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645年

指数 645年

没有描述。

16 关系: 南朝大化 (孝德天皇)大化改新天智天皇孝德天皇仁平 (新羅善德王)唐太宗皇极天皇玄奘高句丽貞觀 (唐朝)蘇我入鹿日本10月13日541年6月12日

南朝

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南方的政權,可以指:.

新!!: 645年和南朝 · 查看更多 »

大化 (孝德天皇)

#重定向 大化 (日本).

新!!: 645年和大化 (孝德天皇) · 查看更多 »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大化の改新)是西元645年時日本的一連串社会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當時豪族專政的制度,並效法中原唐朝皇帝体--成立中央集权国家,對日後日本历史發展影響深遠。.

新!!: 645年和大化改新 · 查看更多 »

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日本第38代天皇(668年正月初三至671年十二月初三在位)。父舒明天皇,母皇极天皇(重祚为齐明天皇)。諱葛城皇子(),又稱中大兄皇子()。.

新!!: 645年和天智天皇 · 查看更多 »

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596年至654年11月24日),日本第36代天皇(在位:645年7月12日至654年11月24日)。敏达天皇曾孙(寶皇女之弟)。曾因不满苏我氏专权,以患足疾为名,不参与政治。与中臣鎌足(藤原鎌足)过往甚密。中大兄、中臣镰足发动宫廷政变,诛灭苏我入鹿一族后,孝德天皇即位。在位期间推行政治、经济改革。645年定年号为大化,创日本年号之始;同年迁都难波(今大阪)长柄丰碕宫。646年頒布改新诏书,宣布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史称大化革新。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实施新冠位制,设八省百官等。653年与葛城皇子发生政见对立,皇太子移居。654年天皇在难波病亡。.

新!!: 645年和孝德天皇 · 查看更多 »

仁平 (新羅善德王)

仁平(632年或634年—647年)是新羅君主善德王之年號。.

新!!: 645年和仁平 (新羅善德王)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新!!: 645年和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皇极天皇

皇極天皇(;),日本第35代和第37代天皇。為日本第二位女性天皇。諱寶女王(),後世又尊稱為寶皇女。皇極天皇是她第一次在位期間的稱號(642年1月15日至645年6月14日)。第二次在位期間(655年1月3日至661年7月24日)稱齊明天皇()。.

新!!: 645年和皇极天皇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新!!: 645年和玄奘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645年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貞觀 (唐朝)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韓康伯注:「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孔穎達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新!!: 645年和貞觀 (唐朝) · 查看更多 »

蘇我入鹿

蘇我入鹿()為日本大和朝廷的權臣。蘇我馬子之孫、蘇我蝦夷之子。 由於蘇我蝦夷晚年身體狀況不佳,絕大部分的政治決策都出於蘇我入鹿之手;不久後便代理國政。蘇我入鹿有意擁戴親蘇我家族的古人大兄皇子為天皇,反對當時呼聲甚高的山背大兄王出任天皇,便改立寶皇女為皇極天皇並逼使山背大兄王一家自殺。按照「藤氏家傳」的記載,蘇我「董卓暴慢行於国」。 按照日本書紀的記載,蘇我入鹿「為人暴戾威權過父」,放火燒毀聖德太子建造的班鳩宮和班鳩寺,並且「舉國之民並百八十部曲」為蘇我蝦夷營造生壙,引發不滿。645年6月12日,蘇我入鹿於皇極天皇朝前為中臣鐮足與中大兄皇子等人暗殺,史稱乙巳之變,而蘇我蝦夷也在家中自殺,蘇我家族也因此滅亡。 Iruka Category:飛鳥時代人物 Category:日本人物神 Category:遇刺身亡的日本政治人物.

新!!: 645年和蘇我入鹿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645年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10月13日

10月1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6天(闰年第28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9天。.

新!!: 645年和10月13日 · 查看更多 »

541年

没有描述。

新!!: 645年和541年 · 查看更多 »

6月12日

6月1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3天(闰年第16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2天。.

新!!: 645年和6月12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