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

指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一式機動四十七粍速射砲)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戰爭後期的主力反戰車砲。由於日本的技術实力不足,開發的75公厘與105公厘反戰車炮皆因無法量產高膛壓長炮管,直到戰爭結束前都無法服役,故此型裝備也成為日本帝國陸軍最後一款制式反戰車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生產了約2300門。.

19 关系: 反坦克炮合金鋼大日本帝國陸軍一式中戰車九七式中戰車皇纪穿甲弹第二次世界大战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諾門罕戰役高碳鋼M3/M5斯圖亞特坦克M4雪曼戰車T-26坦克槍管昭和日本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又称“战車防禦炮”(即“反擊戰車炮”,英文作Anti-tank gun,德文則稱為Panzerabwehrkanone,一般簡寫為PAK),是指主要用于射击、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合金鋼

合金钢為複合材料在煉鋼的運用。.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合金鋼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陸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りくぐん)是日本军的陸上武裝部隊,1871年(明治4年)成立、1945年(昭和20年)解散。略稱為帝國陸軍,一般常以日本陸軍稱呼,並不使用全名稱呼。同時,日本陸海軍本來被稱呼為國軍(こくぐん)、皇軍(こうぐん),但表達為日本陸軍的場合較多。解散后,为与陆上自卫队产生区别,多以旧日本陆军或旧帝国陆军称呼之。.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大日本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一式中戰車

一式中戰車Chi-He(チヘ/衛土)為日本以九七式中戰車改良在太平洋戰爭後期量產的中型戰車。.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一式中戰車 · 查看更多 »

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チハ(chi-ha)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30年代中葉所開發的中型戰車,與九五式輕戰車一同作為日本帝國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裝甲武器。九七式有兩種主要生產型號,分別是裝載57毫米口徑九七式戰車炮的基本型和47毫米口徑一式炮的九七式改。兩種車型最終生產了2123輛。.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九七式中戰車 · 查看更多 »

皇纪

武天皇即位紀元,又称日本皇纪或简称皇纪,是日本的一种纪年体。以日本神话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即位元年开始起算,比現行西历早660年。即西元2018年等于皇纪2678年,以此类推。皇纪在二战后便很少有人用。.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皇纪 · 查看更多 »

穿甲弹

穿甲彈(英文:Armor Piercing),是一種用來穿透裝甲的彈藥。從1860年代至1950年代,穿甲彈的主要應用是打敗戰艦的厚重裝甲。從1920年代起,穿甲彈被用於反坦克任務。.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穿甲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又稱五式炮戰車在en:Type 5 Na-To中給出的日文名為“五式炮戰車”,而在ja:試製七糎半対戦車自走砲 ナト中則是“試製七糎半対戦車自走砲”,故同時取兩種名稱,是日本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階段研發的倒數第二款驅逐戰車。.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諾門罕戰役

诺门罕战役(或稱诺门罕战争,苏联称“哈拉欣河战役”,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日本称“诺门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苏联方主将為朱可夫、日方主将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戰事在1939年于當時的滿洲與外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门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蘇、日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滿洲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諾門罕戰役 · 查看更多 »

高碳鋼

#重定向 碳鋼.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高碳鋼 · 查看更多 »

钨(IUPAC名:tungsten ),化学符号:W(Wolfram), 是一種化学元素,原子序数是74,是非常硬、钢灰色至白色的过渡金属。含有钨的矿物有黑钨矿和白钨矿等。钨的物理特征非常强,尤其是熔点非常高,是所有非合金金属中最高的。纯钨主要用在电器和电子设备,它的许多化合物和合金也有很多其它用途(最常见的有灯泡的鎢丝,在X射线管中以及高温合金)。 鎢的最穩定的三種同位素都有輕微的放射性。.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钨 · 查看更多 »

-- 铬(Chromium,化學符號:Cr)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原子序數為24,在VI B族元素中排行首位。其单质是一種銀色的金屬,質地堅硬,表面帶光澤,具有很高的熔點。它無臭、無味,同時具延展性。1797年法国药剂师和化学家路易-尼古拉·沃克兰首度自鉻鉛礦(4)中分離出鉻,被確認是一種化學元素。.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铬 · 查看更多 »

M3/M5斯圖亞特坦克

司徒輕戰車(Stuart tank;M3/M5輕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司徒雷登為M3和M5戰車命名。在英國,它同時擁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暱稱。美國陸軍則僅以「M3輕戰車」和「M5輕戰車」作為官方名稱。 司徒戰車是美國以及其盟國在二戰使用最廣泛的輕戰車,從歐洲、北非到菲律賓,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皆有斯圖亞特的蹤跡。並在租借法案的推廣下陸續提供給蘇聯、中華民國、法國、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國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續使用至1996年。 1949年在國共內戰的金門戰役中,國軍擊敗共軍的關鍵「金門之熊」部隊,便是由21輛M5A1戰車組成的一個戰車營(缺二連)。.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M3/M5斯圖亞特坦克 · 查看更多 »

M4雪曼戰車

M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開發、製造的坦克。通稱謝爾--曼,又譯雪--曼或薛--曼(Sherman),這個名字是英軍起的,來源是美國南北戰爭北軍的將軍威廉·特庫姆賽·薛曼。 雖然在型號上統稱為M4,但車身、引擎、砲塔、砲、懸掛、履帶等幾乎是每種型號就是一種新規格,可說是一部多類形式的坦克。 和上述的情況一樣,由於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構成各種規格化的零件有大量生產的可能。生產工廠只從事自己擅長的生產方式,在所有規格化的零件生產完成後,令構成車身的零件有高度的兼容性。.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M4雪曼戰車 · 查看更多 »

T-26坦克

T-26坦克是蘇聯紅軍自1930年代開始所使用的一型輕型步兵戰車。它廣泛的被使用於1930年代的多次衝突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直到1960年代自芬蘭退役為止。.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T-26坦克 · 查看更多 »

槍管

枪管(gun barrel)是枪械上用来发射子弹的狭长圆柱形空心管,是枪械主要组成部件之一,通常由耐热不易变形的高强度金属管打造而成,后方与机匣相连。枪管的性质往往决定了枪械的精度,是影响射击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火器最早在中国宋朝发明的时候,火枪是采用竹筒作为发射管。等到元朝初期,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由铸铁打造枪管的手铳,是世界上现已确认的最早的单兵轻兵器。欧洲的早期枪管则是熟铁打造,口径较大的炮管则是用将多个熟铁环焊接在一起成为一个空心圆柱,然后再在外表多焊上几段熟铁圈用以加固,这使得炮管从外表看起来呈节状,就像多个木桶叠起来一样,因此英文中的“barrel”一词就被流传下来。之后的几个世纪,欧洲各地的枪匠通常使用容易铸造并且比较抗腐蚀的青铜和黄铜来制造枪管,但因为当时工艺技术的限制,在铸造过程中经常有少量空气被残留在金属材料内,因而弱化枪管整体强度使得在发射过程中炸裂的风险很高,因此这些早期枪管通常管壁厚度要比口径大许多。.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槍管 · 查看更多 »

昭和

昭和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時所使用的年号,使用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各年号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合共64年;但由於開始時是年底、終結時是年初,所以若嚴格計算,則為62年又13日。.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昭和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一式47公厘反战车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