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4世纪

指数 4世纪

301年1月1日至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4世纪。.

267 关系: 劉淵基督徒基督教基臨尼師今埃塞俄比亚博斯普鲁斯王国占城南京市南凉南燕區連后凉后秦后赵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丁王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君士坦斯一世大宛大公會議天竺奥古斯丁奥林匹克运动会好太王奈勿尼師今契王姚兴姚苌尤利安尼西亞信經尼泊尔巴赫拉姆四世巴林中东中國主教东哥特东晋也门乞伏乾歸乞伏國仁亚洲亚拉里克一世亞美尼亞亞美尼亞王國于阗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康斯坦丁一世...应神天皇五胡十六国仁德天皇伐迦陀迦张寔张玄靓张祚张骏张茂张重华传教传教士張天錫張曜靈後燕修道院圣马力诺匈奴匈人北凉北魏僧伽罗刘粲刘聪刘曜呂光呂紹呂纂哲罗冉魏冉闵八姓入闽前凉前秦前燕前赵石世石弘石勒石祗石遵石鑒石虎祖逖福音禿髮利鹿孤禿髮烏孤科爾基斯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笈多王朝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米蘭敕令红海约维安美川王美索不达米亚美洲羅馬尼亞羅馬帝國烏孫烽上王疏勒焉耆特奧蒂瓦坎狄奧多西一世百济花剌子模莫高窟聖經荷諾里萨珊王朝非洲西哥特人西秦西羅馬帝國西燕西恒伽王朝西涼西晋馬克西米安角鬥士訖解尼師今马克西米努斯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高句丽貴霜帝國鲜卑龟兹辰斯王迦納帝國迦摩缕波近仇首王近肖古王阿卡狄奧斯阿尔达希尔二世阿克蘇姆阿莘王阿萨姆邦阿拉伯海蘇格蘭鄯善县长安苻健苻坚苻崇苻丕苻生苻登耶柔米Kadamba Dynasty柏柏尔人枕流王李势李寿李班李锡尼李雄李暠李期格鲁吉亚格拉提安欧洲段隨段業比流王永嘉之乱汪达尔人汾西王沙哈拉塔波斯洛阳市淝水之戰潘地亚月氏成汉戴克里先新罗日本旃陀罗·笈多一世摩揭陀敦煌市教宗教宗玛策禄一世慕容垂慕容宝慕容德慕容忠慕容儁慕容皝慕容盛慕容顗慕容暐慕容永慕容沖慕容泓扶南拜占庭帝国拓跋珪拉丁语拉赫姆王國景教晉康帝晉廢帝晉哀帝晉元帝晉穆帝晉簡文帝晉惠帝晉成帝晉明帝晋安帝晋朝晋愍帝晋怀帝12月31日1月1日301年304年306年307年308年311年313年314年316年317年320年325年327年328年330年333年334年340年342年350年354年364年366年370年381年382年383年384年386年390年394年395年397年399年400年428年 扩展索引 (217 更多) »

劉淵

漢光文帝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出身匈奴屠各部。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汉赵的開國君王。.

新!!: 4世纪和劉淵 · 查看更多 »

基督徒

基督徒(Christian)是對基督宗教信徒(教徒)的稱呼,泛指相信耶穌是基督和神的儿子及跟從其教導的人,現泛指基督宗教教會的成員,包括天主教信徒、正教會信徒、新教信徒、獨立教會信徒在內的基督教各宗派人士,部分信奉基督教但不加入任何基督教教派的信徒,亦可被稱或自稱為基督徒。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語境所稱的「基督徒」有時指新教信徒。此名稱出自《新約聖經》,當時其著作所用的通用希臘語將基督徒稱為「」(),意思是“基督的人”。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例如在與: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裡,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在保羅傳教時代,基督徒較常以「聖徒」自稱。聖經提到耶穌給基督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新!!: 4世纪和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4世纪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臨尼師今

基臨尼師今(),新羅第15代君主。助賁王與嘉凰夫人之孫、父乞淑(或稱乞淑為助賁王之孫),母為奈解王與紅帽夫人之女阿爾兮夫人。 公元307年,改國號為新羅。.

新!!: 4世纪和基臨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通称埃塞俄比亚(ኢትዮጵያ,,),是位於非洲之角的主權國家。北部與東北部與厄立特里亚接壤,東部與吉布提及索马里接壤,西部與苏丹及南苏丹接壤,南部與肯尼亚接壤。埃塞俄比亚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以及繼尼日利亚以后,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有接近1億居民。埃塞俄比亚土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亚的斯亚贝巴。 19世紀末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是唯一成功擊敗歐洲殖民勢力,保护並維持其君主制國统的非洲國家。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衣索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後,衣索比亚廢除君主制,建立由门格斯图掌握实权的军政府,并成為名义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直至1990年才宣布放棄社会主義制度。1991年,亲阿尔巴尼亚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通过武装斗争上台,执政至今。非洲联盟总部位于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1980年代以前,埃塞俄比亚居住着大量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稱為贝塔以色列,在以色列立國後,他们便逐渐離開埃塞俄比亚移居以色列。.

新!!: 4世纪和埃塞俄比亚 · 查看更多 »

博斯普鲁斯王国

博斯普鲁斯王国(Βασίλειο του Βοσπόρου),又称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王国,是一个位于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地区的希腊化国家,存在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4世纪。 博斯普鲁斯王国的辖境约为黑海东岸以及今日塔曼半岛一带;其疆域分为东、西两部分,被刻赤海峡隔开。.

新!!: 4世纪和博斯普鲁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新!!: 4世纪和占城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4世纪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凉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南凉 · 查看更多 »

南燕

南燕可以指:.

新!!: 4世纪和南燕 · 查看更多 »

區連

區連(Khu Liên,生卒年不詳)是占城第一王朝的建立者。《後漢書》作區憐,《梁書》作區達,也有的史料記作釋利摩羅(Sri Mara)。 區連原為東漢象林縣功曹。137年(永和二年),區連率領占族數千人起兵,攻打象林縣,殺死縣令。隨後佔領了整個日南郡,自稱「林邑王」。東漢交趾刺史樊演徵交趾郡、九真郡的士兵一萬餘人前往征討。漢軍害怕遠征,發生嘩變,因此樊演兵敗。消息傳至雒陽,漢順帝欲發荊、揚、兗、豫四州共四萬人兵力前往鎮壓,被大臣李固勸止。 區連死後,林邑國王位傳數世,其後國王無嗣,立外甥范熊為王。.

新!!: 4世纪和區連 · 查看更多 »

后凉

後凉(386年-403年)是十六国时期氐人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 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后世袭用之。 東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将军吕光受命率7万餘众讨平西域。苻坚淝水兵败後前秦瓦解,吕光据有姑臧(今甘肃武威)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称大将军、凉州牧。太元十四年(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後改称天王,史称後凉。 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 後凉以氐人军事力量为基础,势力孤弱,刑法峻重,社会局势不稳,叛者连城。 後凉龙飞四年(399年)吕光卒,子吕绍继位,庶长子吕纂又杀吕绍自立。後凉咸宁三年(401年)吕隆(吕光弟吕宝之子)又杀吕纂自立,国势益衰。连年战争,经济凋敝,太元十二年(403年),穀价昂贵,人相食。 神鼎三年(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後秦,後凉亡。.

新!!: 4世纪和后凉 · 查看更多 »

后秦

后秦(,或稱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秦,史称后秦。 其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和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 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後涼,得鳩摩羅什。是年,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國內曾歸降的多族勢力趁機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劉裕派檀道濟等北伐,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為奪位反叛,被姚泓消滅。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圍攻长安,姚泓舉家投降,竟被劉裕滅族,后秦亡。后秦共存在32年(384-417)。.

新!!: 4世纪和后秦 · 查看更多 »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新!!: 4世纪和后赵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4世纪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二世

君士坦丁二世(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nus,)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王朝皇帝(337年至340年在位),也是君士坦丁一世之子。 君士坦丁一世在世时,于326年处死了自己的长子,从此直至他去世,都没有指定帝国的继承人。但是生前,他任命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为“凯撒”並各自统治帝国的不同区域。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过世,他的三个儿子,也即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同时继位,并瓜分了帝国,而两個侄子和其他多位亲属,都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所杀。 君士坦丁二世分得高卢、不列颠、以及西班牙的领土。 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之间发生冲突,君士坦丁二世入侵意大利(当时属于君士坦斯一世统治范围),结果兵败被杀。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君士坦丁王朝.

新!!: 4世纪和君士坦丁二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王朝

君士坦丁王朝是在公元四世紀時,屬於同一親族與血源的成員,連續擔任羅馬帝國皇帝的王朝。該王朝肇始於公元305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即位為羅馬帝國西方的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克羅魯斯),其時實行四帝共治制,故其並非為統治全羅馬帝國之王朝,直至君士坦丁一世統一全國,方為惟一之王室,其終於363年,最後一任皇帝為尤利安二世。 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登基為西方的奧古斯都後,帝國的皇位多為此一家族的成員。除了李基尼烏斯屬姻親之外,其後的皇帝皆為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直系血親。 君士坦丁王朝中,曾經登基為帝(使用「奧古斯都」稱號)的有七人:.

新!!: 4世纪和君士坦丁王朝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弗拉維烏斯·瓦勒里烏斯·君士坦提烏斯(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是西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因為臉色蒼白的外表特徵,在拜占庭史學家筆下常稱他為克洛魯斯·君士坦提烏斯(Chlorus,源自於希臘語中的「蒼白」),或稱為君士坦提烏斯一世。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開創者,也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的父親。.

新!!: 4世纪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Flavius Iulius Constantius,)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王朝皇帝(337年至361年),也是君士坦丁一世之子。 君士坦丁一世在世时,于326年处死了自己的长子克里斯帕斯,从此直至他去世,都没有指定帝国的继承人。但是生前,他任命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为“凯撒”並分别统治帝国的不同区域。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过世,他的三个儿子,也即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同时继位,并且瓜分帝国,而两位侄子和其他多位亲属,都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所杀。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當時統治羅馬帝國的東方。 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之间发生冲突,君士坦丁二世入侵意大利(当时属于君士坦斯一世统治范围),结果兵败被杀。 到350年,君士坦斯一世被部下馬格嫩提烏斯所杀,此后君士坦提烏斯擊敗馬格嫩提烏斯,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奧古斯都,罗马帝国恢复暂时的统一。 到355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任命自己的堂弟尤利安为西部的凯撒,后来(360年),他又试图夺取尤利安的兵权,导致军队哗变,拥立尤利安为帝,内战一觸即發。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从东方赶回,准备与尤利安决战,但未开始战斗,自己就因疾而去世(361年),尤利安继承了帝位。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君士坦丁王朝 Category:死于传染病的人.

新!!: 4世纪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斯一世

君士坦斯一世(Flavius Julius Constans,Flavius Iulius Constans Augustus,)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王朝皇帝(337年至350年在位),也是君士坦丁一世之子。.

新!!: 4世纪和君士坦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大宛

大宛,是西汉时,泛指在中亚費爾干納區域居住的國家和居民,大宛國大概在今日費爾干納盆地。 前130年左右,漢朝大使張騫出使西域時曾來過此地,並於中國《史記》、《漢書》都有記載。中國史書中記載,大宛擁有相當規模的城市文明,當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種的特徵,並居住在城牆環繞的都市中,風俗與南方大夏相同。 有學者認為大宛名稱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來到費爾干纳邊境後,因殖民於此地的希臘人後裔關係所取的,名稱上“宛”(yuān)很可能是從巴利語的耶婆那(Yavana)轉譯而來。耶婆那在當時中亞泛稱希臘人,從愛奧尼亞人轉譯而來,故此,“大宛”在字義上很可能是“大愛奧尼亞”。大宛在希臘化的塞琉古帝國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統治下逐漸興盛繁榮,直到前160年遭到大月氏遷徙的影響,與希臘世界隔離。 在歷史上,大宛與中國之間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歐民族文明首次大規模與中國文明接觸。此後,從前2世紀末直到13世紀初年,東方與西方世界靠者絲綢之路持續交流接觸。.

