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指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簡稱NT Live)是一個由英國皇家國家劇院主辦的項目。它通過衛星向英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的電影院和藝術場館轉播舞台劇實況(實況轉播與重播兼有),劇目主要由該劇院出品,也包括少數其他劇院的作品。.

70 关系: 加拿大劳伦斯·奥利维尔劇場藝術基斯杜化·咸頓卡罗尔·安·达菲危險關係南美洲史蒂芬·桑坦夏綠蒂·勃朗特大都會歌劇院大洋洲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奧立佛·高德史密斯威廉·莎士比亚寇特·威爾巴比肯藝術中心三文钱的歌剧亚洲亞瑟·米勒亨里克·易卜生人鼠之間強尼·李·米勒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彼得·謝弗彼得·摩根彼得潘 (劇作)俄罗斯北美洲哈姆雷特凱撒大帝 (戲劇)皆大歡喜 (話劇)皇家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玛丽·雪莱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科學怪人科利奧蘭納斯第十二夜简·爱維多·法蘭克斯坦纽约美國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盧奇諾·維斯孔蒂百老匯劇院莎乐美聖經非洲衛星馬丁·麥多納...馬克白驚情让·拉辛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錯誤的喜劇舊維克劇場金銀島英国雅典的泰门J·M·巴里李爾王東尼·庫許納櫻桃園欧洲泰瑞·普萊契法国湯姆·斯托帕德海倫·米蘭新倫敦劇院曼彻斯特 扩展索引 (20 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劳伦斯·奥利维尔

劳伦斯·奥利维尔,奥利维尔男爵,OM(Laurence Kerr Olivier, Baron Olivier,),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和制片人,奥斯卡奖得主,三次获得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两次获得奥斯卡榮譽獎,五次获得艾美奖。和约翰·吉尔古德、並稱是20世纪最著名和最受尊崇的演员。他和費雯·麗是美國影史上第一對奧斯卡影帝影后夫妻檔(奧斯卡史上共有兩對影帝影后夫妻檔,另一對則是保羅·紐曼與喬安娜·華德)。 勞倫斯·奧立維耶在舞台和银幕上诠释了从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到文艺复兴喜剧、再到现代英美戏剧的诸多角色。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演员,就如同卡萊·葛倫、理查德·伯比奇、爱德蒙·基恩和亨利·欧文分别是他们的世纪的表演大师。而在电影表演方面,他则得到了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的高度承认——一生共获得14次奥斯卡提名,并凭借1948年的影片《哈姆雷特》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影片奖,两次获得终身成就奖。另外,他还获得9次艾美奖提名并5次获奖。.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劳伦斯·奥利维尔 · 查看更多 »

劇場藝術

劇場藝術(Theatre),主要指戲劇。传统的戏剧,主要指在剧场中演出的戏剧。但隨著科技進步,廣播、電影、電視的發明與普及,戲劇已經不只是在表演場所中發生的演出活動,戲劇形式的廣播、電視節目及電影充斥在一般大眾的生活之中;戲劇一詞因為在用字上無法輕易將透過媒體轉介的節目排除在外;為求語句通順以及避免誤解,有時會以劇場、劇場藝術表示劇場形式的戲劇,以代替戲劇一詞。 此外,自從現代舞被發明之後,舞蹈演出脫離了舞劇的範疇,展開了一個新紀元,開始有戲劇形式以外的舞蹈在劇場出現;加上現代劇場設計與現代舞的發展期相當接近,因此在表演藝術中,兩者之間密切的程度往往超越戲劇或其他舞蹈。劇場設計師對戲劇或舞蹈的設計工作雖常有各自的喜好或專長,但並非明確的分野;對於劇場技師而言,兩者之間更是幾無差別。因為種種因素,在討論劇場藝術時,舞蹈表演無法被排除在外;而在學術分科中,舞蹈與戲劇之間的密切關係,更是同為表演藝術的音樂所無法相比。.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劇場藝術 · 查看更多 »

基斯杜化·咸頓

基斯杜化·咸頓(Christopher Hampton,),CBE、FRSL,是一位英國劇作家及電影編劇。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為《孽戀焚情》及《愛·誘·罪》的改編劇本。 曾兩度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亦於1989年憑《孽戀焚情》在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贏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基斯杜化·咸頓 · 查看更多 »

卡罗尔·安·达菲

卡洛·安·杜菲女爵士,DBE、FRSL(Dame Carol Ann Duffy,),蘇格蘭詩人與劇作家。她現職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現代詩學教授,並於2009年5月被任命為, accessed November 2, 2009.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卡罗尔·安·达菲 · 查看更多 »

危險關係

《危險關係》(法語:Les Liaisons dangereuses)是一本著名的法文書信體小說,最初於1782年發表,皮埃尔·肖代洛·德拉克洛(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原著。這個故事描述了在法國大革命前短暫的貴族政治,被視為是一部講述舊時代墮落的作品。在19世紀時,這本書被列為禁書;直到20世紀中葉前,仍然不被文學界所青睞。 由於故事的內容影射當時社會上的人士,加以故事中黑暗的情節有違時代社會道德,作者因而被捕下獄。然而小說中精采的情節,隨著時間的考驗,變成一部經典的故事,被多次改編成不同版本的電影、影集、舞台劇。.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危險關係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史蒂芬·桑坦

