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一夜狂欢

指数 一夜狂欢

《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是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的第三张錄音室专辑,發行日期是1964年7月10日。大碟第一面是他們的同名電影《一夜狂歡》的電影原聲歌曲。美國版的專輯在兩個星期前的1964年6月26日,由United Artists Records唱片公司發行,有不同的曲目清單。這是第一張披頭四专辑以四聲軌磁帶灌錄,可製作良好的立體聲混音。.

21 关系: Allmusic主題曲乔治·马丁單聲道和弦CD立體聲约翰·列侬美國音樂專輯阿比路录音室英国英語ParlophonePitchfork MediaQ (雜誌)With the Beatles披头士待售披頭四樂隊滾石 (雜誌)滾石雜誌五百大專輯

Allmusic

AllMusic(原名All Music Guide)是一個關於音樂的元數據資料庫,歸屬於All Media Guide(AMG)。AMG在1991年由流行文化維護者與數學家兼哲學博士Vladimir Bogdanov創立,目的是成為音樂消費者的導覽,創立隔年便發行了第一本參考書籍。AMG比全球資訊網更早出現,因此最初以Gopher站的形式出現。.

新!!: 一夜狂欢和Allmusic · 查看更多 »

主題曲

主題曲或主題歌,是在電影、電視劇、動畫、話劇等作品中,用來代表作品的主要樂曲或歌曲,不過不一定會在這些作品中播放,如某些電影放置在電影結束後的字幕清單中(如電影《阿凡達》的主題曲《我看見你》即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有歌词可以演唱的叫做主题歌;无歌词只有曲子,不能演唱的叫做主题曲。 在不同國家上演、播放的作品,有時會由於不同的風俗民情等因素,會另請填詞人以本土語言重新填寫歌詞,並會另請歌手、配音員或其他人士代唱。例如歐美地區,幾乎都會把歌曲與歌詞重新改寫,影像則是會和原作品有部分差異。台灣、香港動畫歌曲中,亦有部分歌曲有改唱(使用原曲,以本地語言填詞和主唱)。.

新!!: 一夜狂欢和主題曲 · 查看更多 »

乔治·马丁

乔治·亨利·马丁爵士,CBE(Sir George Henry Martin,)是一位英国唱片制作人、编曲人、作曲人、指挥、音訊工程師及乐手。他广泛参与了披头士乐队每张原版专辑的方方面面,因此有时被称为“”尽管菲尔·斯佩克特是专辑《Let It Be》的制作人,马丁监管了专辑的录音期。。马丁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唱片制作人之一,在英国拥有30首冠军歌曲,在美国拥有23首。 马丁受到了多个音乐风格的影响,包括科尔·波特和的风格。1947年至1950年,他在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学习钢琴和双簧管。毕业后,他到BBC的古典音乐部门工作,随后于1950年加入百代唱片。1950年代早期,马丁与彼得·塞勒斯和等人合作,制作喜剧和。 在长达近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马丁活跃在音乐、电影、电视和现场表演等领域。他也在数个媒体公司担任高级行政人员,参与了多个慈善活动。1996年,为表彰他对音乐产业和流行文化的贡献,马丁获授爵士勋位。.

新!!: 一夜狂欢和乔治·马丁 · 查看更多 »

單聲道

單聲道(或常見簡寫 mono)是以單個聲道來重現聲音。它只用了一個麥克風,一個揚聲器,或是耳機、並聯揚聲器,並從同樣的訊號路徑送入訊號,在並聯揚聲器中,雖有多個揚聲器,但每個揚聲器送入的仍是同一訊號。 單聲道在娛樂方面已被立體聲所取代。不過它仍繼續用於:.

新!!: 一夜狂欢和單聲道 · 查看更多 »

和弦

和弦(chord)源自希臘文χορδή,原意是指弦線。在音樂理論裏,是指組合在一起的兩個或更多不同音高的音。在歐洲古典音樂及受其影響的音樂風格裏,更多時候是指三個或以上的音高組合,而兩個音高的組合則以音程來描述。和弦的組成音,可分開演奏,亦可同時演奏。分開演奏的,我們稱為分解和弦〔或分散和弦〕。和弦有三度疊置及非三度疊置之分,在西方傳統和聲中的和弦,均按照三度疊置的原則構成。 和弦的標記方式有很多種,巴洛克音樂經常以數字低音來標記和弦,古典音樂經常以羅馬數字來標記和弦,爵士樂和流行音樂經常以音名的英文字母來標記和弦。.

