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

指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是印度自1871年以來所舉辦過的第14次人口普查與獨立後的第6次人口普查。普查在2001年2月9日至28日舉行,3月1日至5日進行複查。普查標準日為2001年3月1日。 普查結果顯示印度總人口為1,028,737,436人 (包含曼尼普爾邦塞納珀蒂縣轄下三個次分區 Paomata, Mao Maram 與 Purul的人口127,108人),其中男性532,223,090人、女性496,514,346人。不包含曼尼普爾邦塞納珀蒂縣轄下三個次分區 Paomata, Mao Maram 與 Purul的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總人口則是1,028,610,328人、男性532,156,772人、女性496,453,556人。.

79 关系: 加尔各答基督教卡纳塔克邦印度印度教印地语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邦塞納珀蒂縣塔那奥里萨邦孟加拉语孟买孔卡尼語安得拉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尼泊尔语巴哈伊信仰巴特那中央邦乌尔都语人口普查伊斯兰教佛教德里信德语北阿坎德邦北方邦喜马偕尔邦喀拉拉邦哈里亚纳邦克什米爾語勒克瑙犹太教班加羅爾琐罗亚斯德教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西孟加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马拉地语马拉雅拉姆语贱民 (印度)贾坎德邦齋浦爾达曼-第乌迈蒂利语錫金邦阿萨姆语阿萨姆邦...阿迪瓦西阿格拉那加兰邦那格浦尔锡克教金奈艾哈迈达巴德苏拉特耆那教PDF查謨-克什米爾邦果阿邦恰蒂斯加尔邦桑塔利语梅加拉亚邦比哈尔邦泰卢固语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语本地治里昌迪加尔浦那海得拉巴新德里旁遮普語旁遮普邦拉克沙群島拉贾斯坦邦曼尼普尔邦 扩展索引 (29 更多) »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কলকাতা, कोलकाता:Kolkata,旧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该市有人口4,486,679人,整个大都市区的人口为14,681,589人(2006年1月),属印度第三大大都会区(仅次于孟买和德里)和印度第七大城市。 在殖民地时期,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该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但在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该市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停滞。不过,自从2000年起,经济复苏取代了病态的衰落,该市开始重新迸发出增长的活力。如同其他大城市一样,加尔各答仍在继续与贫困、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化问题作斗争。 加尔各答还是一个拥有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从印度独立运动到左翼和工会运动的革命历史著称,以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为主的左翼阵线通过民主选举,已经在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0年。.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加尔各答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卡纳塔克邦

卡纳塔克邦(卡纳达语:ಕರ್ನಾಟಕ,印地语:कर्नाटक,拉丁字母转写:),位於印度南部。作爲印度的資訊工業重地,該邦首府班加羅爾有“印度矽谷”之稱。 卡纳塔克邦有人口超過6000萬,是印度十个人口最高的邦之一;仅是班加羅爾就有超過450萬人口,但邦內其他城市的人口都不足100萬。.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卡纳塔克邦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印地语

印地语(天城文:हिन्दी或हिंदी,拉丁字母转写:)又稱北印度語,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中印度-雅利安语支下的一种语言。印地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八的語言,在1965年1月26日成为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語言(连同英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合稱印度斯坦語)大同小異,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用天城文,後者用基於阿拉伯字母的烏爾都字母,前者引进的梵语--词多一点,后者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多一些。.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印地语 · 查看更多 »

古吉拉特语

古吉拉特语(ગુજરાતી,拉丁化:Gujarātī)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为印度22种官方语言与14种地区性语言之一,同时也是巴基斯坦少数民族语言。全球有大约4600万人讲这种语言,为世界上第23大语言。从使用的人群主要分布来看,印度4550万,乌干达15万,巴基斯坦10万,肯尼亚5万。 古吉拉特语为印度古吉拉特邦、联邦属地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的主要语言,同时也是孟买古吉拉特人社区的语言,在北美和英国有众多讲古吉拉特语的居民。古吉拉特语也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和沙达·瓦拉汉·佩帖尔(被誉为铁人的印度首位内政大臣)的第一语言。.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古吉拉特语 · 查看更多 »

古吉拉特邦

古吉拉特邦(ગુજરાત,拉丁字母转写:,舊譯瞿折羅、胡茶辣)是位于印度最西部的邦。该邦西部和西南部紧邻阿拉伯海,北部与巴基斯坦信德省和拉贾斯坦邦相接壤,南部和东南部毗邻马哈拉施特拉邦,东部是中央邦。它的面积为196,024平方公里,海岸线为1,600公里,其中大多数位于凯蒂瓦尔半岛,人口超过6000万。 艾哈迈达巴德为该邦最大城市及前邦治,而苏拉特亦是该邦重要城市之一。 古吉拉特邦是印度古吉拉特人的家园。 古吉拉特邦现存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一些遗址,如洛塔和朵拉维那。 洛塔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海港之一。 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城市,主要是巴鲁奇和坎贝,担任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港口和贸易中心,以及在后继的西萨特拉普王朝时期的皇家塞迦王朝中。 古吉拉特邦是古希腊人所熟知的,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在其他西方文明中心也很出名。 古吉拉特邦2000年海事史上最古老的书面记录记录在一本希腊书“厄立特利亚海航行记:第一世纪商人印度洋的旅游贸易”中。 立法機構為182人組成的邦議會。邦內有飛機場及6所大學。 圣雄甘地出生在古吉拉特邦的博尔本德尔。.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古吉拉特邦 · 查看更多 »

塞納珀蒂縣

塞納珀蒂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東北部,由曼尼普爾邦負責管轄,面積3,269平方公里,識字率為75%,2011年人口354,77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9人。.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塞納珀蒂縣 · 查看更多 »