史蒂芬·約書亞·桑坦(Stephen Joshua Sondheim,),美國著名音樂劇及電影音樂作曲家及作詞家,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七次托尼獎(Tony Awards),托尼獎戲劇終生成就獎,多次葛萊美獎項(Grammy Awards)以及普立茲戲劇獎(Pulitzer Prize)。他被譽為是「美國音樂劇界最重要及最具知名度的人物」。他包辦作曲及作詞的著名音樂劇有《理髮師陶德》、《》、《夥伴們》(company)、《癡人大秀》、《小夜曲》、《與佐治在公園的星期天》、《拜訪森林》以及《刺殺》等等,而負責作詞的音樂劇則有《西城故事》以及《吉卜賽人》。他是美國劇作家協會1973年至1981年的主席。.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史蒂芬·桑坦 · 查看更多 »

夏綠蒂·勃朗特

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19世紀著名英國作家、诗人,世界文学名著《簡·愛》的作者,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夏綠蒂·勃朗特 · 查看更多 »

大都會歌劇院

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是位於美國紐約的林肯中心內的世界知名的歌劇院,由「大都會歌劇院協會」(Metropolitan Opera Association)負責營運。大都會歌劇院協會於1880年4月成立,是纽约主要的歌劇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古典音樂組織,每年上演約240部歌劇。大都會歌劇院是林肯中心的十二個常駐組織之一。.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大都會歌劇院 · 查看更多 »

大洋洲

大洋洲(Oceania),是位於南半球的一個大洲,主要分为两部分,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各岛屿,占全球總陸地面積的6%。.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大洋洲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语:August Strindberg,)是一位瑞典作家、劇作家和畫家,Lane (1998), 1040.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 查看更多 »

奧立佛·高德史密斯

奧立佛·高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愛爾蘭詩人、作家與醫生。 以小說《威克菲德的牧師》(The Vicar of Wakefield),他因為思念兄弟而創作的詩《廢棄的農村》(The Deserted Village,1770年),與他的劇本《The Good-natur'd Man》(1768年)和《屈身求愛》(She Stoops to Conquer,1773年)聞名。他同時也被認為創作了經典的童話故事《兩隻小好鞋的故事史》(History of little goody two shoes)。.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奧立佛·高德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種主要语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有人认为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犧牲與復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素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威廉·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寇特·威爾

库尔特·尤利安·魏尔(Kurt Julian Weill,),德國(晚年歸化美國籍)作曲家,自1920年代起活躍至過世。他是劇院的首席作曲家,並替音樂廳創作了許多作品。.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寇特·威爾 · 查看更多 »

巴比肯藝術中心

巴比肯藝術中心(英文:Barbican Centre)是位於英國倫敦的的表演藝術中心,位于市中心倫敦城北部的巴比肯屋村。該中心定期舉行音樂、戲劇、電影節目及藝術品展覽,是全歐洲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巴比肯藝術中心於1982年啟用,由伦敦市的政府,也是英國第三大藝術資助機構--倫敦市法團斥資1億6,100萬英鎊(相當於2007年的近4億英鎊)建造,并由該法团所有和管理。巴比肯藝術中心音樂廳是著名的倫敦交響樂團和BBC交響樂團的駐團場地,也曾是倫敦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駐團場地。 “巴比肯”意译为“瓮城”,指的是巴比肯屋村这座庞大的建筑群坐落于伦敦城的一座古城门和相连的城堡的原址上。.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巴比肯藝術中心 · 查看更多 »

三文钱的歌剧

《三文钱的歌剧》(Die Dreigroschenoper)是一部德国音樂劇。由18世纪英国歌剧《乞丐的歌剧》〔The Beggar's Opera〕改编而来。贝尔托·布莱希特编剧,作曲家库特·魏尔作曲。于1928年8月31日在柏林首演。该音乐剧通过荒诞的喜剧形式,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 1931年又被改编成同名德国电影,片长112分钟,为德语、法语,黑白有声片,导演乔治·威廉·派伯斯特,由贝拉·巴拉兹、华依达、拉尼亚改编。.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三文钱的歌剧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亞瑟·米勒

阿瑟·艾許·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生于美国纽约,美國犹太裔劇作家及瑪麗蓮·夢露的第三任丈夫,他以劇作《推銷員之死》、《萨勒姆的女巫》而聞名,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亞瑟·米勒 · 查看更多 »

亨里克·易卜生

亨里克·约翰·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義戏剧的创始人。 他的许多剧作在当时被认为是丑闻,因为当时维多利亚式的家庭价值观和礼仪是社会的标准,而任何对这个标准提出疑义和挑战的看法都被看做是不道德和可憎的。易卜生的作品显示了在这个表面以下的实际情况,而当时的社会不愿看到这个实际现象。 易卜生用不留情的眼光来看生活的实际,提出了新的道德问题,由此他创立了现代的话剧。在他之前,话剧总是一场道德的教育剧,其高贵的主人公向黑暗的势力进行斗争。每部话剧都应该有一个“适当”的结局,好人应该有好的结局,不道德的人应该被惩罚。易卜生将这个模板完全颠倒了,他向当时的信仰挑战,摧毁了他的观众的幻想。 易卜生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他的故乡是挪威海滨的一个以出口木材为主的小港。他出生后不久他的家庭状况开始变坏。他的母亲企图在宗教中寻找安慰,而他的父亲则陷入一场严重的忧郁症。易卜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与他的父母相似,而他的剧情则往往与经济困难有关。.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亨里克·易卜生 · 查看更多 »

