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克里米亚战争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克里米亚战争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之间的区别

克里米亚战争 vs.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普魯士和德意志名將, 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军事家,通稱「老毛奇」。德国陆军元帅。 毛奇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破落贵族家庭,其家於1805年移居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吕贝克(今属德国)。他於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1835年至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57年至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领导指挥德军参加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 1867年到1871年毛奇担任在北部德国邦联的议员,从1871年到1891年他是德国國會的成员。1888年毛奇由总参谋长位置上退休,由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继任。他的侄子赫尔穆特·约翰內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則於1906年到1914年擔任德军总参谋长。 1888年8月9日,毛奇於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1891年卒于柏林。 毛奇上撰寫了一定数量的軍事理論著作。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影响,他的主要论题是军事战略必须被了解作为选择系统,因为唯一军事操作的起点是plannable。结果,他考虑军事领导主任务包括在所有可能的结果的广泛准备。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1908年德国造舰计划中的G号重巡洋舰(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毛奇号巡洋舰。该级舰的另外一艘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将军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1816年—1880年)命名。另外,月球正面位於靜海西南部的一座小撞擊坑,於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命名為毛奇隕石坑(Moltke)。 Category:德國軍事學家 Category:普魯士將軍 Category:德國元帥 Category:普法戰爭人物 Category:德國貴族 Category:梅克倫堡-前波門人.

之间克里米亚战争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相似

克里米亚战争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奥斯曼帝国普奥战争普魯士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克里米亚战争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 查看更多 »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和普奥战争 · 普奥战争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克里米亚战争和普魯士 · 普魯士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克里米亚战争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之间的比较

克里米亚战争有91个关系,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有2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65% = 3 / (91 + 22)。

参考

本文介绍克里米亚战争和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