新!!: 4世纪和大宛 · 查看更多 »

大公會議

大公會議(Ecumenical Synods,或稱公會議、普世公会议、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大公會議的英文“Ecumenical Councils” 源自希臘文“Οικουμένη”,意为“普世性的”。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会议是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和以弗所公會議。在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自此之後,東正教(希臘正教)只信守首七次大公會議所確立之大公會議信條。雖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卻不獲東正教承認。故此,今日的東正教只承認七次大公會議,而羅馬天主教則認為是八次。而教會大分裂之後的大公會議由羅馬天主教單方面舉行,所以內容不為東正教所承認。 儘管如此,部分東正教徒認為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879-880年)、第五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1341–1351年)和耶路撒冷會議(公元1672年)是大公會議。 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

新!!: 4世纪和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天竺

“天竺”重定向至此,关于北京市顺义区下辖的乡级行政区请参阅“天竺地区”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上古漢語擬音:)(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唐初统称为「天竺」(中古漢語擬音:),是南方方言「Sindhu」的音譯;「贤豆」()、「狷篤」()、「乾篤」()等稱呼都是根據波斯语「Hindu」的音译,波斯人读「Sindhu」为「Hindu」,希腊人读「Hindu」为「Indu」。 山海經有記載「天毒國」,但是地理位置在朝鮮附近,不一定指印度。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新!!: 4世纪和天竺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gustine)可以指:.

新!!: 4世纪和奥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奥林匹克运动会

奧林匹克運動會(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Jeux olympiques、Olympic Games),簡稱奧運會、奧運,是國際上最主要的綜合型體育賽事,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後因有別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每4年举行一次(從1987年起,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分開,每兩年交替舉行)。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於古希腊,因為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但隨著古希臘的沒落,奧運停办了近1,500年,直到19世纪末由法国的顾拜旦男爵创立了有真正奧運精神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自1896年开始每4年举办一次,只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間中断过3次(分別是在1916年、1940年和1944年),更確立了會期不超過16日的傳統。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和平與友誼的象徵。.

新!!: 4世纪和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好太王

位於中國吉林省的好太王碑 好太王(),又称广开土大王,名高谈德,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君主,391年至412年在位。他是故国壤王之子。 在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恢复了其在2世纪的东北亚强国地位,北部包括今中国东北的一部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到半岛面积的3/4。通过与倭的战争,高句丽将百济、新罗变为臣属,使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统一局面。 好太王的功绩被记录在好太王碑上,该碑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之一。.

新!!: 4世纪和好太王 · 查看更多 »

奈勿尼師今

奈勿尼師今(),姓金,名樓寒,新羅第17代君主。仇道葛文王之孫,父末仇角干(味鄒尼師今之兄弟),母金氏為味鄒王與達禮夫人之女休禮公主。妃金氏為味鄒王與光明王后之女保反夫人。 訖解尼師今薨,無子,奈勿尼師今繼位。 奈勿尼師今是中國典籍记载的第一位新羅君主。公元381年,在位第二十六年,春夏旱,年荒民飢。奈勿尼師今遣衛頭入苻秦,進貢地方物產。苻堅問衛頭曰:「卿家說海東之事與古不同,為什麼?」答曰:「亦猶,時代變革,名號改易,又怎會相同。」 奈勿尼師今晚年常常被倭寇侵擾。公元364年夏四月,倭兵大舉入侵,奈勿王聞之,恐不可敵,造草偶人數千,衣衣持兵,列立吐含山下,埋伏勇士一千於斧東原。倭人恃眾直進,伏發擊其不意,倭人大敗走,追擊殺之幾盡。 公元402年,奈勿薨,其子幼少,國人立實聖繼位。.

新!!: 4世纪和奈勿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契王

契王()是百濟國第12代國王。344年至346年在位。 契王是第10代國王汾西王之子。西元304年,汾西王被暗殺後,因契王年幼,遂由沙伴王之弟比流王嗣位。344年,比流王死後,契王繼承了王位。 據《三國史記》記載,契王勇力過人,長於騎射。在位只有三年,期間的事蹟不詳。 346年9月,契王病逝。無子,由比流王之子近肖古王嗣位。 Category:百濟君主.

新!!: 4世纪和契王 · 查看更多 »

姚兴

文桓帝姚兴(),字子略,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姚興即位之初就俘殺了父親在位時面對的最強對手苻登,基本覆滅了前秦。後又出兵後涼,令其投降之餘亦令盤據秦涼一帶的政權如北涼、南涼及西秦等政權臣服,還率兵進攻東晉,一舉攻取洛陽等地,使統治疆域迅速擴大。不過隨後與北魏在柴壁之戰中卻大敗,面對新興的夏國亦不能有效對付,反屢遭侵擾;且國內出現兒子姚弼與太子姚泓爭位的事件,令後秦國勢漸弱。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病逝,諡文桓皇帝,庙号高祖,下葬偶陵。.

新!!: 4世纪和姚兴 · 查看更多 »

姚苌

武昭帝姚苌()《晉書》及《資治通鑑》皆載姚萇死於太元十八年,通鑑更寫姚萇死於十二月庚子日,但據中央研究院之,十二月丁巳朔,無庚子日,或誤。,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後趙末年南安羌酋長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萇在姚襄死後率其部眾入秦,成為前秦的將領。淝水之戰後姚萇在關中羌人的推舉下自稱萬年秦王,建立後秦,並與苻堅領導下的前秦作戰。姚萇後來殺害了苻堅,並乘西燕東退而進駐長安,不久稱帝。前秦宗室苻登在關中氐族殘餘力量支持下繼續與姚萇作戰,姚萇一度處於不利形勢,但終大敗苻登,漸處優勢,但在消滅前秦勢力前去世,直至兒子姚興即位後才完全消滅前秦勢力。.

新!!: 4世纪和姚苌 · 查看更多 »

尤利安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尤利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英文作朱利安(Julian),君士坦丁王朝的羅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有時候他被稱為尤利安二世,以與193年在位的狄圖斯·尤利安努斯區分。 他在位期間,由於他對希臘哲學的熱愛,讓他贏得了哲學家尤利安( Julian the Philosopher)的稱號。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嚴格基督教教育下長大,但後來卻轉向希臘羅馬的傳統多神信仰。他師承於新柏拉圖主義,崇信神秘儀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對將基督教信仰視為國教,因此被基督教會稱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他在位期間努力推動多項行政改革,是羅馬帝國最後一位多神信仰的皇帝。.

新!!: 4世纪和尤利安 · 查看更多 »

尼西亞信經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文又譯做尼吉亞信經或奈西亞信經),是傳統基督宗教三大信經之一。尼西亞信經是尼西亞大公會議有關基督宗教信仰的一項基本議決。這個議決主張子是“出於真天主而為真天主,被生而非受造,與天主父本質相同,確定了聖父、聖子、聖神為三位一體的天主,本質相同。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天主教會(羅馬大公教會)、正教會(正统大公教会)、聖公會(安立甘大公教会)、信义宗(路德宗)教會以及新教裡的主要教派。 此信經的名稱得自於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在此會議中制訂出了尼西亞信經,當舉行尼西亞會議時,亞流派的優西比烏提出其信仰論點,遭到強烈否定並被定為異端。大會在皇帝特使侯休斯的領導下,完成了尼西亞信經。但此信經的完整名稱該是“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因為在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對此信經內容做了修訂並獲得一致通過。這之後為了要平息異端說法又有許多信經制訂出來,但是381年的會議卻是最後一次天主教派和正教派能夠一致接受所制訂的信經。故現今的尼西亞信經與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制訂的尼西亞信經並不完全相同,前者較後者為長。 尼西亞信經在六世紀時由拉丁派增加了部分字句 (見和子說) ,進而引發了激烈辯論。此事也造成了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至今,東正教與西方教會仍在信經內容上存有歧異。.

新!!: 4世纪和尼西亞信經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4世纪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巴赫拉姆四世

巴赫拉姆四世(卒於399年),伊朗薩珊王朝的君主之一,於388年-399年統治伊朗。巴赫拉姆四世繼承被殺害的沙普爾三世成為該王朝的君王。統治期間並與羅馬帝國瓜分亞美尼亞,399年,他亦遭叛變殺害。 分类:薩珊王朝君主.

新!!: 4世纪和巴赫拉姆四世 · 查看更多 »

巴林

巴林王国(مملكة البحرين ),簡稱巴林(;‏البحرين ;‏بحرین ),是一個鄰近波斯灣西岸的島國,首都麥納麥。巴林島為巴林最大的島嶼,共有55公里長,18公里寬。沙烏地阿拉伯位於巴林西部,並可經由法赫德国王大桥連接;伊朗則位在巴林北方200公里處;卡達半島位於東南側。氣候屬熱帶沙漠氣候。2010年,巴林總人口為1,234,571人,其中包括666,172名外籍人口。 巴林為迪爾門文明發跡之處。 西元628年,巴林成為伊斯蘭教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阿拉伯人統治後,葡萄牙於1521年占領巴林,又於1602年被薩非王朝的阿拔斯大帝驅逐。1783年,從卡扎尔王朝奪取巴林,並由阿勒哈利法家族建立王朝並統治至今,艾哈邁德·阿爾法塔為巴林第一位哈基姆(統治者)。19世紀後期, 巴林與英國制訂合約,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国保护。1971年,英国人撤出,英国在当地的九个殖民地酋长国中,巴林和卡塔尔独立建国成为酋長(埃米尔)國;余下七个酋长国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於2002年宣布改為王國。 巴林為首個步入後石油經濟的波斯灣國家。但目前巴林經濟並非單純依賴石油;自20世紀後期,巴林已投入巨資發展金融和旅遊事業。該國首都麥納麥,是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所在地。巴林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44位),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2001年,巴林成為主要非北约盟友的成員,美國海軍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麥納麥,随时监视着波斯灣以及印度洋的动靜。.

新!!: 4世纪和巴林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4世纪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4世纪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4世纪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东哥特

东哥特可以指:.

新!!: 4世纪和东哥特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4世纪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也门

葉門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al-Jumhūriyyah al-Yamaniyyah),通稱葉門(al-Yaman),為西南亞國家,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与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1990年5月22日由葉門阿拉伯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統一而成。.

新!!: 4世纪和也门 · 查看更多 »

乞伏乾歸

武元王乞伏乾歸(),陇西鲜卑人。十六国时期西秦開國君王,苑川王乞伏國仁弟。乾歸在位初期曾受前秦官爵,並曾響應前秦號召領兵協助,但皇帝苻登敗死後就逼逐繼承的苻崇,後苻崇討伐乾歸時更敗死,令前秦亡國,並乘機併吞其隴西土地,後稱「秦王」,西秦故此得名。後乾歸敗給後秦,被逼投降南涼,最終向後秦歸降,暫時亡國。但因後秦王姚興將其放回原地,並將部眾還給他,令其有機會復興,最終趁後秦漸漸衰弱時復國,並進攻鄰近的南涼、後秦、吐谷渾及其他胡人部落。乞伏乾歸於412年被侄兒乞伏公府所殺,其太子乞伏熾磐討平後繼位。.

新!!: 4世纪和乞伏乾歸 · 查看更多 »

乞伏國仁

乞伏國仁(),陇西鲜卑人。十六国时期西秦政權奠定者。在前秦官至前將軍,淝水之戰後乘機自立,但仍與前秦保持一定關係。雖然一般認為乞伏國仁是西秦建立者,惟其在位期間,只受前秦封為苑川王,尚未正式稱秦王。一直至394年,國仁繼承人乞伏-乾-歸才稱秦王。.

新!!: 4世纪和乞伏國仁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4世纪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亚拉里克一世

亚拉里克一世(德语:Alarich I;法语:Alaric I;拉丁语:Alaricus,约370年~约410年)西哥特国王(395年~410年在位)。一般认为,他是西哥特王国的缔造者。.

新!!: 4世纪和亚拉里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4世纪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王國

亞美尼亞王國(Kingdom of Armenia)是一個存在於公元前321年至428年的王國,除了提格蘭二世於公元前83-66年獨立外,其餘時間都是羅馬帝國與波斯的從屬地區,最大疆域從裡海伸延到東地中海的敘利亞。.

新!!: 4世纪和亞美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4世纪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Ϯⲉⲕ̀ⲕⲗⲏⲥⲓⲁ ̀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ⲛⲟⲣⲑⲟⲇⲟⲝⲟⲥ;讀音:ti.eklyseya en.remenkimi en.orthodoxos ente alexandrias;直譯:亞歷山大埃及的正統教會;簡稱:科普特正教會),是在埃及最具規模的基督教教會,屬於東方正統教會的一支。自公元451年迦克墩公會議以來,一直因教义独特而与其他教會有所區別,在基督論神學方面採取另外的立場,這與當時仍然是合一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教會不同。在神學上嚴重分歧而導致的分裂至今仍然是一項爭論,而且高度地嚴格依循這項教導。他們主要強調在基督身上的神人二性在同一位格中的統合,但在其論點中否認該說法是在支持基督一性論。但也需要说明,科普特正教会接受三位一体教义,同样将阿利乌派、聂斯托利派等视为异端。教會建立的基礎是根植在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但它也擁有世界各地的大批信众。埃及的科普特人主要属于此教派。科普特正教的教会语言为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現任亞歷山大牧首塞奧佐羅斯二世。.

