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使徒統緒

指数 使徒統緒

使徒統緒,天主教中文译作宗徒傳承,是指基督教教會的聖職是從耶稣的十二使徒傳承開始代代相傳,通常與聲稱是一系列的主教有關F.L. Cross, E.A. Livingstone (editors),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280290-3), article "apostolic succession"這一系列的主教,起初被視為由一個或多個使徒建立的教座的主教,但現在被理解為一系列的主教(不論來自那個教座)受其他主教祝聖,而施行祝聖的主教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受祝聖,一直追溯至使徒。 使徒統緒也可以理解成從使徒至今的教義連續性。例如,英國循道宗會議將「真實連續」定為「基督經歷的連續,同一靈所賜的團契,屬於一主的連續,訊息的持續宣告,使命的持續領受……Jay, Eric G. The Church.

62 关系: 加爾文基督教基督教历史埃奇米阿津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多馬 (使徒)大马士革天主教會宗教改革安得烈安提阿安提阿牧首巴多罗买巴格达主教主教座主教教座东西教会大分裂亚历山大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亞歷山大港牧首五大宗主教區彼得 (使徒)使徒使徒 (基督教)循道宗保羅喀拉拉邦公義者雅各克莱孟一世約翰 (使徒)約瑟·斯密猶達·達陡聖座聖公宗聖馬爾谷馬丁·路德贝鲁特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腓利 (傳福音者)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耶稣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牧首提多...提摩太東方亞述教會東方亞述教會牧首列表正教會泰西封新約聖經新教早期基督教敘利亞禮天主教會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教宗教会 扩展索引 (12 更多) »

加爾文

#重定向 讓·喀爾文.

新!!: 使徒統緒和加爾文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使徒統緒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使徒統緒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埃奇米阿津

#重定向 瓦加尔沙帕特.

新!!: 使徒統緒和埃奇米阿津 · 查看更多 »

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

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Էջմիածնի Մայր Տաճար)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总堂和亚美尼亚宗主教驻地,位于亚美尼亚西部城市瓦加尔沙帕特,靠近土耳其边境。 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是亚美尼亚的第一座教堂,该堂最初由圣启蒙者额我略建于301-303年,当时梯里达底三世确立基督教为亚美尼亚的国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主教座堂。后来该堂损毁严重,于483年几乎彻底重建为目前的形式。。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在苏联初期(1920–30年代)关闭,20世纪下半叶恢复。 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自创建以来一直是亚美尼亚最重要的地点之一,被称为“亚美尼亚的梵蒂冈”。。2000年,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和附近一些重要教堂被列为世界遗产。 File:Echmiatsin Cathedral front view.jpg| File:Echmiadzin 1035.jpg File:Echmiatsin altair.jpg| File:Echmiadzin Cathedral.

新!!: 使徒統緒和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新!!: 使徒統緒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大主教

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又称为坎特伯里圣座(the holy See of Canterbury),繼承了聖奧古斯丁的使徒統系,為全英格蘭主教長(The Primate of All England)。他是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坎特伯里教省的都主教,也是坎特伯里教區的教區主教。他作为使徒聖奧古斯丁的继承人的事實,令其成为普世圣公宗中的精神领袖。 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兩個主教座位坐落於英國肯特郡的坎特伯里座堂。.

新!!: 使徒統緒和坎特伯雷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坎特伯雷的圣奥斯定(St.,俗译奥古斯丁,?-604年5月26日)是本篤會的修士和天主教会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597年,奥斯定等人奉教宗大額我略一世之命,往英格蘭傳揚福音。後來天主教會在英格蘭立了根基,建立了第一間座堂,設神學院。倫敦、罗彻斯特等地,都成立了教區。奧古斯丁还幫助肯特君王訂立法律,興辦學校,出版書籍。 奥斯定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宗徒”,他的纪念日位于5月26日(圣公会、东方正教会)与5月27日(罗马天主教会)。.

新!!: 使徒統緒和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多馬 (使徒)

多馬(天主教稱多默),又稱「底土馬」(意即「雙生子」),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對觀福音》和《使徒行傳》把他列在門徒名單上(、、),但有關資料不多,對他的敘述集中在約翰福音。.

