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指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 DSM與國際通用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之統計分類(ICD,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是相同步的,ICD是國際間經常使用的另一個選擇,兩者比較起來,DSM較為精確,而DSM-I是ICD-6的變型體。DSM與ICD都假設了許多醫學概念以及詞彙,且皆述及存在有明確的疾患(disorder),而且這些違常可藉一些「診斷準則」(criteria)而被診斷出來;不同的是,過去ICD系統較著重於疾病描述而非診斷準則,而DSM則強調診斷準則以及互斥性原則。美國醫學會不滿ICD-9的診斷含糊性,因而將ICD-9改編成ICD-9-CM(Clinical Modified,臨床修飾版)以應用於DSM系統上,直到1992年ICD-10--後其診斷準則及內容力求與DSM-IV內容相符。不過DSM-IV其爭議為某些疾病分類系統的實用性︰如某些疾患是否有必要「勉强」獨立分類出來、以及診斷方式︰如該使用「診斷類別」(categorical)或「診斷向度」(dimensional)遭受某些精神健康專家及其他人的質疑。對此,美國精神醫學會於DSM-IV緒論說明將某些疾患分類出來可以刺激其疾患研究性、而在診斷方式上使用「類別法」(Categorical)可以較明確讓精神疾患互斥而非造成重疊診斷的後果,不過在第五軸診斷(Axis-V)的「整體評估功能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 Scale,GAF)則採用「向度法」(dimensional)。 為了補足DSM以及ICD系統以及其它診斷系統如國際損傷、功能及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簡稱ICIDH/ICIDH-II)只偏向於疾病診斷而無法對疾病如精神疾患及生理疾病進行整體功能評估,因而1999年在美國召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會議,而2002年又於澳洲召開ICF世界會議,而此後時常召開會議並邀請各衛生、社工、心理等相關專業人員進行編制,截至2013年為止仍尚在編輯中。而台灣則是第一個開始使用ICF進行精神疾患以及其它生理疾病需求評估的地区;而DSM-5則是參考ICF架構編制而成。 自從出版以來,DSM歷經五次改版(II、III、III-R、IV、IV-TR)。DSM-5已於2013年5月18日在美國出版,此本書的特點在於參考ICF架構之功能評估而不僅僅是診斷疾病,對某些精神疾病疾病提高其「診斷特異性」標準(也就是診斷準嚴格要求排除真正沒有精神疾病的人)且降低其「診斷敏感性」(亦即某些可能有精神疾患前驅症狀不再被確診為「疾患」),除此之外DSM-5嘗試使用自閉症光譜系統,疾患將不再只是「類別分類」。 DSM-IV-TR警告道,由於DSM專為精神健康專家而設,所以若被缺乏臨床訓練的人們使用,則有可能會導致對其內容的不適當應用。DSM的編輯們建議一般大眾應在只為取得資訊的情況下參閱DSM,而不要妄作診斷,而且,可能有精神違常的人們應轉向精神病學的諮詢或治療。除此之外,DSM系統亦說明此本書不做為司法診斷用,然而卻可以做為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對於罪犯出庭接受法院訊問時供做資料參考之一部分。最後,對於某些術語DSM-IV-TR仍強調使用「患者」(如酒癮患者,代表該病人並不願意自發性地罹患酒癮)而非「酒癮者」(代表該病人本身就喜歡酒精成癮)。.

41 关系: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口吃台灣妄想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症候群产后抑郁症人格障礙强迫症信度心理学家心理疾患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神經性暴食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精神分析学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病精神病学网络成瘾症美國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疾患焦虑症異常心理學躁鬱症边缘性人格障碍重性抑郁障碍自閉症自閉症光譜電子計算機老年痴呆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澳洲性別角色性別認同智能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重定向 反社会人格障碍.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 查看更多 »

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漏口”,在台灣,中華民國標準國語念作「ㄎㄡˇ ㄐㄧˊ;Kǒu jí」;中國大陸普通話與新加坡標準華語則唸作「ㄎㄡˇ ㄔ;Kǒu chī」;古汉语中叫謇。),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术语“口吃”通常是与非本意的语音重复相联系的,但是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口吃的许多表现不能被他人观察到;这包括对特定音素(通常为辅音)、字和词的恐惧,对特定情景的恐惧,焦虑,紧张,害羞和言语中“失控”的感觉。 术语“口吃”可以涵盖从最轻微而难以察觉的障碍程度一直到最严重、足以阻碍大多数语言交流的障碍程度。 口吃通常由專門的語言治療師診斷與治療,屬於語言流暢性的問題,口吃与发音障碍不同,口吃患者通常在发出语声方面没有障碍。且与失语症(Aphasia)等其它一些言语障碍不同,口吃者通常能够正常地组织词序、语法和语句。与人们通常想象地不同,口吃这一疾病和智力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口吃患者除了言语有障碍,身心其他各方面都可以相当健康。而且,焦虑、自信缺乏以及紧张等心理因素通常不是口吃这一疾病的导致因素,而更大程度上是这一疾病的结果。这些心理因素是口吃在一些情况下成为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口吃者对自身口吃反应出的情绪状态经常形成失常中最难校正的方面。 口吃患者的言语流利程度可能随情境而变化。这和情境所造成的焦虑程度有关。比如在打电话时,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状可能会加重。在一些特定的活动,例如唱歌、自言自语或朗读时,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状会显著减轻。(有学者认为在这些特定活动中,言语发生的神经机制和其它情境中的不同。) 对于许多中度或重度口吃患者来说,该疾病是生活和事业上的一个巨大障碍。 口吃这一疾病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探明,目前认为和遗传,神经生理,家庭和社会多方面都有关系。 虽然现在有许多针对口吃的治疗和校正方法(参见言语治疗),但是尚未找到治愈口吃的有效手段。.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口吃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妄想