人鼠之間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美國短篇小說,1937年出版,是美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乔治·弥尔顿与雷尼·斯默,这两个流民在经济大萧条時流轉於加州寻找工作的悲剧故事。 小说根据斯坦贝克1920年左右的打工经历改编而成。這部小說的题目源自一首罗伯特·伯恩斯诗歌《致老鼠》,其中提到“人和老鼠的命运,时常被扭曲”。《人鼠之间》被许多学校定位必读,小说曾因「語言褻瀆,帶攻擊性,並有種族主義傾向」被視為禁書。它被美國圖書館協會列为“21世纪百部最具挑战性书目”.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人鼠之間 · 查看更多 »

強尼·李·米勒

強納森·「強尼」·李·米勒(Jonathan "Jonny" Lee Miller,),英國演員。他在1983年就開始演出電影,作品包括了《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Hackers)等。除此之外,他也主演過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劇《神奇律師》(Eli Stone),與在Showtime電視網賣座影集《夢魘殺魔》(Dexter)中客串第5季的主要反派角色。 在私生活上,米勒是英超球隊切爾西的支持者。他曾在1996年至1999年間,與女演員安潔莉娜·裘莉維持過約18個月長的短暫婚姻。2008年7月與米凱萊·希克斯結婚,兩人育有一子Buster Timothy Miller(2008年12月出生)。.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強尼·李·米勒 · 查看更多 »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是作品中的虚构角色,最早出现在玛丽·雪莱的小说《科学怪人》。怪物常常被人们认为叫“弗兰肯斯坦”,但实际在小说中怪物是没有名字的,“弗兰肯斯坦”其实是那个制造怪物的疯狂科学家的名字(維多·法蘭克斯坦)。小说中常以“生物”、“魔鬼”、“怪物”、“東西”、“不幸者”等词语代称。 怪物这一角色无名的情况在小说发表后的十年里成为在伦敦、巴黎等地改编戏剧、漫画等作品的惯例,玛丽·雪莱自己也参与其中一部反响较好的改编戏剧《Presumption》的演出。她说,怪物没有名称导致难以形容的情况比有名字要好。 十年后,以“弗兰肯斯坦”称呼怪物的情况开始出现。但此称谓真正被观众熟知是在20世纪30年代,即由鲍里斯·卡洛夫主演,环球影业出品的系列电影。这一系列电影大部分基于1927年在伦敦上演的由佩吉导演的戏剧。环球影业为了方便辨认,将演员称为“弗兰肯斯坦”,而不是角色。但之后怪物以“弗兰肯斯坦”为名的现象逐渐流行起来。.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 查看更多 »

彼得·謝弗

彼得·谢弗爵士(Sir Peter Levin Shaffer,),二战后当代英国著名的剧作家。 先后在书店、出版社工作,担任过文学评论和音乐评论。其主要作品有《上帝的宠儿》(后改编为电影《莫扎特傳》)、《皇家太阳猎队》、《伊库斯》、《循规蹈矩的骗子》等。.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彼得·謝弗 · 查看更多 »

彼得·摩根

彼得·摩根(Peter Morgan,1963年4月10日出生),英國影視編劇及舞台劇作家,曾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代表作品包括《The Deal》、《英女皇》、《最後的蘇格蘭王》、《驚世真言》和《极速风流》。.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彼得·摩根 · 查看更多 »

彼得潘 (劇作)

《彼得潘:不会长大的男孩》(Peter Pan: The Boy Who Wouldn't Grow Up)(1904)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貝瑞(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1937年)最为著名的剧作,而《彼得潘与温蒂》(Peter Pan and Wendy)是他1911年将其小说化的小说题目。二者皆讲述了彼得潘,一个会飞卻拒絕長大的顽皮男孩在夢幻島(Neverland)与温蒂以及她的弟弟们的所遭遇到的各种历险故事。.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彼得潘 (劇作)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记》,是莎士比亞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劇作品,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習慣上將本劇與《馬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並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戏剧中叔叔克劳地谋害了哈姆雷特国王,篡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葛簇特;王子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向叔叔报复。剧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伪装的、真实的疯癫 —— 从悲痛欲绝到假装愤怒 —— 探索了背叛、复仇、乱伦、堕落等主题。 《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是最長的一齣,也是英国文学中最富震撼力、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并似乎“不停地被他人讲述、改编着。”本戏剧是莎士比亚有生之年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并自1879年以来就雄踞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榜首。戏剧影响了众多作家,包括歌德、詹姆斯·乔伊斯、艾瑞斯·梅鐸等人,并被称为“在《灰姑娘》之后最常被搬上荧幕的戏剧。”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来自于阿姆雷特传奇(Amleth),出自十三世纪的萨克斯·格勒麦蒂克斯的作品《格斯塔·达诺拉姆》,并在十六世纪由学者弗朗西斯·迪·贝勒弗莱斯特重新讲述。他也可能参考了伊丽莎白时代的《乌哈姆雷特》(Ur-Hamlet)。莎士比亚也让演员理查德·伯比奇出了名。See Taylor (2002, 4); Banham (1998, 141); Hattaway asserts that "Richard Burbage...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哈姆雷特 · 查看更多 »

凱撒大帝 (戲劇)

