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15 TB145

指数 2015 TB145

(也可以寫成2015 TB145)是一顆直徑大約的阿波羅型小行星。它於2015年10月31日17:01UTC以與地球相距1.27月球距離安全通過。 這顆小行星在2015年10月10日首度被泛星計畫的 里奇-克萊琴望遠鏡發現,當時的視星等是20等。這顆小行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火星軌道之外,不僅有很大的傾角,而且大部分時間還在黃道平面的下方,因此未能很快地被發現。這顆小行星曾在1923年10月29日以略過地球,但在2088年之前才會再度接近。2015年的接近是在未來的500年中最接近的一次。 在萬聖節的電視特別節目:""的動畫之後,"不可思議"的,媒體戲稱這顆小行星是"大南瓜"。由於阿雷西博天文臺的雷達頻率影像像是人類頭骨,又在萬聖節釋出,所以也稱為“萬聖節小行星”和“骷髏小行星”。.

36 关系: 协调世界时大熊座天空與望遠鏡雜誌天文單位小行星137108射頻地球北半球儒略年儒略日火星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熄火彗星萬聖節颅骨视星等距角黄道輻射點近地天体阿雷西博天文台阿波羅型小行星里奇-克萊琴望遠鏡金牛座金星軌道穿越小行星雷達天文學NEODyS業餘天文學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波江座泛星計畫潛在威脅天體月球月球距離月相

协调世界时

没有描述。

新!!: 2015 TB145和协调世界时 · 查看更多 »

大熊座

大熊座是一个星座,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常年可见。.

新!!: 2015 TB145和大熊座 · 查看更多 »

天空與望遠鏡雜誌

《天空與望遠鏡》雜誌(英文:Sky & Telescope,縮寫:S&T)是一本由美國發行的天文月刊,該雜誌的主要讀者群是天文愛好者,主要介紹業餘天文學領域的:.

新!!: 2015 TB145和天空與望遠鏡雜誌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2015 TB145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37108

是一顆阿波羅族的近地小行星(NEA)。它於1999年1月13日被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EAR)發現。 在2027年8月7日,這顆近地小行星將以(大約1月球距離)接近地球。當它最接近時,這顆小行星的視星等將達到7.3等,用雙筒望遠鏡就可以看見。 的觀測弧長達58年,所以有非常確定的軌道。它是由安德列·多普勒和Arno Gnädig在回溯發現的影像中發現的。當僅有123天的觀測弧時,它在2039年返回時的軌道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撞擊到地球。 在1946年8月7日,這顆小行星以的距離接近地球,然後以的距離掠過月球。.

新!!: 2015 TB145和小行星137108 · 查看更多 »

射頻

射頻(Radio frequency,縮寫為RF),又稱無線電頻率、無線射頻、高周波,為在3 kHz至300 GHz這個範圍內的震盪頻率,這個頻率相當於無線電波的頻率,以及攜帶著無線電信號的交流電的頻率 。RF通常被用來指電子震盪,而不被用在機械震盪上,然而機械射頻系統仍然是存在的(如與)。 雖然射頻在定義上是用來指一種頻率,但在日常使用中,常被用來當成無線電的同義詞,以利描述無線通訊系統,如射頻識別。 在國際電信聯盟定義的無線電頻率劃分當中:.

新!!: 2015 TB145和射頻 · 查看更多 »

度在中文中常用作单位,可以指:.

新!!: 2015 TB145和度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2015 TB145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新!!: 2015 TB145和北半球 · 查看更多 »

儒略年

儒略年(符號:a)是天文學中測量時間的測量單位,定義的數值為365.25天,每天為國際單位的86400秒,總數為31,557,600秒。這個數值是西方社會早期使用儒略曆中年的平均長度,並且是這個單位的名稱。然而,因為儒略年只是測量時間的單位,並沒有針對特定的日期,因此儒略年與儒略曆或任何其他的曆都沒有關聯,也與許多其他型式年的定義沒有關聯。.