妄想(英語:delusion)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一種信念。它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难动摇他的信念,妄想大都出现在精神病状态下,如精神分裂症。.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妄想 · 查看更多 »

亞斯伯格症

#重定向 亞斯伯格症候群.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亞斯伯格症 · 查看更多 »

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簡稱 AS),屬一種發展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社交與非言语交际的困難,同時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通常亞斯伯格症患者的智力正常,有許多人智商偏高,具有某些方面的天賦,極少數的人屬於高智商。但患者經常出現肢體笨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偶爾會發出怪聲音,但並不作為診斷依據。其症狀一般在兩歲前出現,並伴隨患者終生,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造成亞斯伯格症的確切原因尚未釐清;雖然可能有部分遺傳因素,但目前為止背後並無基因學基礎得出的結論支撐,環境因素也被認為扮演一定的角色。腦部顯影技術現在並無法釐清常見的潛在問題。 這個病症在1944年被提出,因為成因與診斷標準長期存在爭議,2012年12月1日美國精神醫學會決議取消亞斯伯格症這個名稱,並將之納入自閉症光譜(ASD)。2013年時,亞斯伯格症的診斷已經從《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數據手冊第五版》(DSM-5)中移除,現在這些患者被涵蓋於自閉症光譜中:其中包含自閉症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2015年,亞斯伯格症仍然被保留在《國際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ICD-10)。 亞斯伯格症不限於單一治療方式,然而支撐特定干預措施的療效證據亦有限;治療目標在於改進較弱的溝通技巧、強迫症、重複的例行工作和肢體動作不協調。干預措施包含社交技巧的訓練、認知行為治療、職能治療、言語治療、父母職能訓練和心理或焦慮等相關問題的藥物治療。隨著年紀增長,大部分兒童患者的情況會改善,但社交與溝通障礙通常仍持續存在,部分研究學者與在自閉症光譜裡的人士主張另一個觀點,認為泛自閉症只是個體呈現的差異,而不是必須治療或治癒的疾病。.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亞斯伯格症候群 · 查看更多 »

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妇女在分娩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产生产后抑郁症的生理因素是内分泌的变化。妇女在怀孕时,雌激素升高,孩子出生后,雌激素迅速下降。心理因素包括太担心孩子,无法应付产后忙碌的生活,不能接受自身的角色变化等。 Pitt.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产后抑郁症 · 查看更多 »

人格障礙

人格障碍,或人格(性格)疾患/異常/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s)。是精神疾病中,對於一群特定擁有長期而僵化思想及行為病患的分類。這類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為的問題而導致社會功能的障礙。 人格違常是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定,這類疾患的表現是跨文化和國界的。它們被定義成發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長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違常診斷的最低標準是疾患本身必須已干擾到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人格障礙 · 查看更多 »

强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又譯強迫性疾患、強迫性障礙、強迫性病症、强迫性神经症,亦譯沉溺,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調。 強迫性神经症簡稱強迫症,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罹患強迫症的人會陷入一種無意義、且令人沮喪的重複的想法與行為當中,但是一直想却無法擺脫它。強迫症的表現可以自輕微到嚴重,但是假使症狀嚴重而不治療,可能摧毀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或在學校的表現,甚至連在家中的日常生活都有問題。最常見到的是重複而過度的清潔與檢查行為,有時患者已經害怕重複行為的執行,為了逃避進而引發對於特定髒污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例如遇到手上有油汙會在大腦迴路上產生清潔的慾望,正常的大腦會在執行完後清除神經迴路的活性達到降低慾望進而結束動作,但是患者的在清潔後卻得不到該有的神經回饋進而讓慾望控制身體。在老鼠動物研究上,對特定神經傳導受體進行基因改造而降低對抑制訊息的活性,實驗老鼠會因為重複的臉部清潔動作而磨光臉部毛髮。患者會感到需要不斷反覆地檢查某些事,並且在患者的思緒中,會,或是感到需要一再地執行某些日常行為。 常見的重複行為包含洗手、計算東西、檢查門是否上鎖、强迫他人、明知故犯、屢教不改、懂禮貌卻不守、要求物品以特定方式擺放或排序。有些患者可能會對丟棄物品有障礙,如果有強迫症的人改了這些習慣就很悶或者哭。這些重複行為嚴重的程度,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患者每天會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去執行這些行為,大部分的成人患者能察覺他們的行為並不合理,強迫症的狀況和抽搐、焦慮等失調有關,也可能會導致自殺風險提升。 強迫症的起因尚未知曉,由於同卵雙胞胎比起非同卵雙胞胎更容易罹患強迫症,因此部分原因可能是遺傳因子所導致。強迫症的風險因子包含兒童時期可能有受虐經驗,或是特定事件造成的壓力,部分病例曾記載患者在罹患某種傳染病後,才出現強迫症的行為。診斷的原則以症狀為基礎,並需要排除其它和藥物相關的成因,分數量表例如可以用來評估強迫症的嚴重程度。其他會產生類似症狀的疾病包含:焦慮、重鬱症、飲食失調(例如厭食或暴食)、抽搐以及強迫型人格障礙。 強迫症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有時候會使用選擇性血清素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s)提供患者輔助。行為治療包括試圖將患者暴露在引起強迫行為的環境下,但同時也試圖抑制重複行為的發生。而部分對於SSRI有治療耐受性的患者,加上像是Quetiapine等,或許對治療會有所幫助,但同時也提升了副作用的風險。如果未接受治療,強迫症的症狀往往會持續數十年。 據估計,約有近2.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被強迫症所困擾。每一年大約都有將近1.2%的人有強迫症的症狀,且並無特定地緣關係。一般來說,只有相當少的案例是在35歲以後發病,半數以上的患者,大都在20歲以前就出現症狀。強迫症並沒有性別差異,英文中obsessive–compulsive,往往用在形容那些過度一絲不苟、完美主義、專心一致或是自戀的人。強迫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精神問題中的第四位,其病發率跟氣喘及糖尿病同樣普遍,在美國每50個人就有一人可能是強迫症患者。.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强迫症 · 查看更多 »

