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6月11日和夏瑪巴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6月11日和夏瑪巴之间的区别

6月11日 vs. 夏瑪巴

6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2天(闰年第16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3天。. 夏玛巴(),正式全稱為昆津夏玛巴(旧曾译“沙玛尔巴”),是藏传佛教噶擧派(俗称白教)最高持教法王之一,并且也是最早擁有活佛转世制度的藏传佛教領袖之一。至今,夏玛巴以化身方式轉世了十四次。夏瑪巴和噶玛噶举的领袖嘉华噶瑪巴有互相認證的傳統,已在位的一方與新登位的一方為師徒關係。 夏玛巴(也称红帽喇嘛,后来又称红帽噶玛巴)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宗派一个重要的传承转世者。他的转世传承与噶玛巴有紧密的联系。自第三世噶玛巴起, 夏玛巴就是噶玛噶举派系中位居第二的喇嘛。关于第十一世、第十二世及第十三世夏玛巴的情况鲜为人知,直到现在的第十四世夏瑪巴·米龐確吉羅佐(Künzig Shamar Mipham Chokyi Lodro ,1952年-2014年),在他为第十六世噶玛巴寻找转世及认证泰耶多杰为第十七世嘉华噶玛巴后才再次成为噶玛噶举宗派一位重要人物。他生于德格县(甘孜,四川),四岁时被带到了楚布寺(西藏),在那里被第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第十四世夏玛巴。.

之间6月11日和夏瑪巴相似

6月11日和夏瑪巴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第十四世夏瑪巴·米龐確吉羅佐藏傳佛教清朝

第十四世夏瑪巴·米龐確吉羅佐

十四世夏瑪巴·米龐確吉羅佐()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第十四世夏玛巴,也是現任的夏瑪巴。 米龐確吉羅佐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縣。早在1793年,第十世夏瑪巴在西藏發動叛亂的緣故被乾隆皇帝禁止轉世。因此第十一世、十二世和十三世的夏瑪巴都是秘密轉世的。1956年,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達成和解,达赖喇嘛建议噶玛巴首先在楚布寺进行对十四世夏玛巴的升坐典礼,然后西藏政府就可以公开解除这项禁令。升坐典礼于1957年在楚布寺举行,但在西藏地方政府宣布解除禁令前,达赖喇嘛、噶玛巴和夏玛巴于1959年在中国共產黨的人民解放軍正式進駐西藏前,撤离西藏去了印度。 虽然失去了西藏,噶玛巴还是再次请求达赖喇嘛解除对夏玛巴的禁令。1963年达赖喇嘛同意了这个请求。第二年在锡金的隆德寺举行了正式的第十四世夏玛巴的升坐典礼。 米龐確吉羅佐於1959年逃離西藏,來到錫金,駐錫於絨定寺。1983年認定第十七世噶瑪巴·赤列塔耶多吉為第十七世噶瑪巴,但不被中國政府和達賴喇嘛所承認。 米龐確吉羅佐於2014年6月11日因急性心臟病,在德國離世。其遺體在獲得尼泊爾政府同意後,原預定經印度送往加德滿都,準備在此進行火葬。7月15日,尼泊爾政府撤消了許可,對外宣稱這是因為米龐確吉羅佐擁有不丹護照,經查證後決定撤銷。.

6月11日和第十四世夏瑪巴·米龐確吉羅佐 · 夏瑪巴和第十四世夏瑪巴·米龐確吉羅佐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6月11日和藏傳佛教 · 夏瑪巴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6月11日和清朝 · 夏瑪巴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6月11日和夏瑪巴之间的比较

6月11日有200个关系,而夏瑪巴有4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1.24% = 3 / (200 + 42)。

参考

本文介绍6月11日和夏瑪巴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