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三线建设和工業化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三线建设和工業化之间的区别

三线建设 vs. 工業化

三线建设是一场从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内地省份进行的一场以备战备荒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地区是一个军事地理概念,包括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其核心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和中国西南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其开始的背景是越南战争的升级和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攻势,以及中苏交恶和两国间的小规模武装冲突。 三线建设是一场出于国防军事背景的区域工业化过程,其规模远超于国民政府在八年抗战时期(1937-1945)的沿海工业内迁以及之后的西部大开发(始于2001年)。在1964至1980年,中国在三线地区所在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人民幣2052.6亿元,占同期中国基础建设总投资的39.01%。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军人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的号召下,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基础设施、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工业经济落后的面貌,建设了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基地、中国二汽等重点项目,将绵阳、德阳、贵阳等地从小城市甚至乡镇建设成为具有大量现代制造业和科研机构的城市。然而,出于备战需要,三线时期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很多三线企业坐落在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地方。由于计划仓促,很多三线项目“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导致了巨大的浪费。197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对三线地区的投入逐渐减少。1980年代以后,大量三线企业倒闭关停,部分企业则成功转型、继续成为当地的工业支柱。. 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由前工業(累積資本速度緩慢的農業畜牧業經濟)到工業狀態的社會及經濟改變過程(見前工業社會)。此一社會及經濟改變與技術創新有很密切關係,尤其是大規模量產和冶金學的進步。狹義的工業化有代表性的是《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定義,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及其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之间三线建设和工業化相似

三线建设和工業化有(在联盟百科)0共同点。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三线建设和工業化之间的比较

三线建设有156个关系,而工業化有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0,杰卡德指数为0.00% = 0 / (156 + 27)。

参考

本文介绍三线建设和工業化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