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指的是测量方法的品質,即对同一现象进行重复观察之后是否可以得到相同资料的一种反映。对可信度的讨论往往出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和自然科学家一样,社会科学研究者试图使用一系列的指标来测量个人或社会现象。可信度概念的提出是研究者们用以反应测量的稳定程度。比如说如果用磅秤来测量一个人的体重,如果第一次称重是100公斤,而第二次称重是150公斤,那么很明显用这台磅秤来反应体重不是很可信的办法。这个类比也适用于其他的社会科学测量方式,比方各种问卷调查、心理量表、以及更广义上的观察。因为社会科学里往往缺乏客观统一的衡量标准(如品質、速度),所以研究者们希望能够通过探讨可信度提高社会科学测量的可靠程度。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可信度的问题。很多时候社会科学研究是由单一研究人员完成并且无法复制数据采集的过程的,在这种情况下,所采集的数据品質往往依赖于研究者的专业程度。但是由于个人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既有观念等),很难保证研究者所采集的数据是客观公正的。在更多的情况中,由于对于个体和社会现象缺乏明确的定义,所以研究者不得不借助许多易于观察到的事件来反应这些现象。艾尔·巴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何来测量工厂里员工的士气?一种方法是去观察工厂里员工之间是不是会互相开玩笑。但是有可能工人之间某种形式的玩笑会被误认为是争吵。这是因为研究者既有的对于“玩笑”的定义是一个受个人成长背景(如阶级和文化)所影响的认知。所以有可能某一个研究者认为工人之间的士气很高,另外一些人认为他们之间关系很差劲。另一种策略是去收集工厂里工人申诉的档案。研究者可以假定申诉多的工厂士气更低,而申诉少的工厂士气更高。这种策略往往更可靠,也就是说可信度更高。 但是请注意可信度高并不意味着一种测量方式更准确。这是有效度的问题。可信度所讨论的是针对同样或者类似的现象,一种测量方式能否忠实地反应现实。有效度和可信度是不同的范畴。.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信度 · 查看更多 »

心理学家

心理學家(Psychologist),研究心理學之學者。.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心理学家 · 查看更多 »

心理疾患

心理疾患(英語:mental disorder)(或稱做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病、精神障礙、心理障礙),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認為主要是由於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病症。.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心理疾患 · 查看更多 »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這項健康分類系統經過世界衛生組織九年的修訂協調,終於在2001年5月22日批准了國際通用的版本。ICF分類修正自1980年發展的「國際機能損傷、身心功能障礙與殘障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簡稱ICIDH)與1997年發展的「國際機能損傷、活動與參與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簡稱ICIDH-2)。ICF分類系統提供了統一的框架,對組成健康要件的功能性狀態與失能程度進行分類。 功能性狀態與失能程度,可視為是個體的健康狀況、環境背景因素與個人因素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一個人的健康圖像,是由「其所處的生活世界」中的許多因素與面向組合而成。ICF主張這些因素與面向組成了一種互動性的動態過程,並非線性或靜態的。另外,ICF允許透過評估的方式來判斷障礙程度,但它並不是一項測量工具。 不論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如何,ICF分類系統都能適用。ICF以中性字眼來描述醫學病因,關注於個體的功能性狀態,而非病症或疾患。另外,ICF是一套考量到跨文化、年齡與性別變項的健康分類工具,這使ICF分類系統適合在不同的人口背景下操作。 ICF分類系統補充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ICD-10)的不足,因為ICD中只包含了疾病診斷與健康條件的資訊,卻沒有功能性狀態的描述。ICD與ICF目前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分類家族(WHO-FIC)中的核心分類系統。 ICF分類主要由下列幾項概念組成:.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 查看更多 »

