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

指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是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公国。该公国建立于中世纪晚期,国祚持续直近世晚期。该公国统治区域位于现今德国北部。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最早出现于1235年,起初是萨克森公爵韦尔夫家族的领地不伦瑞克伯国,并在随后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为帝国封地重新授予狮子亨利的孙子孩童奥托。公国的名字来自于其两个最大的城镇:不伦瑞克和吕讷堡。在中世纪中期,公国被韦尔夫家族的不同血系划分,但是这些划分后小公国的统治者除了领有其本身的头衔,同时也继续被称作“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 这些独立的小公国使得“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的名号一直存在至1806年,直到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根据 1814至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该公国的领土被并入汉诺威王国和不伦瑞克公国。.

25 关系: 吕讷堡不伦瑞克不伦瑞克伯国不伦瑞克公国不伦瑞克统治者列表中世紀中期中世紀後期下萨克森德国公國神圣罗马帝国维也纳会议狮子亨利韦尔夫家族萨克森公国西低地德语近世采邑制汉诺威 (地区)汉诺威王国汉诺威王朝汉诺威选侯国汉诺瓦省普魯士王國普魯士邦

吕讷堡

呂訥堡(Lüneburg;官方稱呼:Hansestadt Lüneburg ;低地德語: Lümborg;波拉布語:Glain)是位於德国下萨克森州北部的一座漢薩同盟城市,距離最近的另一最漢薩同盟城市為西北方處的漢堡,它實際也是漢堡大都會區的一部分,人口在 72 000左右。加上週圍的阿登多夫和巴爾多維克,人口則為103 000。2007年獲得頭銜“Hansestadt”。該城有同名大學呂訥堡大學,學生數量達到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吕讷堡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

布伦瑞克(Braunschweig)是德国下萨克森州东部的一个城市,居民数约为24.5万,是该州继汉诺威后的第二大城市和该州的一个地区中心。1918年该公国大公逊位以前,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公国的首都。此后直到1946年,它是布伦瑞克州的州府。1974年布伦瑞克县被撤销之前它是该县的县府。2004年12月31日下萨克森撤销地区级行政区划以前它是布伦瑞克地区的政府驻地。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上诉法院的驻地。城市周围的大城市有东北方约26千米远的沃尔夫斯堡、西方约56千米远的汉诺威和东方约80千米远的马格德堡。 布伦瑞克是计划中的汉诺威-布伦瑞克-哥廷根都市地区的组成部分。2006年3月28日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授予布伦瑞克2007年德国科学城的名誉。.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不伦瑞克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伯国

不伦瑞克伯国(County of Brunswick)是中世纪从属于萨克森公国的伯爵领。 它存在于约9世纪至13世纪初,并在1235年被提升为一个公国,即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 该伯国最早是由Brunonen王朝开拓的,王朝核心在伯国内的不伦瑞克,并由胖子亨利继承伯国后将领地扩大到诺特海姆和哥廷根。伯国继承了一部分Billung王朝的领地,即吕讷堡周边的土地,并于1106年开始受韦尔夫家族统治。 当萨克森公国在1180年划分时,由于新的萨克森统治者阿斯坎尼家族已经不能建立起对不伦瑞克地区的统治,因此不伦瑞克伯国从法理上脱离了萨克森公国的管治,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独立的伯国。 1203年,韦尔夫家族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的三个儿子瓜分了伯国的领土, 长子亨利接收了伯国的西部地区,包括汉诺威和哥廷根;三子奥托接收了不伦瑞克地区;四子威廉则接收了吕讷堡周围的领土。 不伦瑞克的独立在其于1235年被提升为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被广泛承认,并一直存在直到1918年。.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不伦瑞克伯国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公国

不伦瑞克公国(Herzogtum Braunschweig)为一前德意志国家,首都为不伦瑞克。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此国家以取代前。19世纪该公国先后为德意志邦联及北德意志邦联成员邦国,而在1871年则成为德意志帝国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伦瑞克公国宣告完结,为不伦瑞克自由邦所取代并加入魏玛共和国。.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不伦瑞克公国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统治者列表