《凱撒大帝》(The Tragedy of Julius Caesar,直譯為《朱利葉斯·凱撒》。)是莎士比亞的其中一齣悲劇,通常被认定为是在1599年完成的。故事描述公元前44年一眾羅馬元老計劃並成功刺殺獨裁官朱利葉斯·凱撒,以及叛徒们在腓力比被击退的經過。莎士比亞有另外兩齣戲劇也是改編自古羅馬歷史,即《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及《科利奧蘭納斯》,而《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更可算是此劇的續集。 雖然戲劇的名字是《凱撒大帝》,但有观点认为劇中的主角是馬爾卡斯·布魯塔斯;凱撒只在三場戲中出現。此劇以布魯圖的內心掙扎為主題,描繪他怎樣在友誼、國家及榮譽之間猶疑不定。.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凱撒大帝 (戲劇) · 查看更多 »

皆大歡喜 (話劇)

大歡喜(As You Like I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於1599年創作的一套喜劇。話劇背景是一個森林,而男女主角最後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皆大歡喜 (話劇) · 查看更多 »

皇家國家劇院

皇家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是英國的一座劇院。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的南岸。皇家國家劇院建造於1976年,建築的設計者是丹尼斯·拉斯登(Denys Lasdun)。劇院內部可分為Olivier Theatre、Lyttelton Theatre、The Cottesloe Theatre和The Shed四個部分。.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皇家國家劇院 · 查看更多 »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簡稱RSC)是英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劇團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組織最健全、經費最足、演出水準最高的職業劇團之一。該劇團在莎劇演出的歷史及權威性,也是舉世公認的。 該劇團的主要演出地點在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並常在倫敦演出。劇團在史特拉福管理三個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場(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Swan Theatre)和「另一處」(The Other Place)。.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 查看更多 »

玛丽·雪莱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雪莱(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婚前姓戈德温(Godwin),),英国著名小说家、短篇作家、劇作家、隨筆家、傳記作家及旅遊作家,因其1818年创作之《弗兰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她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和哲學家珀西·比希·雪莱之妻,她亦有幫助她的丈夫編輯和推廣他的作品。雪莱的父親是政治哲學家威廉·戈德溫,母親是女權主義者和哲學家瑪莉·吳爾史東克拉芙特。 玛丽·戈德温的母親在她出生後11天逝世,她和她同母異父姊姊范妮·伊姆利由父親撫養成人。在她四歲時,她的父亲與鄰居瑪莉·簡·克萊爾蒙特結婚。父親為她的女兒提供豐富但非正式的教育,鼓勵她追隨他的自由政治理論。1814年,玛丽·戈德温與父親的追隨者-已婚的珀西·比希·雪萊開始發展關係。她們與玛丽的異父異母(仅法律上有亲缘关系)的妹妹克莱尔·克莱爾蒙特前往法國,然後歐洲大陸在旅遊,最後返回英國,當時玛丽已身懷六甲。接下來的兩年,他們面對放逐、負債和女兒夭折的困境。1816年雪萊的首任妻子自殺後,他們兩人便正式結婚。 1816年他們兩人與拜倫勛爵、拜伦的私人医生约翰·威廉·波利多利和克莱尔·克莱爾蒙特在瑞士日內瓦附近逗留了整個夏天,瑪麗在該地開始構思她的小說科學怪人。雪莱一家在1818年離開英國前往意大利,在她最後的孩子珀西·佛罗伦萨·雪莱出生前,她的第二和第三名孩子都先後死去。1822年,她丈夫在拉斯佩齊亞的海灣出海航行期間遇上風暴,他因船隻沉沒而淹死。一年後,玛丽返回英國並從那時起成為一個專業作家,以撫養唯一存活的兒子。她的最後十年受盡疾病纏擾,這些疾病可能由腦腫瘤引起,而腦腫瘤終結了她的生命,終年53歲。 直至1970年代,大部分人認識玛丽·雪莱的是因為她的科學怪人及幫助丈夫出書,而科學怪人一書更被廣泛閱讀,為許多戲劇和改編電影提供靈感。近年的學術研究為玛丽·雪莱的著作提供更全面的看法,學者對她其它文學作品的興趣日漸增加,尤其在小說方面,包括歷史小說瓦爾伯加(1823)和珀金·沃貝克(1830),未日小說最後的人(1826),以及她最後兩部小說洛多爾(1835)和法克纳(1837)。她鮮為人知的作品有旅遊書漫步在德國和意大利(1844)及給戴奥尼索斯·拉德纳珍藏本百科全書的傳記文章,為她屬於激進政治的說法提供了有力證據。玛丽·雪莱的作品常常主張合作與同情就是改革社會之道,特別是由家中婦女實行。這觀點直接挑戰他丈夫提倡的個人浪漫主義及他父親在啟蒙時代的政治理論。.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玛丽·雪莱 · 查看更多 »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班尼狄·提摩太·卡頓·康柏拜區,CBE(Benedict Timothy Carlton Cumberbatch,),身高1.84米,男演員,於英國倫敦出生,演藝觸角涉及電視劇、電影以及劇場。 班奈狄克·提摩西·卡爾頓·康柏拜區在大學畢業後,於2001年展開個人演藝生涯。過去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為英國BBC電視台製作的九十分鐘電視電影《霍金》,康柏拜區在劇中飾演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並拿下Golden Nymph電視作品男主角獎。2010年因主演電視劇《新福爾摩斯》而聲名大噪,拿下包括艾美獎在內的多個最佳男主角獎,並得到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2011年,康柏拜區憑舞台劇《》贏得、標準晚報戲劇獎以及英國舞台劇界最高榮譽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男演員獎。 2013年,康柏拜區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洛杉磯分部頒發Britannia Awards英國年度藝人獎,以表揚他在電視、電影及劇場的傑出表現(masterful performances in television, film and theatre)。 2013年10月,康柏拜區首次登上世界知名的《時代》雜誌封面,成為該雜誌10月號國際版封面人物;2014年12月,康柏拜區再度成為《時代》雜誌美國版及國際版的封面人物。 2014年4月,康柏拜區入選《時代》雜誌時代百大人物,成為該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2015年1月,康柏拜區憑電影《模仿遊戲》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2015年6月,康柏拜區獲英國皇室授與CBE勳銜,以表揚他在演藝及慈善上的貢獻。.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 查看更多 »