新!!: 使徒統緒和多馬 (使徒) · 查看更多 »

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دمشق;非正式的名称:沙姆大马士革,有时被直称为沙姆;在中文和合本《聖經》中則翻為大馬色;阿拉米语:ܕܪܡܣܘܩ)是亚洲国家叙利亚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有人持续居住城市(建城至今4000多年,而有人居時間更長達一萬年之久)。其在《回回館譯語》中被称為敵米石。.

新!!: 使徒統緒和大马士革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使徒統緒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使徒統緒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安得烈

安得烈(天主教译作安德肋,亦称作安德;正教会译作安德列),是耶稣基督第一个门徒。被普世教会称为首召者。也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伯多祿的哥哥;相传在希腊被钉X型十字架而死。为俄罗斯、罗马尼亚和苏格兰的主保圣人。相传为第一任拜占庭主教,即后来的普世牧首。在正教会中被称为Πρωτόκλητος,意为第一个受召者,第一门徒。 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及新教圣公会其纪念庆日为每年11月30日。.

新!!: 使徒統緒和安得烈 · 查看更多 »

安提阿

安提阿(Ἀντιόχεια),又翻译为安条克或安塔基雅,天主教典籍稱為安提約基雅,是黎凡特西北部奧龍特斯河的東側的一個古老城市。其遺址位於現在土耳其的城市安塔基亞。 於前4世紀末由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之一的塞琉古一世所建立。由於安提阿的地理、軍事和經濟的位置的重要性,它的香料貿易、絲綢之路、波斯御道對於當地居民有很大的收益。公元一世纪,耶稣的門徒被稱為基督徒,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新!!: 使徒統緒和安提阿 · 查看更多 »

安提阿牧首

安提阿牧首(Patriarch of Antioch),傳統上基督教安提阿教區主教的頭銜,又稱全東方牧首,全称为安条克和全东方基督徒的宗主教,罗马帝国基督教五大牧首之第三,原牧区包括罗马帝国的大部分亚洲领土。現在同時有五個教會的領袖使用這稱號,有安提阿正教会、敘利亞正教會、敘利亞禮天主教會、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以及馬龍尼禮天主教會。按照历史荣誉,安提阿正教会的牧首在所有15个东正教自主教会的领袖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和亚历山大牧首。.

新!!: 使徒統緒和安提阿牧首 · 查看更多 »

巴多罗买

巴多罗买或译巴托罗缪(天主教译为巴尔多禄茂),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巴多罗买一名(希腊文“Βαρθολομαίος”,转写为“Bartholomaios”)源于亚兰文,意即「多罗买之子」。一般相信他就是拿坦业。在符类福音马太、马可和路加中腓力和巴多罗买常联在一起而没提过拿坦业,而约翰福音刚好相反。 除了是十二门徒,巴多罗买被列为升天见证人(使徒行传1:4,12,13)。 在约翰福音拿但业是腓力好友。他被形容为起初怀疑弥赛亚来自拿撒勒,说拿撒勒能出好种来吗。 (约翰福音1章:45-46节),但他仍跟腓力去见耶稣和宣称他是“神的儿子”和“以色列的王”。根据叙利亚传统,巴多罗买原名耶稣,因此改用了另一个名字。 据说耶稣升天之后,巴多罗买带着马太到印度传教。传说他在亚美尼亚传道时,被钉在十字架上殉道。也有说是在印度传教时,被暴徒剥皮而殉道。古代教会用三把剥皮刀为标志,来象征这位忠心的使徒因热心宣扬福音而殉道的精神。 巴多罗买和達陡号称在1世纪把基督教带到了亚美尼亚。因此亚美尼亚教堂被称作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并且他们被认为是教堂的守护圣人。 在艺术作品中他经常表现为拿着割皮刀,或者像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手上拿着自己的皮。 圣巴尔多禄茂节在8月24日。.