塔那

塔那(Thane,旧称Thana)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临阿拉伯海,属于孟买的卫星城。全市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1,261,517人(2001)。塔那市也是塔那县的行政中心。 有关塔那市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约90年—168年)的著述所提到的Chersonesus,据研究,此地位于今塔那周边地区。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于1290年造访此地。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将此地描述为一个较大的王国,有良好的港口设施、发达的航运,有皮革、麻布和棉花等贸易,马匹靠从外地输入。葡属印度时期,约1530年葡萄牙人进驻此地,当时以称Tana(哨所之意)而出名,1730年塔那堡垒建成,1739年结束葡萄牙人统治。马拉地人于1737年和1739年分别侵入勃生(瓦塞維拉爾)和塔那,1784年英国人占领塔那堡垒,塔那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63年成立市政委员会,当时人口9000人。 印度的第一列火车运营于1853年,就是自孟买驶往塔那。在当地马拉地语中,Thane(或Thana)即车站之意,当时塔那是除维多利亚终点站以外的建起的唯一火车站。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直至1960年代和1970年代,塔那渐渐发展为工业重镇,其交通、贸易和基础建设获得了发展。 Category:马哈拉施特拉邦城镇 Category:印度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塔那 · 查看更多 »

奥里萨邦

奥里萨邦(奥里亚语:ଓଡ଼ିଶା,उड़ीसा,Odisha,英文旧名:Orissa),位于印度东部的一个邦,首府为布巴内什瓦尔。 奧里萨邦為印度東部的邦,東臨孟加拉灣。立法機構為147席的邦議會。1957年在馬哈那底河上築壩,攔蓄成希拉庫德水庫,希拉庫德水庫為全球最大土壩。.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奥里萨邦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语

孟加拉语( / বাংলা 或者 / বাঙালী)屬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2亿2千万人,是印度-伊朗语族在印地语之後第二大语言。孟加拉語使用主要分佈於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孟加拉语是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屬印度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母语。.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孟加拉语 · 查看更多 »

孟买

孟买(मुम्बई、मुंबई' Muṃbaī ,Mumbai;1995年以前旧名马拉地语为बॉम्बे,Bombay),印度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 孟买市人口约为1300万,都會區在2007年9月已達2,340萬人,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包括邻近郊区的孟买大都会区(MMR)人口约为2500万,按城市辖区人口计算,也仅次于中国的重庆市(但重庆主城区仅1664万人,位居亚洲第三,全球第七),是全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行政区。孟买是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大都会区。由于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2.2%,预计到2015年,孟买大都会区的人口排名将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承担印度超过一半的客运量,货物吞吐量相当大。 孟买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业之都,拥有重要的金融机构--诸如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许多印度公司的总部。该市是印度印地语影视业(称为宝莱坞)的大本营。由于其广阔的商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孟买吸引了来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该市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文化的大杂烩。孟买拥有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和象岛石窟等数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非常罕见的在市界以内拥有国家公园(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的城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孟买 · 查看更多 »

孔卡尼語

#重定向 孔卡尼语.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孔卡尼語 · 查看更多 »

安得拉邦

安得拉邦(泰卢固语:ఆంధ్ర ప్రదెౕశ్;乌尔都语:آندھرا پردیش;印地语:आंध्र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转写为:Andhra Pradesh),印度东南部的一个邦,位于孟加拉湾西岸,东北边同奥里萨邦接壤,北部与泰伦加纳邦,西部同卡纳塔克邦相连,南面是泰米尔纳德邦,面积約16万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約4939万人,为印度第八大的邦。邦的官方语言是泰卢固语,法定首府位于海德拉巴,实际首府在贡都尔县的阿马拉瓦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安得拉邦 · 查看更多 »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আন্দামান ও নিকোবর দ্বীপপুঞ্জ;அந்தமான் நிக்கோபார் தீவுகள்;अंडमान और निकोबार द्वीपसमूह;అండమాన్ నికోబార్ దీవులు)是印度的中央直辖区,处于孟加拉湾中,缅甸以南,距离印度大陆800公里。 安达曼群岛(群島的北邊)的安达曼语系语言独成一体,和亚洲大陆的语言没有同源关系。尼科巴群岛(群島的南邊)的传统语言尼科巴语是南亚语系裏非常独特的语言。.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语

尼泊尔语属印度-雅利安语支,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的一些地区使用。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大概一半的尼泊尔人使用尼泊尔语作为其母语,其他尼泊尔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范围包括东尼泊尔,直到印度领土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和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 尼泊尔语是分布在最东部的帕哈里语,它是一组使用于喜马拉雅山低海拔地区的语言。尼泊尔语在发展过程中与一些藏缅语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最显著的是尼瓦尔语,显示了藏-缅语的影响。尼泊尔语與印地语很近似,但稍显保守,来自波斯语和英语的词汇少于印地语,较多的词源自梵语。现今,尼泊尔语一般使用天城文。Bhujimol是一种最古老的尼泊尔本地文字。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一些尼泊尔语文学作品,包括 Sundarananda Bara 著的《Adhyatma Ramayana》(1833),《Birsikka》是一个佚名民间故事合集。同时也有一些翻译自梵文的作品,例如 Bhanubhakta 翻譯了《羅摩衍那》。《圣经》也被翻譯成了尼泊爾語。 尼泊尔语的自稱发音为“Khaskura”,另外還有不同的名称。英文稱尼泊爾語为“Nepali”或“Nepalese”。尼泊爾語有時也被叫做“廓尔喀语”——卡斯人(尼泊尔的主體民族之一)的语言。其他名字還有“Parbatiya”,意思是山区人民使用的语言。 在中国,中国传媒大学以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是全中国仅有的两所教授尼泊尔语的学府,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亦有尼泊尔语广播。.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尼泊尔语 · 查看更多 »

