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区别

三佛齐 vs. 印度尼西亚

三佛齐(阿拉伯语: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语:ꦯꦿꦶꦮꦶꦗꦪ,),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文:श्रीविजय )、佛逝、旧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683年以梵文撰写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国记载。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之间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相似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有(在联盟百科)24共同点: 占碑省印度洋印度教夏连特拉王国巨港丁香中國东南亚三佛齐佛教国家爪哇岛爪哇語马来西亚马来语马打兰王国阿拉伯蘇門答臘肉豆蔻鄭和泗水 (印尼)满者伯夷朱罗王朝摩鹿加群岛

占碑省

占碑省(Jambi)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省,位於蘇門答臘東部,以貝加拉海峽與廖內群島省的林加群島相望。面積53,435.72平方公里。首府占碑市是省內唯一的省轄城市,其他城鎮包括雙溪珀努。下又分九區。.

三佛齐和占碑省 · 占碑省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三佛齐和印度洋 · 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洋 · 查看更多 »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三佛齐和印度教 · 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夏连特拉王国

夏连特拉王国(印尼語:Wangsa Syailendra,752年?—832年?)為爪哇古国,国名为「山帝」,信奉金刚乘佛教。并修建千佛坛,即婆羅浮屠。参与中国,印度间的香料贸易,但水稻种植为主要经济部门。 S S S.

三佛齐和夏连特拉王国 · 印度尼西亚和夏连特拉王国 · 查看更多 »

巨港

巨港(Palembang,音译巴邻旁,中国古籍称巴林冯和舊港)是一個位於印尼苏门达腊岛东部的城市,為苏门达腊岛上较大的城市,亦是南蘇門答臘省之省会和重要河港,现有國際機場,亦有许多觀光景点。人口约1,507,000人(2004年數據)。巨港这座城市和華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僅有華人寺廟、華人教堂、郑和清真寺,華語和中華食物在巨港也比較流行。.

三佛齐和巨港 · 印度尼西亚和巨港 · 查看更多 »

丁香

丁香(学名:Syzygium aromaticum,clove)是桃金娘科蒲桃属的一種,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其花蕾又名丁子香,是一种香料,干燥后广泛用于烹饪中,做为一种食物香料,现在已经被引种到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目前出产丁香的地区主要有印度尼西亚、桑给巴尔和马达加斯加岛,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也出产丁香,2005年,印度尼西亚生产的丁香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 丁香树是一种常绿乔木,高达10至20米,叶椭圆形,单叶大,对生,革质;花为红色,聚伞花序,花蕾初起白色,后转为绿色,当长到1.5至2厘米长时转为红色,这时就可以收获,萼托长,花萼和花瓣4;果实为长椭圆形,名为「母丁香」。 另外,木犀科丁香属的歐丁香,一般也被俗称为「丁香花」,但与本种没有直接关系。.

丁香和三佛齐 · 丁香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三佛齐和中國 · 中國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三佛齐和东南亚 · 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三佛齐

三佛齐(阿拉伯语: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语:ꦯꦿꦶꦮꦶꦗꦪ,),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文:श्रीविजय )、佛逝、旧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683年以梵文撰写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国记载。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三佛齐和三佛齐 ·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三佛齐和佛教 · 佛教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三佛齐和国家 · 印度尼西亚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三佛齐和爪哇岛 · 印度尼西亚和爪哇岛 · 查看更多 »

爪哇語

哇語是印尼四大主島之一的爪哇島上東、中部居民主要採用的語言。爪哇語屬南島語系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一個語支,和印尼語及馬來語算是近親,有語言人口7550萬人。不少講爪哇語的人都同時會說印尼語,但日常生活主要採用爪哇語。 現時爪哇語採用拉丁字母,但過去曾經採用一種很特別的爪哇字母來記錄他們的語言。.

三佛齐和爪哇語 · 印度尼西亚和爪哇語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三佛齐和马来西亚 ·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马来语

來語(Bahasa Melayu)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主要使用于馬來西亞以及文莱、新加坡、印尼蘇門達臘島的部分地區等。马来语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汶莱的国语,并在4个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拥有官方语言地位。 在1945年以前,印尼蘇門達臘以外的很多地方也是使用馬來語。但是在印尼獨立以後,該國所使用的馬來語則被稱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並以之為國語。 在馬來西亞,大概有1300萬人是以馬來語為母語,約佔全國人口的55%。此外,在馬來西亞還有1000萬人是以馬來語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至於在其他國家,印尼的蘇門達臘也有1000萬的馬來語使用人口,泰國有100萬,新加坡則有40萬人左右。.