新!!: 使徒統緒和巴多罗买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新!!: 使徒統緒和巴格达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使徒統緒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主教座

主教座(episcopalis sedes)是指主教的駐地,在原意上是「主教的正式座位」。這個座位,也被稱為主教座位,擺在教區的主要教堂,因此被稱為主教的座堂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280290-3), s.v. see。座位也被稱為主教的「寶座」,特別是正教會。 主教座也用於位於主教座堂的城市或地方,也引起了表示如「直布羅陀主教座」。 主教的座位是最早主教權威的象徵,因此「教座」經常被應用在主教行使權力的地區。通常對應於教區,例如在表達「在埃布斯菲特主教內」和「建在伍斯特主教的教座內」。但它有時會得到更廣泛的意義,指的在宗主教實施教權地區的實例。 英语中,“聖座”一詞通常指羅馬主教的主教座。.

新!!: 使徒統緒和主教座 · 查看更多 »

主教教座

#重定向 主教座.

新!!: 使徒統緒和主教教座 · 查看更多 »

东西教会大分裂

#重定向 東西教會大分裂.

新!!: 使徒統緒和东西教会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港(Αλεξάνδρεια;科普特语:Ⲣⲁⲕⲟⲧⲉ(Rakote);الإسكندرية),又譯亞歷山卓,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省省会,地中海岸的港口、非洲重要的海港。其地理位置是北纬31°12',东经29°15',离开罗西北208千米。尼罗河多支的、现已干枯的入海口位于亚历山大港东19千米处,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蹟就在那裡。今天亚历山大港有约334万居民。 亚历山大港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雖然埃及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在奠定了开罗为埃及的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但在十九世紀末期,亞歷山大港躍升為世界主要的船運及交易中心之一,蓬勃的棉花業與連接紅海和地中海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帶給這個城市豐厚的利潤。 今天的亞歷山大港靠著從蘇伊士來的天然氣和石油運輸管線成為埃及的重要工業中心。這個城市同時也有著蓬勃的觀光業。.

新!!: 使徒統緒和亚历山大港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亞美尼亞語:Հայ Առաքելական Եկեղեցի,Hay Arakelagan Yegeghetzi;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教會以及最早被合法化的基督徒群體。.

新!!: 使徒統緒和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Ϯⲉⲕ̀ⲕⲗⲏⲥⲓⲁ ̀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ⲛⲟⲣⲑⲟⲇⲟⲝⲟⲥ;讀音:ti.eklyseya en.remenkimi en.orthodoxos ente alexandrias;直譯:亞歷山大埃及的正統教會;簡稱:科普特正教會),是在埃及最具規模的基督教教會,屬於東方正統教會的一支。自公元451年迦克墩公會議以來,一直因教义独特而与其他教會有所區別,在基督論神學方面採取另外的立場,這與當時仍然是合一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教會不同。在神學上嚴重分歧而導致的分裂至今仍然是一項爭論,而且高度地嚴格依循這項教導。他們主要強調在基督身上的神人二性在同一位格中的統合,但在其論點中否認該說法是在支持基督一性論。但也需要说明,科普特正教会接受三位一体教义,同样将阿利乌派、聂斯托利派等视为异端。教會建立的基礎是根植在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但它也擁有世界各地的大批信众。埃及的科普特人主要属于此教派。科普特正教的教会语言为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現任亞歷山大牧首塞奧佐羅斯二世。.

新!!: 使徒統緒和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港牧首

亞歷山大港牧首,是亞歷山大港宗主教(Patriarch of Alexandria)的通稱,是羅馬帝國時期埃及亞歷山大港教區的總領袖。在罗马教宗称教宗前,亞歷山大港主教曾有教宗头衔。罗马的宗主教的教宗头衔并不剥夺亞歷山大港主教的教宗头衔。现在有四人称亞歷山大港宗主教头衔。四者都承认公元460年前亞歷山大港宗主教的宗徒继承(apostolic succession)。根据教会传统,亞歷山大港宗主教区于公元42年由马可建立。.

新!!: 使徒統緒和亞歷山大港牧首 · 查看更多 »

五大宗主教區

#重定向 五大牧首區.