新!!: 2015 TB145和儒略年 · 查看更多 »

儒略日

儒略日(Julian Day)是在儒略週期內以連續的日數計算時間的計時法,主要是天文學家在使用。 儒略日數(Julian Day Number,JDN)的計算是從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中午開始,包含一個整天的時間,起點的時間(0日)回溯至儒略曆的西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點(在格里曆是西元前4714年11月24日),這個日期是三種多年週期的共同起點,且是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的一個起點。例如,2000年1月1日的UT12:00是儒略日2,451,545。 儒略日期(Julian date,JD)是以格林威治標準時中午12:00的儒略日加上那一天的瞬時時間的分數。儒略日期是儒略日添加小數部分所表示的儒略日數"Resolution B1" 1997.

新!!: 2015 TB145和儒略日 · 查看更多 »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新!!: 2015 TB145和火星 · 查看更多 »

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就是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和火星的軌道相交。以下列出已經編號的地球軌道穿越小行星並且也包括2顆已編號的火星特洛伊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261(Eureka)和)。.

新!!: 2015 TB145和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熄火彗星

火彗星是已經耗盡掉絕大部份揮發性冰,只留下一點的彗尾或彗髮的彗星。在彗核內的揮發性物質蒸發掉之後,剩下的就是惰性的岩石或是類似於小行星的礫石。在它們要成為熄火彗星之前可能會經歷一個過渡階段,因為一顆彗星可能會因為揮發性物質被處於非活動狀態的表面層密封在下方,而在休眠並不是熄火。.

新!!: 2015 TB145和熄火彗星 · 查看更多 »

萬聖節

萬聖節可以指:.

新!!: 2015 TB145和萬聖節 · 查看更多 »

颅骨

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 擁有頭骨的動物稱為有頭動物。.

新!!: 2015 TB145和颅骨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2015 TB145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距角

距角是一個天文名詞,表示從地球上觀察時,行星和太陽之間分離的角度。 當一顆內側行星在日落後能看見時,它通常是接近東大距,而在日出之前能看見時,則是接近西大距的時候。大距(東大距或西大距)的數值,對水星是在18° 和28°之間;對金星則是在45° 和47°之間。這個數值的變化是因為行星的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完美的圓型的緣故。 參考天文曆表和網站,像是,可以查到行星下一次達到大距的時刻。 在2008年,金星沒有大距 - 無論是東大距還是西大距,金星上次是在2007年10月26日西大距,要到2009年1月17日才會抵達東大距的位置。 在2008年,水星在1月22日、5月14日和9月11日東大距(然後是2009年1月4日);西大距則在3月3日、7月2日和10月22日。.

新!!: 2015 TB145和距角 · 查看更多 »

黄道

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经常被观测到,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这掩盖了太阳相对其他星星运动的轨迹。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蚀(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新!!: 2015 TB145和黄道 · 查看更多 »

輻射點

輻射點或視輻射點是流星雨在天空中的發源處,流星看起來似乎都來自該處(對行星上的觀測者)。例如,英仙座流星雨看起來就像是來自於英仙座。 觀測者看見流星在天空中飛過,往回追溯流星的來向,似乎集中在一個點(其實基本上是屬於平行的,不會有交集),這個點就稱為輻射點。如果一顆流星的路徑回溯之後不能指向輻射點,這顆流星就不屬於這個流星雨,稱為散亂流星或偶發流星。.

新!!: 2015 TB145和輻射點 · 查看更多 »