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

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常用簡稱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縮寫为 ICD),是一個提供編號,以對疾病與許多徵兆、症狀、異常、不適、社會環境與外傷等所做的分類。其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創立,任何健康狀況皆分配到專屬的分類,以及最長含6字的編號。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並有修改變性分類、列入游戏障碍等更動。.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 · 查看更多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其他專有名詞也可用於代指此疾病; 請參見本條目中 術語 -->是指人在經歷過性侵犯、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應激狀態頻發等 -->。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 --> 。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創傷後壓力症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本就有問題。 大多數人不會因經歷創傷事件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經歷非人身侵犯性創傷(例如事故或自然災害)比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而經歷因人際互動而造成創傷(例如強姦或兒童時期受到虐待)的人更容易出現這類的反應。強姦受害者近半數都會有這類的反應。在診斷創傷後壓力症時,會以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出現的特異性症狀為基礎。 若患者有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早期症狀,可以進行以進行預防,但若針對所有受到創傷者進治療,無法達到預防的效果 。目前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主要方法為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 。以個人或是群體方式進行的的一些心理治療方式可能會對創傷後壓力症有一些療效 。選擇性血清素回攝抑制劑(SSRIs)類抗抑鬱劑是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一線藥物,半數患者在服藥後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及心理治療。目前還不確定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是否會對患者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 其他藥物缺乏其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有效的證據,甚至苯二氮䓬類藥物的使用還會使病情加重 在美國,每年约3.5%的成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而约9%的人會在其一生的某階段中患上此症。在其他國家,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的人每年佔整體約0.5-1% ,而在武裝衝突頻發地區之比重可能會更高 。總體來說,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迄今對創傷後壓力症的最早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兩次世界大戰使學界增加對創傷後壓力症的研究,期間此疾病有許多不同稱呼,包括“”(又稱:砲彈休克症,英文: shell shock)及“戰爭性神經官能症”(英文: combat neurosis)。創傷後壓力症一稱呼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使用,其命名主要受越南戰爭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診斷影響。1980年在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中,創傷後壓力症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認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病.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查看更多 »

神經性暴食症

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又譯心因性暴食症或者神經性貪食症,一般簡稱為暴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其特徵為患者會嘗試在後試圖進行淨空行為 -->。暴飲暴食代表在極短時間內攝取巨量食物,而淨空行為則是盡其所能消除所吃下的食物 -->,例如透過嘔吐或服食瀉藥來達成,也可能透過使用利尿劑、興奮劑、持續禁食或過度運動來努力減重;不過,大部分患者的身高體重指數在正常值內。如此強制性的嘔吐行為,可能導致關節皮膚增厚及牙齒破損 -->。暴食症經常與其他精神病相關,如抑鬱、焦慮、藥物與酒精成癮等,亦有高風險的自殺與自殘傾向。 如果近親有暴食症症狀,其家族內較普遍有其他暴食症患者;遺傳導致暴食症的風險比例約為30%至80%。其餘導致患病的風險因素包含、對於標準身型的社會文化壓力、自尊低落和肥胖症等。生活環境中若有家長擔心體重的狀況或推廣節食的文化價值觀,也有風險導致罹患暴食症。通常會基於個人病史來診斷是否罹患暴食症,但若患者否認有暴飲暴食與淨空行為時則難以確診。如果病人曾被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則應依照此診斷。其他類似的疾病包括過胖暴食症、克萊恩-萊文症候群和邊緣性人格障礙等。 認知行為療法是暴食症主要的治療方式。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 或 三環類抗抑鬱藥類抗抑鬱藥物通常具有一定療效 。儘管神經性暴食症患者較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相比預後較佳,但患者的死亡風險較健康人群高。約五成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十年後狀況完全改善。 女性的暴食症發病率約為男性的9倍 -->,其中年輕婦女患病率最高 。 1979年,暴食症由英國精神科醫師首次命名並描述.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神經性暴食症 · 查看更多 »

神经症

经症(neurosis、psychoneurosis或neurotic disorder),中华人民共和国譯作--,台湾、新加坡、港、澳、馬來西亞都譯作--,在广泛的意义上可以指任何引起沮丧的精神失衡。神经症属於功能性心理障碍(functional mental disorder)的一类,病人有痛苦(distress)的感觉但不包括妄想与幻觉與幻聽,其行为也不会让人在社会上难以接受。不像精神病或者人格违常,神经症并不影响或者阻碍正常的思考。在西方,「神经症」是一个在精神分析领域裡常常提及的术语,而在精神医学里已经废止不再使用。 而在《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III)中,则把神经症定义为一种具体的精神疾病,并将其分为焦虑症、恐惧症、神经衰弱、身心症(somatoform disorder)、强迫症、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等六个亚型。.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神经症 · 查看更多 »

精神分裂

#重定向 精神分裂症.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精神分裂 · 查看更多 »