新!!: 使徒統緒和五大宗主教區 · 查看更多 »

彼得 (使徒)

彼得(Πετρος,天主教中文译伯多禄或伯铎,正教中文译裴特若,唐朝景教譯岑穩僧伽法王,),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有两封书信被收入新约圣经,另外,写马可福音的马可是他的门徒。 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基督新教则认为這個說法沒有證據支持,彼得甚至不一定去过罗马,而羅馬主教的「首位身份」(Primacy),更曾被早期教會視為異教思想,直至中世紀都仍未被廣為接受。新教認為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只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才逐漸建立起來的。 按照《新约圣经》记载,彼得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本名西門(Σίμων),由兄弟安德肋带领认识耶稣。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Κηφᾶς),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翻译成彼得,又稱伯多禄。他开始跟随耶稣,承認耶稣是神之子,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福音书中对十二门徒的记载以彼得最多。耶稣被捕以后,他失去信心,别人问他是否是耶稣的门徒,他三次否认,正如耶稣预言的一样。耶稣复活以后,他重坚信心。耶稣升天以后,他开始讲道,传讲福音,他大傳耶稣是救世主、也就是彌賽亞,也就是基督的好消息,并成為教会的領導人。按照教会传统说法,他后来在尼禄逼迫基督教的时候到了罗马弘法,不久殉道,官府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倒釘十字架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端正地钉十字架。.

新!!: 使徒統緒和彼得 (使徒) · 查看更多 »

使徒

使徒(ἀπόστολος,Apostle),原意是擔負使命的人、傳遞信息的人。在基督教,是特別的宗教頭銜,最早用於耶穌所親自揀選的十二名門徒。基督教會之後將這個名稱用在經聖靈揀選,有特殊使命的人,類似於先知。.

新!!: 使徒統緒和使徒 · 查看更多 »

使徒 (基督教)

使徒(ἀπόστολος;apostle;羅馬天主教譯為宗徒),基督教名詞,是為某個特殊使命奉召被差派出去的門徒。原意是受差遣者、信差、使者。在基督教教義中,它可以指一種職份,也可以指一種屬靈恩賜。 在對觀福音書中,耶穌選定的十二門徒,也稱十二使徒,是最早被稱為使徒的人。在十二使徒之外,則是自稱為外邦人的使徒的保羅。使徒在早期基督教會中的地位不明,在保羅書信中,經常以使徒來稱呼教會中的人,如巴拿巴、以巴弗提。在《約翰福音》中,使徒與門徒沒有什麼不同,沒有特殊地位與描寫。因此這個稱呼可能可以被使用在教會中的任何成員身上,不限於十二使徒。但在《啟示錄》中,使徒特指耶穌的十二門徒,是教會的根基。 在西元一世紀,由耶穌直接門徒與再傳門徒所形成的早期基督教會,成為基督教歷史的開端。這段時期稱為使徒時代(Apostolic Age),這些使徒的門徒被稱為使徒教父,他們形成的教會被稱為使徒教會(Apostolic see)。.

新!!: 使徒統緒和使徒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循道宗

循道宗(Methodism),又稱卫斯理宗(Wesleyans)、監理宗,現代亦以衛理宗、衛理公會之名而著稱。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現傳佈於英國、美國、中國,和世界各地。世界最大的循道宗教會是聯合循道宗。.

新!!: 使徒統緒和循道宗 · 查看更多 »

保羅

#重定向 保罗.

新!!: 使徒統緒和保羅 · 查看更多 »

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马拉雅拉姆语:കേരളം,印地语:केरल,拉丁字母转写:),印度西南部的一个邦,濒临阿拉伯海,全邦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184多万。首府为特里凡得琅,官方语言为马拉雅拉姆语。 喀拉拉邦河流纵横,遍布南北,江河湖泊裡,商船、渔船和游船络绎不绝,给当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长的海岸线为喀拉邦与海外各地联系提供了方便。该邦几乎四季如春。 喀拉拉邦文化发达,是印度很知名的人文圣地,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着梵文、古代印度医学寿命吠陀、傳統古武術卡拉里帕亞圖、天文学、瑜伽经等古代经典的地方。 该邦是印度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邦,盛产椰子、甘蔗、橡胶、咖啡、茶叶、花生、香蕉、豆蔻等。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渔业发达,鱼的产量居各邦首位。.