新!!: 4世纪和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一世

康斯坦丁一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4世纪和康斯坦丁一世 · 查看更多 »

应神天皇

應神天皇(),是傳說中日本第15代天皇,其在《日本書紀》中被稱作譽田別尊(),《古事記》裡則名為品陀和氣命()。神道教尊為戰神八幡神。配合考古學發掘與書面資料研究,自應神起天皇在位時間和事跡的可信度大增。.

新!!: 4世纪和应神天皇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新!!: 4世纪和五胡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仁德天皇

仁德天皇(;)為日本第16代天皇(313年1月3日至399年1月16日),有学者认为他就是《宋书·倭国传》所记载的倭王讚(或弥,→參見條目倭五王)。在位期间重视农业,曾疏通难波的堀江,筑茨田堤,开和珥池。外交上积极与南朝刘宋通交,力图在朝鲜半岛扩大优势。其陵墓是日本最大古墓大仙陵古墳,长480米,宽305米,高30余米。他是菟道稚郎子让位后成为天皇。.

新!!: 4世纪和仁德天皇 · 查看更多 »

伐迦陀迦

伐迦陀迦王朝(IAST:Vākāţaka)是3世纪至5世纪时存在于印度中部和南部的一个重要王国。.

新!!: 4世纪和伐迦陀迦 · 查看更多 »

张寔

张寔()《太平御覽》引《十六國春秋·前涼錄》:「京兆人劉弘使左道以眩惑百姓,密與實左右十餘人謀殺實,皆懷刃入內,斬實于外寢,時年五十。」,字安遜,安定烏氏人。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为张轨长子。張寔任內保持與晉廷關係,也支持晉元帝即位為帝,但仍一直在割據狀態,即使西晉亡後仍然用晉愍帝「建興」年號。.

新!!: 4世纪和张寔 · 查看更多 »

张玄靓

涼沖王張玄靚(),字元安,十六國時期前涼國君主,為張重華之子,張曜靈之弟。張玄靚年幼繼位,前涼國政先後在張瓘、宋混、宋澄、張邕及張天錫手中掌握,期間政變頻仍,張玄靚最終亦因張天錫政變而被殺。.

新!!: 4世纪和张玄靓 · 查看更多 »

张祚

涼威王张祚()字太伯,安定烏氏人。十六国时期前凉皇帝,前凉文王张骏庶长子,前凉桓王张重华异母兄。張祚與張重華寵臣勾結,又與太后通姦,得以在張曜靈繼位不久即廢其自立,更曾經稱帝。然而在稱帝翌年就被政變推翻及被殺。.

新!!: 4世纪和张祚 · 查看更多 »

张骏

张骏(),字公庭,安定烏氏人。中國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在位二十二年。为前凉明王张寔之子,前凉成王张茂之侄。張駿任內前涼國力提升,也乘前趙滅亡而盡得河南(甘肃地区黄河以南)隴西之地,又進攻西域。張駿亦先後接受後趙及東晉的官位,在位晚期亦建設起天子規格器物、儀式及官職架構。.

新!!: 4世纪和张骏 · 查看更多 »

张茂

张茂(),字成遜,安定烏氏人。中國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为昭王张寔之同母弟。張茂任內前涼遭前趙出兵威壓,被逼向前趙稱藩,並接受其官爵。.

新!!: 4世纪和张茂 · 查看更多 »

张重华

张重华(),字泰臨,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为前凉文王张骏次子,353年病死。張重華統治時期,前涼國勢達於極盛,多次擊敗後趙石虎的進攻,後更乘後趙末年國亂而進取秦州。在位七年病死,年僅二十七歲。.

新!!: 4世纪和张重华 · 查看更多 »

传教

#重定向 傳福音.

新!!: 4世纪和传教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4世纪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張天錫

張天錫(),字純嘏,本字公純嘏,因被人嘲笑是三字而自行改字,小名獨活,安定烏氏人。中國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最後一位君主。張天錫為前涼文王張駿少子,前涼桓王張重華之弟。張天錫在位時前秦國力強盛,雖曾主動斷絕與前秦關係,但最終仍逼於軍事力量而再度稱藩。及後張天錫反抗前秦徵召入朝的命令並射殺使者,前秦大軍遂攻伐前涼,張天錫不敵投降,前涼國於是滅亡。淝水之戰後張天錫南歸東晉,並在東晉終老。.

新!!: 4世纪和張天錫 · 查看更多 »

張曜靈

張曜靈(),字元舒,是十六国時期前凉政權的君主,前凉桓王張重華子。張曜靈即位不久就被伯父張祚奪位,及後更被殺害。.

新!!: 4世纪和張曜靈 · 查看更多 »

後燕

後燕(384年-407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時慕容氏諸燕之一,由鮮卑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權。全盛時統治範圍「南至琅琊,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讀史方輿紀要》),即今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自384年慕容垂稱燕王到407年慕容熙被殺,立國凡24年。 《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燕,以别于慕容氏諸燕,后世袭用之。.

新!!: 4世纪和後燕 · 查看更多 »

修道院

修道院是一类基督教修道場所,由修道院長(abbot)管理的隐修院教堂或以大教堂为中心的寺院建筑群。大修道院一般包括一整套建筑,以适应自给自足的教会组织的需要。 修道院长「abbot」這個詞來自亚拉姆语,其意義是“父親”。他在團體是耶穌基督的代表,由團體中發永願的會士所推選出來的。基本上,他有責任照顧整個團體和其成員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他必須要明智的安排每一個人在團體中特別的職責。除了日常事務的安排,院長也是整個團體神修上的指導者和父親。 這就是隱修的起源:埃及的聖安多尼為首,他們拋棄世上的榮華富貴,離開自己的家庭,到沙漠中專務祈禱。教會史上不少聖人都是來自隱修傳統,像聖額我略那齊盎、聖巴西略、聖金口若望、大馬士革聖若望、聖伯爾納、聖十字架若望、聖大德蘭、聖小德蘭等等。簡單的說,隱修的目的,就是捨棄世界的種種享受,而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專務祈禱,並靠著體力勞動養活自己。可以看作是不流血的殉道。 隱修院的核心:感恩祭典—彌撒聖祭,彌撒聖祭是任何一種天主教隱修院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隱修院自然不例外。天主為人奉獻自己,並臨在於聖言、聖體及聖血中。而修士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天主,並藉著分享教會的神聖祭獻,達到默觀與補贖的成果。彌撒時間則每座修院稍有不同。 隱修院的修士們在禮儀、默觀頌讀,個人祈禱和勞動中求得平衡。修士全心尋找天主,度簡樸澹泊、勤勞克苦、靜默的隱修生活,以恆常祈禱,為世界和教會轉求天主。隱修士不出外從事使徒工作,但在隱修院外圍,視修院的人手多寡而定,備有客房提供給靜修的男女使用。隱修院的使命簡單來說就是成為隱修士,完成在基督奧體內的職責,在隱修院內專心致意尋找天主,實行福音的勸諭,並為教會內所有的兄弟姊妹祈禱。基本上,度隱修生活是天主聖神的召叫,全心侍主、愛主,萬事以基督為圭臬,正如聖本篤在其會規上所說:「愛基督在萬有之上」(七十二章)。 勞動也是隱修士們重要的職責,聖本篤會規提及「每座修院要自食其力……幾時他們靠雙手操作度日,才算是真正的隱修士。」因此,每座修院視所處地區的情況及資源,發展出修院特有的事業。例如美國中部的革責瑪尼(Gethsemani)隱修院生產水果蛋糕及乳酪,加州新明谷(New Clairvaux)修院種植核桃及加州李,比利時的隱修院則大多出產啤酒等。 天主教的隱修概念源自於中古世紀,希望透過更專注的隱修,為世人祈禱。一般修士可以在外傳教、行善,但隱修士除了祈禱、默觀、勞動外,不得外出;即使家人見面,也必須事先申請會客時間,看病時才能由他人陪同外出。但大多數隱修院的修士們歡迎來訪的客人一起至聖堂,參與彌撒、祈禱及經課。 不過各隱修院的規範仍有差異,某些隱修院,發過願的修士,幾乎終身不外出。.

新!!: 4世纪和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官方名称“圣马力诺共和国”(), 也被称为“最庄严尊贵的圣马力诺共和国”(), 位于意大利半岛的亚平宁山脉东北侧,处于被意大利包围的国中国状态。圣马力诺国土面积,人口33,285人。 其国家首都是圣马力诺市,最大的城市是位于塞拉瓦莱的。圣马力诺是欧洲委员会所有国家中人口最少的国家。 圣马力诺的国名来源于圣玛利诺(圣马利诺斯),一个来自拉布岛(位于现在的克罗地亚)罗马帝国殖民地的石匠。公元257年,圣玛利诺参与了里米尼的城墙重建工作,该城市的城墙曾因为遭受海盗的袭击而被破坏。公元301年,圣玛利诺在蒂塔诺山修建了一个独立的修道院社区。因此圣玛利诺号称是现存最古老的主权国家和历史最悠久的立宪制共和国。 圣马力诺由《》管理,该宪法成书于16世纪,由拉丁文书写完成的一套六本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圣马力诺认为这是最古老的迄今仍然有效的政府文件或宪法。 圣马力诺的国家经济主要依靠金融业、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就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圣马力诺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与欧洲发达地区水准持平。圣马力诺被认为是国家经济高度稳定和欧洲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该国既没有国家债务也没有预算盈余。 圣马力诺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车比人多的国家。在外交上,圣马力诺追随意大利领导,而且它还是团结谋共识集团的核心成员。.

新!!: 4世纪和圣马力诺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4世纪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匈人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纪末时,匈人国家逐渐瓦解并从历史消失。匈人自东向西的进攻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来部分学者认为匈人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匈奴人,但匈人和古代位於中国大陸的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解答这一问题。懷疑這兩個民族係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最早期的匈人屬蒙古人種,與匈奴相同,而後期的匈人應屬於圖蘭人種(歐亞混血)。.

新!!: 4世纪和匈人 · 查看更多 »

北凉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新!!: 4世纪和北凉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4世纪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僧伽罗

僧伽罗(梵语名Simhaladvipa),是斯里蘭卡古代名称,又称狮子国、師子國、师子洲。宋代之後,稱呼它為细兰。明朝時稱锡兰。.

新!!: 4世纪和僧伽罗 · 查看更多 »

刘粲

汉隐帝刘粲(),字士光,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昭武帝刘聪子。劉粲即位後便沉醉於酒色,更與其父的四位皇后亂倫,又大殺輔政大臣,將軍國大事全交給靳準。最終令靳準成功在平陽叛亂,劉粲亦在其中被殺。.

新!!: 4世纪和刘粲 · 查看更多 »

刘聪

漢昭武帝刘聪(),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光文帝劉淵第四子,母张夫人。劉聰學習漢人典籍,深受漢化。執政時期先後派兵攻破洛陽和長安,俘虜並殺害晉懷帝及晉愍帝,覆滅西晉政權並拓展大片疆土。政治上创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但同時大行殺戮,又寵信宦官和靳準等人,甚至在在位晚期疏於朝政,只顧情色享樂。其執政末期甚至出現「三--並立」的情況。.

新!!: 4世纪和刘聪 · 查看更多 »

刘曜

刘曜(),字永明,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又称前趙)国君。漢趙光文帝劉淵族子。劉曜由漢趙建國開始就經已為國--戰,參與覆滅西晉的戰爭,並於西晉亡後駐鎮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後於靳準之亂中登上帝位,後遷都長安。但登位後不久,將領石勒就自立,國家分裂。劉曜在其在位期間多番出兵平定和招降西戎和西方的割據勢力如仇池和前涼等。在國內亦提倡漢學,設立學校。及後與後趙交戰,一度大敗後趙軍並圍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但終被石勒擊敗並被俘。劉曜及後被殺,死後不久前趙亦被後趙所滅。.