精神分裂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其特徵為患者出現異常的和不能理解什麼是真實的。台灣、中國大陸和香港以往皆譯作精神--分裂--症,乃直譯拉丁文名稱「Schizophrenia」而來,台灣後來則改譯為「--」。常見的症狀包括錯誤信念(false beliefs),不易瞭解或混亂的思維,聽到其他人聽不見的聲音,妄想、幻覺、幻聽、社會參與和情緒表達的程度減少,以及缺乏動機。思覺失調症患者通常伴有其他心理上的健康問題,例如焦慮症、重性抑郁障碍或藥物濫用障碍。症狀通常逐漸地出現,且一般在成年早期開始,並持續一段長時間。 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包括環境因子及遺傳因子。可能的環境因子包括在城市中長大、濫用娛樂性藥物、某些传染病、父母年齡,和自身在母體內時營養攝取不足。遺傳因子則包括各種常見和罕見的遺傳變異。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是基於觀察求診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及其所主訴的個人經歷。在診斷時,還必須把求診者的文化背景納入考慮範圍之內。截至2013年為止,此病並沒有任何客观的測試予供作診斷。精神分裂症並不等同「多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這種混淆的想法常在公眾的認知中出現。 治療的重心是為患者處方抗精神病藥,以及安排諮詢、工作培訓和社會康復。目前尚不清楚與兩者間哪種的效果會較佳。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都無法改善病情的情況下,就可能會使用氯氮平。必要時,可能會強制患者住院治療,如患者可能會對自身或他人構成傷害这一種情況,但現在的住院時間比以往更為短暫,且強制住院治療的總次數亦較为少。 世界人口中約0.3-0.7%在其一生中受精神分裂症所影響 。2016年,全球估計有超過2100萬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比女性更常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影響。大約20%的人康復得很好,一些人亦能完全康復。患者常伴有一定的社會問題,例如長期失業、貧窮和無家可歸。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比平均值少10年至25年。其背後原因是患者的身體健康問題增加和自殺率較高(約5%)。在2015年,全球估計有17,000人死於與精神分裂症有關或由其引起的行為。.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精神分裂症 · 查看更多 »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英文:Psychoanalysis)或稱心理分析學,是於19世纪末期由奧地利神经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门学科。當時精神病學普遍受生物學的影响,對於心理現象的構成、發展及治療,以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機械主義的方式進行,弗洛伊德於1885年到巴黎拜著名精神及人腦科學家Charcot為師,並受到Charcot研究歇斯底里的影响,開始了他關於早期或童年創傷經歷和情緒病的研究。其首個研究個案是聯同Josef Breuer完成,病者化名Anna O的病患記錄,他們初期利用催眠和,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靈困擾的技術,後來鑑於弗洛伊德認為催眠雖然可以發現病患者的過去創傷經歷的片斷,但却沒法為病者帶來治療的方法,弗洛伊德因而開始建立另一套潛意識理論。 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精神分析学 · 查看更多 »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 DSM與國際通用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之統計分類(ICD,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是相同步的,ICD是國際間經常使用的另一個選擇,兩者比較起來,DSM較為精確,而DSM-I是ICD-6的變型體。DSM與ICD都假設了許多醫學概念以及詞彙,且皆述及存在有明確的疾患(disorder),而且這些違常可藉一些「診斷準則」(criteria)而被診斷出來;不同的是,過去ICD系統較著重於疾病描述而非診斷準則,而DSM則強調診斷準則以及互斥性原則。美國醫學會不滿ICD-9的診斷含糊性,因而將ICD-9改編成ICD-9-CM(Clinical Modified,臨床修飾版)以應用於DSM系統上,直到1992年ICD-10--後其診斷準則及內容力求與DSM-IV內容相符。不過DSM-IV其爭議為某些疾病分類系統的實用性︰如某些疾患是否有必要「勉强」獨立分類出來、以及診斷方式︰如該使用「診斷類別」(categorical)或「診斷向度」(dimensional)遭受某些精神健康專家及其他人的質疑。對此,美國精神醫學會於DSM-IV緒論說明將某些疾患分類出來可以刺激其疾患研究性、而在診斷方式上使用「類別法」(Categorical)可以較明確讓精神疾患互斥而非造成重疊診斷的後果,不過在第五軸診斷(Axis-V)的「整體評估功能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 Scale,GAF)則採用「向度法」(dimensional)。 為了補足DSM以及ICD系統以及其它診斷系統如國際損傷、功能及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簡稱ICIDH/ICIDH-II)只偏向於疾病診斷而無法對疾病如精神疾患及生理疾病進行整體功能評估,因而1999年在美國召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會議,而2002年又於澳洲召開ICF世界會議,而此後時常召開會議並邀請各衛生、社工、心理等相關專業人員進行編制,截至2013年為止仍尚在編輯中。而台灣則是第一個開始使用ICF進行精神疾患以及其它生理疾病需求評估的地区;而DSM-5則是參考ICF架構編制而成。 自從出版以來,DSM歷經五次改版(II、III、III-R、IV、IV-TR)。DSM-5已於2013年5月18日在美國出版,此本書的特點在於參考ICF架構之功能評估而不僅僅是診斷疾病,對某些精神疾病疾病提高其「診斷特異性」標準(也就是診斷準嚴格要求排除真正沒有精神疾病的人)且降低其「診斷敏感性」(亦即某些可能有精神疾患前驅症狀不再被確診為「疾患」),除此之外DSM-5嘗試使用自閉症光譜系統,疾患將不再只是「類別分類」。 DSM-IV-TR警告道,由於DSM專為精神健康專家而設,所以若被缺乏臨床訓練的人們使用,則有可能會導致對其內容的不適當應用。DSM的編輯們建議一般大眾應在只為取得資訊的情況下參閱DSM,而不要妄作診斷,而且,可能有精神違常的人們應轉向精神病學的諮詢或治療。除此之外,DSM系統亦說明此本書不做為司法診斷用,然而卻可以做為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對於罪犯出庭接受法院訊問時供做資料參考之一部分。最後,對於某些術語DSM-IV-TR仍強調使用「患者」(如酒癮患者,代表該病人並不願意自發性地罹患酒癮)而非「酒癮者」(代表該病人本身就喜歡酒精成癮)。.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 查看更多 »

精神病

#重定向 心理疾患.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精神病 · 查看更多 »

精神病学

精神醫學目前是一門醫學專科,內容是關於心智及精神疾病的預防、甚至壽命。精神疾患因為容易慢性化及復發,患者常需要長期或終生接受治療。如何採取有效的治療,常因不同的患者及情境而有不同的考量。 在中文裡,醫療院所中的精神科也可能會被稱身心科、身心醫學科;然而在德國,身心科與精神科則屬於兩種不同疾患。而兒童精神科也可能被稱兒童心智科或兒童心理科。 精神醫學與神經醫學從數十年前分開,神經醫學處理如中風等腦部疾患,精神醫學則治療心智疾患(mental illness);隨著神經科學進展,這兩個研究中樞神經疾病的臨床範圍於近年互有涵蓋。.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精神病学 · 查看更多 »