近地天体

近地天體 (near-Earth object, NEO)為太陽系內其軌道接近地球的天體。所有近地天體的軌道近日點都小於1.3天文單位,它們包括數以千計的近地小行星、接近的彗星、和大到在撞擊到地球之前還在太空時就能夠被監測的流星體。現在廣泛認為過去的天體撞擊,對於地球的地質史和生物史有著重大的影響。自1980年代以後,由於逐漸認知到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潛在危機,對近地天體的興趣已逐漸增在,減緩威脅也在積極研究中。 近地天體中有部分的小行星軌道的近日點在距離太陽0.98和1.3天文單位之間。當一顆這樣的近地小行星(NEA)被檢測到,就會提交給位於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小行星中心編目登錄。一些近地小行星的軌道會和地球軌道交會,所以它們有和地球碰撞的潛在危險。美國、歐洲聯盟、和其它國家目前共同努力建構太空警衛,持續的監視這些近地小行星。 在美國,NASA接受國會的命令,對所有可能造成災難,直徑在1公里以上的近地天體都要造冊監看。,他們已經發現848顆直徑大於1公里的小行星,其中154顆是潛在威脅小行星(PHAs)。在2006年估計大約還有20%尚待發現, NEOWISE 在2011年估計,已經發現93%直徑大於1公里的近地天體,大約只剩下70顆尚待發現。 潛在威脅天體(PHOs)當前的定義是基於該物體接近威脅地球的潛在能力參數。主要是軌道與的最小近地距離(MOID)小於0.05天文單位,或是絕對星等(H)低於22.0(粗略的代表了更大的尺寸),就被視為是潛在威脅天體(PHOs)。而不會接近地球至0.05AU(7,500,000 公里,4,600,000 英里)以內,或是直徑大約小於150米(500英呎)(假設反照率是13%,則H.

新!!: 2015 TB145和近地天体 · 查看更多 »

阿雷西博天文台

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1963年11月1日正式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山谷中開光(開始觀測),2016年之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電波望遠鏡。该望远镜直径达305米,后扩建为350米,由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国家科学基金会與康奈尔大学管理。阿雷西博望远镜是固定望远镜,不能转动,只能通过改变天线馈源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的一个带状区域。 1974年,为庆祝改造完成,阿雷西博望远镜向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发送了一串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信号,称为阿雷西博信息。如果信息被地外智慧生命所接收並正確解讀,会得到如右图所示的信息,从上到下依次为:用二进制表示的1-10十个数字、DNA所包含的化学元素序号、核苷酸的化学式、DNA的双螺旋形状、人的外形、太阳系的组成、望远镜的口径和波长。向球状星团M13发送信息的原因是其中的恒星分布比较密集,被地外智慧生命接收的可能性较大。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因其壮观的外形受到影视作品的青睐。007系列黄金眼和电影《接觸未來》的部分场景是在这里拍摄的。.

新!!: 2015 TB145和阿雷西博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阿波羅型小行星

阿波羅型小行星是以小行星阿波羅為首命名的一群近地小行星,(1862) 阿波羅則是這一群中最早被發現的小行星。她們的軌道半徑大於地球軌道半徑,而橫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其中有些非常接近地球,而對我們的地球造成威脅(軌道長半徑越接近地球軌道半徑,且軌道扁率越小的就會越靠近地球)。 阿波羅型小行星中已知最大的是(1866) 薛西佛斯(Sisyphus),直徑大約是10公里,與撞擊在今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并有可能造成了白堊紀第三紀時代恐龍與生物大滅絕的隕石大小相近。另外,據科學分析,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事件可能也是阿波羅型小行星造成。 截至2011年6月,已知的阿波羅型小行星已經超過4,000顆,當中約有570顆擁有永久編號,有60顆擁有正式名稱。.

新!!: 2015 TB145和阿波羅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里奇-克萊琴望遠鏡

里奇-克萊琴望遠鏡(RCT, Ritchey-Chrétien telescope)是專業的卡塞格林望遠鏡(Cassegrain),被設計用來消除彗形像差,與常規的配置比較,相對地能提供更大的視野。RCT的主鏡和次鏡都是雙曲面鏡,是在1910年代早期由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威利斯·里奇(George Willis Ritchey)和法國天文學家亨利·克萊琴(Henri Chrétien)發明的。里奇在1927年率先建造出一架口徑0.5米的RCT,第二架也是里奇在美國海軍天文臺(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製造的一米RCT。.

新!!: 2015 TB145和里奇-克萊琴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金牛座

金牛座(Taurus,天文符号:♉)黃道帶星座之一,面积797.25平方度,占全天面积的1.933%,在全天88个星座中,面积排行第十七。金牛座中亮于5.5等的恒星有98颗,最亮星为毕宿五(金牛座α),视星等为0.85。每年11月30日子夜金牛座中心经过上中天。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就是1801年元旦之夜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在金牛座天区发现的。.