新!!: 4世纪和刘曜 · 查看更多 »

呂光

涼懿武帝呂光(),字世明,略陽(今甘肅天水)氐人,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呂光初為前秦將領,屢立戰功,前秦天王苻堅就派了他出兵西域。呂光降服西域,但當時前秦因淝水之戰戰敗而國亂,回軍時為涼州刺史梁熙所阻,呂光消滅了梁熙而入主涼州,遂在當地建立政權。.

新!!: 4世纪和呂光 · 查看更多 »

呂紹

涼隱王呂紹(),字永業,略陽(今甘肅天水)氐人。十六國時期後涼國第二任君主,後涼懿武帝呂光嫡子。呂紹登位不久即被呂纂及呂弘兩位兄長發動政變所推翻,呂紹自殺。.

新!!: 4世纪和呂紹 · 查看更多 »

呂纂

涼靈帝呂纂(),字永緒,略陽(今甘肅天水)氐人。十六國時期後涼國君主,後涼開國君主呂光庶長子,母親是趙淑媛,隱王呂紹兄。呂纂在呂光死後不久即以政變逼死呂紹登位,但在位一年多就在呂超等人的變亂被殺。.

新!!: 4世纪和呂纂 · 查看更多 »

哲罗

哲罗王朝(泰米尔语:சேரர்,古译名为鸡罗)约前4世纪-12世纪间长期存在于印度南方的一个泰米尔人古国。.

新!!: 4世纪和哲罗 · 查看更多 »

冉魏

冉魏(350年-352年)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主石虎部下汉人冉闵建立的政权。 冉闵藉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之机,于350年篡夺后赵石氏政权,称皇帝,国号“魏”,建都邺,史称冉魏。352年前燕杀冉闵,攻破邺都,冉魏灭亡。 冉闵以其出身地为古魏郡,都城也为魏郡治所邺,故国号为“魏”,以示“重本不忘故”,又和于谶纬之说,又王室姓冉,故名“冉魏”。.

新!!: 4世纪和冉魏 · 查看更多 »

冉闵

冉闵(),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西北),出生于兰陵郡(今山东枣庄和山东临沂交界的地方)以善战著称,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冉魏的君主。冉闵因屠胡行为受到汉民族主义者追捧为民族救星,但也因为极端民族政策招致批评。.

新!!: 4世纪和冉闵 · 查看更多 »

八姓入闽

八姓入闽(闽东语平话字:Báik Sáng Ĭk Mìng),是中国西晋晉懷帝永嘉时期(308年),大批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定居今福建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建沿海,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如今,福州市民中,姓林、陈、黄、郑四大姓的,占一半以上;故有“陳林蜀大半,黃鄭滿街排”(Dìng Lìng siŏh duâi buáng, Uòng Dâng muāng gă̤ bà̤.)之说(“蜀”即“獨、一”之意)。.

新!!: 4世纪和八姓入闽 · 查看更多 »

前凉

前凉(320年-376年)是十六国政权之一。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晉愍帝)的建興年號,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45年,张寔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期,前涼極盛。353年張重華病死,宗室內亂不止,國勢大衰。 前涼極盛之時,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張天錫時已失去甘肅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新!!: 4世纪和前凉 · 查看更多 »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新!!: 4世纪和前秦 · 查看更多 »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新!!: 4世纪和前燕 · 查看更多 »

前赵

#重定向 汉赵.

新!!: 4世纪和前赵 · 查看更多 »

石世

石世(),字元安,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君主,後世稱「少帝」,為石虎之子。母為前趙帝劉曜幼女安定公主,後趙太和二年(329年),前趙被後趙所滅,石虎將年僅12歲的安定公主強占為妾,十年後安定公主生了石世。石虎在天王位時,石世被封為齊公,安定公主封為昭儀。 後趙建武十三年(348年),石虎廢殺了太子石宣之後,受石世之母昭儀劉氏及她的死黨將軍張豺的教唆鼓動,將劉氏立為皇后,年僅10歲的石世立為太子。次年(349年),石虎正式稱帝,並改元太寧。不久,石虎去世,石世遂即帝位,然而大權皆握在劉太后及張豺之手。 彭城王石遵得知石虎去世後,立即率軍攻回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殺張豺。數日後,石遵自即帝位,石世被改封為譙王,劉太后被廢為太妃,石世在位僅33日。不久,石世與劉太妃皆被殺。 category:后赵皇帝 Category:十六國郡公 Category:石姓 Category:中國被弒帝王.

新!!: 4世纪和石世 · 查看更多 »

石弘

石弘(),字大雅,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君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后赵明帝石勒二子,母程氏。 史載石弘「幼有孝行,以恭謹自守」,受经于杜嘏,诵律于续咸。石勒觉得他不似将门之子,派刘征、任播授以兵书,王阳教之击刺。石勒病重时,中山王石虎与石弘、中常侍严震在宫中侍候,石虎矫诏断绝内外消息。建平四年(333年)九月,石勒一死,石弘繼位,立嫡母劉氏為皇太后。石虎下達第一個“詔令”,將石弘舅父右光祿大夫程遐、中書令徐光論罪誅斬,拜石虎為丞相、魏王、大單于,加九錫,以魏郡等十三郡為邑。石弘恐懼丞相石虎,欲讓位於石虎。石虎拒絕:“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亂之!”遂即位,拜石虎为丞相。 刘太后与石勒养子彭城王石堪谋除石虎,擁皇弟南陽王石恢為盟主。石堪單騎出逃,直奔兗州。到達廩丘時,因事機不密,逮送至襄國,被活活烤死。劉太后被石虎发现参与其中,遭废黜弒害,石虎改尊石弘生母程氏为皇太后。河東王石生在關中起兵,石朗在洛陽起兵,聲言滅石虎。石虎擒下石朗,他先砍掉石朗的雙腳,再斬首。長安一戰,石虎大敗,“枕尸三百余里”,此時石生同盟的鮮卑人竟然反叛,石虎重振軍勢,石生被部下斬首,獻給石虎。延熙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玺绶向石虎表明願意禅位。石虎说:“天下人自当有议,何为自论此也!”石弘哭着回宫对程太后说:“先帝真要灭种了!”不久石虎称石弘居丧不孝,废为海阳王,与程太后及弟秦王石宏、石恢一同幽禁崇训宫,不久皆殺之。 Category:后赵皇帝 Category:五胡十六國人物 H弘 Category:中國被弒帝王 Category:五胡十六國被殺害人物.

新!!: 4世纪和石弘 · 查看更多 »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新!!: 4世纪和石勒 · 查看更多 »

石祗

石祗(),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皇帝。为石虎子。.

新!!: 4世纪和石祗 · 查看更多 »

石遵

石遵(),字大祗,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為石虎第九子,石世之兄,母為鄭櫻桃。後趙建平三年(333年),後趙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控大權,石遵當時被封為齊王。建武三年(337年),石虎改稱天王後,被降封為彭城公。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稱帝後,再被進封為彭城王。 石虎本有意立石遵為太子,然而因昭儀劉氏及將領張豺從中作梗,石虎遂立劉氏之子石世為太子。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病重,被任命為大將軍,鎮守關右。不久,石虎去世,石世即位,大權握於劉太后及張豺之手。石遵與姚弋仲、蒲洪、石閔等人商量後決定反擊,遂以石閔為前鋒,攻打都城鄴(今河北臨漳縣),不久,鄴城陷,劉太后不得已只好任命石遵為丞相、领大司马、大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加黄钺、九锡,增封十郡。數日後,石遵假刘太后令廢石世、立石遵为帝,假装再三辞让后在群臣劝进下自登帝位于太武前殿。封石世为谯王,邑万户,待以不臣之礼,废刘太后为太妃,不久皆杀之。石遵兄沛王石冲讨伐石遵,石遵派将军王擢骑马以书信说和不成,派石闵、司空李农击败石冲于平棘,在元氏俘获石冲并赐死。 石遵可能没有儿子,當初在謀反前,曾答應事成後以石閔為太子,可是等到石遵登帝位後,太子卻是石遵之姪石衍,因此石閔頗為不滿,有反叛之意。經過旁人提醒,石遵遂召其兄石鑒、弟石苞與母親鄭櫻桃等人商議,不料會後卻被石鑒出賣,將此事告知石閔。不久,石閔即率軍入宮,石遵受擒後,被殺,在位僅183日。.

新!!: 4世纪和石遵 · 查看更多 »

石鑒

石鑒(),字大郎,一作大朗,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君主,為石虎第三子,石遵、石世之兄。後趙建平三年(333年),後趙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控大權,石鑒當時被封為代王。建武三年(337年),石虎改稱天王後,被降封為義陽公。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稱帝後,再被進封為義陽王。 石鑒在鎮守關中的時候,賦役繁重,文武官員只要頭髮長得比較長,就會被拔下來做帽帶,有剩下的會給宮女,曾因為這種荒唐的行徑,被石虎召回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 太寧元年(349年),石遵廢皇帝石世,自登帝位,石鑒被命為侍中、太傅。石遵因石閔有叛變之意,召两位兄弟石鑒、乐平王石苞與太后鄭櫻桃等人商議,不料會後石鑒出賣其他人,將此事告知石閔。不久,石閔即率軍入宮,殺石遵,石鑒因此被擁立為帝。石遵被杀时说:“我尚且如此,石鉴能长久吗?” 然而石鑒登位後,處處受制於大將軍石閔,於是派石苞和将军李松、张才暗殺之,然而卻事敗,他装作自己不知情,杀死石苞三人;后又鼓励将军孙伏都攻打石闵,不果,又对石闵说孙伏都谋反,命石闵讨灭。石閔知道石鑒有殺己之意,遂頒殺胡令,被殺的人共有20餘萬;并软禁石鉴于御龙观,派尚书王简、少府王郁率数千人看守,用绳子把食物吊给他。 次年(350年),完全控制國政的石閔將後趙國號改為魏(衛),石閔也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后赵皇族改姓为李,並改年號為青龍。不久,石鑒為求擺脫控制,遂趁李閔外出作戰,秘密派宦官告知在外的將軍抚军将军张沈等,命他们趁虛攻都城鄴城,但宦官告知李閔此事,李閔因而回軍,石鑒遂被誅殺,在位僅103日。.

新!!: 4世纪和石鑒 · 查看更多 »

石虎

趙武帝石虎(),字季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武帝。石虎是後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兒。石虎生性殘忍,發家前,不僅用殘酷的手段先後殺死兩位妻子,即使在軍隊中如果遇到與他一樣強健的戰士,他會以打獵戲鬥為由,借機將對手殺死,以解心頭之快;戰鬥中,對俘獲的俘虜,不分好壞,不分男女一律坑殺,很少有俘虜生還。 333年,石勒駕崩,其皇位由兒子石弘繼承。因石虎掌握兵權勢大,石勒妻劉太后與養子彭城王石堪擁立南陽王石恢(劉太后兒子)欲舉兵反對石虎,不幸事洩,劉太后被殺,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不久石勒子秦王石宏亦被捕,咸康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璽綬向石虎表明願意禪位,石弘被廢為海陽王,同年殺海陽王石弘、弘母程氏、秦王石宏、南陽王石恢。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國(今中國河北邢台)遷至鄴(今河北邯郸市臨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並特地派人到洛陽將九龍、翁仲、銅駝、飛廉轉運到鄴裝點宮殿。349年正式即皇帝位。石虎在位期間,表現了其殘暴好色的一面,如史書載石虎曾經下達過一條命令:全國二十歲以下、十三歲以上的女子,不論是否嫁人,都要做好準備隨時成為他後宮佳麗中的一員,「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因此被評為五胡十六國中的暴君。.

新!!: 4世纪和石虎 · 查看更多 »

祖逖

逖(),字士稚,范阳郡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後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後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

新!!: 4世纪和祖逖 · 查看更多 »

福音

福音即εὐαγγέλιον,为“好消息”之意。中译为福音。.

新!!: 4世纪和福音 · 查看更多 »

禿髮利鹿孤

河西康王禿髮利鹿孤(),河西鮮卑人,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君主(河西王)。禿髮烏孤之弟。.

新!!: 4世纪和禿髮利鹿孤 · 查看更多 »

禿髮烏孤

武威武王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十六国时期南涼政權建立者(武威王)。禿髮鮮卑首領,稱武威王,其父禿髮思復鞬亦為禿髮鮮卑族首領。.