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fa Bahá'iyyat, بهائية Bahá'iyya ;或称巴哈伊教,简称巴哈伊,旧译「大同教」),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1863年,巴哈伊信仰由巴哈欧拉创立于伊朗,并在中东地区开始传播。巴哈伊也可以指代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目前拥有500至700万信徒, 遍布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和伊朗的集中度最高。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新興宗教是摩門教,但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新興宗教是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创始人为巴哈欧拉,其名意為「上帝之榮耀」,由此产生教名。根据巴哈伊的教义,宗教的历史是神差遣先知对人类进行教化的进化过程。神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 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现在每个大洲建有一个灵曦堂,分别位於美洲美国伊利诺州威尔米特、大洋洲澳大利亚悉尼、非洲乌干达坎帕拉、欧洲德国法兰克福、中美洲巴拿马、亚洲印度新德里、太平洋萨摩亚、南美洲智利圣地亚哥。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售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在灵曦堂中可朗诵任何天启宗教的经典作品。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历法,每年19个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闰年加5天)。每年公历3月21日(春分前後)为巴哈伊教曆新年,称为诺露兹节。每天从日落时开始。 由于巴哈伊教义的简单和普遍性,在世界各地发展很迅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宗教。 1935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开始翻译巴哈伊教经典时,认为其社会主张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将其翻译为「大同教」,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为「巴哈伊信仰」。.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巴哈伊信仰 · 查看更多 »

巴特那

巴特那(,पटना,ਪਟਨਾ),又譯帕特納,为印度比哈尔邦首府,隶属于巴特那县,古稱华氏城,2001年人口1,376,950,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希腊历史学家和外交家麦加斯梯尼在其著述的《印度志》(Indica)曾载:巴特利普特那(Pataliputra,巴特那古名)位于恒河与Arennovoas二河交汇处,长9英里、宽1.75英里。他说此地有七种职业的人,哲学家地位最高,而且不可交換工作。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现代城市巴特那位于加格拉(Ghagra)、宋河(Son)与甘达克(Ganda)三水交汇处,城区规模发展到15公里长,5到7公里宽;恒河流淌到这里看起来更像大海,气势恢宏,奔流不息。.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巴特那 · 查看更多 »

中央邦

中央邦(印地语:मध्य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转写:)。印度中部的一省。在德干高原與恆河平原之間。首府博帕爾。邦境內有數條河流流經。16-17世紀時由貢德人統治。18世紀由馬拉塔人統治。1820年左右被英國人佔領。1903-1950年稱中央省和貝拉爾。1956年根據邦重新劃分法令形成。邦議會為一院制,由230人組成。中央邦實施了宏大的灌溉計劃。農作物盛產甘蔗和油菜及棉花;牲畜飼養則為豬。境內多森林。有煉鋼工業、電子工業、製鋁工業、造紙、機床工業、食品加工、手工藝品、紡織工業及工業研發機構。礦產有煤礦、鐵礦、錳礦和鋁礬土。.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中央邦 · 查看更多 »

乌尔都语

烏爾都語(,)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從使用人數來看,乌尔都语大约排名世界第20名,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24种规定语言之一。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度斯坦语的一部分,所有印度斯坦语言构成世界上第四大的语言。 在1200年到1800年,南亚在德里蘇丹國和-zh-cn:莫卧儿帝国; zh-tw:蒙兀兒帝國-的统治下,乌尔都语的受到波斯语、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乌尔都语 · 查看更多 »

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近代統計國家人口的重要工具,具體全面抽樣方式調查全国人口、住房以及相關的重要事项。自1790年美國政府展開首次具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後,諸如自殺率、犯罪率、宗教分布、男女比例等社會概念隨之出現,在經濟及政治上至今仍影響現代國家的運作。.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德里

德里(दिल्ली;دہلی 或 دلّی;ਦਿੱਲੀ)是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下辖214个村。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蹟、遺蹟和遺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德里 · 查看更多 »

信德语

信德語 (सिन्धी sindhī) ,辛德語,是南亞巴基斯坦內信德省的語言。能說信德語的人在巴基斯坦境內大約有1700萬,在印度也有280萬。兩個國家都承認信德語為法定語言。巴基斯坦境內的信德語人都集中在信德省,此外也集中於俾路支省東部和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卡奇區,其他的就散布各地。在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信德省成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大量信德人移民到此。現在信德語一般以印度天城體或擴充阿拉伯文字體書寫的。.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信德语 · 查看更多 »

北阿坎德邦

北阿坎德邦(亦译作乌塔拉坎德邦,印地语:उत्तराखण्ड,拉丁字母轉寫:),为2000年9月9日自北方邦析置的印度第27个邦,原名“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自2007年元月起,印度官方将其更为现名。该邦传统上属于印度北方地区,北面与中国西藏接壤,东与尼泊尔交接,西面与喜马偕尔邦为邻,南面与北方邦交界。首府德拉敦为北阿坎德邦最大城市。下辖两个专区:库马盎专区(下辖比托拉格尔县等6个县)和加瓦尔专区(下辖北卡什县、杰莫利县等7个县)。该邦最高法院设在奈尼塔尔。.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北阿坎德邦 · 查看更多 »

北方邦

北方邦(印地语:उत्तर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转写:)处于印度北部,和尼泊爾接壤,毗鄰國內的北阿坎德邦、喜马偕尔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以及比哈尔邦。人口逾两亿,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亦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級行政區。.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北方邦 · 查看更多 »

喜马偕尔邦

喜马偕尔邦(印地语:हिमाचल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转写:Himachal Pradesh)是印度北部的一个邦,毗连中国西藏自治区。该邦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全境属于喜马拉雅山区,气候温和,但冬季寒冷。首府西姆拉曾是英属印度的夏都。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盛产水果。.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喜马偕尔邦 · 查看更多 »