科學怪人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又译作《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是西方文学中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诞生于日内瓦湖畔,出自玛丽·雪莱之手。最初出版於1818年,較為普及的版本是1831年印行的第三版,屬於受到浪漫主義影響的哥特小说。後世有部份學者認為這部小說可視為恐怖小說或科幻小說的始祖;不過,目前已知1764年出版的《奧特蘭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方為第一部哥特小說或恐怖小說。弗兰肯斯坦是故事中的瘋狂醫生,因為以科學的方式使死屍復活,所以中文版译作《科學怪人》。而那个人造人稱為「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科學怪人 · 查看更多 »

科利奧蘭納斯

《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又译大将军寇流兰,是莎士比亞撰寫的一部歷史悲劇,一般認為是寫於1605年至1608年之間,講述羅馬共和國的英雄,因脾氣暴躁,被逐出羅馬的故事。 Category:莎士比亞悲劇作品 Category:古羅馬背景作品 Category:1608年戲劇 Category:改編成電影的戲劇.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科利奧蘭納斯 · 查看更多 »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与莎士比亚许多其他剧作不同的是,它是唯一一个有另外一个名字的作者作品,又名《随心所欲》(What you will)。故事的主角隐藏了自己的身分,而引出许多笑话。这齣喜剧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得名于西方的传统节日,基督教圣诞假期中的最后一夜为第十二夜,也就是一月六日的主显节(Epiphany)。不过在整个剧本中没有任何与这个节日或圣诞节有关的内容。到了伊莉莎白时期的英国,主显节已经演变成狂欢作乐的日子,所以《第十二夜》的剧名,或许暗示着一个脱离现实的嘉年华世界,任何离奇的事件都不需要合理的解释,所有不合常理的结局也都可以成立。比如故事一开始奥莉薇娅就那么坚定的说七年为其父兄守丧而七年不嫁也不见外人,刚见薇奥拉一面就爱上了她。奥西诺在几分钟前还以为薇奥拉是个男仆,却一下子就接受仍穿着男装的她,并决定娶他为妻子。 本剧的首演也确实在“第十二夜”。霍特森(Leslie Hotson)曾写了一本书名叫《第十二夜的首夜》(First Night of twelfth Nights),內容就是描述该剧首演的狀況。霍特森相信,作者是奉皇室之命,因应意大利伯恰诺公爵(Duke of Bracciao)奧西诺(Don Virginio Orsino)造访英国,而写下这个剧本,并在1600年的圣诞节后第十二夜(也就是隔年的1月6日)演出。但公爵來访的消息在12月26日才传至英国,若霍特森所言属实,那表示在短短的十一、二天之內,作者就写好剧本,所有演员也都熟记台词并完成排演。 故事主要叙述了几个相关人物的爱情故事。主要的剧情是:薇奥拉(Viola)和西巴斯辛(Sebastian)是孪生兄妹,两人长得很像,却在一次船难中分开了,两人都以为对方已经在船难中丧身。薇奥拉决定化妆成西萨里奥(Cesario),到伊利里亚(Illyria)当地的奥西诺公爵(Duke Orsino)的门下充当男仆。而当时奥西诺公爵疯狂地爱上了刚刚失去了哥哥的奥丽维娅伯爵小姐(Olivia)。已经爱上奥西诺的薇奥拉被公爵指派向奥丽维娅传达爱慕之意,但是被奥丽维娅拒绝了。奥丽维娅此时却又爱上了传口信的薇奥拉,当奥丽维娅向薇奥拉表达爱意时,薇奥拉明确地拒绝了。可是随后西巴斯辛出现,并巧遇奥丽维娅。奥丽维娅再次向西巴斯辛(她以为是薇奥拉)求爱,对奥丽维娅一见钟情的西巴斯辛立刻同意结婚,四个人最终相遇,才使得谜团解开,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结婚,而奥西诺也查觉到薇奥拉对自己的爱情,两人也最终接合。 除了薇奥拉和奥西诺等人的爱情纠葛,故事还有其他次要的剧情。整个故事围绕着伪装、幻觉、隐藏的身分等主题发展,剧情本身就十分有趣,再加上几个角色(如奥丽维娅的管家马伏里奥(Malvolio)、小丑费斯特(Feste)等)的行为、言语,更增添了喜剧效果。整齣喜剧最终在费斯特的歌声中完美结束。.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第十二夜 · 查看更多 »

