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KV-1坦克

指数 KV-1坦克

KV-1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1),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帥命名。KV坦克系列以它們的厚重裝甲為名;德國进攻蘇聯時,KV坦克是少數同時能抵擋37和50毫米口徑反坦克砲的坦克。在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以前,蘇聯的22000輛坦克中約有500輛KV-1坦克服役。隨著KV-1坦克的成功,蘇聯相繼研發了它的改良版:KV-2、KV-85和諸多衍生型。.

30 关系: 基洛夫工厂反坦克炮巴巴羅薩行動中型坦克圣彼得堡冬季战争元帅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四號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DShK重機槍豹式坦克蘇聯重型戰車苏德战争虎式坦克IS-2IS-3IS系列坦克KV-1坦克KV-1S坦克KV-2坦克KV-85坦克SU-152T-100重型戰車T-34坦克T-35重型坦克柴油引擎汽油引擎

基洛夫工厂

基洛夫工厂(Кировский Завод),或基洛夫机械制造厂、列宁格勒基洛夫机械制造厂,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家大型机械生产厂,也是俄罗斯西北部最大的企业之一。 基洛夫工厂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1801年,也属于俄罗斯最古老的企业之一。如今的基洛夫工厂拥有6500名员工。除了俄罗斯本土市场,基洛夫工厂还向超过20个国家进行对外出口。工厂以生产各类大型机械设备为主,涉及产业包括农业、轻重工业、能源业(包括核能)以及军工业。 基洛夫工厂成为了苏联时期国家工业化的象征——第一辆苏联自主生产的拖拉机,第一条大规模重型坦克生产线、第一辆T-80燃气涡轮机坦克和其它众多“第一”都在这里产生。.

新!!: KV-1坦克和基洛夫工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卍.

新!!: KV-1坦克和卐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又称“战車防禦炮”(即“反擊戰車炮”,英文作Anti-tank gun,德文則稱為Panzerabwehrkanone,一般簡寫為PAK),是指主要用于射击、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

新!!: KV-1坦克和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巴巴羅薩行動

巴巴羅薩行動(德语: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進攻蘇聯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德蘇戰爭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 作戰原本的計畫是要快速攻克蘇聯的西方領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最後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德蘇战争,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罹難。.

新!!: KV-1坦克和巴巴羅薩行動 · 查看更多 »

中型坦克

中型坦克是戰車分級的一種概稱,該名詞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顧名思義,本量級車種是在重型戰車(設計配置以火力、裝甲主導)與輕戰車(設計思維以機動力、偵查運用為導向)之間的妥協性設計為重點,同時具有大規模量產的潛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成功的戰車也是落於本量級,包括蘇聯的T-34戰車、美國的M4雪曼、納粹德國的四號坦克;這些戰車的重量介於20至40公噸、主炮口徑以45-85公厘皆具。 在主力戰車名詞於1960年代出現之前,M48巴頓、T-54/55系列主戰坦克這類在1950年代誕生,總重量超過50噸級的產物也一度被歸類在中戰車屬性之下;該名詞的運用界定上並未非常謹慎,因此在冷戰初期的戰車會同時歸類在中戰車與主力戰車的狀況。 不過,當時同樣為戰車研發列強的英國及法國就不用噸位為戰車分類,是以戰車用途劃分;類似量級的車種英國同時有與步兵戰車,法國則有騎兵戰車。這些名詞指涉的武器常有性能指標重疊的情況,是因為戰車在草創期難以界定功能取向,各國以自己的軍事思想演繹而出的設計屬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戰爭經驗中,中戰車以決定性的數量、具有升級潛力的設計特性逐漸成為裝甲部隊的主要核心;輕戰車被技術進化的輪型裝甲車與履帶步兵戰鬥車給取代,而戰車重型化的思辨及成果一直推陳出新,但最終量變產生質變,以中戰車思維設計,走向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平衡化的主力戰車成為二戰後戰車設計工程師的主流。.