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亦作不当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网瘾,泛指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使用,以致影响日常生活。网络成瘾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也随之发展。研究表明,青少年(12至17岁)和成年初期(18-29岁)相比于其他年龄群体,上网更加普遍,与此同时也有更大成瘾的风险。 患者一般表现为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使用网络就感到焦虑、模仿网络上的不正确行为以及吸收不正确的知识。许多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网络会打断个人的时间利用,对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但是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是否存在,在学界仍然存在争议。2013年,最新的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提到,要把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成瘾症的一种)列为一种精神疾病,仍然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支持。.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网络成瘾症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是美國精神科醫生的專業組織,在行內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現有約38000名會員,大部份在美國。其出版刊物包括學術期刊以及小冊子以外,最為人熟悉的就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這本手冊是美國主要診斷精神疾病的重要標準,亦是全世界許多國家在診斷精神疾病上的重要參考。 其簡稱「APA」會被人誤會成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 查看更多 »

疾患

#重定向 疾病.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疾患 · 查看更多 »

焦虑症

虑症或稱焦急症(英文:anxiety disorder)是明顯感覺焦慮和恐懼感的一類精神疾病。焦慮是對未來事件的擔心,恐懼則是對當前事件的反應,這些感覺可能會導致身體症狀,如心跳過速和顫抖。以下為常見的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特異性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分離焦慮症、廣場恐懼症、恐慌症和選擇性緘默症。焦虑症會由造成症狀的原因來區分,人們往往有不止一種的焦慮症。 遺傳與環境都可能是造成導致焦慮的原因,孩童時期遭受虐待、家族有精神病史以及貧窮都有可能是焦慮症的危險因子。焦慮症常常和其他精神疾病一同發生,像是:重性抑郁障碍、人格異常或是成癮症,要診斷焦慮症至少需要六個月的臨床觀察,在特定狀況導致異於常人的過度焦慮,並影響正常生活。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臟病、使用咖啡因、嗜酒、使用大麻或是處於勒戒某些藥物的狀態,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焦慮症的症狀。 焦慮症如果不治療,一般不會自行復原。治療方法包含改變生活型態、尋求諮商,以及藥物控制。諮商一般會配合認知行為療法進行治療。可改善症狀的藥物則包含抗抑鬱藥、苯二氮䓬类、Β受体阻断药等等。 全球大約12%的人口患有焦慮症,5~3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患有一次焦慮症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且通常自25歲以前就開始發作。最常見的為對於特定事物的恐懼症,將近12%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曾有此類問題,社交焦慮症則占了10%。患病者通常介於15至35歲之間,且年紀通常不會超過55歲。歐美的發生率較其他地方為高。.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焦虑症 · 查看更多 »

異常心理學

常心理學又称變態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是臨床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針對各種心理疾病或異常行為描述其病理學及治療方法,為更深入了解異常行為的入門學科,也是成為心理治療師訓練的必修知識之一。 從古至今,對未深入研究「变态」的一般人而言,「变态」往往代表著:與自己和周遭人的行為模式、思考模式或情緒反應模式極不相同,因為罕見而對現象不瞭解,因為不瞭解而恐懼,因為恐懼而試圖逃避、排斥或強使對方改變成跟大多數人一樣。 在過去,人們基本上。 在當代,变态心理學被分成心理異常和行為異常,這顯示了哲學上關於身心問題和精神障礙分類的不同方法的雙重性。“变态”有3個類別:低能,高才和天才。異常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將人類心理和行為分为两种:适应和不适应的。「不适应」代表有问题存在,也代表着个人的脆弱和不易融入环境,而造成生活中各種他人不常發生的問題。 而臨床(治療)理論則因不同學派而有所異同。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運用统计、道德或其它途径,试图了解和控制被视为异常的行为。異常心理学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多种原因,採用不同的理论从心理和其他一般领域来决定「变态」的定义。历来对于这个定义有一个心理和生理解释之间的鸿沟,反映了哲学二元论的身心问题以及不同的精神障碍分类方法。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疾病是指一個人患有行為上或心理上的臨床病徵,而病徵必須具備以下其中一項條件:.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異常心理學 · 查看更多 »

躁鬱症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亦稱--,早期稱為躁狂抑鬱疾病、manic depression),是一種精神病經歷情緒的亢奮期和抑鬱期.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躁鬱症 · 查看更多 »

边缘性人格障碍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縮寫:BPD)又稱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 (EUPD),簡稱邊緣人格ICD-10,是一種B型人格疾患。患者出現長期的不正常行為,例如不穩定人際關係,不穩定自我認知及不穩定情緒。它的主要特徵是精神上,行為上的極端對立表現的同時出現。邊緣人格因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這四者之間的邊緣,故稱為邊緣人格。他們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健康的部分,因容易遇到一點小事就感到受傷,無法控制衝動的欲望,作出自我傷害、傷害他人……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 其他症狀可能包括當面臨著一個時間有限的分離情況,會出現強烈的被拋棄恐懼感、絕望和不恰當的憤怒。 邊緣性人格的患者經常理想化或貶低治療師,對他們的感覺經常在高關注和異於尋常的失望下交替擺盪。自殘和自殺在此疾患上是常見的,故可能需要住院接受精神照護。《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認為只有超過18歲的成人會患此疾病,而第五版則修訂為成年早期開始。然而,有些人說這些症狀也有可能在兒童與青少年中發現。物質的濫用,抑鬱及進食障礙都與邊緣性人格疾患有關。如果不進行治療,症狀可能會惡化,近一成的患者更出現自殺行為。 關於此疾病的稱呼,此類患者的社會對立派為了瓦解其顛覆性理念而往往冠之以帶有歧視意味的「邊緣」一詞,而他們自身並不願意接受這類極易引發正常人誤解和排斥的貶意標籤,故其確切名稱仍在討論中。ICD-10手冊將情緒不穩定人格疾病以及相似診斷條件歸類於此。有相關的消息指出BPD患者被暗示人格具有缺陷,而此結論對於BPD患者帶有歧視的。目前精神醫學的各學派仍對此疾患的確切特質、原因與療法有所爭議,但此疾患已被公認為一項重大的心理問題。.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边缘性人格障碍 · 查看更多 »

