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之间的区别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vs.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Русско-польская война (1654—1667)、Wojna polsko-rosyjska (1654–1667)))亦称为十三年战争或第一次北方战争,这时沙皇俄國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之间爆发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冲突。1655年至1660年间,第二次北方战争也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爆发,因此这几场战争在波兰并称为洪水之战。这场战争以俄罗斯的重大领土扩张结束,标志着俄国崛起的开始。. 博赫丹·齐诺维伊·米哈伊洛维奇·赫梅尔尼茨基(Богдан Зинові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ький;Bohdan Zenobi Chmielnicki;r,),哥萨克酋长国首任酋长,也是烏克蘭國父,又譯波格丹·赫梅利尼斯基。根据很多同时代犹太人的一手资料,他是迄今为止对犹太人最残忍的暴君之一。他领导了针对波兰立陶宛联邦权贵的赫梅尔尼茨基起义(或稱波蘭哥薩克戰爭、赫梅利尼茨基之亂,1648年-1654年),而这次起义也让哥萨克国家建立。1654年,他与沙皇俄国订立佩列亚斯拉夫条约,而这份条约让乌克兰最终并入俄罗斯帝国。.

之间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相似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有(在联盟百科)15共同点: 基輔乌克兰伊凡·维霍夫斯基利沃夫哥萨克酋长国克里米亞汗國第聂伯河约翰二世 (波兰)维尔纽斯白俄罗斯阿列克谢一世赫梅尔尼茨基起义沙皇俄国波兰立陶宛联邦斯特凡·恰尔涅茨基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基輔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乌克兰和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 乌克兰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伊凡·维霍夫斯基

伊凡·维霍夫斯基(Іван Виговський,Iwan Wyhowski,)是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时的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在位3年(1657年-1659年)。他是著名酋长与起义领导人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继任者(参见乌克兰哥萨克酋长)。他在担任酋长时以其大体上的亲波政策而著称,但这也让他被亲俄哥萨克击败。.

伊凡·维霍夫斯基和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 伊凡·维霍夫斯基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利沃夫

利沃夫(Львів;Lwów;Lemberg,中文译为“伦贝格”;Львов)是烏克蘭西部的主要城市,有獅城之稱,利沃夫州首府。人口860,000 (2006年),其中乌克兰人占88%,俄罗斯人占8%,波兰人占1%,另外每天有20万人从郊区进城上班。 该市是乌克兰西部主要的工业与文化教育中心,拥有许多大型工厂、乌克兰最古老的大学和著名的利沃夫歌剧与芭蕾舞剧院。利沃夫的舊城區拥有许多珍贵的建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利沃夫是烏克蘭民族文化的中心都市。利沃夫市內也有著眾多的劇場和博物館。.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利沃夫 · 利沃夫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哥萨克酋长国

哥萨克酋长国(Гетьманщина, Het’manshchyna; Військо Запорозьке, Viys’ko Zaporoz’ke)是乌克兰哥萨克国,由酋长国土地和扎波罗热哥萨克组成。该国存在于1649年至1775年间,位于乌克兰中部与东北部。酋长国成立于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第一位领导人是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统治时期为1648年至1657年间。 1654年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Pereyaslavska Rada)让乌克兰失去了独立性。而1667年的安德鲁索沃条约(Andrusiv)将该国分给了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次瓜分也让乌克兰哥萨克内各派发生冲突,而这场内战持续至17世纪末。18世纪酋长国的领土就只剩下左岸乌克兰。1764年,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皆遭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 该国最开始定都于奇吉林,随后迁都至巴图林,最后迁至格盧霍夫。 酋长国包括现在的乌克兰中部和现俄罗斯的一小部分。具体来讲,该国包括现在的切尔尼戈夫州、波尔塔瓦州和苏梅州(不包括东南部)、基辅州左岸和切尔卡瑟州,以及俄罗斯布良斯克州西部。而扎波罗热哥萨克地区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有自己的行政机关。.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哥萨克酋长国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哥萨克酋长国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亚汗国、克里木汗国(قريم خانلغى;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Kırım Hanlığı;Chanat Krymski),是一個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與坦波夫及耶列兹一帶的钦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实际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克里米亞汗國 · 克里米亞汗國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第聂伯河

聶伯河(Днепр、Дняпро、Дніпро,又譯德涅伯河、聶伯河)全長2290公里,為歐洲第四長的河流(僅次於伏爾加河、多瑙河與烏拉爾河)。它發源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西的瓦爾代南部沼澤,流經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出海口為黑海。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已經有記載這條河流。.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第聂伯河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第聂伯河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世 (波兰)

#重定向 扬·卡齐米日.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约翰二世 (波兰)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约翰二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Vilnius),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2013年1月,该市人口为537,152人(整个维尔纽斯县的人口为806,308人)。其舊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爾紐斯也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首都。.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维尔纽斯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维尔纽斯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translit;;bʲɪlɐˈrusʲ ),通称白俄罗斯,或稱白羅斯,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首都為明斯克,於1991年8月25日從苏联独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联邦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万人(2008年) ,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白俄罗斯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白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阿列克谢一世

#重定向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阿列克谢一世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阿列克谢一世 · 查看更多 »

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或稱赫梅利尼茨基之亂、波蘭哥薩克戰爭,Powstanie Chmielnickiego,Хмельниччина)是一起从1648年起,到1657年(或1654年 )为止,发生在乌克兰的哥萨克起义,这次起义变成了乌克兰脱离波兰统治的独立战争。由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扎波罗热哥萨克与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当地农民联盟,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正规军和準正规军爆发了几次冲突。这次起义根除了波兰贵族与他们的犹太调解人对乌克兰的统治,也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以及圣经派和其他“租赁人”)对全国的教会裁判权。 这次起义最开始只是哥萨克起义,但在其他居住在乌克兰的东正教徒(农民、市民、小贵族)加入他们后,这次起义的最终目的便变为成立乌克兰的主权国家。这次起义在终结了波兰对这些哥萨克地区的统治这一方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些土地最终落入沙俄手中。这些事,以及波兰的内政冲突,还有与瑞典和俄罗斯的战争,一起导致波兰在这一时期内国力日衰(在波兰历史中,这一时期被称为大洪水时代)。.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 查看更多 »

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或沙俄可以指:.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沙皇俄国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沙皇俄国 · 查看更多 »

波兰立陶宛联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 查看更多 »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Stefan Łodzia de Czarnca Czarniecki,),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将军和贵族。波兰王国王冠领地陆军指挥官。他被视为波兰民族英雄。他在波兰历史中的地位因波兰国歌有提及他的名字而得到认可。.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斯特凡·恰尔涅茨基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斯特凡·恰尔涅茨基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之间的比较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有49个关系,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有8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5,杰卡德指数为11.36% = 15 / (49 + 83)。

参考

本文介绍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