简·爱

《簡·愛》(Jane Eyre),19世紀英國文學名著,1847年出版,作者是英國女作家夏綠蒂·勃朗特,《簡·愛》是於1847年10月16日 以“柯勒·贝尔”男性化的筆名初次在倫敦Smith, Elder & Co.出版。美國的第一個版本,第二年於紐約的Harper & Brothers(今哈珀柯林斯的前身)出版。 主要是屬於教育小說的類型,《簡·愛》追隨著與書同名的女主角—簡·愛眾多情感與經驗,包括她成年期的成長,或是與一個拜倫式英雄—荊棘園男主人羅徹斯特先生相愛的過程。作者對角色心理細膩的描寫,可以逐漸揭開簡內心的道德觀與精神上的感知。《簡·愛》革新了虛構小說的框架,透過早期詩歌的形式賦予了故事裡所有事件緊張的節奏和張力。夏綠蒂·勃朗特被譽為最早使用私我意識在故事裡的作家,也是詹姆斯·喬伊斯和馬賽爾·普魯斯特等文學作家的先輩。這本小說包含它有力的判斷和道德核心進行許多社會批判,然而《簡·愛》在那麼早的時期裡,就賦予了簡這個角色獨特性和個體化的意志,並大方的討論階級歧視、性別、宗教和早期的女性主義。.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简·爱 · 查看更多 »

維多·法蘭克斯坦

維多·法蘭克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是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科學怪人』中的架空科學家。.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維多·法蘭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罗伯特·路易斯·巴尔福·史蒂文森(Robert Lewis Balfour Stevenson,),蘇格蘭小說家、詩人與旅遊作家,也是英國文學新浪漫主義的代表之一。史蒂文森受到了許多作家的讚美,其中包括歐內斯特·海明威、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與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等知名作家。然而許多現代主義的作家並不認同他,因為史蒂文森是大眾化的,而且他的作品並不符合他們所定義的文學。直到最近,評論家開始審視史蒂文森而且將他的作品放入西方經典中。史蒂文森常常到處旅行,部分原因是尋找適合他治療結核病的氣候。.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 查看更多 »

盧奇諾·維斯孔蒂

盧奇諾·維斯孔蒂·迪·莫德罗内,洛纳泰波佐洛伯爵(Luchino Visconti di Modrone, conte di Lonate Pozzolo,),義大利電影與舞台劇導演,出生於米蘭,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義大利電影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盧奇諾·維斯孔蒂 · 查看更多 »

百老匯劇院

老匯劇院(Broadway theatre),簡稱百老匯,是指包括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劇院區域以及林肯中心一帶的劇院所演出的戲劇,其中有39間大型專業劇院擁有超過500座位。因為劇院大多數皆在百老匯街道附近的地方,故被統稱為百老匯劇院。百老匯以演出音樂劇著名,亦常常有戲劇、歌劇、舞蹈等等的表演,和倫敦的西區劇院(West End)同為英語世界中最著名的劇院區域。 百老匯劇院區域是紐約市的重要旅遊景點。據統計,百老匯在2009年到2010年的劇季的票房收益大約是$10.2億美金。 百老匯劇院以地理和受大眾歡迎的程度分為三種,分別是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外百老匯音樂劇(Off Broadway),外外百老匯音樂劇(Off Off Broadway,或譯「第三戏剧(界)」、「先锋派戏剧」)。外外百老匯音樂劇有相當多實驗戲劇的形式,也最便宜,如果票房很好,就會被移到外百老匯加強宣傳,而只有受到大眾歡迎、票房非常好的才會在內百老匯上演。在地理上來說,在紐約百老滙大街上,44街至53街之间的剧院称为內百老匯(也就是百老匯),而百老匯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匯。.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百老匯劇院 · 查看更多 »

莎乐美

莎乐美(希腊语:Σαλωμη,)是《圣经》中的人物,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基督教世界文艺作品的一個主题,有用她故事的题材编写的歌剧、电影和大量的绘画作品,但在《圣经》中这个人物并没有名字,是来源于犹太历史学家約瑟夫斯的著作。现代考古学已经证明莎乐美是一个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是罗马皇帝尼禄安插的小亚美尼亚国王阿里斯托布卢斯的妻子,正与約瑟夫斯的记载一致。阿里斯托布卢斯发行的金币的背面有他妻子的头像,上面标注的名字为希腊文,读作“莎乐美”。.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莎乐美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衛星 · 查看更多 »

馬丁·麥多納

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是一名英國與愛爾蘭男劇作家、編劇和導演。麥多納常為舞台劇撰寫劇本而聞名,而曾被譽為最重要的愛爾蘭劇作家之一。此外,麥多納也是名電影導演與編劇,較知名的作品如《殺手沒有假期》(2008年)和《瘋狗綁票令》(2012年)。2017年作品《三块广告牌》赢得了第74届威尼斯影展最佳剧本奖、第75屆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和最佳劇本。 而他的弟弟也是名編劇兼導演。.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馬丁·麥多納 · 查看更多 »