新!!: 4世纪和禿髮烏孤 · 查看更多 »

科爾基斯

科爾基斯(英语:Colchis 或 Kolchis;格鲁吉亚语:კოლხეთი Kʼolkheti; 希腊语: Κολχίς, Kolchís),按羅氏希臘拉丁文譯音表應譯為“科爾喀斯”,是格鲁吉亚的一個地區,位於該國西部,也曾經是一個王國。 希臘神話中阿爾戈英雄到這裡尋找金羊毛。 Category:希臘神話地理 Category:格魯吉亞.

新!!: 4世纪和科爾基斯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是於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繼續討論聖父(即天父)及聖子(即耶穌)本質的教義。結果,此大公會議修訂了《尼西亞信經》的內容,做並獲得一致通過。進一步奠下三位一體的神学教義。.

新!!: 4世纪和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一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325年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尼西亞(今 土耳其布爾薩省伊茲尼克)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乃基督教歷史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確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宗教法規和現今普遍基督教會接納的傳統教義。在基督教被國教化過程中,會議亦為關鍵之一。.

新!!: 4世纪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笈多王朝

多王朝(320年-540年)是以恆河流域中下游為基地的大帝國,曾統治印度次大陸中的許多地區,是印度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兴盛的时期,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笈多王朝的和平及富裕使得百姓可以在致力於科學及藝術的發展,在、、、辩证法、文學、、、、宗教及哲學上都有許多的成就,這些也是印度教文化的重要成份。 笈多王朝著名的國王有旃陀羅·笈多一世、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及超日王旃陀羅·笈多二世。四世紀的梵語詩人迦梨陀娑認為笈多王朝打敗了約二十一個王國,有在印度境內的,也有在其他地區的,這些王國包括塞族王國、、柬埔寨、在阿姆河谷東西的部族、, 等Raghu Vamsa v 4.60–75。 笈多王朝在建築、雕塑和繪畫上有高度的成就。當時的學者,像迦梨陀娑、阿耶波多、伐羅訶密希羅、及都在學術上有高度的成就。.

新!!: 4世纪和笈多王朝 · 查看更多 »

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米蘭敕令(,,又譯作米蘭詔令、米蘭諭旨或米蘭詔書)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在313年於意大利的米蘭頒發的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詔書宣佈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戴克里先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而基督教也開始了與帝國政府的政權合流。.

新!!: 4世纪和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 查看更多 »

米蘭敕令

米蘭敕令.

新!!: 4世纪和米蘭敕令 · 查看更多 »

红海

红海(البحر الأحمر;יַם סוּף;Mer Rouge;Red Sea)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狭长型,长约2250公里,最宽355公里,均深490公尺,最深2211公尺,面积438,000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紅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新!!: 4世纪和红海 · 查看更多 »

约维安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約維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Iovianus,)。羅馬皇帝尤利安在遠征波斯的薩珊王朝時陣亡,於是約維安便在行伍之中被擁立為新皇帝,時為公元363年6月26日。.

新!!: 4世纪和约维安 · 查看更多 »

美川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美川王(),高句麗第15代王,300年-331年在位。姓高,諱乙弗,一作憂弗(《三国遺事》作瀀弗)。又称好壤王(《三国遺事》作好穰王)。第13代西川王的儿子高咄固(第14代烽上王之弟)之子。《魏書》作乙弗利。 293年九月,烽上王以乙弗之父咄固有叛乱之意,賜死咄固,乙弗害怕被伯父殺害,逃出王宮。在鴨緑江作工販鹽,300年九月,国相倉助利废黜烽上王,拥立乙弗继承王位。 美川王乘西晋混乱,入侵辽东晋朝领土。302年九月,率三万軍队侵入玄菟郡,俘虏八千人,迁至国内城附近的襄平城。311年8月,襲取遼東郡西安平。313年10月,入侵乐浪郡,314年,入侵带方郡。315年2月,攻克玄菟城。西晋平州刺史崔毖誘高句麗与段部、宇文部一起进攻鮮卑慕容廆,宇文部先进攻,大敗。319年12月,崔毖亡命高句麗。慕容廆之子慕容仁鎮守遼東。高句麗将軍如孥鎮守河城,慕容廆派遣將軍張統急襲河城,俘虏千余人迁至棘城(遼寧省朝陽市東南)。320年,美川王再侵遼東,慕容仁和慕容翰将他击败。330年,美川王向後趙石勒朝貢,抑制鮮卑勢力。美川王将10段階官位制改为3段階。美川王在位32年,331年2月死去。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发掘了美川王的王陵,带走了他的尸体。.

新!!: 4世纪和美川王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4世纪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美洲

美利堅洲(英文:Americas),简称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面積達4254.9万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人文地理则将之分为盎格鲁美洲(大多使用英語)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多数原住民已经被欧洲移民有组织屠杀,已经不是主要居民。对于欧洲人来说,美洲最初并不为所知,后被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並误认为是印度,以致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流传之今。后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并沿用至今。 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也向那里移民。1776年,美洲诞生第一个西方殖民独立国家——美国。.

新!!: 4世纪和美洲 · 查看更多 »

羯()又称羯胡,4世紀初時居住在中國北方山西一帶的少數民族,後趙石勒出身於此部族,原隸屬於南匈奴部落联盟的高加索人種或伊朗人種部落,他们可能和粟特人一样属于东伊朗系民族,中國史書將他們歸類於雜胡。冉魏政權時代,號召漢人對羯胡進行種族滅絕,山西羯人被屠杀殆尽後,仍有部分殘部,但此後歷史不詳。學者對他們的起源有數種猜測,有源自中亞大月氏、康居部落联盟、呼揭等等假說,但因文獻資料太少,這些假說都無法獲得證實。.

新!!: 4世纪和羯 · 查看更多 »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羌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

罗马尼亞(România),位於東歐洲。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东北則是乌克兰與摩尔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东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羅馬尼亞的首都為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所流經的平原地帶上,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值得提到的是,羅馬尼亞的女子組體操曾经相當強,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並駕齊驅,到目前為止獲得過70個世界冠軍。.

新!!: 4世纪和羅馬尼亞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4世纪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烏孫

烏孫國是西漢時由游牧民族烏孫在西域建立的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立國君主是獵驕靡。 烏孫國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西漢文帝時,被匈奴擊潰的月氏攻擊烏孫的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約於前113年指派獵驕靡率領烏孫遠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國家,以族名命名為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了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烏孫國曾經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後來與西漢建交,西漢宣帝時分裂為二,5世紀為柔然所滅。 前蘇聯學者認為烏孫文化是操印欧语系的塞人(塞迦,即薩迦或塞克,斯基泰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並稱塞-烏孫文化,烏孫文化時期是前300年-300年。亦有其他外國學者進行考古研究時為塞克文化及烏孫文化定下時限(Saka/Wusun period,前600-400年)。中國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推斷在先秦时期烏孫自號「昆」,是一個古老的西戎部落,春秋戰國時代與月氏遊牧於河西走廊,,,,104-112頁。.

新!!: 4世纪和烏孫 · 查看更多 »

烽上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烽上王(),高句丽第14任君王,名相夫、歃矢娄,292年-300年在位。 293年八月,慕容鲜卑首领慕容廆率军攻打高句丽,烽上王狼狈奔逃,手下五百骑死战抵挡了慕容廆的追兵。 由于担心其弟高咄固与他争权,烽上王将其弟逼死。其弟的儿子乙弗逃走,后来成为美川王。 296年,慕容廆再次攻打高句丽,西川王(西壤王)的陵墓被挖,并掳去烽上王的生母。但后来被高句丽击退。 烽上王在位期间,干旱、地震、霜降等异常气候导致了百姓生活困顿不堪,烽上王在外有鲜卑慕容家族崛起的忧患之下,还加修宫殿等严重的奢侈行为。且不听贤臣进谏,为了维护君王的威严,还把百姓抓来充当劳役。 高句丽名臣仓助利等众大臣一起商议废除君主,推举了烽上王的侄子乙弗,辅佐他做了美川王。 烽上王知道民心的离背后自杀身亡。 Category:高句麗君主 X.

新!!: 4世纪和烽上王 · 查看更多 »

疏勒

#重定向 疏勒国.

新!!: 4世纪和疏勒 · 查看更多 »

焉耆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又称乌夷、乌耆、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新!!: 4世纪和焉耆 · 查看更多 »

特奧蒂瓦坎

特奥蒂瓦坎(納瓦特語:Teotihuacán)是一個曾經存在於今日墨西哥境內的古代印地安文明,大致上起始於前200年,並且在750年時滅亡。「特奥蒂瓦坎」除了是一個古文明與該古文明在今日墨西哥谷旁所建立的建築遺蹟之名外,此詞也是遺蹟所在的(San Juan Teotihuacan)之命名由來,是墨西哥州底下122個次級行政區(Municipios)之一。.

新!!: 4世纪和特奧蒂瓦坎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西一世

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也被称作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晚期古典至中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新!!: 4世纪和狄奧多西一世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4世纪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Xorazm;Хорезм;خوارزم,Khwārizm;خوارزم,Khwārazm;Khwarezmia 或 Chorasmia),是一个位于中亚西部阿姆河三角洲地区的大型绿洲。它的南部为卡拉库姆沙漠,北部是曾经的咸海,西部为乌斯秋尔特高原,东部是克孜勒库姆沙漠。在中世纪曾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花剌子模帝国。现今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

新!!: 4世纪和花剌子模 · 查看更多 »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余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12月,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

新!!: 4世纪和莫高窟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4世纪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荷諾里

荷諾里(Honorius )可以指:.

新!!: 4世纪和荷諾里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4世纪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4世纪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哥特人

西哥特人(Visigothi),--,是东日耳曼部落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另一个分支是东哥特人。在民族大迁移时期,是摧毁罗马帝国的众多蛮族中的一个。公元4世纪西哥特人兴起于巴尔干地区,后加入对罗马帝国的战争。410年在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攻陷并洗劫罗马。 西哥特人后定居于高卢南部,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随后建立西哥特王国,统治法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公元589年,皈依基督教。.

新!!: 4世纪和西哥特人 · 查看更多 »

西秦

西秦(385年-400年,409年-431年)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鲜卑人乞伏國仁建立的政权。 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称,以别于前秦和后秦,后世袭用之。 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又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388年,其弟乞伏-乾-歸立,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400年為後秦所滅。公元409年,二月,乞伏乾归自后秦返回苑川。七月,西秦复国,复都苑川。412年,乞伏熾磐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 最盛时期,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南部,青海部分地区。 431年被夏國所灭。;君主头衔:.

新!!: 4世纪和西秦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4世纪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燕

西燕()是中國十六国时期慕容氏諸燕之一,由鲜卑慕容泓建立的政权。共存在10年。 前秦苻坚灭前燕后,尽徙鲜卑入关中。苻坚淝水兵败后,政权陷于瓦解。晋太元九年(384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反秦,在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东南)自称济北王。因其地处于后燕、南燕、北燕之西,史称「西燕」。 其弟慕容冲也起兵反秦,兵败后归于慕容泓。慕容泓兵势大振,有众10万。后谋臣高盖等因慕容泓执法苛暴,杀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皇太弟。 次年(385年)慕容冲称帝于阿房(今陕西西安市西),率军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纵兵暴掠。鲜卑贵族都想东归,不愿留在关中,太元十一年(386年)杀慕容冲。此後有數位前燕贵族和將領被擁立為君主,最後慕容廆族孫慕容永立为河东王,率众东归,击败前秦苻丕,据有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称帝。西燕強盛時,統治南抵軹關,北至新興,東依太行,西臨黃河。 西燕中兴九年(394年),后燕发兵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西燕亡。.

新!!: 4世纪和西燕 · 查看更多 »

西恒伽王朝

西恒伽王朝(公元350-1000年,卡纳达语:ಪಶ್ಚಿಮ ಗಂಗ ಸಂಸ್ಥಾನ)是古代印度统治卡纳塔克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它被命名为“西恒伽”是为了与后几个世纪统治今天奥里萨地区的东恒伽王朝相区分。一般认为西恒伽人兴起时,南印度婆腊伐王朝的力量由于沙摩陀罗·笈多的南侵已经削弱,一些本地的部族开始争取独立。西恒伽王朝的主权自350年开始,550年结束,最初在戈拉尔建立政权,后来迁都至今天迈索尔县高韦里河畔的塔拉卡德。 巴达弥的遮娄其人兴起后,恒伽人臣服于遮娄其人,并帮助他们打击建志的婆腊伐人。公元753年,罗湿陀罗拘陀人取代遮娄其人成为德干的主导力量。在经过一个世纪的争取自治的抗争后,西恒伽人承认了罗湿陀罗拘陀的宗主权,并与他们联手攻打坦贾武尔的朱罗人。到了10世纪晚期,栋格珀德拉河以北罗湿陀罗拘陀已被西遮娄其王朝取代,而高韦里河以南朱罗王朝的势力也得到了恢复。公元1000年左右,西恒伽人被朱罗人打败,他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就此终结。 虽然版图不大,西恒伽王朝却对今天卡纳塔克南部地区的政治、文化及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恒伽国王们表现出仁慈的宗教宽容,尤其对耆那教颇为支持,坎巴达哈里和斯洛凡那比拉葛拉的一些耆那教古迹就是在这时期建筑的。国王们还鼓励美术创作,卡纳达语和梵语文学也因此繁盛。查文达拉亚于978年写的《查文达拉亚·普拉纳》是卡纳达语散文的重要作品。这时期出现的许多经典著作涵盖了从宗教到大象管理的广泛主题。.