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马拉雅拉姆语:കേരളം,印地语:केरल,拉丁字母转写:),印度西南部的一个邦,濒临阿拉伯海,全邦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184多万。首府为特里凡得琅,官方语言为马拉雅拉姆语。 喀拉拉邦河流纵横,遍布南北,江河湖泊裡,商船、渔船和游船络绎不绝,给当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长的海岸线为喀拉邦与海外各地联系提供了方便。该邦几乎四季如春。 喀拉拉邦文化发达,是印度很知名的人文圣地,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着梵文、古代印度医学寿命吠陀、傳統古武術卡拉里帕亞圖、天文学、瑜伽经等古代经典的地方。 该邦是印度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邦,盛产椰子、甘蔗、橡胶、咖啡、茶叶、花生、香蕉、豆蔻等。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渔业发达,鱼的产量居各邦首位。.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喀拉拉邦 · 查看更多 »

哈里亚纳邦

哈里亚纳邦(印地语:हरियाणा,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北部的一个邦,1966年11月1日从旁遮普邦划分出来。 全邦下分21縣。.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哈里亚纳邦 · 查看更多 »

克什米爾語

克什米尔语( कॉशुर、कश्मीरी, 克什米尔语: )是克什米尔邦的主要語言。根據憲法它是印度其中一個法定語言。克什米尔语是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語序一般為SVO,且有動詞第二順位的存在。.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克什米爾語 · 查看更多 »

勒克瑙

勒克瑙(印地语:लखनऊ;乌尔都语:لكهنو)为印度北方邦首府,同时也是的行政中心,直至2001年人口有2,817,105萬人。 Category:北方邦城镇 Category:印度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勒克瑙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班加羅爾

班加罗尔(Bengaluru,卡纳达语:ಬೆಂಗಳೂರು,国际音标 /'),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全國第三大城市。班加罗尔都會區人口约850万,為印度第5大都會區。班加羅爾位於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海拔超過三千英尺。 班加羅爾區域曾隸屬於古印度的西恆伽王朝、朱羅王朝與曷薩拉王朝,其後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封建地主在西元1537年正式建都並取名(卡納達語)班加魯魯(Bengaluru),Kempe Gowda 在此建立一座土城,其四周漸漸發展出商業市集,其後的都市與道路皆以此為軸心向外擴張。 1638年,印度教王朝馬拉地帝國佔領並統治班加羅爾,半世紀後蒙古民族的蒙兀兒帝國佔據其地,又將其轉售予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下屬的邁索爾王國。十八世紀末,在英國於取得勝利後,班加羅爾也一併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原先隸屬於邁索爾王國底下的諸侯傾向英國占領者,並得到了班加羅爾城的行政控制權,名義上為英屬印度政權底下的自治區。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統治短暫地成立印度自治領,班加羅爾成為邁索爾邦(今日卡納塔克邦前身)首府,並在印度共和國建立後維持其卡納塔克邦首府的地位。班加羅爾市於2006年正名為卡納達語的「班加魯魯」。 自印度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等)的中心。近10年来,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的矽谷”;由於班加羅爾是印度首屈一指的IT產業重鎮,地位與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北京市中關村、江蘇崑山相近。班加罗尔的--科技公司任用印度电脑工程师的30%左右。另外班加羅爾與美國矽谷的時差將近半天,故可與美國IT產業進行接力工作:當美國矽谷的廠商下班後,可將技術文件及相關資料傳到班加羅爾的廠商接力製作,過了半天等印度廠商下班後,即可上傳回矽谷的廠商繼續製作。.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班加羅爾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琐罗亚斯德教 · 查看更多 »

米佐拉姆邦

米佐拉姆邦(印地語:मिज़ोरम,拉丁字母轉寫:)是位於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邦。於2001年人口普查中邦人口約為890,000。面积21081km²。米佐拉姆邦的識字率高達89%,於印度各邦中僅次於喀拉拉邦。.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米佐拉姆邦 · 查看更多 »

特里普拉邦

特里普拉邦(ত্রিপুরা,罗马化)是印度的一個邦,位於印度東北部,邦的南邊與孟加拉接壤。現特里普拉邦首府為阿加爾塔拉,官方語言爲孟加拉語和(又称特里普語)。特里普拉邦的一個內陸邦,地理特徵是由幾個南北山脈中間的山谷,與西部平原的狀態。主要宗教为印度教性力派,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或佛教。面积10491.69平方千米。.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特里普拉邦 · 查看更多 »

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পশ্চিম বঙ্গ;पश्चिम बङ्गाल;West Bengal)位于印度东部,面积88,752平方公--,人口為九千一百萬(2011年)。 此邦位於孟加拉地區西部,东部毗连於孟加拉国和印度阿萨姆邦,西部與奥里萨邦、比哈尔邦以及贾坎德邦相壤,北傍不丹和锡金邦,南濒孟加拉湾。主要是孟加拉人,邦官方语言是孟加拉语。首府位于加尔各答,为印度第三大城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西孟加拉邦 · 查看更多 »

马哈拉施特拉邦

哈拉施特拉邦(महाराष्ट्र,महाराष्ट्र,拉丁字母转写:)旧译摩诃罗嵯,位于印度中部,西邻阿拉伯海,与印度卡纳塔克邦、特伦甘纳邦、果阿邦、古吉拉特邦、恰蒂斯加尔邦、中央邦以及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中央直辖区接壤。它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一级行政区。该邦首府为孟买,是印度的主要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而浦那亦为该邦之主要城市之一。「马哈拉施特拉」在印地語的意思是「偉大的民族」。 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吸引外国投资最多的印度地区,而且其出口总额达到全国的32%。最有名的景點是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阿旖陀石窟與埃洛拉石窟。.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马哈拉施特拉邦 · 查看更多 »

