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17年俄国革命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1917年俄国革命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之间的区别

1917年俄国革命 vs. 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羅曼諾維奇大公(Дмитрий Павлович Романов,Grand Duke Dmitri Pavlovich Romanovich,),俄罗斯帝国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之孙,保羅大公的長男。也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弟。 當時尼古拉二世的國師,顛僧拉斯普京荒淫敗德,擾亂朝政,為了帝俄的安定,德米特里曾與尤蘇波夫親王、普利希克維奇議員合謀將拉斯普京暗殺,他們費了一番功夫,拉斯普京喫了毒藥、頭被鈍器擊傷、身負槍傷,都未能讓拉斯普京死亡,最後黨人們把拉斯普京溺死。 拉斯普京死後,德米特里隨即被發配外方,卻因此倖免於俄國十月革命後對貴族的整肅,留下了性命。後來德米特里旅居西歐各國,曾經在法國生活,並與知名的時裝設計師可可·香奈兒發生一段情。1942年,德米特里因結核病過世於瑞士答瓦特。 德米特里之子Paul Ilyinsky曾任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櫚灘市長。.

之间1917年俄国革命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相似

1917年俄国革命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十月革命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俄罗斯帝国聖愚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1917年俄国革命和十月革命 · 十月革命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尼可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羅曼諾夫即尼可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儒略曆1868年5月6日-1918年7月4日),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和芬蘭大公,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

1917年俄国革命和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1917年俄国革命和俄罗斯帝国 · 俄罗斯帝国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 · 查看更多 »

聖愚

聖愚(διά Χριστόν σαλό、оуродъ, юродъ、юродство),音“尤拉德斯特瓦”。在汉语中,又譯顛僧、佯狂者,阿爾巴津人稱之為薩滿。是俄羅斯東正教的特有人物,也是一种东正教特有的禁欲主义形式。他們通常是渾身污垢、半瘋、半裸體的遊民傳教士,腳上甚至套上腳鐐的苦行僧,他們有些人幾乎不能言語,他們的聲音卻被解釋成神諭。聖愚(Foolishness for Christ)在英文中意義是「為了基督」的愚人。他们在人前行为疯癫,圣愚这个词暗示他们并非因过犯或者精神失调而变得如此,尽管他们的行为有些时候是故意、惹人厌恶、甚至是挑衅性的。Ivanov, S. A. (2006) "Holy Fools in Byzantium and Beyo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7年俄国革命和聖愚 · 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和聖愚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1917年俄国革命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之间的比较

1917年俄国革命有94个关系,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有2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3.36% = 4 / (94 + 25)。

参考

本文介绍1917年俄国革命和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