新!!: 一夜狂欢和和弦 · 查看更多 »

CD

--,又稱--(Compact Disc,縮寫: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位資料的-zh-hans:光学盘片; zh-hant: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媒體。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密紋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就沒有數位音響。.

新!!: 一夜狂欢和CD · 查看更多 »

立體聲

立體聲()是使用兩個或多個獨立的音效通道,在一對以對稱方式配置的揚聲器(即俗稱的喇叭)上出現。以此方法所發出的聲音,在不同方向仍可保持自然與悅耳。與之相對的是單聲道。 美國Audio Fidelity Records公司,於1957年第一次将立體聲引入商業唱片領域,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里程碑。1957年可視為唱片錄音史上Mono與Stereo的重要分水嶺,許多在1957年前便過世的音樂家,都因而很遺憾未能留下Stereo的錄音資料。此後在1960年代,大多数唱片公司都陸續放棄單聲道,全面性地轉向雙聲道立體聲錄音。雙聲道立體聲,至今仍是聆聽音樂的主流規格。 蝙蝠使用了耳朵和下巴来形成声全息,蛇通过下巴,大象通过脚来获取低频声音,可见,要获得更全面的声音应该具备至少三个通道来感知声音,才能形成真正的立体声音,这和立体视觉有些不同。.

新!!: 一夜狂欢和立體聲 · 查看更多 »

约翰·列侬

约翰·温斯顿·小野·列侬,MBE(John Winston Ono Lennon,出生名为John Winston Lennon;)是一位英国歌手和词曲作者,作为披头士乐队的创始成员闻名全球,该乐队是流行音乐史上在商业上最成功的团体。他与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组成了著名的藍儂–麥卡尼创作组合。 列侬在利物浦出生长大,在青少年时期参与了噪音爵士乐热潮;他的第一支乐队采石工人(the Quarrymen)在1960年转变为披头士樂團。披头士于1970年解散后,他开始了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行了受好评的专辑《John Lennon/Plastic Ono Band》和《Imagine》,以及标志性的歌曲如《Give Peace a Chance》、《Working Class Hero》和《Imagine》。在1969年与小野洋子结婚后,他把名字改为约翰·小野·列侬。1975年,列侬从乐坛隐退,在家照顾年幼的儿子西恩。1980年,他和小野携新专辑《Double Fantasy》复出,在专辑发行三周后遇害。 列侬在他的音乐、写作、绘画、影片和采访中展现了他反叛的天性和尖酸的幽默。他因参与政治及和平运动而受到争议。1971年,他搬家到纽约市曼哈顿。在那里,列侬对越战的批评使理查德·尼克松政府长期试图把他驱逐出境。而他的一些歌曲被反战运动和60年代反文化运动视为圣歌。 截至2012年,列侬的个人专辑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1400万。作为创作者或演唱者,他参与了25首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单曲。2002年,他在BBC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榜单中被民众票选为第8位。2008年,《滚石》杂志把他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歌手”第5位。他在去世后于1987年进入词曲作者名人堂(Songwriters Hall of Fame),还两次进入摇滚名人堂,分别是在1988年以披头士一员身份和在1994年以个人身份入选。.

新!!: 一夜狂欢和约翰·列侬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一夜狂欢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音樂專輯