新!!: 2015 TB145和金牛座 · 查看更多 »

金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金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就是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和金星的軌道相交。下表列出已編號的已知金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和outer-grazers(以下標為†),同為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則標為‡。 金星也有一顆準衛星——2002 VE68。這顆小行星也是一顆水星和地球軌道穿越小行星,它似乎只和金星“作伴”了7000年左右,天文學家們預測它會于大約500年后脫離這個軌道。 備註:這些全部都為地球軌道穿越小行星.

新!!: 2015 TB145和金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雷達天文學

雷達天文學是利用目標物體反射微波,藉由分析反射波以觀察近地天體的技術,這項研究已經進行了60年。雷達天文學與電波天文學的區別在於,後者是被動的觀察,而前者是主動的。雷達的傳輸可以是連續的或脈衝的,該系統已經廣泛的用於研究太陽系。 雷達回波信號的強度與距離的四次方成反比。設備的升級、增加收發器的功率改進了儀器,增加了更多觀測的機會。 雷達技術提供了其它手段無法取代的資訊,例如過雷達觀測驗證了一般相對論對水星軌道的論述,和為天文單位提供精確的數值。雷達影像提供被觀測物體有關形狀和固體表面的性質,這是其它地面技術無法取得的資訊。 地面的雷達依靠高能量(達到百萬瓦),但雷達天文學可以提供非常準確的關於結構、組成和太陽系物體運動的天文測量資訊。這有助於小行星-地球撞擊的長期預測,例如圖示的小行星(99942) Apophis。尤其是,光學可以觀測出現在天空的物體,但卻不能很準確地測量距離(當物體很小或是亮度不足時,依靠視差會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雷達可以直接測量物體的距離(無論其速度變化有多快)。結合雷達和光學的觀測,通常可以預測未來數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軌道。 現在有兩套天文雷達系統設施可以正常的使用:阿雷西博行星雷達和金石太陽系雷達。.

新!!: 2015 TB145和雷達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NEODyS

NEODyS(Near Earth Objects Dynamic Site,近地天体动态网站)是一个位于意大利的跟踪所有近地小行星,包括计算轨道数据和评估撞击威胁的服务。加上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近地小行星跟踪项目,这是获得关于近地天体信息的两个主要来源之一。.

新!!: 2015 TB145和NEODyS · 查看更多 »

業餘天文學

業餘天文學,是對觀察天體有興趣且樂在其中的人所從事的行為。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天文愛好者所從事的夜空或白天觀測目標或攝影活動,通常使用可移動式望遠鏡、雙筒望遠鏡和肉眼進行觀察。 一些天文愛好者常進行大型的集體觀星活動(連續數天),借此互相觀摩經驗和聚會,使用望遠鏡心得等;這樣的集體活動被稱爲交流會(star party),尤以美、日較流行,中國亦已興起此活動。.

新!!: 2015 TB145和業餘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是軌道穿越過水星的小行星。水星穿越者的特性是遠日點在水星的遠日點 (0.4667 AU) 之外,而近日點在水星的近點(0.3075 AU)之內,此處同時也列出近日點在水星的遠日點內側,但未到達水星近日點,而從外側掠過的小行星。所有這些小行星的半長軸皆大於水星,因此它們不會從水星的內側掠過。.

新!!: 2015 TB145和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波江座

波江座是现代88星座,也是托勒密48星座之一。包含中国古代星座:天苑,九州殊口,天园,九游 ,玉井和水委。.