新!!: KV-1坦克和中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KV-1坦克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新!!: KV-1坦克和冬季战争 · 查看更多 »

元帅

元帅是一个军衔等级,处于军衔体系中的最高等次。.

新!!: KV-1坦克和元帅 · 查看更多 »

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

#重定向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新!!: KV-1坦克和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 · 查看更多 »

四號坦克

四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 IV,或稱IV號坦克)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且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四號戰車逐漸成為裝甲師裝備的主力車種。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較為容易改裝,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從投产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就數量、服役時間來看,這型戰車才是德國裝甲兵的主力,因此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四號坦克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新!!: KV-1坦克和四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KV-1坦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DShK重機槍

DShK 1938重機槍,又稱 DShK(俄文:ДШК,Дегтярёва-Шпагина 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英文:Degtyaryov-Shpagin Large-Calibre),是蘇聯从1938年二戰時期开始裝備的重型防空機槍。.

新!!: KV-1坦克和DShK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豹式坦克

#重定向 豹式戰車.

新!!: KV-1坦克和豹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KV-1坦克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重型戰車

重型戰車,是戰車的類型之一,重量約在40噸~70噸左右,在相同的成本下提供比輕型戰車或中型戰車更強大的火力與裝甲。 重型戰車在設計上是用於突破防線、破壞障礙物、摧毀敵方裝甲車輛等任務。但是在實務上,用於防守的作用比進攻更為顯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穿甲彈的更發先進以及更精良的但體積更小的主炮誕生,使得即便是相對較小的中型戰車也能裝備足以摧毀重戰車的火力,卻有著較佳的機動性以及接近同等級的防護力,因此重型戰車漸漸的被淘汰,轉為被主力戰車所取代。.

新!!: KV-1坦克和重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KV-1坦克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虎式坦克

#重定向 虎I戰車.

新!!: KV-1坦克和虎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IS-2

#重定向 IS-2重型坦克.

新!!: KV-1坦克和IS-2 · 查看更多 »

IS-3

#重定向IS-3重型戰車.

新!!: KV-1坦克和IS-3 · 查看更多 »

IS系列坦克

IS坦克是一种苏联於二战期間开始發展的坦克系列,它是以约瑟夫·斯大林(Iosif Stalin)的名字命名的。德国将它称为JS坦克,而俄文写作ИС坦克。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冲击。.

新!!: KV-1坦克和IS系列坦克 · 查看更多 »

KV-1坦克

KV-1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1),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帥命名。KV坦克系列以它們的厚重裝甲為名;德國进攻蘇聯時,KV坦克是少數同時能抵擋37和50毫米口徑反坦克砲的坦克。在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以前,蘇聯的22000輛坦克中約有500輛KV-1坦克服役。隨著KV-1坦克的成功,蘇聯相繼研發了它的改良版:KV-2、KV-85和諸多衍生型。.

新!!: KV-1坦克和KV-1坦克 · 查看更多 »

KV-1S坦克

#重定向 KV-1S重型戰車.

新!!: KV-1坦克和KV-1S坦克 · 查看更多 »

KV-2坦克

KV-2戰車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2)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戰車KV系列的第二型,KV2屬自走炮坦克,搭載152公釐榴彈砲的它拥有恐怖的火力,其巨大車體被德軍稱為「巨人」(Gigant)。.

新!!: KV-1坦克和KV-2坦克 · 查看更多 »

KV-85坦克

KV-85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85)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三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帥命名。.

新!!: KV-1坦克和KV-85坦克 · 查看更多 »

SU-152

SU-152(СУ-15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重型榴彈自走炮。.

新!!: KV-1坦克和SU-152 · 查看更多 »

T-100重型戰車

Т-100重型坦克(俄語:Тяжелый танк Т-100)是前蘇聯的雙砲塔重型坦克, 在1938年至1939年期間設計,原本列寧格勒基洛夫設計局是將此設計成超重型坦克,代號為「No.185」,後來發展出K-V坦克。1939年冬季戰爭爆發時,T-100用來試著通過曼纳海姆防线的行動,結果失敗。因為實用性低,不但有陳舊的設計理念,機動性差,以及後來有了一個優越的替代方案—KV系列坦克,此坦克本身也衍生出SU-100Y自走砲,但後來都沒有量產,而T-100前後僅製造出2台。.

