --(RMS Titanic,--)是一艘英國皇家郵輪,也是白星航運公司旗下的3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之一,在其服役時間是,由貝爾法斯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頭等艙在設計上追求舒適和奢華的最高水準,設有健身房、游泳池、接待室、高檔餐廳和豪華客艙。船上也有一臺高功率的,為乘客提供的電報收發服務,以及鐵達尼號的航務通訊。 1912年4月10,鐵達尼號展開前首航,也是唯一一次的載客出航,最終目的地為紐約。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些人都是船上乘客,以及許多來自英國、愛爾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整個歐洲其他地區的移民,他們尋求在美國展開新生活的機會。4月14至15日子夜前後,在中途發生碰撞冰山後沉没的嚴重災難。2,224名船上人員中有1,514人罹難,成為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最終;鐵達尼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也在這起災難中死亡。 1985年,前美國海軍軍官羅伯·巴拉德率領團隊發現了鐵達尼號殘骸,該船分裂成兩部分,並在3,784公尺的海底深處逐漸瓦解,沉船內成千上萬的文物已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復原並展示。鐵達尼號已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船舶之一,許多保存了關於她的故事,包括書籍、民謠、電影、展覽和紀念品。鐵達尼號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遠洋客輪殘骸,僅次於她的姊妹艦不列顛號。沉沒事故中的最後一位生還者於2009年去世,享耆壽97歲。.

新!!: 北冰洋和泰坦尼克号 · 查看更多 »

法罗群岛

法羅群島(法羅語:Føroyar,丹麥語:Færøerne)是北歐國家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地理位置介乎挪威海和北大西洋中間,處於挪威到冰島之間距離一半的位置。 法羅群島陸地面積1,399平方公里,由17個有人島和若干個無人島組成,居民共49,192人,官方語言為法羅語和丹麥語。 法羅群島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雖然位處北方,因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氣溫長年在零度以上。 法羅群島居民通過投票選出自治議會成員,繼而由自治議會選出總理,丹麥政府會向法羅群島派出高級專員監察自治政府運作,代表女王,並協助處理群島的對外事務。.

新!!: 北冰洋和法罗群岛 · 查看更多 »

洋即大洋,是地球海洋的主体,为海洋的中心部分。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其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少。世界上的大洋共有4个,按照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71%~72%的表面積(~3.6 km2),可以分為數個主要的洋及一些較小的海。地球上97%的水都在海洋中,但海洋学者認為人類只探索了海洋中的5%。海洋的的總體積約13億立方公里(3.1億立方英里),平均深度約。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要成份,也是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起源,是碳循環之一,也影響氣候及天氣形態。海洋是23萬已知物種的棲地,而大部份的深海都尚未探索過.估計會有超過200萬種海洋物種。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在冥古宙時就已存在,是生命起源的推動力。.

新!!: 北冰洋和洋 · 查看更多 »

洋流

洋流亦称海流,是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惟有在陸地沿岸,會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響其變化。.

新!!: 北冰洋和洋流 · 查看更多 »

港灣

港灣,又稱海港,是一個讓船隻、艇和駁船在風暴天氣中停靠的地方或在停止航行時停泊的地方。港灣可以是天然或人造的。一個人工港灣會設有一個故意興建的防波堤、海塘、碼頭,或者是經過疏浚而形成的。經過疏浚而形成的海港,需要定期進行清除淤泥的維修工程。前者的例子是美國加州長灘港,而後者的例子則為在自然條件下水深太淺而不適合現代商船和軍艦停泊的美國加州聖迭戈港。相比之下,自然港灣由地面上的日珥環繞,例如香港的維多利亞港。 港灣經常與港口混淆。港口是一個讓貨船卸貨和載貨的設施,通常位於港灣裏面。.

新!!: 北冰洋和港灣 · 查看更多 »

溫鹽環流

溫鹽環流(英文: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縮寫:THC),又稱深海洋流、「輸送洋流」、「深海環流」等,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這個系統的運作現況是,以風力驅動的海面水流如墨西哥灣暖流等將赤道的暖流帶往北大西洋,暖流在高緯度處被冷卻後下沉到海底,這些高密度的水接著流入洋盆南下前往其他的暖洋位加熱循環,一次溫鹽循環耗時大約1600年,在這個過程中洋流運輸的不單是能量(溫度 / 熱能),當中還包括地球固態及氣體資源等,不過溫鹽環流最受人類關注的是其全球恆溫的功能。溫鹽環流推測主要是由於北大西洋及南冰洋之間的鹽分及溫差對流而觸發的。.

新!!: 北冰洋和溫鹽環流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新!!: 北冰洋和挪威 · 查看更多 »

朗伊爾城

朗伊爾城()位於挪威屬地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的最大島──斯匹次卑爾根島(Spitsbergen),是該群島的首府。朗伊爾城居民約有1,800人,當中挪威人居多,俄羅斯人次之。朗伊爾城是世界最北端的有较大人口的城市,基於其極端地理位置,亦以多項世界最北之最列入世界紀錄。另外,住有30人的新奧爾松(Ny-Ålesund)則是比朗伊爾城更北而人口最稠密的小鎮。.