圣罗马帝国皇帝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在韦尔夫家族与霍亨施陶芬家族的争斗中于1215年被推翻,失去了萨克森的大部分土地,仅保有不伦瑞克。他于1218年去世后,他的哥哥莱茵行宫伯爵亨利将韦尔夫家的全部遗产留给他最小的弟弟威廉的独子“孩子”奥托,奥托于1235年被封为第一任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Herzog von Braunschweig-Lüneburg)。.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不伦瑞克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世紀中期

中世纪中期(又称中世纪盛期,英语:High Middle Ages)是指欧洲历史的一段时期,是中世纪发展最高峰期,一般认为包括11世纪、12世纪和13世纪,承接中世纪前期和后期。 约1000年左右,西欧国家的政治结构变得更有组织了。维京海盗们在英伦三岛、法兰西和其他地区安定下来,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基督教王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马扎儿人在10世纪便停止了扩张的步伐,基督教的匈牙利王国于1000年在中欧建立。除了13世纪蒙古人的短暂入侵,主要的外族入侵活动停止了。 中世纪中期,不仅侵略者败下阵来,精干的国王走上舞台,识字率渐渐提高,而气候也格外宜人,特别是在北方。11世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人开始开垦新的土地,广袤的森林和沼泽被砍伐、种植和利用,包括一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荒芜的土地。密集的人群定居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法兰克疆界,德国的疆域此时东越易北河扩张了三倍。到13世纪中期,人口的增长已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已十分显著,而有些地区直到19世纪也再没出现过类似发展。 强势的天主教会将欧洲各地的军队号召起来组成十字军,向占领圣地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开战,并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一些基督教国家。西欧发起的对波罗的海沿岸的殖民、对伊比利亚半岛和南意大利的征服等等,也为激增的人口进行移民迁徙行动提供条件。Robert Bartlett: The making of Europe: Conquest,Colonization and Culture Change, (950—1350),1993.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中世紀中期 · 查看更多 »

中世紀後期

中世纪後期 (Late Middle Ages),或稱中世紀晚期、中世纪末期、中古後期、中古晚期、中古末期,是历史学者用来描述14世纪至15世纪(约1300年-1499年)欧洲历史的术语。中世紀晚期位於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之後,而在近代早期(Early Modern)之前。 到了1300年左右,歐洲幾世紀以來的繁榮與成長告一段落。歐洲遭受一連串的飢荒和瘟疫的打擊,例如1315-1317年的大饑荒和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大流行。這段時期還伴隨著人口下降、社會動亂和各個地區性的戰爭。英國和法國都發生了嚴重的農民起事:札克雷起事和百年戰爭。雪上加霜的是,天主教教會還發生了大分裂。這些事件有時被合稱為「中世紀晚期的危機」。 儘管有這些危機存在,14世紀的歐洲在科學和藝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古希臘羅馬的文獻重新吸引人們的注意,這個運動被後世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由於十字軍東征時與阿拉伯人的接觸,對拉丁文獻的研究風潮在12世紀就開始了。但西歐取得希臘文獻主要是在君士坦丁堡陷於鄂圖曼土耳其之手後,因為在當時有許多拜占庭學者逃難至西方,尤其是義大利。 除了古典文化的復興外,印刷術的發明使印刷文字的傳播更便利、教育更普及,而這兩者在未來導致了宗教改革。而這個時代的末期也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哥倫布於1492年到達美洲,達伽瑪於1498年航行非洲和印度,這些發現增強了歐洲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這些發展所造成的改變使許多學者認為中世紀晚期是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的開始。不過,這樣的區分還是會讓某些學者覺得不自然,他們認為古典文化從未在中世紀歐洲斷絕過,且古典時期與現代(Modern)有著連續。有些學者,尤其是義大利學者,寧可拒絕使用中世紀晚期一詞,而將14世紀的文藝復興是向現代的直接轉換。.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中世紀後期 · 查看更多 »

下萨克森

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位于德国西北部,与荷兰接壤。这个土地广袤的联邦州面积达47600平方公里,占地面积仅次于巴伐利亚-zh-hans:州; zh-hant:邦-,是德国第二大联邦州。--首府是汉诺威。.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下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公國