马拉地语

拉地语(मराठी 、Marathi language) 是印度的22种规定语言之一,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大约有 9 千万使用者。 马拉地语有悠久的历史,据报可在8世纪的碑文中找到。马拉地语的文法和语法,主要基于梵语。.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马拉地语 · 查看更多 »

马拉雅拉姆语

拉雅拉姆语(മലയാളം;)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通行的語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22種官方语言之一,語言人口約3,570萬人。「马拉雅拉姆」在马拉雅拉姆语裡的意思就是「人」。.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马拉雅拉姆语 · 查看更多 »

贱民 (印度)

贱民(Dalit),又稱达利特人。是印度和尼泊尔(卡斯人和廓尔喀)种姓制度的一種分類,主要以「不可接觸(Untouchable,即贱民)」為其特徵。.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贱民 (印度) · 查看更多 »

贾坎德邦

贾坎德邦(झारखंड,جھاڑکھنڈ,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第28个邦,2000年11月15日从比哈尔邦分离出来建立,意为“林地”。邦官方语言为印地语,首府是兰契,为该邦的一个工业城市。贾坎德邦境内的其他主要城市还包括:博卡罗、但巴德以及詹谢普尔,其中,但巴德为印度的煤都,人口亦是该邦中最多。另外,迪奥加尔为该邦的宗教中心。.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贾坎德邦 · 查看更多 »

齋浦爾

齋浦爾(英語:Jaipur;印地語:जयपुर.;烏爾都語:جے پور.),是印度拉賈斯坦邦的首府,1727年始建,市街按棋盤方格式設計,高大、古老粉红色的建築表現出印度建築藝術的優美,有「粉紅色城市」之稱。2001年人口2,324,319人。 2008年5月13日夜,斋浦尔遭到连环爆炸袭击,损失惨重。据统计,至少有80人死亡,150人受伤。.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齋浦爾 · 查看更多 »

达曼-第乌

达曼-第乌 (Daman and Diu) 是印度的一个联邦属地,位处印度西岸,濱临阿拉伯海。 达曼-第乌历史上与果阿、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同為葡属印度的領土,直至1961年12月19日印度攻取果阿与达曼-第乌為止。 达曼-第乌由两块飞地组成,皆为直属联邦的行政区,总面积有112km²,人口158,059。其中达曼72km²/113,949;第乌40km²/44,110。.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达曼-第乌 · 查看更多 »

迈蒂利语

迈蒂利语是印度東部的一種語言,主要在比哈爾邦和尼泊爾東部地區使用。屬於印度-雅利安語支東支,和屬於中支的印地語有別。根據2001年的統計,印度有1200萬人說這種語言,但是很多機構認為實際使用人數遠遠高於官方的統計。.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迈蒂利语 · 查看更多 »

錫金邦

#重定向 锡金邦.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錫金邦 · 查看更多 »

阿萨姆语

阿萨姆语(Assamiya অসমী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非常接近孟加拉语。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Assam)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也是该邦的官方语言。此语有超过2000万的使用者。 在语法上,阿萨姆语受到了周围汉藏语系语言的影响,含有丰富的量词系统。這一特點是其他印度-雅利安语支的语言所沒有的。在數字系統方面,有別於世界大部份地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使用阿薩姆語的地區主要使用孟加拉數字。 由于受周围藏缅语言的影响,辅音中没有卷舌音,阿萨姆语把中古雅利安语词首的s变成x,又把元音之间的s变成h。例如xhur(家公),通俗梵语sasura,孟加拉语our。语法方面,阿萨姆语没有“性”的范畴。名词有 6个格,代词有4个格,每个格不止一个形式,此外还有敬体形式。阿萨姆语的文字和孟加拉文相似。並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阿萨姆语 · 查看更多 »

阿萨姆邦

阿萨姆邦(অসম Ôxôm ,Assam,आसाम Asam,আসাম Âshám ),位于印度東北部,是國家文化和地理上最獨特的地區之一,也是阿薩姆紅茶的產地。阿薩姆邦以自然風光而聞名。景觀包括茶園,雅魯藏布江,古蹟和寺廟,維韋卡南達曾經說:“僅次於克什米爾,阿薩姆是印度最美麗的地方。”.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阿萨姆邦 · 查看更多 »

阿迪瓦西

阿迪瓦西(Adivasi),是一个涵蓋印度与尼泊尔各原住民族的概括性術语,現代称为表列部落。全国各地也有他们但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面与南面,他们多数是南亚语系棕色人种后人。雅利安人把他们從印度北部赶走。 他们是在英国统治时期被正式紀錄,現在印度有366个官方承认的部落。他们多数在山区森林过狩猎採集与原始农业生活,最先进的是阿萨姆邦的泰人部落。 印度憲法第366條第(25)定義為“這樣的部落或部落或部分或群體,在這樣的部落或部落社區被視為賤民部落預定的部落(STS)根據第342條本憲法的目的“。在第342條規定的,要遵循的程序規範預定的部落。但是,它不包含任何社會預期部落的規範標準。一個經常使用的標準是基於屬性,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阿迪瓦西 · 查看更多 »

阿格拉

阿格拉(印地语:आगरा)是位于印度北方邦亚穆纳河畔的一座古老的城市,在1526年至1658年期间一直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 阿格拉是一座旅游城市,拥有三处世界遗产;著名的泰姬瑪哈陵和阿格拉古堡就位于该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阿格拉 · 查看更多 »