三佛齐和马来语 ·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语 · 查看更多 »

马打兰王国

打兰王国,是8世纪到10世纪期间,存在于中爪哇的一个印度化王国。是由一位同名的拉者建立的,10世纪中,迁都于东爪哇。此后陷于混乱,最终被三佛齐攻灭。.

三佛齐和马打兰王国 · 印度尼西亚和马打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

可以指现代国家:.

三佛齐和阿拉伯 · 印度尼西亚和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蘇門答臘

蘇門答臘(Sumatera)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

三佛齐和蘇門答臘 · 印度尼西亚和蘇門答臘 · 查看更多 »

肉豆蔻

肉豆蔻(Nutmeg),又名肉蔻(蔻,普通话音“kòu”)、肉果、玉果、麻醉果,是一種重要的香料、藥用植物。生長於熱帶地區的常綠植物,常見於東南亞、澳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尤以印度尼西亚和格林纳达产量最大。肉豆蔻果實是可制两种常見香料:豆蔻核仁(nutmeg)和肉豆蔻皮(mace),用於食品、菜餚的調味,其果仁可製作香精油。肉豆蔻含有(myristicin),能够产生兴奋及致幻作用。如服用过量,可产生幻覺甚至昏迷现象。.

三佛齐和肉豆蔻 · 印度尼西亚和肉豆蔻 · 查看更多 »

鄭和

鄭和(),原姓馬,回族人,其阿拉伯名為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丁(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 Hajji Mahmud Shamsuddin),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與正統哈里發-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的後裔,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阳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访问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足繞地球三週有餘,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近一個世紀。.

三佛齐和鄭和 · 印度尼西亚和鄭和 · 查看更多 »

泗水 (印尼)

泗水(印尼语:Surabaya),音译苏腊巴亚,是印尼第二大城市,位於爪哇島东北角,臨馬都拉海峽和泗水海峡,与马都拉岛相望,也是東爪哇省首府。泗水,爪哇语苏腊巴亚(Surabaya),原意是鯊魚鳄鱼,因此地原为荒凉的沼泽而名。华人感其拗口,先谐成“泗里木”,再进一步雅化便成道地的汉名“泗水”。.

三佛齐和泗水 (印尼) · 印度尼西亚和泗水 (印尼) · 查看更多 »

满者伯夷

满者伯夷(爪哇语:Madjapahit;马来语:Majapahit)是13世纪时东爪哇的一個印度教王国,位於今日泗水的西南,《元史》称为麻喏巴歇,《明史》称为满者伯夷。从1293年至1500年,满者伯夷王国曾统治马来半岛南部、婆罗洲、苏门答腊和巴厘岛。于西元1350年至1389年期間,國王哈亞·烏魯克(Hayam Wuruk)和首相加查·馬達在位時期勢力達于巔峰,其領土範圍甚至遠至泰國南部、菲律賓、東帝汶。 德国东方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认为“maja pahit”来自印尼的一种果树木橘(Aegle marmelos)的名字。.

三佛齐和满者伯夷 · 印度尼西亚和满者伯夷 · 查看更多 »

朱罗王朝

朱羅王朝(泰米尔语:சோழர் குலம், )),又名注輦,是1世紀至13世紀时印度半岛古国,其地在今泰米爾納德邦。朱羅王朝最早起源于高韦里河(Kaveri)流域,以欧赖宇尔(Urayur)为国都。朱羅王朝的統治者們曾經征服印度半島南部,吞併斯里蘭卡,并佔領了馬爾代夫,甚至還成功地入侵馬來群島的王國。在公元1010年至1200年期間,領土南到馬爾代夫群島,最北到安得拉邦的達戈達瓦里河沿岸。朱羅王朝在13世紀進入衰退,隨著潘地亞王朝的崛起而最終滅亡。.

三佛齐和朱罗王朝 · 印度尼西亚和朱罗王朝 · 查看更多 »

摩鹿加群岛

摩鹿加群岛(Kepulauan Maluku),又译马鲁古群岛,有時也會被稱為「東印度群島」,位置处于苏拉威西岛东面、新几内亚西面以及帝汶北面,为印度尼西亚境內众多群岛板块之一,是马来群岛的组成部分。中国和欧洲传统上称为香料群岛者,多指这个群岛。.

三佛齐和摩鹿加群岛 · 印度尼西亚和摩鹿加群岛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比较

三佛齐有129个关系,而印度尼西亚有30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4,杰卡德指数为5.48% = 24 / (129 + 309)。

参考

本文介绍三佛齐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