新!!: 使徒統緒和喀拉拉邦 · 查看更多 »

公義者雅各

公義者雅各(Saint James the Just,יעקב,Iάκωβος,),又被稱為正直的雅各(James the Righteous)、來自耶路撒冷的雅各(James of Jerusalem)、主的兄弟雅各 (Iάκωβος ο Αδελφόθεος,James Adelphotheos,James, the Brother of the Lord),是早期基督教會歷史中很重要的人物,在耶穌死後,繼承耶穌,繼續領導他的門徒,被認為是耶路撒冷教會建立的重要推手,耶路撒冷教會第一任主教。現今歷史學家對他的認識不多,只有少數文獻記載他的事蹟。 據說他是耶穌基督的長弟。但是不同教會傳統對此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他即是《馬可福音》中的小雅各,十二使徒中的使徒雅各,或是《約翰福音》中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新約聖經》中的《雅各書》,有許多人認為是他的作品。.

新!!: 使徒統緒和公義者雅各 · 查看更多 »

克莱孟一世

教宗聖克勉一世(Sanctus Clemens PP.,),也被稱為“罗马的克勉”(Clemens Romanus;Saint Clement of Rome,基督新教译作“羅馬的革利免”),用來跟同名的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作區分。他於88年4月26日-99年11月23日年间任教宗,罗马天主教的传统一般认为他是第四任教宗,也是基督教早期的使徒教父之一。.

新!!: 使徒統緒和克莱孟一世 · 查看更多 »

約翰 (使徒)

约翰(, יוחנן,通用希腊文:Ἰωάννης;唐朝景教譯作瑜罕難法王),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传统上认为,约翰是《新约》中《约翰福音》、三封书信和《启示录》的执笔者,被认为是耶稣所爱的门徒。在天主教和东正教都公认他为圣人,其圣日为12月27日。 现代个别自由派学者认为使徒约翰,与福音书作者约翰、拔摩岛的约翰可能是三个不同的人 。.

新!!: 使徒統緒和約翰 (使徒) · 查看更多 »

約瑟·斯密

小約瑟·斯密(Joseph Smith Jr.,),又譯為約瑟夫·史密斯,美国宗教领袖和摩门教主要分支後期聖徒運動的創始人。24岁时发表摩爾門經, 并在接下来的14年中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建立了城市及聖殿,创建了一种持续的宗教文化。 他聲稱14歲(1820年)時見到「異象」,並在十七歲(1823年)再次見到異象,被交付「翻譯」《摩爾門經》的工作,但一直到他21歲(1827年)時才「得到」《摩爾門經》的「原始」頁片「摩門經金片」。然而,真正翻譯的時間起於他23歲(1829年4月)的短短的幾個月內,當時,他得到考得里·奧利佛的協助抄寫而完成此書的翻譯。 1830年約瑟·斯密「翻譯」完《摩爾門經》之後不久,便依所「獲得」的「啟示」差派傳教士並組織教會,教會的傳教方式及組織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繼續宣講並延續著。 約瑟·斯密於38歲(1844年)時,暴徒圍在納府聖殿周圍,並威脅要燒掉約瑟的房子。一份當地報紙寫,在十天內,他們會謀殺並驅走納府所有的摩爾教徒。在約瑟被捲入一個破壞納府當地報社的印刷廠的事件後,這間報社印了很多關於聖徒的謠言與誹謗,更多人想要約瑟的命了。而被拘留於伊利諾州迦太基的監獄,兩個星期後,他與他的哥哥海倫·斯密,被攻陷監獄的暴徒槍殺身亡。.