重性抑郁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也称为临床抑郁症、重性抑郁症、单极性抑郁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这种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现是:患者陷于抑郁的情感状态,自尊心降低,对以往喜爱的活动明顯失去兴趣且失去身體的活動力。“抑郁症”这个词通常是指重性抑郁障碍,但有时也被用来称呼其他抑郁性障碍,在研究和诊治中常使用“重性抑郁障碍”这个相对较精确的词汇。重性抑郁障碍是一种对患者的家庭、工作、学习、日常饮食与睡眠等身体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失能状况。在美国,大约3.4%的患者自杀。在所有自杀者中,有60%的人患有重性抑郁障碍或者其他心理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患者对症状的主观叙述、亲友对患者行为的描述和对患者的精神状态检测。没有实验室测试可以用来直接诊断重性抑郁障碍,但医生通常要求患者做一些身体检查以及由專業心理師作測驗評估,以確認是否為重度憂鬱症並排除会引起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重性抑郁障碍最常在30至40岁发作,在50至60岁之间达到另一发病高峰。据报道,女性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但男性患者自杀率更高。 多数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在社区中接受抗抑郁药治疗,一些患者还接受心理治疗或咨询。对于自我忽视或者有严重自残或伤害他人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入院治疗。有极少部分患者必须在短效全身麻醉下接受电痉挛疗法。重性抑郁障碍的病程可长可短,可以只发作一次并持续几个月,也可能反复发作并持续一生。患者的预期寿命较健康人短,部分原因是患者对生理疾病的易感性增大。患者或曾经患有重性抑郁障碍的人可能会遭受社会的歧视。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抑郁症的本质与病因的理解一直在不断加深,遗憾的是,人们对抑郁症的许多方面依然缺乏充分的理解,非專業人士常認為患者只是悲傷而缺乏警覺,腦部、精神專家也對於這種神經混亂症狀有著各種見解。对于抑郁症的本质与病因,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生物学的观点。心理治疗主要基于人格、人际关系和学习的相关理论。大多数生物学理论则关注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这类大脑中原有的、用来协助神经元间信息传导的物质,这类物质与抑郁症有关,大多数抗抑郁药物至少会增加一种神经递质的活动水平。.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重性抑郁障碍 · 查看更多 »

自閉症

自閉症(autism)為一種腦部因发育障碍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有問題,以及日常上常見的,表現出限制的行為與重複的動作,明顯的特定興趣。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守舊性的动作和行为。自閉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雖然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論,研究人員發現7個經常出現在自閉症病人的基因組。另有研究指出胚胎發育初期經由孕婦攝取的環境毒性亦可能是成因之一。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學院保守估計美國自閉症的發病率為每千人中有5至6人。總計只有男性才會患上自閉症。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診斷是建基於一系列的精神病學原則,而有一些臨床測試可以協助斷症。 自閉症是生理上不明顯,故此斷症需要完整的身體和神經評估。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定義,自閉症必需要三歲前出現社會互動、言語及社交溝通遲緩發展。ICD-10也要求病徵需要在3歲前出現。 部分自閉症患者可經過診療、實習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而可參與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動。但以現時醫療科技水平來說,並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閉症,僅是提升自閉兒的功能。.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自閉症 · 查看更多 »

自閉症光譜

自閉症譜系(Autism spectrum)是一種心理狀況的譜系障礙,亦稱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寫ASD;或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簡寫ASC)或泛自閉症障礙,描述了一個被歸類為的症狀群的範圍。 被診斷為自閉症的人必須存在下列兩個症狀。.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自閉症光譜 · 查看更多 »

