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勒内·维维亚尼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勒内·维维亚尼之间的区别

亚历山大·米勒兰 vs. 勒内·维维亚尼

亚历山大·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法國律师和政治家。1920年出任法国總理。後來以溫和派聯盟領袖的資格當選共和國總統(1920~1924),以他希望通过修改宪法加强总统的权利尔著称,後迫於左翼聯盟的壓力而辭職。 米勒兰的妻子为让娜·米勒兰(Jeanne·Millerand,1864-1950),夫妻俩育有子女四人,分别是 儿子让·米勒兰(Jean·Millerand,1899-1972)、女儿爱丽丝·米勒兰(Alice·Millerand,1902-1980)、儿子雅克·米勒兰(Jacques·Millerand,1904-1979)、女儿玛泰·米勒兰(Marthe·Millerand,1909-1975)。. 让·拉斐尔·阿德里安·勒内·维维亚尼(Jean Raphaël Adrien René Viviani,;)法国第三共和国社会党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年的法国总理。.

之间亚历山大·米勒兰和勒内·维维亚尼相似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勒内·维维亚尼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加斯东·杜梅格巴黎乔治·克列孟梭路易·巴尔杜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法国总理列表

加斯东·杜梅格

埃尔-保罗-亨利-加斯东·杜梅格(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1924年6月13日出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12位總統。任内经常出现政治不稳定局面。.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加斯东·杜梅格 · 加斯东·杜梅格和勒内·维维亚尼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巴黎 · 勒内·维维亚尼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乔治·克列孟梭

乔治·邦雅曼·克列孟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人稱“法蘭西之虎”,法國政治家和新聞工作者,曾兩次出任法國總理。.

乔治·克列孟梭和亚历山大·米勒兰 · 乔治·克列孟梭和勒内·维维亚尼 · 查看更多 »

路易·巴尔杜

路易·巴尔都(Louis Barthou,)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的奥洛龙-圣玛丽,卒于马赛,是一位法国政治家。.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路易·巴尔杜 · 勒内·维维亚尼和路易·巴尔杜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法國政治家。1901年擔任法國社會黨總書記。1902~1932年為眾議員。1909~1929年當過十一次法國總理,1906~1932年担任内阁职务26次。他为国际合作、国际联盟和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使他在1926年與斯特來斯曼共獲諾貝爾和平獎。1927年,白里安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一起发起订立巴黎非战公约,又被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 勒内·维维亚尼和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 查看更多 »

法国总理列表

法国总理(法語:Premier ministre français),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首脑(国家元首是法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国政府首脑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在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首脑称作部长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des Ministres,简称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法国总理列表 · 勒内·维维亚尼和法国总理列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米勒兰和勒内·维维亚尼之间的比较

亚历山大·米勒兰有36个关系,而勒内·维维亚尼有1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10.91% = 6 / (36 + 19)。

参考

本文介绍亚历山大·米勒兰和勒内·维维亚尼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