新!!: 使徒統緒和約瑟·斯密 · 查看更多 »

猶達·達陡

圣犹达(Ιουδας,Jude)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他亦被稱為聖达陡(Θαδδαῖος,Thaddaeus、Thaddæus)。因此他也被稱為犹达·达陡(Jude Thaddaeus,或Judas Thaddaeus)或犹达·利貝烏(Jude Lebbeus、Judas Lebbeus)。有时,他被认作“耶稣的兄弟”犹达。应当注意的是,他不是出賣耶穌的犹达斯。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將他與巴尔多禄茂,列為其主保聖人。在罗马天主教中,他是衰败的事业和处于绝境的人的主保圣人。在俄羅斯正教会傳統中被稱為Saint Faddej(Фаддей,он же Иуда Иаковлев или Леввей, in Russian, along with Saint Jude)。 圣犹达的象征是棍棒。在圣像中,他的头顶常围绕着火焰。犹达的另一个象征是他握着曼德兰基督圣像。有些场合中,犹达会拿着一支卷轴、书本,表明他是公函犹达书的作者。还有就是拿着木匠的尺。.

新!!: 使徒統緒和猶達·達陡 · 查看更多 »

聖座

聖座(Sancta Sedes)是羅馬主教(即众所周知的教宗)的,也是天主教會内超乎众教座之上的主教教座。就此,从外交上和其他方面而言,圣座之言行代表了整个天主教会,也獲国际法的其他主体视为主权实体,由教宗领导,可与其缔结外交关系。其行政機構為羅馬教廷(中文常直稱為「教廷」),为天主教会的运行和达到其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并提供所需的组织保障。 由於聖座的所在地及現今之主權管轄範圍為梵蒂冈城国,各界常以「梵蒂岡」代稱聖座;但嚴格來說,圣座不同于梵蒂冈城国,后者迟至1929年方才出现,而圣座的历史可远溯至基督教會发展早期。在國際关系中,各国大使不是獲梵蒂冈城国而是獲圣座所接受;圣座向各国和国际组织派出的外交代表處或使节,是代表圣座而非所谓梵蒂冈城国。.

新!!: 使徒統緒和聖座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新!!: 使徒統緒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聖馬爾谷

#重定向 馬可 (福音書作者).

新!!: 使徒統緒和聖馬爾谷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使徒統緒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贝鲁特

贝鲁特(بيروت ;Պէյրութ Peyrut’ Βηρυτός Bērytós;拉丁語:Berytus;希伯來語:בְּאֵרוֹת Be’erot;阿拉姆語:Birot בירות;Beirut;Beyrouth;Beyrut)是黎巴嫩的首都,位於贝鲁特省的地中海沿岸,是該國最大的海港。因為最近一直沒有進行人口普查,故其具體人口未知。2007年時估計有100萬到200萬之間。該地名首次出現於古埃及的阿馬爾奈文書中,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紀,并一直有人類居住,與鄰國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並列為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貝魯特不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時對黎巴嫩經濟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貝魯特中央區、哈姆拉街、阿什拉斐葉區等地有眾多公司與銀行。此外還有許多著名出版社、劇院,夜生活豐富,因此也成爲了區域內的文化中心。20世紀末期因黎巴嫩內戰被毀,經歷了大重建。 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網絡將貝魯特評定為Beta級全球城市。 2009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旅遊城市, 同年孤獨星球將其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根據美世諮詢2010年的研究,貝魯特是中東消費水平第四高的城市,在中上等收入國家中排第15位。 2011年,萬事達指出貝魯特是中東和非洲旅遊消費第二高的城市。.

新!!: 使徒統緒和贝鲁特 · 查看更多 »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كنيسة الروم الملكيين الكاثوليك)為一與羅馬教宗完全共融的東儀天主教教會。採行混合了黎凡特等地中海東岸以及希臘文化的拜占庭禮儀,其淵源可以追朔到宗徒伯多祿在安提約基亞建立的基督徒團體。領袖為 默基特希臘禮安提約基雅宗主教,由於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5月6日接受宗主教額我略三世·拉罕的辭呈,現由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阿勒頗總主教讓巴爾於選出新任宗主教前代為管理。 默基特禮教會以敘利亞、黎巴嫩為核心分布在中東地區以及埃及,此外亦有在海外建立團體。現今的全球默基特禮天主教徒約有一百六十萬人。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新!!: 使徒統緒和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腓利 (傳福音者)

#重定向 腓利.