那加兰邦

那加兰邦(印地语:नागालैण्ड,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的一个邦,位于印度东北部的喜马拉亚山脉,西连阿萨姆邦,南接曼尼普尔邦。该邦名称“那加兰”字面意为“那加人(居住的)地方”,而這些「那加人」自稱為「龍族」的後人(就是「龍」的意思)。作为在1963年12月1日从阿萨姆邦里面划出来的一个新邦,那加兰邦是印度的第16个邦。那加兰邦是印度三个以基督教为主的邦之一,超过90%的人口为基督徒,少数人信仰印度教。 那加人主要为蒙古人种,而且使用语言众多,至少有30种,均属于汉藏语系。那加语言被分为5个主要语支:.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那加兰邦 · 查看更多 »

那格浦尔

那格浦尔(印地語:नागपूर,國際音標:Nāgpur,意為“蛇城”)为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第三大城市,2001年人口210万人,仅次于孟买和浦那,也是马哈拉施特拉邦东北发达城市。因每年马哈拉施特拉邦立法院在此举行年会,被称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第二大行政中心,该市也是那格浦尔专区和那格浦尔县的政府所在地。地理上那格浦尔位于印度的中心位置,印度交通的零公里始于该市。那格浦尔在印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以柑橘贸易而闻名,被誉为“柑橘之都”,因该市及其邻近地区盛产高品质的柑橘。巴巴薩海布·阿姆倍伽爾博士國際機場服務本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那格浦尔 · 查看更多 »

锡克教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是一種萬有在神論的印度宗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锡克教 · 查看更多 »

金奈

金奈(சென்னை、चेन्नई、拉丁轉寫:、),也作「欽奈」,原名「馬德拉斯」(Madras、 或 ),是印度東南部的一座大型城市,地處烏木海岸,緊鄰孟加拉灣,由英國殖民者於17世紀所建立,並被逐漸發展成為相應區域的主要中心城市和海軍基地,不僅是過去英屬印度馬德拉斯省的首府,也是現今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和(自20世紀以來的)重要行政中樞。雖然該市在1996年被改為現名,但基於本身固有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加上其市郊和市內部份地區(如Triplicane)就已經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其舊稱「馬德拉斯」仍由許多南亞僑民所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另見印度更改地名之争) 按照人口排名,金奈是印度第五大都市、第四大都會區,全世界第34位的大都市区,金奈大都市区人口约820万(2009年),其中属于金奈市政府管辖区域人口约434万(2001年统计数字)。 金奈经济圈贡献了泰米尔纳德邦39%的GDP,其经济主要是基于其汽车工业、IT科技和医疗工业实力。它是印度第二大软件工业、IT工业和基于IT技术的外包服务出口中心。金奈是印度主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一个重要的印度汽车及其配套工业基地坐落在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汽车出口同时全印度汽车出口量的60%,因此金奈还有「南亚底特律」的称号。 金奈是重要的南印度古典音乐(Carnatic)中心,每年举办一个上百位艺术家参与的盛大文化活动——马德拉斯音乐季。这座城市的戏剧演出活动十分活跃,也是印度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的重要中心。泰米尔电影业——印度最大的电影工业之一——也位于这次城市,电影的原声带支配了它的音乐界。 金奈还以其世界文化遗产与典型的印度南部风格的庙宇建筑而著称。该市的东海岸是长达12公里的游艇码头海滩。该市以其体育比赛场地和主办職業網球聯合會赛事清奈公开赛著称。 金奈还是一个罕见的国家公园位于市内的城市—Guindy国家公园。.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金奈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达巴德

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又译阿麦达巴,在郑和下西洋時译稱阿拨巴丹,是印度西北與古吉拉特邦的第一大城、全國第七大城,以素食聞名印度。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國際機場服務本市。艾哈默德巴德歷史城區在201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艾哈迈达巴德 · 查看更多 »

苏拉特

苏拉特(古吉拉特语:સુરત),印度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县县府所在地,古吉拉特邦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第二大城,也是印度第九大城,大都会区人口约有490万(2006年)。该市位於距离達布蒂河河口14英里处,近阿拉伯海。旧城位于护城河以内,有狭窄的街道和美丽的建筑,不过城墙已经消失。该市经济以纺织和鑽石加工業著名,世界92%的金刚石在此打磨,被称为“世界钻石之都”。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第一个东方贸易据点。1994年,該城曾爆發鼠疫,近千人感染,數十人死亡,造成市民嚴重恐慌。中国明朝称之为作捨剌齐。.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苏拉特 · 查看更多 »

耆那教

耆那教(जैनधर्म ;சமணம் ;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 ,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創始人為伐達摩那(Vardhamana,又稱摩訶毘羅,意為大雄,Mahavira,前599年—前527年),是沙門思潮中「六師外道」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他比佛教的創始人释迦牟尼早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教義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同様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耆那教的許多影響。目前耆那教有四五百萬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耆那教 · 查看更多 »

PDF

#重定向 可移植文档格式.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PDF · 查看更多 »

查謨-克什米爾邦

#重定向 查谟-克什米尔邦.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查謨-克什米爾邦 · 查看更多 »

果阿邦

果阿邦(孔卡尼语(康坎語):【讀:】,馬拉地語:गोवा【讀:】,印地語:गोआ,拉丁字母轉寫:)是印度面積最小的一個邦,人口是印度人口第四少的邦,仅多於錫金邦、米佐拉姆邦及阿鲁纳恰尔邦。果阿位於印度西岸,北臨马哈拉施特拉邦,東及南方與卡纳塔克邦接鄰,西瀕阿拉伯海。果阿首府位於帕纳吉,而最大的鎮是达·伽马城。 歷史上果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商人於16世紀抵達果阿,不久即佔據該地,打壓當地印度教徒及回教徒,使當時多數人口改信天主教。葡萄牙殖民時期延續約450年,直至1961年印度出兵果阿。以人均資產值計算,果阿是今日印度最富裕的一個邦。 果阿以沿海沙滩闻名於世,每年吸引數十万国内外觀光客前往遊覽。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被列為世界遗产,其中的仁慈耶穌大教堂是亚洲最主要的天主教朝圣地之一。果阿位于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西高止山脉,动植物资源丰富。.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果阿邦 · 查看更多 »