新!!: 4世纪和西恒伽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涼

西涼(400年—421年)是十六國之一。 400年-李暠-在敦煌称“凉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李--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但次年,北涼軍圍敦煌,李恂戰敗,乞降不成後自殺。西涼因此亡於北涼。二十余年之后,李恂的侄子李宝趁北魏攻灭北凉之际,一度恢复先人的基业,同年向北魏投诚,该政权被称为后西凉。 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

新!!: 4世纪和西涼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4世纪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安

马库斯·奥勒留·瓦勒里乌斯·马克西米安努斯·赫库里乌斯(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imianus Herculius,),通称马克西米安(Maximian),罗马皇帝。 285年任罗马帝国凯撒 (头衔)(副帝),286年被羅馬東部的奧古斯都(正帝)戴克里先任命为西部奧古斯都,305年5月1日与戴克里先一同退位,由原西部凱撒君士坦提乌斯一世接任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不久去世,而东部的奧古斯都伽列里乌斯指定塞维鲁二世出任西部的奧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儿子君士坦丁一世遂在不列颠起兵自立為羅馬西部的凱撒,馬克西米安也于306年复出,與其子马克森提乌斯合作,兩人自立為共治的西部奧古斯都,打败并杀死塞维鲁二世。 308年他向自己儿子马克森提乌斯夺权未果,後來被迫放弃西部奧古斯都的名號,翌年逃往女婿君士坦丁一世处寻求庇护。310年,他趁君士坦丁一世出兵在外时发动叛变,但应者寥寥,很快被回师的君士坦丁一世包围于马赛。同年夏,马克西米安被迫自杀。 M Category:歐洲自殺者 Category:記錄抹煞.

新!!: 4世纪和馬克西米安 · 查看更多 »

角鬥士

角斗士(gladiatōrēs),指的是古羅馬競技場上的鬥士,臺灣也譯為劍鬥士,名稱來源自於古羅馬軍團慣用的劍,是古罗马奴隶社会的一种身份特殊的奴隶,通常都是战俘或其他犯了過錯的奴隶。他们的职责是在競技場上进行殊死搏斗,为人们提供野蛮的娱乐。.

新!!: 4世纪和角鬥士 · 查看更多 »

訖解尼師今

訖解尼師今(),新羅第16代君主。奈解王與紅帽夫人之孫、父大將軍昔于老太子,母為助賁王與阿爾兮夫人之女命元夫人。 父于老事君有功,累官為舒弗邯,見訖解狀貌俊異、心膽明敏、為事異於常流,便對諸侯說「興吾家者、必此兒也」。 基臨尼師今薨、無子,群臣商議奉立幼有老成之德的訖解。 在位期間,於312年與倭聯姻,但於345年解除。 公元346年,倭軍入侵,圍金城。伊伐康世曰:「倭賊遠道而來,其鋒不可當,不若靜待其師老。」訖解尼師今同意,閉門不出。倭軍食盡將退之際,命令康世率勁騎追撃。.

新!!: 4世纪和訖解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努斯

乌斯·瓦列里乌斯·伽列里乌斯·马克西米努斯(Gaius Valerius Galerius Maximinus,),原名代亚(Daia),罗马帝国东部皇帝伽列里乌斯的外甥、养子,後自立罗马帝国东部皇帝(在位时间305年至313年),因敗於李锡尼,流亡而卒。.

新!!: 4世纪和马克西米努斯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

伊比利亞(格魯吉亞語:იბერია,又稱ივერია)是古希臘及羅馬人對卡特--(Kartli,公元前4世紀-公元5世紀)的--王國的稱謂,約在現今--的東部及南部。 通常稱之為「高加索伊比利亞」或「東伊比利亞」,以別於現今國家西班牙、安道爾及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高加索伊比利亞人(或「卡特維爾語族」,Kartvelians)成為日後格魯吉亞國家地位的基礎及現今格魯吉亞人民的核心。.

新!!: 4世纪和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

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James Stuart Olson.

新!!: 4世纪和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4世纪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貴霜帝國

貴霜帝国(梵语:कुषाण राजवंश;巴克特里亚语:;公元1世紀至3世紀)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裡海、阿富汗及恆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千萬,被認為是当时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羅馬、安息三個同一時期的帝國並列。.

新!!: 4世纪和貴霜帝國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新!!: 4世纪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龟兹

龟兹(汉语拼音(叶音):Qiūcí,注音符號:ㄑㄧㄡ ㄘˊ,龟兹语:Kutsi,梵文:Kuci(na),维吾尔語:Küsen,),又称曲先、丘慈、邱慈、屈支、丘兹、拘夷、归兹、屈茨,是古代西域绿洲国家。648年唐设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安西四镇之一。.

新!!: 4世纪和龟兹 · 查看更多 »

辰斯王

辰斯王()是百济的第16任国王,385年—392年在位。.

新!!: 4世纪和辰斯王 · 查看更多 »

迦納帝國

迦納帝國,或稱迦納王國,非洲一古代黑人王國,中心約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區。迦納帝國的強盛時期約在西元9世紀-11世紀,統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包含毛里塔尼亞東南部和馬里西部。西元前1500年,這區域便已有結構複雜的社會組織,在帝國中心區域,類似的社會結構出現於西元三百年。因為關於迦納帝國的第一筆記錄已是在帝國晚期,關於迦納帝國的統治王朝的確切時間從何時興起不得而知,不過學者普遍認為是在八世紀附近。該帝國在花剌子密的著作中首次被提及。該帝國已懂得馴養駱駝的技術,時間早於穆斯林,由此逐漸對當時的商業活動產生影響。利用駱駝運輸,商人們大規模地向北方和東方拓展活動範圍,所及達到北非、中東及歐洲等人口稠密的區域。 由於帝國本身並沒有出產重要的資源,卻掌握重要地理位置,使的商人在進行跨撒哈拉貿易之前必須停留在該地計畫,帝國得以壟斷貿易。橫跨撒哈拉沙漠的商業活動為帝國帶來巨大的貿易順差,主要是輸出黃金、奴隸,輔以象牙、鴕鳥羽、皮革,主要輸入食鹽、工藝品,輔以棗椰、雜色玻璃珠(aggrey beads)。迅速增長的財富使得城市中心得以擴張,同時也導致了領土擴張,以控制那些利潤高昂的貿易路線。 關於該帝國的文字記載首見於阿拉伯文獻。穆斯林征服北非以後,地理學者開始整理編輯各種資料,內容包含當時(西元800年)伊斯蘭教徒已知的世界。儘管穆斯林學者們確實描述了迦納帝國的位置,並且提及其商業關係,但所記載的社會、政府和文化與其實際帝國情況並不相符。一位名為Al-Bakri的學者曾對帝國有詳細的描述,但其資料來源是旅人們的口述故事。他宣稱迦納帝國可以發動二十萬人的大軍,弓箭手高達四萬人,甚至有騎兵部隊。 該帝國因為一度壟斷了西非的黃金交易(後來被馬里帝國取代),日常生活又幾乎都與黃金有關,迦納帝國又被稱為「黃金國度」。.

新!!: 4世纪和迦納帝國 · 查看更多 »

迦摩缕波

迦摩缕波(IAST:Kāmarūpa),在史诗时代名为东星国(或东辉国,IAST:Prāgiyotiṣa),4世纪至12世纪时存在于今印度阿萨姆邦的一个国家。迦摩缕波的疆域包括整个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地区,全盛时扩展至今西孟加拉邦与孟加拉国北部。.

新!!: 4世纪和迦摩缕波 · 查看更多 »

近仇首王

近仇首王(),是第14任百济国王,375年—384年在位。近仇首王是第13任百济国王近肖古王的长子,第15任枕流王和第16任辰斯王的父亲,名須。 从王号上看来,近仇首王暗示为仇首王的直系后代。.

新!!: 4世纪和近仇首王 · 查看更多 »

近肖古王

近肖古王(;在位时间:346年—375年)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百济的第十三任君主,名句。.

新!!: 4世纪和近肖古王 · 查看更多 »

阿卡狄奧斯

弗拉维斯·阿卡狄乌斯·奧古斯都(Flavius Arcadius Augustus; Ἀρκάδιος。公元377年1月1日 – 公元408年5月1日)是从公元395年到公元408年间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作为狄奥多西一世与妻子(Aelia Flaccilla)的长子,他是西部皇帝弗拉维斯·霍诺留(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的兄长。学术界一般认为,他是个较为文弱的皇帝,在皇位上的他一直活在权臣和妻子艾丽娅·尤多西娅(Aelia Eudoxia)的阴影之下。.

新!!: 4世纪和阿卡狄奧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希尔二世

阿尔达希尔二世(Ardashir II,?—约383年)是伊朗萨珊王朝的第十位国王(379年—383年在位)。一些学者认为他是沙普尔二世之弟(也有文献认为,他是沙普尔二世的儿子)。 可以肯定的是在沙普尔二世统治时期,阿尔达希尔是阿迪亚波纳的一个藩王,曾在那裏迫害當地的基督徒。但是他对基督徒的迫害与他在他的臣民心目中的印象正好相反,他被看作是萨珊王朝中最慈祥和美德的统治者。据说他在统治的四年中不向他的臣民征税,因此获得了他们的爱戴。.

新!!: 4世纪和阿尔达希尔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克蘇姆

阿克蘇姆(Axum或Aksum,ኣኽሱም,አክሱም)位於埃塞俄比亞的城市北部提格里州,背靠阿杜瓦山,海拔2,131米。這裡曾經是阿克蘇姆帝國的首都,一個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0世紀的海上和貿易大國。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阿克蘇姆考古遺址列為世界遺產。 根據埃塞俄比亞中央統計局2007年的資料,阿克蘇姆人口47,320,其中男性有20,774人,女性21,898人。75%人口信奉埃塞俄比亞正教會。.

新!!: 4世纪和阿克蘇姆 · 查看更多 »

阿莘王

阿莘王(),亦作阿華王,或稱阿芳王(見《三國史記》),《日本書紀》則稱阿花王。百濟第十七代王,392年-405年在位,為十五代王枕流王之長子,十六代王辰斯王之姪。 據《三國史記》記載,枕流王死後,阿莘王因尚年少,故由叔父辰斯王繼位。而據《日本書紀》記載,辰斯王對應神天皇無禮,應神天皇便派紀角宿禰等人為使責問百濟,百濟人遂殺辰斯王,紀角宿禰等擁立阿花王(即阿莘王)後返國,但其餘史料無相關記述。 《三國史記》記載阿莘王即位前後,正值高句麗攻陷百濟石峴城關彌城等北方要地。阿莘王命舅父真武為左將,令其收復失土,但多嚐敗績。阿莘王於公元397年將太子(即腆支王)送往倭國(日本)為質,欲聯合倭國繼續向高句麗用兵,並征伐新羅。然而這項企圖多為高句麗所阻撓,且百濟人民因苦於傜役,紛紛逃往新羅。 另根據高句麗好太王碑文之內容,公元396年,好太王曾率兵渡過阿利水(今漢江),陷百濟數十城,迫使阿莘王立誓為奴,又虜王弟及大臣十名至高句麗。.

新!!: 4世纪和阿莘王 · 查看更多 »

阿萨姆邦

阿萨姆邦(অসম Ôxôm ,Assam,आसाम Asam,আসাম Âshám ),位于印度東北部,是國家文化和地理上最獨特的地區之一,也是阿薩姆紅茶的產地。阿薩姆邦以自然風光而聞名。景觀包括茶園,雅魯藏布江,古蹟和寺廟,維韋卡南達曾經說:“僅次於克什米爾,阿薩姆是印度最美麗的地方。”.