電子計算機

--,亦稱--,计算机是一种利用数字电子技术,根据一系列指令指示其自动执行任意算术或逻辑操作序列的设备。计算机遵循被称为“程序”的一般操作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执行极其广泛的任务。 计算机被用作各种工业和消费设备的控制系统。这包括简单的特定用途设备(如微波炉和遥控器)、工业设备(如工业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通用设备(如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等。尽管计算机种类繁多,但根据图灵机理论,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计算机,应当能够完成任何其它计算机能做的事情。因此,理论上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都应该可以完成同样的作业(不考虑时间和存储因素)。由于科技的飞速进步,下一代计算机总是在性能上能够显著地超过其前一代,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作“摩尔定律”。通过互联网,计算机互相连接,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换速度,反过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21世纪的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了。 自古以来,简单的手动设备——就像算盘——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在工业革命初期,各式各样的机械的出现,其初衷都是为了自动完成冗长而乏味的任务,例如织机的编织图案。更复杂的机器在20世纪初出现,通过模拟电路进行复杂特定的计算。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出现于二战期间。自那时以来,电脑的速度,功耗和多功能性不断增加。在现代,机械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完全被电子计算机所取代。 计算机在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计算机的体积足有一间房屋的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计算机可能比一副扑克牌还小。当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体积庞大的巨型计算机为特别的科学计算或面向大型组织的事务处理需求服务。比较小的,为个人应用而设计的称为微型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在中國地區简称為「微机」。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计算机”一词时通常也是指此,不过现在计算机最为普遍的应用形式却是嵌入式,嵌入式计算机通常相对简单、体积小,并被用来控制其它设备——无论是飞机、工业机器人还是数码相机。 同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而「计算机技术」指的是将计算--机科学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所派生的诸多技术性和经验性成果的总合。「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是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不同在于前者偏重于实践而后者偏重于理论。至於由数据为核心的研究則称為信息技术。 传统上,现代计算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单元(通常是中央处理器(CPU))和某种形式的存储器。处理元件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并且排序和控制单元可以响应于存储的信息改变操作的顺序。外围设备包括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操纵杆等)、输出设备(显示器屏幕,打印机等)以及执行两种功能(例如触摸屏)的输入/输出设备。外围设备允许从外部来源检索信息,并使操作结果得以保存和检索。.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電子計算機 · 查看更多 »

老年痴呆症

#重定向 阿茲海默症.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老年痴呆症 · 查看更多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縮寫为),涵蓋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縮寫为)。ADHD是一個的心理疾患,也是一個。它的特徵是「」、「過度的活動」或「難以控制自身的言行舉止」且不符合。症狀通常出現在十二歲左右且持續超過六個月並在至少兩種情境中出現(例如:學校、家庭、休閒活動等)。專注力方面的問題可能影響兒童患者的在學表現。 過去普遍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只會發生在兒童身上的腦部發展障礙,但近年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60%(包括應接受診斷卻未接受診斷的患者),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癥狀會持續至成人時期,而這60%患者中的41%,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仍對生活造成明顯的影響。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嬰兒和幼兒時期,因為孩子正在學走路和說話,所以症狀通常不易被察覺,往往要等到他們進入幼稚園或小學之後,透過遵守教室、課堂的規範及跟同學們的相處,旁人才會漸漸注意到其症狀。學校老師往往是最容易發現孩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症狀的人,因為在學校有明確的對照組;然而,不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不但沒有過動症狀,甚至是非常安靜、沒有破壞性的,惟過去對此症的認識總是集中在過動症狀上,使得這類「不過動或衝動」、「純粹注意力缺陷」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甚少能診斷出來。端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其腦部發展的程度與其所在環境對其執行功能要求的程度之比例,因此有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可能直到青少年時期甚至是成年期(特別是成年初期)才開始顯露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國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流行率中位數,兒童為5-8%,成人為3-5%。研究顯示美國一年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損失高達近40億美金,其中即包括父母的工作損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甚至其家屬可能對自身或患者的問題存有否認心理。 現時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實任何一個或多個因素決定性地導致這種病症。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腦部的額葉及其他構造發展相關,但詳細成因仍未得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能具有相當高的遺傳率。根據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群症狀的交集。因此,要正確診斷這病症,不能依靠單一臨床方法去確定,而必須同時採用多種臨床方法配合去確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係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標準、門診病人、症狀學、患者的歷史經歷、發展史、家族史、、生理評估及各種醫師評估後認為需要進一步的檢查等。每年的十月為國際間訂定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意識之月(ADHD Awareness Month)。 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學齡前的患者,通常僅需接受行為治療,除非症狀達到嚴重的程度且拒絕接受行為治療或無法從行為治療中獲得改善,才需考慮加入藥物治療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並非是要將孩子們標準化,而是一本教育的初衷,協助每一位孩子「發掘、發揚自己的優點、並避免缺點」。.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性別角色

#重定向 性别角色.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性別角色 · 查看更多 »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個人對自己的社會性別的親身經歷。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dited by Deana F. Morrow and Lori Messinger (2006), page 8: "Gender identity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personal sense of identity as masculine or feminine, or some combination thereof." 性別認同可能與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相關,也可能與其不同。所有社會都有一套性別類別,可以作為與其他社會成員形成一個人的身份認同的基礎。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性別與性別指定中的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基本的分歧,大多數人堅持着性別二元論,其中包括對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所有方面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期望:生物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在所有社會中,有些人不認同社會性別的某些(或全部)方面,尤其是基於生物性別的性別指定; 其中一些人是跨性別,性別酷兒者或非二元人群。有一些社會有第三性別分類。 核心的性別認同通常從三歲形成。三歲以後,改變是非常困難的,並試圖維持相同的性別指定可能導致性別不安。生物和社會因素都被認為影響性別認同的形成。.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性別認同 · 查看更多 »

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縮寫為 ID,或 general learning disability),又稱智障、弱智,是指在一般的金錢管理、閱讀識字、計算、日常生活等需要使用腦袋思考的行為,是指資質、能力遲緩的表現,大多都為印象或比較下才可得到的結果。 智能障礙的成因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先天的智能障礙可能是由於染色體異常;而後天的成因則可能是腦部受到損傷(例如:車禍),或是受到外在事物的刺激(例如:不客观的评价也可能导致智力障碍)。但是有些人會把他簡寫來罵人:(智障).

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智能障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DSM-IDSM-IIDSM-IIIDSM-IVDSM-IV-TR心理失调诊断统计手册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一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二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