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協約和汉斯·冯·塞克特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三國協約和汉斯·冯·塞克特之间的区别
三國協約 vs. 汉斯·冯·塞克特
三國協約(;)是指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同時是英文和法文詞語,意為三倍,而「」則是法文詞彙,意指諒解。 1904年的《摯誠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簽訂後,英法、英俄的各種糾紛已經平息。這兩個協約,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國家走在一起。此外,他們皆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上升而警醒。因此,他們便結盟,名為「三國協約」。 . 約翰內斯·弗里德里希·利奧波德·馮·塞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通稱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一級上將,以擔任威瑪共和國軍隊——「防衛軍」陸軍領袖後推行改革而聞名,亦曾為總參謀部之替代機關——「」的主任。 塞克特於1885年加入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東線、巴爾幹戰區以優異的參謀作業能力嶄露頭角,還一度做到土耳其軍參謀總長。塞克特在戰後成為軍隊的實際領袖。由於戰後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而限軍十萬人,他重新發揚傳統的普德學派軍事思想、規劃精英主義式的新式軍隊,將每一位軍官都培養為未來的高級指揮員,為日後的擴軍打下結實的基礎。塞克特也將軍隊從政治勢力中排除、超脫於政府,形成「國中之國」,並規避協約國對德國履行《凡爾賽條約》的監督,以各種方式訓練軍隊操作被明令禁止使用的毒氣、戰車、飛機等武器,同時大力推動德國與蘇聯同盟,最終促成兩國簽署《拉巴洛條約》進行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合作。由於對「防衛軍」建設有深遠的影響,塞克特也被稱為「防衛軍之父」(Vater der Reichswehr)。 塞克特自一次大戰起便與當時的名將、後於共和國擔任總統的保羅·馮·興登堡元帥關係不良,並與文人政府的國防部長奧托·格斯勒間存在矛盾,興登堡的當選也大幅削減了塞克特在德國軍隊中的影響力。1926年,塞克特在未過問興氏的情況下,禮儀性質地邀請身份敏感的前德國皇儲觀賞閱兵式,消息一外漏,旋即引發國內外的恐慌,最終使興登堡解除了塞克特的職務。1930年代初,塞克特赴華取代格奧爾格·魏澤爾擔任蔣中正第三任的德國軍事顧問團領導人和總顧問,對其軍隊和國防工業進行建設與改革,後因身體不適而於1935年3月返德,於翌年逝世。.
之间三國協約和汉斯·冯·塞克特相似
三國協約和汉斯·冯·塞克特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三國協約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汉斯·冯·塞克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三國協約和汉斯·冯·塞克特的共同点。
- 什么是三國協約和汉斯·冯·塞克特之间的相似性
三國協約和汉斯·冯·塞克特之间的比较
三國協約有36个关系,而汉斯·冯·塞克特有14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55% = 1 / (36 + 146)。
参考
本文介绍三國協約和汉斯·冯·塞克特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