新!!: 4世纪和阿萨姆邦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بحر العرب)為印度洋的一部分。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同印度半岛之间。北部为波斯湾和阿曼湾,西部经亚丁湾通红海。面积为38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性交通要道。.

新!!: 4世纪和阿拉伯海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新!!: 4世纪和蘇格蘭 · 查看更多 »

鄯善县

鄯善县(维吾尔语:پىچان ناھىيىس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是吐鲁番市所辖的一个县。.

新!!: 4世纪和鄯善县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4世纪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苻健

景明帝苻健(),字建業,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洪第三子,十六国前秦開國皇帝。苻健繼父親統領部眾並成功入關,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建立前秦。後屢次作戰征服其他反抗前秦的關內勢力,更擊敗北伐的晉軍。.

新!!: 4世纪和苻健 · 查看更多 »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新!!: 4世纪和苻坚 · 查看更多 »

苻崇

苻崇(?-394年),十六国前秦末主。 苻崇是高帝苻登之子,太初三年(388年)八月立為太子。 太初九年(394年)七月,苻登兵敗,被後秦姚興殺死,崇逃到湟中即帝位,改元延初。十月,苻崇被隴西鮮卑的梁王乞伏-乾-歸(後來的西秦王)驅逐,逃到隴西王楊定那裡。楊定率領二萬人與苻崇共攻--歸,先勝後大敗,定及崇俱被殺,--歸盡有隴西之地。 前秦太子苻宣投靠仇池楊盛,不再設置郡縣,前秦亡。.

新!!: 4世纪和苻崇 · 查看更多 »

苻丕

哀平帝苻丕(),字永叔(或作永敘),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前秦皇帝,宣昭帝苻堅的庶長子,淝水之戰後與後燕君主慕容垂一度相持於鄴城。並在苻堅死後繼承帝位,繼續與後秦、西燕及後燕勢力對抗。最終在進攻洛陽時遭晉軍所殺,死後獲諡為哀平皇帝。.

新!!: 4世纪和苻丕 · 查看更多 »

苻生

苻生(),字長生,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十六國時期前秦開國君主苻健的第三子。史載苻生「荒耽淫虐,殺戮無道,常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備置左右」在位三年期間殺害了多位大臣,以及做了多項殘忍變態的事。最終苻生被苻堅發動政變推翻,降封越王,不久被殺。不過後世亦有人認為苻生的暴政其實是史家誣捏渲染的結果。.

新!!: 4世纪和苻生 · 查看更多 »

苻登

帝苻登(),字文高,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十六国前秦皇帝,苻堅族孫,建節將軍苻敞之子。在苻堅遭後秦君主姚萇殺害後,苻登曾領率氐族殘餘力量於關隴地區對抗後秦,後更被擁立為前秦皇帝。苻登起初屢次獲勝,但終敗給後秦,更遭俘殺。死後獲上廟號太宗,諡高皇帝。.

新!!: 4世纪和苻登 · 查看更多 »

耶柔米

耶柔米,天主教譯聖熱羅尼莫或聖葉理諾,也译作圣杰罗姆(約;英文:Jerome(以前叫 Saint Hierom);拉丁文: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希臘文:Εὐσέβιος Σωφρόνιος Ἱερώνυμος)是古代西方教會領導群倫的聖經學者,公元340年生於的一個基督徒家庭。耶柔米很早就显露出对藏书的热情,并建立了古典晚期最卓著的私人图书馆(由学生时代的异教文学经典开始,逐渐包含大量的基督教圣经与神学作品);他在罗马接受教育,去莱茵河边寻求仕途,并在皈依苦修理念后前往叙利亚的荒漠地区苦行,晚年時(386年-420年)定居於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過苦修隱居的生活。 在早期的拉丁教會他被尊為四位西方教會聖師之一,這個約定俗成的稱號後來被教宗鮑尼法八世列為正式頭銜。.

新!!: 4世纪和耶柔米 · 查看更多 »

Kadamba Dynasty

#重定向 卡達姆巴王朝.

新!!: 4世纪和Kadamba Dynasty · 查看更多 »

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Imaziɣen)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本来不是柏柏尔人自称的称呼,而是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柏柏尔语是闪含语系中的一支,由许多非常相近的方言组成,其中包括卡拜爾語等语言,共有约1400万至2500万使用者。.

新!!: 4世纪和柏柏尔人 · 查看更多 »

枕流王

枕流王(),是第15任百济国王,384年—385年在位。.

新!!: 4世纪和枕流王 · 查看更多 »

李势

李势(),字子仁,十六国成汉末主。李寿长子,母李氏。降晉後,封歸義侯,卒於建康,後世稱「後主」。無子。.

新!!: 4世纪和李势 · 查看更多 »

李寿

汉昭文帝李寿(),字武考,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皇帝。为李特之弟李骧少子。 338年即位后改国号为“汉”。343年病死。.

新!!: 4世纪和李寿 · 查看更多 »

李班

成哀帝李班(288年-334年),字世文。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皇帝。为李雄之兄李荡之子。.

新!!: 4世纪和李班 · 查看更多 »

李锡尼

李锡尼(Gaius Valerius Licinianus Licinius,),罗马帝国东部的皇帝(在位时间308年至324年)。李锡尼出身在色雷斯一个农民家庭,起初他跟随羅馬东部的凱撒(副皇帝)伽列里乌斯,並在对抗波斯的战争中受到赏识,伽列里乌斯駕崩後,李锡尼繼位。313年李锡尼與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之子)締結姻親,娶了君士坦丁的妹妹君士坦提娅,並與君士坦丁共同發佈米蘭敕令,認可了羅馬人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同年稍後李锡尼擊敗了伽列里乌斯的外甥馬克西米努斯而成為羅馬東部的唯一統治者,從此與君士坦丁一世分治羅馬東、西部11年。但天無二日,兩人終歸一戰,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哈德良堡大敗李錫尼,李錫尼投降,由於君士坦提娅求情的關係,君士坦丁姑且軟禁了李錫尼,但翌年君士坦丁依然將李锡尼以煽惑軍心、陰謀叛亂的理由絞死,羅馬帝國統治權回歸君士坦丁一人。.

新!!: 4世纪和李锡尼 · 查看更多 »

李雄

李雄可以指:.

新!!: 4世纪和李雄 · 查看更多 »

李暠

涼武昭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是李昶的遺腹子,十六國時期西涼的建立者。自稱是西漢將領李廣之十六世孫。李暠的后代形成了陇西李氏的镇远将军房、平凉房、武阳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和绛郡房,唐朝皇室和诗人李白亦稱李暠為其先祖。天宝二年(743),唐玄宗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

新!!: 4世纪和李暠 · 查看更多 »

李期

李期(),字世運,是十六国時期成汉政权的皇帝。为李雄第四子。.

新!!: 4世纪和李期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4世纪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格拉提安

格拉提安(格拉典)(Flavius Gratianus,),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375年至383年在位)。.

新!!: 4世纪和格拉提安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4世纪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段隨

段隨(),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君主,原為西燕將軍。西燕更始二年(386年),西燕帝慕容沖因不欲東回鮮卑故地導致軍心思變,左將軍韓延遂殺慕容沖,擁立段隨為燕王,改元昌平。不久,段隨即為左僕射慕容恆、尚書慕容永襲殺,慕容顗被擁護繼立為燕王。 category:西燕君主.

新!!: 4世纪和段隨 · 查看更多 »

段業

段業(),京兆郡(治今陝西西安)漢人。十六国时期北涼国開國君主,但其本身只是為盧水胡沮渠蒙遜及沮渠男成所推,他也很忌憚沮渠蒙遜,蒙遜亦十分不安,最終沮渠蒙遜發動兵變推翻並殺害段業。.

新!!: 4世纪和段業 · 查看更多 »

比流王

比流王()是百濟的第11代國王,304年至344年在位。據《三國史記》記載,他是仇首王的次子,沙伴王的弟弟。304年10月,汾西王被樂浪太守派人暗殺。因汾西王的兒子(即後世的契王)年幼,比流王遂被臣民推上了國王的寶座。 比流王在位期間曾試圖恢復百濟的軍事實力。312年,比流王任命解仇掌握軍權。320年在宮殿的西側建立射台,每月兩次進行軍事訓練。327年,內臣佐平優福(比流王的庶弟)在北漢山城(今京畿道廣州市)發動叛亂,被鎮壓。331年,百濟大旱。337年,新羅遣使訪問百濟。344年10月病逝。在位41年。 死後,由汾西王之子契王繼位。.

新!!: 4世纪和比流王 · 查看更多 »

氐(; 上古漢語: *tˁij),是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今陕西、甘肅、四川三省的交界地区。.

新!!: 4世纪和氐 · 查看更多 »

永嘉之乱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中國西晉時代永嘉五年(311年)的一場動亂事件。動亂由居於中原的外族人發動,外族軍隊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政权治所被外族攻破后统治集团几乎全灭的事件。及後西晉於316年滅亡。.

新!!: 4世纪和永嘉之乱 · 查看更多 »

汪达尔人

汪达尔人(Vandals)是古代一個東日尔曼部族,在民族大迁徙中于429年占领今北非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公元455年,他们从海上出发,并于6月2日洗劫了羅馬城。 公元533年,東羅馬帝国名將贝利萨留讨伐汪达尔人,大獲全勝並毀滅了汪达尔王国,將其重新纳入帝国疆土。汪达尔王国的亡国之君盖利默则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在软禁中度过余生。汪达尔人曾在554年发动过一次武装叛亂,亦被帝國派兵迅速鎮壓。此後大部分汪达尔人被陆续押解到帝国各境為奴,而少部分人则分散在帝國军中服役。如此这般,汪达尔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而且作为一个民族自此之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 4世纪和汪达尔人 · 查看更多 »

汾西王

汾西王()是百濟第十代國王,298年至304年在位。他是第九代王責稽王的長子,寶菓所生。298年9月,責稽王在與樂浪太守的戰鬥中被殺後,由汾西王即位。 汾西王在位期間,繼續與樂浪郡太守發生戰爭。304年2月,汾西王率軍攻佔了樂浪郡西部地區。同年10月,汾西王突然死亡。據《三國史記》記載,汾西王是被樂浪太守派人刺殺。《三国史记》卷二四记载:百济汾西王七年“春二月潜师袭取乐浪西县。冬十月,王为乐浪太守所遣刺客贼害,薨”。 汾西王死後,因王子(即日後的契王)年少,肖古王的後代被臣民推舉登上王位,是為比流王。 根據金富轼所记百济王世系,汾西王在位七年当公元304被殺,現代有觀點認為比流王应在责稽王之前,汾西王七年应为公元344年。.

新!!: 4世纪和汾西王 · 查看更多 »

沙哈拉塔

#重定向 西薩特拉普王朝.

新!!: 4世纪和沙哈拉塔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4世纪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4世纪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新!!: 4世纪和淝水之戰 · 查看更多 »

潘地亚

潘地亞王朝(泰米尔语:பாண்டியர்)古代印度南部长期存在的一个泰米尔人国家。.

新!!: 4世纪和潘地亚 · 查看更多 »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新!!: 4世纪和月氏 · 查看更多 »

成汉

成汉(304年-347年)也称成、后蜀,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割据政權之一。 301年益州的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郡地领导西北難民反抗西晋的統治,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李雄称帝,建国号“成”,建都蜀郡的治所成都。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其领土疆域为益州全部。347年为东晋桓温攻破成都。.

新!!: 4世纪和成汉 · 查看更多 »

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原名為狄奧克萊斯(Diocles),羅馬帝國皇帝,於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建立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

新!!: 4世纪和戴克里先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4世纪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4世纪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旃陀罗·笈多一世

旃陀罗·笈多一世()是古印度笈多王朝的建立者。原为摩揭陀境内地方王公,后与统治华氏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贵霜人诸侯梨车族联姻,势力渐强。于320年称帝,建立笈多王朝,都定都吠舍离。领有整个摩揭陀。.

新!!: 4世纪和旃陀罗·笈多一世 · 查看更多 »

摩揭陀

摩揭陀(梵语:मगध,Magá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唐朝貞觀年间,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专辟二卷详述。.

新!!: 4世纪和摩揭陀 · 查看更多 »

敦煌市

敦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級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新!!: 4世纪和敦煌市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4世纪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策禄一世

教宗聖才祿一世(Sanctus Marcellus PP.,),308年5月27日—309年1月16日在位為教宗。.