新!!: 使徒統緒和腓利 (傳福音者) · 查看更多 »

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יַעֲקֹב Yaʿqob,通用希臘語:Ἰάκωβος,ⲓⲁⲕⲱⲃⲟⲥ)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天主教称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圣雅各伯或聖長雅各伯宗徒,以区别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 是西班牙、士兵、朝圣者、骑手的主保圣人,相传其遗骨葬于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通往該城的聖雅各之路是朝圣热点。.

新!!: 使徒統緒和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使徒統緒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或大部分的人較熟悉的摩门教会(Latter Day Saint movement或Mormon Church 是一个信奉耶穌基督的教会,总部位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分支遍及世界。教会成員相信该教会复原了耶稣最初建立的教会。据该教会统计,该教会拥有70000所修道院, Mormon Newsroom, April 1, 2017.

新!!: 使徒統緒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使徒統緒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牧首

耶路撒冷牧首(Greek Orthodox Patriarch of Jerusalem),全稱為耶路撒冷聖城和全巴勒斯坦牧首,是東正教15個自主教會之一耶路撒冷正教會的領袖。按照歷史榮譽,耶路撒冷的牧首在所有東正教領袖中列在第四位,僅次於君士坦丁堡牧首、亞歷山大牧首和安提阿牧首。 在451年之前,耶路撒冷只是一個主教區。在451年,加爾西頓大公會議上被確立為宗主教教區的地位。按照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弟弟雅各是耶路撒冷的第一位主教(62年)。 在阿拉伯人的征服之後,穆斯林統治者承認耶路撒冷作為基督教教區的地位,並且承認耶路撒冷宗主教(在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習慣上譯為耶路撒冷牧首)是它的領袖。 1099年,攻占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流放了東正教教會的牧首,而指定了一個拉丁禮教會宗主教,試圖將耶路撒冷教區西方禮化(或拉丁化) 。從此直到1187年耶路撒冷牧首都在君士坦丁堡避難。 今天,耶路撒冷牧首的聖座位於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 現任耶路撒冷牧首是狄奧菲洛三世法座(2005年在前任牧首被廢黜後當選)。.

新!!: 使徒統緒和耶路撒冷牧首 · 查看更多 »

提多

提多是《圣经·新约》中的一个人物,他不是犹太人,而是一个外族的基督徒,在《圣经》中他伴随保羅赴外地传教以及帮助处理很多难题。使徒保罗赏识这个人在给哥林多人的信中说,提多是“為[他們]的好處做同工的”。.

新!!: 使徒統緒和提多 · 查看更多 »

提摩太

提摩太 是圣经使徒行傳中记载的一位1世纪使徒。希腊语名字的意思是敬畏或荣耀上帝的人。圣经中记载他长期和使徒保罗在希腊和小亚细亚从事传道活动,后来负责以弗所会众的事务。.

新!!: 使徒統緒和提摩太 · 查看更多 »