音乐专辑(),或简称为“专辑”,也有部分地区称呼为“大碟”,指的是多个音频录音作品以CD、唱片、录音带等介质为载体发布的单个项目的统称,一般指含有至少10個音軌的唱片。音乐录制专辑在20世纪初被开发出来,最早的音乐专辑类似数张78转唱片打包成书本的形式;而到了1948年,由聚氯乙烯材料制作的密纹唱片开始取代早期的78转唱片。进入21世纪之后,尽管密纹唱片还在发行,但是唱片的销售已经主要集中在CD、虛擬發行(如MP3)等兩大型態上了。卡式录音带则是从1970年代到2010年代伴随密纹唱片一起使用的一种专辑格式。 音乐专辑可以在移动或固定的录音室、室内体育馆、家中、户外场地或混合场地中录制,而完整录制一张专辑可能需要几小时到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录制,然后“混音”在一起。在录制专辑时如果是一次录制完成而不加任何混音效果也被称为“现场”,即便它是在录音室里录制的。录音室的存在是为了消音和隔绝混响,因此混合不同音轨的时候需要协助;而如果是在其他场地,如音乐会场地或Live House因为允许混响,因此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大部分现代录音室都包含丰富的编辑、音效及声音调整等功能。使用现代的录音技术,唱片歌手可以在不同时候的不同房间通过耳机监听其他声部的录音;同时,每个声部都可以单独录制成一条音轨。 专辑封面及封面上的说明文字也是有用的,通常会提供一些附加消息。比如:唱片分析、歌词或歌剧剧本等。 历史上,专辑这个单词用于指代那些以书籍形式集合在一起物品。而在音乐方面的应用见于19世纪早期的短篇音乐唱片集。 随后,相关的78转唱片集合在一起形成书册一样的专辑。Cross, Alan (2012-07-15).

新!!: 一夜狂欢和音樂專輯 · 查看更多 »

阿比路录音室

艾比路錄音室(Abbey Road Studios)是英國唱片公司EMI在1931年11月于倫敦開設的一家錄音室。位于倫敦西敏市圣约翰伍德的阿比路。這里曾是披頭士、平克·弗洛伊德等眾多世界搖滾殿堂級樂隊的專輯錄音地;曾經出產了大量世界搖滾音樂史中的經典作品。 錄音室的建筑物建于1831年,1931年被購入用作錄音室和音樂家休息的場所。1969年,披頭四發行了專輯《Abbey Road》,專輯的名稱和封面都直接來源于錄音室所在的小路。錄音室也因此正式改為現在所使用的名稱。.

新!!: 一夜狂欢和阿比路录音室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一夜狂欢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一夜狂欢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Parlophone

#重定向 帕洛风唱片公司.

新!!: 一夜狂欢和Parlophone · 查看更多 »

Pitchfork Media

Pitchfork Media,通常稱Pitchfork,是一個美國芝加哥的音樂網站,專於發布音樂評論、音樂新聞、及音樂家訪談。網站介紹的內容主要為獨立音樂,特重獨立搖滾,亦有報導一些關於流行、嘻哈、民歌、爵士、重金屬、實驗音樂及電子舞曲等音樂類型的新聞。 網站一般常關注新發行的音樂,但編輯群有時也會對重發專輯及Boxset做出回應。2011年,網站在創立滿15年時,與Converse共同推出「People's List」專輯排行榜,共排出Pitchfork創立以來最熱門的200張專輯。.

新!!: 一夜狂欢和Pitchfork Media · 查看更多 »

Q (雜誌)

《Q》是英國的一份流行音樂雜誌,每月發行。雜誌的創始人是马克·埃朗和戴维·赫普沃斯。《Q》雜誌是英國最重要的音樂雜誌,常會在雜誌中附帶CD贈品。雜誌和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有著密切的關係。《Q》雜誌還有自己的廣播電台和電視頻道。.

新!!: 一夜狂欢和Q (雜誌) · 查看更多 »

With the Beatles

《With the Beatles》是英國搖滾樂披头四乐队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在樂隊灌錄首張大碟《Please Please Me》四個月之後的1963年11月22日,由Parlophone唱片公司發行。這張專輯有八首原創歌曲(連儂/麥卡尼合作的佔七首;《Don't Bother Me》是佐治·夏里遜的第一首個人錄音作品,也是第一次發行在披頭四專輯的歌曲),和六首翻唱作品(大多是摩城音樂,搖滾樂,和藍調節奏的歌曲)。唱片封套由時尚攝影師羅伯特·弗里曼拍攝,多年來是其他樂隊的模仿對象。1964年1月20日,專輯中大多數的歌曲由Capitol唱片公司於美國發行,專輯名為《Meet the Beatles!》。.