新!!: 4世纪和教宗玛策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慕容垂

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原名霸,字道業,一說字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為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

新!!: 4世纪和慕容垂 · 查看更多 »

慕容宝

燕惠愍帝慕容寶(),字道祐,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人,後燕第二任君主,慕容垂的第四子,母親是先段后。慕容垂建後燕後,立慕容寶為太子,曾領燕軍攻伐北魏,但在參合陂之戰慘敗。慕容垂死後慕容寶繼位為帝,但就面對北魏南侵,最終慕容寶沒能保住後燕在中原的土地,率眾北走龍城(今遼寧朝陽市),但先後遇上兒子慕容會及大臣段速骨的叛亂。慕容寶出走後為蘭汗所誘而歸龍城,最終被其殺害。.

新!!: 4世纪和慕容宝 · 查看更多 »

慕容德

燕献武帝慕容德(),後改名慕容備德,字玄明,十六國時期南燕皇帝,鮮卑人,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幼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皆為其兄。《晉書》載其「年未弱冠,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雄偉」。又「博觀群書,性清慎,多才藝」。.

新!!: 4世纪和慕容德 · 查看更多 »

慕容忠

慕容忠(),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君主,西燕帝慕容泓之子。386年,西燕連續數起政變後,左僕射慕容恆擁護慕容瑤繼立為燕王,但是部眾都離開慕容瑤,往歸尚書慕容永,慕容永稍後擒獲慕容瑤並將其殺害,慕容忠遂被立為西燕帝,改元建武。數月後,慕容忠又被將軍刁雲所殺。 category:西燕君主 category:鮮卑人 Z.

新!!: 4世纪和慕容忠 · 查看更多 »

慕容儁

燕景昭帝慕容儁(),字宣英,鮮卑名賀賴跋,昌黎棘城鲜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次子。慕容儁即位時仍名義上為東晉的燕王,然而於永和八年(352年)正式稱帝獨立。慕容儁在位期間消滅了冉魏,入據原本由後趙所佔領的中原地區,勢力大增,並移都鄴城,終與南方的東晉和關中的前秦政權三足鼎立。.

新!!: 4世纪和慕容儁 · 查看更多 »

慕容皝

燕文明帝慕容皝(),字元真,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鲜卑族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開國君主,不過當時仍名義上臣屬於東晉,直至其子慕容儁正式稱帝後,才追尊廟號太祖,諡號為文明皇帝。其父為慕容部落的首領、遼東公慕容廆,其母段夫人。其庶長兄為建威将军慕容翰。.

新!!: 4世纪和慕容皝 · 查看更多 »

慕容盛

燕昭武帝慕容盛,字道運,十六国后燕国主,慕容寶之庶長子。.

新!!: 4世纪和慕容盛 · 查看更多 »

慕容顗

慕容顗(),一作慕容凱,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君主,鮮卑人,前燕帝慕容皝之孫,宜都王慕容桓之子。.

新!!: 4世纪和慕容顗 · 查看更多 »

慕容暐

燕幽帝慕容暐(),字景茂,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最後一位君主,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第三子。前期在慕容恪攝政之下仍能保持國家穩定,但後期在慕容評主政之下就漸漸衰落,最終被前秦所滅。慕容暐在前燕亡後成為前秦的臣下,獲封為新興侯。前秦於淝水之戰後崩潰,慕容垂、慕容泓先後舉兵建立「後燕」和「西燕」,慕容暐亦在西燕進攻前秦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時意圖殺死苻堅並令城內混亂,響應外軍,但失敗被殺。.

新!!: 4世纪和慕容暐 · 查看更多 »

慕容永

慕容永(),字叔明,十六國西燕國主,鮮卑人,是慕容部首領慕容廆之弟慕容運之孫(一說為其子),也就是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堂侄。.

新!!: 4世纪和慕容永 · 查看更多 »

慕容沖

燕威帝慕容沖(),小字鳳皇,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君主,鮮卑人,前燕帝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母親是皇后可足渾氏。前燕時期慕容儁在位時曾被封為中山王、大司馬。.

新!!: 4世纪和慕容沖 · 查看更多 »

慕容泓

慕容泓(),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建立者,鮮卑人。前燕帝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前燕時期慕容儁在位時被封為濟北王。 370年,前燕為前秦所滅後,包括慕容泓在內的眾多鮮卑慕容部人被遷往關中。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於淝水之戰大敗,對境內各族的控制力減弱。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泓之叔慕容垂於河北叛變,時任北地長史的慕容泓聽聞後即至關東召集鮮卑部眾,自稱都督陝西諸軍事、大將軍、雍州牧、濟北王,並奉慕容垂為吳王。原本慕容泓只想東回前燕故地並投奔慕容垂,但在屢次擊敗前秦軍後,遂轉而西進前秦都城長安,並改元燕興。不久,謀臣高蓋等人認為慕容泓德望不如其弟慕容沖,且用法苛刻嚴峻,於是殺慕容泓,改立慕容沖。 慕容泓在位時雖未正式稱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歸附慕容垂,惟建立年號已表示有獨立於其他政權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為西燕之建立者。其子慕容忠稱帝後,为慕容泓上庙號肃宗,谥号烈文皇帝。 category:西燕君主 M category:鮮卑人 H.

新!!: 4世纪和慕容泓 · 查看更多 »

扶南

扶南國(នគរភ្នំ ;越南语:Phù Nam)也称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紀,《汉书》中称为“究不事”,遗址在今柬埔寨境内,奉印度教為國教,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扶南王國国都在公元五世纪在毗耶陀补罗城(Vyadhapura,梵文:猎人城),在今波羅勉省(Prey Veng)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东入海。高棉語中扶南国王叫“山帝”(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高棉語bnam(山)的对音。 《梁书》:“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广十里,西北流,东入于海。其国轮广三千余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气候风俗大较与林邑同。出金、银、铜、锡、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鹦鹉。其南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羁属扶南。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毘骞国,去扶南八千里。……扶南王数遣使与书相报答,常遗扶南王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碗者,受一升。……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扶南国俗本裸体,文身被髮,不制衣裳。”.

新!!: 4世纪和扶南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4世纪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拓跋珪

#重定向 魏道武帝.

新!!: 4世纪和拓跋珪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4世纪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拉赫姆王國

拉赫姆(阿拉伯語:)或),英文:Lakhmids。是一群居住在伊朗南部的阿拉伯基督徒,他們在266年以希拉赫(al-Hirah)為首都。傳說中,希拉赫有很多城堡、浴池及棕櫚園。阿拉伯的詩篇這樣形容他的美麗和怡人的氣候:「在希拉赫的一天勝於一年的治療」。希拉赫的遺跡位於庫發(al-Kufa)以南2英哩、幼發拉底河西岸。.

新!!: 4世纪和拉赫姆王國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新!!: 4世纪和景教 · 查看更多 »

晉康帝

晉康帝司馬岳(),字世同,東晉的第四代皇帝。晉康帝是晉明帝之子,母庾文君,是晉成帝的同母弟。.

新!!: 4世纪和晉康帝 · 查看更多 »

晉廢帝

#重定向 晋废帝.

新!!: 4世纪和晉廢帝 · 查看更多 »

晉哀帝

晉哀帝司馬丕(),字千齡,為東晉的第六代皇帝,晉成帝之子,晉穆帝之堂兄。.

新!!: 4世纪和晉哀帝 · 查看更多 »

晉元帝

晉元帝司馬睿(),字景文,東晉建立者。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母為琅邪王妃夏侯光姬。.

新!!: 4世纪和晉元帝 · 查看更多 »

晉穆帝

晉穆帝司馬聃(),字彭子,東晉第五代皇帝,廟號孝宗。晉穆帝是晉康帝之子,母褚蒜子。.

新!!: 4世纪和晉穆帝 · 查看更多 »

晉簡文帝

晉簡文帝司馬昱(),字道萬。東晉第八代皇帝。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少子,母郑阿春。自 永和元年(345年)開始一直以會稽王輔政,掌握朝廷的實權,但其時權臣桓溫的勢力亦一直增強。52歲時於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372年1月6日)被桓溫擁立为帝,改年号为咸安。次年七月己未(372年9月12日)病逝。在位期間只有250日,期間朝政完全在桓溫控制之下。.

新!!: 4世纪和晉簡文帝 · 查看更多 »

晉惠帝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西晋的第二位皇帝,290年至307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晉惠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新!!: 4世纪和晉惠帝 · 查看更多 »

晉成帝

晉成帝司馬衍(),字世根,東晉的第三代皇帝,晉明帝之長子。晉成帝年幼即位,即位不久即遇上蘇峻之亂,成帝亦一度遭蘇峻叛軍劫持。成帝一朝軍政主要由外戚穎川庾氏把持,在庾亮的主導下還曾謀北伐,但因後趙強盛而遭到失敗。.

新!!: 4世纪和晉成帝 · 查看更多 »

晉明帝

晉明帝司馬紹(),字道畿,東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司馬睿長子。母親是豫章郡君荀氏。在位不足三年,但在位期間平定了王敦之亂。.

新!!: 4世纪和晉明帝 · 查看更多 »

晋安帝

晋安帝司马德宗(),字德宗,东晋的第十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长子,母亲是陈归女。晉安帝由於痴愚而無能力掌握國政,在位廿二年間朝權都旁落在臣下之中,國內內亂頻仍,期間甚至發生了桓玄篡位的事件。最後東晉國祚及國力在北府將領劉裕的主持下獲得恢復,但亦為劉裕奠下篡位的基礎,安帝自己亦因劉裕欲篡而遇害。.

新!!: 4世纪和晋安帝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4世纪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晋愍帝

晉愍帝司馬鄴(),字彥旗,西晉的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司馬鄴為吳王司馬晏之子,晉武帝之孫,外祖父是荀勖。 司馬鄴首先過繼於秦王司馬柬而被封為秦王。308年被封為散騎常侍與撫軍將軍。晉懷帝於洛陽被俘之後司馬鄴逃亡許昌,後在雍州刺史賈疋的護送下逃入長安,之後被封為皇太子。313年晉懷帝於平陽遇害之後,司馬鄴於長安即帝位,改元建興,是为晉愍帝。 晉愍帝即位時,西晉已經沒有可以作戰的能力,而且長安也沒有可與前趙作戰的物資。316年8月劉曜發兵攻打長安,並切斷長安的糧運。晉愍帝在食斷糧絕的情況之下於建兴四年十一月十一日(316年12月11日)投降前趙,之後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並且承受為狩獵隊伍前導以及为宴會洗杯子等雜役的屈辱。建兴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被殺。.

新!!: 4世纪和晋愍帝 · 查看更多 »

晋怀帝

晉懷帝司馬熾(),字豐度,西晉的第三代皇帝,司馬炎的第二十五子,其正式諡號為「孝懷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晋怀帝」。.

新!!: 4世纪和晋怀帝 · 查看更多 »

12月31日

12月3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5天(闰年第366天);这天是一年的终结,亦稱為跨年。.

新!!: 4世纪和12月31日 · 查看更多 »

1月1日

1月1日是公历年的第一天,距离全年结束还有364天(闰年则还有365天)。因为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故稱之為「元旦」。.

新!!: 4世纪和1月1日 · 查看更多 »

301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01年 · 查看更多 »

304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04年 · 查看更多 »

306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06年 · 查看更多 »

307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07年 · 查看更多 »

308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08年 · 查看更多 »

311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11年 · 查看更多 »

313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13年 · 查看更多 »

314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14年 · 查看更多 »

316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16年 · 查看更多 »

317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17年 · 查看更多 »

320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20年 · 查看更多 »

325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25年 · 查看更多 »

327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27年 · 查看更多 »

328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28年 · 查看更多 »

330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30年 · 查看更多 »

333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33年 · 查看更多 »

334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34年 · 查看更多 »

340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40年 · 查看更多 »

342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42年 · 查看更多 »

350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50年 · 查看更多 »

354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54年 · 查看更多 »

364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64年 · 查看更多 »

366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66年 · 查看更多 »

370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70年 · 查看更多 »

381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81年 · 查看更多 »

382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82年 · 查看更多 »

383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83年 · 查看更多 »

384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84年 · 查看更多 »

386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86年 · 查看更多 »

390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90年 · 查看更多 »

394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94年 · 查看更多 »

395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95年 · 查看更多 »

397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97年 · 查看更多 »

399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399年 · 查看更多 »

400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400年 · 查看更多 »

428年

没有描述。

新!!: 4世纪和428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4世紀四世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