公國,是一种君主制国家,指封建制下公爵或女公爵的封国。欧洲封建制中的公国拉丁文称为Ducatus。中国封建制中也有公国,是中国公爵的封地。.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公國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Le congrès de Vienne)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外交会议。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主持,其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会议的目标不仅包括恢复战前国界,还包括重新调节各列强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平衡并保持和平。参会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对共和主义和革命。法国失去了在前一段时间征服的所有领土,而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则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普鲁士吞并了西部的一些德意志小国,并获得了40%的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奥地利获得了威尼斯和北意大利的大部;俄罗斯则获得了波兰的一部分。在数月之前,荷兰王国被建立起来,并包括了部分过去的奥地利领土,这一部分领土于1830年成为比利时。 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认为,旧的“权力平衡”体系事实上是相当不稳定和具有掠夺性质的,而维也纳会议则刻意回避了这一体系,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规则,达成了更为稳定和温和的平衡。维也纳会议是这一时期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开始,而这些会议最终构成了欧洲协调,试图在欧洲建立一套和平的权力平衡体系,并成为了日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样板。 会议的直接背景是拿破仑帝国于1814年战败和投降,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持续战争。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于1815年3月至7月重建百日王朝并导致新战事的爆发,但会议仍然继续进行,决议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前的九天便已经签署。 从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并不能算是一个会议,因为实际上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并没有召开,大多数的讨论都是由奥地利、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列强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其他代表的参与基本上十分有限。而在另一方面,维也纳会议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各国代表共同参与订立条约的洲际性会议,而非简单地在各国首都之间传递信息。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在日后虽有一定修改,但仍然奠定了欧洲政治的框架,一直延续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维也纳会议 · 查看更多 »

狮子亨利

子亨利(Heinrich der Löwe,)德意志诸侯和统帅。他的封号包括萨克森公爵(称亨利三世,1142年-1180年在位)和巴伐利亚公爵(称亨利十二世,1156年-1180年在位)。狮子亨利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最有名的政治人物之一,以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戏剧性冲突著称于世。.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狮子亨利 · 查看更多 »

韦尔夫家族

韦尔夫家族或韦尔夫王朝(英文名:Welfen),德国的传统贵族世家,在意大利被称为圭尔夫家族(guelfo)。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该家族的成员曾先后是士瓦本、勃艮第、意大利、巴伐利亚(拜恩)、萨克森、布倫瑞克-吕讷堡公国(汉诺威)的统治王朝;家族成员布倫瑞克的奥托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09年加冕)。来自此家族的乔治一世在1714年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开创汉诺威王朝在英国的统治,今英国王室仍是乔治一世的后裔。.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韦尔夫家族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公国

萨克森公国,中欧古国,领土大概涵盖了不来梅、汉堡、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现代德语国家地区,和萨安州和大部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 804年,查理曼大帝透过萨克森战争把萨克森地区纳入到法兰克帝国的版图内。843年,凡爾登條約签订,他的孙子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为东法兰克国王,从而开启了东法兰克(即德意志)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王朝,他的继任者即著名的奥托大帝。1156年亨利三世,即狮子亨利,兼领了巴伐利亚。1174年,由于狮子亨利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了不伦瑞克和吕讷堡。萨克森公爵也被剥夺,继任萨克森公爵的是伯恩哈德三世。1356年1月10日的“1356年金玺诏书”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拿破仑在1806年将萨克森升为王国。.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萨克森公国 · 查看更多 »

西低地德语

西低地德语是一系列低地德语方言的总称,分布于德国西北部、荷兰东部。它与东低地德语一起构成了低地德语。.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西低地德语 · 查看更多 »

近世

近世(early modern period),又譯近代早期,歷史學上的一種分期法,指中世紀之後,現代(modern,又譯近代)之前這個時期。起源於歐洲歷史學界,將人類歷史分為四階段(古代,中世紀,近世,近代)的習慣分期法。這個概念盛行於歐洲史與日本史,但在中國史部份,其定義與適用則有所不同。 early modern period有時也被譯為近代;但是Modern也可能被譯為近代。這些譯名並不統一,需要視上下文及歷史學傳統才能確定其意義。.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近世 · 查看更多 »