新!!: KV-1坦克和T-100重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T-34坦克

T-34坦克是一款蘇聯於二戰前研發的中型坦克。早期T-34坦克出現時納粹幾乎沒有能夠有效對付這種坦克的武器,而它的76毫米火炮卻能夠輕鬆地擊穿德軍的所有坦克。它的出現一度對納粹德國造成很強衝擊(T-34的衝擊),迫使納粹德國加快豹式坦克的研發。隨着德軍對已有的坦克升級改造,加上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等新型坦克投入戰場,T-34的優勢逐漸喪失。爲了應對已發生變化的戰場環境,蘇聯將T-34/76坦克進行了火力升級,爲其裝上了一門85毫米火炮,這種新型的T-34坦克稱爲T-34/85坦克。T-34/85坦克在二戰中是盟軍最強大的坦克之一。截至二戰結束時,光是T-34/76和T-34/85坦克的總產量就已超過40,000輛,毫無疑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二戰後也僅有T-54/55坦克的產量超越了T-34坦克。T-34坦克擁有爲數眾多的衍生型號,如SU-85、SU-100驅逐戰車,以及SU-122突擊炮等。 二戰後,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停止T-34坦克的生產,還將T-34坦克的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自己的衛星國中。北朝鮮、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埃及等多個國家都曾接收過蘇聯的T-34坦克,其中部分國家還對T-34坦克進行過改造。T-34坦克活躍於冷戰前期的歷次軍事衝突中。六日戰爭後,T-34坦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時至今日都仍在使用T-34坦克。雖然T-34坦克存在乘員舒適性差、製造工藝粗糙等缺陷,但這並不影響許多將領及學者對T-34坦克作出極高的評價。T-34坦克對後世的坦克設計有着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蘇聯於冷戰期間研發的一系列主戰坦克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T-34坦克的部分設計思路。.

新!!: KV-1坦克和T-34坦克 · 查看更多 »

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戰車是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前設計,在蘇德戰爭初期使用的多砲塔重型戰車。它是世界上唯一有量產的5砲塔重型戰車。然而該戰車的機動力不足和低妥善率在實戰中被充分暴露出來。大部份的T-35戰車都在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初期被擊毀或者俘獲,然而大部分的損失並非是被德軍擊毀,而是因為機械故障或乘員破壞拋棄。雖然從外觀上看來T-35的體型巨大,但內部極為狹窄且多隔間。 每一台T-35戰車都有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因此,每台T-35戰車都是獨一無二的。.

新!!: KV-1坦克和T-35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柴油引擎

柴油引擎(Diesel Engine)又名壓燃式發動機,是內燃機的一種。其主要特徵為使用壓縮產生高壓及高溫點燃氣化燃料,而毋須另外提供點火。柴油引擎使用的原理稱為狄塞爾循環,為德國工程師鲁道夫·狄塞爾在1892年所發明。目前大部份的柴油引擎使用的燃料為柴油,但狄塞爾的發明原意是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燃料。事實上,他在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他的發明時,使用的燃料是花生油。.

新!!: KV-1坦克和柴油引擎 · 查看更多 »

汽油引擎

汽油引擎(Gasoline Engine或Petrol Engine)是使用汽油作為燃料的內燃机。 1883年德国人G.戴姆勒成功制造汽油机。二战前,汽油机用作1千瓦以下的农业、园艺机具的动力,大到数千瓦的航空发动机。二战后,汽油机的用途有所缩小,仍用于小功率内燃机、摩托车、轿车、小型飞机和轻型货车等。分为化油器式和汽油喷射式;至1980年代,汽油喷射式的应用增多。 汽油机一般采用往复活塞式结构,由本体(缸盖、缸体、曲轴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系统、供油系统、润滑系统和点火系统等组成。.

新!!: KV-1坦克和汽油引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K-V坦克KV-1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