新!!: 2015 TB145和波江座 · 查看更多 »

泛星計畫

泛星計畫(Panoramic Survey Telescope and Rapid Response System, Pan-STARRS,直譯為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回應系統)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巡天計畫;該計畫將對全天空天體進行天文測量和光度測定。該計畫將比較同一天區不同時間的變化以期能發現彗星、小行星、變星等天體;尤其是有撞擊地球威脅性的近地天體。泛星計畫將建立一個所有在夏威夷能觀測到,視星等最暗可達24等的天體資料庫,總共可觀測全天四分之三的區域。 泛星計畫第一座原型望遠鏡,PS1,設置在夏威夷茂宜島海勒卡拉火山頂,已於2008年12月6日啟用,由夏威夷大學管理 From the print edition。2010年5月13日起PS1望遠鏡正式進行全時科學觀測。其餘三個將和PS1組成陣列的望遠鏡預計將在2012年完成,總花費約一億美金;稱為PS2的第二座望遠鏡已開始建造。 泛星計畫主要是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Institute of Astronomy)、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MIT Lincoln Laboratory)、茂宜高性能计算中心(Maui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Center,MHPCC)、科學應用國際公司(Scien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的合作項目。美國空軍提供資金建設望遠鏡。 PS1望遠鏡是由 管理。該協會參與成員機構有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德倫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及拉斯昆布瑞天文台全球望遠鏡網路(Las Cumbres Observatory Global Telescope Network)。.

新!!: 2015 TB145和泛星計畫 · 查看更多 »

潛在威脅天體

潛在威脅天體 (PHO) 是對軌道有可能接近地球的某一顆小行星或彗星的稱呼,它們的大小足以在與地球發生撞擊事件時對撞擊的區域造成重大的影響與損害。 潛在威脅天體的判定標準:如果它的最小軌道交會距離 (MOID) 小於0.5天文單位,而且它的直徑不小於150米 (大約500英呎)。這樣大小的天體撞擊在海洋中會引起史無前例的海嘯,足以導致人類居住的區域受到巨大影響。平均每一萬年會發生一次造成如此影響的事件。 大多數小行星的直徑都未能被人類精確地了解。因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和噴射推進實驗室使用更實用的絕對星等來測量。任何一顆絕對星等高於22.0的小行星都會被假設有足夠的大小造成一定規模的損害,但這仍然只是一種尺度的粗略估計,因為這種測量需要反照率,而通常它也是不精確或未知的。若是需求性的測量,NASA的近地天體計畫會假設反照率為0.13。 在2008年10月初,NASA已經有發現了982顆潛在威脅小行星 (PHAs) 和65顆潛在威脅彗星 (PHCs)。在2011年8月已經有1245顆潛在威脅小行星。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和卡特林那巡天系統仍在發現更多的潛在威脅天體。每一個發現都是通過不同方法的研究,包括光學、紅外線和雷達的觀測,以及測量它們的特性,比如大小、成份、自轉狀態、(更)精確的軌道。專業和業餘的天文學家都能進行這種測量。 當一顆小行星接近行星或衛星時,它將受到引力攝動的支配,從而變更它自己的軌道,從先前絲毫不具威脅改變成為潛在威脅,反之亦然。這反映出了太陽系的動力學特性。 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和杜林危險指數用於測定潛在威脅天體的威脅程度。.

新!!: 2015 TB145和潛在威脅天體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2015 TB145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月球距離

月球距離 (LD) 是天文學上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從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1公里 (238,856英里)。因為月球在橢圓軌道上運動,實際的距離隨時都在變化著。 高精準的月球距離是測量雷射雷達的光線往返於地球和放置在月球上的錐稜鏡所花費的時間。 月球雷射測距實驗測出月球以平均每年3.8公分的螺旋路徑逐漸遠離地球。巧合的是,在月球上的反光角錐直徑也是3.8公分。 第一位嘗試測量月球距離的人是西元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他只是簡單的使用三角學。測量出的距離與實際距離的誤差大約是26,000公里,或6.8%。 NASA的近地天體目錄中,小行星和彗星的距離包括以測量的數值。.

新!!: 2015 TB145和月球距離 · 查看更多 »

月相

月相,是由地球上所觀看之月光形態。月球本身不發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之部份反射太陽光,才可見發亮,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之陰暗面。根據天文學,月球環繞地球公轉時,地球、月球、太陽之相對位置不斷規律地變化,使觀測者從不同角度看到月球被太陽照明之部分,造成月相盈虧圓缺之變化。 月相盈虧周期平均是29.53日,曆法中之朔望月源於此。.

新!!: 2015 TB145和月相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