新!!: 一夜狂欢和With the Beatles · 查看更多 »

披头士待售

披头士待售(Beatles for Sale)是英国搖滾乐队披头士的第四张录音室专辑,由Parlophone唱片公司於1964年12月4日发行,音樂監製乔治·马丁。這張專輯在列侬–麦卡特尼合作關係的發展上,標誌著一個小轉折點,尤其是约翰·列侬對撰寫自傳式的歌曲很有興趣 ,例如單曲《I'm a Loser》第一次顯示連儂受鲍勃·迪倫的影響下創作。他們於1964年8月28日在紐約巡迴演唱時認識。.

新!!: 一夜狂欢和披头士待售 · 查看更多 »

披頭四樂隊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是1960年在利物浦组建的一支英国摇滚乐队,在华语地区亦称为“甲壳虫乐队”、根據香港華人文化才是正確統稱為披頭四,由於香港1997年前深受英國文化教育才統稱為“--”、“--”等。乐队成員為约翰·列侬、保羅·麥卡尼、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他们被广泛地承认为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根植于噪音爵士乐和50年代摇滚,披头士探索了各种音乐类型,从流行谣曲到迷幻搖滾,经常创新地运用经典元素。1960年代早期,他们的极度流行产生了披头士狂热现象。随着日后创作的成熟,他们被视为当时反文化运动理想的化身。 从1960年起的之后三年间,披头士在利物浦和汉堡的俱乐部中演出,逐渐积累了声望。乐队经理人布萊恩·愛普斯坦把他们打磨成职业乐队,制作人乔治·马丁激发了他们音乐上的潜能。在1962年末发行第一首打榜歌《Love Me Do》后,披头士走红英国。后一年,随着披头士狂热在英国的蔓延,他们取得了“Fab Four”的昵称。到1964年初,披头士已征服美国流行乐市场,成为国际巨星,引领了英國入侵潮流。1965年后,披头士制作了一系列革新的、影响深远的专辑,包括《Rubber Soul》(1965)、《Revolver》(1966)、《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The Beatles (White Album)》(1968)以及《Abbey Road》(1969)。乐评界认为它们是披头士最好的作品。1970年披头士解散,之后乐队成员都有各自成功的单飞生涯。列侬于1980年12月遭枪击遇害,哈里森于2001年11月因肺癌病逝。剩余的成员麦卡特尼和斯塔尔如今依旧活跃在乐坛。 根据美國唱片業協會统计,披头士是美国史上销售量最高的乐队,共售出1.77亿张唱片。他们是英国排行榜上冠军专辑最多,也是英国单曲销量第一的乐队。2008年,披头士在《公告牌》的“史上最成功音乐人Hot 100”榜单上登顶;2014年,他们以20首冠军单曲在《公告牌》“最多冠军单曲”榜单上排名第一。他们拥有10座格萊美獎,1座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以及15座艾弗·诺韦洛奖。乐队作为一个整体入选了《时代》杂志的“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名单。披头士是史上最畅销的乐队,全球总销售量估算为6亿到10亿间。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头士列歷史上最伟大的艺人。.

新!!: 一夜狂欢和披頭四樂隊 · 查看更多 »

滾石 (雜誌)

《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Magazine)是美國的權威音樂雜誌,創辦於1967年,由Jann Wenner與Ralph J. Gleason兩人共同創辦。滾石雜誌是目前對於西洋樂壇影響力最大的文化刊物之一,它雖然不像告示牌雜誌(Billboard Magazine)有設立常態性的排行榜和獎項,但是該雜誌不定期發表的各項排名資訊,仍受到業界相當重視,尤其是該雜誌對於各項音樂作品的樂評,精闢獨到見解嚴苛,這些都使滾石雜誌成為具有公信力的權威音樂性雜誌。.

新!!: 一夜狂欢和滾石 (雜誌) · 查看更多 »

滾石雜誌五百大專輯

滚石杂志五百大专辑或史上最伟大的500张专辑(The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是美国《滚石》杂志的一期特刊,发行于2003年11月,相关书籍发行于2005年 Related news articles.

新!!: 一夜狂欢和滾石雜誌五百大專輯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A Hard Day's Night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