恰蒂斯加尔邦

恰蒂斯加尔邦(恰蒂斯加尔语/印地语:छत्तीसगढ़,拉丁字母转写:)是位于印度中部的一个行政邦,它于2000年11月1日从中央邦脱离,成为印度的第26个邦,全国第十大邦,首府为赖布尔。“恰蒂斯加尔”一词的印地语直译为“36个部落”,意指古代此处的36个部落。 恰蒂斯加尔邦西北部与中央邦接壤,西部与马哈拉施特拉邦接壤,南部与安得拉邦接壤,东部与奥里萨邦接壤,东北部和北部分别与贾坎德邦和北方邦接壤。 恰蒂斯加尔语作为该邦官方语言之一,是印欧语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亦是恰蒂斯加尔邦的主要语言。许多语言学家将其视为印地语在当地的一种演化方言;此外在恰蒂斯加尔邦的一些山区也聚居有许多讲達羅毗荼語系(Dravidian languages)的岡德人(Gond);在恰蒂斯加尔邦北部的少部分地区也通用蒙達語族(Munda Language Family)的一些方言。.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恰蒂斯加尔邦 · 查看更多 »

桑塔利语

桑塔利语(santali)流行于印度的比哈尔邦、阿萨姆邦、特里普拉邦、恰尔康得邦、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和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南亚语系的蒙达语族。.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桑塔利语 · 查看更多 »

梅加拉亚邦

梅加拉亚邦(印地语:मेघालय,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邦,東西約三百公里,南北約一百公里,總面積22429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約296萬人,首府西隆2011年人口約14萬人。主要民族为加罗人(Garo)以及卡西族(Khasi),而该两个民族分别使用加罗语(属于汉藏语系下藏缅语族的萨尔语群)和卡西语(属于南亚语系)这两种语言。主要宗教为基督教,少数人信仰印度教、原始宗教或伊斯兰教。梅加拉亚邦是印度三个以基督教为主的邦之一。其邦名源自梵語,意思是「白雲停留的地方」,暗示該地多雨的氣候特點。 卡西族的妇女享有特别高的地位,有权继承家中的一切财产,有权管所有家庭财务,与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民族恰好相反。他们也不可与同族结婚。.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梅加拉亚邦 · 查看更多 »

比哈尔邦

比哈尔邦(印地语:बिहार,乌尔都语:بہار,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传说是佛教的起源地。除印地语、乌尔都语外,比哈尔语也是该邦的官方语言,此語言包含的方言有、博杰普尔语、摩揭陀語以及迈蒂利语。華氏城與王舍城,菩提伽耶是印度佛教的重要地方。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是全印度婆羅門與賤民互鬥最嚴重的地方。恆河橫貫比哈爾邦邦境。南部為拉杰默哈爾丘陵。邦議會為兩院制。 全邦下分38縣。 比哈爾邦是主要礦產地,產雲母、煤、銅。農業產品有稻米、甘蔗、油籽、黃麻、玉蜀黍及小麥。工業產品有鋼鐵、機床工具、水泥、電機、化學肥料及紙張。.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比哈尔邦 · 查看更多 »

泰卢固语

泰卢固语(తెలుగు)是印度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六大傳統語言之一。泰卢固语是印度安得拉邦泰卢固人的语言,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属达罗毗荼语系中部语族。在印度的使用泰盧固語為母語的人數排名第三(7400萬为母语,总数8千万,2001年人口普查),居同语系各语言之首。.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泰卢固语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纳德邦

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语:தமிழ் நாடு,印地语:तमिलनाडु,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南部的一个邦,南临印度洋,东隔孟加拉湾与斯里兰卡相望,西与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接壤,北接安得拉邦。面积13万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約7215万,居民主要是泰米尔族,官方语言是泰米尔语,首府是清奈。.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泰米尔纳德邦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தமிழ் ;Tamil language;IPA:)是一種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語言,屬於达罗毗荼语系,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它是泰米尔纳德邦和本地治里的官方語言。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不少印度裔居民也是說泰米爾語的,他們散布於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斐濟等地。根據統計,在1996年,泰米爾語在全球的語言人口中排第18位,有語言人口7400萬人。 坦米爾語這個名稱相信來自梵文“Dravida”(達羅毗荼)的讀音變化。泰米尔语有超过2000年的文学传统,而不同于欧洲的拉丁文和罗曼语族,这个传统一直没有断过。犹如中文的文言文一样,至今古泰米尔文还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被使用。例如,泰米尔小学生一直到现在还用1世纪的字母韵文 átticúdi 来学字母。.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泰米尔语 · 查看更多 »

本地治里

本地治里(泰米尔语:பாண்டிச்சேரி,印地语:पॉंडिचेरी,法语:Pondichéry,英文:Pondicherry,泰米尔语拉丁字母转译为作Puduchery),又譯為朋迪榭里,其名於泰米爾語中意為「新村」。本地治里既是印度的一個聯邦屬地的名稱,亦是該聯邦屬地轄下其中一個地區的名稱。為免混淆,前者可標明為本地治里聯邦屬地,後者可稱為本地治里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本地治里 · 查看更多 »

昌迪加尔

昌迪加爾(旁遮普語:ਚੰਡੀਗੜ੍ਹ,印地文:चंडीगढ़ ;英文:Chandigarh)同時兼任旁遮普邦及哈里亞納邦兩個邦的首府,但不屬於兩個邦的任何一個,而是作為印度的一個聯邦屬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昌迪加爾是一座規劃城市,市內街道成方格狀。.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昌迪加尔 · 查看更多 »