馬克白

《馬克白》(Macbeth)是莎士比亞最短的悲劇,也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常被认为是他悲剧中最为阴暗、最富震撼力的作品。故事的地点设在苏格兰,并以戏剧的方式、通过心理作用、政治争斗的方式观察了追逐权势而背信弃义的邪恶。它大致根据蘇格蘭哲学家赫克托·波伊斯的《苏格兰国王麦克白》而寫成。 戏剧讲述了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馬克白从三女巫得到预言,称他某日会成为苏格兰国王。出于野心和妻子的怂恿,馬克白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在自责与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堕落成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过持续的狠手来保护自己,打压敌意与猜忌。大屠杀与内战使得馬克白与他的夫人变得自大、疯狂,直至二人最后的灭亡。舞台上,因馬克白夫人的情緒起伏多變,很多人都認為那是最難演的女性角色。 《麦克白》擁有不少「道德劇」的特徵。學者因其中支持詹姆士一世掌權,普遍認為它是一齣典型地寫於詹姆斯一世時代的戲劇,大概寫成於1606年。西蒙·弗曼在环球剧场看戏的笔记大概是本剧演出的最早记录,时间为1611年4月。剧本则在1623年的《对开本》中第一次出现,大概是戏台的台词本。不少證據顯示現有的文字曾被托马斯·米德尔顿修改。米德尔顿從他自己的劇作《The Witch》(1615年)加入了不少在原作頗受歡迎的段落,如女巫和赫卡忒的那一場。這些修改(整個第三幕第五場,及部分第四幕第一場)一般而言也被收錄。莎士比亚剧作的资料来源于《霍林希德编年史》中苏格兰王馬克白、麦克德夫、邓肯一世的相关记录。史书记录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相关事件,与莎士比亚和他同年代的类似。戏剧将史实改编,与真实事件有不少出入。.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馬克白 · 查看更多 »

驚情

《驚情》(Ossessione)是一部1943年意大利懸疑電影,由盧切諾·維斯康堤執導,Clara Calamai、Massimo Girotti及Dhia Cristiani等主演。電影改編自占士·肯恩的1934年犯罪小說《郵差總按兩次鈴》,描述一名流浪青年與一間餐館的老闆娘合謀要將餐館老闆殺掉的故事。 此片是維斯康堤第一套正式電影,亦被不少人視為第一套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電影。.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驚情 · 查看更多 »

让·拉辛

让·拉辛(法语:Jean Racine,),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 拉辛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外祖母和舅妈收养。拉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日后所得的成就归功于两件事:一是巴黎冉森派教士的培养,教他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对古代西方文化有精深的理解;二是莫里哀剧团排演了他的最初的剧本《德巴依特》(1664)、《亚历山大》(1665),使他掌握舞台剧的创作经验。拉辛的作品主要发表在1667年到1677年的十年间,如《昂朵马格》(1667)、《讼棍》(1668)、《布里塔尼居斯》(1669)、《蓓蕾尼丝》(1670)、《巴雅泽》(1672)、《米特里达特》(1673)、《伊菲莱涅亚》(1675)和《费德尔》(1677)。 1672年拉辛三十三岁时入选法兰西学院。第二年路易十四从弗朗什·孔泰战役凯旋,接着签订奈梅亨条约,西班牙拱手把瑞士边境的这一大片土地让给法国,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路易十四也被巴黎尊为「路易大帝」。路易十四踌躇满志,在凡尔赛宫大宴群臣,拉辛的《伊菲莱涅亚》被选中在宫里演出,后来又在巴黎演出,使拉辛的名声盖过高乃依。三一律在拉辛手中运用自如,不感到丝毫约束。拉辛不但会写悲剧,也会写喜剧,《讼棍》至今读来还是非常生动,不比莫里哀的作品逊色。此外,拉辛还擅于写抒情诗,《心灵雅歌》(1694)使他成为如龙沙、雨果、波德莱尔一样伟大的诗人。 封建时代,艺术家像其他处处仰人鼻息的工匠一样,没有多少地位和尊严。拉辛的最后一部杰作《费德尔》;又受到保守贵族的攻击,以“有伤风化”而停演。由于国王干预事态平息,拉辛则辍笔达十二年之久。他在路易十四宫廷当史官。1689年应曼特農夫人要求,创作《爱斯苔尔》、《阿达莉》,又受到莫里哀在二三十年前讽刺过的伪君子和假道学的贬斥,直至1699年病故以前,没有再为他心爱的舞台创作过一个剧本。 拉辛的戏剧创作以悲剧为主,作品被称为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作。.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让·拉辛 · 查看更多 »

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

费德里戈·德爾·薩格拉多·科拉松·德·赫蘇斯·加西亚·洛尔卡(,又译作洛加、洛尔加、羅卡或洛迦,),西班牙诗人、剧作家。現被譽為西班牙最杰出的作家之一。Ian Gibson, The Assassination of Federico García Lorca.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 · 查看更多 »

錯誤的喜劇

錯誤的喜劇(Comedy of Errors)是莎士比亞早期的作品之一。這是莎士比亞作品中,最短和最滑稽的喜劇之一,戲中主要的幽默是來自於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身分的混淆,加上雙關語和文字遊戲的運用所構成。 錯誤的喜劇是唯一的兩個依據三一律所寫的莎士比亞劇本的其中一篇。此劇本被應用在歌劇、戲劇、電影和音樂劇。錯誤的喜劇故事內容是在講兩對長相完全一模一樣的雙胞胎意外地在出生後因為船難而相互分離。小安提勒斯跟他的僕人小卓蜜歐為了尋找失散的親人而來到以弗所,最終竟是他們雙胞胎哥哥們的生長地,大安提勒斯和大卓蜜歐。當小安提勒斯遇到以弗所島上的人時,一連串搞笑的事情隨之發生,因為他們彼此完全一樣的長相使當地的人們無法區別誰是誰。因此,彼此身分的混淆造成許多搞笑的錯誤。.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錯誤的喜劇 · 查看更多 »

舊維克劇場

舊維克劇場(The Old Vic)是英國倫敦的一家可容納1000名觀眾的非盈利性劇場,位於滑鐵盧車站附近。這家劇場創建於1818年,最初名為皇家柯堡劇場(Royal Coburg Theatre),並在1833年改名為皇家維多利亞劇場(Royal Victoria Theatre)。劇場在1940年的空襲衝遭到破壞。1951年重新開業之後,劇場建築被列入II*級登錄建築。.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舊維克劇場 · 查看更多 »

