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身和佛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三身和佛之间的区别

三身 vs. 佛

三身(梵文:),大乘佛教理論中佛具有的三種身:應身(變化身;梵文:,藏文:sprul sku)、報身(受用身;梵文:,藏文:long spyod rdzogs pa'i sku)、法身(自性身;梵文:,藏文:chos sku)。.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之间三身和佛相似

三身和佛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報身大乘佛教天台宗如來藏三十二相佛陀八十种好四智菩萨阿罗汉释迦牟尼法 (佛教)法身應身

報身

受用身(sambhogakāya,),又稱報身、應身,佛三身之一,是地上菩萨所见身,住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是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行而获得佛果位之身。报身佛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了佛果显示了佛智慧的佛身。.

三身和報身 · 佛和報身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三身和大乘佛教 · 佛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天台宗

天台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始於南北朝末期,是漢傳佛教中,最早一個完全由中國佛教論師所創立的本土性宗派。因其實際開創者智顗大师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故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經典,又被稱為法華宗。因为该宗注重於修行止观,又称止观宗。因為它重視佛教教理的研究,同時結合了止觀的實際修行,以「教觀雙美」而聞名。 天台宗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盛極一時。但在宋朝之後,天台宗在中國衰弱,多數門徒歸於禪門。但是在日本佛教反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宗派。中國天台宗祖庭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湖北玉泉寺和寧波延慶寺 (觀宗寺)亦為傳播天台教法的重要道場。日本天台宗總本山則為比叡山延曆寺。.

三身和天台宗 · 佛和天台宗 · 查看更多 »

如來藏

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最貼切之註解:「如來藏乃法身在纏。」,即此義,故知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大乘佛教三大派别(中观、唯识、如来藏)之一。.

三身和如來藏 · 佛和如來藏 · 查看更多 »

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乃佛教術語,是轉輪聖王與佛的身體所具足之三十二種外貌特徵。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合稱「相好」。.

三十二相和三身 · 三十二相和佛 · 查看更多 »

佛陀

#重定向 佛.

三身和佛陀 · 佛和佛陀 · 查看更多 »

八十种好

八十种好(अशीत्यनुव्यञ्जनानि ;),又译为八十种随形好、八十随好等,佛教术语,是指佛的应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微妙的身形特征。常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据《大般若经》与《大乘义章》所载,八十种好分别为: 1、无见顶相 2、鼻高不现孔 3、眉如初月 4、耳轮垂埵 5、坚实如那罗延 6、骨际如钩锁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10、膝骨坚而圆好 11、身清洁 12、身柔软 13、身不曲 14、指圆而纤细 15、指文藏覆 16、脉深不现 17、踝不现 18、身润泽 19、身自持不逶迤 20、身满足 21、容仪备足 22、容仪满足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24、威振一切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26、面不长大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28、面具满足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30、言音深远 31、脐深而圆好 32、毛右旋 33、手足满足 34、手足如意 35、手文明直 36、手文长 37、手文不断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39、面广而殊好 40、面净满如月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42、自毛孔出香气 43、自口出无上香 44、仪容如师子 45、进止如象王 46、行相如鹅王 47、头如摩陀那果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49、四牙白利 50、舌色赤 51、舌薄 52、毛红色 53、毛软净 54、眼广长 55、死门之相具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57、脐不出 58、腹不现 59、细腹 60、身不倾动 61、身持重 62、其身大 63、身长 64、手足软净滑泽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66、光照身而行 67、等视众生 68、不轻众生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70、说法不著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72、发音应众声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75、观不厌足 76、髮长好 77、髮不乱 78、髮旋好 79、髮色如青珠 80、手足为有德之.

三身和八十种好 · 佛和八十种好 · 查看更多 »

四智

四智,大乘佛教術語,指佛所成就的四種圓滿的智慧: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 也稱四智相應心品,又簡稱四智心品,通常會說佛是「四智圓明」。.

三身和四智 · 佛和四智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三身和菩萨 · 佛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三身和阿罗汉 · 佛和阿罗汉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三身和释迦牟尼 · 佛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法 (佛教)

法(धर्म,,धम्म,),直译为世间法、万法,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 源自古印度哲學,即是在佛典上用例極多且語意不一。主要有.

三身和法 (佛教) · 佛和法 (佛教) · 查看更多 »

法身

法身(धर्म काय,धम्मकाय,Dharmakāya,藏文:ཆོས་སྐུ།),又稱自性身,佛教词语,三身之一,指佛所证验的超越的真理,遍及整个法界。.

三身和法身 · 佛和法身 · 查看更多 »

應身

應身(निर्माण काय,),佛教术语,又譯為应化身、应化法身、化身等。《佛光大辞典》称,應身指“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三身和應身 · 佛和應身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三身和佛之间的比较

三身有70个关系,而佛有11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7.78% = 14 / (70 + 110)。

参考

本文介绍三身和佛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