浦那

浦那(पुणे,原为Poona)也譯作蒲內,是印度第九大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文化首都與第二大城、西高止山脉上的第一大城。市區人口約120萬人,近十五年來發展為輕、重工業中心與交通中心,是塔塔汽車與印孚瑟斯的製造重鎮。 浦那位於德干高原西部,海拔560米,座落在首善之城孟買東南方約100公里處,位於穆拉河與穆塔河的匯流處。浦城在近代以前,曾為馬拉地帝國首都。2015年,浦那在所調查的400個城市中,名列第145宜居城市。浦那國際機場服務本市。 浦那至少从937年起即有记录,原名为浦那瓦迪(Punawadi)。1730年,浦那成为萨达拉亲王首相的驻地而成为印度的政治中心。1817年,英属印度诸省占领浦那后,它成为一个兵营城市和孟买管辖区的“雨季首府”直至印度独立。 今天的浦那以教育设施和富饶著称。从1950和60年代起,因著印度的民生工业需求,開始有輕型的机械、玻璃、制糖和鍛造工业。1980年代起,许多資訊產業和汽车公司在浦那開闢新工厂。市内有著名的古典音乐、宗教、戏剧、体育和文学等文化生活。这些發展開創了新的工作機会,並且吸引了全印度乃至於海外的学生和移民,在市内形成了諸多的社群和文化。 浦那現為第3级世界都市。.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浦那 · 查看更多 »

海得拉巴

海得拉巴(Hyderabad)可以指:.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海得拉巴 · 查看更多 »

新德里

新德里(又名紐德里,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是印度的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座落在恒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译:朱木拿河)西岸,东北紧连(沙贾汉纳巴德)。整个德里市面积1482平方公里,人口1637万(2011年;其中新德里人口约13.37万)。2013年4月「世界城市區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發布第9屆調查報告,世界大都市依照人口數排名,第4印度德里(Delhi),2282萬人。新德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街道成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伟的建筑群大多集中于市中心。政府主要机构集中在市区从总统府到印度门之间绵延几公里的宽阔大道两旁。国会大厦为大圆盘式建筑,四周绕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圆柱,是典型中亚细亚式的建筑,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部为印度风格。 总统府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半球形结构,鲜明地带有莫卧儿王朝的遗风。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场建筑新巧,呈圆盘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业中心。新德里还是全国交通的中心,有5条国家级公路、6条铁路与全国各地相通,还建有两座机场。.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新德里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語

旁遮普語(旁遮普語古木基文:ਪੰਜਾਬੀ,:پنجاب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旁遮普語特殊的是,第一,有聲調;第二,是黏著語。旁遮普語又會分為西旁遮普語、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 和東旁遮普語。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視為旁遮普語的方言。 旁遮普語主要流通於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語言。它也流通於鄰近的印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德里。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時,旁遮普地區、其文化和語言也受到影響。因此,旁遮普的語言和文化也成為推動兩國和平交往的一大動力。由於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語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見的少數語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更成為加拿大的第五大語言)和肯尼亞。 旁遮普語有幾套不同的書寫系統,其使用情況因應不同地區、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錫克教信徒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會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用Shahmukhi(一種經過改良的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語最常用的兩種書寫字母,也往往被視為官方的字母。.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旁遮普語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邦

旁遮普邦(旁遮普文:ਪੰਜਾਬ,印地文:पंजाब,拉丁字母转写:)位于印度西部,是锡克教的发源地(信徒佔人口65%),因為1947年印巴分治而產生。 该邦名称“”由波斯文中的(即“پانج”,本意为「五」)和(即“آب”,本意为「水」)这两个词组成,指的是印度河五條支流Beas、拉維河、薩特萊傑河、奇納布河及Jhelum,歷史上也稱為「五河流域」。 旁遮普邦的首府昌迪加尔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聯邦屬地,不屬於旁遮普邦。 傳統上的農業邦,小麥為最主要作物。年均降雨量:462.8毫米,属半干燥季风气候类型,虽为印度最干旱地区之一,但有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河水灌溉,旁遮普邦年产小麦1550万吨,水稻1580万吨。工業以紡織及麵粉加工為主。公路、鐵路、水路運輸發達,為1960年代綠色革命時,「奇蹟麥」的主要種植地。.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旁遮普邦 · 查看更多 »

拉克沙群島

拉克沙群島(ലക്ഷദ്വീപ്;Lakṣhadvīp),又译拉克代夫群岛,是印度最小的中央直辖区,位于阿拉伯海,喀拉拉邦西边。群島包括12个珊瑚岛,3个珊瑚礁,和很多离海岸200-300千米的小岛。整个群岛陆地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 群島中11个岛有居民,最大的是政府所在地卡瓦拉蒂岛,其次是阿格蒂岛、米尼科伊岛和阿米尼島。.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拉克沙群島 · 查看更多 »

拉贾斯坦邦

拉贾斯坦邦(印地语:राजस्थान,拉丁字母转写:)位于印度西部,与巴基斯坦相接壤,是印度境内的一个邦。该邦官方语言是拉贾斯坦语而除此之外包括信德語、古吉拉特語和旁遮普語在內的其它語言亦通用於該邦。現在的拉賈斯坦邦建於1956年,西鄰巴基斯坦。設有200席的立法議會。邦內河流交錯,西部是塔爾沙漠,南部是安納瓦利山脈。当地最大民族是拉其普特人。.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拉贾斯坦邦 · 查看更多 »

曼尼普尔邦

曼尼普尔邦(孟加拉语:মণিপুর,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该邦成立于1972年,东以缅甸为界,西与阿薩姆邦相连,南以米佐拉姆邦毗连,北同那加兰邦接壤,过去曾经是阿萨拇邦的一部分。在曼尼普尔语中,该邦名称(音译:)本意为“珍珠城”。主要宗教为印度教和基督教,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新!!: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曼尼普尔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