金銀島

《金銀島》(Treasure Island)是蘇格蘭的小說家羅伯·路易斯·史蒂文生的作品,描述海盜與藏寶的傳奇冒險故事。《金銀島》也是史蒂文生最著名的小說之一,被認為是一部教育小說,於1883年首度出版,曾經被改編成動畫電影及電視動畫。.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金銀島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雅典的泰门

雅典的泰門 (The Life of Timon of Athens 或 Timon of Athens) 是一套關於一個名為泰門(可能受同名的哲學家影響)的雅典人的財富的作品,由威廉·莎士比亞作的,普遍認為是他最晦涩和最困難的作品之一。它通常被認為是悲劇,但有的学者将它归类为问题剧。.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雅典的泰门 · 查看更多 »

J·M·巴里

詹姆斯·馬修·巴利爵士,第一代從男爵,OM(英语:Sir James Matthew Barrie, 1st Baronet,),蘇格蘭小說家及剧作家,世界著名兒童文學《彼得潘》的作者,1882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擔任過記者;1895年移居倫敦,開始創作散文、小說及劇本。.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J·M·巴里 · 查看更多 »

李爾王

《李爾王》(King Lear)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由于两位女儿阿谀奉承,李尔王将自己的产业分给了她们,造成了悲惨的后果。 戏剧可能于1605年写成,故事讲述了一位传说中罗马人时代之前,不列颠国王李尔的故事,关于这位国王的史记、诗歌和剧作在莎士比亚时代前便已存在。莎士比亚的早期版本《李尔王生平的真实历史和他的三位女儿》于1608年以四开本的形式出版。另一更加适合演出的版本则在1623年出现在《第一对开本》上。今天,编辑们常常就两者进行对比,有人则认为每一版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完整性,应当得到保护。 清教徒革命后剧院往往不喜欢这部作品中虚无主义的味道,因此一般在上演时对它改编。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作品被普遍公认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创作。许多有名的演员扮演过李尔王,但一般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演员才能真正体现这个角色。悲剧的特色在于探究人类的不幸和亲属之间的关系。萧伯纳曾写道:“没有人可以写出比‘李尔’更加悲惨的戏剧了。”.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李爾王 · 查看更多 »

東尼·庫許納

東尼·庫許納(Tony Kushner)是一名美國猶太裔劇作家及編劇,代表作有《天使在美国》,更憑此獲普利策戲劇獎及托尼奖最佳话剧。 庫許納亦曾因為電影《慕尼黑》及《林肯》當編劇,而入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於2013年,庫許納獲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頒發。.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東尼·庫許納 · 查看更多 »

櫻桃園

《櫻桃園》(вишнёвый сад),為俄羅斯劇作家安东·契诃夫的最後一部劇作,於1904年1月17日在莫斯科藝術劇院(Moscow Art Theatre)首演,由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導演。首演後不到六個月,契訶夫死於結核病。契訶夫雖然指名這部作品是一齣喜劇,但在其一些鬧劇元素之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堅持把這部戲劇導向悲劇演出。在這第一個製作之後的所有導演,都為這部戲劇的兩種特質而爭論不休。.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櫻桃園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泰瑞·普萊契

泰倫斯·大衛·約翰·普萊契爵士,OBE(Terence David John Pratchett,),暱稱泰瑞·普萊契(Terry Pratchett),英國知名作家,擅長文學作品為奇幻文學。至今他共寫過65本書,其作品除了英語外,也翻譯成其他33種語言。其作品總銷量已達5500萬冊。.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泰瑞·普萊契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湯姆·斯托帕德

汤姆·斯托帕德爵士,OM,CBE(Sir Tom Stoppard,),原名托馬斯·施特勞斯勒(Tomáš Straussler),英國劇作家,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史塔伯德著名的劇本包括《The Coast of Utopia》、《The Real Thing》、《Rosencrantz & Guildenstern Are Dead》,他也有寫電影《Brazil》與《莎翁情史》的劇本。.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湯姆·斯托帕德 · 查看更多 »

海倫·米蘭

#重定向 海倫·美蘭.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海倫·米蘭 · 查看更多 »

新倫敦劇院

新倫敦劇院(New London Theatre)是倫敦西區的一座劇院,位於康登倫敦自治市的科芳園。新倫敦劇院最早是一座音樂廳,始建於17世紀末期。1911年,劇院進行重建並改名為New Middlesex Theatre of Varieties。戰後新倫敦劇院再次進行重建並改為現名。.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新倫敦劇院 · 查看更多 »

曼彻斯特

曼徹斯特(Manchester),英國英格蘭西北區域大曼徹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城市、單一管理區,人口437,000。 大曼徹斯特成立於1974年,主要來自於蘭開郡和柴郡,有人仍認為曼徹斯特是蘭開郡的一部分。“曼徹斯特”此名經常用來指整個都市區(甚至擴展到大曼徹斯特以外),其市區總人口在英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倫敦。曼徹斯特以倉庫眾多聞名於世,別名「倉庫城市」。 曼徹斯特與特拉福德、泰姆賽德、索爾福德、斯托克波特等城鎮聯合成大曼徹斯特地區。.

新!!: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和曼彻斯特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NT LiveNational Theatre Live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