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M1戰鬥車

指数 M1戰鬥車

M1/M2戰鬥車(M1A1/M1A2輕型坦克)是一款美國於戰間期研發的輕型坦克。M1戰鬥車曾於1930年代晚期於美軍騎兵部隊中服役Ogorkiewicz (2015), p. 84。M1戰鬥車與M2輕型坦克為同期研發的兩款坦克,設計上也多有相似之處。在西班牙內戰結束後,列強都認識到坦克僅裝備機槍或機炮是不夠的,只有坦克炮能為坦克提供足夠的火力。僅裝備了機槍的M1戰鬥車因而被軍方認定為過時的設計,逐漸退居二線,成為訓練用坦克。.

13 关系: 列強第二次世界大战維克斯六噸坦克美國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西班牙内战輕型戰車M2輕型戰車M3/M5斯圖亞特坦克T3克里斯蒂坦克機炮机枪战间期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M1戰鬥車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M1戰鬥車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維克斯六噸坦克

維克斯六噸坦克、或稱維克斯MK.E,是英國維克斯公司所設計之輕戰車。此款戰車雖然沒有被英國陸軍大量採用,但是其創新且優秀的設計卻被國家所欣賞購買並修改自製,雖然產量僅有153輛,但如果納入他國授權生產的數量,其家族生產量高達12000台以上,成為二戰前除了雷諾FT-17坦克以外全世界最普遍的坦克。.

新!!: M1戰鬥車和維克斯六噸坦克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M1戰鬥車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或譯道格拉斯·麦克亞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1937年出任菲律宾陆军總司令,1944年授衔五星上将,华人常称其为“麦克阿瑟元帅”,簡稱“麦帅”。1930年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太平洋战争中同盟國軍隊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他和父亲小亚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都获得过荣誉勋章的父子。.

新!!: M1戰鬥車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戰(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西班牙長槍黨等右翼团体;人民陣線得到蘇聯與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及葡萄牙的支持,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衝突和共產主义與反共產主义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班牙種種的社會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擊、政府改革的失敗、舊勢力軍人與宗教人士的不滿,長期下來使得對立走向武裝鬥爭,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引發了內戰。另外,這場戰爭首次出現飛機對坦克的轟炸和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國際間對此戰爭也十分注目,小說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英國記者乔治·奥威尔、戰地攝影記者罗伯特·卡帕等人均對西班牙內戰做了詳細的報導和研究。西班牙內戰也以交戰雙方虐殺戰俘聞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殺害。1939年4月,西班牙國民軍獲得勝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滅亡,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獨裁統治,進入佛朗哥统治时期,波旁王朝復辟(惟王位懸空),佛朗哥擔任攝政直至去世。.

新!!: M1戰鬥車和西班牙内战 · 查看更多 »

輕型戰車

輕型戰車(簡稱輕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指車重在10至20噸和使用輕型火炮的戰車,當時的主要的輕型坦克舉例有.

新!!: M1戰鬥車和輕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M2輕型戰車

M2輕型戰車(英語:M2 Light Tank)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使用的一款輕戰車,並在二戰中被有限度地使用。該戰車最常見的型號為M2A4,它裝備了一門37公釐的M5戰車砲,一挺M2白朗寧重機槍,以及5挺白朗寧M1919中型機槍。 M2輕型戰車是由羅克艾蘭兵工廠所生產的原型車T2戰車發展而來,它使用了維克斯形式的片彈簧懸吊系統(Leaf Spring)。這種懸吊系統在1935年生產的T2E1被更為優越的豎錐形彈簧懸吊系統(Vertic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 System)所取代,並在做了些微改良後,在1936年以M2A1的型號生產了10輛原型車。戰前的主要型號M2A2共生產了239輛,並在戰間期中成為美軍步兵單位的主要戰車。然而西班牙內戰的結果顯示了僅裝備機槍的戰車,其火力是相當不足的。這使得後來的型號M2A4裝備了一門37毫米的主炮作為主要武裝,該型號共製造了375輛,最後的十輛遲至1942年四月才建造完成。 M2輕型戰車唯一參與過的實戰是在1942年於太平洋戰爭期間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戰車營所使用。然而,一般相信M2A4也曾在緬甸及印度被英國第7驃騎兵團及第2皇家戰車團用以參與對抗大日本帝國陸軍第14戰車團的作戰中。M2A4衍生出了M3輕型戰車,M2中型坦克以及M4火砲牽引機。M3斯圖亞特輕戰車在整場戰爭中都被廣泛地使用,而M2中型坦克即便是個失敗的設計,卻衍生出了M3李戰車以及更優秀的M4雪曼戰車系列。.