新!!: 北冰洋和朗伊爾城 · 查看更多 »

浮游植物

浮游藻類指悬浮于水中的微小藻类(藻類並非植物)。是浮游生物社区中的自养生物部分,是海洋和淡水盆地的关键部分。 浮游藻類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多分布于水域的上层,个体极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繁殖极速。在淡水中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在海水中主要是硅藻、甲藻。然而,当足够高的数量存在时,因其细胞中存在叶绿素和辅助色素(例如藻胆蛋白和叶黄素类),一些品种可以在水面被看到显著的色块。.

新!!: 北冰洋和浮游植物 · 查看更多 »

海冰

海冰是海水变冷时结成的浮冰。由于海水不是纯净的水,海水结冰的温度是-1.8 °C(28.8 °F)。 海冰的形状和大小都多种多样,但狭义上来说,海冰与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是不一样的。冰山是冰架或冰川断裂后漂浮到海洋上而形成的,而不是由海水结成的冰。冰山是由紧致的冰块构成的,因此是纯净的。海冰虽然是由不纯净的海水凝结而成,但由于结冰过程中盐分被排出,所以形成的也是接近纯净的冰。然而由于盐分可能会以结晶等形式成为杂质留在冰中,所以海冰的物理性质和一般的冰会有不同。 海冰对高纬度地区以至极地地区的水文、热力循环、洋流和生态系统都有重大影响。海冰过多时可能会导致海港封港,堵塞航道,挤压船舶等问题,因此也是高纬度地区海洋灾害的一种。.

新!!: 北冰洋和海冰 · 查看更多 »

海图

海圖又稱航海圖,是精确测绘海洋水域和沿岸地物的专门地图,最早的航海圖為盛行於14世紀-17世紀的波特蘭型海圖,圖上佈滿放射狀的方位線,航行者借助這些方位線和羅經儀專供航海所使用,確保在海洋上之方向。其主要内容包括:岸形、岛屿、礁石、水深、航标、燈塔和无线电导航台等。有了海圖,船隻便不易擱淺了,所以它是航海必不可少的参考資料。 有很多類型,如:航海總圖、遠洋航海圖、近海航海圖、海岸圖、海灣圖,皆屬之。.

新!!: 北冰洋和海图 · 查看更多 »

海象

海象科(Odobenidae)是食肉目鳍足亚目下的一科。海象科仅有海象(Odobenus rosmarus)一种。.

新!!: 北冰洋和海象 · 查看更多 »

海洋学

海洋学(oceanography)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它是研究海洋的地理学的分支。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态系统动力学、洋流、波浪和; 板块构造和海底地质; 以及各种化学物质和物理性质在海洋内及其边界的通量。这些不同的主题反映了海洋学家融合多个学科对世界洋的进一步认识和对天文学,生物学,化学,气候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科学,气象学和物理学中的过程的理解。研究了地质历史中海洋的历史。.

新!!: 北冰洋和海洋学 · 查看更多 »

斯瓦尔巴群岛

#重定向 斯瓦尔巴.

新!!: 北冰洋和斯瓦尔巴群岛 · 查看更多 »

斯瓦巴群島

#重定向 斯瓦尔巴.

新!!: 北冰洋和斯瓦巴群島 · 查看更多 »

新地岛

新地岛(Новая Земля),俄罗斯在北冰洋内一群岛,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管辖,全年冰封。该岛位于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之间,是乌拉尔山脉在北冰洋内的延伸。 群岛面积约为8.3万平方公里,人口2716人(2002年)。 新地岛分成尤日内岛(南岛)和谢韦尔内岛(北岛)两个岛屿,北岛面积为49,000平方公里,南岛面积为33,200平方公里,群岛南北向宽度约750公里,东西向宽度从100至140公里不等。南、北两岛中隔最狭处仅约600公尺的马托奇金海峡;多山,最高点海拔1547公尺Russian military mapping.

新!!: 北冰洋和新地岛 · 查看更多 »

摩爾曼斯克

摩爾曼斯克 (Мурманск,Murmansk),位於俄羅斯最西北部,是摩爾曼斯克州首府,離挪威及芬蘭不遠,人口311,209(2009年)。是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由於洋流的關係,港口終年不凍。.

新!!: 北冰洋和摩爾曼斯克 · 查看更多 »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体或放射源缺少防护措施,会导致放射性污染。.

新!!: 北冰洋和放射性污染 · 查看更多 »

拉貝特南吉

拉貝特南吉 (Лабытна́нги、漢特語作лапыт нангк,意即「七棵落葉松」)是俄羅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西部的一個城市,位於鄂畢河畔,距區府薩列哈爾德西北20公里。2002年人口27,304人。 始於19世紀,1975年設市。 Л.

新!!: 北冰洋和拉貝特南吉 · 查看更多 »

拉普捷夫海

拉普捷夫海(Море Лаптевых)是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位於西伯利亞東海岸、泰梅爾半島、北地群島和新西伯利亞群島之間。其北界由北極角(81°13' N, 95°15' E)開始,向東伸延至139°為止。面積約672,000平方公里。 以俄羅斯探險家季米特里·拉普捷夫和哈里東·拉普捷夫命名。八、九月可通航。 * Laptev Category:俄羅斯海域.

新!!: 北冰洋和拉普捷夫海 · 查看更多 »

曼尼托巴

#重定向 曼尼托巴省.

新!!: 北冰洋和曼尼托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北大洋北極洋北極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