采邑制

采邑制是歐洲在封建時代,尤其是中世紀早期在西歐地區主要實施的一種土地佔有制度。 采邑制最初是查理·馬特在擔任法蘭克王國的宮相期間(715年─741年)實施的。以前墨洛溫王朝時土地都是無條件分贈的,而采邑制則將土地及其上面的農民一起作為采邑分封給有功勞的人,以服騎兵役為條件,供其終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襲。 到了查理·馬特的兒子矮子丕平時,把大部分土地當作采邑分封給臣下;查理大帝也把通過戰爭奪來的土地分封給有功將領,這樣使得采邑遍及全國。英國則從威廉一世開始也實行采邑制,規定每個騎士采邑供養一名騎士,為國王服兵役。 此後,國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把自己的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下屬,而這些下屬又把自己的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自己的下屬,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土地為紐帶的領主與下屬之間的關係。這樣領主既需要負起保護下屬土地的責任,而下屬也有義務效勞,為領主作戰。采邑制這種形式對於提高國家的戰鬥力很有幫助,而且通過采邑制逐漸形成了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擁有采邑的封建主在自己的土地內享有完全的行政、司法、軍事和財政權,稱為特恩權。 卡洛林王朝9世紀以後,采邑逐漸變成了世襲領地,到了11世紀采邑制基本上已經廢弛了。.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采邑制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 (地区)

汉诺威(德语:Hannover),德国的历史疆域。从1814年到1866年期间,它曾经是一个独立王国;在1866年到1946年期间,它曾经是一个普鲁士的一个省。该地区以它的首府汉诺威而得名。 1636年,不倫斯克-呂訥堡公国卡伦贝格家系的首府迁移到了汉诺威城,从此这个家系也被称为汉诺威家系。1692年,公爵得到了选帝侯的追加头衔,从此也被称为“汉诺威选帝侯”。1714年,汉诺威王室的选帝侯正式成为英国国王(参见汉诺威王朝)。汉诺威公国也在德国继续扩张他的领地。1705年,他们继承了不倫斯克-呂訥堡家族的策勒家系的领地,以及从前瑞典的领地不来梅和威尔登。 1803年,选区被法国占领,并在实际上统治了十年。自1807年,汉诺威领地成为威斯特法伦王国的一部分。1813年,选区被归还;1814年10月,在维也纳会议上,汉诺威成为汉诺威王国。该会议是为了使乔治三世在德国事务上与新登基的符腾堡国王获得对等的影响力。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为英王,汉诺威由于实行薩利克繼承法,女性不能继承王位,该共主邦聯宣布告终。汉诺威国王由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继承。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汉诺威被普鲁士兼并成为一个省;1939年,该省拥有38551平方公里面积以及350万人口。1946年,盟軍分區佔領德國,在英国军队的管理下,汉诺威成为下萨克森州的主要组成部分。.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汉诺威 (地区)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国

漢諾威王國(Königreich Hannover),是1814年10月因維也納會議而建立的王國,由喬治三世恢复他在拿破崙時代失去的漢諾威領地。它繼承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非正式稱為漢諾威選侯國),於1815年6月和其他38个主權國家加入德意志邦聯。王國是由韋爾夫家族的一个年輕分支漢諾威王朝統治,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组成共主邦聯直到1837年。王國於1866年被普鲁士征服。漢諾威成為自1871年1月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一个省,即漢諾威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曾短暫恢復為漢諾威州,随后與一些小邦合并,而成為西德及現今德国的下萨克森州的一部分。 * Category:德意志邦联 Category:1814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866年废除.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汉诺威王国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Haus Hannover),是於1692年-1866年間統治德意志漢諾威地區與在1714年-1901年間統治英国的王朝。.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汉诺威王朝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选侯国

#重定向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汉诺威选侯国 · 查看更多 »

汉诺瓦省

#重定向 汉诺威省.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汉诺瓦省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邦

普魯士邦或普魯士自由邦(德語:Freistaat Preußen)是德國威瑪共和和納粹德國時期存在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革命導致普魯士王國解體後,普魯士改成自由邦。普魯士邦在威瑪共和時代占德國國土和人口的過半數,是德國最重要的邦。德國首都柏林也是邦首府所在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佔領時被命令廢止,原普魯士邦領土分別被併入波蘭和蘇聯,以及美、英、法、蘇四國佔領區。.

新!!: 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和普魯士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