新!!: M1戰鬥車和M2輕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M3/M5斯圖亞特坦克

司徒輕戰車(Stuart tank;M3/M5輕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司徒雷登為M3和M5戰車命名。在英國,它同時擁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暱稱。美國陸軍則僅以「M3輕戰車」和「M5輕戰車」作為官方名稱。 司徒戰車是美國以及其盟國在二戰使用最廣泛的輕戰車,從歐洲、北非到菲律賓,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皆有斯圖亞特的蹤跡。並在租借法案的推廣下陸續提供給蘇聯、中華民國、法國、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國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續使用至1996年。 1949年在國共內戰的金門戰役中,國軍擊敗共軍的關鍵「金門之熊」部隊,便是由21輛M5A1戰車組成的一個戰車營(缺二連)。.

新!!: M1戰鬥車和M3/M5斯圖亞特坦克 · 查看更多 »

T3克里斯蒂坦克

T3克里斯蒂坦克(Christie T3)是由美國工程師約翰·沃爾特·克里斯蒂研發的一款輕型坦克。他在研發出這款坦克之前曾先後研發出一些如M1919、M1921等款式相近的坦克,但是這些坦克與T3坦克都未能得到美國軍方的青睞。T3坦克的特點有二:一是乘員可以在履帶或負重輪這兩種系統中任選選一種作為行動裝置;二是它安裝了一種名為克里斯蒂懸吊的懸吊系統。「克里斯蒂懸吊」的越野性能和可靠性都優於當時的主流懸吊裝置。 雖然美軍沒有採納T3坦克,但這仍不影響T3克里斯蒂坦克對同時代的坦克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蘇聯、英國都曾經將這款坦克的技術應用於本國的坦克上。.

新!!: M1戰鬥車和T3克里斯蒂坦克 · 查看更多 »

機炮

機炮(砲)主要是表示小口徑並可自动射擊的火炮(砲),即為「Autocannon」。.

新!!: M1戰鬥車和機炮 · 查看更多 »

机枪

機槍或稱機關槍、機關銃(Machine gun),指全自動,可快速連續發射的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等幾種。自動火器除了機槍外,還有冲锋枪、突击步枪、戰鬥步槍、自動霰彈槍、全自動手槍等,口徑20毫米以上的叫「機炮」(autocannons)。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槍隻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击步枪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語中,機槍泛指可連發槍械。在中,只要一次扣動扳機時可以發射一次以上的就算是機槍、和口徑無關。美國公民持有機槍不會違反任何聯邦法律,在許多州也是合法的,不過依需登記為,而且需要繳納印花稅。不過1986年的Hughes修正案禁止針對市民製造機槍,因此只有在此時間之前就已製作的槍才能合法交易及移轉。.

新!!: M1戰鬥車和机枪 · 查看更多 »

战间期

戰間期,指的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局势仍然十分动荡。欧洲在这一时期仍然处於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创伤恢复的时期。而在北美(指美國與加拿大),1920年代曾经有过经济的快速成长(咆哮的二十年代),但在1929年爆发的經濟大恐慌使得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魏玛共和国崩溃,纳粹主义兴起。1930年代後,随着九一八事变、日本建立满洲国;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德奥合併等事件发生,人类距离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越来越近。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间期宣告结束。 戰間期的局勢發展:.

新!!: M1戰鬥車和战间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M1輕型坦克M1輕戰車M2戰鬥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