東方亞述教會

聖使徒大公亞述東方教會(The Holy Apostolic Catholic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敘利亞語: ܥܕܬܐ ܩܕܝܫܬܐ ܘܫܠܝܚܝܬܐ ܩܬܘܠܝܩܝ ܕܡܕܢܚܐ ܕܐܬܘܪ̈ܝܐ)根據牧首瑪爾·丁哈四世的說法,這個基督教教會可以追溯到塞琉西亞─泰西封座堂,據說是由聖多馬和聖馬理以及雅代所建立起來的,明示在亞戴的教訓(Doctrine of Addai)之中。這派教會有時被稱為「聶斯脫里派教會」或是「波斯教會」。 它有時候稱自己為亞述正統教會,並且有時也錯誤地被認為是東方正統派的團體。稱它為「正統」的用法不見於教會的禮文書中,亦不是在任何一封官方書信,但是後期和混淆不清的用法稱它是屬於東正教以及東方正統教會。條文「正確的信條」或者「正確的教義」在亞述語亦不見於任何團體的學術用語。在敘利亞文譯作「trisa subHa」。在印度,以敘利亞加色丁教會為人所知。東方亞述教會在西方常被人認為是聶斯脫里派教會,既使該教會將這個名稱和它當作有關係的爭議等同是誣蔑。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稱讚它作為「受難者的教會」,因為在教會的歷史曾迫害著名的殉道者。教會宣稱,其它教會沒有像敘利亞東方教會一樣曾經歷這麼多的死難。 亞述教會是原始的基督教會,曾經廣佈在巴底亞、伊拉克東部以及伊朗。它在中世紀時地理性的延伸到印度和中國,在中國稱為《景教》:在西安發現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中國唐代首都長安,在中文和敘利亞文中描述了在7世紀及8世紀教會的活動,過了半個千禧年之後,一位中國僧侶,巴·掃馬從北京前往巴黎和羅馬去尋求與蒙古的結盟國來抵抗馬木留克,這個時期曾有一位中國主教當選牧首,名號是瑪·約伯耶和華三世。他們早在於1498年葡萄牙人到達印度之前,就派遣了東敘利亞教會的主教到聖多馬派的教會。牧首提摩太一世(727年–823年)寫到了在西藏有規模的基督教會。 敘利亞的神學奠基者是遵循安提阿傳統的塔爾索的狄奧多和摩普綏的狄奧多。亞述教會規範的基督論是由大巴拜(Babai the Great)(551年–628年)撰寫的,而且是清楚地不同於對聶斯脫里指控的二位論:他最重要的基督論著作,是著名的「結合之書」(Book of the Union),在巴拜的教導中,兩個本體(qnome)是未混合的,但是永久地聯合在同一個位格(parsopa)基督的人性。.

新!!: 使徒統緒和東方亞述教會 · 查看更多 »

東方亞述教會牧首列表

來自亞述的牧首,也稱作亞述牧首,是東方亞述教會的領袖暨首席主教,過去奠基在伊拉克摩蘇爾,然而現今流亡於芝加哥。.

新!!: 使徒統緒和東方亞述教會牧首列表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使徒統緒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泰西封

泰西封(Ctesiphon;帕提亞語及帕拉維語:Tyspwn或Tisfun;تيسفون;المدائن,Madain、Maden或Al-Mada'in)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偉大城市,帕提亞帝國及它的繼承者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在今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的底格里斯河河畔。800多年來,它一直都是Khvarvaran省的首府。在《舊約聖經·以斯拉記》亦有提及泰西封(譯成「迦西斐雅」)。.

新!!: 使徒統緒和泰西封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使徒統緒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使徒統緒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早期基督教

在基督教歷史中,早期基督教(Early Christianity),又稱原始基督教,指耶穌死後,使徒開始傳播其教義,形成初代基督教會後,一直到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間這段時期,是基督教形成的最初期階段。一般又被區分為使徒時代與前尼西亞時期。.

新!!: 使徒統緒和早期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禮天主教會

敘利亞禮天主教會(英語:Syriac Catholic Church,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ܩܬܘܠܝܩܝܬܐ īṯo suryaiṯo qaṯolīqaiṯo,拉丁文:Syriace Ecclesia catholica)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安提約基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以歷史而言他們是來自敘利亞正教會。 他們的領袖為敘利亞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教座位於黎巴嫩貝魯特。教會主要分布於地中海沿岸的黎凡特地區。 現任宗主教為依纳爵·若瑟三世·約南(英語:Ignatius Joseph III Yonan)。 為了紀念安提阿宗主教聖依纳爵,所以歷任敘利亞正教會宗主教都會在其名稱前面加上依纳爵為頭銜,這項傳統也由敘利亞禮天主教會沿用。.

新!!: 使徒統緒和敘利亞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

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ܬܪܝܨܬ ܫܘܒܚܐ),又可稱為安提阿的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 為位於地中海東岸的一個自主東方正統教會,據傳其領袖繼承了安提阿宗主教的頭銜。現任宗主教為依納爵·阿弗雷姆二世。 作為東方正統教會的一份子,敘利亞正教會也因為不承認451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而與主流基督宗教分離。此外在1781年有五位主教及其追隨者離開了敘利亞正教會改宗天主教,並組成了敘利亞禮天主教會。.

新!!: 使徒統緒和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使徒統緒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使徒統緒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宗徒傳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